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书香征文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书香征文5篇

读书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大学生书香征文范文5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涌现了这样一群女作家,她们勇于闯进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世界,大胆书写女性自身的情感和欲望。凭借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心思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她们讲述着女性不为人知的痛楚。其中,出生于饥荒年代的虹影,更是凭借着自己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写下了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她用实录的方式讲述着自己屈辱的出生以及坎坷的成长经历,并将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紧密结合,在众多女性作家中脱颖而出。

小说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刘再复在《虹影:双重饥饿的女儿》中指出:“许多作家忘了(甚至刻意轻蔑)对时代的感受,而对这种遗忘和轻蔑,我想向中国文学界发出一种不合时宜的声音‘返回《祝福》、返回《生死场》、返回《静静的顿河》。’在这种期待下,看到《饥饿的女儿》这一拥抱时代抒写作者对时代那种准确的、具体的、令人叹息的描摹与感受,我真的心情难以平静。”

此外,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葛浩文在评论《饥饿的女儿》

时也曾指出,故事讲述之清淡,与所写生活的灰暗,与难以置信的残酷,包括天灾,包括人祸,配合得恰到好处。英国著名女作家玛丽维斯利评价该书说“这是一本美丽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书,是我们不曾看到的那一部分中国的史诗,绝对的让人着迷。”此外,英国第一大报《泰晤士报》于1998年8月9日头版刊发评论及作者照片。美国《纽约时报》也曾做书评:读她的故事,你会发现你进入到一个苦恼灵魂深藏的真相里。

不难看出,《饥饿的女儿》之所以能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肯定,不是因其高超的叙事技巧或华丽的语言,而是深植于其中的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记忆。虹影在书写自我的同时,也将那段不该被遗忘的苦难记忆唤醒,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饥饿,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本文重在探讨饥饿的具体表现、虹影叙写饥饿的特点、三位女性各自反抗饥饿的方式和结局,以及由不同的结局所引发的关于逃离的思考。

一、被饥饿笼罩的年代

出生于1962年的虹影,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饥饿,但也间接成为了这一苦难时代的见证者。她试图通过讲述六六曲折的成长故事,来唤醒人们关于苦难历史的记忆,并为千千万万个六六和母亲一样的女性代言。她自己曾说,这(《饥饿的女儿》)是一部表面上写她的成长史的小说,一个女孩

子成长有很艰难的路程,而实际上她是借此回忆了我们国家整个的成长史,她觉得我们国家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怎么从1949年跨度到大跃进,怎么从大饥荒跨度到文革,又怎么从文革跨度到80年代解冻时期,又怎么走到现在。我们必须回忆这段历史,否则我们就会遗忘它。这段关于饥饿的痛苦记忆,激励着虹影不断超越自我,同时也警醒后人应该正视历史,避免悲剧的重演。

关于饥饿,虹影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虹影认为:我说的“饥饿”,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也是我们心灵深处的饥饿,整个民族的饥饿,书中所写的“饥饿”,是我个人的生存的饥饿,精神的饥饿,甚至是性饥饿,也是一种民族记忆的饥饿。

由此可见,“饥饿”既指物质层面,也涵盖精神层面,既涉及个人,也关乎整个民族。

(一)饥饿的三个层面:食的饥饿、爱的饥饿以及精神饥饿

民以食为天。简单的一句话就足以突显食物的重要性。60年代的中国是被饥饿笼罩的黑暗时期。中国科学院的一份国情报告中曾提到:“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大幅度减产,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足而死亡约1500万人,成为本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饥饿俨然成为了死亡的代名词,折磨着芸芸众生。

出生于1962年的六六,虽然有幸躲过了三年自然灾害,

但饥饿与她也只是隔了母亲的一层肚皮。“饥饿是我的胎教,我们母女俩活了下来,饥饿却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甚至在梦中,六六也无法摆脱饥饿的折磨。“我在梦里总饿得找不到饭碗,却闻到饭香,我悄悄地,害怕被人知道地哭,恨不得跟每个手里有碗的人下跪。为了一个碗,为了尽早地够着香喷喷的红烧肉,我就肯朝那些欺侮过我的人跪着作揖。”

为了满足身体的欲望,六六甘愿放弃个人的尊严与羞耻心,虽然是出于无奈,但也不禁让人心寒。

在饥饿的年代里,死亡不再是一个抽象名词。它变得很具体,具体得你不敢去触碰,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这位瘟神,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厄运。三姨、三姨父以及外婆相继被活活饿死的残酷现实成了六六一家人心中永远的痛,但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为了生存,一家人都在竭尽全力地付出。大姐带着弟弟妹妹挑野菜;三哥每天靠江吃饭,打捞江面上漂浮的菜叶以及废物,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父亲往快蒸好的米粒中加水,“提高出饭率”,哄骗自己的肚子,将自己省下的食物带回家,甚至为了省下一口早饭,谎称自己不饿,落下了严重的肠胃病;母亲,一个本该得到丈夫呵护的女人,却在父亲患眼疾后主动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用“一根扁担两根绳子”撑起了整个家……饥饿是可怕的,但是饥饿也让人们变得更加坚强,虽然充满了

血泪,却也不乏丝丝温情。

与生理的饥饿相比,心灵的饥饿更加牵动人心。对于六六而言,仿佛生来就被剥夺了被爱的权利。她始终被“多余人”的苦恼困扰着。在家里,父母对六六的态度全然不同于对其他的孩子。“哥姐们,母亲一味迁就纵容,父亲一味发威。对我,父亲却不动怒,也不指责。”“父亲看着我时忧心忡忡,母亲却是凶狠狠地盯着我。”

父母待六六,好似对待一个来窜门的孩子,生怕出顶点儿差错,不好向家长交代。六六也明显感觉到自己和母亲之间隔着一道墙,杂草在其间疯长。在学校,连最蔫的男同学也对六六不感兴趣;面对女同学的欺侮,六六不仅没有反击,竟然连屈辱也没感觉到。六六在现实世界中完全找不到存在感,于是她转向内心,希望在幻想和梦中能够找到自己存在的依据。“我希望那个跟在我身后的陌生男人不要离开,他该凶恶一点,该对我做出点出格的事,‘强暴’之类让人发抖哆嗦的事。那样我就不多余了。”

在六六看来,被陌生人强暴是证明自己存在的有力证据,由此而造成的伤害早已退居次要地位。这种想法虽然很极端,但也反衬出六六强烈渴望被人认可,被人关怀。

历史老师的出现,使六六的幻想变为现实,然而结局却不如预想的那般美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六六是被历史老师诱奸的。这个比六六年长二十几岁的男人,用一本《人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