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读完《礼记礼运大同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仿佛飘到了一个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这篇文章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简直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与温暖。
就拿我前段时间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那是一个周末,我去了一个偏远的乡村游玩。
那个村子不大,但是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村子里的人大多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简单而平静。
我在村子里漫步,看到一位老爷爷正在自家门口晒着太阳。
我走上前去,跟他打了个招呼。
老爷爷很热情,拉着我就开始聊起了家常。
他跟我讲起了村子里的故事,说以前村子里很穷,大家都吃不饱饭。
但是村民们互相帮助,谁家有点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
比如农忙的时候,家里劳动力少的,邻居们都会主动去帮忙收割庄稼;哪家孩子上学没钱,大家也会凑一凑,让孩子能有学上。
说着说着,老爷爷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农田说:“你看那片地,就是我们几家一起种的。
我们一起播种、施肥、除草,到了收获的时候,大家一起分享成果。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那片农田里的庄稼长得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
在村子里住了几天,我发现这样的互助互爱的场景随处可见。
有一次,村里的一位大娘不小心摔倒了,周围的人立刻跑过去,有的把她扶起来,有的关切地询问她有没有受伤,还有的赶紧去请医生。
大家的脸上没有一丝的犹豫和冷漠,满满的都是关心和着急。
还有一天晚上,村里停电了。
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的蜡烛和手电筒,聚在一起聊天。
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玩耍,大人们则分享着彼此的生活趣事。
那一刻,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但是大家却笑得格外开心。
礼记大同读后感
礼记大同读后感《礼记大同》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它是一部关于礼仪的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阅读《礼记大同》这部经典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我被《礼记大同》中所强调的“大同”思想所深深吸引。
这种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追求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这种“大同”思想,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私欲满足,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和矛盾的加剧。
因此,我们应该从《礼记大同》中汲取教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共同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我对《礼记大同》中强调的礼仪和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作者对礼仪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礼记大同》,我意识到礼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还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注重礼仪,注重道德修养,让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另外,我对《礼记大同》中所强调的孝道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作者对孝道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通过学习《礼记大同》,我深切体会到孝道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促进家庭和睦,还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注重孝道教育,培养孝顺的品格,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通过阅读《礼记大同》,我对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我相信,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并学习《礼记大同》,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好的社会。
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以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
《以礼记礼运大同》是一部关于礼仪文化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宋代的程颢和程颐。
这部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理解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有着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在读完这部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礼仪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价值,也对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省。
首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礼仪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在《以礼记礼运大同》中,作者对于礼仪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他们认为,礼仪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礼仪文化被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法宝,它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交往,使社会秩序井然,人心安定。
而在现代社会,礼仪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增进人们的互信和尊重,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礼仪文化,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其次,我对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省。
在《以礼记礼运大同》中,作者对于人的行为和处事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评价。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应该符合礼仪文化的基本准则,要有礼貌、谦逊、宽容、正直等美德。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并不符合礼仪文化的要求,他们可能粗鲁无礼、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等,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时刻以礼为准则,做一个有修养、有教养的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最后,我对于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以礼记礼运大同》中,作者强调了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礼仪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参加礼仪文化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貌和修养等方式,来传承和弘扬礼仪文化。
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礼记·礼运大同篇》首先阐明了大同的含义,即“天下为公,取诸自然”。
这一观念,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天下为公,消除各种区域、民族和种族之间的隔阂和分歧,使人类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这与儒家的仁政理念相契合,也与现代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目标有着相似之处。
同样重要的是,《礼记·礼运大同篇》强调了道德修养在实现大同理想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愿者胜未然之福,固者尚将之功。
”这句话告诉我们,实现大同理想首先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只有高尚的德行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人,进而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
另外,《礼记·礼运大同篇》中还强调了积极的行动和奉献精神在实现大同理想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说:“奉晨昏以为业,则无忙人之累;行内外以为容,则无猜忌之心;与人交以为身,则无憾邪之说。
”这告诉我们,实现大同理想需要我们主动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社会事务,为他人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发展,人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礼记·礼运大同篇》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孔子说:“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既得之,以容入。
”这告诉我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内化过程。
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修炼,才能达到成人之美,从而为实现大同理想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礼记·礼运大同篇》是一篇富含哲学思考和生活智慧的文章。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儒家礼运思想的核心要义。
儒家礼运思想以大同理想为目标,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奉献精神在实现这一理想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对礼仪规范的讲解,也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良好的礼貌风尚。
对于我个人而言,读完《礼记·礼运大同篇》后,我深感自己的修养和修身之不足。
儒家礼运思想告诉我,要实现大同理想,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以礼记礼运大同篇》是一部关于礼仪文化的经典著作,通过对礼仪的论述和解读,深刻揭示了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作者对礼仪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规范和规则。
在现代社会,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体现。
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仪,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增进人际关系,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
其次,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的礼仪形式和场合,包括日常生活、商务交往、宴会聚会等各种场合。
通过对这些不同场合下的礼仪要求和规范进行分析和解读,使我对礼仪的具体实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后的社交活动中,我会更加注重礼仪的细节和规范,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礼仪对于社会和文明的重要作用,指出礼仪是社会和文明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遵循礼仪,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风气的良好。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和遵守礼仪,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礼仪在不同文化和民族中的异同,指出不同文化和民族对于礼仪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差异。
在今后的社交活动中,我会更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民族的礼仪习俗,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阅读《以礼记礼运大同篇》,我对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礼仪的学习和实践,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著作,从中受益,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以礼记礼运大同篇》是一部关于礼仪与社会治理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探讨,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构想。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于礼仪与社会治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作者在书中对于礼仪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表现。
在古代,礼仪制度的严格执行,使得社会秩序井然,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治理得以有效进行。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规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的体现。
其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构想。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遵循礼仪,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就能够建立一个和谐、平等、共享的社会。
这种理想社会不仅在古代有着美好的愿景,也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礼仪似乎已经被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
如果我们能够重新重视礼仪,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或许我们也能够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
最后,作者在书中还对于礼仪与法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他指出,礼仪是法治的基础,而法治则是礼仪的保障。
礼仪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社会秩序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这让我意识到,礼仪与法治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重视礼仪与法治的关系,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通过阅读《以礼记礼运大同篇》,我对于礼仪与社会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探讨,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构想,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
我相信,只有重视礼仪,尊重他人,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平等、共享的社会。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部著作中汲取力量,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礼记大同篇的读后感(精选3篇)
礼记大同篇的读后感(精选3篇)礼记大同篇的篇1这篇是从【礼记】第九篇【礼运】节选出来,标题是另加的。
【礼运】是讲礼的进化的一篇文章。
【礼记】是十三经的一种,共四十九篇,和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
礼记,大概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儒讲礼的文章的集成。
西汉时候,博士戴圣讲授本书,所以也叫做【小戴记】,跟戴德的【大戴记】有分别。
内容是谈哲理,谈政治制度,或者讲述礼乐,器物,人生仪节。
范围广大,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译文】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岁末大祭祀,并且担任助祭。
祭祀完毕,走到宫门外两边的望楼上参观,非常感慨地叹息起来。
孔子的叹息,大概是为了鲁国而慨叹。
弟子言偃陪侍在旁,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叹气呢?」孔子说:「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和夏、商、周三代贤君当政的时代,我没能赶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况。
」「当大道得以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
社会上进选贤能做事,讲求信义,教人团结和睦。
所以每个人不英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单爱护自己的子女,还使社会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发挥所长,贡献社会;幼年人能好好地成长起来。
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以礼记礼运大同》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和礼仪文化的经典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的礼仪专家顾骏。
这本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在阅读完《以礼记礼运大同》后,我深感受益匪浅,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书中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深入剖析所震撼。
作者通过对古代礼仪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使我对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和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指出中国古代礼仪的核心是“以礼制人”,并且将礼仪与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古代礼仪的深入剖析,我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次,我被书中对现代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所感动。
在当代社会,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以礼记礼运大同》正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提倡现代礼仪而写就的。
在书中,作者对现代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现代礼仪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更是一种道德的体现,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现代礼仪的深入探讨,我对现代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最后,我被书中对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所感动。
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以礼记礼运大同》正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而写就的。
在书中,作者对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做法和措施。
通过对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深入探讨,我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之,《以礼记礼运大同》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礼记 大同读后感
礼记大同读后感《礼记·大同》读后感读《礼记·大同》,真的感触颇多。
读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句的时候,我感觉这像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在遥远的天际被点燃了。
在这个理想的世界里,社会是大家共有的,它没有那种你争我夺的私心,大家想的都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这让我想起之前在社区做志愿者的时候,那种大家齐心协力、为了一个共同的小目标而努力的感觉,虽然只是很小的方面,但也充满了凝聚力。
其中谈到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特别触动我。
一个社会如果能够推举出那些贤能之人来引领大家,而且人人都讲诚信、和睦相处,那该是多么美妙的景象啊。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会面临选择领导者或者合作者的情况,我发现一旦选到了靠谱、有才能的人,很多事情就事半功倍。
而讲诚信这点,在商业环境里体会就更深了,那些诚信的企业总是能够走得更远,受到大众的欢迎。
不过,文中提到的“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点,我一开始有些不太确定在现实世界中怎么能完全做到。
但后来我明白了,这是一个高远的目标,并不是说现在就要完完全全实现,而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现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比如说各种贫困补贴、残疾人救助措施等等。
这就是在向着大同的方向迈着坚定的步伐。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就是一种对完美社会模式的憧憬。
在大同的社会里,货物不必藏于己,人们不必只为自己和家人而工作、积累财富,是一种相互帮助、共享的状态。
这对于现在物欲横流,很多人争名逐利的社会来说,就像是一阵清风。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社会,目前还有诸多的困难。
但如果每个人都怀着这种大同的想法,或许从人际关系、社区交往甚至到整个社会氛围都会发生质变。
像邻里之间不再互相猜疑,企业之间不再恶性竞争,整个社会或许就能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对了,还想说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分配不均离大同里描述的“不必藏于己”还相差甚远。
比如现在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差距很大。
这也是在朝着大同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克服的阻碍。
礼记大同读后感
礼记大同读后感书中第一篇即为《大同篇》,作者通过对儒家经典《礼记》中关于大同思想的解读,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大同并不是完全相同,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关系。
大同思想是一种追求社会平等、公正和和谐的理念,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同思想的伟大和深远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权益,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和谐。
而大同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差异,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第二篇《大同论》中,乔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对比,进一步探讨了大同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他指出,大同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它并不是封闭的,也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大同思想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可以和谐相处,相互借鉴,实现共同发展。
正所谓“和而不同”,这也是乔良认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之一。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到了如今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大同思想对于推动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礼记大同》的后半部分是乔良的个人随笔,主要谈论了一些与大同思想相关的话题。
例如,在第六篇《大道成存篇》中,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解读,思考了道与大同的关系。
他认为道是大同思想的基础,只有通过遵循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大同的理想。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我认识到大同与道的密切关系。
此外,乔良还通过其他篇章对于大同思想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例如,在第七篇《大同非指礼篇》中,他以《大同篇》为切入点,反思了传统礼仪制度的弊端,对于大同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进行了思考。
他认为,现代社会应该回归到大同思想的本质,以平等和和谐为基础,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这篇文章让我对传统礼仪制度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大同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读完《礼记大同》,我深刻地认识到大同思想的伟大和深远意义,也对乔良的表达方式和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1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读《礼记·大同》篇,看注释,大概知其意,无深厚古文功底,观现实之状态,遂作以下解读,姑妄看之。
一是大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
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
夏、商、周真的有过如此高的文明,值得怀疑。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物质溃乏,人们必须相互帮助,才能生存下来。
试想,当人的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出现这种和谐和友善,就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人具有两面性,对于生存的本能,可能也会有更多的暴力和野蛮存在,只是这种事情谁也无法考证。
就像农村的老太婆喜欢念叨,我们年青的时候社会风气如何如何好,人如何能干等等,但真让她选择,她还是会选择现在。
退一步说,就算当时人们因为生存的原因,相互协助,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不能称为文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向后看回到那个大同时代也是一种倒退。
社会向前发展,时异则事异,时过境迁,大同社会只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过期作废,历史在向前发展,历史也无法复制。
当然如果作为理想,在下面讨论讨论也未尝不可,至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
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
二是对大同制度的探讨。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很明白,选拔有能力的人当领导。
中国自古至今都是这么宣扬的,但真正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选,按什么标准来选,这个标准考验过后就是真正的有能力的人吗,标准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当然中国社会的人制状态至今存在,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喜好来选择,谁也无法超脱。
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社会条件艰苦,在和自然的斗争中,身强体壮兼智慧者通过自然的优胜劣汰而成为领导,因为只有他才能胜任这个工作。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大同篇》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丰富,涉及到了礼仪、道德、政治等多个方面。
通过阅读《大同篇》,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儒家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同篇》中提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表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理念。
儒家认为,人类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共处、平等互利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这种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存在着各种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时,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大同理念,努力去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另外,《大同篇》中还提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曲学而不厌,不为己有,不逾乎位”。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要经历各种艰辛和磨砺,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点之一,它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毅力和恒心,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有不屈不挠的意志。
通过阅读《大同篇》,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儒家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们告诉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毅力和恒心,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有不屈不挠的意志。
总之,《大同篇》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儒家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儒家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质,为建设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礼运大同篇阅读心得
礼运大同篇阅读心得起初,这只是一个梦想。
梦想以它独一无二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个难以实现的奇迹:“假如世界是这样的······”并且这个梦想的题设发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金戈铁马之下,大道何处寻?贤能之人或是存在,但七国之人才各事其主,各国争锋相对,所以这些人也只是为国君出谋献计来征服他国,纵使能令本国歌舞升平,怎奈令他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可是哪国的人民不是人民呢?普天之下皆为血肉,又何生你我之分。
如此一来,贤人寂寥难寻。
在战乱之际讲信实和睦更是莫大的奢望。
兵家讲究兵不厌诈,泱泱大国之间勾心斗角,隐瞒欺骗,统治者们追寻的只是更广阔的领土,战争征服,割地赔款,能暂时不去觊觎别人或被别人觊觎已是万幸。
在此背景下,个人自保尚且成问题更不用说去照顾别人甚至是不相干的人了。
那个时候,男人大致被抓去当兵了,女人可能抱着小孩躲在房里哭,老人无人照料不知惨死在哪个角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弱国被强国吃掉,弱国的人民则成了无辜的炮灰。
强国的人也不一定能够幸福,还可能迎来更为强大的报复。
盛国之下难免纸醉金迷,精神的堕落是一种更为沉重的灾难。
所谓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
战火飘摇,局势动荡,小偷大盗只会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半夜不关门的人家必被洗劫一空。
由此想来,大同世界果然只是一个梦想,只能当是做梦,想都不要去想。
沉舟侧畔千帆过,满载大同理想的船只驶向今天,往史海沉钩,发现上不了岸。
史今对比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无语的现象,俗称“历史的倒退”。
而此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已经不足以用来表达我悲愤的心情了。
而今我不得不遗憾地认识到,大同世界仍然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因为现实的残忍不异于当初七国混战时的景象。
且谈天下为公,现在别提世界统一了,美国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当世界和平统一遥遥无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国内的情况。
若要说中国的天下为公,如果不是偶尔哪里总是暴动一下,我差点在字面上认可这句话了。
礼记大同读后感
礼记大同读后感《礼记大同》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编纂而成,是一部关于礼仪、道德和政治的经典之作。
这部书囊括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礼记大同》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礼记大同》中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规范,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体现。
通过仪式和礼仪,人们能够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当今社会,虽然礼仪的形式可能有所改变,但是其核心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用礼貌和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礼记大同》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在书中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这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之一。
这一准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同样的标准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这种道德观念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同时,这种道德准则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减少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礼记大同》中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
书中提出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不同关系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指导,更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这些规范和准则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保障,它们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虽然社会形态和制度有所改变,但是这些规范和准则的核心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尊重法律、遵守规章,保持公民的良好品质和行为,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通过阅读《礼记大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自己的行为和品德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相信,只有在尊重他人、遵循道德、遵守规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礼运大同篇》心得吕佩浩
[《礼运大同篇》心得吕佩浩]《礼运大同篇》心得--在黄河入海口返回济南途中旅行车上的即兴讲话吕佩浩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大同篇》心得吕佩浩。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第九》各位师长、同道,刚才,大家在车上诵读了《礼运大同篇》。
主持人接着给我出了道难题,要我给大家解读一下这段文字。
在座各位都是我的老师,我不敢班门弄斧,就当向诸位求教,谈一点学习心得吧。
《礼运大同篇》选自《礼记·礼运篇第九》,全篇一百零七个字,翻译成今天的话大概是这样的:当大道得以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有的。
社会将选拔贤能的人来管理公众的事务,讲求信义,教人团结和睦。
所以,那时候,每个管理者不单单是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单单是爱护自己的子女,还要使所有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能为社会所用,幼年人能健康成长;鳏夫、寡妇、孤儿、没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残疾人,都能得到照顾。
使得男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分工,女子都有好的家庭归宿。
人们各尽其能,厌恶把财物白白浪费在地上,同时也不据为己有。
人人惟恐自己不出力工作,可是并不是为一己的私利。
这样的话,社会上就再不会有人搞阴谋了,也不会有抢劫、偷窃和犯上作乱的事发生了。
因此,人们也不用关上门来彼此防范。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我认为,《礼运大同篇》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
所谓天下为公,就是说,天下不是某一人、某一派的,而是普天下人民的。
我国古代有个叫郑玄的学者对此作过注:公犹共也,禅位授圣,不家之。
相传在尧舜禹时代,社会的管理者选贤任能,不把天下作为私有财产。
这就做到了天下为公。
第二,提出了社会的管理者应具有的品德、修养和能力。
也就是说,管理者不仅要以天下为己任,还要讲信义,教人团结和睦,不单单是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单单是爱护自己的子女,还要使所有的人安居乐业。
礼运读后感
《礼运》读后感《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作为古代中国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它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
通过阅读《礼运》,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智慧,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礼运》中的“大同”思想让我深感震撼。
文章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其中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社会公正、公平。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这种“天下为公”的理念,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政治理想,强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选拔人才时,应该选择那些有德行和才能的人,同时注重诚信和和睦。
这是儒家思想中对于人才选拔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观点。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而是要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是儒家思想中对于社会公正和博爱的理想。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都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浪费行为,但并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这是儒家思想中对于公私观和价值观的阐述。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大道已经施行,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这就是理想的社会状态。
这是《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具体描绘。
这些经典语句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政治理想、社会治理理念、价值观和人才观等方面的思想。
它们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礼运》中的礼仪制度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文章详细阐述了各种礼仪制度,如祭祖、婚丧、朝聘等,这些传统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礼记 大同读后感
礼记大同读后感《礼记大同篇》读后感读《礼记》中的大同篇,真的是一次很独特的阅读体验。
读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时候,我感觉脑海中打开了一扇很宏大的门。
这是一种多么理想、多么美好的社会蓝图啊。
在这个大同的世界里,人们讲求信用,社会和谐,不只是以自己的家庭为中心,更是把天下人都当作亲人来看待。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村子里的生活经历,虽然没有这么高大上,但邻里之间确实很和睦,大家相互借东西、帮忙照顾孩子之类的,那种感觉很温暖。
不过这和大同社会相比,规模和层次又差太远了。
大同社会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特别触动我的是这里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
现在虽然社会也在努力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但是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境界。
就像在一些贫困地区,可能还有孤寡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
这也让我思考我们社会发展离这个理想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
其中关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一点,我一开始不是很理解。
为什么人们不会把财物据为己有,而且会积极出力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的体现。
当整个社会的人都以整体利益、大家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时候,财富也好,劳力也好,都会自然而然地为了这个共同的社会去分配和贡献。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人类社会最完美的存在形式吧。
再回过头来想“选贤与能”这一条,在现代社会也有比较相似的情况,比如选举干部或者招聘人才的时候都是要选拔有贤能的人。
但在现实中有时也会有走偏的时候,比如有人靠关系上位之类的,这就与大同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了。
这也让我觉得实现大同社会的道路真的是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提高全体人类的道德和思想水准。
对于我自身来说,这篇文章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角色。
虽然我可能做不了太伟大的事情,但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也可以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周围的人,积极地为社区、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且在工作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去展现自己的才能,这也算是向着大同社会的理念靠近了一小步吧。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礼记·礼运大同篇》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它以礼仪为主线,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
在阅读这部经典著作之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不仅对古代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了一些启发和思考。
首先,阅读《礼记·礼运大同篇》让我对古代礼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形态。
这个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互相关爱,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和谐共处。
在这样的社会里,礼仪成为了人们相互尊重的工具,人们通过遵守礼仪规范来维系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阅读《礼记·礼运大同篇》,我对古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阅读《礼记·礼运大同篇》也让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了一些启发和思考。
虽然《礼记·礼运大同篇》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但其中所展现的理想社会形态,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当代社会虽然与古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人们对于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追求却是不变的。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古代礼仪的精神,通过尊重他人、互助合作、促进社会和谐,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阅读《礼记·礼运大同篇》,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也对社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总之,《礼记·礼运大同篇》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启发意义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古代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了一些启发和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古代经典著作,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礼记大同读后感
礼记大同读后感《以礼记大同》读后感。
《以礼记大同》是一本关于礼仪与大同理念的书籍,它深刻地阐述了礼仪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同理念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礼仪和大同理念的独特见解,也对自己的生活和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书中对于礼仪的论述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礼仪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礼仪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学习《以礼记大同》,我明白了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是多么重要。
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关心他人,才能建立真诚的友谊。
因此,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其次,书中对于大同理念的阐释让我对社会和人类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大同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它主张人人平等、和谐共处。
在《以礼记大同》中,作者深刻地阐述了大同理念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他指出,只有实现大同理念,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让每个人都获得幸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大同理念对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应该为实现大同理念而努力。
我决定从现在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实现大同理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通过阅读《以礼记大同》,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智慧和价值观。
《以礼记大同》通过对礼仪和大同理念的阐述,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心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
通过阅读《以礼记大同》,我收获颇丰。
我意识到了礼仪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也对大同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读《礼记·大同》篇,看注释,大概知其意,无深厚古文功底,观现实之状态,遂作以下解读,姑妄看之。
一是大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
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
夏、商、周真的有过如此高的文明,值得怀疑。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物质溃乏,人们必须相互帮助,才能生存下来。
试想,当人的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出现这种和谐和友善,就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人具有两面性,对于生存的本能,可能也会有更多的暴力和野蛮存在,只是这种事情谁也无法考证。
就像农村的老太婆喜欢念叨,我们年青的时候社会风气如何如何好,人如何能干等等,但真让她选择,她还是会选择现在。
退一步说,就算当时人们因为生存的原因,相互协助,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不能称为文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向后看回到那个大同时代也是一种倒退。
社会向前发展,时异则事异,时过境迁,大同社会只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过期作废,历史在向前发展,历史也无法复制。
当然如果作为理想,在下面讨论讨论也未尝不可,至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
二是对大同制度的探讨。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很明白,选拔有能力的人当领导。
中国自古至今都是这么宣扬的,但真正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选,按什么标准来选,这个标准考验过后就是真正的有能力的人吗,标准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当然中国社会的人制状态至今存在,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喜好来选择,谁也无法超脱。
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社会条件艰苦,在和自然的斗争中,身强体壮兼智慧者通过自然的优胜劣汰而成为领导,因为只有他才能胜任这个工作。
而现在的社会有能力的人太多了,能干工作的人遍地都是,所以就给选拔增加了难度,优中选优不太好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诺贝尔奖,标准定的高,达到此高度的人才廖廖,所以就相对公平。
但用到其他行业却未必合适,所以其选拔制度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太值得大加宣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孝敬别人的父母和扶养别人的孩子,而是尊敬除自己父母外的老人,爱护其他的孩子。
这样就没有太多问题了,现在也能讲得通,而且大部分人做得到。
如果照前面的理解就有点乱了。
后面提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我觉得前句的意思准确地讲,应该是孝敬没人子女的老人,扶养失去父母的孩子。
这就是个基本的社会保障问题,当时可能还没有那个意识,因为劳动相互协作,算是一个组织,劳动过程中生病或不幸遇难也是算因公牺牲吧,当时这种行为可能算作对死者的补偿吧,因为工作条件差,死人是常有的事,说不定哪天就轮到了自己,所以得到了大家的默认。
现在的社会也相互协作,因公牺牲的补偿却比当时少很多,也这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谁也不想企业成本过高,要不怎么发展。
结果就把这个问题推向了社会,政府买单,好在近几年,对于社会保障,政府还比较重视。
三是对社会秩序的思考。
财物不必放到保险柜里,晚上睡觉不用锁门,没有偷盗和抢掠。
这当然很不错,这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态就是温保问题,而且都是相互协作,分配平均,而且几乎没有剩余,有饭吃就不错了,也就几乎没有财富积累。
说白了,就是大锅饭,中国实行大锅饭的时候社会秩序也很不错的。
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有了财富的积累,分配制度也开始不公平,贫富不均。
有些人的生存问题受到威胁,如果大家都饿着还没其他想法,有些人则很富,心里就想不通,偷盗和抢掠就出现了。
“朱门酒肉臭,路走冻死骨”。
不从制度本身出发去考虑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去宣扬这种理想化的东西,怎么说也是很有局限性的。
当然,现在的社会法制观念日益加强,依法制国被提得很多。
搞法律的总觉得中国的法律太少,要加强立法,也有人觉得中国的法律太多,执法不严。
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分配制度问题,分配公平合理,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问题就会少些,单单从法律角度出发,这个该立法那个该立法,觉得有些荒唐,舍本逐末,只看到了外部表现而没有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些主张靠严酷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的人本身就是一群社会的垃圾。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礼记》是孔子学生的作品,并不是孔子的作品。
不能因为这个作品是孔子学生的,就说其思想就是孔子的。
这是许多年以来的一个误会。
《礼运》篇成书于西汉早期,对于儒学来说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时期。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宣布了威权专制政治的开始。
不幸的是,坑掉的虽然只是几个沉缅于繁文缛节的腐儒,打掉的却是儒家的尊严,奠定的是专制的基础。
据说,儒学的很多经典都是由“陈王涉博士”孔鲋保存下来的,可是《礼运》不是,作者不详。
孔子之后,儒家一派衰象,儒生中循规蹈矩的、甚至是泥古不化者不少;到了秦一统后,思想界更是战战兢兢,对于《礼运》这样的理论,种种质疑自难免了。
这种质疑更多的是出现在唐宋间,柳宗元的《封建论》就是一个代表作。
北宋国史编修官李清臣认为:《礼运》“其语尤杂而不伦。
”;南宋“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认为:蜡宾之叹……以为非孔子语。
而南宋学者黄震说道:“篇首匠意,微似老子。
”。
概而论之:逻辑混乱;不是子游之作;微似老子。
而朱熹的否定更为彻底:弟子问:“看礼记语孟,孰先?”朱熹答:“礼记有说宗庙朝廷,说得远后,杂乱不切于日用。
”;在谈论《礼记·檀弓上》的时候朱熹说:“檀弓恐是子游门人作,其间多推尊子游。
”显然因为一篇《礼运》,他对子游的弟子大不以为然。
因此有此问答:弟子问:“礼运似与老子同?”朱熹曰:“不是圣人书。
胡明仲云:‘礼运是子游作,乐记是子贡作。
’计子游亦不至如此之浅。
”后来更是来个一概否定:“人谓礼记是汉儒说,恐不然。
汉儒最纯者莫如董仲舒,仲舒之文最纯者莫如三策,何尝有礼记中说话来!”朱熹质疑“大同”如同我们笑谈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与基督徒的天国。
第二,民间曾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说法,孔子学说最为深层次的内核即老子的学说。
即使在这篇假借在孔子晚年之名提出的“大同”构想,实质上就是老子的“德即不得”观。
文章中的“大道之行”的“道”是从“无”向“有”的进步,是无“名”向有“名”的跃进,这里发生的“有”或“名”的规定就是老子学说的“德即不得”观。
再说了,《礼运》中所描述的仍然只是一套美好的理想。
没什么好奇怪的,古今中外,关于这种理想世界多的是!不过千万不要把“选贤与能”看作是民主主义,这种选贤与能是否通过推选,还是上面的提拔,都没有说清楚!不能说这些说法没有价值,但是大体上都是一套理想,却没有实施的具体步骤!其实都脱离不了空想的范畴。
实际上的社会远比这些简单的想法复杂得多!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3】《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的选集。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原文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身体,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这篇是讲儒家的理想大同世界,也讲小康的情况。
开头孔子参加祭祀以后,走到宫阙上参观,叹息鲁国祭礼的不完备。
他的弟子言偃问他为甚么,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是属于大家的。
那时候的官吏是:选拔贤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出来作事。
个人修养是:讲求信义,和睦相处。
对于社会,不只是爱自己的父母儿子,也爱别人的父母儿子。
社会是:老年人有养老的地方,壮年人有工作,幼年人有生长的地方,其它残废有病的人都有疗养的设备。
工作:男的有职业,女的有家庭。
生产货物,不必为己;尽力怍事,不必为己。
这样一来,没有阴谋,没有强盗,小偷、乱徒、贼党,连大门都不必关。
这就是大同世界。
后来大道不实行了,天下变成了私有的。
大家只爱自己的父母、儿子。
货物、力量只是为自己。
天子和诸侯把爵位传给自己的子弟。
建筑内外城和护城河,作为防备。
以礼义来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
把功劳当作自己的。
以礼来断是非,赏罚人民。
这是小康政治。
把二者联系起来,并加以对比,就可以看出来,人类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的一个变化过程。
说不上来,这中间哪一方对错,只是觉得当今的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同层度的“问题”如能在这篇千载不衰的佳作中获得一丝启发,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