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大小》观摩课点评
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反思
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反思出示实验,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后面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埋下伏笔。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生活问题物理化,物理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
在如何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中,学生充分动起来,学习气氛高涨。
显然,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同时,大家在交流中都能获得理解,分享成功的快乐!3、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我在本节课创设的几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物理其实并不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效果真可谓鱼与熊掌兼得。
反思二: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一节探究课,教学后感到不是很满意,虽然教学过程是按照从情景设置设疑猜想探究点拨归纳整理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和原理的应用没有时间完成)进行的,这个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直觉思维到逻辑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同学由浅入深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大量的学生实验、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理论探究,要花费较多时间,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在自己的意识中仍然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教学知识点的落实,在这节课中,并没有能够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如何上好探究课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点和教学习惯。
同时自己也有一些疑问:在探究课中知识点如何落实?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兼顾?有的学生可能在整个课堂中一无所获。
反思三: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反思通过采取用数字实验教学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方法,节省了时间效率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浮力》评课稿.doc
《浮力》评课稿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常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联络在流体静力学中特别表现形式,它触及物体浮沉条件和使用两方面的常识,具有常识量大,彼此联络紧密和常识穿插的特色。
赵老师能捉住本节教材的要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示为主、以拓展为方针,经过多媒体辅佐教育、展开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剖析,使本节课的教育取得了较好的作用。
一、要点杰出、方针清晰赵老师在本课教育中要点杰出,方针清晰,能捉住物体浮沉条件和经过浮力常识使用实例培育学生理论联络实践的杰出学风,激起学生学习情味这一主线展开讲堂教育。
让每个学生参加活动、探求常识,经过学日子动,归纳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联络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剖析,把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育规划的点评教育规划理念根据新一轮根底课程变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日子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根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迫承受的传统的教育形式,“在探求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讲堂教育。
整个讲堂规划完好、结构紧凑、逻辑紧密、前后照应。
三、教育进程的点评1、奇妙激趣,导入新课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实在的日子情形: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情引起学生留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状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进课题,并展开评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稠密的学习爱好中,激起学生学习欲念。
2、重视探求,教育办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
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10.2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顾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
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1、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团队精神。
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
培养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判断物体的浮沉和计算浮力的大小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的理解。
3、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上网查找资料和交流机会,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浮力的知识与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设计: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演示用具:三支量筒、三支小试管、水槽、钩码、测力计学生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桔子、笔、盆子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
(课件:文彦博树洞取球的动画)师:文彦博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因为水有浮力)好!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
(出示板书:浮力)(借助色彩艳丽的动画故事创设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巧妙地引入了新课。
《浮力的大小》观摩课点评
浮力大小跟哪 些因素有关?
出缺乏逻辑 猜想: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浸入深度、固体体积有关 各小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 ①跟液体密度有关:鸡蛋浮沉定性→弹簧秤定量 ②跟固体密度无关:用等体积铜块、铁块定量实验 ③跟浸入体积有关:用玩具套娃实验→ 跟深度无关 ④跟排开液体多少有关:用溢杯定性实验,手感浮力
二、对本课教学特点评价的说明
1.点评的主题和视角
●主题:科学探究 ●视角:初中课改八年来对科学探究认识的转变
△重视探究环节的设计 —— 重视探究行为的设计 △关注探究的形式 —— 关注探究的本质(特征) △只关注探究结论 —— 同时关注探究中的科学素养 △注重对科学探究的实施 —— 深化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构思探究教学的过程 —— 思考探究教学的目标 △孤立地看待科学探究教学 —— 认识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
(2)跟固体密度的关系
不同体积的木块石块 → 等体积铜、铁块(弹簧秤定量)
(3)跟固体体积的关系
套娃全浸入(橡皮筋半定量) → 改为部分浸入 → 修改结论
→ 是否跟深度有关?→ 进一步精细实验(指示刻度)
(4)跟排开液体多少的关系
用手感知浮力大小、观察与排开水多少的关系 → “是否 可以定量探究?” → 设计定量实验方案 → 学生做演示实
△不同小组实验探究的能力目标没有很大的差异 △通过汇报交流能对不同小组探究的过程和知识能达到理解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5.关于引入新课
●本课用动画引入的目的是什么? ●本课通过动画所提问题的科学性 ●对引入新课方式的思考
△实验比动画更真实
△既要体现情感目标,也要关注知识目标和过程目
标
谢谢大家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2019山西省新时代物理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会浮力评课
难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创新及猜想量的筛选.
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
导入新课 探究新知 课堂小结
知识呈 现式
当堂评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问题导 引式
人
注
民
意
解
学
放
科
军
渗
百
透
万
大
关
军
心
横
科
渡
技
长
发
江
展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 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哪个鱼说得正确?你可以受到的浮力大 受到的浮力大
我体积大,我 受到的浮力大
手的感受
观察的现象
手越来越费力
水溢出的越多
浮力越来越大
物体排开水也越多
想一想:这说明浸入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呢?大家猜想一下……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船舶的发展
一、浮力
感知浮力的存在
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归纳总结出浮力 的概念,这样处理更全面,而且为后续浮力 大小的探究埋下伏笔。
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 了液体中浮力的存在
是一个普遍现象
一、浮力
浮力的大小与方向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F浮=G-F
2.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通过学生实验,
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 算浮力的大小,并结 合重垂线,引导学生 得出浮力方向。让学 生层层递进地认识浮 力,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
2019山西省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会
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教学
为何教
◆紧扣“着眼点 ”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中班科学活动浮力教案及反思点评
中班科学活动浮力教案及反思点评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塑料球、木块、泡沫块、金属块、水、容器等。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科学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幼儿介绍浮力的概念,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在液体中浮起来。
2. 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共同探讨浮力的大小与物体体积、形状的关系。
4.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浮力的特点,让幼儿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幼儿在家中进行浮力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2. 环境创设:教师在科学区投放相关浮力道具,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五、反思点评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引导和鼓励,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事项,确保幼儿安全地进行实验。
3.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活动内容和难度,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4.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与幼儿进行总结交流,了解幼儿对浮力的理解程度,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5.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操作和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六、活动目标1. 加深幼儿对浮力概念的理解,能够分辨物体的浮沉状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实验现象进行推理。
3. 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巧。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交流的习惯。
七、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不同密度的浮力教具(如塑料泡沫、木块、金属块、石头等),彩色标签,称重仪器,水槽或水池。
2. 环境准备:安全、清洁的活动室,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紧急救助用品。
大班科学浮力教案反思与评价
大班科学浮力教案反思与评价幼儿园大班科学浮力教案反思与评价一、教学目标在本次大班科学浮力教案中,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幼儿能够观察到物体的浮沉现象,并尝试通过实验了解浮力。
2.幼儿能够理解浮力的概念,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和浮力的存在。
2.难点:理解浮力的概念,并能够解释为何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下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实物展示:通过展示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幼儿观察它们的浮沉现象。
2.实验操作:让幼儿亲手进行实验,感受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3.图片和视频展示:通过展示与浮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浮力的概念。
4.问题引导: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幼儿的参与度:通过实验和操作,让幼儿亲手感受浮力的存在和大小,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和探究欲望。
2.教学内容的深度: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展示等多种手段,帮助幼儿从多个角度理解浮力的概念,加深了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3.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衔接自然,流畅有序,使得幼儿能够更好地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
4.教学效果的反馈:通过观察幼儿的反应和提问,了解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评价方面,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1.观察法:观察幼儿在实验和操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浮力的感知和理解程度。
2.提问法:通过提问了解幼儿对浮力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解释物体的浮沉现象。
3.反思法: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五、改进建议与展望经过反思和评价,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加强实验环节的指导:在实验操作环节,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幼儿的指导,确保幼儿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认识浮力》的观评课报告
认识浮力的观评课报告摘要本文介绍了关于浮力及其影响的相关知识,并对观看的教学视频进行了评价。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定义、原理以及计算方法。
认识浮力浮力是指物体在液态介质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排挤掉的液体的重量。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它所受的作用力,于是物体的浮力方向就是液体的方向。
浮力对物体的影响十分显著。
例如,考虑一个木块和一根铅筒同时被放入水中,由于木块的密度小于水,木块受到比铅筒更大的浮力作用,从而浮在水面上。
实际上,在水中浸泡的物体,其浮力大小与排挤的液体的重量成正比,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无关。
浮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它能够支持物体的重量,从而使得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或者漂浮在液体中。
教学视频观评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浮力对物体的作用。
视频中的老师通过实验,展示了不同重量和密度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差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基本原理。
视频还通过不同形状的物体,例如球体、长方体等,来说明浮力对物体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浮力的计算方法。
另外,视频还介绍了水底下潜水员的行为,通过比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对潜水行为的影响。
整个视频内容清晰明了,老师讲解地道流畅,让我对浮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视频中还有一些小细节,例如物体的重量、密度的具体数值,以及计算浮力的公式等,这些知识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次观看教学视频对于加深我对浮力的理解和认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它会帮助我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结语浮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物体在液态介质中的运动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浮力的基本定义和原理,并对观看的教学视频进行了评价。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定义和原理,而且能够掌握计算浮力大小和方向的方法。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对浮力的更深入理解将会对我们的研究和应用带来巨大的帮助。
专家点评《浮力》
专家点评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很好地把握了三点:
1、对浮力的认识层层递进。
首先用眼睛来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然后学生进一步通过动手来认识浮力的存在,特别是浮力的方向,最后通过仪器来测量浮力的大小。
2、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做出猜测,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经验不一定都正确;二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的重点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落实先动脑再动手的原则。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在这节实验课中,又一次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
这节课学生的活动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原设计为学生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角度出发,从物理数据中,自己得到客观世界的规律,在其中并不扮演教化者的角色,而是从旁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在研究和归纳的过程中感性地理解物理变化及其规律,但在教学中还是有包办代替较多的地方,少部分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不主动,只旁观,主要是平时学生动手实验少,导致试验能力差,不知如何动手参与;在放手让学生动手或动脑上,放得很不够,总有不放心的潜意识,导致在教学中有急于替学生回答之嫌。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赵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 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
有教师演示实验如: 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评课稿一、课程背景《浮力》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中的一节课,主要介绍液体中物体受浮力的影响以及浮力原理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运用,并能够应用浮力原理解读浮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浮力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浮力原理并能够运用。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浮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够解释浮力现象的原因;–能够应用浮力原理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浮力的作用和影响;–浮力原理的运用。
2.教学难点:–解释浮力现象的原因;–运用浮力原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问题:当把一个物体放入液体中时,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请举例说明。
2.学生回答问题,并介绍物体浸入液体中的观察现象。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浮力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浮力的产生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的重力有何关系?浮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3.教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浮力大小计算公式的由来。
4.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归纳浮力计算公式和示意图。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准备水槽、砝码、浮物等实验器材。
2.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在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步骤四:运用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问题和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如:一个密度为1g/cm³的铁块放入水中,密度大于1g/cm³的物体能否浮起来?为什么?–如:一个物体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这个物体的重力和浮力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请解释。
2.学生自由讨论并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
浮力观评课
<浮力》观评课报告我观看了李海晶老师初二物理《浮力》的课堂教学实录,收获很大。
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特点。
刘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和实验辅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看了李老师的课堂教学视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1、教学设计的主线清楚,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
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语言亲切,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内容源于课不拘泥于课本,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3,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注意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实验器材就地取材,如矿泉水瓶、乒乓球等,来源生活,简易方便,贴合学生的实际。
5、师生在教学中地位的悄然改变,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特别是我对这节课感悟颇深的是李老师运用课件、App等展示飞机、气挺、潜艇等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现象感知,引入什么是浮力’,李老师还采用的分组探究性实验的方法,运用水中乒乓球,让学生动手操作小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了浮力的存在、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问题。
并在在“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这个实验问题时,李教师又采用多种实验器材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获得。
在设计的分组实验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每一部分的实验结论和由学生自己对实验结论的综合总结。
“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加以评估”探究环环相扣,都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本节课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浮力的复习评课稿
浮力的复习评课稿
国家推出学分培训,能够有机会听到市级优秀教师为大家展示观摩课,在新课程背景下自主性学习探讨和研究,对我教学理念又一次更新作用。
学生自主性学习通过这节课展示效果优势显著表现。
1、及时性、能够及时将学生习习情况进行反馈,也就要求学生“当堂学,没堂练、”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达成性:陈艳老师精心准备有关浮力大小计算4道题,而这四道题针对性比较强,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使学生有效巩固了浮力大小计算。
3、反思性,通过学生自练,促进了个了反思,对概念了解和计算能力培养更深作用。
4、能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语言表达,通过老师的引导更趋完善。
5、自主性落实比较透。
一张试卷把内容相关联系起来。
6、板书简洁,形成概念图。
7、演示实验,现象明显,突破一个知识难点。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赵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
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关于《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的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的课后反思湖山中学陈雪梅本节教材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理论推导与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3、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是推导阿基米德原理,难点是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本节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采用故事引入的方法:通过“阿基米德的传说?引入课题,提起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强烈欲望。
2、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猜想,并提示学生注意猜想不要盲目瞎猜。
并启发学生思考浮力大小可能与受力物体有关;也可能与周围的液体有关。
通过一系列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等因素可能有关的猜想。
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器材,采取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分组进行探究。
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积极动手、合作实验,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实验操作、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
3、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我采用先理论推导,再学生实验的方法。
先从上面的探究结论得出F浮与P液及V排有关,推理:M排=P液V排,而G排= P液gV排,所以F浮与M排、G排有关。
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器材,由学生自己测出F浮和G排,比较其大小得出结论。
4、正确指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公式F浮=G排:从公式的含义、公式的拓展、公式的变形、公式的适用范围、公式中的单位统一等跟学生一一分析讲解,再利用例题进行计算题的如何审题、如何解题规范化的指导。
总体来讲在这堂课中,这一节课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是努力想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才智,而且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通过对数据分析,培养归纳能力。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赵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
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概念是否属于探究的内容?(密度、压力的方向)
●科学探究需要有明确的探究问题。
“探究浮力”
×
“探究浮力的大小”
×
《浮力的大小》课布置给学生的课前作业: 科学探究 浮力大小
1、我观察到的浮力现象或查阅到的相关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小组讨论: 我们认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 3、我们的实验方案: 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论: ___________对浮力的大小____(有、无)影响。
证据和解释之间缺乏逻辑,适时指出有利于增强说理意识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3.关于初中科学探究中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高中物理课在逻辑思维要求上不够衔接 ●初中实验的思维水平有时过于简单 ●对《浮力的大小》课探究过程的建议
《浮力的大小》教学过程
什么是浮力? 浮力的概念(上一节课) 动画:为什么鱼能上下游动?(浮力改变)。 提出探究问题。 溢杯实验的提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4.关于科学探究中合作学习的方式
●分小组用不同的装置探究不同的主题然后通过汇报 形成整体的结论,是当前合作学习的流行方式 ●学生探究,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是重要目的,不同 主题的探究有可能造成不同小组知识、能力的缺失 ●介绍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
一个体现体验合作学习的实验:《大量事物出现的统计规律》
(2)跟固体密度的关系
不同体积的木块石块 → 等体积铜、铁块(弹簧秤定量)
(3)跟固体体积的关系
套娃全浸入(橡皮筋半定量) → 改为部分浸入 → 修改结论
→ 是否跟深度有关?→ 进一步精细实验(指示刻度)
(4)跟排开液体多少的关系
用手感知浮力大小、观察与排开水多少的关系 → “是否 可以定量探究?” → 设计定量实验方案 → 学生做演示实
《浮力的大小》
观摩课点评
讲课教师: 保定市第十七中学 赵艳梅
一、对本课总体结构的评价
《浮力的大小》教学过程
什么是浮力?
浮力的概念(上一节课)
动画:为什么鱼能上下游动?(浮力改变)。 提出探究问题。
猜想: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浸入深度、固体体积有关 各小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
浮力大小跟哪 些因素有关? ①跟液体密度有关:鸡蛋浮沉定性→弹簧秤定量 ②跟固体密度无关:用等体积铜块、铁块定量实验
验 → 全班用烧杯做溢杯实验
三、本课教学的特点
4.弘扬实践意识、创新精神
●用玩具“套娃”做实验
●用饮料瓶做浮力实验
●用矿泉水瓶和吸管做溢杯
三、本课教学的特点
5.重视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体验活动
●严谨的态度
●证据意识 ●讲道理的习惯 ●深入研究的作风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1.关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
△不同小组实验探究的能力目标没有很大的差异 △通过汇报交流能对不同小组探究的过程和知识能达到理解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5.关于引入新课
●本课用动画引入的目的是什么? ●本课通过动画所提问题的科学性 ●对引入新课方式的思考
△实验比动画更真实
△既要体现情感目标,也要关注知识目标和过程目
标
谢谢大家
三、本课教学的特点
1.重视对探究行为的设计
●猜想——在作业中要学生填写猜想的理由
科学猜想与假设的两个行为:
△假定 (对问题的答案作出设想)
——非逻辑思维
△解释 (根据已有事实和知识对假定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逻辑思维
三、本课教学的特点
2.重视学生科学表达能力的培养
(1)表达方式的组织
●演示(操作的规范) ●陈述(与操作配合;陈述的逻辑性) ●板书(条理性;小组内的协作) ●交流(质疑与合作)
二、对本课教学特点评价的说明
1.点评的主题和视角
●主题:科学探究 ●视角:初中课改八年来对科学探究认识的转变
△重视探究环节的设计 —— 重视探究行为的设计 △关注探究的形式 —— 关注探究的本质(特征) △只关注探究结论 —— 同时关注探究中的科学素养 △注重对科学探究的实施 —— 深化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构思探究教学的过程 —— 思考探究教学的目标 △孤立地看待科学探究教学 —— 认识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1.关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中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物理概念是否属于探究的内容?(密度、压力的方向)
●科学探究需要有明确的探究问题。
“探究浮力”
×
“探究浮力的大小”
×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2.关于科学探究中的”证据“和“解释”
潜水艇能在不同深度工作…… ……所以浮力跟深度有关
③跟浸入体积有关:用玩具套娃实验→ 跟深度无关
④跟排开液体多少有关:用溢杯定性实验,手感浮力 浮力大小等于 什么?
用溢杯定量实验:发现,浮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
各小组用倾斜烧杯实验:浮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总结科学探究收获
●既体现了探究的基本过程,又突出了所强调的探究要素(表达交流); ●既有体现个性特点的学生实验,也有统一教学要求的学生实验; ●既有明确的知识目标,还体现了鲜明的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
浮力大小跟哪 些因素有关?
出缺乏逻辑 猜想: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浸入深度、固体体积有关 各小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 ①跟液体密度有关:鸡蛋浮沉定性→弹簧秤定量 ②跟固体密度无关:用等体积铜块、铁块定量实验 ③跟浸入体积有关:用玩具套娃实验→ 跟深度无关 ④跟排开液体多少有关:用溢杯定性实验,手感浮力
各组学生的行为是相同的,合 作的方式是数据的共享,并不 造成不同小组学生能力发展的 差异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4.关于科学探究中合作学习的方式
●分小组用不同的装置探究不同的主题然后通过汇报 形成整体的结论,是当前合作学习的流行方式 ●学生科学探究,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是其中重要目 的,不同主题的探究有可能造成知识、能力的缺失 ●介绍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 ●对以上流行方式适用条件的探讨
《浮力的大小》教学过程
什么是浮力?
浮力的概念(上一节课)
动画:为什么鱼能上下游动?(浮力改变)。 提出探究问题。
猜想: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浸入深度、固体体积有关 各小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
浮力大小跟哪 些因素有关? ①跟液体密度有关:鸡蛋浮沉定性→弹簧秤定量 ②跟固体密度无关:用等体积铜块、铁块定量实验
二、对本课教学特点评价的说明
1.点评的主题和视角
2.录像课和现实课的有区别
(1) 录像课不一定是课堂现实的反映
△可以编辑 △课前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引导
仪器三角板
(2)评价录像课,主要应评价以下方面: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能力 △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
用溢杯定量实验:发现,浮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 各小组用倾斜烧杯实验:浮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总结科学探究收获
浮力大小等于 什么?
改为:●定量探究得出:浮力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体积、液体密度成正比 ●讲阿基米德故事:理解浸入液体的物体体积等于排开液体体积 ●因此:浮力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跟排开液体密度成正比 ●因此:浮力跟排开液体的的质量(和重力)成正比。引入溢杯实验
(2)表达内容的设计——重视探究过程的表达
问题→实验过程→ 实验数据→结论 →反思、评价、优化
它使学生明确地感受到:什么是证据、什么是结论; 体会到:科学的结论来自于对证据的收集和分析。
三、本课教学的特点
3.重视探究过程的逐步深化
(1)跟液体密度的关系
用鸡蛋浮沉定性实验 → 用弹簧秤和砝码定量实验
③跟浸入体积有关:用玩具套娃实验→ 跟深度无关
④跟排开液体多少有关:用溢杯定性实验,手感浮力 浮力大小等于 什么?
用溢杯定量实验:发现,浮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
各小组用倾斜烧杯实验:浮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总结科学探究收获
●整个教学设计,内容有序、步步深入。 ●在“提出探究问题”、“猜想:跟排开液体多少有关”环节,逻辑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