戴家心意拳理

合集下载

戴氏心意拳第四代掌门人戴魁

戴氏心意拳第四代掌门人戴魁

戴氏心意拳第四代掌门人戴魁戴魁,乳名:祥云则(1875年—1951)系山西祁县城内人,一九四一年由祁县晓义村人:程振武,请来晓义村教他的儿子程占元(二子),戴魁在程振武家住了一年半左右,程振武家二儿子(程占元)感觉他家有钱,有花钱雇用戴魁的意思,然后戴魁就离开程振武家了,随后晓义的村户(村户就是现在晓义村的副村长的意思)田九元就把戴魁师父接到晓义村东南方向的《圣忠庙》居住,当时圣忠庙有良田十几亩,戴魁师父住到圣忠庙后生活来源由周围村里的少数徒弟和很多的学生给戴魁师父干活、种地,供师父生活养老用,李耀先:晓义村当时他在圣忠庙与戴魁师父一起住、吃饭,因为李耀先是单身没有家庭他为了免费在〈圣中庙〉吃饭和住宿所以他免费为戴魁师父做饭,戴魁师父一直在圣忠庙维持住了六年之久,当时戴魁在圣忠庙住的帮助共产党搞联络活动工作,与太汾区区长:真实名字:白云(太谷县人)假名:(石瑞);和地下人员:郭凤山(太谷县北六门村人);王心宝:晋东南地下人员(太行山为晋东南)等人,戴魁师父为地下人员联络工作,地下工作人员来《圣忠庙》找戴魁师父的暗号为:拿砖在《圣中庙〉后墙上敲三下,戴魁才开门,戴魁睡觉不脱内衣枕头边放的七根铁蛋儿(弹弓)来防御敌人的进攻,后来一九四七年左右风声紧张了以后(风声紧张:是说二战区就是国民党:乱棍打死人、切草刀、刺刀扎死的人太多了所以戴魁师父四七年就搬到庸进宫居住给程振武看门,药铺、粮店;一九四八年解放程振武逃往走了去了北京,同年程振武的药铺、粮店(庸进宫)归集体所有;一九四九年春戴魁师父住到徒弟:田九元家,当时还没有土改,所以圣中庙的土地还没有归集体(集体就是村里的意思)徒弟们还给师父种地供师父生活,后来土改时〈圣忠庙〉的土地归村里所有,土改的同时戴魁师父分上了程振武家的房子,后来戴魁师父把房子给卖了,戴魁师父临死的时候在田九元家,当时在场的只有田九元一人,随后晓义村的扬克民、程莲凤、保威、连盾子、王步昌、王映海等陆续来到田九元家为师父守孝,然后晓义村的师兄弟们用王步昌家的牛车(牛拉车)把师父的遗体拉到师父的主坟(祁县城西南)入土为安,路过贾令村(贾令村是岳蕴忠的家)时田九元把岳蕴忠叫上一起把戴魁师父入土为安。

心意拳拳谱-清-戴龙邦 - 复件

心意拳拳谱-清-戴龙邦 - 复件
此序为心意拳最早文字资料之一,然其存疑处有五,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一、序言戴氏拳艺亲受曹继武,然今人考证曹与心意拳无涉,如属实,则戴氏所述有误,然戴氏怎会记错本师姓名?二、序言曹于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然清《圣祖实录》载,并无癸酉一科,曹所中为甲戌科,且授职和主要事迹与序言不合,查康熙一朝另无同姓同名中武科者,所记如即此曹继武者,则曹卒于1706年,戴生于1713年,彼此如何授受拳艺?三、形意传人中传抄有《十法摘要》一篇,云系曹继武所撰,且曹于六合真传“得之尤详”,撰摘要“聊以教后进之人”,如系确凿,戴氏作此序为何只字未提及曹法?四、序言姬际可授艺曹继武,然姬卒于1683年曹生于1670年其间相距仅十三年,直接授受显然困难,而曹于其《十法摘要》序中却言受自郑师,为姬再传,拳谱作序是一件十分郑重之事,戴氏所述传承上溯仅两代,年代未远,为何有误?五、戴氏得艺,初秘不外传,此序虽为马学礼拳谱而撰,然存于其家传旧谱中,理应不会杜撰史实蒙蔽其后人,那么是否为戴氏后人所撰而假托戴龙邦之名呢?
22、“国初”曹本、董本均作“清初”,不合清人称呼本朝口吻,显系后人之改。《精武》作“国初”。
23、“终南山”,位于陕西长安附近。文中不一定是确指,可理解陕西一境。
24、“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董本及《精武》无此句。
25、“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曹继武《十法摘要》序道:“余幸得学于郑师之门,以接姬老师之传也。”则为姬授郑师,再传曹继武。另据今人考证,曹与心意拳无关,更非该拳传人。“秋蒲”:安徽池州府,今属安徽贵池。
生17。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18,余为宋深惜之。
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19,精通枪法,脱枪为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20,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21者,生于明末清初22,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23,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24,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25(今安徽至德),无人不知其勇26,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清康熙癸酉年,科举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

蹲猴猴

蹲猴猴

蹲猴猴(转)蹲猴猴是戴氏心意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功法。

各支练法大体相同。

所谓蹲猴猴不是蹲着不动,而是一蹲一起,身体甚至眼睛也随着进行阴阳转换,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很精奥!只有下功夫练才能体会出来,言语实难表达!锻炼时,身体、手或有麻、胀、热、冷、放电等感觉,均无需害怕,为自然现象。

功深者,会通周天。

周天都不通,内家拳也不会真正练好。

由于外形的描述,在各个网站、书籍都有介绍,如下仅提一下要领:1、蹲下、起来都要慢,不急,特别要注意体会身体卷缩和逐节展开2、蹲时,双手交叠,至底,始翻转为掌心朝外,此时,双手肘尽量相合(但不要使劲,要一任自然),头自然靠于枕骨,不要将头伸出来(这一点也是初学者通病)。

另外在此过程中,眼睛要漠视前方,如同哭泣状3、起来时,快到位时,眼睛要逐步瞪起来(为阳)。

到位时,双肩稍稍外展(也不要用力),头要虚领顶劲,不要用力上顶。

4、起来后,手自然交叠于小腹即可。

另外,踩步子实际上就是走步的蹲猴猴。

是在踩的时候,保持身法不变。

蹲的时候要到位,不要摇晃,下去时要有沉入海底之意思,上来时,要有顶到苍天之意,上来时注意不要挺腰。

另外练这一式的时候,最近的确有“天地翻”的感觉,那是一种十分微妙的感觉,动作很微小,但是自身感觉比较强烈。

戴氏心意最基本的东西,我想我已经算是初步入门了。

今日(20110626)在武魂杂志看到薛颠一脉的蹲猴练法,有些比较有启发,摘录如下:蹲猴桩出翻浪劲,是丹田里走翻浪,如卷地风,用身法打人,身形微动,劲道透体而出,大动就不好用了。

蹲猴桩是百会、膻中、劳宫、涌泉都往一个点聚,这个点在命门与肚脐之间,两肾向前包裹的圆点,薛颠存世拳照都是“束”,团聚缩的典范,待“展”时,已敌我两不知的鬼使神差打完了。

束展是筋骨变化,暗劲不见形,戴氏心意拳的劲力劲力是精.气.神.融为一体的衍化物,力是人体本能的反应,量化反映先天的肌能体格所基定,有负荷功能,力是劲的基础,蛮力是原动力,劲是耐久力爆发力的综合反映,有冲击效应,反天练出来的抗拒力,有摧体效应,劲是力的升华,功法劲力才是真正的意念力,劲由拳功衍出,刚猝发化是劲的反射,二者应互相作用,深呼吸实乃长力之法,快劲本是生劲之道,日久见功,方为体悟.戴氏心意拳的桩功劲力对应:混元势: 浑圆桩,蹲猴猴)是拳法母架,刚为猝,内劲猝为刚,内劲实为刚,劲力深沉则刚。

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戴氏心意拳戴氏心意拳是我国内家拳种之一。

中国四大优秀传统名拳之一。

是一种保守、神秘、威力强大的拳术。

至今外人难窥其径。

拳艺窥探戴氏心意拳,亦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

是我国武库之中极为优秀的内家功法之一,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神妙莫测,将佛家,道家,儒家功法、理论熔于一炉,是一门科学的内外兼修之武术。

几百年来,此拳在山西祁县戴氏家族中秘不外传,其功法顺大自然客观生化规律,以天地阴阳之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论为戴氏心意拳之精髓。

戴氏心意拳是先存三大著名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形意拳的鼻祖。

内讲究心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外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

故人又称戴氏心意拳为心意六合拳。

拳法起源戴氏心意拳发源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戴氏心意拳创始人名戴隆邦,系山西祁县小韩村人氏,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享年89岁,他自幼嗜武,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一丝不苟,在武术世家的熏陶下,学文习武,全面继承其祖师爷戴伯苗所传的意拳,得意拳之奥妙,后承姬氏所创心意六合拳,并得曹继武先生传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传授内功心法(小周天功),结合各种武术(螳螂,八卦等)创戴氏心意拳。

武术界将他尊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

拳法风格戴氏心意拳是“脱枪为拳”,意为从枪法中领悟出来的拳术。

相传为岳飞处习得。

“枪挑一条线”。

故习练此拳时也是走直线往复。

戴氏心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

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

”“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

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戴氏心意拳从创始后只传家人,极少传外人。

(偶有传乡亲、外戚,李洛能是唯一的例外),一因此功不出则已,一出手非死既残,祁县有俗语:“太极十年不出门,心意一年打死人”;二因戴家后人基本靠保镖护院,习武吃饭。

【经典功法】王映海传戴氏心意拳丹田功(图解)

【经典功法】王映海传戴氏心意拳丹田功(图解)

【经典功法】王映海传戴氏心意拳丹田功(图解)丹田功概述丹田功根据其外观也有蹲猴势、毛猴站、蹲丹田等别称。

“蹲猴势”,是指猴子下蹲的姿势,“毛猴站”,是指猴子站立的姿势。

由于“蹲猴”与丹田功的动作相吻合,因此也有“蹲丹田”的说法。

所谓“内站丹田、外站猴势”,站,广义的解释是造就、培养。

“在身体内部培养丹田,外形上要做出猴子的姿势”,身体内部与身体外部是阴阳互通的关系,在丹田没有培养好之前,仅仅做好外部的姿势是没有意义的。

另外,摆出猴势也可以培养丹田。

前辈有言:精养灵根气养身,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灵根”即丹田。

“元阳不走”是指元阳不会被浪费。

“长命宝”是指培养生命力。

在戴氏心意拳里,阴阳是非常重要的,虽然阴阳是相对立的,但是却彼此不能分离。

比如呼和吸、刚和柔、虚和实、缩和涨、束和展、起和落、吞和吐、斜和正等动作是相反的,但正是两者的相互交合才能达到各自的目的。

这在丹田功的练习中也必须多加注意。

丹田功是内功,丹田催根节,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

根节催,中节随,梢节追(三节、三催)。

以意导气、以气促劲。

劲可达四梢,由此可达到“内外三合,合二为一”的境界。

气可以相互反应,吸到丹田后可以吐到肺经,清气下沉、浊气上升,呼中有吸、吸中有呼。

但是在吸中有呼时,意念上将鼻子吸气后运至丹田,呼中有吸时意念上将气经过肺经排出。

炼内功也是模仿婴儿在母亲子宫内的姿势。

舌抵上腭,嘴唇轻闭,牙齿轻咬。

舌抵上腭时督脉即可贯通。

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

气沉丹田,刚中寓柔,柔中有刚。

蹲丹田有提高身体功能的效果。

以意导气、以气促劲,劲可达四梢。

将脚伸直、直立背筋、伸展头部等束展运动,可以增高。

以意导气,以气促劲可以补益全身,对膝关节疾病、腰椎疾病、脊椎疾病、颈椎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丹田功预备式(1)无极势动作:身体放松,双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手掌贴着两腿外侧,双目微闭,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

【武术博览】戴氏心意三棍

【武术博览】戴氏心意三棍

【武术博览】戴氏心意三棍编者按:戴氏心意拳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拳种之一,她是由清乾隆年间山西省祁县小韩村人戴龙邦所创。

戴家为祁县历代名门望族。

据戴氏家谱记载,戴家共有七人为官,大至巡边大臣,小至七品县令。

戴家人丁兴旺,官商一体,不论为官经商,还是劳作务农,上马举枪样样通,下马步战路路精,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生于1720年的戴龙邦就是戴家的一名佼佼者。

他自幼嗜好武术,青年时已武艺精湛,在当地颇有名气。

在河南省余旗镇开设镖局,坚持习武练功,以武会友,谦虚好学,广交武术名家,博采众长。

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最终编创出了独特功法的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的崛起和晋商的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山西省青年作家王进曾说,晋商如果没有戴家拳的保驾护航,大约只能在本乡本土做买卖,不会把生意做出娘子关,戴家拳如果没有晋商的发迹,也只能在家里锻炼锻炼身体。

正是由于戴氏心意拳独特的技击功能在对晋商发展初期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给戴家带来了灾难,得罪了土豪盗强血染戴门,戴家便封了拳门,再不外传。

到了第四代戴奎无后才打破了戴家密不外传的陈规,将此艺流传开来。

先是祁县,后又走出雁门关传至包头城。

今天,戴氏心意第五代传人、山西省形拳协会顾问、祁县戴龙邦拳法研究会会长王映海和其嫡孙王喜成,徒弟王毅,首届平遥国际形意拳邀请赛拳术银牌得主,经过他们的潜心钻研,刻苦磨练,对戴氏心意拳的兵器《戴氏心意三棍》、《戴氏心意三刀》、《戴氏心意旅行笔》、《戴氏心意六合剑》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把多少年来戴家秘不外传的兵器原汁原味展现给广大读者及武术爱好者,如有不妥之处请斧正,让这株宝贵的武林奇葩再铸辉煌。

拳谱云:三拳三棍非寻常,经章元满是正方,学士若至深通处,武艺之中数君强。

碰棍直要猛,炮棍似风行,反背形似箭,玄炒在其中。

碰棍挎劲要大,扎时自然有劲;炮棍要挑押带劲,愈快愈好,反背如虎收山,如箭之刺。

炮棍非紧贴敌身不易奏效。

又地盘绞挑,顺拗押为三棍之母。

戴氏心意拳丹田功练法之四——滚丹田

戴氏心意拳丹田功练法之四——滚丹田

戴氏心意拳丹田功练法之四——滚丹田滚丹田为心意拳的侧转翻滚。

丹田的侧转翻滚,牵引着手法瞬间变正为侧,以斜为正,故曰“看斜而有正,看正而有斜”。

对方正面攻来,我则侧转丹田避其锋芒,但侧转时既防又砸,继而转守为攻,成为滚丹田。

滚丹田滋养丹田的侧转功能,要做到腰轴侧转,根节演变,旨在横排斜拨。

滚丹田由调膀和翻丹田二势组成。

调膀:由立正姿势,两腿曲膝下蹲束身,两腿两膝相并紧夹;同时,左膀随上体右转90°时右裹下落,变为膀尖向前,左掌心同时与腰腹相摩下落至上体右侧,变为掌心向左抱在右臀部,掌指向后下方与尾闾穴相平,左臂微曲靠在胸腹;右掌心同时与左臂外侧相摩上起至左肩窝处,变为掌心向左抱在左肩,掌指向上与左肩相平,右臂屈肘,右肘靠在右肋;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动作不停,上体左转180°;同时,右膀左裹下落,变为膀尖向前,右掌心同时与左胸、左腰肋相摩下落至体左侧,变为掌心向右抱在左臀部,掌指向后下方与尾闾穴相平,右臂微曲靠在胸腹;左掌心与右臂的外侧相摩上起至右肩窝处,变为掌心向右抱在右肩,掌指向上与右肩相平,左臂屈肘,左肘靠在左肋;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

动作不停,左右反复练习,以9次为宜,由前势的动作,两脚下蹬,两腿伸直展身;同时,左膀外摆90°,两掌分别随身上起转体向前,左掌心与腰腹相摩上起至丹田处,变为掌心向后;右掌心与左臂外侧相摩下落抱在左掌,变为两掌心劳宫穴与气海相对,两臂屈肘,两肘分别靠在两肋;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此为定步。

活步以搬丹田之步法如上练习。

要领:调膀时要做到前膀下沉滚圆前送,后膀后撤;定步以左右膀各调9次为宜。

翻丹田:主练身落手起,身起手落,旨在使内劲达至四梢,内含心意拳之手法。

亦称三元手为拳法之母,由预备姿势,束身之时,两腿曲膝下蹲束,两腿两膝相并紧夹;同时,两掌随两膀、两臂往里裹劲,两手从丹田处向上提,两掌手背相并,手指朝上,经怀中顺胸腹擦身上起至与嘴相平时,变为两掌心向上相互重合,左掌在上,右掌在下(注:两掌如向上托物之意),两掌指向前上方,两臂屈肘相并,两肘靠在心窝处;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

戴氏心意拳丹田功(上集)蹲猴桩介绍

戴氏心意拳丹田功(上集)蹲猴桩介绍

戴氏心意拳丹田功(上集)蹲猴桩介绍丹田功是心意拳之根本和一切功法、手法、身法、步法的基础,也是该拳所独特的训炼方法及标志性的特征。

首先蹲的讲究很多,先自然并步站立,全身从头到脚放松宁心静气为要。

然后曲膝下蹲,膝下蹲时膝尖不能过脚尖,再讲胯要包胯,或叫微裹胯,然后尾闾微向前兜起,后腰命门处凸出,腰胯呈突出的园形,丹田就含在中间了,再下一步是包肩也叫肩下坠塌,翻肘手自然下翻垂在大腿上,胸要内含微向后吸后背自然突出呈圆形状,最后头部自然放松,下巴微向前伸一点使颈椎骨节节放松就行。

姿势摆对后再调正呼吸。

这个桩体现了鸡腿、龙身、熊腰、鹰膀、猴背、虎豹头这六势之含义都在这一势的身法中也。

蹲丹田桩按要求摆正后就要调正呼吸为要了,为鼻吸鼻呼纯任自然,为顺式呼吸。

心定神宁,神宁觉相,觉相觉明,息息入丹,观窍听息为要。

好似老母鸡抱蛋一样,轻松宁静为要。

如觉困,憋,胀,不稳心乱时可缓缓起立站直呼气为要,如稍修正后再如前下蹲规矩要求如前。

这和其他桩功要求一样,要先熬肢体关,再熬心理关,要用笨办法办事,傻又傻的心态去站桩才行。

拳谱曰:将灵心守定宝座,念兹在兹,用去不分,以凝其神。

再由此境入两仪境,两仪者即阴阳也。

呼为阳吸为阴,宜将长呼吸短呼吸都气贯丹田,贯气之法由鼻吸气入腹用意送之丹田,呼时亦是将气送出鼻外。

其最注意者呼吸之时,用气而不用力,久之,由勉强成自然矣。

其气之出入不缓不急,勿忘而绵绵若存,用之不尽,达运气之上乘矣。

一束一吸阴气下落,一展一呼阳气上升。

这是对普通人讲的,或者小孩练而啥也不需讲的人行,对于半路改学蹲丹田的人那必须从基础底子上来。

上面那些没必要讲了。

对于十八以下人练戴家桩,本身年青人骨软筋柔按规矩几月就能做到位了,可练过到的拳而且岁数起过二十几岁的习武人或再大些年令的人学,骨硬筋僵难一下适应做到位,所以教蹲桩时就要有区别的教,循序渐进的改慢慢合规矩才能入门,不能教人一慨而论,分类对待才行。

蹲丹田不要强求意守,只要按要领蹲着即可,要蹲够时间。

详解戴氏心意拳五行拳

详解戴氏心意拳五行拳

详解戴氏心意拳五行拳一缕析劈拳劈拳是戴氏心意拳里的五行拳之一。

古谱云:“劈拳似斧属金,非斧也。

有棚乘掇碟之势”。

“似斧非斧”颇有辩证哲理,“棚乘掇碟”,道出拳路劲道。

现做一分析,供同仁参考。

劈拳的主导地位金、水、木、火、土,金字打头。

劈崩钻炮横,劈拳居首。

依照自然界的五行含义,劈拳属金,金为五行之首,故曰劈拳位居五行拳首位,但是究其所以居于首位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劈拳以劈为主,有进击的主动性和凌厉的杀伤力,给人以威慑和恐惧之感,实为“勇短毒疾狠真”之拳法。

从拳法的总体结构看,劈拳像喇叭口,步呈斜下势,手呈斜上状;束身进步,展身进击;进步拔彼根,展身劈彼身;束展起落一气呵成,上下台扣融为一体,速度快,劲力大。

一言以蔽之就是低进步,高出手,如同狮子大张口,进步插入彼腿,出手占据彼身,纯属扇面形辐射拳法,非功夫纯熟者不能应用。

从手法剖析,劈拳是全方位进攻、多角度破敌的合击性动作,有上劈下劈、里劈外劈、横劈顺劈、左劈右劈、正劈反劈等劈法。

而且是此劈应变彼劈,劈中连环变劈,步步不离彼身,势势速捷劲猛,如同手拿板斧左右出击,连续劈击随意而劈。

由于具备了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搏击战术,而且有尽力所用,尽法所打,动作连贯,挥洒自如的特点,因而劈拳主于五行拳之首,素有“练拳不说劈,枉从戴门出”之说。

劈拳的劲力轨迹心意拳呈内功拳,内功拳最讲内劲的运用。

应用内劲不但看劲力大小,而且讲究劲力的走向轨迹,只有顺其自然运用劲力,才能发挥内功拳的“顺入主劲,借人之力’之效应,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技击目的。

劈拳的劲道是“S”形的轨迹衍变,总体呈先起而后下的落劲,是顺着众多圆弧路线相衍相变的劲力走向,从圆弧劲道中自如地变化,才能运用好挫、掇、棚、捩、勾等五股主劲。

挫劲旱挫排彼手固防劲,挫含圆弧滚意,滚中挫,挫中滚,必排无疑掇为上冲劲力,避排锋芒,引彼向高斜而去;棚为拱架,非圆不棚,拱棚才能承受彼的强压;捩为转扭性劲力,是突变中的圆弧滚劲,可以强制彼手改变劲路,变被动为主动;勾为回拉劲力,顺着倒立圆的劲道扣击彼身,使彼失于防守。

戴鸿勋对心意拳有特殊的领悟和理解

戴鸿勋对心意拳有特殊的领悟和理解

戴鸿勋对心意拳有特殊的领悟和理解戴鸿勲,世代经商。

山西省祁县城内人。

后移居到祁县三合村。

生于公元1872年,卒于1945年,亨年73岁。

在其长达近五十年的教拳生涯中,碾转大江南北,历经艰辛。

对戴氏心意拳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先生从小酷爱武术,聪明好学领悟能力很强,从小就和堂弟戴魁先生,拜在其叔戴良栋先生门下,同师学艺,同窗习文。

戴氏兄弟两人从小就寻对了门径,行天独厚。

很早就领悟了本门武技。

在过去这称是最佳的传授方式,二人年令相仿,鸿勲先生属狗,戴魁先生属猪。

他们有文化,得真传,勤下功,又实际操手,有理论有实践,避免了纸上谈兵,再加良栋先生望子成龙心切,所以管教颇严。

严师出高徒,二人从小就打下了,文化和武术底蕴。

以至使二人与外界比武,从未失手。

鸿熏先生的功夫,戴魁先生的技艺,堪称戴家双雄。

提起戴良栋先生,祁县远近闻名,从小拜在其族戴二闾门下学艺,尽得其传。

戴二闾,师祖戴龙邦之次子也,和其父同创戴氏心意拳,远近闻名,被道光皇帝称之为“天下第一英雄”。

良栋先生文学素养很高,尽得真传后,颇能心领神会,将其对武学真谛的理解绘萃成册,名曰:“戴良栋拳谱”在祁县甚有流传。

戴良栋这一代是戴氏心意拳由成熟到发展的一代。

其理论、实践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也是戴氏心意拳承上起下的一代。

戴鸿勲、戴魁甚是幸运,是完全继承的一代,传播的一代。

戴氏心意拳之所以没有失传,和他们的前赴后继精神是分不开的。

戴鸿勲先生对于戴氏心意拳有特殊的领悟和理解。

认为戴氏心意拳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关于功夫的修为。

特别是关于蹲猴猴的修炼,是戴氏心意拳彻始彻终的功夫。

内涵深奥,经过炼中悟,悟中炼,也难解其奥。

是戴氏心意拳功法体系中的核心功法。

不炼蹲猴即难理解戴氏心意拳的拳谱理论内涵。

戴氏心意拳的理论基础一定程度上是蹲猴猴功法实践的结晶。

没有蹲猴猴,戴氏心意拳的拳技内涵就体会不到。

究竟蹲猴炼什么?是修炼戴氏心意拳应该理解知道的东西。

其法炼身法,所谓身法就是所谓关于体内劲力传递的方法。

戴氏心意拳谱(老谱)

戴氏心意拳谱(老谱)

戴氏心意拳谱(老谱)戴氏心意拳谱(老谱)说明,这本谱是戴魁师爷在口外教徒弟时他囗述,有文化人给整理的,史雄霸在八十年代挖掘整理武术活动中献给省体委的,马二牛师伯也有一本与此一样,我都核对过,大家都想看戴家谱,我先开个小头吧。

谱中的话语文字不妥处望大家包含,我只能照登不改而以,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还准备好挨骂的心理了。

一力浑元气[气应是无字下边四个点的那个字]心光万道,心意拳的总纲,达摩老祖传于大耳禅师,大耳禅师本着.............制成八阵图,九九八十一把拳,有七十二把铁盘,有九个形象以后,岳飞在洞庭湖见骀鸟有竖尾之意成十形以后,岳飞与金兵大战,见人熊要吃鹰,鹰在树上要抓熊,岳飞又加两形鹰熊斗智,腹重阳之气,眼目光明,共十二形。

心意拳五行.....劈崩钻炮横[岳飞真正五行拳,戴二闾所传]鹞形:鹞有入林之巧,有翻身之精,有钻天之能。

鸡形:鸡有独立之能,有振翼之威,有战斗之勇。

虎形:虎有三绝,意懈威不懈[也叫虎死威不倒也]抽搂丢三手。

虎有抖擞之威,抖是抖决也,擞是抖擞决也。

八大剑客周侗所留云龙九现心意拳是个动拳,天动、地动、日动、月动、心亦动、浑身皆动、八万四千毫毛乱动。

牙为骨稍,发为血稍,指甲为筋稍,舌头为肉稍。

这才是真正的内动。

内五行动外五行随。

心动似火焰,肝动似飞剑,这是剑客的功夫。

肺动成雷声,脾肾夹加功。

两肋夹加功是斩妖剑,降魔杵,反丹即成功乃是内天外地,外地内天。

要是真传明白内天外地,注意注意这是天地相合。

人身上有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肩与胯合,手与脚今,肘与膝合。

放之那弥六合,六合即是天地。

先有无极后有天,浑元一气还在先。

浑元一气乃是心意拳的总纲,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儒家说浩然之气。

心意拳的重动五诀:踩扑束裹手决。

[踩也决、扑也决、束也决、裹也决、决也决。

决决是抖决,抖擞决也]。

心意拳的轻动五诀轻、灵、虚、化、变。

心意拳的大动五诀:裹、束、踩、扑、决。

[注:决字原谱字是提手旁的决字]岳飞与金兵大战在牛头山见螳螂有捕食之意、以后改为六合心意。

戴家心意拳虎步行功法教范

戴家心意拳虎步行功法教范

戴家心意拳虎步行功法教范虎步亦名奔丹田,为戴家拳术之关键。

造诣深者,疾行如猱,纵跃则寻丈之进。

谱云:“奔丹田出落握无形之风,进退捕难执之影,鼓腹如雷,摇身而淅沥有声……”戴家拳训载:凡吾门人,藉此梯航可臻神化之境。

余之所学,于他宗略有不同,吾宗心法,行功尤重“开关运气”,应用以“一片射入”为归宿。

先师所传虎步行功之法下手功夫为:先静心,次缄口,次调息,俟鼻息平和,神气清定(图1),于是缩头耸肩,蹲身如猿,尔时神注肾根之下阴跷一脉(谷道前,阴囊后)。

将心息提上虚无窍内(腰后腰前,心下肾上,中间一带拘执)。

十二息毕,微胁小腹,紧闭谷道,以意引气至尾闾穴,行至夹脊双关,至玉枕(目视顶)经泥丸,下山根,逼承浆,舌抵下颚,引过鹊桥,紧闭鼻息,咽气下重楼,过绛宫,下气归黄庭。

后上前下(养气功反之),此为一转。

谓之小周天,俗名蹲猴(图2)。

如此气运数遭后,将并立排正两足。

左脚提起,同时双阴掌平排揖下至左脚趾为止,两臂沉静,双肘尖落左膝上(图3),落左脚向前踩下时,两阴掌回翻成阳掌虚贴丹田部位,两腿前弓后直,身成牮柱之势。

如欲换式练习,则左脚微进些许,其余照前即可。

如此循环练习,次数视个人体力、时间而定。

练习时以缓急盘法交替行之,缓则周身无须用力;急则一气相贯,久练则身强气壮,手灵足稳,倘与人较,则通身打成一片,透出体用功夫,习之有素者,能出敌不能防不能制,所谓“疾者胜,缓者败,灵者存,拙者亡”是也。

尝闻清末江湖异人有李政者,身蕴绝技,驰名晋豫间。

收录弟子必先以鸡、虎二步法课之,循循善诱年余,则授以拳技,又年余,复教之刀枪击刺之法……参列门墙者,无不惟命是听,殚心力学,未闻有一人徒费功夫,学无所用,比之今日动辄以十形、四把教人之流者,殊可叹也!贾大俊为戴先师高足,人品孤傲,学问文章亦具有根柢,然性情疏阔,不解家人生产事,独好技击击刺之术。

戴先师喜其矫捷多力,授以李政秘传拳艺,贾大俊入门专习虎步三载,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戴龙邦是清康熙五十二年生的,死于清朝嘉庆七年。

戴龙邦是山西一个叫祁县的小韩村人,戴家为山西祁县世代的名门望族,学的武艺也是家传的,后来拜师跟着师傅曹继武先生学习了十多年,学有所成。

之后戴龙邦又去了安徽、河南、山西等等一些地方游学,以切磋武术来结交朋友,后来他创立了戴氏心意拳,一直流传到现在。

戴龙邦为人豪爽而且讲义气,对人真诚待之。

戴龙邦曾经跟李政学习,是心意拳的嫡系弟子。

人人都知道李政精通名为六合心意的拳法,在大江南北之间,世人都叫他鸡腿先生。

而戴氏戴龙邦的六合心意拳,具有严谨的传统意识和规则,所以真正的传人很少。

所以在祁县流传着一句老话:“只看的见人用戴家拳打人,但是看不到戴家的人练习拳法”。

可是,戴龙邦却最终打破了这个规矩,将他的六合心意拳特别传授给了李洛能。

这与李洛能千里拜访名师,经历了千辛万苦和种种挫折磨难,最终打动了戴龙邦,从而可以全面的继承了大家武术绝学——六合心意拳。

之后,戴龙邦回到了家乡,在山西、河北的地方收了很多徒弟,促使山西的六合心意拳能够发扬光大,在海内外皆有名气。

戴龙邦在中国武术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六合心意拳在武术历史的发展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

所以,戴龙邦也被称作为山西的心意拳大师。

戴龙邦,是心意拳的的开始人,有字尔雷,出生于山西省的祁县,是那里的小韩村人。

戴龙邦在小的时候就喜欢学习武术,学的是祖传的功夫。

就在清朝雍正帝继位的第四年,那时戴龙邦只有13岁,他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去了安徽的池州,也就是今天的贵池县经营店里的生意。

后来跟着曹继学习武术,曹继武自己说自己是南山郑氏,他的独门绝学会死心意六合拳,于是,戴龙邦刻苦学习了10多年,终于学的了精髓。

之后游历了许多地方,用武术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创立了戴氏的拳法,一直流传到现在,对我国的武术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戴文雄,字二闾,是戴龙邦的弟弟的第二个儿子。

也是山西省祁县小韩村人。

为了打破戴氏的家规,不能传外人,只能传戴氏族人。

戴氏心意拳蹲猴桩练习体悟

戴氏心意拳蹲猴桩练习体悟

戴氏心意拳蹲猴桩练习体悟
蹲猴桩,法简而效宏,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刻,得遇明师真传,并下数年纯功方能窥其门径!
第一阶段:
练形体,蹲起和包裹束展
这一个阶段称之为大束大展。

动作要领是腿曲而不折,成为富有弹性的弓劲;
上身躯干中正不偏歪,但是丹田微上翻;
肩部向前包裹,沉肩坠肘。

呼吸为自然呼吸,切不可憋气,不可鼓荡丹田。

这一阶段可使身柔气顺,散去拙力。

重心也开始下沉和稳固。

外形如下图。

第二阶段:
练筋骨,开胯,打开会阴窍,拉动尾闾关,松肩,拉动夹脊关,脊椎骨节节松动,一动可有筋骨铮鸣之声。

这个阶段称之为半束半展。

动作要领是腿基本不太弯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像顶梁柱一样巍巍顶立,不向下弯曲泄劲;
胯须微裹紧,不明白的朋友可以观察小孩子和老年人的骨盆形态,小孩子那样的就是裹着的胯,肾气不易外泄,富有力量和弹性,老年人的就松散并且后凸,是肾气不固的表现,支撑力和弹性都差。

颈项和尾闾都须松开。

束势时,如拉翻地,头微仰,领动全身劲,从足跟到耳根都有似提拉的拉扯的感觉;展势时,如拽塌天,头项拔正,引动全身,从头项到足跟也都有似拔开的拉扯的感觉。

注意不可憋气和使猛力。

第三阶段:
颈项、肩胯、脊柱的筋骨都可开合自如,丹田可自由翻转,逐渐养就丹田气,可以以丹田为轴心力达四梢。

丹田功方可以初入门。

以上是本人练习之感悟,与众爱好者分享,作为练功的交流和参考,不作为正解。

最后提醒一句,蹲猴桩貌似简单,实际内涵丰富,合与大道,切不可依照书和图文自行习练,若无明师指点,一定会步入歧途,慎之慎之。

戴家拳“蹲猴桩”的功法真传,看到后下功练吧

戴家拳“蹲猴桩”的功法真传,看到后下功练吧

戴家拳“蹲猴桩”的功法真传,看到后下功练吧“蹲猴势”是戴氏心意拳最基本,同时是最为核心秘密的功法,各支练法大体相同。

蹲猴势在立身中正的情况上由束身、展身和舒展合一法组成。

束身法称束势,展身法称展势,合身之法称发整劲,打快劲,是练就丹田功能后的自然反应。

功法有静养和动养两个方面,原地不动为静养,出步为动养,在行拳走势中为涵养,故有无桩不养功,无势不含桩之说。

第一步是蹲丹田,此有三种行功方式,即束身之法、展身之法、合身之法。

四种行功方法:慢束慢展、快束慢展、慢束快展、快束快展(三慢六快四次),分三个步骤即束身、展身、合身。

第一步,束身之法:束身之法属阳,从外形讲,束身时身落,天收地出,所以,束谓阳。

从内气讲,依据阴阳升降说,身落气升,气走督脉而上行。

用卦象解释,“束身离中虚,展身坎中满”,所以,束身之法属阳。

行功方法:身体直立,两脚相并且齐,头上顶,下领微内收,目光向前平视。

双手用掌心按住(小腹)丹田,左下右上,右掌压左掌,然后做束身动作即头微仰,胸微涵,腿微曲,缓缓束蹲,随着束身,两常微下垂,下垂时两肩内扣促胸内涵,两臂靠拢紧贴两肋,臂转内翻,手心朝前,掌沿相挨,手指尖垂至膝盖。

势呈“猴子观景”束身势,体呈三圆要一(颈项圆、胸背圆、腿弯圆)。

同时,三尖(鼻尖、膝尖、脚尖)垂为一条线,保持不俯不仰重心平衡。

蹲猴猴桩一般时间以3分钟、5分钟、10分钟为最佳,也可视体力自定。

束身之法是聚气之法,是养内气、定稳固,淬炼下肢的支撑力之功,核心为肾先动、要踏心、尾闾提(心火肾水相交)、丹田扣。

第二步,展身之法:展身之法属阴,身起气降,降下之气属阴,地收天出,所以,展身之法属阴。

展身之法练反弓一力劲,从外形讲犹如弯弓复原,是在蹲猴势束身的基础上展身,展身时用挑担劲,全身的劲意皆在头领中用腿之劲顶起。

起时猴背展伸反弹,双臂拧旋犹如滚豆复原,同时,脚心、手心、顶心皆用吐劲,即足心紧、手心紧、顶心紧。

练时松中紧,用时紧中紧。

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

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

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关于山西祁县戴氏心意拳谱的真貌,多年来一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虽然有称“老谱”、“少谱”之别,也有人自称怀玉握璧,藏有秘谱,但从未将其完整的章节内容及拳谱的来龙去脉公布于世,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片语只字的间接引用。

另外也有一些杂糅了形意拳谱内容的被认为是戴家拳谱,真是鱼龙混杂,难以分辨,这给研究戴氏心意拳的历史传承及其演变历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最近,一位朋友向笔者赠阅了他所珍藏的戴家心意拳谱两卷抄本,其内容十分宏富,阅后获益匪浅。

今征得这位朋友的同意,特将这本珍贵的戴氏心意拳谱介绍给拳界朋友,供大家参考。

该谱两卷,大篇章共五十个以上,各篇独立性较强,有的篇章下有子目(如《步法》一章就有二十节)。

拳谱朴实无华,论述翔实,编排的逻辑性不是很强,具有古拳谱的一般性特点。

但此谱的几篇序言均没有明确的师承描述和款识,谱中也没有涉及到作者信息,因此谱本身的源流传承问题目前还不好推断(只能隐约看出是戴魁传系的)。

从拳谱的技术内容可以看出,戴氏心意拳的形成是在心意拳的基础上,吸取了很多古代及同时代的拳种内容。

例如《瞅动》一篇中有: “敌不动吾亦不动,敌动我方动,我之动虽在敌后,而我到反在敌前,即截而击之意也,即戚继光所谓后发制人先入主之意……”据赠阅拳谱的朋友介绍,戴家心意拳中有不少拳式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记载的拳式非常类似。

《螳螂闸势》、《心意拳与闸势拳之异点》二篇是戴家吸收了螳螂拳的内容,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另外还有一篇《太极拳》,叙述了太极拳的一些技巧原理。

从这些内容可以明显看出,戴氏心意拳在形成过程中汲取了很多同时代拳种的素材。

谱的序言有三篇,头两篇大概都是民国时期的作品,惟第三篇《六合心意拳序》应该是最早的原谱序,其文为:人莫有拳而能显其用者则鲜,盖因有拳而无心意,则拳无法术,其动不著,虽有亦等于无耳。

诚以心意者一本者也,拳术者万殊者[也],有一本心意之灵方生万殊拳术之妙,且乎留之事业,皆成于心意,事业且然,何况拳术?此心意之所以见重于拳术而不可缺者也,至拳术之重视六合者又何也?盖因“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之内三合,则内自印合:有“手与足、肘与膝合,膀与胯”之外三合,则外自整饬。

戴氏心意连环手(下)

戴氏心意连环手(下)

(下)文:王毅(山西)责任编辑:若愚(接上期)第四节1、 转抖手以两脚掌为轴,向右后旋转180。

呈右地盘步,右臂反手回拨,左臂回裹(图51),上动不停,两脚蹬地旋呈右虎步,两手翻转,右手前穿,左手回拉于胸前(图52)。

2、 乳把手右脚前进一步,重心移于右腿,左脚过右脚向前 迈进一步,向前踩出呈左虎步,双手回裹于丹田处,随之,上提于檀中穴翻转,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向前 穿出(图53),上动不停,左脚前进一步,重心移于左腿,右脚过左脚向前迈进一步,重心移于右腿,左 脚过右脚在向前迈进一步踩出呈左虎步,双手回裹于丹田处,随之,上提于檀中穴翻转,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向前穿出。

3、 连环手左脚前进一步,重心移于左腿,右脚过左脚向前迈进一步踩出呈虎步,右拳翻转向前打出,左臂回拉于左腰侧,上动不停,重心移于右腿,左脚过右脚在向前迈进一步置于右脚前呈左虚灵步束身势,右手虚握拳,拳心朝上,压与胸前,左拳置于右肘处(图54),随之,左脚向前踩岀呈左虎步,左拳翻转向前打出,右臂回拉于右腰侧(图55),紧接着,左脚前 进一步,重心移于左腿,右脚过左脚向前迈出呈左虚灵步束身势,后垫前寸,双手互变前击。

4、 钻裹剪右脚前进_步,重心移于右腿,左脚过右脚向前迈进一步踩出呈虎步,双臂翻转回裹于丹田处上提向 前剪出,劲达双肘(图56)。

紧接,左脚前寸右脚跟进,随身体束展双手下压于丹田处(图57)。

5、 六合势左脚前进一步,重心移于左腿,右脚过左脚向前图51 图52 图53 图54 图55mil总第349期 2019/09迈进一步,随之,身体向右后360。

重心移于右腿,左 脚置于右脚前呈左虚灵步束身势(图58 )。

第五节1、 毀炮左脚向前迈进一步,重心移于左腿,右脚过左脚置于左脚前呈右虚灵步束身势,双手磨摸,(图59)(图60)紧接,双脚连进五步,右前左后,双臂下押,上动不停,左脚前寸,双脚连进五步,左前右 后,双臂下押(图61) o2、 双剪肘右脚前进一步,重心移于右腿,左脚过右脚向前 迈进一步呈束身势,同时双臂横开(图62),随之,双臂左下右上相合前穿(图63),上动不停,两脚后 垫前寸,左臂曲肘前顶(图64),随之翻转下押大出左膀,劲达膀尖(图6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三拳外,另外还要练三拳合一,即将三种劲力与手法合在一起练,练到纯正自然,一出手本能的就有.
综上所述,三拳的要点不在拳法,而在身法,只有有了身法,惊劲真正上了身,才好用,李文贞先生说不管他动也打,静也打,刚也打,茅也打,如果身上出不来惊劲,能这样吗吗,所以我说按我的标准,看一个人是否是高手,不管他是练什么的,只要惊劲没上身,就不能算是高手.说了三拳下面该说双把,五行了.呵呵,不知对同学有益无,只是个人的一点愚见.
下面再谈谈践拳,拳谱中讲,践拳似马奔,所以要用践拳,没有身法是根本不行的,践拳的外形象形意用的挑肘,是打顾一体的拳法,当对方向我胸以上打来时,我不出手去架,而是用身法往上冲,要用独特的束展劲,肘往上挑,自然就将自身护住,自己的前脚要踩对方的后脚,一起身,一进身,对方就被跌出老远,所以践拳是肘法说得更白一点是身法而不是拳法,另外根据练法不同,践拳又有单践与双践之分,践拳完后,如果不得手,要用里拳来补,类似车派八字功中裹里的展势.
躜拳也叫截拳,这个很重要,拳谱上讲顾,开,截,追其实顾就是开就在于截因这样读叫截顾开,截法就是顾法,截了对方,对方门户自然就开了,才可进身,这个叫追,所以顾开截追要连在一气.躜拳正好就表现在这里,从外形上看,其手法如同我们形意的掩肘而后用肩打,拳势很简单,但内里它有独特的身法,即束展,戴氏的束展与河南的又不同,要比河南的动作小,有反弓劲,俗称猴势,是从武当导引法得出来的,所以讲打法以身顾,用肩肘打人,所以躜拳不在拳法而在身法,要一触即发,一碰人就倒,所谓有躜拳似闪非闪也,有山倒岭塌之势,无身法,如何能有山倒岭塌之势.以下两拳,以后再讲.
戴家在蹲完丹田后开始练搬丹田,有两种练法,一种是虎步练法,另一种是鸡步练法,也叫小鬼穿化,然后再练射丹田,继而是闸丹田,要通过闸丹田将周身经脉都打开,达到抖丹射顶,然后还有坐丹田,是静坐功夫,练时要五心向天。
戴家的练法和太极相同但又不同于太极,似气功而非气功,练时也讲松,慢,要由松入邓,运邓成刚,继而要练快,这是太极没有的,急上加急,以求一触即发.在我所见过的拳种里,戴家拳是最难练的一种了,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传不广,依我的观点,在练戴家之前最好有形意或其他拳的底子,然后再练要容易些.
所谓外五行要变,也称变脸,外五行指得是五观,是内气足后,在内气的催动下,五官骤变,与对方交手时脸色一变,铮狞吓人,这些都不是强求而得的,是功夫的体现.
传闻戴龙邦据武穆九要论而创五行拳,不知此话真否.戴家的五行拳与形意的有很大不同,下面将依据拳谱,一一道来,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很高兴能见到大家的跟随贴,希望大家多发表意见.以便交流.
现在讲讲裹拳,从外形上看,裹拳就是我们形意八字功里的掩肘,是顾法,但裹拳有一个补手,叫押,就是当对方打来时,我要束身,掩手回顾,然后将裹手贴到对方身上,别一手做趁手,其手法类似太极的竖挤,劲法类似辟拳上举时之劲,因为身子束着,所以稍一展,给对方一点劲,对方就会被连根拨起飞出,当然也有其他变手,比如戴奎和李伶动手时,所用的也是裹拳,只是戴在展身时,另一手从肘底翻出.反手击中对方肋部,使其不治而亡的.所以三拳很重要,在戴家拳里,三拳和双把是最自然,最本能的拳法,有一个日本人和我动手,被我用裹拳一下子飞出,起来后说,没见我动,他怎么就出去了,一个劲的对我弯腰.可见拳谱中说三拳三棍非等闲,又说世人若得其中味,武艺之中状元郎.此话不虚呀
谈双把五行之前先谈谈戴氏心意拳的丹田功,戴氏入门是很严格的,如果是正式的弟子,师父一般先要弟子练二到三年丹田功,然后才开始教其他拳法的.
人们都知道戴家不站三体势而是蹲猴,其实这只是个俗称,蹲猴的真正名称叫乾坤六合混元一气功,其形似胎儿在母体,所以又称胎形.是武当导引之法.所谓乾坤就是指天地.戴家拳每一势都要有内外天地翻,拳谱上讲,欲求丹田气,先练束展功.又讲,世人若得真消息,全在内外天地翻.所以戴家的丹田气是通过内外天地翻养丹田而练就的.每一势都要有三翻,即头翻,手足翻,丹田翻.一个束展天地翻就在于一个周天,通过练养丹田,使丹田之气运化于周身,无微不至,和而不流,渐而达到混元一气的.
这个在形意拳里是没有的,所以我看到有人在形意拳著作中也讲抽,搂,丢三把经,连环一气向前攻.找了很久,也末发现有三把的介绍.另外根据练法不同,三把也有很多变手,另外还有单把,因为把是贴着对方发的,可发寸劲,伤其内,所以说宁挨三拳,不挨一把.
拳谱中讲,内五行要顺,内五行要和,外五行要变.所谓内五行就是五脏,内五行要和,要顺,就是从内里出来的劲要和顺,有些人努腹,汤腹,以增加暴发力,这样内五行怎能和顺呢.长此下去,会腹大如锅,硬如铁而不良于行的,所以发劲时内里要有和顺之意,慢慢积养,方不失正路,是为练习者鉴,记之,记之.
下面讲讲双把,有人说双把就是虎形,其实虎形只是按劲,双把比虎形劲力要精巧,两者都是双手打人,要通过身法贴身沾身纵力,但两者劲力动作是不同的,双把是从武穆双推手演化来的,用时要两手拇指相交成十字,拳谱上叫作双推莫露锋,其动作只有一个,但根据内在的劲力变化不同,又分为三把,叫抽,搂,丢,所谓抽,是来用祁地方言,意思是往上掇,这种手法是打身高比自己高的人时用的,当对方比自己身高时,用虎形按是不顺手的,所以要用抽把,先给对方一个向上的劲然后再用向外丢的劲,二劲连在一气,发到对方身上诐会觉得是舜间有两个劲作用有自己身上,一般是化不掉的,所以会被连根据起飞出,搂把也叫按把或漂把,取水中按瓢之意,是打身体委壮的人用的,要先有一个向下按的劲,对方本能就会有向上跳,按得越紧跳得越高,然后再向外丢,二劲连在一气,对方也会被发得很远,所以讲抽把,搂把不离丢把.拳谱中讲,抽搂丢三把经,连环一气向前攻,就是此意,需要说得是三把的变劲不在手上变,而在身内变,所以拳谱上讲腰内缩展变化灵,就是此意,其形很笨,其劲实巧,,妙极,妙极.
比如拳谱里说讲硬崩摘豆荚,人们都以为了讲硬劲,其实讲得是灵劲,秋天我们去摘熟透了的豆荚,在似挨非挨之隙,豆子便猛然崩出.,这就在于灵劲,有些形意拳老拳师讲灵性,就是这个功夫,在拳意述真中车毅斋先生有人趁其不备踢他是所表现出来的就在于是这种功夫,凡此种种,如果有兴趣,我可以多讲讲我过去也有不同的理解,后练戴家拳法后,才知过去都是误解,有很多东西都是误解,首先三棍并非人们讲得拦,拿,扎,这个以后再说,下面说说三拳:
所谓三拳,并不在于拳势,而在于内在的劲法与身法.有人说向上的劲为钻,向前为践,横为裹,因而三拳是指钻,崩,横.我过去也这么想,其实这是错的.岂知三拳之外,还有追,押,里,三拳,称为补手拳。谱上讲钻拳似闪电,裹拳如卷饼,践拳似马奔.下面先说说躜拳.
另外你说得拳击的问题,这想凡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个事实,讲问阁下可和拳击高手动过手,我并不是说形意不如拳击,只不过说戴家在这方面有独特的办法,因为腰里有变劲,所以来得快,一触即发,矇着眼睛也可将对方发出.
本人并无厚此非彼之意,纯为学术研究,因为很多人没练过戴氏的东西,很多大家都理解错了.比如三拳,双把,等等秋天我们去摘熟透了的豆荚,
其实我并无贬底形意之意,我也练了近二十年形意拳,我只是说戴家更生步法而己,比如长拳也重步法,能和形意比吗.因为戴家和形意的劲力不同,所以注重点不同,以我的看法,形意重稍节打人,戴家重根节打人,所以对步法要求也不同,虽然都讲拨根节打人,但形意是平身的螺旋劲,而戴家讲得是反弓劲,多一个纵向的变劲,所以内在的劲不同,拳式和注重点也不同.
而今世人受俗见,大谈浑圆而不提混元,其实混元与浑圆相差是很大的.混元是一种本能的由丹田发出来的向四方膨胀的一种内劲,是无意识的,不是通过所谓精神假借得来的.如同我们遇冷觉凉,遇热觉炀一样,根本不需去想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是通过胎息产生的,得真诀中讲,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得真形,真形藏有真形像,真像内藏真精神.通过精神假借神气则会为意所拘,不会有一触即发,风吹草动即应的本能的.况且有无胎息所出来的整劲区别是很大的,孙禄堂为什么功夫高,就是因为他的东西里有胎息,我们讲拳与道合,先讲得是丹道之道,而非道可道非常道之道,所以无丹不为道,有的人说丹田之说误人.只不过是他们没得到真东西而己,误认为气沉小腹,小腹鼓汤就是丹田,所以方有此说.
一波未定一波生,好似神龙水上行.好好体会吧,戴氏心意是这么练的.形意也应是这样,要连起来,其实形意叫鹰捉.戴家叫龙身,好好体会一下,是不是象龙身一样三回九转呢?所谓三回九转是一式,其实不管多少拳法,就这一个劲,一个东西.尚派重鹰捉,戴家重搬丹田,很多要求是一样的,只不过形意拳腰内没有纵向的变劲,遇拳击拳等快出手快的拳法就不好对付了,另外戴家更重步打人,用根节打.叫宁可无拳,不可无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