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国旅游文化知识

合集下载

第8章--旅游资源管理法律制度

第8章--旅游资源管理法律制度

第八章旅游资源管理法律制度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一、旅游资源概述1.旅游资源的概念根据2003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条件,没有旅游资源的存在,人们的旅游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2.旅游资源的特征从上述旅游资源的概念可概括出其具有如下特征:(1)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旅游活动的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非物质的;可以是已被开发利用的,也可以是尚未被开发利用的。

(2)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美等精神需求,吸引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是旅游资源的核心特征。

(3)旅游资源能被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旅游资源的概念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范畴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大。

3.旅游资源的分类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依据旅游资源现存状况、形态和特征进行划分,旅游资源被划分成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

从属性上来看,这8个主类旅游资源仍然是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前4个主类和后4个主类都分属人们已熟知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法概述1.旅游资源法的概念旅游资源法是指调整在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合理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旅游资源保护法的渊源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旅游资源保护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各环境与资源单行要素保护的法律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

其相关法律法规有:《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

中国旅游文化知识点

中国旅游文化知识点

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总论之间相互碰撞1、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题、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文化的层次结构:文化有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二是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即通常所说的行为文化;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3、文化与旅游的关系: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题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征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5、细碎知识点:①三皇五帝:伏羲、神农、女娲后世称为三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di ku)、尧、舜为五帝②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③姓氏的作用:姓的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起源于母系氏族氏的作用在于“明贵贱”,起源于父系氏族④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前三名称谓状元、榜眼、探花)⑤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合称干支,可配为六十对,所以六十年一个甲子⑥帝王的号:谥号: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庙号:帝王死后,继位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尊号: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扬性的称号年号: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年号陵号:封建帝王陵寝的名称⑦古代把每月初一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大月十五、小月十六叫“望”注:其他的如名、字、号、十二生肖等内容看书,以上内容结合书学习第三章中国建筑文化6、中国建筑文化的特点:(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拥有完整的木架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2)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3)中国古建筑造型优美(4)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协调7、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表现在:1、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突出的特点之一, 2、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3、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8、宫殿的布局: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3、前寝后殿9、宫殿外陈设:1、华表;2、石狮,有辟邪的作用,三王狮(狮子所蹲之石刻着鸟中之王凤凰和花中之王牡丹);3、日晷;4、嘉量;5、吉祥缸、6、鼎式香炉;7、铜龟铜鹤10、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式住宅的代表,最基本的四合院是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11、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的表现:1)敬天祭祖的礼制思想,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思想,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在建筑中得到充分的反映;2)中国古代建筑重在以平面结构为特色;3)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特点,并辅以砖瓦12、古建筑中的封建迷信思想:1)螭吻(chi wen),龙的九子之一;2)仙人走兽(走兽指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 ni)、獬豸(xie zhi)等;3)四灵(龙、凤、麒麟、龟);4)四方之神(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代表东南西北);5)石人石马(主要是起仪仗、驱魔、保卫的作用)6)吉祥寓意图案13、古代房顶的类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级别: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演攒尖顶、单檐庑殿顶~~~第四章中国园林文化14、中国园林的定义:中国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等而建的,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厅、堂、馆、榭、轩、楼、台、阁、亭、路、桥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旅游文化: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与旅游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结果。

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中国旅游文化:是指具有中特色的旅游文化,是以中华名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为基础的,包括已经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内的文化产物。

一,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博大精深的中国旅游文化所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特征文化地域特征名族特征综合发展特征(1)历史传承特征: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特征,也就是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是指世世代代相传延续,承传延续具有社会特点的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包括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因此,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承性是指中华名族所创造的有关旅游的文化及其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历史的积淀和筛选而被后代相袭继承和传播,同时也是整个人类旅游文化发展演进的重要构成,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中国旅游文化源远流长,至迟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发生并留下了珍贵的记载,并经历了武帝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和近代时期,总之有八个时期,时间跨度长达五千年之久。

发展今天的旅游文化,首先是挖掘现存的旅游文化资源,然后才是开发利用和发扬光大。

从空间上讲,旅游文化的传承性表现在旅游客体在不同地域上的一致性。

(2)地域文化特征:1同一地区不同文化:指的是同一地区各种不同文化现象的同时出现,表现出同一地区的文化差异和诸多文化共同存在。

2,不同地区相同文化:指的是虽然地域有差异,但文化传统是相同的。

3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国地域辽阔,山河众多,有自然环境而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地域单元,而每个单元的文化都带有极其明显的地域特色。

(3)名族特征:民族性的不同特色正事中国旅游文化中最具彰显力的个性所在,因此,中国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正是中国56个名族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同时也是展示我国多民族和睦团结气氛和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所在。

旅游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旅游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旅游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第一章测试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基本属于现在狭义文化的范畴。

()A:对 B:错答案:对2.西方对文化的概念是从精神生产活动开始的,逐步引向物质生产活动。

()A:对 B:错答案:错3.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这六个要素。

()A:对 B:错答案:对4.旅游主体文化是指旅游者文化,具体是指旅游经营者的文化背景、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文化需求等。

()A:对 B:错答案:错5.旅游消费文化是,包括和旅游审美行为文化。

()A:错 B:对答案:对6.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A:精神B:制度C:文化D:物质答案:文化7.从形态结构上说,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组成。

其中,()是文化的核心。

A:精神文化B:价值观念C:物质文化D:无差别答案:价值观念8.旅游文化的()是不同地区旅游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各地文化特色和优势的体现。

A:综合性B:民族性C:地域性D:传承性答案:地域性9.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

A:旅游内容的地域性 B:旅游内容的丰富性 C:旅游内容的传承性 D:旅游内容的新颖性答案:旅游内容的丰富性10.旅游文化的()是旅游文化独特性的表现,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之所在,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正说明了旅游文化的民族性地位。

A:民族性B:地域性C:综合性D:传承性答案:民族性第二章测试1.进入母系氏族公社,西安半坡氏族是长江流域的典型。

()A:对 B:错答案:错2.南宋时期宋慈的《千金方》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早300年,对法医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A:错 B:对答案:错3.东晋灭亡后,在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4个小王朝,称为南朝。

旅游文化历史文化常识

旅游文化历史文化常识

历史人物与故事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杰出代表,游客可以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深入了 解历史的进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是历史的生动记录,游客可以通过听讲历史故事,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类 智慧的结晶。
04
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结合
旅游文化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旅游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 生活方式,具有传承和保护历 史文化的责任。
旅游文化历史文化常识
• 旅游文化概述 • 历史文化常识简介 • 旅游中的历史文化体验 • 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结合 • 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发展趋势
01
旅游文化概述
旅游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旅游文化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是旅游与文化相互融合的产 物。
特点
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 艺术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反映了 不同地区、民族的历史传统、文 化特色和审美追求。
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 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机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 的多元化需求。
在保持历史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如数字化技术、演艺等, 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和生动的体验。
通过旅游活动,游客可以亲身 体验和了解不同地域的历史文 化,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 知和认同。
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避免过度商业 化,确保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历史文化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
历史文化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旅 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旅游文化复习知识点范文

旅游文化复习知识点范文

旅游文化复习知识点★请选择16大文化区的任一文化区进行介绍,内容要求包括该地域的旅游地理环境特征、著名旅游景点、名人、艺术文化、饮食文化、特产等内容。

★请就你的家乡(具体市县)做一介绍, 内容要求包括该地域的旅游地理环境特征、著名旅游景点、名人、艺术文化、饮食文化、特产等内容。

★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有两大风景名胜属于古典园林,即苏州园林和承德避暑山庄。

★中国的文化四绝包括京剧、烹饪、山水画和(园林)。

★中国园林按归属分类,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宗教园林三大类别,其中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有(北方园林)。

园林分类还可以按地理分类,如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等。

★中国园林主要是由山石、水、花木和建筑四大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

山,是园林中的“骨架”,水则好比是园林的“血液”。

花木好比园林的“毛发”(或服饰)。

树木葱茏,繁花似锦,方能显示出园林的秀媚与生机。

★廊是我国园林中的一种独特的带状建筑物,一般都称为长廊,形曲而空长。

特点上贵在“曲”、妙在“长。

(选择题)★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

(亭)★厅堂在江南园林中是主体建筑。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饮宴、观赏水景,身临其中有乘船荡漾于水上的感觉。

★山上的小亭,花墙的漏窗在园林中常见的构景手法属于引景。

(另有点景、框景、对景、漏景、借景)★饮食文化在中国具有如下特殊的功用:一是社交功用;二是亲和功用;三是宣传功用;四是养生功用。

★中国饮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和特点。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两大观念、三大原则、四大习俗、五大特点、十美风格。

两大观念:1、重视饮食2、注重科学饮食三大原则:1、本味主张即讲究食物的自然本色之美。

2、追求科学和艺术即饮食追求美好,加工力求精细,注重调味,遵守时节。

3、医食同源和饮食养生四大习俗:1、以谷物为主,2、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3、讲究五味调和,4、三餐制为主十美风格1、味:指饱口福、增食欲的味道,是产生美食效果的关键,源于“本味主张”。

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自然资源

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自然资源

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旅游文化。

2. 学习中国各类自然资源景观的特点和旅游价值。

3. 培养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水资源景观1. 长江三峡2. 黄果树瀑布3. 杭州西湖4. 教学活动:欣赏长江三峡的图片,了解其旅游价值和生态保护措施。

第二章:中国草原资源1. 呼伦贝尔大草原2. 锡林郭勒大草原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景观特点和旅游活动。

第三章:中国沙漠资源1. 沙漠风光2. 沙漠探险活动3. 教学活动:欣赏沙漠风光图片,了解沙漠探险活动的旅游价值和发展。

第四章:中国森林资源1. 长白山森林2. 峨眉山森林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长白山和峨眉山的森林景观特点和旅游活动。

第五章:中国海洋资源1. 海南三亚2. 青岛海滨3. 教学活动:欣赏三亚和青岛海滨的图片,了解其旅游价值和生态保护措施。

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各类自然资源景观。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各类自然资源景观的认识和旅游体验。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自然资源教学内容:第六章:中国矿产资源1. 稀土资源2. 煤炭资源3. 教学活动:通过图文资料,了解稀土和煤炭资源的分布及旅游开发情况。

第七章:中国地质公园1. 黄山地质公园2. 张家界地质公园3. 教学活动:欣赏黄山和张家界地质公园的图片,了解其地质特点和旅游价值。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江南水乡”与第七章“丝绸之路”的精彩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第五章的“江南水乡概览”、“水乡古镇的特色与文化”、“水乡风物与民俗”;第七章的“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与文化遗址”、“丝路旅游与文化体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

2. 掌握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特色,提高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他们对我国旅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与江南水乡的特色文化。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地图、挂图、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江南水乡概览:介绍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点。

b. 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讲述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影响。

c. 水乡古镇特色与文化:分析古镇建筑、民俗、风物特点。

d. 丝路重要城市与文化遗址:介绍西安、敦煌等城市及莫高窟等文化遗址。

3. 实践情景引入:设定学生为旅游策划师,设计一条串联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

4. 例题讲解:分析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特点,设计旅游宣传文案。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a. 概览b. 水乡古镇特色与文化c. 水乡风物与民俗2. 丝绸之路a. 历史背景b. 重要城市与文化遗址c. 丝路旅游与文化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比较分析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特点。

2. 答案:b. 学生设计的旅游线路需涵盖两地特色景点,旅游攻略要体现文化内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实地旅游资源。

b.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与感受。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文化》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导游课程类别:核心学习领域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2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定位:《中国文化与旅游》是我院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导游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设置突出内容的基础性、人文性和应用性,以适应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同时,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公选课面向非旅游专业开设。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突出人文精神教育思想理念,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渗透、贯穿到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人文教育思想的平台上,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

实现学生技能由经验层面相策略层面的提升。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旅游山水文化。

2.了解旅游建筑文化。

3.掌握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文学。

技能目标:1.培养良好的旅游从业意识。

2. 具备逻辑分析、自主学习延伸能力。

3.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素养目标:1.使学生理解旅游文化知识对专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

3. 培养良好的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四)后续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二、课程内容标准(一)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三、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教学模式《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根据导游讲解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为主线,设计了七大学习领域,《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要打破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导游讲解、导游服务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突出对讲解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教学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展开,充分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和技能。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第一章绪论1、1977年由被称为旅游业教育先驱者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首次提出“旅游文化”概念。

2、国外旅游文化的研究的特点:①比较注重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

②旅游文化研究已超越旅游经济的研究。

③重视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理论研究。

④旅游文化研究多以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为着眼点。

3、1984年第一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分册中,第一次提出了“旅游文化”的概念。

4、旅游文化学理论研究框架:“三要素结构论”(建立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认知构架上)和主体结构论。

5、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6、旅游文化学内容体系(图)21页7、旅游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属于旅游学和文化学交叉与综合性质的学科8、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具体方法:①文献资料法、②调查法、③比较法、④田野工作、⑤模型或模式分析、⑥统计分析第二章旅游文化的本质与特征1、旅游文化本质与相关范畴的认识框架(图)35页2、旅游文化的特征:①一般特征:创造性、自由性、对象性、价值性、时空性、民族性、继承性②基本特征:流动性、开放性3、旅游文化定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是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以旅游目的地作为最终极的载体相互作用、共创共生的过程和结果,是由旅游活动引致并迸发出来的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其实质是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

第三章旅游文化的形成、功能与地位1、旅游文化形成机制模型(图)68页2、旅游文化的功能:①改塑自然;②发展文化;③推动社会;④繁荣经济;⑤陶冶人格3、旅游文化功能:从旅游者角度:神话传说、游记文学(游记、旅游诗等)、山水画、旅游摄影和历史遗踪从旅游业角度:神化、史化、名化、附会、创造第四章旅游审美文化1、美的存在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的表现形态:优美、壮美、悲美、喜美2、审美特征:审美具有直觉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等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定义与特点、江南水乡的主要景区介绍、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定义、特点以及主要景区,掌握相关旅游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旅游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江南水乡的定义、特点以及主要景区的介绍。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江南水乡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地图、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江南水乡的定义、特点,让学生对江南水乡有整体的认识。

3. 情境体验:带领学生参观江南水乡的实景模型,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

4. 例题讲解:以乌镇为例,详细介绍江南水乡的景区特点和民俗文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江南水乡景区的特点。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江南水乡》2. 板书内容:a. 定义与特点b. 主要景区c. 民俗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苏州拙政园的园林特色及其所体现的江南水乡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了解江南水乡的其他景区,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情境体验和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

对于本节课,重点为江南水乡的定义、特点以及主要景区的介绍,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江南水乡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板书设计要确保信息量适中,既不遗漏重要知识点,也不堆砌过多细节,以免学生难以消化。
四、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
作业设计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以及需要深化的内容。作业题目应清晰明确,答案要详尽完整,不仅要给出正确答案,还要解释答案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例如,在关于江南水乡特色建筑的作业中,除了列举建筑名称,还应要求学生分析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时要语言清晰、语调亲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适当提高音量,加强语气,以突出重要性。
3.避免平铺直叙,适当运用停顿、疑问、感叹等语气,增加讲解的趣味性。
二、时间分配
1.确保导入、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6.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完整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
7.课后反思是否及时,是否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8.拓展延伸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
1.实践情景引入的教学设计。
2.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深度和广度。
3.板书设计的条理性和信息量。
4.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
5.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的教学设计
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关键环节。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应确保情景的真实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选择一段富有代表性的江南水乡视频,如苏州园林的四季变化、乌镇的古街道生活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此外,情景引入后,应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对其建筑风格有何影响?”、“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会如何向游客介绍这个景点?”通过这些问题,促进学生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如何?(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旅游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制约。

3、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有哪些特征?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文化等。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

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

(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

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1)丰富的历史文化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中职 旅游概论课件第八章 旅游文化

中职 旅游概论课件第八章  旅游文化

第八章 旅游文化
13
3. 旅游资源文化的内容层次结构
(1)旅游资源文化的“形” (2)旅游资源文化的“意” (3)旅游资源的背景文化
第八章 旅游文化
14
第四节 旅游企业文化
问题 导入
你对那个旅游企业具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重点: 1. 旅游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旅游企业文化的功能; 难点: 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
2 旅游资源的社会文化功能
2.1 自然旅游资源的人格塑造功能 (1)自然旅游资源能够使旅游者产生直观的审美文化感知 (2)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激发旅游者的审美想像,产生更为愉悦的体验 (3)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使旅游者情感激发和扩散的文化魅力
第八章 旅游文化
12
2.2 人文旅游资源的人文塑造功能 (1)文化传统类人文资源的张力
第八章 旅游文化
重点与
第八章 旅游文化
难点
15
1. 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 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守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 为规范和准则的综合
2. 企业文化的构成
(1)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 (2)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幔层(浅层) (3)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层 (4)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
(2)旅游客体文化 :侧重点是如何发掘旅游资源及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如何合理地对旅游资源进行 开发。
(3)旅游介体文化:是指连接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 之间的旅游业在发展运行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 形态。
第八章 旅游文化
5
2 旅游文化的特点
⑴ 多样性 ⑵ 时代性 ⑶ 体验性
第八章 旅游文化
6
第二节 旅游消费文化

中外民俗重点

中外民俗重点

中国民俗旅游各章节重点汇总第一章绪论1、民俗定义(P4)、风俗定义(P5)、习俗定义(P6)、礼俗定义(P6)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牛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愤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钟文化的一个员基本的组成部分。

风俗是人类的群体因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条件、社会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传承于社会的.具有一定的流传范围或区域、一定的流行时间,甚至始终生生不息的趋同性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文化创造。

习俗简而言之,即为地域性很强、阶层性明显、相沿积久的一种群体性的习惯和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礼俗泛指我国周以来维护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十L6仪式,是一种制度化了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具有导向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2、民俗旅游定义(P11)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3、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P11)⑴旅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

⑵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为民俗产品。

⑶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

⑷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表现为一种文化行为。

⑸民俗旅游的服务对象为公众,主要是离开经常居住地到民俗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的人,也包括民俗旅游点所在区域的水久性居民。

4、民俗旅游的特点(P15)(1)文化性;(2)禁忌性;(3)交往性;(4)立体性;(5)高效性5、民俗旅游的架构(P19)民俗旅游的构成:(1)民俗旅游主体;(2)民俗旅游介体;(3)民俗旅游客体;6、民俗与旅游关系(P22)(1)旅游为民俗资科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第八章:中国旅游文化知识

第八章:中国旅游文化知识

第⼋章:中国旅游⽂化知识第⼋章:中国旅游⽂化知识第⼀节:对联⼀.了解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1.先秦⾄唐孕育时期。

1)形成对联的⽂字条件。

2)形成对联的载体条件。

2.五代出现时期。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五代⼗国时期。

可以认为,后蜀是对联的发祥地。

3.宋元发展时期。

北宋以后对联推⼴到宫廷之外,引起朝野上下的兴趣。

4.明清⿍盛时期。

明朝是对联发展的黄⾦时期。

明代对联活动⼗分盛⾏,题联、赠联、联语对答等⾮常活跃。

清代进⼊对联发展的巅峰阶段。

⼆.熟悉对联的分类。

1.春联。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应⽤范围最⼴的对联,春节贴春联已成为我国⼈民的⼀种习俗。

2.门联。

也叫门贴、门对。

门联与春联不同,不是节⽇临时性的,⽽长久刊缀在门旁。

3.堂联。

是⼀种装饰联,⽤于美化厅堂、居室的。

4.喜联。

⼜叫婚联,是婚嫁时专⽤的对联。

5.寿联。

这种联是为年长者祝寿的,⼀般是称頌寿者功德,祝頌寿者健康长寿。

6.挽联。

这是⽤来爱哀悼死者、治丧祭祀的对联。

内容⼤都是评价死者的业绩,颂扬死者的精神和情操,表达哀思。

还有⼀种⾃挽联,是对⾃⼰⼀⽣的总结,或对亲⼈的嘱咐。

7.交际联。

⽤于酬赠,对答的对联。

8.名胜古迹联。

悬挂、雕刻在风景优美的名胜地或历史名⼈、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掌握对联的特点、格式。

1.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关。

对联是单独使⽤的对仗句。

对仗的特点,表现在上下两句之间。

对联的出句与对句不是孤⽴的,在内容上是相联、相关的,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指出句与对句在意思上并列,从不同的⾓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反对,指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反,相互映衬。

串句,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种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

如果对联上下联不围绕⼀个中⼼意思,各说各的就叫“对开”,这是作对联⼀忌。

对联上下联如果完全相同,这就是所谓“合掌”,也是作对联的⼀忌。

2.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

对联常见的上下各⼀句,可以四五字,也可以六七字不等。

三句以上,⽽且每句字数较多,可称长联。

中国旅游文化-拓展知识8

中国旅游文化-拓展知识8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3、中西方园林景观风格上的差异
幽闭深藏
开敞袒露
园林景态外部环境含蓄而内部环境开放外部环境显露而内部环境封闭园林建筑假山起伏
大草坪铺展
园林空间
中国的和谐实
用西方的繁复堆砌园林建筑装饰
溪池滴泉喷泉瀑布园林水景木料
石料园林建筑材料
盆栽花卉、重姿态图案花坛、重色彩园林花卉诗情画意、情
景交融
骑士的罗曼蒂克园林风格自然形孤植、散植
整形对植、列植园林树木步移景换视线限定园林取景迂回曲折、曲径通幽
轴线笔直式林荫大道
园林道路大型整体太湖巨石
人物、动物雕像园林雕塑生态形自由式布局(园林化)几何规则布局(建筑化)园林布局中国园林艺术风格
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类别
中国园林艺术风格
西方园林艺术风格
类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格式。
1.对联的横额。横额也叫横披,是一副对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横披有协调上下联的作用,横额与对联相映生辉。
2.对联的书写格式。对联由上下两连组成,合称一副对子。书写应竖写,不用标点符号,上联在右,从右至左写;下联在左,从左至右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3.对联的领词。领词在对联中用得十分广泛。领词往往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
4.《红楼梦》原名《石头记》,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作,后40回一般认为由高鹗续作。小说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情事态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深刻批判了封建社会。
三.熟悉我国古代著名散文游记的名称及作者。
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游记,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沈括的《雁荡山》,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范成大的《游峨眉山记》,周密的《观潮》,薛瑄的《游龙门记》,袁宏道的《虎丘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绚丽的山水胜迹与流转千古的名篇佳作相得益彰,深受游人喜爱。
3.堂联。是一种装饰联,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
4.喜联。又叫婚联,是婚嫁时专用的对联。
5.寿联。这种联是为年长者祝寿的,一般是称頌寿者功德,祝頌寿者健康长寿。
6.挽联。这是用来爱哀悼死者、治丧祭祀的对联。内容大都是评价死者的业绩,颂扬死者的精神和情操,表达哀思。还有一种自挽联,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或对亲人的嘱咐。
2.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对联常见的上下各一句,可以四五字,也可以六七字不等。三句以上,而且每句字数较多,可称长联。出句与对句的字数一定是相等的,否则不能称对联,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3.出句与对句语法结构相应一致。除上下联结构相同,对应词的词类也要相同。
4.出句与对句平仄相谐。平仄是声调的在分类。在对联中,运用平仄规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每一联中名字之间平仄的安排应是有规则地交替,不能连续几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一般地常常两个音节一转换;二是上下联之间,对应的音节,一般应该平仄相对。总的来说,一句之内平仄相谐,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小说是一种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的文学样式。
散文游记常用来记叙游览经历的旅途风物,内容涉及名胜古迹、山川景色、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描述生动,笔调清新,情景交融,常给人以美等享受。
二.掌握我国四大古典小说的名称、作者。了解主要内容。
1.《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长篇巨著,元末明初罗贯中著。襄樊隆中草庐、白帝城刘备托孤、成都武侯祠、湖北蒲圻的赤壁古战场、岳阳的鲁肃遗迹等都是著名的三国胜迹。
4.明清鼎盛时期。明朝是对联发展的黄金时期。明代对联活动十分盛行,题联、赠联、联语对答等非常活跃。清代进入对联发展的巅峰阶段。
二.熟悉对联的分类。
1.春联。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春节贴春联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习俗。
2.门联。也叫门贴、门对。门联与春联不同,不是节日临时性的,而长久刊缀在门旁。
第八章:中国旅游文化知识
第一节:对联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1.先秦至唐孕育时期。
1)形成对联的文字条件。
2)形成对联的载体条件。
2.五代出现时期。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认为,后蜀是对联的发祥地。
3.宋元发展时期。北宋以后对联推广到宫廷之外,引起朝野上下的兴趣。
2.《水浒传》是我国英雄传奇小说的高峰。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兴化人,船家弟子,童年随父到苏州,在浒墅关读书。施耐庵在梁山泊生活过。他把握特定环境,紧扣各自身份、经历和遭遇,即注意共性又突出个性,为读者塑造了以李逵、鲁智深、武松和林冲为代表的英雄群像。
3.《西游记》是明代出现的我国古代神魔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明代作者吴承恩以云台山、海州一带山水景物为背景,塑造了人民喜爱的反封建势力的叛逆英雄孙悟空的形象。
3.词的字数。最短的词,只有16个字、18个字,最长的是240字,,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个词牌的句数和字数,都是固定的。
四.掌握一些重点山水名胜诗词,要求能够掌握著名诗词作者的朝代、姓名,名篇与明景点的联系,有名的诗词要求能够背诵默写,其他要求能够翻译。
第三节:小说、散文游记
一.了解小说、散文游记的基本概念。
2.绝句。主要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每首绝句诗只有四句。
三.了解词和词牌的来源。
1.词的起源。词体萌芽与南朝,形成与唐代。最初起源于民间。从晚唐到五代,文人词逐渐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形成了风格婉约绮丽的流派。到了宋朝,词更为盛行和繁荣。
2.词牌名称。填词用的曲调名,叫词牌。词牌名的来源:有的是摘取原词里的字句为名称的,如《如梦令》、《忆秦娥》、《渔家傲》、《卜算子》;有的是用前人诗句作名称的,如《涴溪纱》、《西江月》;有的是用古代人名、故事作名称的,如《念奴娇》。有的用事物的名称作名称的,如《菩萨蛮》、《苏幕遮》;有的因词的内容而得名,如《浪涛沙》、《女冠子》;有的是沿用音乐宫词而取名,如《水调歌头》、《清平调《蝶恋花》;有的直接用全词的字数来作名称,如《十六字令》、《百字令》等等。此外还有沿用古乐府命名的,以地方命名的,以音乐命名的,计有1000多种,名目繁多。
2.词的体制。词亦是兴于唐代的文学源自式,经历五代,在宋朝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词本是曲子词,是要按照词调(也叫词牌)来写的。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二.熟悉近体诗的类别。
1.律诗。律诗源于南北朝,成熟与唐初。每一首诗,单句称为对句。出句和对句加起来,称为一联。律诗八句,分为四联。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起联,第二联(三四两句)称为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称为颈联,第四联(七八两句)称为尾联或结联。颔联和颈联,一般都用对仗。
7.交际联。用于酬赠,对答的对联。
8.名胜古迹联。悬挂、雕刻在风景优美的名胜地或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二.掌握对联的特点、格式。
1.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关。对联是单独使用的对仗句。对仗的特点,表现在上下两句之间。对联的出句与对句不是孤立的,在内容上是相联、相关的,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指出句与对句在意思上并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反对,指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一正一反,相互映衬。串句,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一种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如果对联上下联不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各说各的就叫“对开”,这是作对联一忌。对联上下联如果完全相同,这就是所谓“合掌”,也是作对联的一忌。
4.对联的断句。
1)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
2)注意对联中的领词。
3)利用反复词。
4)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
第二节:诗词
一.了解诗词的体制。
诗词是通过洗练的语言、严格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1.诗的体制。诗是音乐性的语言。诗的格律形式,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唐朝以前。第二个时期,是从唐代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