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 种修辞手法例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管弦”指音乐。
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表达出更加深刻、形象的意义。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Autumn》)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安石《泊船瓜洲》)4. 对仗:指在诗歌中相邻的两句或多句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5. 反复: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佚名《青青子衿》)6. 排比:在诗歌中将同类事物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7. 设问:在诗歌中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8. 夸张:在诗歌中对事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点。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9.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表达出更深刻的意义。
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0. 双关:在诗歌中运用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诗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修辞手法在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修辞手法在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案例分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美感与艺术性。
本文将分析古代诗词中的一些经典案例,探讨修辞手法在其创作中的运用和效果。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在古代诗词中,比喻手法被广泛运用,给作品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例1: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作者通过将露水比喻为白色的月光,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例2: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人通过将明月光比喻为地上的霜,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明亮和洁白。
二、拟人手法拟人是一种将非人物赋予人的特质的修辞手法,通过这种手法,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感情色彩,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1: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这里将年轻的心情拟人化,使得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豪情壮志。
例2: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到:“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通过将黄鹂赋予人的行为,使得诗中的景物更加生动活泼。
三、夸张手法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或放大描写的修辞手法,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通过夸张手法,诗人将猿猴的啸声和鸟儿的飞翔形容得异常悲壮,以突出登高所带来的豪情。
例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这里通过对琵琶声音的夸张描写,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琵琶曲的激昂和细腻。
四、对仗手法对仗是一种在句子或诗句中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得句子结构对称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韵律感和美感。
例1: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通过对仗手法,将诗句分为两个对称的部分,使得整个句子更加和谐。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用典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作用】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作用】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作用】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作用】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作用】1.揭露素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遐想;发明气氛。
7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南国烽烟正十年举酒欲饮无管弦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主人下马客在船XXX后檐,XXX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言语明快,布局工致,声韵协调。
9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XXX《虞美人》#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叠字年年岁岁花类似,岁岁年年人不同XXX《白头吟》XXX虽在,XXX难托。
莫,XXX,XXX《钗头凤》寻寻觅觅,冷冷静清,凄凄惨惨戚戚XXX《声声慢》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XXX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XXX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11反复XXX(XXX)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现在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XXX好个秋!如梦令(后唐庄宗XXX)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比照,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解。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局部。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到达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似、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1.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一,下文为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及鉴赏示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古代诗词的常用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常用修辞手法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为了表达出诗词中的美感和意境,古代诗人们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优美。
本文将介绍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阐述。
1. 比喻:古代诗词常常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抽象的意境或情感。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将草与人的离别感进行比喻,表达了岁月更迭、人事无常的主题。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将太阳和黄河拟人化,表达了壮丽景色和大自然的壮丽气象。
3. 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如《春晓》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描绘初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对仗:诗词中的句子常常通过平仄、韵律等方式进行呼应和对比,形成对仗的韵律美。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光”和“霜”形成了音韵上的呼应。
5. 对偶:通过词语的对仗、意义的对比等方式形成对偶,使作品更加韵律和协调。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异乡”和“异客”,以及“佳节”和“思亲”形成了对偶。
6.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来增强修辞效果,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例如《芙蓉楼送辛渐》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悠悠我心”通过夸张手法,形容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7. 排比:通过将一组词语或句子进行并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冲击力。
例如《将进酒》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黄河”和“白云间”,以及“孤城”和“万仞山”形成了排比结构,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这些方法既能够丰富诗词的表达形式,又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一,下文为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及鉴赏示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赏: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已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所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赏: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深,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者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怒发冲冠,凭栏处。
潇萧雨款。
”(岳飞满江红)赏: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了作者优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一去紫台连明淡,独留青家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进五首(其三)】赏:上句写昭君高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6、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例: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马嵬》)赏:将此日发生兵变境况的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高考复习: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高考复习: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高考·诗歌阅读与鉴赏高考: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1、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2.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3、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4、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管弦”指音乐。
5、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考查的是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一)比喻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赏析】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蒙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
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二)拟人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通《山园小梅》)(拟人)【赏析】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借代)【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瑟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赏析】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四)夸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夸张)【赏析】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营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营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对偶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对偶)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無,(高话《燕歌行》)(对偶、对比)【赏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在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六)反问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同,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反问)【赏析】经过多次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古诗词中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 11 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形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形。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失事物(意象)的神态特点,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 1】“远望洞庭山川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奇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彩淡雅,山川水乳交融。
【例 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表现出了它的俊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亮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亮。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光景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 喻“孤帆” ,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 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 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督查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这实质是将王维排斥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同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同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倒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心里的激怒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响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要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季。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 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急忙,云边孤雁,水上调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古典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解
古典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解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1、比喻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比喻的作用为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此诗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形象生动,更易于彰显诗歌的主题。
再如:刘禹锡《望洞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辞格1. 比喻在诗歌语言里,可以说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辞格。
什么叫比喻?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
诗歌诗歌语言打不打比方,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
1)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无名氏《西洲曲》)2)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琵琶行》)3) 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
(无名氏《孔雀东南飞》)4)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5)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6)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2. 起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起兴这种辞格,在古代诗歌里,主要是用在《诗经》里。
起兴的基本类型有:A. 兴中无比的1)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周南.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高考诗词鉴赏必备:24种修辞手法
高考诗词鉴赏必备:24种修辞手法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
”诗是语言的艺术,为了使诗歌语言更生动、形象,诗人经常借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处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具有了这种立体感,使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诗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诗词中运用高超的修辞手法,让诗词更生动,学会了这些修辞手法,你也会写诗词了!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管弦”指音乐。
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排比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柏舟》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反问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反语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联想联想,具体的说,是借助想象,把形似的、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的事物,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互文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将士(将军和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拈连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
运用拈连时,不能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联系,而应从语义出发,把握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只有内容相符,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
一夜东风,吹散愁多少?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曾允元《点绛唇》甲项说话关键词语是“东风”、是“吹”,“吹”这个词通常适用于“风”。
现在,诗人要表达乙项观念:“愁”,愁多无法排遣。
于是“顺手拈来”甲项说话“东风吹”所适用的词语“吹”来表达乙项观念“愁多无法排遣”,就出现了“东风吹散愁多少?”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错综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刘禹锡《始闻秋风》呼告呼告又称“顿呼”、“突呼”,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叙述某人或某物时,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而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物说话的一种修辞格。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示现示现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
示现分为:追想式示现、预感式示现、悬想式示现。
追想式示现:即把过去的事情说得历历在目。
预感式示现:即把未来的的事情说得如同出现在眼前。
悬想式示现:即把想象中的情景,说得如同真情实景一般。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复迭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迢迢牵牛星》跳脱跳脱是一种因为特殊的情境,例如语意的含蓄,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有时故意中途断了语路的修辞方法。
它又分为急收、遮断和突接三种。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温庭筠《更漏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映衬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