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读书要诀朱熹文言文翻译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二字不可阙一。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读书之法,在心到、眼到、口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此读书之法也。
夫读书之道,大抵在心,心既得矣,则其文自通。
故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言学者之能读也。
读书之法,先识其大义,然后能明其微言,此乃读书之序也。
大义既明,微言自见,而后可讲其辞,究其义,察其理,而后可成文,而后可著书,而后可讲学,而后可成圣贤。
读书之法,先须识其大义,大义既明,然后能究其辞,究辞而后能明其义,明义而后能察其理,察理而后能成文,成文而后能著书,著书而后能讲学,讲学而后能成圣贤。
此读书之法也。
夫读书之道,在博学而审问,慎思而明辨,笃行而力行。
博学而审问,则无所不知;慎思而明辨,则无所不晓;笃行而力行,则无所不至。
此读书之道也。
读书之法,先须识其大义,然后能究其辞,究辞而后能明其义,明义而后能察其理,察理而后能成文,成文而后能著书,著书而后能讲学,讲学而后能成圣贤。
此读书之法也。
夫读书之道,在虚心静气,专志守一,不偏不倚,不骄不躁。
虚心则能受教,静气则能养性,专志则能专心,守一则能持之以恒。
此读书之道也。
读书之法,在广求博览,涉猎群书,不拘一格,不泥一理。
广求博览,则无所不识;涉猎群书,则无所不晓;不拘一格,则无所不至;不泥一理,则无所不达。
此读书之道也。
朱熹《读书要诀》翻译:读书的方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致知的途径在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读书的方法,在于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个方面中,心到最为关键,心既到,眼和口自然也跟上了。
这就是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大道,主要在于心,心既得,那么文字自然通顺。
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说学者能够读书。
读书的方法,首先明白其大义,然后才能理解其微言,这是读书的顺序。
大义既明,微言自见,然后才能讲解其辞,研究其义,考察其理,然后才能成文,然后才能著书,然后才能讲学,然后才能成为圣贤。
古人谈读书(2)翻译简单
古人谈读书(2)翻译简单古人谈读书(2)翻译简单 1第二则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出自出自宋代朱熹《读书要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古人谈读书》的原文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希雨说:读书有三倍,即心、眼、口。
心不在此,眼不细看,心不专一,只念,从不记,记久了。
三者之中,心最急。
心到了,眼口没到。
古人谈读书(2)翻译简单 2翻译:1.有天赋、好学的人,并不羞于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差的人求教。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记住学过的东西,学习不满足,也不会累。
我不是一个天生有知识的人,而是一个喜欢古文化,求知勤奋敏捷的人。
好像学着追什么东西,总是怕追不上。
如果我追上了,我害怕我会被甩。
以前整天吃饭,熬夜,思考问题,都无济于事。
我还不如学习二、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原文:第一,求知欲强,不耻下问。
一个人真正的知识在于认清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默默知之,学而不厌,教而不厌。
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我很古老,我渴望它。
学不会,就怕输。
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想也没用,不如学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读书之法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
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
②遽(j ?SPA N仓促。
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
⑤大率:大多。
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
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 )然后可以有得尔▲(2 )则其尤无义理者▲(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B.以验其通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C.而求其理之所安何陋之有(《陋室铭》)D.则似是而非者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12.选文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和▲的读书方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 (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10. (2分)B 11 . (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12 . (3分)读书应熟读精思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参考译文: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
朱熹谈读书阅读题
朱熹谈读书阅读题朱熹谈读书阅读题及答案人有从学者②,遇③不肯教,云④: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⑤渴⑥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⑦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从:跟随②者:的人③遇:董遇,人名④云:说⑤苦:苦恼⑥渴:迫切地⑦或:有的人【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2 分)(1)其义自见________________(2)苦渴无日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 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小题3】文章反映了关于学习的哪两方面的道理?(2 分)答案【小题1】(1)通现,显现、显露(2)时间【小题1】读书上百遍,书的意义自然显现【小题1】一是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二是读书要巧妙运用时间。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文言词语要精准,这里应注意,(1)见通现,显现、显露(2)古今义,这里是时间。
考点:这是对文言文实词识记与理解考点点评: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
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这里应注意义见等词语的理解。
考点:这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与翻译考查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
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小题1】试题分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表明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告诉我们读书要巧妙运用时间。
考点:这是文言文中内容与手法理解考点。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宋·朱熹)卷上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
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
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
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
至。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
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
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
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佐。
学问,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
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
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
师友只是发明得。
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谦。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
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
「道问学」是大事。
要识得道理去做人。
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
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
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椿。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
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
淳。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节。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
贺孙。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方子。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祖道。
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
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
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
僩。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
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
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
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朱熹论读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朱熹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则口亦不能诵读得纯熟。
既不可精熟,则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读书之法,在心求于理,不务记问。
求理于事,求文于道。
事无大小,必求其是;文无新旧,必求其正。
读书者,必先识字,然后知书之大小、义理之深浅。
识其字,读其书,然后能通其义;通其义,然后能达其理;达其理,然后能明其道。
”“读书须有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既立,则动静云为,无不在于此。
读书之法,莫贵于立志。
立志者,志在圣贤之学也。
学圣贤,则必求其道,求其道,则必求其心。
求其心,则必求其志。
志在圣贤之学,则必求其道;求其道,则必求其心;求其心,则必求其志。
如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
”“读书贵有恒,无恒者不可以为学。
读书如种树,种之者培其根,灌溉其苗,而后可以望其实。
不种者,虽欲观其华,亦不可得。
读书亦然,不恒者,虽欲求其理,亦不可得。
恒者,必能久,久则能熟,熟则能通,通则能达,达则能明。
如是,则学无不成,事无不达。
”“读书如行路,须择其善地而居之。
善地者,义理之地也。
居之者,明其义理,而后可以行其道。
不行其道,虽居善地,亦无所用。
读书亦然,不读善书,虽欲求其理,亦不可得。
”【翻译】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如果心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眼不专注,那么口也无法纯正地诵读。
既然不能纯正地诵读,那么记忆也无法持久。
在这三个要点中,心到最为重要。
心既已专注,眼和口难道还会不到位吗?”“读书的方法,在于心中寻求理,不在于死记硬背。
在事物中寻求理,在文章中寻求道。
无论事情大小,都要寻求其正确性;无论文章新旧,都要寻求其正道。
读书的人,必须先识字,然后才能知道书籍的大小和义理的深浅。
识得字,读得书,然后才能理解其义;理解了义,然后才能达到理;达到了理,然后才能明白道。
”“读书必须有志向,没有志向,天下没有可以成的事情。
朱熹读书文言文翻译
昔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宋末理学大家,以读书为终身之业。
其读书之法,严谨而精细,实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余闻其读书之故事,不胜向往,遂笔录其读书之法,以飨读者。
朱熹读书,首重经典。
谓经典者,经世济国之宝典,治国安民之圭臬也。
故其读书,必从《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五经始。
五经之外,尚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亦为朱熹所重视。
朱熹曰:“读经书,须先读注解,以明其义;次读正文,以究其理。
”盖欲学者先明经义,后究其理,以达致知明理之境。
朱熹读书,讲究循序渐进。
其曰:“读书之道,贵在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而进。
”朱熹认为,读书如登山,须步步为营,不可急于求成。
故其读书,先从易读之书入手,渐次深入。
初读《论语》、《孟子》,次读《大学》、《中庸》,最后方读《周易》、《尚书》等经书。
如此,学者方能逐渐积累知识,深化理解。
朱熹读书,注重思考与质疑。
其曰:“读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认为,读书贵在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方能领悟书中的真谛。
故其读书,常以质疑之心去阅读,对书中所言,不轻信不盲从。
如有疑问,必究其根源,直至明白为止。
朱熹读书,重视实践与体验。
其曰:“读书而不行,则学无以致用;行而不学,则行而不远。
”朱熹认为,读书与行相结合,方能学以致用。
故其读书,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朱熹曾言:“吾平生所学,无他,惟此四字而已:致知、格物、诚意、正心。
”此四字,即为朱熹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朱熹读书,注重品德修养。
其曰:“读书而能修身,则读书有益;读书而不能修身,则读书无益。
”朱熹认为,读书之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而非单纯追求知识。
故其读书,常以修身养性为宗旨,力求做到知行合一。
朱熹读书之法,虽历经千年,仍具有极高的价值。
其读书之法,不仅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亦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今人若欲读书有成,当效法朱熹,循序渐进,注重思考与质疑,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并注重品德修养。
读书之法郑燮文言文翻译
世之学者,莫不欲求知,而读书之法,独能得其要领者,鲜矣。
余尝论读书之法,有三则:一曰志,二曰勤,三曰恒。
夫志者,读书之始也。
人之所以为学者,以欲求知也。
然欲求知,必先立其志。
志不立,则不能专一其心,而心不专一,则不能致其知。
故立志者,必先明其理,而后方能专心致志。
志者,心之所向,志坚则心固,心固则志不易移。
志不坚,则心易摇,心易摇,则读书难以有成。
夫勤者,读书之要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读书必以勤为本。
勤于读书,则能广博其知识,增长其才干。
读书不勤,则知识浅薄,才干不足以济事。
勤于读书,必先自勉,勉之不已,则自得其中味。
勤者,志之使,志不勤,则勤不至。
故立志而能勤,则读书之效可期。
夫恒者,读书之终也。
读书非一日之功,须臾不息,方能有成。
孟子曰:“君子之学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此言读书必以恒为本。
恒者,心之所守,心恒则志不移,志不移则读书不辍。
恒者,勤之守,勤不恒,则恒不至。
故立志而能勤,又能恒,则读书之效可久。
余尝观世之学者,有志者固多,而能勤且恒者鲜矣。
有志而不勤,则志不能成;有勤而不恒,则勤不能久;有恒而不志,则恒不能立。
故读书之法,必先立志,而后方能勤,又能恒。
立志者,当思其所以立志之故,勤者,当思其所以勤之故,恒者,当思其所以恒之故。
三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大业。
夫立志、勤、恒,三者虽不易得,然亦非不可得。
立志者,须自幼而教之,使之明理,立其志。
勤者,须自幼而养之,使之好学,习之不已。
恒者,须自幼而养之,使之有恒,守之不懈。
三者皆自幼而始,及其长也,习而成性,自然而成矣。
读书之法,非一日之功,非一蹴而就。
必先立志,然后方能勤,又能恒。
三者兼备,方能成就大业。
是以余谓读书之法,必先立志,而后方能勤,又能恒。
志、勤、恒,读书之三部曲也。
志者,读书之始;勤者,读书之要;恒者,读书之终。
三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大业。
译:世上的学者,没有人不想要追求知识,但是能够掌握读书要领的人,却是很少的。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观书之法三则(节选)(宋)朱熹读书,始①读,未知有疑;其次②,则渐渐有疑;中③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④是学⑤。
(注释):①始:开始。
②其次:读着读着。
③中:读到一半的时候。
④方始:才能称得上。
⑤学:学习。
[1]短文中的“疑”字可真多,我知道它的意思是_________,我还能写一个带有“疑”字的四字词语:_________。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大意。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
短文内容体现的是“朱子读书法”中的(______)(填序号)A.循序渐进 B.熟读精思 C.虚心涵泳 D.切己体察E.着紧用力 F.居敬持志[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⑴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⑵给下列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解释:A.听见;B.听见的事情、消息;C.有名望的;D.用鼻子嗅;E.姓。
①你号,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②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拼音
夫读书之法,首在择书。
夫书有经史子集,各有其道。
经者,圣贤之言行,法式之范也;史者,世事之纪,兴衰之鉴也;子者,诸子百家之议论,智慧之库也;集者,文学之选,才情之汇也。
择书之道,当以己之兴趣为宗,以人之教诲为则,以世之需求为要。
次在用心。
读书非易事,需专心致志,方能有所得。
心不在焉,则读之无味,过目即忘。
故读书时,当屏息凝神,虚心静气,如对良师益友,敬而远之。
读经史,当求其义理;读子集,当求其文采。
义理深奥,文采飞扬,方能养吾之性情,广吾之见闻。
又次在笔记。
读书而无所记,犹未读也。
笔记者,所以备忘录,积学之资也。
读书时,凡有心得,皆宜笔之于纸,积久成帙,即成一家之言。
笔记之法,宜简明扼要,条理分明,便于检索。
复次在温习。
读书如行路,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
温习者,所以巩固所学,深化理解也。
每日读书之后,宜温习所读之书,反复研读,直至烂熟于心。
温习之法,宜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至难。
又次在质疑。
读书贵在有疑,无疑则无进。
质疑者,所以求真知,明道理也。
读书时,遇有不明之处,宜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勿畏难而退。
质疑之法,宜多方求证,博采众长,以求真谛。
终次在运用。
读书之终,在于运用。
学以致用,方为读书之真谛。
读书时,当结合自身实际,学以致用,方能发挥所学之功效。
运用之法,宜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勿学而不用。
总之,读书之法,宜择书而读,用心而读,笔记而读,温习而读,质疑而读,运用而读。
如此,方能读出智慧,读出才情,读出道德,读出人生。
(拼音:Dú shū zhī fǎ,gǔ zhī shèng xiān suǒ zhòng yě. Gài shū jí zhě,zǎi dào zhī jù,yùn jí zhī bǎo,suǒ yǐ guǎng zhì shí,zēng xué xué,yǎng xìng líng,xiū dé dào zhě ye. Gù dú shū zhī fǎ,fēi tú zhǐ zhī mò mò ěr,shí rén shēng zhī dà shì,xiū shēn qì jiā zhì guó píng tiān xià zhī jīyě. Fū dú shū zhī fǎ,shǒu zài zé shū. Fū shū yǒu jīng shǐ zǐ jí,gè yǒu。
有关读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有关读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1.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
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诗》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译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译文: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5、书到用时方恨少。
——明·佚名《增广贤文》译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南宋·朱熹《训学斋规》译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其弟子《论语·雍也》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2. 关于读书的古文1、《劝学》唐代: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2、《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3、《白鹿洞二首·其一》唐代: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读书之要(朱熹)
读书法朱熹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读书,须是看着他那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
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
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
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
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
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
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
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
为学之要,亦是如此。
”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
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
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时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
须这一段透了,方看后板。
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
要透彻,方能得脱离。
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
少看熟读,反覆体验,不必想象计获。
只此三事,守之有常。
书宜少看,要极熟。
小儿读书记得,大人多记不得者,只为小儿心专。
一日授一百字,则只是一百字;二百字,则只是二百字。
大人一日或看百板,不恁精专。
人多看一分之十,今宜看十分之一。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读书,小作课程,大施功力。
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
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人亦理会得。
若泛泛然念多,只是皆无益耳。
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两边如此,方看得熟。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
如此,只是不求自家晓解。
须是徘徊顾恋,如不欲去,方会认得。
《朱子读书法》的循序渐进,虚心涵养,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解释!
朱子读书法》的循序渐进 ,虚心涵养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的解释 !'朱子读书法 ': 1、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小及大 ,由易到难 ,步步为营 .读书之法 ,当循序而有常2、熟读精思: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 口,继之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 . ” 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 ”又说:书始渐未知有疑 ,其次渐有疑 ,再其次节节有疑 ,过此一番之 后,疑渐读释 ,以至融会贯通 ,都无可疑 ,方始是学 . ”3、虚心涵泳:“学者读书 ,须是敛身正坐 ,缓视微吟 ,虚心 涵泳 . ” “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 . ” “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 先立说 . ” “虚心切,虚己心则见道理明 ,切己自然体认得出 . ” “读 书若有所见 ,未必便是 ,不可便执着 ,且放在一边 ,益更读书以来新见 .若执着一见 ,则此心便被遮蔽了4、切己体察: “读书须要切己体验 ,不可只作文字看 .是做事 .凡做事有是有非 ,有得有失 ,善处事者不过称理其轻重 耳.读书讲究其义理 ,判别其是非 ,临事即此理 . ”“读 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 “读书便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5、着紧用力“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以缓” . “宽着期,紧限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能到乎?”《(童蒙须知》,《五种归》).6、居敬持志:朱熹继承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之说. “敬”的本义就是恭,不敬放肆.在这里, “敬”是端正态度,就是说, 诚心诚意、兢兢业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读书也不例外.居敬也就是要从内心中严格尊崇礼法,专一有恒,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要排除杂念,不受外界诱惑,所以“敬”又通“静” . 心静,自诚然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学习去做事,个人修养也就能顺利提高了持志”是要有坚定志向. 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朱熹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捉紧用力、居敬持志.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循序渐进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它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他提出读书次第即读何书之次第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权衡,多为所惑. ”不仅读何书有一个次第的问题,就是读同本书也存在次第的问题上句了然后及下句, 前段了然后及下段,乃能真实该读,无所不通. ”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正好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总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不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水平有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的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所以, 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制定学习计划.第三, 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朱熹将一个人受教育的阶段分为童蒙,小学,大学.而这三阶段的划分也是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习“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 《童须知序》到“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文学章句序》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与现代学习方法有不谋而合之处.综上所述,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有利于让知识结构层次化,也符合心里学中认识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记忆效果,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作用”精思读书既要熟读成诵 ,又要精于思考 .有些人读书“所以记不 得,说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 ,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 他提,出熟读诵,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 ,即使已能成诵 ,但若遍数不 够 ,仍要读够遍数 .因为在他看来 , “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 ,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 . 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 , “读书,千其遍义自见” ,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朱熹过于强调读书遍数 ,则未解疑的过程 ,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无论是发现问 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 .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 得熟 ,又思之精 ,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 ,而且会永远记住 .三)虚心涵养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 ,精心思虑 ,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不要先 入为主 ,牵强附会 .读书中发现了疑问 , “众说分错” , 也应虚心静 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 .所谓“涵泳” , 是指读书时要反复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为他此主张读书要能成免陷于机械 . 熟读的目的是为了静思 .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 对于静思的方, 朱法熹提出了“无有疑 .他说:“读书始读 ,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一番后 ,疑渐渐解 ,以至融会贯通 ,都无所疑 ,方始是学 . ”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虚心涵泳的读书方法包括两方面的涵义 .所谓“虚心” , 是咀嚼,细心玩味.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四)切己体察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竭力反对只向书本上求义理,而不“体之于身”的读书方法,认为这样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 , 也无益于学.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为此,朱熹把读书形象又深刻地比喻为救火治病,撑上水船和破釜沉舟.认为读书应该具有犹如救火治病那样的紧迫感,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六)居敬持志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他指出, “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所谓“局敬” , 就是读书时又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朱熹说:“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 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所谓“持志” , 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以上二份资料,选择其中适合自己的即可。
读书出入法文言文翻译
读书出入法者,盖取诸《礼记·大学》之“入则孝,出则悌”也。
所谓“入”,即读书也;所谓“出”,即运用所学也。
读书者,当如孔子所谓“温故而知新”,反复研读,以求深知其义。
运用所学者,则如孟子所谓“行其所知”,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以证其真。
读书出入法,首当讲究入。
入者,深入也。
读书之人,当如唐太宗之“勤学好问”,虚心向学,不耻下问。
读书之法,当以“读、思、行”为要。
读,即反复研读,以求深知;思,即深思熟虑,以求通达;行,即实践所学,以求证验。
入之要,首在选书。
选书者,当择经典之作,如《四书》、《五经》等。
经典之作,蕴含着圣贤之理,为人立身处世之根本。
读书之人,当如孔子所谓“温故而知新”,反复研读经典,以求深知其义。
入之次,讲究读法。
读法者,即读书的方法。
读书之法,有“朗读”、“默读”、“背诵”三种。
朗读,即高声朗读,以培养语感;默读,即静心默读,以深入思考;背诵,即熟记于心,以备不时之需。
读书之人,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读法。
入之又次,讲究思法。
思法者,即思考的方法。
读书之人,当如朱熹所谓“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心到,即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眼到,即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口到,即反复品味,领悟其意。
读书之人,当以“读、思、行”为循环,不断深入思考,以求通达。
入之最后,讲究行法。
行法者,即实践的方法。
读书之人,当如诸葛亮所谓“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以证其真。
行法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层次。
修身,即培养品德,做到“止于至善”;齐家,即管理家庭,做到“家和万事兴”;治国,即治理国家,做到“国泰民安”;平天下,即统一天下,做到“天下为公”。
读书出入法,出者,运用所学也。
运用所学,首在修身。
修身者,即完善自我,做到“德才兼备”。
修身之法,有“克己”、“慎独”、“养心”三种。
克己,即克制私欲,做到“无私”;慎独,即独处时仍保持道德操守,做到“慎独”;养心,即培养心灵,做到“心善”。
《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读书之法朱熹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
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
②遽:仓促。
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
⑤大率:大多。
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
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然后可以有得尔(2)则其尤无义理者(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B.以验其通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C.而求其理之所安何陋之有(《陋室铭》)D.则似是而非者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12.选文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和的读书方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参考答案9.(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10.B11.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小古文100篇阅读训练专题4--读书要得法(有答案)
匡衡凿壁偷光.
车胤萤囊映雪
苏秦“锥刺股”
孙敬“头悬梁”
5. 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以顽强意志战胜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各种困难, 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第五关:阅读理解
A B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 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 ,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 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 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 磨成针。” 李白笑老妇人太愚钝了。老妇人 说:“只要功夫到了没有什么做不了的。”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 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1.补出文中A、B两处省略的内容。
A:
B: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未成
弃去
逢老媪
,
方磨铁杵 白笑其拙
问之 太白感其意
欲作针 , 还卒业 。来自3.“铁杵磨针”的故事后成为一句俗语: 。
4.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 名人的勤学事例。
5. 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参考答案
1.补出文中A、B两处省略的内容。
A:
李白
B:
老妇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未成 完成
弃去 离开
逢老媪 遇见
方磨铁杵 正
问之 代指老妇人
欲作针 想要
白笑其拙 笨拙
太白感其意 感动
还卒业 回去
3.“铁杵磨针”的故事后成为一句俗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4.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第三关:深入领悟
注释:
1.心不在此。此:这里。
山东省2023届高考考前模拟(二)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2023届高考考前模拟(二)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谓“世界文学”,其实是关于你我究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
也就是说,读者在刚接触世界文学时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某个书单上,强迫自己“非要看完”某些作品,而应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感兴趣的作品中。
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能够引起自己阅读兴趣的下一部作品已了然于心。
这样一来,你的阅读视野开始真正面向世界。
第一,多读古典文学作品。
古典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考验,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中很多作品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多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应该用多种方法阅读。
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某种多义性。
《罪与罚》讲述的是一个叫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年轻人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故事,如果读者把重点放在犯罪和刑侦的情节中,就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犯罪小说来阅读;如果将重点放在作品的其他方面,这个作品就既可以是“都市小说”,又可以是“社会风俗小说”,还可以看作是“心理小说”或“宗教小说”,甚至是一部“思想小说”。
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非常善于表现多层次的复杂内容。
第三,不同的年龄要读不同的书,但必须从小读书,古典文学作品更要反复研读。
年龄不同,对作品的解读就会不同,因此读书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书籍。
古典作品需要反复研读。
因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特征——常读常新,当你尝试再次阅读时,就会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
所以,对于这些作品不要以为读一遍就看懂了,就束之高阁。
(摘编自沼野充义《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材料二:中国古代文人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
“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葛亮“观其大略”一脉相承。
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
夫读书之法,首在择书。
书籍众多,品类繁多,非善择者不能得其中之精要。
故读书者,当先审其书之性质,辨其真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如《大学》之格物致知,《中庸》之至诚无息,《论语》之仁义礼智,皆圣贤之经典,宜先读之。
次在精读。
读书如酿酒,非一夕之功,必久酿而成。
故读书者,宜先精读数部经典,如《易经》、《老子》、《庄子》等,以通其义理,得其精髓。
精读之法,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求其真意,不达其意则不罢。
再在博读。
读书如登山,非一山之胜,必众山而观。
故读书者,宜博读诸子百家,如《孟子》、《荀子》、《墨子》等,以广其识见,增其智慧。
博读之法,宜杂而不杂,博而不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又次在深思。
读书如炼金,非一火之功,必百炼而成。
故读书者,宜深思其义理,究其源流,得其真谛。
深思之法,宜静心而思,反复咀嚼,勿求速成,勿贪多务得。
又次在实践。
读书如行路,非一地之得,必众地而通。
故读书者,宜实践其所学,以验其真伪,以实其知行合一。
实践之法,宜以所学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所学,勿求速效,勿贪多务得。
又次在总结。
读书如织布,非一梭之织,必众梭而成。
故读书者,宜总结其所得,以成其学问。
总结之法,宜随时记录心得,整理笔记,归纳概括,勿求详尽,勿贪多务得。
总之,读书之法,宜博学而审问之,慎思而明辨之,笃行而持久之。
读书如航船,非一帆风顺,必百折不挠;读书如登山,非一峰独秀,必众山巍峨。
读书之法,非一日之功,必持之以恒,方能得其中之妙趣,达其至高之境界。
《读书之要》朱熹
《读书之要》朱熹朱熹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江西婺源人),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从事教育50余年。
在长期的求知、治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
所著的《读书之要》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原文】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已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自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古人读书大多功利性过强,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手钟票”,天下士子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向名利的顶峰发起无数的冲刺,即使头破血流,也鲜有退缩之意。
这样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并不算什么奇事,更有悬梁刺股之发烧行为,让人觉得一部中华古人读书史实则是和了鲜血和泪水写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读书之法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
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
②遽(jù):仓促。
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
⑤大率:大多。
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
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2)则其尤无义理者▲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4)复以众说互相
诘难▲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