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六国论》课件36张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六国论》课件36张

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 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 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 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 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 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 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 《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 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啊。
课堂延伸——被动句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不拘于时,学于余。
规律一: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规律二: 用“见”“见……于……”
表被动。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如姬父为人所杀。
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读准字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霜露 pù 草芥 jiè 与嬴 yǔ 洎 jì 革灭殆尽 dài 为国者 wéi 胜负之数 shù 下咽 yān
问题展示与解析 原因 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 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所劫哉!
以至于
被动句
名作状,一天天
地,一月月地
问题展示与解析
第四段主要内容是?
开药方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治病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

《六国论》优秀课件PPT

《六国论》优秀课件PPT
第贰部分
2023//55//1188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辛 读 争 皇 三 父 青二寒三级级思 并 发 方 年 当 勤 书 诵 城 人 子 丝 窗四究级 同 奋 知 已 年 为 从 苏 咸 皆 同 根 多 圣五级儿 读 需 二 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四级
,以论证为主,其特点五级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2023/5/1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单大击军压此境处,编直逼辑澶母州版城文下本(今样河式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论 三级 四级 五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2023//55//1188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3/5/18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级 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三辽级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
四级
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五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
2023/5/18
3.古单代文化击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五级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实用课件(4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实用课件(45张PPT)

六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国 与 秦
▲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的 秦灭六国时间表:

▲ 前230年灭韩

▲ 前225年灭魏

▲ 前223年灭楚

▲ 前222年灭赵和燕 ▲ 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研读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 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 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 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 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 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 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时代背景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 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 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 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 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 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 师”。
解题
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 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 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 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 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 而消灭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 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秦国在用攻战方法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 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 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打胜仗得到的土 地,那实际情况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 )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那实际 情况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 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不在于战争。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 国苏 论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5、 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六国割让城池土地以求苟安,但是“得一夕 安寝”之后,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秦国 并不因为得到进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反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6、《六国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将诸侯的土地与秦国的欲望进行对比, 因而割地赂秦并不是长久之计。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
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梳通文意
既然这样,那么
凶残
满足
愈加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决定,确定
灭亡 名作状,按道理
侍侍奉奉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新的看法,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

“弊在赂(lù)秦”,他为什么这么
杜 说?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让我们 牧
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解题 六国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 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 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 变法的彻底改小,经济和军事实小都强小起 来;小原本强小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 和军事实小小益衰落。
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 到后来燕太子丹用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 亡的)祸患。文学常识:“卿”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用于君主对臣的称谓,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19张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19张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事实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小邑 得百倍
大欲 得难 有限 奉繁 不尽
对比
大城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论证中比喻生动形象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故曰:
弊在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也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地 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
2.第二段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 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 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心内容印 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得出了什么结论?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 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段四 句的关系怎样?
祖先创业的艰难 子孙割地之轻易 “一夕安寝”与“秦兵又至”
的鲜明对比
事实论证(列举历史事实)
继续揭示赂秦 政策的失败
第二段
赂秦 对比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各个击破。
03
六国用人不当,人才流失
六国在用人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往往重用庸才而忽略真正的人才。同时,
六国之间的人才流动也受到了限制,导致人才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阐述作者政治主张
强调团结致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不能团结一致对抗秦国的侵略。 因此,他主张各国应该放弃彼此之间的争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揭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阐述“赂秦”对六国造成的危害,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分析不赂秦的国家因失去强援而灭亡的原因,深化中心论点。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战国策》
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研究战国 历史的重要文献。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重要事件
春秋五霸
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取得了卓越的 成就,对春秋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视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拥有足够数量和优质的人才,才能推动国家的经 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各国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国家 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5
艺术手法鉴赏
对比手法运用
横向对比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课《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课《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32张PPT)
注意:运用对比说理时,对比对象、对比点一定要 写明以增强其效果。
• 则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
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
转折说理的代表性的句式: ……然而……
(虽然)……,但是(却)…… ……不是……而是……
转折说理
注意:时刻紧扣中心观点,不游离中心。
文以载道 道有其法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小邑 得百倍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比 奉繁
不尽
大城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对比说理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枝花,开在去往春天的路上,安安静静,不争不吵。 我问:为什么你不在春天开放呢? 它说:春天太拥挤,何必凑热闹! 我问:在去往春天的路上,你不觉得寂寞吗? 它说:正因为寂寞,所以我要开放,消除一季的寂寞。 我又说:等春天过了,游人就走了。 它微笑道:我开过了,何必在意游人呢?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思考和看法,写一篇不少800字的 文章。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数罟不入污池

天数、命运
3.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
叛逆
责备或列举……罪状,加以斥责
2011年山东卷“管子”
成就、成功
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 举 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举以予人
戍卒叫,函谷举。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拿 占领、攻占 尽
请以“我们应安安静静、甘于寂寞地做好自己” 为中心论点,写一段分论点段来证明这一中心 论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六国论(23张)-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六国论(23张)-优秀课件

古义:先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 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2019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六国 论(23张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5.明句式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介宾短语后置 (3)其势弱于秦 介宾短语后置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6.积名句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 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19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六国 论(23张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2019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六国 论(23张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分古今
思厥先祖.父. 至.于.颠覆 至于颠.覆.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 果。
3.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反复诵读相结合。在获得对作品的深 入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 顿挫的声调变化和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过秦论》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 史教训;《阿房宫赋》就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 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六国论》则另辟蹊径,站在历 史的高度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北宋的对 外政策。

《六国论》(41张)全课件

《六国论》(41张)全课件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
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
之:助词,的
以…为:把…
始:副词,当初、 作为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 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土地,坚持
起初
计:策略
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
其:代词,他们的
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
语文能力风暴
语文能力风暴
➢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
大小六十余战,负多胜少。
➢苏洵生活的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
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

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

立“澶渊之盟”。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
间,表示对方位、时 古今异义 间、范围等的限制。
小、大:形→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则:连词,就
思厥①先祖父,暴霜露②,斩荆棘,以③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④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⑤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⑥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⑦秦兵又 至矣。
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 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 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待土 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 人,就像丢弃小草一样。今 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 座城,这之后才能睡一夜安 稳觉。(可是第二天)起来 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却 又来了。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灭。”此言得之。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 话出自于《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以:连词,用
事:动词,侍奉
薪:柴草
得:适宜、得当 之:代上面说的 道理

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六国论 (共14张PPT)

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六国论 (共14张PPT)
六国论
六 国 论
苏 洵
学习目标
1、分析论证过程,梳理文章思
路结构。 2、学以致用:培养严谨缜密的 思辨能力,并运用在议论文写作 中。
文本研读:
一、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梳理 结构。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 点的
二、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一)1、思考:第二段当中用到的论证方 法是什么?小组讨论 (1)明确:对比论证 对比一:秦战胜所得土地 与受贿所得到土地对比; 六国战败失去的土地 与割地失去的土地对比。
(2)假设论证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 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 鲜明有力,进一步论证了赂秦的危害, 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

赂 (总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 在 总 ( 第 一 段 )
数量上
程度上 ( 过 渡 ) ( 分 总 )
道理上
(并 列)

对比二:六国祖先创业之难 与六国子孙割地之易的对比 。 祖辈与子孙对待土地的态度之间的对 比更突出了赂秦的危害。

对比三:地有限,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对比 论证 大欲 得难 奉繁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数量上
态度上 侵急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引用古语小结(引用论证)道理上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借古) (递 进)
赂 分 ) 秦
齐亡之事实
不 赂 (总分) 者 燕亡之教训 以 赂 者(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丧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学以致用:
以“是否应该实行惩戒教育”为话题写 一个片段。要求: 1、运用本节所学的论证技巧和论证方法 2、论点明确,论证充分 3、200字以上 4、时间12分钟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
文笔优美
作者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 ,使文章文笔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
情感表达深度体验
1 2
忧国忧民
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 民疾苦的同情,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感。
激昂慷慨
作者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语言激昂慷 慨,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3
沉郁顿挫
文章在表达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 的忧虑时,语言沉郁顿挫,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 考空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文章主题思想提炼
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强调不能为苟安一时而牺牲长远利益。 阐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及教训,警示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揭示“赂秦”政策的危害,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
现实意义思考
将六国中不同国家的策略、实力进行 对比,揭示各自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通过对比六国各自为政与秦国统一六 国的不同结果,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 性。
类比论证法
将六国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兴衰 进行类比,说明六国灭亡的必然
性和历史规律。
通过类比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因素,分析六国灭亡的
深层次原因。
将六国灭亡的教训与当今社会的 某些现象进行类比,提醒人们警
惕历史重演。
因果论证法
分析六国灭亡的因果关系,指 出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 保守等因素是导致六国灭亡的 根本原因。
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 ,揭示六国灭亡过程中的因果 关系和必然结果。
强调历史教训对于当今社会的 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吸取历 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感谢您的观看

《六国论》教学-完整版PPT课件

《六国论》教学-完整版PPT课件
为证 i国者
殆时尽 下咽ydn
— 为优i积威 ^2 上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破灭 :灭亡
兵 :兵器
利 :锋利
磐 : 磐端
赂 :( 割地)贿赂
打得病 译 :六国灭亡 ,不是武器不锋利,仗

三了 好 ,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三三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而 :连词,表因果 ,因而。
亏 :亏损。
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 ,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 ,时而
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 ,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 ,出现了合纵和
连横的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 ,共同对付强
国 ,阻止齐. 秦两国兼并弱国 ;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 ,
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最初 ,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
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 ,合纵既可以对齐 ,又可以对
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
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宋朝眉
山人,散文家。与 其子苏
轼、 苏辙并称 “三苏” ,
同为 “唐宋八大家” 。有 《嘉祐集》。亦有一女,
名唤小妹,人称苏 小妹。
“一门三父子,都是冲
豪。诗赋传千古,峨凝
eewon
前 228典赵
响 223 年灭楚
[战国七雄]—(秦
一赵一魏一齐)
秦一强 楚一大 齐一富
[合纵] 苏秦 [连横]-一张仪
(请同学根据
历史、文学知 识讲述)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何谓合纵连横 ?
战国时期 ,齐、楚、燕. 韩、赵. 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宽屏教学课件(3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宽屏教学课件(31张PPT)

1.第二段是从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的?
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 灭的原因?
论证方法:
•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
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 证明论点;
•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 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 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 ⑤事实论证,也叫“归纳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 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论证方法:
• ⑥理论论证,也叫“演绎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 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之)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
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
之欲无厌,(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 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厥:相当“其”
祖父:祖辈和父辈
• 暴:暴露,动词
1.第二段是从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的?采用了 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赂秦而力亏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 •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 比喻论证
2.事实论证:请概括这段文字列举了哪些 历史事实?哪些道理?
祖先创业的艰难 地
子孙割地之轻易
有 限
“一夕安寝” ,
“秦兵又至”
欲 无

奉 之 弥 繁 , 侵 之 愈
至 于 颠 覆

《六国论》 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 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题解释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 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 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苏洵精于 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 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 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 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
古:先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5段主要内容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古 六国与秦:诸侯

对比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今 北宋: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国 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借 古 讽 今
苏洵分析六国破灭的原 因,是对宋王朝怯敌退让 敲警钟,讽谏宋王朝要以 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 “积威之所劫”,要奋起 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使却...退之却。洎牧被以动谗句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
古:智谋和力量;今: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
古:不走;今:不可以
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倘”,倘若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
得当
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第2段: 赂者(韩魏楚)灭亡原因
问题:论证什么?论证方法?
攻取少
赂得多
败亡少 对 赂失多
固不在战 (而在赂秦)
赂 秦 而

《六国论》精品课件

《六国论》精品课件
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鄙夷
赞美 惋惜
●作③者(层向层使推三进国,各从爱齐其、地燕…、…赵或三未国易破量灭)的假结设果论剖证析使其论破证灭更的加原因,有 力地深证入明,了并“为不下赂文者作以铺赂垫者。丧”的分论点。
第四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积威之所劫”的 忠告。 论证方法与思路: 假设论证——回到史实——告诫为国者,以此为训。
前270年
赵奢
赵胜
前260年
赵括
白起
赵败
前257年
魏公子救赵
赵胜
前230年
扈辄
恒骑
赵败
同年10月
李牧
恒骑
赵胜
4 . 秦早就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荆轲刺秦只是秦灭燕 的导火索,而并非“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而且荆轲刺秦 乃是秦兵旦暮渡易水背景下发生的,实在是“兵不利,战不善” 之下的无奈之举。
第五段即使删去,文章也是完整的。 思考:第五段是否多余,是否可以删掉?
写作背景
苏洵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英宗时期。其时,北宋王朝对强敌 契丹(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
1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 ( 2 > 宋仁宗庆历三年( 1 0 4 3 ) ,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
3.后秦击赵者再 。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5.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不去 今义:能力差 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
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
6.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 也。
第二段:论证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 对韩、魏、楚三国赂秦弊端进行分析论证。 ①(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
1、不能独完。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名词作动词,作战,打仗。 3、以地事秦。 名词作动词,侍奉。 4、义不赂秦。
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5、始速祸焉
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6、李牧连却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名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词作动词,礼遇,礼待。 9、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
道理上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引古) (递进)
(并
列)
不 赂 者 (总分) 以 赂 者 (第三段) 丧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赵亡之悲剧
(第五段)(讽今)
①对比论证。文中,“赂者”与“不赂者” 失国的先后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的得失对 比;秦受赂与战胜所得土地的多寡对比;诸侯 行赂与战败所亡的土地对比;赂秦频频与一夕 安寝的情势对比。 ②事例论证。举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的史实,来证明“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及“不赂者以赂者丧”的 观点。 ③引用论证。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⑴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⑵论点鲜明,论据严密; ⑶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 露”,意为“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一词多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 错误 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没有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或曰:六国互丧„„ 有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偶或 或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有的„„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也许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 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 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 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 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 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 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 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第二段:分析赂秦而亡的原因——“诸侯之地有 限……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 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 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 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古今异义
⑴ 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⑵ 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⑶ 始速祸焉 招致/指速度快 ⑷ 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 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⑹ 至于颠覆 终究,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 ⑺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表示又一次
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①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弊 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 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 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洵(1009-1 066),字明允,汉 族,眉州眉山(今 四川眉山人)。北 宋文学家,与其子 苏轼、苏辙合称 “三苏”,均被列 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 尤长于策论,主张“言 必中当世之过”。为文 见解精辟,论点鲜明, 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明快酣畅,纵横捭阖,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 横家的风度。著有《嘉 祐集》。本文即选自 《嘉祐集·权书》,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 和历史的。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 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 六国下矣。
第五段:以史为鉴,奉劝统治者——“苟以 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弊 在 赂 秦
( 总 分 )

( 第 一 段
赂 秦 力 亏
(总分)
数量上
程度上
( ) ( 分
总 ) 过 渡
(第二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宾语。 (6)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作者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各是什么? ①论齐的灭亡: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论燕的灭亡: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弊在赂秦。
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 灭之道也; 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论赵的灭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作者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否正确?
参考:前人论史,往往取诸一端,所论不一 定全面,但求持之有故而不及其余,以使言 之成理。这种论证,无非是自圆其说。如六 国中,齐、燕距秦最远,故秦用兵灭其国稍 迟。灭六国及燕,都是统一大势之必然。 “以荆卿为计”只是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燕 的被灭。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一门父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 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 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 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 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 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 “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 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 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 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 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以荆卿为计 作为 邯郸为郡 成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治理
始 终 故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 才,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名→动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连词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形容词 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形容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形→动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 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 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 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 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 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 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 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 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 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 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第三段:分析不赂秦而亡的原因——“齐人勿附 于秦……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 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 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以史为鉴,奉劝统治者——“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