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线段的中点》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段的中点》教学反思

第一次一课两讲,第一次在别的学校给不同的学生上课,对于我来说机会非常的难得,非常的感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备课、上课和评课上受益匪浅,非常感谢大家不吝赐教。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相关概念、表示方法及作图的基础上,开始比较系统的研究线段的中点及相关计算.我们可以用文字语言、几何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来刻画线段中点,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及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过程,学会说理,渗透几何的推理过程,为以后学习几何的证明奠定必要的基础.线段中点是几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它在后续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圆、二次函数等综合题中都有体现。

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整体基础可过关,可在基础上略作提高学习。拓展环节对于学生来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通过讲解,在下课后通过对小组个别学生的询问,他们都还是表示讲解后能理解,听得懂,并且老师也给予他们时间完善过程。我甚感欣慰。

本节课共40分钟,准时上课,准时下课,时间安排:一、复习引入 探究新知(5min );

二、学以致用 深入理解(1.牛刀小试5min ,2.一展身手,8min ,3.拓展提升12min ,4.综合延伸8min );三、总结梳理内化目标(2min )。

本节课第一环节是“复习引入 探究新知”,从上节课的作图入手,作线段AB=2a ,让学生在复习作图过程的基础上,能够直觉感官中点的形与数量的关系。直截了当地得到线段的定义。接着告诉学生,中点也叫做线段的二等分点。然后学生通过学案引导,完善线段的定义及几何符号语言的严谨阐述。强调了中点需在线段上,且AM=MB=

21AB(或AB=2AM=2MB),并且从图形上分析,引导学生哪种情况用到AM=MB=2

1AB ,哪种情况用到AB=2AM=2MB 。接着通过类比思想,自然地引入三等分点,同样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得到三等分点的定义及几何符号语言的表示。四等分点则直接ppt 展示,并告诉学生还有五等分点,六等分点...n 等分点。这一环节学生学习得很顺畅,我觉得作图引入的作用非常好。

本节课第二环节是“学以致用 深入理解”,分成四个小环节。通过“牛刀小试”,让学生初步运用线段中点的定义及几何符号语言解决有关线段的简单计算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说理的意识,培养简单的几何推理能力。在第(1)小问上,我通过板书展示几何说理过程,数形结合,分析运用到AB=2AM=2MB ,接着学生模仿着完成第(2)小问,我进行巡堂,观察到情况还不错。此环节顺利完成。

接着“一展身手”,本环节由一个中点提高难度,改为两个中点,有了“牛刀小试”的基础,我相信学生大部分可以独立完成,当然,在书写格式上需要梳理。先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接着分小组,鼓励小组里先完成的学生到小黑板上一展身手。请了各个小组里举手的学生到小黑板前展示,当然,每个小组展示过程各有不同,有几何说理格式需要改善的。我点评三个小组,给予纠正、表扬。并教学生可适当在图上作相应的符号,数形结合解题。接着第(2)小问,增加难度把“AC = 8 cm ,BC = 6 cm ”变式为“AB =14 cm ”,采用填空的形式,略为渗透数学整体思想方法。通过ppt 动态展示,稍微修改第(1)小问的过程则可,主要是呈现出“MN=CM+CN =21AC+21BC=21(AC+BC )=21AB=2

1×14=7cm ”,然后将“AB =14 cm ”拓展为“AB =b cm ”,引导学生由数字归纳到字母,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此环节为以后的学习作相关铺垫。

再接着“拓展提升”,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难点,,由前面的线段上的问题拓展为“点C

在直线AB上”。基于学情,此题本来是没有图,我给出了直线AB的图形,降低难度,让学生在图上标出点C。此环节,学生稍作思考,巡堂中,自然发现学生标点C的位置有不同,引出了分类讨论思想。本环节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教师参与其中。初次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学生都很乖,小作讨论,也许是初次合作的原因,并没有我之前想象的那般激烈。我想,语调上我可以再激昂一些,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题目是“点C在直线AB上,AB = 8 cm,BC = 6 cm,点M、N分别是AB、BC的中点,求线段MN长. ”把题目分成“点C在直线

..AB上,AB = 8 cm,BC = 6 cm,”和“点M、N分别是AB、BC的中点,求线段MN 长. ”两部分,分散难度。MN=CM+CN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很快解决。其实这种情况与“一展身手”环节类似,但,我觉得几何说理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加上才刚开始学,我还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而MN=CM-CN这种情况,学生是作出了图形,但对于线段的和差也是在上节课的和差作图刚接触,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我在黑板上通过图形分析,利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生能够口答出MN=CM-CN,接着ppt动态展示解题过程,强调线段的和差计算,总结数学思想方法。接着给予学生时间完善该题,我巡堂指导。该环节小组讨论需要我想方法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

然后‘“综合延伸”,此环节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在第(2)小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拓展提升”环节时间上给予学生完善花了较长的时间,导致该环节只剩下5min,比较遗憾该环节在分析后,没能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完善,但还是很从容地分析了该题,ppt还是完整地展示了过程,唯有让学生课后完善。当然,方程思想的运用,及逆向思维“如何证明一个点是线段的中点”的学习目标达到了。此环节还算是圆满吧。

本节课第三环节是“总结梳理内化目标”,剩下2min,全班完善学案,齐齐朗读中点的定义及几何符号语言,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三个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和方程思想,下课。

总体感觉本节课不错的,平时我是很注重给予时间消化完善问题的过程的,但学生的情况和预想有点出入,所以在“综合延伸”给予学生完善的时间上有点遗憾。另外,听到区里老师的评课,受益匪浅。比方说,对于小组的小黑板展示,可以让小组里的学生去评价,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办法,这样,时间上也能更为充裕,一举两得,以后得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去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案学案等都是辅助教学的好工具,但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情况临场适时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