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一文。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型;品味课文语言,领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了解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枣儿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特产的热爱,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特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顺势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词、短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表现手法。
4.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枣儿的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答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结构:总分总3. 重点词语:枣儿、家乡、思念、丰收、香甜4. 表现手法:对比、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运用课文中所学词语,写一篇关于家乡特产的短文。
2. 答案:(1)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2)教师批改,给出建议和修改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其他特产,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把握。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枣儿”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枣儿》,大家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反映家乡的变化。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枣儿》,大家对作文写作有什么收获?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评析。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环保主题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五篇】.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一、导语设计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 枣儿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1、学习小品知识,学习阅读、赏析小品剧本。
2、把握剧中人物的形象、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剧中人物的形象、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孙鸿 ,剧作家 ,1999年《枣儿》荣获曹禺优秀话剧小品奖。
2、字词。
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
jīn jīn( )( )有味 niè( )手niè( )脚 咀( )嚼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注意从舞台提示中找到人物的语气、语调的变化。如老人开始对男孩“大声”“威严”“命令”,后又“蓦然温和”,最后“紧紧搂住男孩”。
(2)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6、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枣儿》
教师寄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悉课文,了解小品剧情。2、了解小品的基本结构和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1、提高品读鉴赏小品剧本的能力。2、通过语言赏析把握剧中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更加珍惜亲情,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亲情。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的思想感情,在现代社会繁忙的节奏中也要保留一些淳朴的乡土气息。
11、枣儿的象征意义是什么?(C类题)
四、当堂检测:
阅读文章“回吧,回去等你爹……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回答下面问题。
⑴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⑵“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枣儿》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三章“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枣儿》这出戏剧的文本阅读、情节分析、人物理解和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枣儿》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其关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戏剧语言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戏剧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枣儿》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枣儿》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例题讲解:分析《枣儿》中的人物性格,讲解戏剧语言的特点,如对白、旁白、独白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体会人物情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人物关系图:展示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3. 戏剧语言特点:对白、旁白、独白等4. 主题思想:亲情、友情、成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组织课后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戏剧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枣儿》主题思想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要求。
2. 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运用。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讨论与分享环节。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b.开展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融入作品中,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c.开展亲子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与家乡、亲情相关的任务,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一首关于家乡的诗歌《故乡》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诗歌的渲染,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首关于家乡的诗歌《故乡》,感受一下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学生朗读)
2.教师引导:家乡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最亲爱的亲人和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枣儿》,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家乡、亲情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二)讲授新知
3.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家庭、亲情和友谊有强烈的关注,容易受到情感教育的感染,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4.学生在表达与创作方面,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和写作技巧,但文学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尚需加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枣儿》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枣儿》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知识层面:掌握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理解词语的含义,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气;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枣儿》。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讽刺手法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以及探讨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
2. 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其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
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详细过程: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精讲:分析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句式,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讽刺手法。
详细过程:教师分析,学生思考,共同讨论。
5.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过程: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枣儿》2. 重点词语:对比、讽刺3. 作者背景:创作手法、作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生活中对比、讽刺现象的看法。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同类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对比、讽刺现象,学会观察和思考。
组织课后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的细节。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关于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的细节。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这是一堂中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必修选修材料《枣儿》。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短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词汇和句型,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目标:从本文中发现表达方式、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来加深理解,考虑故事内涵等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短文中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爱国者的忠诚和坚守精神。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先通过试听环节,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生僻汉字、熟悉文章中的语言运用等。
2.阅读分析: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读《枣儿》的大意,然后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故事的主要情节、冲突及其他问题进行讨论、阐释。
提出一些扩展式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1)武王的出仕以及感恩报答散(2)王季的生命境界和人格魅力(3)枣儿的感受和成长过程3.表达讲解:教师通过教学幻灯片介绍以及对文本语言、修辞运用及其他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4.扩展练习:教师准备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完形填空、选择题、阅读理解等,并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解答。
5.语言实操:引导学生根据《枣儿》文本内容创作一篇“我的收获”小作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写作方法和能力。
6.课后作业:学生应根据“我的收获”小作文的写作轮廓,结合实际经历,再次深度感受《枣儿》的情感和智慧,并自主完成一篇作文。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枣儿》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5
《枣儿》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5教案:《枣儿》一、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二课《枣儿》。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写,表达出的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枣儿》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能够体会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写,表达出的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写,表达出的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枣儿的图片,让学生对枣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枣儿》,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4. 情感体验: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枣儿家乡的思念亲人的牵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作业答案:我心中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里有蓝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还有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
每当我回到家乡,我都会被那熟悉的景象所吸引。
我记得小时候,每当夏天来临,我和小伙伴们会在麦田里追逐嬉戏。
我们会在麦田里找寻那小小的麦穗,然后用手指轻轻地摘下来。
那时候的我们,总是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纯真。
家乡的食物也让我怀念不已。
我最喜欢的就是妈妈做的家乡菜,那味道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每当我吃到那些菜的时候,我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一种家的味道。
家乡的人们也让我感到温暖。
他们总是那么热情,那么友好。
每当我回到家乡,他们总是会问我很多问题,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1.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故事发展脉络;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3.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能够概括故事的主要环节;2. 分析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感悟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情节,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 精读课文:(1)分析情节: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环节,理解情节发展的脉络。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3)探讨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挖掘社会现实,感悟作品所反映的问题。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六、板书设计1. 情节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2. 人物形象:枣儿、母亲、父亲;3. 主题思想:亲情、成长、社会现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人物形象特点:枣儿勤劳、善良、纯真;母亲慈爱、坚强;父亲严厉、关爱。
(2)主题思想:小说通过讲述枣儿一家的故事,展现了亲情、成长、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枣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枣儿》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枣儿》所反映的亲情、乡情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分析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3.通过表演、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以及剧情发展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枣儿》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剧情,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背景介绍:详细阐述《枣儿》的背景和时代特征,包括社会环境、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等。
3.阅读剧本:让学生阅读《枣儿》的剧本,引导他们关注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适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人物分析:根据剧本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5.深入探讨:选取几个关键场景或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其中的戏剧技巧和人物心理变化,进一步理解剧情发展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引导他们在讨论中深入思考。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表演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7.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枣儿》的艺术魅力。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
3.组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根据剧本内容进行即兴表演,观察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对人物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编写一篇关于《枣儿》剧中某个场景或情节的分析文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课文,分析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字典查阅生词。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 情感体会:讨论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生字词:X(根据实际情况填写)3. 重点句子:X(根据实际情况填写)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 答案:(1)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故乡枣儿的回忆和思念之情。
(2)例:比喻:“枣儿像红色的玛瑙”;拟人:“枣儿在树上笑盈盈地望着我们”;排比:“枣儿甜、脆、香”。
(3)示例:秋天到了,枣儿红彤彤的,像一颗颗红色的宝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枣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枣儿》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故乡、亲情的深沉情感。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尝试进行简单的剧本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情感体验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感情,增强民族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情感。
2.学习剧本的基本结构。
三、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情感。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作者对故乡、亲情的表达。
4.情感体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角色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感受家乡的美好。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课文有什么感悟?2.学习剧本结构教师简要介绍剧本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剧本的特点。
3.分析人物性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4.剧本创作实践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剧本创作。
各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第三课时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剧本的哪些内容?你对自己的创作有什么想法?2.剧本表演学生分组进行剧本表演,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教师点评表演,给予鼓励和指导。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创作体会。
4.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情感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枣儿》,感受作者对故乡、亲情的深沉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剧本创作的基本技巧。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内容为《枣儿》一文。
该文为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回忆童年时与祖父一起摘枣、晒枣的美好时光,以及祖父对作者的关爱与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结构及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父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及人物形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简介作者及背景: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及人物形象。
a.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理解文章的主题。
b. 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c. 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关于祖父的描写,分析祖父的人物形象。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分享感受。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枣儿》2. 板书内容:a. 作者:牛汉b. 主题:怀念祖父,珍惜亲情c. 结构:总分总d. 人物形象:祖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b. 选取文章中的一个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c.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中祖父形象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枣儿》。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课文的背景,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并能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并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生字词:X(根据课文内容列出)3. 修辞手法:X(根据课文内容列出)4. 作者背景:X(根据课文内容列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其他描写家乡的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5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5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掌握《枣儿》的剧情和人物关系。
2. 领悟戏剧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分析戏剧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枣儿》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重点: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掌握剧情和人物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枣儿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与欣赏:a.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b.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戏剧的主题思想。
c. 逐句解析戏剧中的精彩语句,体会语言特色。
3. 例题讲解:a. 分析题目:从文中找出表现主题思想的句子。
b.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找出相关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
b.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戏剧常识2. 阅读《枣儿》剧情梗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枣儿》的主题思想。
b. 选取文中的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a. 主题思想:《枣儿》通过枣儿与奶奶的亲情,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人物形象:如枣儿,勤劳、善良、乐观、向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枣儿》的主题思想?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进一步了解我国戏剧艺术。
b. 组织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阅读与欣赏”部分,对《枣儿》的剧情、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进行分析。
2.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戏剧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分析《枣儿》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懂得珍惜亲情,提高学生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枣儿的特点。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选取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让学生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庭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解读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课文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中的《枣儿》。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通过描述作者童年时与祖父一起摘枣、吃枣的情景,展现了祖孙二人深厚的感情。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段落分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孙之间的深厚感情,学会关爱家人,珍惜亲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体会祖孙之间的深厚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结构、主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段落,交流心得。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内容:a. 生字词b. 课文结构c. 情感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祖孙之间的感情。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2. 答案:a. 祖孙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相互关爱、陪伴成长。
b. 示例:第二段。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表现了祖父对作者的关爱和耐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亲情故事、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采访家人,了解他们的童年故事,体会家庭亲情,提高写作水平。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6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6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6课《枣儿》。
教学内容包括:戏剧的基本知识介绍,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情节及主题,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具体章节为教材第五单元戏剧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如剧本、角色、舞台等。
2. 培养学生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情节及主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和主题。
重点:戏剧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剧本情节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枣实物,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阅读剧本。
3. 情节梳理:让学生复述剧本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4.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全班分享。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剧本中找出主题,进行讨论。
6. 例题讲解:分析剧本中的一段对话,讲解如何从对话中分析人物性格。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编写一段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六、板书设计1. 戏剧基本知识2. 剧本《枣儿》人物关系图3. 人物性格分析4. 剧本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剧本《枣儿》,分析其中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性格,并说明原因。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剧本,如《雷雨》、《茶馆》等,提高戏剧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学生分析剧本人物、情节及主题的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和主题。
3. 教学过程中的情节梳理、人物分析、主题探讨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人物性格及原因的论述。
一、教学目标中分析能力的培养(1)人物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从中推断人物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枣儿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3.分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作品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目标导学二:通读文章,把握故事内容
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
1.怎样认识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
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目标导学四:把握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老人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2.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示例:(1)“枣儿”象征着亲情。
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2)“枣儿”象征着故乡。
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
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
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3.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请同学们结合全文各抒己见。
明确:(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5)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