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学教学导案

合集下载

物理力学教学初中

物理力学教学初中

物理力学教学初中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围绕初中物理力学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力学基础知识,理解力学基本概念,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测量、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以及简单机械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后续物理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的对象为初中学生,年龄在13-15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事物。

但由于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可能存在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激发学习兴趣。

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逐渐增强,教学中可适当安排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分类及测量方法;(2)掌握牛顿三定律,能够运用定律分析物体受力情况;(3)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加速度、形变等,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4)认识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理解其工作原理及在实际中的应用;(5)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如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信息素养;(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2)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3)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社会责任感;(5)教育学生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第七章力教案新部编本(敖云)

第七章力教案新部编本(敖云)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案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物理)学科八年级(1、2)班任课教师:敖云和静县第四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1、2)班教师授课表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任课教师:敖云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 (物理)教学进度计划表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 )年级( 物理 )学科学业成绩统计表八年级(一)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 )年级( 物理 )学科学业成绩统计八年级(二)班(八)年级(下)册(物理)学科单元教学计划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天宫一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学生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张三推了李四一下,就有了推力;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等.这些“力”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师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又有谁知道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方的?圆的?还是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相信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进行新课】力和力的作用效果1.认识力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师通过上面的现象,我们知道人推车时,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这是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产生力的作用;而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对铁钉施加了一个吸引力,这是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力呢?请同学们试着归纳.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师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如何衡量力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物理学中的单位就用牛顿的名字命名.)板书: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用图片进一步说明: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 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 用头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 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运动变为静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力的作用效果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很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会发生形变,不过肉眼无法看到.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图b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答案: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形状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 力的三要素师 力的作用效果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大家动手实验: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观察刻度尺(a)(b)弯曲的程度相同吗?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用力越大,形变就越大.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演示实验5:请两个同学(一个大个子男生和一个小个子男生),大个子男生在门里离门轴很近处向外推门,小个子男生在门外(远离门轴的拉手处)向里推门,要求两人尽自己最大的力推,看谁取胜了.(如图结果是小个子男生轻松战胜了大个子男生)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所用力的作用点有关.演示实验6:用一个钢球沿不同的方向撞击另一钢球,学生观察钢球运动轨迹的变化.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师这在打台球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应用到,同学们有体会吗?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板书: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注意:力的三要素均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会随之改变,因此表述一个力要把这个力的三个要素都表示出来.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仔细观察下图,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正常解析:图中第一次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第二次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显然弹簧的形变与力的方向有关.答案: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2.力的示意图师在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往往要采取力的示意图的方法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4页图7.1-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表示法的特点:①箭头标明了受力的方向;②线段表示了力的大小;③红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归纳、总结,得出力的示意图特点.板书:物理学中通常将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图形叫做力的示意图.例题3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甲,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受到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10N的拉力作用,作出拉力的示意图.解析:作力的示意图,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本题中拉力用F表示,其作用点在木箱上,可以画在右上角等某个位置,也可以是中心处.方向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作出水平线便于参考画出斜向上30°角,大小标明10N.答案:如图乙所示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作力的示意图,同时提醒学生在作图时,要注意:同一图中如果表示多个力时,受力的大小不同,线段的长度也应该不同,即力大的线段长些,力小的线段短些.板书:同一图中,表示多个力时,比例要一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作用点的位置如何表示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力的作用点不在同一位置,则可以通过平行移动力的方向,把它们看作是在同一个作用点上,这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有影响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知道,当我们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下面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实验1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力的情况,可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后面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力学知识,这部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大家注意观察、思考,加深理解.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板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1.弹性师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2.弹力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右运动,表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并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些,产生的弹力更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2)弹力是一种效果力,通常情况下物体的形变往往难以察觉,故判断是否产生弹力可依据两点:①物体间是否接触;②接触处是否存在着相互挤压或拉伸(即是否发生了弹性形变).例题1(多选)(用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B.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C.支持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D.坐在凳子上的人,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人的形变而产生的弹力解析:物体的形变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塑性形变.弹力发生在直接接触并产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故A正确;任何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会对与它相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所以B错;支持力、压力、拉力是从力产生的效果来加以区分的,从力产生的本质上看,它们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所以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故C正确;人受到的支持力的施力物体不可能是人自己,人坐在凳子上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凳子的形变产生的弹力,故D错误.答案:AC弹簧测力计师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既然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那么就可以根据形变的大小来比较、确定弹力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通过改变弹簧伸长长度来表示出力的大小的仪器——弹簧测力计(如图,展示弹簧测力计).好,下面我们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1.制作弹簧测力计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弹簧测力计,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制作的过程:(1)将一块光滑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0”.(2)将0.5 N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3)分别将1 N、1.5 N、2 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师现在请大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动手测量,回答:是相等的.发现规律: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师为了使测量更精确些,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我们自制的弹簧测力计就成功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了.由此可见,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并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多媒体课件)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大量实验表明,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Δl与弹簧所受拉力F成正比,其关系式为F=kΔl,k为比例系数,其大小与弹簧本身有关,所以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注意:弹簧的弹性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弹簧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力就不成正比了,因此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板书:弹簧测力计测量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师如果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板书: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板、指针、外壳.师请大家观察后思考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弹簧测力计,有什么不同?教师拉动挂钩,引导学生观察,同时介绍: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给我们演示实验“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思考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操作要求。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基础知识的引入与讲解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基础知识的引入与讲解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基础知识的引入与讲解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基础知识的引入与讲解引言: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变形的学科。

对初中学生来说,力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入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力学性质和运动规律。

本教案将介绍力学基础知识的引入与讲解的方法和步骤,以帮助初中生建立起对力学的初步概念和理解。

一、力学基础知识的引入1. 引起学生兴趣在引入力学的基础知识时,可以通过以生活中常见和感兴趣的事件或问题为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激发他们对力学的兴趣。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乒乓球拍上有海绵?”或者展示一个有关运动的有趣视频片段,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思考。

2. 展示实物和现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的基础知识,可以利用实物和现象进行展示和演示。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简单的弹簧,向学生解释弹簧的弹性和弹力,通过让学生触摸弹簧、拉伸弹簧等方式,让他们亲身体验弹簧的特性,从而引入弹力的概念。

3. 提出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来激发他们对力学基础知识的思考。

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我们需要用手推门才能打开?”或者“什么是摩擦力?”通过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逐步理解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力学基础知识的讲解1. 力的概念和特性在引入力学的基础知识后,可以依次讲解力的概念和特性。

首先,通过示意图和具体实例,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即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然后,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特性,并利用图示演示和实际运动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先简要介绍牛顿的三大定律,然后重点讲解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际例子来证明和解释惯性定律,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与惯性定律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

3.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时,可以首先观察一些物体的运动,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运动的规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第1节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第1节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第1节教案课题第七章第1节力教材分析《力》这节课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知道力的三要素;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同学们能用“力”组一些词吗?(学生自然能组很多与力有关的词)。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加速度等。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了解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

2、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中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理解。

摩擦力的分析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学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如物体的下落、车辆的行驶、拉弓射箭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规律?2、新课讲授力的概念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让学生亲自体验,用力推桌子,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感受桌子的运动状态变化。

牛顿第一定律讲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解释惯性的概念,即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汽车急刹车时人的前倾、跳远运动员助跑等。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 = ma,强调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让学生做拍手、拔河等游戏,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2. 密度的计算方法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4. 力的相互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1)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回答:共同点是都有质量;不同点是体积不同。

(3)教师总结: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密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演示如何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2)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密度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讨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教师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相互作用(1)教师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力的相互作用。

(3)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通过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模板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篇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模板,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能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掌握力的三要素,理解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作用;(4)能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学会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三要素(1)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接触力(1)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2)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物体产生的力;(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3. 非接触力(1)磁力:磁体对磁性物质的作用力;(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三要素;(2)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概念及作用;(3)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计算。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2.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三要素、作用效果等基本知识;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计算方法;4.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2.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 讲解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4. 讲解非接触力:磁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5.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6. 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7. 课堂练习: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8.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第七章弹力教案

初中物理第七章弹力教案

初中物理第七章弹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物体的形变,对比归纳,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2、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兴趣,体会物理科学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以及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1、弹力概念的引入,归纳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探究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学工具:教师:小车、弹簧、钢直尺、弹簧测力计、拉力器学生:橡皮筋、面团、钢直尺、橡皮泥、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欣赏一段视频:撑竿跳的情景。

思考问题:撑竿为什么会跳起来?教师引导:撑竿跳高运动员撑竿时,撑竿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弹力,推动了运动员的上升。

那么,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认识弹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一:拉伸橡皮筋1、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伸橡皮筋,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学生感受橡皮筋在拉伸过程中产生的力。

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实验二:压缩弹簧1、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压缩弹簧,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学生感受弹簧在压缩过程中产生的力。

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实验三:拉力器实验1、学生用拉力器拉扯橡皮筋,记录拉力器的示数。

2、学生感受橡皮筋在拉扯过程中产生的力。

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第三环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宇宙的起源和结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 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3. 了解宇宙的起源和结构,培养学生的宇宙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化学反应的实质。

2.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原子结构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化学反应的实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铁生锈、燃烧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 物质的组成:介绍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原子的结构:详细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原子的电子排布。

(3) 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周期和族的含义。

(4) 化学反应:讲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及化学方程式。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典型的化学反应实例,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组成、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宇宙的起源和结构: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的演化过程,以及宇宙的结构层次。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组成2. 原子的结构3. 元素周期表4. 化学反应5. 宇宙的起源和结构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物质的组成。

2. 请画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

3. 请列举三种元素,并说明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4. 请解释铁生锈的化学反应过程。

5. 请简述宇宙的起源和结构。

答案:1. 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说课人:赵小鑫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力》.(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同时,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2、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4、知道力的三要素5、会画力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归纳力的概念2、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分析归纳力的三要素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示意图画法四、教学难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五、教具:小车、磁铁、小钢球、铁钉、弹簧、铁丝等(二)教法与学法设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我使用如下教学方法:1、说教法:(1)实物演示法(2)多媒体演示实验法(3)探究法(4)引导法(5)讲解法(6)举例法(7)启发式教学法2、说学法:(1)观察法(2)分析法(3)小组实验法(4)探究法(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头脑风暴:用“力”快速组词,由此引入课题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新课教学(一)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提出问题: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器材:小车、磁铁、小钢球、铁钉、弹簧、铁丝、空塑料瓶、纸、气球等。

实验探究:分别对以上物体施加力,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分析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什么发生改变?得出结论:汇报探究结果这个实验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在活动中分类整理和归纳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

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能够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3)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分类、归纳的方法,总结力学基本规律。

(3)学会利用力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勤于动手的品质。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区分。

(3)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2. 重力(1)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重力的方向及其特点。

(3)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 弹力(1)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弹力的应用:弹簧测力计、弹性势能等。

4. 摩擦力(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摩擦力的方向及其特点。

(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5. 力学规律的应用(1)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理解及其应用。

2. 难点:力学规律的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知识。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力学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特性。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课题:一、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知道分子间有空隙;(3)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4)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

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

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

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

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间隙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演示】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

(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演示】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背景介绍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技术支持的方式帮助初中物理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知识。

通过创新的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内容本次教学设计将侧重以下内容:1. 力的概念和力的种类2.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3. 物体平衡和平衡力教学方法和步骤1. 导入:使用PPT展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2. 互动问答:通过提出问题来检验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 实验演示:通过展示一系列实验视频或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和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 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进行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力的性质和效果。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他们就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提问,激发他们对力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问题的回答准确度。

2. 实验活动: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实践能力和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对力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和准备- PPT播放设备- 图片和视频资源- 实验材料和器材- 小组活动工具和材料结束语通过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方式,本次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希望学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材分析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材分析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材分析xx年xx月xx日•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01教材分析第七章力是初中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后续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知识的基础。

地位通过对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用教材地位与作用教材首先介绍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等基础知识。

教材编写特点重视基础知识教材中设置了多个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突出实践应用教材中注重科学方法的介绍,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强调科学方法教材内容结构分析介绍了力的概念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引言详细介绍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重力等核心知识点。

重点内容对摩擦力、浮力等较为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知识。

难点内容设置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和计算题等,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巩固练习02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等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力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目标重点内容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力的定义、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方向等。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原理,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平衡掌握平衡状态、平衡力等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特点。

理解力的方向性和矢量性,掌握向量表示方法。

力的矢量性共点力的平衡非共点力的平衡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中力的平衡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重心。
说明
拓展学习——物理史话:
1、早期希腊的宇宙论学派关于力的概念论说。
2、伽利略对经典力学的建立。
单元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三要素。
2、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并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方法。
3、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用G=mg进行简单计算;能确认重力的方向,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1、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法。
2、设计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让学生实践体验,促成学生边探索边思考的学习方式,并分组探究讨论,使学生有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3、教师利用Leabharlann 体展示,通过视频演示唤醒学生对力的感知。
4、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活动,领悟选择合适测力计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力
1、力:(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符合:F;(3)单位:牛顿。
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示意图画法。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课时:弹力
1、弹力:通过设计活动及实际实验由直观到抽象,从亲身的体验及身边的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1)弹性概念。(2)塑性概念。(3)弹力概念及产生原因。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重力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力,重力也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力,学好重力会对今后力学的分析与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三、学情分析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三要素方面的知识,对重力的了解并不陌生,只是对于重力的产生尚不明确,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够清晰,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重力的相关概念。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

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
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5、熟练画出力的示意图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讲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
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
1。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5.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 难点:力的相互性及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6.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7.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

8. 总结本节课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9. 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再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相关知识。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的相互性,避免产生误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学教案————————————————————————————————作者:————————————————————————————————日期:第七章力7.1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例:有力没处使,指的就是力需要两个以上的物体,不能单独一个物体2、力的单位:牛顿(N),符号:F3、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反过来,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或者物体发生了形变,物体就一定收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例:四两拨千斤指的就是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就不同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即受力对象,并弄清画的是哪些力;(2)三定:a. 定点:在受力物体上找到所画力的作用点;b. 定方向:正确画出力的方向(有时需要注意角度);c. 定长度:如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在画这几个力的示意图时,力越大,线段就画的越长。

(3)三定:a. 标箭头;b. 标符号;c. 标力的数值和单位。

6、相互作用力: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增加一个力。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一对相互作用力必然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B.有些力是物体本身具有的,没有施力物体C.只给别的物体施加力,而自己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D.较大的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一定较大例2:铅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相互作用力的是()A. 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与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B.桌子受到铅笔盒的压力与铅笔盒受到的重力C.铅笔盒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D.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例3: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F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图是(),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这四个图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是:。

A.图(a)和(b)B.图(a)和(c)C.图(a)和(d)D.图(b)和(d)例4:如图所示,用扳手拧螺母时,按通常经验,沿顺时针方向可使螺母拧紧,沿相反方向可使螺母拧松,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若用同样大的力拧螺母,则把力作用到_____点更容易将螺母拧紧或拧开,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有关例5:在图(a)、(b)、(c)所示的三个情景中,其中图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而图(c)则表示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有关。

例6:力的探究实验:给你两个用丝线系着的吹足了气的气球,请你至少利用一个气球设计二个力学小实验,并在下表中简要填写出有关操作过程和实验结论(即所能说明的物理知识)。

主要操作过程以及现象物理知识例7:力的示意图水平冰面上有一重为300N的雪橇,受到的拉力为50N,方向与水平面成30°角.请在图中画出雪橇所受拉力的示意图以及大人所受拉力的示意图;7.2、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一、直接接触,二、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注意区分:弹簧的长度和弹簧的伸长量。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例1:在“观察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活动中.(1)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时候有以下几个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列为__ _.A.读数时应在弹簧稳定后进行,视线直通过指针并跟刻度面垂直;B.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点,若不在零点.需调节使其在零点;C.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钩上或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下端的钩,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保持一致,避免弹簧号外壳摩擦;D.读完数后,应取下物体,看指针是否回到零点,不回零点时应检查原因或换一个弹簧测力计重新测量;E.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并观察它的分度值,被测量的力不得超过它的量程.(2)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分度值是___,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的鲤鱼所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N例2:对弹簧测力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是弹簧的长度与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值就是它的最大测量值C.弹簧测力计的准确程度可以从刻度盘上所标的最小数值看出来D.以上说法都不对例3:如图所示,某同学实验时,在弹簧测力计的两端沿水平方向各加6N的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例3 例4例4:如图所示,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钩在一起,然后甲同学用500N的拉力拉弹簧测力计B,则两测力计分别为FA=________N,FB=________N;若甲、乙两同学同时用500N的力向相反方向拉测力计,则此时A、B两测力计的示数F′A=________N,F′B=________N。

例5:在“制作一个橡皮筋测力计”的小组活动中,小军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橡皮筋伸长的长度跟它受到的拉力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小明和小丽经过思考后的猜想如下(见框图)。

究竟是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条橡皮筋、多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必需的一种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①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_________cm;②请将表格中第3行的数据补充完整;③要知道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则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答:应对___________(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答:___________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做出此判断的?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7.3重力(G)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 表示。

重力是非接触力,重力也是相互作用的3重力的大小:① 又叫重量(物重) 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 其中重力系数g = 9.8N/kg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 地球 5 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 , 区分竖直和垂直 应用:铅垂线①原理:是利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

Tips:万有引力: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力。

2GM F r m=,G 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 6.67×1110-,单位 N·m²/kg²;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多大?为什么地球跟人之间的引力那么大?地球质量M=5.977×10²⁴kg ,地球半径r=6.37x106m 。

例1:下左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例2:如图表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是( ) A 、F 1 B 、F 2 C 、F 3 D 、F 4例3: 下列关于重心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B .重心是物体上最重的点C.重心的位置一定在物体上D.质量不均匀但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例4:、如图所示,学校的欢迎靠牌有时会被大风吹倒,下列提出的一些防范措施,合理的是A.将欢迎靠牌的支架做得高一些B.将欢迎靠牌的横竖支架之间的夹角做成直角C.选用密度小的材料,将欢迎靠牌做得轻一些D.在欢迎靠牌的支架A点附近,加压一个重物例5:如图所示,画出质量为400g足球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g=10N/Kg)。

(2)画出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及对斜面的压力的示意图(3)在图中,实心铁球正在水中下沉,画出此时小球受重力和浮力的示意图例6:下表是小英同学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得到的实验数据。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g为9.8N/kg,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发现在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

下表为各个不同城市的g值大小,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①g值相同的城市是___________ ;g值差异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