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大学基础物理学答案(习岗)第5章.
大学物理第五章习题答案
大学物理第五章习题答案大学物理第五章习题答案第一题:题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水平运动,撞到一个质量为M的静止物体,两物体发生完全弹性碰撞,求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
解答: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后动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设碰撞后物体m的速度为v1,物体M的速度为V1,则有mv = mv1 + MV1。
由于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动能守恒定律也成立,即(mv^2)/2 = (mv1^2)/2 + (MV1^2)/2。
将第一个方程代入第二个方程,可得到关于v1和V1的方程组。
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
第二题:题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1撞击一个质量为M的静止物体,碰撞后物体m的速度变为v2,求物体M的速度。
解答:同样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设碰撞后物体m的速度为v2,物体M的速度为V2,则有mv1 = mv2 + MV2,以及(mv1^2)/2 = (mv2^2)/2 + (MV2^2)/2。
将第一个方程代入第二个方程,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物体M的速度V2。
第三题:题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撞击一个质量为M的静止物体,碰撞后两物体粘在一起,求粘在一起后的速度。
解答: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后动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设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为V,则有mv = (m+M)V。
解方程即可得到粘在一起后的速度V。
第四题:题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撞击一个质量为M的静止物体,碰撞后物体m的速度变为v2,求物体M的速度。
解答:同样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设碰撞后物体m的速度为v2,物体M的速度为V,则有mv = mv2 + MV,以及(mv^2)/2 = (mv2^2)/2 +(MV^2)/2。
将第一个方程代入第二个方程,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物体M的速度V。
第五题:题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撞击一个质量为M的静止物体,碰撞后物体m的速度变为v2,求碰撞后两物体的动能变化。
解答:碰撞前物体m的动能为(mv^2)/2,碰撞后物体m的动能为(mv2^2)/2,两者之差即为动能变化。
大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5-6章
第5章 机械振动一、选择题5-1 一个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幅为A ,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2A-,且向x 轴的正方向运动,代表这个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为[ ]分析与解 图中旋转矢量投影点的运动方向指向Ox 轴正向,同时矢端在x轴投影点的位移为2A-,满足题意,因而选(D)。
5-2 作简谐振动的物体,振幅为A ,由平衡位置向x 轴正方向运动,则物体由平衡位置运动到32Ax =处时,所需的最短时间为周期的几分之几[ ] (A) 1 /2 (B) 1/4 (C) 1/6 (D) 1/12分析与解 设1t 时刻物体由平衡位置向x 轴正方向运动,2t 时刻物体第一次运动到32A x =处,可通过旋转矢量图,如图5-2所示,并根据公式2t T ϕπ∆∆=得31226t T T T ϕπππ∆∆===,,因而选(C)。
5-3 两个同周期简谐振动曲线如图5-3(a)所示,1x 的相位比2x 的相位[ ]O O OO A Axxx(A) (B)(D)(C)A /2-A /2 A /2 -A /2A Aωωωωx习题5-1图习题5-2图(A) 落后2π(B) 超前2π(C) 落后π (D) 超前π分析与解 可通过振动曲线作出相应的旋转矢量图(b ),正确答案为(B )。
5-4 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总能量为E ,若振幅增加为原来的2倍,振子的质量增加为原来的4倍,则它的总能量为[ ](A) 2E (B) 4E (C) E (D) 16E 分析与解 因为简谐振动的总能量2p k 12E E E kA =+=,因而当振幅增加为原来的2倍时,能量变为原来的4倍,因而答案选(B)。
5-5 两个同振动方向、同频率、振幅均为A 的简谐振动合成后,振幅仍为A ,则这两个简谐振动的相位差为[ ](A) 60 (B) 90 (C) 120 (D) 180分析与解 答案(C )。
由旋转矢量图可知两个简谐振动的相位差为 120时,合成后的简谐运动的振幅仍为A 。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 机械波5.1 已知一波的波动方程为y = 5×10-2sin(10πt – 0.6x ) (m). (1)求波长、频率、波速及传播方向;(2)说明x = 0时波动方程的意义,并作图表示. [解答](1)与标准波动方程比较得:2π/λ = 0.6, 因此波长为:λ = 10.47(m);圆频率为:ω = 10π,频率为:v =ω/2π = 5(Hz);波速为:u = λ/T = λv = 52.36(m·s -1).且传播方向为x 轴正方向.(2)当x = 0时波动方程就成为该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y = 5×10-2sin10πt = 5×10-2cos(10πt – π/2), 振动曲线如图.5.2 一平面简谐波在媒质中以速度为u = 0.2m·s -1沿x 轴正向传播,已知波线上A 点(x A = 0.05m )的振动方程为(m).试求:(1)简谐波的波动方程;(2)x = -0.05m 处质点P 处的振动方程.[解答](1)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 即 = 0.03cos[4π(t – 5x ) + π/2]. (2)在x = -0.05m 处质点P 点的振动方程为:y = 0.03cos[4πt + π + π/2] = 0.03cos(4πt -π/2).5.3 已知平面波波源的振动表达式为(m).求距波源5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和该质点与波源的位相差.设波速为2m·s -1.[解答]振动方程为: , 位相差为 Δφ = 5π/4(rad).5.4 有一沿x 轴正向传播的平面波,其波速为u = 1m·s -1,波长λ = 0.04m ,振幅A = 0.03m .若以坐标原点恰在平衡位置而向负方向运动时作为开始时刻,试求:(1)此平面波的波动方程;(2)与波源相距x = 0.01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该点初相是多少? [解答](1)设原点的振动方程为:y 0 = A cos(ωt + φ),其中A = 0.03m .由于u = λ/T ,所以质点振动的周期为:T = λ/u = 0.04(s),圆频率为:ω = 2π/T = 50π. 当t = 0时,y 0 = 0,因此cos φ = 0;由于质点速度小于零,所以φ = π/2. 原点的振动方程为:y 0 = 0.03cos(50πt + π/2), 平面波的波动方程为:= 0.03cos[50π(t – x ) + π/2).(2)与波源相距x = 0.01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y = 0.03cos50πt . 该点初相φ = 0.5.5 一列简谐波沿x 轴正向传播,在t 1 = 0s ,t 2 = 0.25s 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试求:2cos()xy A t πωλ=-0.03cos(4)2A y t ππ=-cos[()]Ax x y A t uωϕ-=-+0.050.03cos[4()]0.22x y t ππ-=--20 6.010sin 2y t π-=⨯26.010sin()2xy t u π-=⨯-50.06sin()24t ππ=-0.03cos[50()]2x y t u ππ=-+(1)P 点的振动表达式; (2)波动方程;(3)画出O 点的振动曲线.[解答](1)设P 点的振动方程为 y P = A cos(ωt + φ), 其中A = 0.2m .在Δt = 0.25s 内,波向右传播了Δx = 0.45/3 = 0.15(m),所以波速为u = Δx/Δt = 0.6(m·s -1).波长为:λ = 4Δx = 0.6(m), 周期为:T = λ/u = 1(s), 圆频率为:ω = 2π/T = 2π.当t = 0时,y P = 0,因此cos φ = 0;由于波沿x 轴正向传播,所以P 点在此时向上运动,速度大于零,所以φ = -π/2.P 点的振动表达式为:y P = 0.2cos(2πt - π/2). (2)P 点的位置是x P = 0.3m ,所以波动方程为. (3)在x = 0处的振动方程为y 0 = 0.2cos(2πt + π/2),曲线如图所示.5.6 如图所示为一列沿x 负向传播的平面谐波在t = T /4时的波形图,振幅A 、波长λ以及周期T 均已知.(1)写出该波的波动方程;(2)画出x = λ/2处质点的振动曲线;(3)图中波线上a 和b 两点的位相差φa – φb 为多少? [解答](1)设此波的波动方程为: ,当t = T /4时的波形方程为:. 在x = 0处y = 0,因此得sin φ = 0,解得φ = 0或π.而在x = λ/2处y = -A ,所以φ = 0. 因此波动方程为:. (2)在x = λ/2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曲线如图所示.(3)x a = λ/4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x b = λ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波线上a 和b 两点的位相差0.2cos[2()]2P x x y t u ππ-=--100.2cos(2)32t x πππ=-+cos[2()]t xy A T πϕλ=++cos(2)2xy A ππϕλ=++sin(2)xA πϕλ=-+cos 2()t x y A T πλ=+cos(2)cos 2t t y A A T Tπππ=+=-cos(2)2a t y A T ππ=+cos(22)b ty A Tππ=+图5.5φa – φb = -3π/2.5.7 已知波的波动方程为y = A cosπ(4t – 2x )(SI ).(1)写出t = 4.2s 时各波峰位置的坐标表示式,并计算此时离原点最近的波峰的位置,该波峰何时通过原点?(2)画出t = 4.2s 时的波形曲线.[解答]波的波动方程可化为:y = A cos2π(2t – x ),与标准方程比较,可知:周期为T = 0.5s ,波长λ = 1m .波速为u = λ/T = 2m·s -1. (1)当t = 4.2s 时的波形方程为y = A cos(2πx – 16.8π)= A cos(2πx – 0.8π). 令y = A ,则cos(2πx – 0.8π) = 1,因此 2πx – 0.8π = 2k π,(k = 0, ±1, ±2,…), 各波峰的位置为x = k + 0.4,(k = 0, ±1, ±2,…).当k = 0时的波峰离原点最近,最近为:x = 0.4(m).通过原点时经过的时间为:Δt = Δx/u = (0 – x )/u = -0.2(s), 即:该波峰0.2s 之前通过了原点.(2)t = 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实线所示.经过t = 4s 时,也就是经过8个周期,波形曲线是重合的;再经Δt = 0.2s ,波形向右移动Δx = u Δt = 0.4m ,因此t = 4.2s 时的波形曲线如虚线所示.[注意]各波峰的位置也可以由cos(2πx – 16.8π) = 1解得,结果为x = k + 8.4,(k = 0, ±1, ±2,…),取同一整数k 值,波峰的位置不同.当k = -8时的波峰离原点最近,最近为x = 0.4m .5.8 一简谐波沿x 轴正向传播,波长λ = 4m ,周期T = 4s ,已知x = 0处的质点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 (1)写出时x = 0处质点的振动方程;(2)写出波的表达式;(3)画出t = 1s 时刻的波形曲线.[解答]波速为u = λ/T = 1(m·s -1).(1)设x = 0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y = A cos(ωt + φ), 其中A = 1m ,ω = 2π/T = π/2.当t = 0时,y = 0.5,因此cos φ = 0.5,φ = ±π/3.在0时刻的曲线上作一切线,可知该时刻的速度小于零,因此φ = π/3.振动方程为:y = cos(πt /2 + π/3).(2)波的表达式为:.(3)t = 1s 时刻的波形方程为,波形曲线如图所示.5.9 在波的传播路程上有A 和B 两点,都做简谐振动,B 点的位相比A 点落后π/6,cos[2()]t x y A T πϕλ=-+cos[2()]t xy A T πϕλ=-+cos[()]23t x ππ=-+5cos()26y x ππ=-图5.8已知A 和B 之间的距离为2.0cm ,振动周期为2.0s .求波速u 和波长λ.[解答] 设波动方程为:, 那么A 和B 两点的振动方程分别为:,.两点之间的位相差为:,由于x B – x A = 0.02m ,所以波长为:λ = 0.24(m).波速为:u = λ/T = 0.12(m·s -1).5.10 一平面波在介质中以速度u = 20m·s -1沿x 轴负方向传播.已知在传播路径上的某点A 的振动方程为y = 3cos4πt .(1)如以A 点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动方程;(2)如以距A 点5m 处的B 点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动方程; (3)写出传播方向上B ,C ,D 点的振动方程. [解答](1)以A 点为坐标原点,波动方程为 .(2)以B 点为坐标原点,波动方程为. (3)以A 点为坐标原点,则x B = -5m 、x C = -13m 、x D = 9m ,各点的振动方程为, ,.[注意]以B 点为坐标原点,求出各点坐标,也能求出各点的振动方程.5.11 一弹性波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u = 1×103m·s -1,振幅A = 1.0×10-4m ,频率ν= 103Hz .若该媒质的密度为800kg·m -3,求:(1)该波的平均能流密度;(2)1分钟内垂直通过面积S = 4×10-4m 2的总能量.[解答](1)质点的圆频率为:ω = 2πv = 6.283×103(rad·s -1), 波的平均能量密度为:= 158(J·m -3), 平均能流密度为:= 1.58×105(W·m -2).(2)1分钟内垂直通过面积S = 4×10-4m 2的总能量为:E = ItS = 3.79×103(J).5.12 一平面简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波速u = 340m·s -1,频率为500Hz .到达人耳时,振幅A = 1×10-4cm ,试求人耳接收到声波的平均能量密度和声强?此时声强相当于多少分贝?已知空气密度ρ = 1.29kg·m -3.[解答]质点的圆频率为:ω = 2πv = 3.142×103(rad·s -1),cos[2()]t xy A T πϕλ=-+cos[2()]A A xt y A T πϕλ=-+cos[2()]B B xt y A T πϕλ=-+2(2)6B A x x πππλλ---=-3cos 4()3cos(4)5x x y t t u πππ=+=+3cos 4()Ax x y t u π-=+3cos(4)5x t πππ=+-3cos 4()3cos(4)BB x y t t u πππ=+=-33cos 4()3cos(4)5C C x y t t u πππ=+=-93cos 4()3cos(4)5D D x y t t u πππ=+=+2212w A ρω=I wu =图5.10声波的平均能量密度为:= 6.37×10-6(J·m -3), 平均能流密度为:= 2.16×10-3(W·m -2), 标准声强为:I 0 = 1×10-12(W·m -2), 此声强的分贝数为:= 93.4(dB).5.13 设空气中声速为330m·s -1.一列火车以30m·s -1的速度行驶,机车上汽笛的频率为600Hz .一静止的观察者在机车的正前方和机车驶过其身后所听到的频率分别是多少?如果观察者以速度10m·s -1与这列火车相向运动,在上述两个位置,他听到的声音频率分别是多少?[解答]取声速的方向为正,多谱勒频率公式可统一表示为, 其中v S 表示声源的频率,u 表示声速,u B 表示观察者的速度,u S 表示声源的速度,v B 表示观察者接收的频率.(1)当观察者静止时,u B = 0,火车驶来时其速度方向与声速方向相同,u S = 30m·s -1,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 660(Hz). 火车驶去时其速度方向与声速方向相反,u S = -30m·s -1,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 550(Hz). (2)当观察者与火车靠近时,观察者的速度方向与声速相反,u B = -10m·s -1;火车速度方向与声速方向相同,u S = 30m·s -1,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 680(Hz). 当观察者与火车远离时,观察者的速度方向与声速相同,u B = 10m·s -1;火车速度方向与声速方向相反,u S = -30m·s -1,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 533(Hz). [注意]这类题目涉及声速、声源的速度和观察者的速度,规定方向之后将公式统一起来,很容易判别速度方向,给计算带来了方便.5.14.一声源的频率为1080Hz ,相对地面以30m·s -1速率向右运动.在其右方有一反射面相对地面以65m·s -1的速率向左运动.设空气中声速为331m·s -1.求:(1)声源在空气中发出的声音的波长; (2)反射回的声音的频率和波长.[解答](1)声音在声源垂直方向的波长为:λ0 = uT 0 = u /ν0 = 331/1080 = 0.306(m); 在声源前方的波长为:λ1 = λ0 - u s T 0 = uT 0 - u s T 0 = (u - u s )/ν0 = (331-30)/1080 = 0.2787(m); 在声源后方的波长为:λ2 = λ0 + u s T 0 = uT 0 + u s T 0 = (u + u s )/ν0= (331+30)/1080 = 0.3343(m).(2)反射面接收到的频率为 = 1421(Hz).将反射面作为波源,其频率为ν1,反射声音的频率为2212w A ρω=I wu =010lgIL I =BB S Su u u u νν-=-33060033030B S S u u u νν==--33060033030B S S u u u νν==-+3301060033030B B S S u u u u νν-+==--3301060033030B B S S u u u u νν--==-+1033165108033130B Su u u u νν++==⨯--= 1768(Hz). 反射声音的波长为=0.1872(m).或者 = 0.1872(m). [注意]如果用下式计算波长=0.2330(m), 结果就是错误的.当反射面不动时,作为波源发出的波长为u /ν1 = 0.2330m ,而不是入射的波长λ1.5.15 S 1与S 2为两相干波源,相距1/4个波长,S 1比S 2的位相超前π/2.问S 1、S 2连线上在S 1外侧各点的合成波的振幅如何?在S 2外侧各点的振幅如何?[解答]如图所示,设S 1在其左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那么S 2在S 1左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由于两波源在任意点x 产生振动反相,所以合振幅为零.S 1在S 2右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那么S 2在其右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由于两波源在任意点x 产生振动同相,所以合振幅为单一振动的两倍.5.16 两相干波源S 1与S 2相距5m ,其振幅相等,频率都是质中的传播速度为400m·s -1,试以S 1S 2连线为坐标轴x ,以S 1S 2连线中点为原点,求S 1S 2间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坐标.[解答]如图所示,设S 1在其右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 ,那么S 2在其左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 两个振动的相差为Δφ = πx + π,当Δφ = (2k + 1)π时,质点由于两波干涉而静止,静止点为x = 2k , k 为整数,但必须使x 的值在-l /2到l /2之间,即-2.5到2.5之间.当k = -1、0和1时,可得静止点的坐标为:x = -2、0和2(m).`11331142133165B u u u νν==⨯--`1111331651421BBu u u u λννν--=-==`1`13311768u λν==`111650.27871768Bu λλν=-=-1cos[2()]t xy A T πϕλ=++2/4cos[2()]2t x y A T λππϕλ-=++-cos[2()]t xA T πϕπλ=++-1cos[2()]t xy A T πϕλ=-+2/4cos[2()]2t x y A T λππϕλ-=-+-cos[2()]t xA T πϕλ=-+1/2cos[2()]x l y A t u πνϕ+=-+5cos(2)24A t x πππνϕ=-+-2/2cos[2()]x l y A t u πνϕπ-=+++cos(2)24A t x πππνϕ=++-S 1 S 2S 125.17 设入射波的表达式为,在x = 0处发生反射,反射点为一自由端,求:(1)反射波的表达式; (2)合成驻波的表达式.[解答](1)由于反射点为自由端,所以没有半波损失,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2)合成波为y = y 1 + y 2,将三角函数展开得,这是驻波的方程.5.18 两波在一很长的弦线上传播,设其表达式为:,,用厘米、克、秒(cm,g,s )制单位,求:(1)各波的频率,波长、波速;(2)节点的位置;(3)在哪些位置上,振幅最大?[解答](1)两波可表示为:,, 可知它们的周期都为:T = 0.5(s),频率为:v = 1/T = 2(Hz);波长为:λ = 200(cm);波速为:u = λ/T = 400(cm·s -1).(2)位相差Δφ = πx /50,当Δφ = (2k + 1)π时,可得节点的位置x = 50(2k + 1)(cm),(k = 0,1,2,…).(3)当Δφ = 2k π时,可得波腹的位置x = 100k (cm),(k = 0,1,2,…).1cos 2()t xy A T πλ=+2cos 2()t xy A T πλ=-222coscosy A x t Tππλ=1 6.0cos(0.028.0)2y x t π=-2 6.0cos(0.028.0)2y x t π=+1 6.0cos 2()0.5200t x y π=-2 6.0cos 2()0.5200t x y π=+。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五章 机械波5.1 已知一波的波动方程为y = 5×10-2sin(10πt – 0.6x ) (m). (1)求波长、频率、波速及传播方向;(2)说明x = 0时波动方程的意义,并作图表示.[解答](1)与标准波动方程2cos()xy A t πωλ=-比较得:2π/λ = 0.6,因此波长为:λ = 10.47(m);圆频率为:ω = 10π,频率为:v =ω/2π = 5(Hz);波速为:u = λ/T = λv = 52.36(m·s -1). 且传播方向为x 轴正方向.(2)当x = 0时波动方程就成为该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y = 5×10-2sin10πt = 5×10-2cos(10πt – π/2), 振动曲线如图.5.2 一平面简谐波在媒质中以速度为u = 0.2m·s -1沿x 轴正向传播,已知波线上A 点(x A = 0.05m )的振动方程为0.03cos(4)2A y t ππ=-(m).试求:(1)简谐波的波动方程;(2)x = -0.05m 处质点P 处的振动方程.[解答](1)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cos[()]Ax x y A t uωϕ-=-+;即 0.050.03cos[4()]0.22x y t ππ-=--= 0.03cos[4π(t – 5x ) + π/2].(2)在x = -0.05m 处质点P 点的振动方程为:y = 0.03cos[4πt + π + π/2] = 0.03cos(4πt - π/2).5.3 已知平面波波源的振动表达式为20 6.010sin 2y t π-=⨯(m).求距波源5m处质点的振动方程和该质点与波源的位相差.设波速为2m·s -1.[解答]振动方程为:26.010sin ()2xy t u π-=⨯- 50.06sin()24t ππ=-,位相差为 Δφ = 5π/4(rad).5.4 有一沿x 轴正向传播的平面波,其波速为u = 1m·s -1,波长λ = 0.04m ,振幅A = 0.03m .若以坐标原点恰在平衡位置而向负方向运动时作为开始时刻,试求:(1)此平面波的波动方程;(2)与波源相距x = 0.01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该点初相是多少?[解答](1)设原点的振动方程为:y 0 = A cos(ωt + φ),其中A = 0.03m . 由于u = λ/T ,所以质点振动的周期为:T = λ/u = 0.04(s),圆频率为:ω = 2π/T = 50π.当t = 0时,y 0 = 0,因此cos φ = 0;由于质点速度小于零,所以φ = π/2.原点的振动方程为:y 0 = 0.03cos(50πt + π/2), 平面波的波动方程为:0.03cos[50()]2x y t u ππ=-+= 0.03cos[50π(t – x ) + π/2).(2)与波源相距x = 0.01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y = 0.03cos50πt . 该点初相φ = 0.5.5 一列简谐波沿x 轴正向传播,在t 1 = 0s ,t 2 = 0.25s 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试求:(1)P 点的振动表达式; (2)波动方程; (3)画出O 点的振动曲线. [解答](1)设P 点的振动方程为 y P = A cos(ωt + φ),其中A = 0.2m .在Δt = 0.25s 内,波向右传播了Δx = 0.45/3 = 0.15(m), 所以波速为u = Δx/Δt = 0.6(m·s -1).波长为:λ = 4Δx = 0.6(m), 周期为:T = λ/u = 1(s), 圆频率为:ω = 2π/T = 2π.当t = 0时,y P = 0,因此cos φ = 0;由于波沿x 轴正向传播,所以P 点在此时向上运动,速度大于零,所以φ = -π/2.P 点的振动表达式为:y P = 0.2cos(2πt - π/2). (2)P 点的位置是x P = 0.3m ,所以波动方程为0.2cos[2()]2P x x y t u ππ-=--100.2cos(2)32t x πππ=-+. (3)在x = 0处的振动方程为y 0 = 0.2cos(2πt + π/2),曲线如图所示.5.6 如图所示为一列沿x 负向传播的平面谐波在t = T /4时的波形图,振幅A 、波长λ以及周期T 均已知.(1)写出该波的波动方程; (2)画出x = λ/2处质点的振动曲线; (3)图中波线上a 和b 两点的位相差φa – φb 为多少?[解答](1)设此波的波动方程为:图5.5cos[2()]t xy A T πϕλ=++,当t = T /4时的波形方程为:cos(2)2x y A ππϕλ=++sin(2)xA πϕλ=-+.在x = 0处y = 0,因此得sin φ = 0, 解得φ = 0或π.而在x = λ/2处y = -A ,所以φ = 0.因此波动方程为:cos 2()t xy A T πλ=+.(2)在x = λ/2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cos(2)cos 2t t y A A T Tπππ=+=-, 曲线如图所示.(3)x a = λ/4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2)2a t y A T ππ=+; x b = λ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22)b t y A Tππ=+. 波线上a 和b 两点的位相差φa – φb = -3π/2.5.7 已知波的波动方程为y = A cosπ(4t – 2x )(SI ).(1)写出t = 4.2s 时各波峰位置的坐标表示式,并计算此时离原点最近的波峰的位置,该波峰何时通过原点( 2)画出t = 4.2s 时的波形曲线. [解答]波的波动方程可化为:y = A cos2π(2t – x ), 与标准方程cos[2()]t xy A T πϕλ=-+比较, 可知:周期为T = 0.5s ,波长λ = 1m .波速为u = λ/T = 2m·s -1.(1)当t = 4.2s 时的波形方程为y = A cos(2πx – 16.8π)= A cos(2πx – 0.8π). 令y = A ,则cos(2πx – 0.8π) = 1,因此 2πx – 0.8π = 2k π,(k = 0, ±1, ±2,…),各波峰的位置为x = k + 0.4,(k = 0, ±1, ±2,…).当k = 0时的波峰离原点最近,最近为:x = 0.4(m).通过原点时经过的时间为:Δt = Δx/u = (0 – x )/u = -0.2(s), 即:该波峰0.2s 之前通过了原点.(2)t = 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实线所示.经过t = 4s 时,也就是经过8个周期,波形曲线是重合的;再经Δt = 0.2s ,波形向右移动Δx = u Δt = 0.4m ,因此t = 4.2s 时的波形曲线如虚线所示.[注意]各波峰的位置也可以由cos(2πx – 16.8π) = 1解得,结果为x = k + 8.4,(k = 0, ±1, ±2,…),取同一整数k 值,波峰的位置不同.当k = -8时的波峰离原点最近,最近为x = 0.4m .5.8 一简谐波沿x 轴正向传播,波长λ = 4m ,周期T = 4s ,已知x = 0处的质点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1)写出时x = 0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写出波的表达式;(3)画出t = 1s 时刻的波形曲线.[解答]波速为u = λ/T = 1(m·s -1). (1)设x = 0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y = A cos(ωt + φ),其中A = 1m ,ω = 2π/T = π/2.当t = 0时,y = 0.5,因此cos φ = 0.5,φ = ±π/3.在0时刻的曲线上作一切线,可知该时刻的速度小于零,因此φ = π/3.振动方程为:y = cos(πt /2 + π/3). (2)波的表达式为:cos[2()]t xy A T πϕλ=-+ cos[()]23t x ππ=-+. (3)t = 1s 时刻的波形方程为 5cos()26y x ππ=-,波形曲线如图所示.5.9 在波的传播路程上有A 和B 两点,都做简谐振动,B 点的位相比A 点落后π/6,已知A 和B 之间的距离为2.0cm ,振动周期为2.0s .求波速u 和波长λ.[解答] 设波动方程为:cos[2()]t xy A T πϕλ=-+,那么A 和B 两点的振动方程分别为:cos[2()]A A xt y A T πϕλ=-+,cos[2()]B B xt y A T πϕλ=-+.两点之间的位相差为:2(2)6B A x x πππλλ---=-,由于x B – x A = 0.02m ,所以波长为:λ = 0.24(m).波速为:u = λ/T = 0.12(m·s -1).5.10 一平面波在介质中以速度u = 20m·s -1沿x 轴负方向传播.已知在传播路径上的某点A 的振动方程为y = 3cos4πt .(1)如以A 点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动方程; (2)如以距A 点5m 处的B 点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动方程;(3)写出传播方向上B ,C ,D 点的振动方程.[解答](1)以A 点为坐标原点,波动方程为3cos 4()3cos(4)5x xy t t u πππ=+=+.(2)以B 点为坐标原点,波动方程为3cos 4()Ax x y t u π-=+3cos(4)5x t πππ=+-.(3)以A 点为坐标原点,则x B = -5m 、x C = -13m 、x D = 9m ,各点的振动方程为3cos 4()3cos(4)B B xy t t u πππ=+=-,33cos 4()3cos(4)5C C x y t t u πππ=+=-,93cos 4()3cos(4)5D D x y t t u πππ=+=+.[注意]以B 点为坐标原点,求出各点坐标,也能求出各点的振动方程.5.11 一弹性波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u = 1×103m·s -1,振幅A = 1.0×10-4m ,频率ν= 103Hz .若该媒质的密度为800kg·m -3,求:(1)该波的平均能流密度;(2)1分钟内垂直通过面积S = 4×10-4m 2的总能量. [解答](1)质点的圆频率为:ω = 2πv = 6.283×103(rad·s -1),波的平均能量密度为:2212w A ρω== 158(J·m -3),平均能流密度为:I wu == 1.58×105(W·m -2).(2)1分钟内垂直通过面积S = 4×10-4m 2的总能量为:E = ItS = 3.79×103(J).5.12 一平面简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波速u = 340m·s -1,频率为500Hz .到达人耳时,振幅A = 1×10-4cm ,试求人耳接收到声波的平均能量密度和声强此时声强相当于多少分贝已知空气密度ρ = 1.29kg·m -3.[解答]质点的圆频率为:ω = 2πv = 3.142×103(rad·s -1),声波的平均能量密度为:2212w A ρω== 6.37×10-6(J·m -3),平均能流密度为:I wu == 2.16×10-3(W·m -2), 标准声强为:I 0 = 1×10-12(W·m -2),图5.10此声强的分贝数为:010lgIL I == 93.4(dB).5.13 设空气中声速为330m·s -1.一列火车以30m·s -1的速度行驶,机车上汽笛的频率为600Hz .一静止的观察者在机车的正前方和机车驶过其身后所听到的频率分别是多少?如果观察者以速度10m·s -1与这列火车相向运动,在上述两个位置,他听到的声音频率分别是多少?[解答]取声速的方向为正,多谱勒频率公式可统一表示为BB S Su u u u νν-=-,其中v S 表示声源的频率,u 表示声速,u B 表示观察者的速度,u S 表示声源的速度,v B 表示观察者接收的频率.(1)当观察者静止时,u B = 0,火车驶来时其速度方向与声速方向相同,u S = 30m·s -1,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33060033030B S S u u u νν==--= 660(Hz).火车驶去时其速度方向与声速方向相反,u S = -30m·s -1,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33060033030B S S u u u νν==-+= 550(Hz).(2)当观察者与火车靠近时,观察者的速度方向与声速相反,u B = -10m·s -1;火车速度方向与声速方向相同,u S = 30m·s -1,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3301060033030B B S S u u u u νν-+==--= 680(Hz).当观察者与火车远离时,观察者的速度方向与声速相同,u B = 10m·s -1;火车速度方向与声速方向相反,u S = -30m·s -1,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3301060033030B B S S u u u u νν--==-+= 533(Hz).[注意]这类题目涉及声速、声源的速度和观察者的速度,规定方向之后将公式统一起来,很容易判别速度方向,给计算带来了方便.5.14.一声源的频率为1080Hz ,相对地面以30m·s -1速率向右运动.在其右方有一反射面相对地面以65m·s -1的速率向左运动.设空气中声速为331m·s -1.求:(1)声源在空气中发出的声音的波长; (2)反射回的声音的频率和波长.[解答](1)声音在声源垂直方向的波长为:λ0 = uT 0 = u /ν0 = 331/1080 = 0.306(m);在声源前方的波长为:λ1 = λ0 - u s T 0 = uT 0 - u s T 0 = (u - u s )/ν0 = (331-30)/1080 = 0.2787(m);在声源后方的波长为:λ2 = λ0 + u s T 0 = uT 0 + u s T 0 = (u + u s )/ν0= (331+30)/1080 = 0.3343(m).(2)反射面接收到的频率为1033165108033130B S u u u u νν++==⨯--= 1421(Hz). 将反射面作为波源,其频率为ν1,反射声音的频率为`11331142133165B u u u νν==⨯--= 1768(Hz).反射声音的波长为`1111331651421B B uu u u λννν--=-===0.1872(m).或者 `1`13311768u λν=== 0.1872(m).[注意]如果用下式计算波长`111650.27871768B u λλν=-=-=0.2330(m),结果就是错误的.当反射面不动时,作为波源发出的波长为u /ν1 = 0.2330m ,而不是入射的波长λ1.5.15 S 1与S 2为两相干波源,相距1/4个波长,S 1比S 2的位相超前π/2.问S 1、S 2连线上在S 1外侧各点的合成波的振幅如何?在S 2外侧各点的振幅如何?[解答]如图所示,设S 1在其左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 1cos[2()]t xy A T πϕλ=++, 那么S 2在S 1左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2/4cos[2()]2t x y A T λππϕλ-=++-cos[2()]t xA T πϕπλ=++-,由于两波源在任意点x 产生振动反相,所以合振幅为零.S 1在S 2右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1cos[2()]t xy A T πϕλ=-+,那么S 2在其右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2/4cos[2()]2t x y A T λππϕλ-=-+-cos[2()]t xA T πϕλ=-+,由于两波源在任意点x 产生振动同相,所以合振幅为单一振动的两倍.5.16 两相干波源S 1与S 2相距5m ,其振幅相等,频率都是100Hz ,位相差为π;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为400m·s -1,试以S 1S 2连线为坐标轴x ,以S 1S 2连线中点为原点,求S 1S 2间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坐标.[解答]如图所示,设S 1在其右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1 2121/2cos[2()]x l y A t u πνϕ+=-+ 5cos(2)24A t x πππνϕ=-+-,那么S 2在其左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2/2cos[2()]x l y A t u πνϕπ-=+++cos(2)24A t x πππνϕ=++-.两个振动的相差为Δφ = πx + π,当Δφ = (2k + 1)π时,质点由于两波干涉而静止,静止点为x = 2k , k 为整数,但必须使x 的值在-l /2到l /2之间,即-2.5到2.5之间.当k = -1、0和1时,可得静止点的坐标为:x = -2、0和2(m).5.17 设入射波的表达式为1cos 2()t xy A T πλ=+,在x = 0处发生反射,反射点为一自由端,求:(1)反射波的表达式; (2)合成驻波的表达式.[解答](1)由于反射点为自由端,所以没有半波损失,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2cos 2()t xy A T πλ=-.(2)合成波为y = y 1 + y 2,将三角函数展开得222cos cos y A x t Tππλ=,这是驻波的方程.5.18 两波在一很长的弦线上传播,设其表达式为:1 6.0cos (0.028.0)2y x t π=-,2 6.0cos(0.028.0)2y x t π=+,用厘米、克、秒(cm,g,s )制单位,求:(1)各波的频率,波长、波速;(2)节点的位置;(3)在哪些位置上,振幅最大?[解答](1)两波可表示为:1 6.0cos 2()0.5200t x y π=-,2 6.0cos 2()0.5200t xy π=+,可知它们的周期都为:T = 0.5(s),频率为:v = 1/T = 2(Hz);波长为:λ = 200(cm);波速为:u = λ/T = 400(cm·s -1).(2)位相差Δφ = πx /50,当Δφ = (2k + 1)π时,可得节点的位置x = 50(2k + 1)(cm),(k = 0,1,2,…).(3)当Δφ = 2k π时,可得波腹的位置x = 100k (cm),(k = 0,1,2,…).。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推荐下载
vx ' u
1
v c2
vx
'
3 4
c
(2) vBA vAB vx ' 0.4c
5.6 惯性系S′相对另一惯性系 S 沿 x 轴作匀速直线运动,取两坐标原点重合时刻作为
计时起点.在S系中测得两事件的时空坐标分别为 x1 =6×104m, t1 =2×10-4s,以及
x2 =12×104m, t2 =1×10-4s.已知在S′系中测得该两事件同时发生.试问:
问在以下两种情况中,它们对 S ' 系是否同时发生?
(1)两事件发生于 S 系的同一地点;
(2)两事件发生于 S 系的不同地点。
解 由洛伦兹变化 t (t v x) 知,第一种情况, x 0 , t 0 ,故 S ' 系 c2
中 t 0 ,即两事件同时发生;第二种情况, x 0 , t 0 ,故 S ' 系中 t 0 ,两
第 5 章 狭义相对论 习题及答案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0产中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2负料,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各试时类卷,管调需路控要习试在题验最到;大位对限。设度在备内管进来路行确敷调保设整机过使组程其高1在中正资,常料要工试加况卷强下安看2与全22过,22度并22工且22作尽2下可护1都能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5试技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4置管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3技试资件且、术卷料拒管中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大学物理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5.1 解:以振动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下为正向,放手时开始计时。
设t 时刻砝码位置坐标为x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220)(dtx d mx x k mg =+-其中0x 为砝码处于平衡位置时弹簧的伸长量,所以有 0kx mg = 解出0x 代入上式,有:022=+x mk dtxd 其中 mk =ω可见砝码的运动为简谐振动简谐振动的角频率和频率分别为: s r a d x g mk /9.90===ω Hz 58.12==πων振动微分方程的解为)c o s (ϕω+=t A x由起始条件 t =0 时,,1.00m x x -=-= 0=v得: A =0.1m ,πϕ=振动方程为:)9.9cos(1.0π+=t x5.2 证明:取手撤去后系统静止时m 的位置为平衡位置,令此点为坐标原点,此时弹簧伸长为x ,则有: 0sinkx mg =θ (1)当物体沿斜面向下位移为x 时,则有: ma T mg =-1sin θ (2) βJ R T R T =-21 (3) )(02x x k T += (4)R a β= (5) 将(2)与(4)代入(3),并利用(5),可得: k x R R kx mgR a RJ mg --=+0sin )(θ利用(1)式可得 x RJ mR kR dtx d a +-==22所以物体作简谐振动因为 R J mR kR +=ω 所以振动周期为 ωπ2=T5.3 解: 因为 mk ππων212==所以 :1221m m =νν22121)(m m νν==2 Kg5.4 解:(1) 由振动方程)420cos(01.0ππ+=t x 可知:振幅A =0.01m ;圆频率 πω20=; 周期 s T 1.02==ωπ频率Hz 10=ν ;初相40πϕ=(2)把t =2s 分别代入可得:2005.0)420cos(01.0|2=+==ππt x t m2314.0)420sin(2.0|2-=+-===πππt dt dx v t m/s)420sin(4|22πππ+===t dtdv a t5.5 解: T =2s ,ππω==T2设振动方程为:)cos(10ϕπ+=t x则速度为:)s i n (10ϕππ+-=t v加速度为: )c o s (102ϕππ+-=t a根据t =0 时,x =5cm ,v < 0 的条件,得振动的初相为 3πϕ=,故振动方程为:)3cos(10ππ+=t x设在 1t 时刻振子位于cm x 6-=处,并向x 轴负方向运动,则有:53)3'c o s (-=+ππt 54)3's i n (=+ππt故有 s cm t v /1.25)3'sin(10-=+-=πππ22/2.59)3'cos(10s cm t a =+-=πππ设弹簧振子回到平衡位置的时刻为2t ,则有πππ2332=+t ,从上述位置回到平衡位置所需时间为: st t 8.0/)]3)53(arccos()323[(12=----=-ππππ5.6。
大学物理第五章习题答案
L
o
y
x
22
在锥体上 z 坐标处任取半径为 r高为 dz 的小柱体,则
L z 2 dm dv r dz ( R ) dz L 根据质心定义得
2
z
1 zC M
L
0
1 zdm M
L
L
0
L z 2 z ( R ) dz L
r
dz
L
R ML2 0 L L R 2 L 2 2 3 x [ zL dz 2 Lz dz z dz ] 2 0 0 0 ML R 2 L4 2 L4 L4 R 2 2 3 M L [ ] L L 2 ML 2 3 4 12 M 12 M 4
11
如果一个长度已知的不规则物体的重量超过一个弹簧秤的最大 量度,问怎样用这弹簧秤称出该物体的重量? F 上图,根据合力矩为零得
Gx Fl
N
下图,根据合力矩为零得
F l G(l x )
x
F
l
整理可得:
G F F
G
N
G
课后习题
12
5-3:静止的电动机皮带轮半径为 5 cm,接通电源后做匀变速 转动,30 s 后转速达到152 rad / s,求: 1)30 s 内电动机皮带轮转过的转数; 2)通电后 20 s 时皮带轮的角速度; 3)通电后 20 s 时皮带轮边缘上一点的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 向加速度。 解:皮带轮的角加速度为 152 t 0 t t 5 (rad/s 2 )
8
来复线的作用是增加炮弹的射程和准确性。由于炮弹射出时 绕自身轴线高速转动,空气阻力产生的对质心的力矩使炮弹 围绕前进方向产生进动效应,弹头的轴线始终围绕着弹道切 线向前且做锥形运动,从而能克服空气阻气,保证弹头稳定 地向前飞行,避免大的偏离,提高射程与准确性。
大学物理第五章习题解答
掌握干涉现象的原理,理解干涉条纹的形成机制,掌握双缝干涉实验中条纹间距的计算方法。
理解衍射现象的原理,掌握单缝、圆孔、光栅等不同情况下衍射条纹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光的干涉与衍射习题解答
光的衍射
光的干涉
光的偏振
理解偏振现象的原理,掌握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掌握偏振片和晶体对偏振光的作用。
直线运动习题解答
总结词: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和规律,掌握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曲线运动习题解答
曲线运动习题解答
01
详细描述
02
曲线运动的描述:速度方向与轨迹切线方向一致,加速度与轨迹的曲率半径有关。
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公式。
03
平抛运动的水平分速度、竖直分速度和合速度的计算公式。
电场强度计算
电场线
高斯定理
电势与电势差
掌握安培环路定律的应用,解决与安培环路定律相关的题目。
安培环路定律
理解磁场线的概念,掌握磁场线的特点,如磁场线的疏密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磁场线
理解洛伦兹力的概念,掌握洛伦兹力的计算方法。
洛伦兹力
解决与磁感应强度相关的计算题,如电流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等。
磁感应强度的计算
这一定律揭示了热现象的方向性,即热量传递具有方向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Q = Delta U - W$,其中$Q$是系统吸收的热量,$Delta U$是系统内能的增量,$W$是系统对外做的功。
热力学定律习题解答
热力二定律指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5、简述放射性的种类及其特点。
答案:放射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阿尔法放射性、贝塔放射性和伽马放射性。阿尔法放射性是由带两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组成的高能粒子流;贝塔放射性是由带负电荷的电子或正负电子对组成的低能粒子流;伽马放射性则是高频率的电磁辐射。各种类型的放射性在穿透能力和电离能力上有所不同。
大学物理 第五章机械波 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
对于 O 点:∵ y O 0, vO 0 ,∴ O
对于 A 点:∵ y A A, v A 0 ,∴ A 0 对于 B 点:∵ y B 0, v B 0 ,∴ B
.k
2 3 对于 C 点:∵ y C 0, vC 0 ,∴ C 2 (取负值:表示 A、B、C 点位相,应落后于 O 点的位相) (2)波沿 x 轴负向传播,则在 t 时刻,有 0, vO 0 ,∴ O 对于 O 点:∵ y O
2
2 代入上式,即得 C
( x 2 x1 )
Cd .
2
v max A 10 0.05 0.5 m s 1
a max 2 A (10 ) 2 0.05 5 2 m s 2
.c
x)
B 2 ,波速 u , C C 1 2 波动周期 T . B (2)将 x l 代入波动方程即可得到该点的振动方程
如题 5-11(c)图所示. 5-12 如题5-12图所示,已知 t =0时和 t =0.5s时的波形曲线分别为图中曲线(a)和(b) ,波沿 x 轴正向传播,试根据图中绘出的条件求: (1)波动方程; (2) P 点的振动方程.
hd aw
题 5-11 图(c)
y 0.1cos(5t
5 0.5 3 ) 0.1cos(5t ) m 0.5 2
此介质中任一质元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既是坐标位置 x , 又是时间 t 的函数, 即 y f ( x, t ) . (2)在谐振动方程 y f (t ) 中只有一个独立的变量时间 t ,它描述的是介质中一个质元偏离
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平面谐波方程 y f ( x, t ) 中有两个独立变量,即坐标
基础物理学第五章(静电场)课后习题答案
5-10 电势与场强的关系式有积分形式和微分形式,在怎样的情况用积分形式计算较方便?又在怎样的情况用微分形式计算较方便?
5-11 试把这一章的内容小结一下。本章是如何研究场的?
习 题
§5-1库仑定律 +§5-2 静电场 电场强度
(2)取坐标如图所示,设Q点到原点的距离为y,在距原点O为l处取长dl 的线元,则相应的电荷元为,以dq作为电荷元,则它在Q点的电势为:
能从电势的表示式,由电势梯度算出P点和Q点的场强, 结果与5-2一致。
5-14 已知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体,带电q ,处于真空中。
(1)用高斯定理求空间电场强度的分布;
因为,故上式中"-"表明:当Q>0时,E的方向与图中y轴的正方向相反,而Q<0时,E的方向同y轴的正方向。
5-4 一半径为R的半球面,均匀地带有电荷,电荷面密度为? 。求球心处电场强度的大小。
解:将半球面无限分割成小圆环,另设圆环所带的电荷为电荷元dq
根据书本P132上带电圆环在轴线某点产生场强的公式
答:不能。通过闭合面S的电通量为零,即,只是说明穿入、穿出闭合面S的电力线条数一样多,不能讲闭合面各处没有电力线的穿入、穿出。只要穿入、穿出,面上的场强就不为零,所以不能肯定面S上每一点的场强都等于零。
5-4 如果在闭合面S上,处处为零,能否肯定此闭合面一定没有包围净电荷?
答:能肯定。由高斯定理,E处处为零,能说明面内整个空间的电荷代数和,即此封闭面一定没有包围净电荷。但不能保证面内各局部空间无净电荷。例如,导体内有一带电体,平衡时导体壳内的闭合高斯面上E处处为零,此封闭面包围的净电荷为零,而面内的带电体上有净电荷,导体内表面也有净电荷,只不过它们两者之和为零。
大物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
简答题5.1 什么是简谐运动?说明下列运动是否是简谐运动?(1)活塞的往复运动;(2)皮球在硬地上的跳动;(3)一小球在半径很大的光滑凹球面底部的来回滑动,且经过的弧线很短;(4)锥摆的运动。
答:质点的简谐振动一定要有平衡位置,以平衡位置作为坐标原点,如果以x 表示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质点所受合外力一定具有F kx =-的形式。
(1)活塞的往复运动不是简谐运动,因为活塞受力的方向和它的位移是同一方向,任一时刻所受的合外力不具有F kx =-的形式,所以活塞的往复运动是简谐运动。
(2)皮球在硬地上的跳动不是简谐运动,因为忽略空气阻力,皮球在上升和下落阶段,始终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任一时刻所受的合外力不具有F kx =-的形式,所以皮球的运动不是简谐运动。
(3)一小球在半径很大的光滑凹球面底部的来回滑动,且经过的弧线很短是简谐运动。
符合简谐运动的定义。
(4)锥摆的运动不是简谐运动,此时锥摆受到重力和绳的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为恒量,而方向在不断的改变,任一时刻所受的合外力不具有F kx =-的形式,所以锥摆的运动不是简谐运动。
5.2(1)试述相位和初相的意义,如何确定初相?(2)在简谐振动表达式)cos(ϕω+=t A x 中,t = 0是质点开始运动的时刻,还是开始观察的时刻?初相20/,πϕ=各表示从什么位置开始运动?答:1)相位是决定谐振动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初相是确定振动物体初始时刻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由初始条件可以确定初相。
2)在简谐振动表达式)cos(ϕω+=t A x 中,t = 0是质点开始计时时刻的运动状态,是开始观察的时刻。
初相0ϕ=是物体处于正最大位移处开始运动,初相/2ϕπ=是物体处于平衡位置且向初相x 轴负向开始运动。
5.3 一质点沿x 轴按)cos(ϕω+=t A x 作简谐振动,其振幅为A ,角频率为ω,今在下述情况下开始计时,试分别求振动的初相:(1)质点在x = +A 处;(2)质点在平衡位置处、且向正方向运动;(3)质点在平衡位置处、且向负方向运动;(4)质点在x =A /2处、且向正方向运动;(5)质点的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为正值。
(完整版)大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5-6章
第5章 机械振动一、选择题5-1 一个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幅为A ,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2A-,且向x 轴的正方向运动,代表这个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为[ ]分析与解 图中旋转矢量投影点的运动方向指向Ox 轴正向,同时矢端在x 轴投影点的位移为2A-,满足题意,因而选(D)。
5-2 作简谐振动的物体,振幅为A ,由平衡位置向x 轴正方向运动,则物体由平衡位置运动到32Ax =处时,所需的最短时间为周期的几分之几[ ] (A) 1 /2 (B) 1/4 (C) 1/6 (D) 1/12分析与解 设1t 时刻物体由平衡位置向x 轴正方向运动,2t 时刻物体第一次运动到32A x =处,可通过旋转矢量图,如图5-2所示,并根据公式2t T ϕπ∆∆=得31226t T T T ϕπππ∆∆===,,因而选(C)。
5-3 两个同周期简谐振动曲线如图5-3(a)所示,1x 的相位比2x 的相位[ ] O O OO A Axxx(A) (B)(D)(C)A /2-A /2 A /2 -A /2A Aωωωωx习题5-1图习题5-2图(A) 落后2π (B) 超前2π(C) 落后π (D) 超前π分析与解 可通过振动曲线作出相应的旋转矢量图(b ),正确答案为(B )。
5-4 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总能量为E ,若振幅增加为原来的2倍,振子的质量增加为原来的4倍,则它的总能量为[ ](A) 2E (B) 4E (C) E (D) 16E 分析与解 因为简谐振动的总能量2p k 12E E E kA =+=,因而当振幅增加为原来的2倍时,能量变为原来的4倍,因而答案选(B)。
5-5 两个同振动方向、同频率、振幅均为A 的简谐振动合成后,振幅仍为A ,则这两个简谐振动的相位差为[ ](A) 60 (B) 90 (C) 120 (D) 180分析与解 答案(C )。
由旋转矢量图可知两个简谐振动的相位差为120时,合成后的简谐运动的振幅仍为A 。
大学基础物理学课后习题答案_主编习岗_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基础物理课后答案主编:习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 思考题:<1-4> 解:在上液面下取A 点,设该点压强为A p ,在下液面内取B 点,设该点压强为B p 。
对上液面应用拉普拉斯公式,得 A A R p p γ20=- 对下液面使用拉普拉斯公式,得 BB 02R p p γ=- 又因为 gh p p ρ+=A B将三式联立求解可得 ⎪⎪⎭⎫ ⎝⎛-=B A 112R R g h ργ<1-5> 答:根据对毛细现象的物理分析可知,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与温度有关,毛细水上升的高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越低,毛细水上升的高度越高。
在白天,由于日照的原因,土壤表面的温度较高,土壤表面的水分一方面蒸发加快,另一方面土壤颗粒之间的毛细水会因温度升高而下降,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土壤表层变得干燥。
相反,在夜间,土壤表面的温度较低,而土壤深层的温度变化不大,使得土壤颗粒间的毛细水上升;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水汽也会因为温度下降而凝结,从而使得清晨时土壤表层变得较为湿润。
<1-6> 答:连续性原理是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推出的,连续性原理要求流体的流动是定常流动,并且不可压缩。
伯努利方程是根据功能原理推出的,它的使用条件是不考虑流体的黏滞性和可压缩性,同时,还要求流动是定常流动。
如果流体具有黏滞性,伯努利方程不能使用,需要加以修正。
<1-8> 答:泊肃叶公式适用于圆形管道中的定常流动,并且流体具有黏滞性。
斯托克斯公式适用于球形物体在黏滞流体中运动速度不太大的情况。
练习题:<1-6> 解:设以水坝底部作为高度起点,水坝任一点至底部的距离为h 。
在h 基础上取微元d h ,与之对应的水坝侧面面积元d S (图中阴影面积)应为坡长d m 与坝长l 的乘积。
练习题1-6用图d h d F由图可知 osin60d sin d d hh m ==θ 水坝侧面的面积元d S 为 d d d sin 60hS l m l该面积元上所受的水压力为 0d d d [(5)]sin 60hFp Sp ρg h l水坝所受的总压力为 ()[]N)(103.760sin d 5d 855o0⨯=-+==⎰⎰h l h g p F F ρ(注:若以水坝的上顶点作为高度起点亦可,则新定义的高度5h h ,高度微元取法不变,即d d h h ,将h 与d h 带入水坝压力积分公式,同样可解出水坝所受压力大小。
大学物理第五章答案
大学物理第五章答案【篇一: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txt>1. 牛顿力学的时空观与相对论的时空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二者有何联系?答:牛顿力学的时空观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与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空间和时间,这种空间和时间是彼此孤立的;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认为自然界时间和空间的量度具有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具有不可分割性,而且它们都与物质运动密切相关。
在远小于光速的低速情况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时空观趋于一致。
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答: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1)相对性原理在所有惯性系中,物理定律都具有相同形式;(2)光速不变原理在所有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均为c,与光源运动与否无关。
3.你是否认为在相对论中,一切都是相对的?有没有绝对性的方面?有那些方面?举例说明。
解在相对论中,不是一切都是相对的,也有绝对性存在的方面。
如,光相对于所有惯性系其速率是不变的,即是绝对的;又如,力学规律,如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在所有惯性系中都是成立的,即相对于不同的惯性系力学规律不会有所不同,此也是绝对的;还有,对同时同地的两事件同时具有绝对性等。
4.设s系相对s系以速度u沿着x正方向运动,今有两事件对s系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问在以下两种情况中,它们对s系是否同时发生?(1)两事件发生于s系的同一地点;(2)两事件发生于s系的不同地点。
v?x)知,第一种情况,?x?0,?t?0,故s系中2c?t??0,即两事件同时发生;第二种情况,?x?0,?t?0,故s系中?t??0,两事件解由洛伦兹变化?t???(?t?不同时发生。
5-5 飞船a中的观察者测得飞船b正以0.4c的速率尾随而来,一地面站测得飞船a的速率为0.5c,求:(1)地面站测得飞船b的速率;(2)飞船b测得飞船a的速率。
解选地面为s系,飞船a为s?系。
(1)vx?0.4c,u?0.5c,vx?vx?u3?c v1?2vx4c(2)vba??vab??vx??0.4c4-44(1)s′系相对s系的速度是多少?(2) s?系中测得的两事件的空间间隔是多少? 解: 设(s?)相对s的速度为v,???(t1?(1) t1vx1) c2v???(t2?2x2) t2c??t1??0 由题意 t2则t2?t1?故 v?c2v(x2?x1) c2t2?t1c????1.5?108m?s?1x2?x12???(x1?vt1),x2???(x2?vt2) (2)由洛仑兹变换 x1??x1??5.2?10m代入数值, x25-7 一门宽为a,今有一固有长度l0(l0>a)的水平细杆,在门外贴近门的平面内沿其长度方向匀速运动.若站在门外的观察者认为此杆的两端可同时被拉进此门,则该杆相对于门的运动速率u至少为多少?2解: 门外观测者测得杆长为运动长度,l?l0?(),当l?a时,可认为能被拉进门,4uc则解得杆的运动速率至少为:u?c?(a2) l025-8 在s系中有一静止的正方形,其面积为100m,观察者s?以0.8c的速度沿正方形的对角线运动,s?测得的该面积是多少?解设正方形在s系中每边长为l,,因为相对运动,沿着运动方向的对角线缩短,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对角线长度不变。
《大学物理》章节试题及答案(五)
《大学物理》章节试题及答案第五章 静 电 场5 -1 电荷面密度均为+σ的两块“无限大”均匀带电的平行平板如图(A)放置,其周围空间各点电场强度E (设电场强度方向向右为正、向左为负)随位置坐标x 变化的关系曲线为图(B)中的( )分析与解 “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激发的电场强度为02εσ,方向沿带电平板法向向外,依照电场叠加原理可以求得各区域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因而正确答案为(B).5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强度都为零时,曲面内一定没有电荷(B)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强度都为零时,曲面内电荷的代数和必定为零(C)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为零时,曲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必定为零(D)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不为零时,曲面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都不可能为零 分析与解 依照静电场中的高斯定理,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强度都为零时,曲面内电荷的代数和必定为零,但不能肯定曲面内一定没有电荷;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为零时,表示穿入闭合曲面的电场线数等于穿出闭合曲面的电场线数或没有电场线穿过闭合曲面,不能确定曲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必定为零;同理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不为零,也不能推断曲面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都不可能为零,因而正确答案为(B).5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场强度为零的点,电势也一定为零(B) 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点,电势也一定不为零(C) 电势为零的点,电场强度也一定为零(D) 电势在某一区域内为常量,则电场强度在该区域内必定为零分析与解 电场强度与电势是描述电场的两个不同物理量,电场强度为零表示试验电荷在该点受到的电场力为零,电势为零表示将试验电荷从该点移到参考零电势点时,电场力作功为零.电场中一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从该点沿任意路径到参考零电势点电场力所作的功;电场强度等于负电势梯度.因而正确答案为(D).*5 -4 在一个带负电的带电棒附近有一个电偶极子,其电偶极矩p 的方向如图所示.当电偶极子被释放后,该电偶极子将( )(A)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直到电偶极矩p 水平指向棒尖端而停止(B)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至电偶极矩p 水平指向棒尖端,同时沿电场线方向朝着棒尖端移动(C)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至电偶极矩p 水平指向棒尖端,同时逆电场线方向朝远离棒尖端移动(D)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电偶极矩p 水平方向沿棒尖端朝外,同时沿电场线方向朝着棒尖端移动分析与解 电偶极子在非均匀外电场中,除了受到力矩作用使得电偶极子指向电场方向外,还将受到一个指向电场强度增强方向的合力作用,因而正确答案为(B).5 -5 精密实验表明,电子与质子电量差值的最大范围不会超过±10-21 e ,而中子电量与零差值的最大范围也不会超过±10-21e ,由最极端的情况考虑,一个有8 个电子,8 个质子和8 个中子构成的氧原子所带的最大可能净电荷是多少? 若将原子视作质点,试比较两个氧原子间的库仑力和万有引力的大小.分析 考虑到极限情况, 假设电子与质子电量差值的最大范围为2×10-21 e ,中子电量为10-21 e ,则由一个氧原子所包含的8 个电子、8 个质子和8个中子可求原子所带的最大可能净电荷.由库仑定律可以估算两个带电氧原子间的库仑力,并与万有引力作比较.解 一个氧原子所带的最大可能净电荷为()e q 21max 10821-⨯⨯+=二个氧原子间的库仑力与万有引力之比为1108.2π46202max <<⨯==-Gmεq F F g e 显然即使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带电量存在差异,其差异在±10-21e范围内时,对于像天体一类电中性物体的运动,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万有引力.5 -6 1964年,盖尔曼等人提出基本粒子是由更基本的夸克构成,中子就是由一个带e 32 的上夸克和两个带e 31-的下夸克构成.若将夸克作为经典粒子处理(夸克线度约为10-20 m),中子内的两个下夸克之间相距2.60×10-15 m .求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 由于夸克可视为经典点电荷,由库仑定律()r r r re εr q q εe e e F N 78.3π41π412202210=== F 与径向单位矢量e r 方向相同表明它们之间为斥力.5 -7 质量为m ,电荷为-e 的电子以圆轨道绕氢核旋转,其动能为E k .证明电子的旋转频率满足4320232me E εk =v 其中ε0 是真空电容率,电子的运动可视为遵守经典力学规律.分析 根据题意将电子作为经典粒子处理.电子、氢核的大小约为10-15 m ,轨道半径约为10-10 m ,故电子、氢核都可视作点电荷.点电荷间的库仑引力是维持电子沿圆轨道运动的向心力,故有2202π41r e εr m =v 由此出发命题可证.证 由上述分析可得电子的动能为re εm E K 202π8121==v 电子旋转角速度为3022π4mr εe ω= 由上述两式消去r ,得432022232π4me E εωK ==v 5 -8 在氯化铯晶体中,一价氯离子Cl -与其最邻近的八个一价铯离子Cs +构成如图所示的立方晶格结构.(1) 求氯离子所受的库仑力;(2) 假设图中箭头所指处缺少一个铯离子(称作晶格缺陷),求此时氯离子所受的库仑力.分析 铯离子和氯离子均可视作点电荷,可直接将晶格顶角铯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库仑力进行矢量叠加.为方便计算可以利用晶格的对称性求氯离子所受的合力.解 (1) 由对称性,每条对角线上的一对铯离子与氯离子间的作用合力为零,故F 1 =0.(2) 除了有缺陷的那条对角线外,其它铯离子与氯离子的作用合力为零,所以氯离子所受的合力F 2 的值为N 1092.1π3π4920220212⨯===aεe r εq q F F 2 方向如图所示.5 -9 若电荷Q 均匀地分布在长为L 的细棒上.求证:(1) 在棒的延长线,且离棒中心为r 处的电场强度为 2204π1Lr Q εE -= (2) 在棒的垂直平分线上,离棒为r 处的电场强度为2204π21L r r Q εE += 若棒为无限长(即L →∞),试将结果与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的电场强度相比较.分析 这是计算连续分布电荷的电场强度.此时棒的长度不能忽略,因而不能将棒当作点电荷处理.但带电细棒上的电荷可看作均匀分布在一维的长直线上.如图所示,在长直线上任意取一线元d x ,其电荷为d q =Q d x /L ,它在点P 的电场强度为r rq εe E 20d π41d '= 整个带电体在点P 的电场强度⎰=E E d接着针对具体问题来处理这个矢量积分.(1) 若点P 在棒的延长线上,带电棒上各电荷元在点P 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LE i E d (2) 若点P 在棒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A)所示,则电场强度E 沿x 轴方向的分量因对称性叠加为零,因此,点P 的电场强度就是⎰⎰==Ly E αE j j E d sin d 证 (1) 延长线上一点P 的电场强度⎰'=L r πεq E 202d ,利用几何关系 r ′=r -x 统一积分变量,则()220022204π12/12/1π4d π41L r Q εL r L r L εQ x r L x Q εE L/-L/P -=⎥⎦⎤⎢⎣⎡+--=-=⎰电场强度的方向沿x 轴.(2) 根据以上分析,中垂线上一点P 的电场强度E 的方向沿y 轴,大小为E r εq αE L d π4d sin 2⎰'= 利用几何关系 sin α=r /r ′,22x r r +=' 统一积分变量,则()2203/22222041π2d π41L r r εQ r x L xrQ εE L/-L/+=+=⎰当棒长L →∞时,若棒单位长度所带电荷λ为常量,则P 点电场强度r ελL r L Q r εE l 0220π2 /41/π21lim =+=∞→此结果与无限长带电直线周围的电场强度分布相同[图(B)].这说明只要满足r 2/L 2 <<1,带电长直细棒可视为无限长带电直线.5 -10 一半径为R 的半球壳,均匀地带有电荷,电荷面密度为σ,求球心处电场强度的大小.分析 这仍是一个连续带电体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如何取电荷元.现将半球壳分割为一组平行的细圆环,如图所示,从教材第5 -3 节的例1 可以看出,所有平行圆环在轴线上P 处的电场强度方向都相同,将所有带电圆环的电场强度积分,即可求得球心O 处的电场强度.解 将半球壳分割为一组平行细圆环,任一个圆环所带电荷元θθR δS δq d sin π2d d 2⋅==,在点O 激发的电场强度为()i E 3/2220d π41d r x qx ε+=由于平行细圆环在点O 激发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利用几何关系θR x cos =,θR r sin =统一积分变量,有()θθθεδθθR πδR θR πεr x q x πεE d cos sin 2 d sin 2cos 41d 41d 02303/2220=⋅=+=积分得 02/004d cos sin 2εδθθθεδE π⎰== 5 -11 水分子H 2O 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等效电荷中心如图所示,假设氧原子和氢原子等效电荷中心间距为r 0 .试计算在分子的对称轴线上,距分子较远处的电场强度.分析 水分子的电荷模型等效于两个电偶极子,它们的电偶极矩大小均为00er P =,而夹角为2θ.叠加后水分子的电偶极矩大小为θer P cos 20=,方向沿对称轴线,如图所示.由于点O 到场点A 的距离x >>r 0 ,利用教材第5 -3 节中电偶极子在延长线上的电场强度302π41x p εE = 可求得电场的分布.也可由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叠加,求电场分布.解1 水分子的电偶极矩θer θP P cos 2cos 200==在电偶极矩延长线上30030030cos π1cos 4π412π41x θer εx θer εx p εE === 解2 在对称轴线上任取一点A ,则该点的电场强度+-+=E E E2020π42π4cos 2cos 2x εe r εθer E βE E -=-=+ 由于 θxr r x r cos 202022-+=rθr x βcos cos 0-= 代入得()⎥⎥⎦⎤⎢⎢⎣⎡--+-=23/20202001cos 2cos π42x θxr r x θr x εe E测量分子的电场时, 总有x >>r 0 , 因此, 式中()⎪⎭⎫ ⎝⎛⋅-≈⎪⎭⎫ ⎝⎛-≈-+x θr x x θr x θxr r x cos 2231cos 21cos 2033/2033/20202,将上式化简并略去微小量后,得300cos π1xθe r εE = 5 -12 两条无限长平行直导线相距为r 0 ,均匀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电荷线密度为λ.(1) 求两导线构成的平面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 设该点到其中一线的垂直距离为x );(2) 求每一根导线上单位长度导线受到另一根导线上电荷作用的电场力.分析 (1) 在两导线构成的平面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为两导线单独在此所激发的电场的叠加.(2) 由F =q E ,单位长度导线所受的电场力等于另一根导线在该导线处的电场强度乘以单位长度导线所带电量,即:F =λE .应该注意:式中的电场强度E 是另一根带电导线激发的电场强度,电荷自身建立的电场不会对自身电荷产生作用力.解 (1) 设点P 在导线构成的平面上,E +、E -分别表示正、负带电导线在P 点的电场强度,则有()i i E E E x r x r ελx r x ελ-=⎪⎪⎭⎫ ⎝⎛-+=+=+-00000π211π2(2) 设F +、F -分别表示正、负带电导线单位长度所受的电场力,则有i E F 00π2r ελλ==-+ i E F 002π2r ελλ-=-=+- 显然有F +=F -,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导线相互吸引.5 -13 如图为电四极子,电四极子是由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偶极子组成.试求在两个电偶极子延长线上距中心为z 的一点P 的电场强度(假设z >>d ).分析 根据点电荷电场的叠加求P 点的电场强度.解 由点电荷电场公式,得()()k k k E 202020π41π412π41d z q εd z q εz q ε++-+= 考虑到z >>d ,简化上式得()()k k k E 42022220222206π4...321...32112π4/11/1112π4z qd εq z d z d z d z d z z εq z d z d z z εq =⎭⎬⎫⎩⎨⎧⎥⎦⎤⎢⎣⎡++-+++++-=⎭⎬⎫⎩⎨⎧⎥⎦⎤⎢⎣⎡-+-+-= 通常将Q =2qd 2 称作电四极矩,代入得P 点的电场强度k E 403π41zQ ε= 5 -14 设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 与半径为R 的半球面的对称轴平行,试计算通过此半球面的电场强度通量.分析 方法1:由电场强度通量的定义,对半球面S 求积分,即⎰⋅=SS d s E Φ 方法2:作半径为R 的平面S ′与半球面S 一起可构成闭合曲面,由于闭合面内无电荷,由高斯定理∑⎰==⋅01d 0q εS S E 这表明穿过闭合曲面的净通量为零,穿入平面S ′的电场强度通量在数值上等于穿出半球面S 的电场强度通量.因而⎰⎰'⋅-=⋅=S S S E S E Φd d 解1 由于闭合曲面内无电荷分布,根据高斯定理,有⎰⎰'⋅-=⋅=S S S E S E Φd d 依照约定取闭合曲面的外法线方向为面元d S 的方向,E R πR E 22πcos π=⋅⋅-=Φ解2 取球坐标系,电场强度矢量和面元在球坐标系中可表示为①()r θθθE e e e E sin sin cos sin cos ++=r θθR e S d d sin d 2=ER θθER θθER SS 2π0π02222πd sin d sin d d sin sin d ===⋅=⎰⎰⎰⎰S E Φ5 -15 边长为a 的立方体如图所示,其表面分别平行于Oxy 、Oyz 和Ozx 平面,立方体的一个顶点为坐标原点.现将立方体置于电场强度()12E kx E +E =i +j (k ,E 1 ,E 2 为常数)的非均匀电场中,求电场对立方体各表面及整个立方体表面的电场强度通量.解 如图所示,由题意E 与Oxy 面平行,所以任何相对Oxy 面平行的立方体表面,电场强度的通量为零,即0==DEFG OABC ΦΦ.而()[]()2221ABGF d a E dS E kx E =⋅++=⋅=⎰⎰j j i S E Φ考虑到面CDEO 与面ABGF 的外法线方向相反,且该两面的电场分布相同,故有22a E ABGF CDEO -=-=ΦΦ 同理 ()[]()2121AOEF d a E dS E E -=-⋅+=⋅=⎰⎰i j i S E Φ()[]()()2121BCDG d a ka E dS E ka E Φ+=⋅++=⋅=⎰⎰i j i S E因此,整个立方体表面的电场强度通量3ka ==∑ΦΦ5 -16 地球周围的大气犹如一部大电机,由于雷雨云和大气气流的作用,在晴天区域,大气电离层总是带有大量的正电荷,云层下地球表面必然带有负电荷.晴天大气电场平均电场强度约为1m V 120-⋅,方向指向地面.试求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所带的电荷(以每平方厘米的电子数表示). 分析 考虑到地球表面的电场强度指向地球球心,在大气层中取与地球同心的球面为高斯面,利用高斯定理可求得高斯面内的净电荷.解 在大气层临近地球表面处取与地球表面同心的球面为高斯面,其半径E R R ≈(E R 为地球平均半径).由高斯定理∑⎰=-=⋅q εR E E 021π4d S E 地球表面电荷面密度∑--⨯-=-≈=2902cm 1006.1π4/E εR q σE单位面积额外电子数25cm 1063.6/-⨯=-=e σn5 -17 设在半径为R 的球体内,其电荷为球对称分布,电荷体密度为()()R r ρkr ρ>=≤≤= 0R r 0k 为一常量.试分别用高斯定理和电场叠加原理求电场强度E 与r 的函数关系.分析 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1) 利用高斯定理求球内外的电场分布.由题意知电荷呈球对称分布,因而电场分布也是球对称,选择与带电球体同心的球面为高斯面,在球面上电场强度大小为常量,且方向垂直于球面,因而有2Sπ4d r E ⋅=⋅⎰S E 根据高斯定理⎰⎰=⋅V ρεd 1d 0S E ,可解得电场强度的分布. (2) 利用带电球壳电场叠加的方法求球内外的电场分布.将带电球分割成无数个同心带电球壳,球壳带电荷为r r ρq ''⋅=d π4d 2,每个带电球壳在壳内激发的电场0d =E ,而在球壳外激发的电场rrεqe E 20π4d d =由电场叠加可解得带电球体内外的电场分布()()()()R r r r Rr>=≤≤=⎰⎰d R r 0d 0E E E E解1 因电荷分布和电场分布均为球对称,球面上各点电场强度的大小为常量,由高斯定理⎰⎰=⋅V ρεd 1d 0S E 得球体内(0≤r ≤R ) ()4202πd π41π4r εk r r kr εr r E r==⎰()r εr e E 04=球体外(r >R )()4202πd π41π4r εk r r kr εr r E R==⎰()r εkR r e E 024=解2 将带电球分割成球壳,球壳带电r r r k V ρq '''==d π4d d 2 由上述分析,球体内(0≤r ≤R )()r r rεkr r r r r k εr e e E 0222004d π4π41=''⋅'=⎰ 球体外(r >R )()rr RrεkR r r r πr k πεr e e E 20222004d 441=''⋅'=⎰5 -18 一无限大均匀带电薄平板,电荷面密度为σ,在平板中部有一半径为r的小圆孔.求圆孔中心轴线上与平板相距为x 的一点P 的电场强度.分析 用补偿法求解利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强度只适用于几种非常特殊的对称性电场.本题的电场分布虽然不具有这样的对称性,但可以利用具有对称性的无限大带电平面和带电圆盘的电场叠加,求出电场的分布.若把小圆孔看作由等量的正、负电荷重叠而成,挖去圆孔的带电平板等效于一个完整的带电平板和一个带相反电荷(电荷面密度σ′=-σ)的小圆盘.这样中心轴线上的电场强度等效于平板和小圆盘各自独立在该处激发电场的矢量和.解 由教材中第5 -4 节例4 可知,在无限大带电平面附近n εe E 012=n e 为沿平面外法线的单位矢量;圆盘激发的电场n r x x εσe E ⎪⎪⎭⎫ ⎝⎛+--=220212 它们的合电场强度为n rx xεσe E E E 220212+=+=在圆孔中心处x =0,则E =0在距离圆孔较远时x >>r ,则nnεσx r εσe e E 02202/112≈+=上述结果表明,在x >>r 时,带电平板上小圆孔对电场分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5 -19 在电荷体密度为ρ 的均匀带电球体中,存在一个球形空腔,若将带电体球心O 指向球形空腔球心O ′的矢量用a 表示(如图所示).试证明球形空腔中任一点的电场强度为a E 03ερ=分析 本题带电体的电荷分布不满足球对称,其电场分布也不是球对称分布,因此无法直接利用高斯定理求电场的分布,但可用补偿法求解.挖去球形空腔的带电球体在电学上等效于一个完整的、电荷体密度为ρ的均匀带电球和一个电荷体密度为-ρ、球心在O ′的带电小球体(半径等于空腔球体的半径).大小球体在空腔内P 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分别为E 1 、E 2 ,则P 点的电场强度 E =E 1 +E 2 . 证 带电球体内部一点的电场强度为r E 03ερ=所以 r E 013ερ=,2023r E ερ-= ()210213r r E E E -=+=ερ根据几何关系a r r =-21,上式可改写为a E 03ερ=5 -20 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R 1 和R 2 的均匀带电球壳,总电荷为Q 1 ,球壳外同心罩一个半径为R 3 的均匀带电球面,球面带电荷为Q 2 .求电场分布.电场强度是否为离球心距离r 的连续函数? 试分析.分析 以球心O 为原点,球心至场点的距离r 为半径,作同心球面为高斯面.由于电荷呈球对称分布,电场强度也为球对称分布,高斯面上电场强度沿径矢方向,且大小相等.因而24d r πE ⋅=⎰S E .在确定高斯面内的电荷∑q 后,利用高斯定理∑⎰=0/d εq S E 即可求出电场强度的分布. 解 取半径为r 的同心球面为高斯面,由上述分析∑=⋅02/π4εq r Er <R 1 ,该高斯面内无电荷,0=∑q ,故01=ER 1 <r <R 2 ,高斯面内电荷()31323131R R R r Q q --=∑故 ()()23132031312π4rR R εR r Q E --= R 2 <r <R 3 ,高斯面内电荷为Q 1 ,故2013π4rεQ E =r >R 3 ,高斯面内电荷为Q 1 +Q 2 ,故20214π4r εQ Q E +=电场强度的方向均沿径矢方向,各区域的电场强度分布曲线如图(B)所示.在带电球面的两侧,电场强度的左右极限不同,电场强度不连续,而在紧贴r =R 3 的带电球面两侧,电场强度的跃变量230234π4ΔεσR εQ E E E ==-= 这一跃变是将带电球面的厚度抽象为零的必然结果,且具有普遍性.实际带电球面应是有一定厚度的球壳,壳层内外的电场强度也是连续变化的,本题中带电球壳内外的电场,在球壳的厚度变小时,E 的变化就变陡,最后当厚度趋于零时,E 的变化成为一跃变.5 -21 两个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无限长同轴圆柱面,半径分别为R 1 和R 2 >R 1 ),单位长度上的电荷为λ.求离轴线为r 处的电场强度:(1) r <R 1 ,(2) R 1 <r <R 2 ,(3) r >R 2 .分析 电荷分布在无限长同轴圆柱面上,电场强度也必定沿轴对称分布,取同轴圆柱面为高斯面,只有侧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不为零,且⎰⋅=rL E d π2S E ,求出不同半径高斯面内的电荷∑q .即可解得各区域电场的分布. 解 作同轴圆柱面为高斯面,根据高斯定理∑=⋅0/π2εq rL Er <R 1 ,0=∑q01=E在带电面附近,电场强度大小不连续,电场强度有一跃变 R 1 <r <R 2 ,L λq =∑rελE 02π2=r >R 2, 0=∑q03=E在带电面附近,电场强度大小不连续,电场强度有一跃变00π2π2ΔεσrL εL λr ελE ===这与5 -20 题分析讨论的结果一致.5 -22 如图所示,有三个点电荷Q 1 、Q 2 、Q 3 沿一条直线等间距分布且Q 1 =Q 3 =Q .已知其中任一点电荷所受合力均为零,求在固定Q 1 、Q 3 的情况下,将Q 2从点O 移到无穷远处外力所作的功.分析 由库仑力的定义,根据Q 1 、Q 3 所受合力为零可求得Q 2 .外力作功W ′应等于电场力作功W 的负值,即W ′=-W .求电场力作功的方法有两种:(1)根据功的定义,电场力作的功为l E d 02⎰∞=Q W其中E 是点电荷Q 1 、Q 3 产生的合电场强度. (2) 根据电场力作功与电势能差的关系,有()0202V Q V V Q W =-=∞其中V 0 是Q 1 、Q 3 在点O 产生的电势(取无穷远处为零电势). 解1 由题意Q 1 所受的合力为零()02π4π420312021=+d εQ Q d εQ Q 解得 Q Q Q 414132-=-=由点电荷电场的叠加,Q 1 、Q 3 激发的电场在y 轴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为()2/322031π2yd εQ E E E yy y +=+=将Q 2 从点O 沿y 轴移到无穷远处,(沿其他路径所作的功相同,请想一想为什么?)外力所作的功为()dεQ y y d εQ Q Q W y 022/322002π8d π241d =+⋅⎥⎦⎤⎢⎣⎡--=⋅-='⎰⎰∞∞l E 解2 与解1相同,在任一点电荷所受合力均为零时Q Q 412-=,并由电势的叠加得Q 1 、Q 3 在点O 的电势dεQd εQ d εQ V 003010π2π4π4=+=将Q 2 从点O 推到无穷远处的过程中,外力作功dεQ V Q W 0202π8=-=' 比较上述两种方法,显然用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来求解较为简洁.这是因为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直接求电场分布困难较大,而求电势分布要简单得多. 5 -23 已知均匀带电长直线附近的电场强度近似为r rελe E 0π2=为电荷线密度.(1)求在r =r 1 和r =r 2 两点间的电势差;(2)在点电荷的电场中,我们曾取r →∞处的电势为零,求均匀带电长直线附近的电势时,能否这样取? 试说明.解 (1) 由于电场力作功与路径无关,若沿径向积分,则有12012ln π2d 21r r ελU r r =⋅=⎰r E (2) 不能.严格地讲,电场强度r e rελE 0π2=只适用于无限长的均匀带电直线,而此时电荷分布在无限空间,r →∞处的电势应与直线上的电势相等. 5 -24 水分子的电偶极矩p 的大小为6.20 ×10-30 C · m.求在下述情况下,距离分子为r =5.00 ×10-9 m 处的电势.(1) 0θ=︒;(2) 45θ=︒;(3) 90θ=︒,θ 为r 与p 之间的夹角. 解 由点电荷电势的叠加2000P π4cos π4π4r εθp r εq r εq V V V =-+=+=-+-+ (1) 若o 0=θ V 1023.2π4320P -⨯==rεp V (2) 若o45=θ V 1058.1π445cos 320o P -⨯==rεp V (3) 若o90=θ 0π490cos 20oP ==r εp V5 -25 一个球形雨滴半径为0.40 mm ,带有电量1.6 pC ,它表面的电势有多大? 两个这样的雨滴相遇后合并为一个较大的雨滴,这个雨滴表面的电势又是多大? 分析 取无穷远处为零电势参考点,半径为R 带电量为q 的带电球形雨滴表面电势为RqεV 0π41=当两个球形雨滴合并为一个较大雨滴后,半径增大为R 32,代入上式后可以求出两雨滴相遇合并后,雨滴表面的电势. 解 根据已知条件球形雨滴半径R 1 =0.40 mm ,带有电量q 1 =1.6 pC ,可以求得带电球形雨滴表面电势V 36π411101==R q εV当两个球形雨滴合并为一个较大雨滴后,雨滴半径1322R R =,带有电量q 2 =2q 1 ,雨滴表面电势V 5722π4113102==R q εV5 -26 电荷面密度分别为+σ和-σ的两块“无限大”均匀带电的平行平板,如图(a)放置,取坐标原点为零电势点,求空间各点的电势分布并画出电势随位置坐标x 变化的关系曲线.分析 由于“无限大”均匀带电的平行平板电荷分布在“无限”空间,不能采用点电荷电势叠加的方法求电势分布:应该首先由“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的电场强度叠加求电场强度的分布,然后依照电势的定义式求电势分布. 解 由“无限大” 均匀带电平板的电场强度i 02εσ±,叠加求得电场强度的分布, ()()()⎪⎪⎩⎪⎪⎨⎧><<--<=a x a x a εσa x2 00i E 电势等于移动单位正电荷到零电势点电场力所作的功()a x a x εσV x <<--=⋅=⎰ d 0l E ()a x a εσV -<=⋅+⋅=⎰⎰- d d 0a-axl E l E ()a x a εσV >-=⋅+⋅=⎰⎰ d d 0a-axl E l E 电势变化曲线如图(b)所示.5 -27 两个同心球面的半径分别为R 1 和R 2 ,各自带有电荷Q 1 和Q 2 .求:(1) 各区域电势分布,并画出分布曲线;(2) 两球面间的电势差为多少?分析 通常可采用两种方法(1) 由于电荷均匀分布在球面上,电场分布也具有球对称性,因此,可根据电势与电场强度的积分关系求电势.取同心球面为高斯面,借助高斯定理可求得各区域的电场强度分布,再由⎰∞⋅=p p V l E d 可求得电势分布.(2) 利用电势叠加原理求电势.一个均匀带电的球面,在球面外产生的电势为rεQV 0π4=在球面内电场强度为零,电势处处相等,等于球面的电势RεQV 0π4=其中R 是球面的半径.根据上述分析,利用电势叠加原理,将两个球面在各区域产生的电势叠加,可求得电势的分布. 解1 (1) 由高斯定理可求得电场分布()()()22021321201211π4 π40R r r εQ Q R r R rεQ R r r r>+=<<=<=e E e E E 由电势⎰∞⋅=rV l E d 可求得各区域的电势分布.当r ≤R 1 时,有20210120212113211π4π4π411π40d d d 2211R εQ R εQ R εQ Q R R εQ V R R R R r+=++⎥⎦⎤⎢⎣⎡-+=⋅+⋅+⋅=⎰⎰⎰∞lE l E l E当R 1 ≤r ≤R 2 时,有202012021201322π4π4π411π4d d 22R εQ r εQ R εQ Q R r εQ V R R r+=++⎥⎦⎤⎢⎣⎡-=⋅+⋅=⎰⎰∞lE l E当r ≥R 2 时,有rεQ Q V r 02133π4d +=⋅=⎰∞l E (2) 两个球面间的电势差⎪⎪⎭⎫⎝⎛-=⋅=⎰210121211π4d 21R R εQ U R R l E 解2 (1) 由各球面电势的叠加计算电势分布.若该点位于两个球面内,即r ≤R 1 ,则2021011π4π4R εQ R εQ V +=若该点位于两个球面之间,即R 1 ≤r ≤R 2 ,则202012π4π4R εQ r εQ V +=若该点位于两个球面之外,即r ≥R 2 ,则rεQ Q V 0213π4+=(2) 两个球面间的电势差()2011012112π4π42R εQ R εQ V V U R r -=-== 5 -28 一半径为R 的无限长带电细棒,其内部的电荷均匀分布,电荷的体密度为ρ.现取棒表面为零电势,求空间电势分布并画出分布曲线.分析 无限长均匀带电细棒电荷分布呈轴对称,其电场和电势的分布也呈轴对称.选取同轴柱面为高斯面,利用高斯定理⎰⎰=⋅V V εd 1d 0S E 可求得电场分布E (r ),再根据电势差的定义()l E d ⋅=-⎰bab a r V V并取棒表面为零电势(V b =0),即可得空间任意点a 的电势.解 取高度为l 、半径为r 且与带电棒同轴的圆柱面为高斯面,由高斯定理 当r ≤R 时02/ππ2ερl r rl E =⋅得 ()02εr ρr E = 当r ≥R 时02/ππ2ερl R rl E =⋅得 ()r εR ρr E 022=取棒表面为零电势,空间电势的分布有 当r ≤R 时()()22004d 2r R ερr εr ρr V Rr-==⎰ 当r ≥R 时()rRεR ρr r εR ρr V Rrln 2d 20202==⎰如图所示是电势V 随空间位置r 的分布曲线.5 -29 一圆盘半径R =3.00 ×10-2 m.圆盘均匀带电,电荷面密度σ=2.00×10-5 C ·m -2 .(1) 求轴线上的电势分布;(2) 根据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求电场分布;(3) 计算离盘心30.0 cm 处的电势和电场强度.分析 将圆盘分割为一组不同半径的同心带电细圆环,利用带电细环轴线上一点的电势公式,将不同半径的带电圆环在轴线上一点的电势积分相加,即可求得带电圆盘在轴线上的电势分布,再根据电场强度与电势之间的微分关系式可求得电场强度的分布.解 (1) 带电圆环激发的电势220d π2π41d xr rr σεV +=由电势叠加,轴线上任一点P 的电势的()x x Rεσxr r r εσV R-+=+=⎰22222d 2 (1)(2) 轴线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为i i E ⎥⎦⎤⎢⎣⎡+-=-=22012d d x R xεσx V (2) 电场强度方向沿x 轴方向.(3) 将场点至盘心的距离x =30.0 cm 分别代入式(1)和式(2),得V 1691=V-1m V 5607⋅=E当x >>R 时,圆盘也可以视为点电荷,其电荷为C 1065.5π82-⨯==σR q .依照点电荷电场中电势和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有V 1695π40==xεqV 1-20m V 5649π4⋅==xεq E 由此可见,当x >>R 时,可以忽略圆盘的几何形状,而将带电的圆盘当作点电荷来处理.在本题中作这样的近似处理,E 和V 的误差分别不超过0.3%和0.8%,这已足以满足一般的测量精度.5 -30 两个很长的共轴圆柱面(R 1 =3.0×10-2 m ,R 2 =0.10 m),带有等量异号的电荷,两者的电势差为450 V.求:(1) 圆柱面单位长度上带有多少电荷?(2) r =0.05 m 处的电场强度.解 (1) 由习题5 -21 的结果,可得两圆柱面之间的电场强度为rελE 0π2=根据电势差的定义有120212ln π2d 21R R ελU R R =⋅=⎰l E 解得 1812120m C 101.2ln/π2--⋅⨯==R R U ελ (2) 解得两圆柱面之间r =0.05m 处的电场强度10m V 7475π2-⋅==rελE 5 -31 轻原子核(如氢及其同位素氘、氚的原子核)结合成为较重原子核的过程,叫做核聚变.在此过程中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例如四个氢原子核(质子)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α粒子)时,可释放出25.9MeV 的能量.即MeV 25.9e 2He H 4014211++→这类聚变反应提供了太阳发光、发热的能源.如果我们能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就能获得丰富廉价的能源.但是要实现核聚变难度相当大,只有在极高的温度下,使原子热运动的速度非常大,才能使原子核相碰而结合,故核聚变反应又称作热核反应.试估算:(1)一个质子(H 11)以多大的动能(以电子伏特表示)运动,才能从很远处到达与另一个质子相接触的距离? (2)平均热运动动能达到此值时,温度有多高? (质子的半径约为1.0 ×10-15 m) 分析 作为估算,可以将质子上的电荷分布看作球对称分布,因此质子周围的电势分布为rεeV 0π4=将质子作为经典粒子处理,当另一质子从无穷远处以动能E k 飞向该质子时,势能增加,动能减少,如能克服库仑斥力而使两质子相碰,则质子的初始动能Re r εeV E 2π41202RK0=≥ 假设该氢原子核的初始动能就是氢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根据分子动理论知:。
大学物理第五章答案
km ,地心到太阳的距离为 1畅49 × 108 km . 解 设 R1 和 R2 分别为地球半径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 ,T1 和 T2
分别为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 ,则
an1 an2
=
R1 ω21 R2 ω22
=
R1
T
2 2
R2
T
2 1
=
R1 R2
T2 T1
2
=
6370 1畅49 × 108
r = 0畅3 i + 0畅4 j + 0畅9 k m
m 试求 P 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 解 依题意 ,该刚体的角速度矢量为 o ω = 2πk
c 由定轴转动刚体上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公式 ,有 v = ω × r = 2π k × (0畅3 i + 0畅4 j + 0畅9 k) . = - 0畅8π i + 0畅6π j (m/s) a = β× r+ ω × v
aτ = Rβ = 6畅28 × 10 -2 m /s2
a = a2n + a2τ = R ω42 + β2 = 1畅579 × 104 m /s2 5畅5 飞轮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转动 ,在最初 2 min 内转了 3600 转 ,求飞轮的 角加速度和第 25 s 末的角速度 .
· 97 ·
10
(s)
w 即需要 10 s 时间 .
w(2)由于是匀减速转动 ,所以 A 轮的角加速度为
β=
ω2 - ω1 Δt
=
2π( n2 - n1 ) 60Δ t
=
2π(300 - 600) 60 × 60
=
- 0畅52
(rad/s2 )
在 1 min 内转过的圈数为
Δφ
=
ω1 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恒定电流本章提要1.电流强度· 当导体中存在电场时,导体中的电荷会发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
如果在t ∆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截面的电量为q ∆,则通过该截面的电流I 为q I t∆=∆ · 如果电流随时间变化,电流I 的定义式为tqt q I t d d lim 0=∆∆=→∆2.电流密度· 导体中任意一点的电流密度j 的大小规定为单位时间内通过该点单位垂直截面的电量,j 的方向规定为通过该点的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根据电流密度的定义,导体中某一点面元d S 的电流密度为d d Ij S ⊥= · 对于宏观导体,当导体中各点的j 有不同的大小和方向时,通过导体任意截面S 的电流可通过积分计算,即d j S S=⋅⎰⎰I·电流连续性方程为d d d j S Sq t=-⎰⎰对恒定电流d 0j S S=⎰⎰此关系称为电流的恒定条件。
3.欧姆定律· 对于一般的金属导体,在恒定条件下欧姆定律有如下表达形式RU U I 21-=其中R 为导体的电阻,21U U -为导体两端的电势差· 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为E j σ=其中,ρσ1=为电导率。
4.电阻·当导体的材料与温度一定时,对一段截面积均匀的导体,其电阻的表达式为Sl R ρ= 其中l 为导体的长度,S 为导体的横截面积,ρ为导体的电阻率。
该式称为电阻定律。
·如果导体的横截面积不均匀,导体的电阻可通过下述积分来计算:d d llR Sρ=⎰ 5.电动势· 非静电力将单位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经过电源内部移至电源正极时所作的功称电动势。
用ε表示电动势,上述定义可表达为qA 非=ε· 如果用E k 表示非静电场的场强,电动势也可表示为 ()()d E l k ε+-=⎰6.电源电动势和路端电压· 若电源正负极板的电势分别为U +和U -,电源内阻为r ,电路中电流为I ,则电源电动势为()U U Ir +-ε=--· 路端电压为Ir U U -=--+ε7.接触电动势与温差电动势· 因电子的扩散而在导体接触面上形成的电动势为接触电动势。
其大小为ABln n kT e n ε=其中,e 为电子电量,k 为玻尔兹曼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A n 是导体A 中的电子数密度,B n 是导体B 中的电子数密度。
· 当两种不同的金属导体相互紧密接触,构成闭合回路时,若将两个接触 端置于不同的温度下,在回路中出现的电动势称温差电动势,其大小为12AB()ln k T T n e n ε-=8.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A B U U IR Ir ε-=+其中,负号对应电源放电的情况。
9.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流入任一个节点的电流和流出该节点的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即0I =∑·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沿任一个闭合回路的电动势的代数和等于回路中各电阻上电势降落的代数和。
IR ε=∑∑思考题5-1 电流是电荷的流动,在电流密度0j ≠的地方,电荷体密度ρ是否可能等于零?答:有可能等于零。
例如,在金属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此时在导体中存在着等量异号的电荷,故电荷体密度等于零。
而当单独的正离子或负离子的运动形成电流时电荷的体密度不等于零。
5-2 如果通过导体中各处的电流密度不相同,那么电流能否是恒定的?为什么?答:电流能够恒定,因为即使导体中各处的电流密度不相同,但只要满足电流的恒定条件d 0j S S=⎰⎰,通过导体的电流就是恒定的。
5-3 一根铜线外涂以银层,两端加上电压后,在铜线和银层中通过的电流是否相同?电流密度是否相同?电场强度是否相同?答:由欧姆定律/()I U R U S l ρ=∆=∆⋅,铜线和银层的长度一样,但它们的横截面积S 不同,电阻率ρ不同,所以,当两端施加同样的电压时通过铜线和银层的电流是不相同的。
同理,由()j I S U l ρ==∆可知,铜线和银层的电流密度也不相同。
由E U =∆可知,铜线和银层中的电场强度是相同的。
5-4 截面相同的铝丝和钨丝串联,接在一个直流电源上,问通过铝丝和钨丝的电流强度和电流密度是否相等?铝丝内和钨丝内的电场强度是否相等?答:因为铝丝和钨丝串联,所以通过铝丝和钨丝的电流强度相等。
又因二者截面积相同,根据d d j I S =,则通过的电流密度也相等。
根据j E E σρ==,由于两种材料的电阻率ρ不相等,通过的电流密度相等,所以,两种材料内的电场强度不相等。
5-5电源的电动势和端电压有什么区别?两者在什么情况下才相等? 答:电动势是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经电源内部移到正极时非静电力所做的功,端电压是指电源正负两极之间的电压,一般情况下电源的端电压不等于电动势,两者之差为Ir ,即电源电流与内阻r 之积,称内阻电位降。
当电源内阻为0,即Ir=0时,端电压在数值上等于电动势。
对于有内阻的电源,只要流过它的电流为零(处于开路状态的电源就是如此),端电压也与电动势在数值上相等。
练习题5-1 大气中由于存在少量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而具有微弱的导电性。
已知地球表面附近空气的电导率1411310m σ---=⨯Ω⋅,场强1C N 100-⋅=E ,地球半径m 1066⨯=R 。
若将大气电流视为恒定电流,计算由大气流向地球表面的总电流强度。
解:已知1411310m ---σ=⨯Ω⋅,1100N C E -=⋅。
在地球表面上取一个微元曲面d S ,如图5-1所示。
则由大气流向曲面S d 的电流强度为d d d I j S =⋅=j S(1)对上式积分可得大气流向地球表面的总电流强度为d d SSI j S jS =⋅==⎰⎰⎰⎰j S因为1412-2310100310(A m )--=σ=⨯⨯=⨯⋅j E地球表面积为图5-1()()22614244610 4.5210m S R =π=π⨯⨯=⨯于是,大气流向地球表面的总电流为12143310 4.5210 1.410(A)I jS -==⨯⨯⨯≈⨯5-2 截面积为10mm 2的铜线中,允许通过的电流是60A ,试计算铜线中的允许电流密度。
设每个铜原子贡献一个自由电子,可算得铜线中的自由电子密度是328m 105.8-⨯,试计算铜线中通有允许电流时自由电子的漂移速度。
解:铜线截面积25210mm 1.010m S -==⨯,允许通过的电流60A I =,则铜线中允许电流密度62560 6.010(A m )1.010I j S --===⨯⋅⨯ 又知铜线中的自由电子密度2838.510m n -=⨯,则铜线中通有允许电流时自由电子的漂移速度为64128196.010 4.410(m s )8.510 1.610j v ne ---⨯===⨯⋅⨯⨯⨯5-3 有一个灵敏电流计可以测量小到A 1010-的电流,当铜导线中通有这样小的电流时,每秒内有多少个自由电子通过导线的任一个截面?如果导线的截面积是2mm 1,自由电子的密度是328m 105.8-⨯,自由电子沿导线漂移cm 1需要多少时间?解:设导线中单位体积的电子数为n ,导线截面积为S ,电子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 ,则t 时间内通过截面S 的电子数N 应为如图5-2所示的圆柱体内的电子数,即t v nS N = 由于S v ne I =,即)(S v e I n =,将其带入上式得eItt v S S v e I t v nS N =⋅== 图5-2 由已知条件可知,铜导线中电流1010A I -=,t =1s ,则每秒内通过导线任一个截面的自由电子数为108119101 6.310(s )1.610It N e ---⨯===⨯⨯ 又知导线的截面积2621mm 110m S -==⨯,自由电子的密度2838.510m n -=⨯, 则电子的平均漂移速率为1015-162819107.3510(m s )1108.510 1.610I v Sne ----===⨯⋅⨯⨯⨯⨯⨯ 于是,自由电子沿导线漂移1cm l =需要的时间为21215110 1.410(s)7.3510l t v --⨯==≈⨯⨯5-4 一个铜棒的截面积为2mm 8020⨯,长为m 0.2,两端的电势差为mV 50。
已知铜的电导率715.710s m σ-=⨯⋅,铜内自由电子的电荷体密度为1031.3610C m -⨯⋅。
求:(1)该铜棒的电阻;(2)电流;(3)电流密度;(4)铜棒内的电场强度;(5)铜棒中所消耗的功率;(6)棒内电子的漂移速度。
解:铜棒的截面积2322080m m 1.610m S -=⨯=⨯,长 2.0m l =,电导率715.710s m -σ=⨯⋅,则(1) 铜棒电阻为()57312 2.2105.710 1.610l l R ρS S σ--==⋅=≈⨯Ω⨯⨯⨯ (2) 由于铜棒两端的电势差为250mV 510V U -==⨯,则电流为()235510 2.310A 2.210U I R --⨯==≈⨯⨯ (3) 由电流密度的定义可知电流密度为()36232.310 1.410A m 1.610I j S --⨯===⨯⋅⨯ (4) 棒内的电场强度()62171.4102.510V m 5.710j E --⨯===⨯⋅σ⨯ (5) 铜棒中所消耗的功率为()()223522.3102.210 1.110W P I R -==⨯⨯⨯≈⨯(6) 由于自由电子的电荷体密度1031.3610c m ne -=⨯⋅,则电子的漂移速度 为()64101.410 1.010m s 1.3610j v ne -⨯===⨯⋅⨯5-5大多数生物细胞的形状类似圆球,这类细胞的细胞膜可视为一个同心球壳体系,如图5-3所示。
由于活体细胞内外均有许多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可通过细胞膜进行交换,形成跨膜电流。
设细胞膜内半径为R a ,外半径为R b ,膜中介质的电阻率为ρ。
求(1)细胞膜电阻;(2)若膜内外的跨膜电势为U ab ,求跨膜电流的电流密度与半径r 的关系。
解:(1)设想细胞膜是由许多个薄层圆形球面组成。
以r 代表其中任意一个薄层球面的半径,其面积2d 4S r =π,以d r 表示薄层的厚度,如图5-3所示。
由题意可知电流沿径向方向流动,该薄层的电阻应为)2d d d 4R r S r r ρρπ=⋅=⋅,则细胞膜的总电阻为()b baab a 2a b a bd 111d 444R R R R ρR R r R R ρρr R R R R πππ-⎛⎫===-= ⎪⎝⎭⎰⎰ (2)由于膜内外的跨膜电势为ab U ,跨膜电流()()ab ab a b abab b a a b b a 44U U R R U I R R R R R R R π===ρ-πρ- 由于在距离球心r 处的总电流ab I 所通过的“截面积”24r S π=,则跨膜电流的电流密度与半径r 的关系为()ab a b ab ab a b22b a b a44I R R U U R R j S R R r r R R πρπρ===⋅-⋅-5-6电缆的芯线是半径为cm 5.01=r 的铜线,在铜线外面包有一层同轴的绝缘层,绝缘层的外半径为cm 0.12=r ,电阻率121010m .ρ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