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题乌江亭_诗词赏析_唐_杜牧
鉴赏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 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 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 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 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 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 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 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 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 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 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 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 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 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 “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 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 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 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鉴赏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 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 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 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 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 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 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鉴赏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
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 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 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 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 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 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 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题乌江亭》比较
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原⽂:叠题乌江亭①王安⽯有战疲劳壮⼠哀,中原⼀败势难回。
江东⼦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来③?译⽂: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常的悲哀,中原⼀败之后⼤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卷⼟重来?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兵败⾃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诗,表现了王安⽯对项⽻失败的看法。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胸襟不够宽⼴,如果项⽻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重来。
⽽王安⽯则根据⾃⼰的理解,认为项⽻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弟还在,项⽻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弟卷⼟重来,以为他们不⼀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咏史诗。
“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刎之处。
项⽻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兄,羞愤⾃杀。
这⾸诗针对项⽻兵败⾝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普通常识,并暗⽰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
项⽻遭到挫折便灰⼼丧⽓,含羞⾃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呢?“男⼉”⼆字,令⼈联想到⾃诩为⼒能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羞愤⾃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地⽅千⾥,众数⼗万⼈,亦⾜王也”的艺术概括。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乌江,以其清澈的水流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游览。
而在乌江边上的一座古老小亭,更是成为了乌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乌江亭,坐落在乌江畔,被古老的树木环绕着,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这座亭子,虽然岁月的痕迹已经在它的墙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是它却依然矗立在乌江边,承载了无数人的美好回忆。
亭子的外形古朴而典雅,采用了传统的中国亭子建筑风格,四根阳柱支撑着朱红色的歇山瓦顶。
亭子的主体结构由花岗岩制成,石材的光滑质感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
亭子上面有几幅流传下来的对联,其中一幅写着:“乌江水千年,古亭人万代”,这幅对联用简洁而又质朴的语言形容了乌江亭的历史悠久和代代相传的文化氛围。
在乌江亭下,湍急的江水奔涌而过,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天女散花,美丽而动人。
亭子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青翠欲滴,为这座亭子增加了一抹自然而又清新的色彩。
而在亭子的一侧,是一块平整的石阶,将乌江亭与江水相隔开来。
这里正是人们停留,观赏风景的最佳位置。
站在石阶上,透过亭子的窗户,可以清晰地看到江水中的磅礴与奔腾。
乌江亭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文化的瑰宝。
亭子内部陈设着许多展品,展示了乌江亭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乌江亭的故事,感受到了乌江流域的文化底蕴。
这座小小的亭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代代相传,让人们不忘记乌江的风采和历史。
乌江亭,作为乌江的代表,不仅代表着乌江人民的骄傲,更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记忆。
每当游客们来到乌江亭,都会带着敬畏的心情和欣赏的眼神,静静地站在亭子旁边,感受乌江的静谧和深沉。
乌江亭,虽然只是一座普通的小亭子,却凭借着它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乌江的一道地标。
它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看,也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和文人墨客的创作和吟唱的对象。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乌江的独特之处,也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乌江亭,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情感和记忆。
它以它的沉静和宁静,让人们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题乌江亭注释译文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
【唐】杜牧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 项 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 回江 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 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 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 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 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愿意重返江东,可能还会卷土重来。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晚唐杰出诗人,字牧 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杜牧人称“小 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 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 传诵。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 川”,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二十卷。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Page
1
Page
Hale Waihona Puke 2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译文鉴赏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译文|鉴赏《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叠题乌江亭》原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译文及注释译文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注释⑴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⑵壮士:指项羽。
⑶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⑷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⑸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
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鉴赏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
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批判项羽的骄傲自大
杜牧认为项羽的骄傲自大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过于自信,忽视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
惋惜项羽的命运
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认为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对后世的启示
项羽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英雄末路和生死抉择的场所,为诗歌营造出悲壮的氛围。
江水、落日、秋风等自然意象
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无奈。
这些战斗意象的运用,展现了项羽昔日的英勇和霸气,与今日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铁骑、长戟、战袍等战斗意象
直抒胸臆
诗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仰和对其失败的惋惜,情感真挚而强烈。
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项羽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开创历史新篇章
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推翻了秦朝,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他的事迹和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05
CHAPTER
艺术手法分析
03
英勇与懦弱的对比
惋惜项羽失败
诗中通过项羽的失败,批判了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和重视敌人,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批判轻视敌人
杜牧在诗中强调了果断决策的重要性,认为项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强调果断决策
题乌江亭的主题思想
肯定项羽的英勇
杜牧在诗中肯定了项羽的英勇和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与史书记载对比
与同时代作品对比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乌江亭位于我国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
它坐落在乌江两岸,四周山环水绕,景色宜人。
乌江亭始建于唐代,是一座仿古楼阁式建筑。
亭内的木构架、石柱、瓦片等建筑材料均为当地材料,经过多次维修和保养,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亭外有一湖清澈的湖水,湖中有多种鱼类在水中嬉戏,给人一种宁静和平的感觉。
乌江亭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
最吸引人的要数亭内的彩色壁画。
这些壁画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
壁画上绘制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除了彩色壁画,乌江亭还有许多古代的文物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一幅《乌江图》了。
这幅画以乌江为背景,绘制了江水潺潺、山峦连绵的壮丽景象。
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看到了古代人们过往的生活场景。
这幅画被誉为画界的杰作,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
乌江亭不仅有独特的建筑和文化,还有丰富的民俗和传统习俗。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亭内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元宵节庆祝活动。
届时,亭内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灯笼,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也摆满了亭子的周围,人们可以观赏表演、品尝美食、玩游戏,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乌江亭是一座兼具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的古建筑,它融合了建筑、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在未来,我相信乌江亭将会更加繁荣兴旺,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
我们也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好乌江亭这样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让后代子孙能够继承、感受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题乌江亭》 文章解析
《题乌江亭》文章解析
《题乌江亭》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一篇诗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文字解析:
《题乌江亭》是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乌江亭的景色和表达诗人的思考,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诗人以具体的描写方式展现了乌江亭的美景。
诗句中的“银河浸着万顷”、“雪岗凌空近白云”等的描绘形象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乌江亭,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美丽和宁静。
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敏感与热爱。
其次,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诗句中的“我满心欲问如何是两岸”、“曾被佳人笑黄巢,不解古人心共乱”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诗人引用了历史人物黄巢的名字,以表达他对于历史沧桑和人世变迁的关注。
通过诗人的思考和感悟,读者在赏诗的同时也得到了对于人生的启发和思考。
最后,在写作风格上,诗人运用了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美感和诗意。
诗句中的“银河浸着万顷”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银河与江水相连,表达了江水的广阔和辽阔之美。
诗句中的“雪岗凌空近白云”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雪岗拟人化,表达了大自然中的生命力和活力。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诗人创造出了一个意境唯美、充满生命力的乌江亭。
总体而言,《题乌江亭》通过描绘乌江亭的景色和表达诗人的思考,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以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
为表现工具,创造出了一个美丽而深邃的诗境。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生的哲理,进一步思考和感悟自己的人生境界。
人生失败的古诗词
人生失败的古诗词《题乌江亭》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衍生注释:1.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2. “事不期”:事情的发展难以预料。
3. “包羞忍耻”:忍受失败和耻辱。
二、赏析: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预期。
第二句强调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后两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诗人对项羽乌江自刎的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项羽不应因一时的失败就放弃希望,有惋惜之意,也暗寓着对人生不应轻易言败的思考。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他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四、运用片段:我有个朋友,他创业失败了,就整天唉声叹气,觉得自己这辈子就完了。
我就跟他说:“你知道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你看那项羽,他要是能像杜牧说的那样,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你现在就放弃,多可惜啊。
这一次失败只是个小坎儿,只要你能重新振作,未来谁知道呢?”《将进酒》(部分体现人生失败的内容)原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一、衍生注释:1. “钟鼓馔玉”:指鸣钟鼓,食珍馐。
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2.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3. “恣欢谑”:尽情地欢乐戏谑。
二、赏析: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失意的感慨。
诗人认为富贵生活并不值得珍惜,自己只愿长醉不醒。
他感慨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寂寞的,只有那些饮酒的人才能留下名声。
他以曹植为例,昔日曹植在平乐观宴饮,尽情欢乐。
诗人似乎在借酒消愁,在看似旷达的背后,隐藏着对自己人生不得志的愤懑。
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理想,便想在酒中寻找解脱,觉得只有像那些饮酒者一样,才能留下自己的痕迹,这也是一种对人生失败境遇的宣泄。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题目:乌江亭乌江亭,又名乌江楼,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境内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
它始建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然矗立在乌江畔,成为了一座见证历史的宝贵遗迹。
乌江亭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精神殿堂,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记录了时代的变化,承载着人们对过往岁月的感怀和缅怀。
乌江亭背靠悬崖峭壁,面对乌江而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一处观景胜地。
站在乌江亭上,可以远眺江面的波光粼粼,感受江水的奔腾壮阔。
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磅礴力量,仿佛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乌江亭也是一处诗意悠远的地方,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过千古绝唱,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千古佳句,从而使得乌江亭更加闻名于世。
在历史上,乌江亭也曾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据点。
据史书记载,明朝靖难年间,元朝大将卜鲁古追杀朱元璋至此,却因形势所逼不敢渡江,最终放弃追击。
从此,乌江亭成了一处坚不可摧的军事重地,为明朝的兴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后来,乌江亭更成为了抗战时期的重要据点,数次抵抗日军的进攻,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如今,乌江亭依然矗立在乌江畔,虽历经沧桑,却依旧威风不减。
每当夕阳西下时,乌江亭被金色的阳光映照,庄重肃穆,仿佛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和风雨。
人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近乌江亭,身临其境感受着这座古老建筑所散发的无尽魅力,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相遇。
乌江亭的存在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对人们精神追求的一种象征。
它以其古老、庄严、厚重的气息,激励着人们追求真善美,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被物质生活所迷惑,迷失了自我,而乌江亭则是一个提醒我们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坚守初心,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家园。
乌江亭,是一座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是一座见证历史风云的重要遗迹。
它的存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更让人们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伟大。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翻译
题乌江亭唐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一首关于:励志的诗翻译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乌江亭,位于中国四川省涪陵区。
这座古老的亭子,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乌江亭建于明代,修建初期是为了便利贝子澳渡洪流之需。
当时,乌江以其险峻而著名,渡河十分困难。
贝子澳为了简化交通,便决定在江边修建亭子,方便人们休息和渡河。
乌江亭由此而得名。
乌江亭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和建筑风格而引人入胜。
整座亭子呈矩形结构,由四根紫檀柱支撑,亭顶覆盖瓦片,充满了古朴的气息。
亭子周围种植了各种名贵的花草树木,如紫藤、桃花等,使整个亭子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在亭子的门前有一条小路,沿着小路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乌江的清澈江水。
江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令人陶醉。
乌江亭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丰厚,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欣赏。
亭子内部设有一间博物馆,展示了乌江亭的历史和乌江文化。
博物馆中陈列着各种乌江亭的历史文物,如古代的艺术品、乌江亭的建筑图纸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乌江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
除了历史和文化,乌江亭还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亭子周围有绿树成荫的花园,花园中一片绿意盎然,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吸引了大量的鸟类和昆虫。
在花园的另一侧是一片如诗如画的湖泊,湖水清澈见底,游鱼嬉戏其间。
湖边还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风吹过时,竹叶沙沙作响,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乌江亭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座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宝藏。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园林的魅力,感受到乌江亭的独特魅力。
乌江亭是一座值得珍藏和传承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好这座宝贵的建筑。
我们也要积极宣传和推广乌江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座古老的亭子,共同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让乌江亭的魅力和价值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让乌江亭成为一个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为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题乌江亭(散文)
题乌江亭(散文)题:乌江亭我来到了乌江亭,这是一个位于乌江边的小亭子。
它建在一块宽阔的草坪上,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走进亭子,可以俯瞰着江水,感受着乌江的静谧与豪迈。
乌江是贵州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贵州人民的母亲河。
她在贵州的大山中蜿蜒流淌,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
乌江亭就像一座守望者,静静地守在乌江边,记录着历史的光辉瞬间。
站在乌江亭上,我可以看到江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水面,荡起一层涟漪。
江水缓缓流淌,像是倾诉着乌江的故事。
它把乌江的往事都沉淀在水底,静静地蕴藏在这条江流之中。
乌江亭也是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亭内陈列着各种民族历史文物,展示着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我看到了壮族的锦绣山河、布依族的五彩神秘、苗族的歌舞风情,它们都成为了乌江亭的一部分。
它们让人感受到了乌江之外的世界,也让人回望起贵州的多元文化。
乌江亭的背后是一片青山,山势雄伟壮观。
山间古木参天,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卷。
山脚下是层层梯田,如同一幅名画。
这里是贵州的传统耕作方式,也是乌江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乌江亭附近有一座古老的桥梁,这座桥梁名叫“清风桥”。
桥上奔流的江水是乌江母亲的眼泪,在这里它变得更加清澈明亮。
桥下有许多人在嬉戏玩耍,他们青春洋溢的笑声在清风桥上回荡。
我想,这座桥一定见证了许多人的故事,承载了他们的梦想与希望。
乌江亭是一个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乌江的宁静与自由。
乌江亭的草坪上有很多人坐着,有的玩耍,有的聊天,有的看书。
他们抛开了喧嚣,寻找到了内心深处的安宁。
在乌江亭,我感受到了乌江的沧桑与坚韧,也感受到了乌江人民的热情与豪情。
乌江亭是乌江的化身,它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这条江流,爱上这方土地。
乌江亭,是我心灵的栖息之地。
我愿意在这里停留,静静地感悟乌江的美丽与伟大。
乌江亭,谢谢你给予我的温暖与感动!。
《题乌江亭》拼音版
题t í乌w ū江ji ān ɡ亭t ín ɡ【唐t án ɡ】杜d ù牧m ù胜sh èn ɡ败b ài 兵b īn ɡ家ji ā事sh ì不b ù期q ī,包b āo 羞xi ū忍r ěn 耻ch ǐ是sh ì男n án 儿ér 。
江ji ān ɡ东d ōn ɡ子z ǐ弟d ì多du ō才c ái 俊j ùn ,卷ju ǎn 土t ǔ重ch ón ɡ来l ái 未w èi 可k ě知zh ī。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注 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题目:乌江亭亭外花枝俏,乌江水悠悠。
亭中风景好,故事多悠悠。
且听我倾述,此亭的故事……乌江亭位于美丽的乡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亭,因为乌江河水清澈悠长,所以得名“乌江亭”。
这座亭子建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亭子四面环水,风景秀丽,是游人驻足观赏的绝佳去处。
乌江亭的外貌给人一种素雅、清秀之感。
亭子的主体建筑是四根立柱承托的重檐式斗拱顶。
朴素而不简陋,雅致而不华丽,颇有些古朴与古雅的气息。
亭的四角各立一根亭柱,威武挺拔,极富有韵律感。
亭子内外有众多的花树,花枝招展,花影摇曳。
在春日里,百花齐放,曲水环绕,燕子欢歌,亭下游人如织。
夏季时,密叶茂枝间、树梢飘动着凉风,绿意盎然;秋天的金黄与棕红覆盖了整个亭子,仿佛给整个亭子披上了一层金甲;而冬季则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亭子显得格外干净。
这种变幻万千的景致成为了乌江亭的一大特色。
乌江亭的内部风景更是引人注目。
亭中内景鲜美,四面亭窗开口处木栅拦蓝纱,风光一览无余。
亭子内设有石桌石凳,石桌上摆着精致的茶具,还有一束盛开的茉莉花。
石凳上雕刻着蜿蜒起伏的蜿蜒的江水和鱼虾,令人心旷神怡。
亭中的墙壁上则绘有神采飞扬的山水画,还有诸多美丽的诗词对联。
这些景致和配置构成了乌江亭别具一格的内部风光。
更为重要的是,乌江亭所传承的历史故事才是最为引人入胜的。
唐代的一个夜晚,唐朝的一位大诗人在亭外的小径上醉步,不知怎么他发现了一行诗歌的背部,因为它表现开朗、自由的山山风分,沉静、深度的山水的魅力。
欣喜且震惊的他深深地懂诗化的东边取,正式了此亭。
从此一段传奇般的故事就此诞生。
这个故事曾经被无数次的昏石人提及,他们脸上都闪着努力欣慰之色。
他去神采飞扬之红尘繁华,一路走来千百文采飞扬篇《楞嚨背篇》呼应。
而且,每位暮石人都深知这画分的高级,知道它依靠言语传培训老师们,然后与酒、饭同等阅糖炒旅行者。
“悠悠”正是因为此亭所传承的历史故事才是最为引人入胜之因。
绍略,乌江亭是国家级的文化和旅游景点,也是著名教育家胡适先生的故居。
杜牧《题乌江亭》全文及翻译
杜牧《题乌江亭》全文及翻译《题乌江亭》全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翻译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题乌江亭这首诗的意思
题乌江亭这首诗的意思
题乌江亭这首诗描述了一座亭子在乌江的边缘,景色秀丽,引起了诗人对这座亭子的深深的爱慕。
诗人运用他的想象力,塑造了一种闲情逸致的氛围,他把这座亭子与周围的大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表达出他对乌江的热爱。
这首诗在乌江边缘的亭子被无数人誉为“丝绸抚若乌江亭,日月绽放玉露滴”,而且它也是乌江文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让人回想起那种诗意的感动,引发人们对乌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思考。
乌江亭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和历史意义,美丽的景色,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包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乌江的景色很优美,无论是从地平线的夕阳落山,还是从河谷的绿水青山,抑或是从芦苇林的抚草,无不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乌江上落日最晚,落日时分,两岸静悄悄,乌江水波荡漾,宛若一条镶着金丝的蓝绸,缓缓流向远方,让人心旷神怡。
乌江亭的景色,不仅唤起诗人的热情爱意,也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寻求精神寄托,他们会先在亭子里拍张照片,纪念到这里的旅程。
接着,他们会登上亭子,面朝乌江,默默地遐想,一时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与忧虑。
乌江亭不仅给人们以宁静美好的景色,也让诗人和旅行者缅怀历史,追忆文脉。
它是乌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诗人传达热情的帆船,它把他们引向遥远的旅行,并让他们对乌江的文化提出无尽的思考。
乌江亭的记忆将会永远的激起诗人、游客以及普通民众对美好的回忆。
它代表着许多深刻而优美的意义,使乌江文化变得特别而更具有特色,让乌江有了根基、灵魂,乃至丰富多彩的内涵。
乌江亭,是我们古老文化的桥梁,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把早期诗人与现代观众联系到一起,是一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建筑,充分展现了乌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它将永远给我们留下无限的回忆与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GEYWXX1201904 2019年4 月日编制人:高二语文组课题:选修一第二单元第8课《题乌江亭》《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导学提纲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阅读导纲的补充资料以及聆听老师课堂的讲授,了解杜牧的生活时代和生平,以及杜牧的主要作品和诗歌成就。
2. 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难点: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基础知识,梳理整合(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一、杜牧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
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
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
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
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二、咏史怀古诗
(一)概念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二)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 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 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 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
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 语言:含蓄
6.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7.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三)鉴赏步骤
1.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3.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4.要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
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
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
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
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
一、导入
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到的杜牧
杜牧的作品
二、深入学习《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一)《题乌江亭》
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2、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2分钟)
3、作者议论(批判)的依据是什么?
4、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5、对比阅读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1.自主阅读《华清宫绝句》按照以上咏史怀古诗步骤鉴赏
史实:
诗人观点:
词句或技巧:
写作目的:
写作技巧:
三、拓展延伸
自主完成对比阅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检测
过勤政楼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注:①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②千秋佳节: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
③承露丝囊:群臣赠送的礼物。
④金铺: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成。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
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B.诗人来到前朝遗址,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
写出了紫苔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
得其乐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C.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
从诗的整体看,诗人
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
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
D.诗人抒发了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
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