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策略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有效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然而,由于结构张力和路径依赖,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也存在现实困境,需要更为有效的行动策略。通过对全国首个城市“慈善社区”试点创建项目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社工机构通过进入、服务、互动的全过程行动策略,可以实现融入社区、促进社区治理创新的目标。社会工作应立足于解决社区“共同体困境”,着力构建社区合作网络,推动内生型社区治理的实现。
标签:社会工作;社工机构;社区治理;行动策略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具有服务性特点,提供有效服务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途径,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和善治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①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近年来,在民政部及各地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的政策支持下,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已经从社工教育者及学生的个体化参与发展为当前的组织化参与阶段。自2003年上海成立全国第一家社工机构至2015年年底,我国民办社工机构已达4686家。②大量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承接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项目,将其“落地”于社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社工机构融入社区是社会工作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社工机构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有学者指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不仅是一个制度化嵌入的过程,也是积极行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制度和资源的约束,社会工作需要发展出自己的一套行动策略。③目前,由于目标差异、非平等合作关系和政府潜在的维稳思维等,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治理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的挑战。一方面,社区行政化色彩浓厚,自主性不强。另一方面,社工机构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欠缺服务能力和行动策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社工机构被社区接纳和认可的程度不高,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有限。鉴于此,本文以一个较为成功的社工机构——Z社工机构(以下简称Z机构)与T社区合作实施全国首个“慈善社区”试点项目的个案④为例,深入探讨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过程和行动策略,以期对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过程
一般认为,外来机构介入社区服务的过程是为实现介入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连贯的步骤以及运用的相应的方法和技巧。这一过程可以作为行动过程来理解,分为探索期、策动期、巩固期和检讨期。具体来说,一是准备与探索阶段,二是动员与组织阶段,三是推展与巩固阶段,四是检讨与反思阶段。⑤
就Z机构与T社区的合作来看,首先需要了解Z机构参与T社区治理的背景及起因。Z机构是由原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后作为Z机构的法人及总干事)及北京市某高校教师于2012年共同发起成立并在朝阳区民政局登
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全职工作人员有近百人。该机构的服务宗旨是推广先进社会工作理念,传播慈善公益文化,提升社区发展能力,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与T社区的合作起因于2014年年初Z机构申报北京市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全国首个“慈善社区”试点项目并成功获批。这一项目的定位决定了Z机构必须与一个社区合作,Z机构当时也面临办公和活动场地短缺的困难。于是,在项目执行中,Z机构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项目在哪里“落地”。经过选择,Z机构最终将目标锁定在T社区。T社区面积为0.6平方公里,辖区居住人口合计5500户、13000多人。作为朝阳农村最早迈向城市化的社区之一,T社区具有非常典型的“首都式”城乡结合部的特征:高楼与平房互相“辉映”,农民、居民与流动人口相互混居。因为地理位置优势,除了乡镇企业外,这里还“散居”着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是一个多元社区。⑥
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背景下,社工机构的介入应强调其与社区合作的过程。Z 机构嵌入社区治理,首先需要与T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获得介入空间的关键。其次,Z机构需要深度介入社区服务并体现专业作用,在社区服务中的动员与组织是取得服务效果的重要环节。另外,Z机构参与社区治理应当致力于社区治理体制的创新,在建立关系、动员与组织之外,与社区内部各主体的互动和影响也是重要环节。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准备探索阶段、动员组织阶段和推展巩固阶段中社工机构进入、服务及互动过程的行动策略。
二、社工机构的行动策略分析
1.进入策略:借助个人关系网络获得政治机会结构
Z机构在将T社区设定为合作目标社区后,其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驻T社区开展合作。为保证顺利进入T社区,Z机构采取了一定的行动策略。Z机构负责人多年从事社区工作,有一定的政府和社区关系网络。她通过私人关系找到该地区负责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商量“慈善社区”的“落地”问题。经过商定,Z机构以项目服务换场地的方式,通过地区领导出面向T社区推荐其合作项目。不久,T社区同意与Z机构合作。为便于项目的开展,T社区为Z机构提供联合办公场地。由此,Z机构正式进驻T社区。
显然,在进驻社区的过程中,Z机构运用的策略是通过个人的政府关系网络形成一种政治机会结构,以获得合作关系的迅速达成。所谓政治机会结构是指由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各种政治权力关系变化的总和,它对集体行动者形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提高或降低社会运动所需花费的成本。社会网络理论认为,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不同类型的关系网络在个人的经济行动、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发挥作用。社会资本分为一般性和政治性两类,其中来自政府组织的网络成员联系被视为政治社会资本。在机构进驻中,Z机构负责人以其所有的政府关系网络(政治社会资本)建构了一种政治机会结构,促成了Z机构与T 社区合作关系的建立。T社区书记指出:“项目的源头是办事处领导引进的,如果领导不批给它(Z机构)在咱们T社区设个办公地点,T这个地界寸土寸金,给它(Z机构)辟出一个地儿是很不容易的。刚开始合作时我确实不了解什么是社工机构,实话实说,如果没有地区办事处领导的介绍,我根本不知道它(Z机
构),也不会轻易合作。因为现在这种合作风险太多了。这个项目能够成功,和领导重视支持也是有关系的。”可见,在社区行政化色彩仍然比较浓厚的背景下,这种通过个人的政府关系网络形成政治机会结构的策略为社工机构进驻社区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一方面,政治机会结构缩短了合作双方建立信任关系的时间,降低了合作风险的预期,特别是对社区来说,“有上级政府的保证”使其不会有太多的担忧。另一方面,政治机会结构增强了合作双方获得“收益”的预期。上级政府部门的推荐使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产生了合作可能带来成绩的预期。经由政府官员的介绍和支持,也增强了机构项目执行及合作成功的信心。
2.服务策略:资源动员与社区资产为本
Z机构进驻T社区后,与T社区的合作主要围绕着“慈善社区”项目进行。从T社区书记对其社区与Z机构合作前期情况的评价来看,她认为机构项目很多,投入到“慈善社区”项目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服务给社区带来的效果不明显。这使她对项目合作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可以说,Z机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服务赢得社区的信任。
资源依赖关系影响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对非营利组织与社区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资源动员对社会组织至关重要。此资源动员并非进行社会运动中的资源动员,而是关注地区性非营利组织汇聚、组织其可运用的各类资源并投入到社会服务中的过程。这些资源包括财力、人力、资讯等资源以及道德情感上的支持性资源等。为获得社区的信任,Z机构在服务中采取的第一个策略就是广泛动员各类资源,以获得社区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认可。一方面,因Z机构获得的政府购买项目经费较少且为补贴性质,其必须动员更多的财力、人力资源以保证项目的效果。于是,Z机构向一些外部伙伴寻求支持。比如,通过对社区活动冠名的方式,获得部分单位对服务活动的经费赞助和物品提供;邀请各类专业人士就项目内容进行授课培训,提供社区教育与就业促进服务等。另一方面,为扩大社会关注度,获得更多的支持性资源,Z社工机构借助全国首个“慈善社区”这一新闻热点,广泛邀请媒体和相关政府部门关注、参与项目活动,尽可能扩大项目的影响力。Z机构从外界获取物资、教师和媒体等资源,同时调动机构内部的专业资源,投入到“慈善社区”项目中,这种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有助于建构社区对机构的资源依赖框架,增进社区对机构解决问题能力的信任,促进合作的开展。T社区书记指出:“她们整合资源的能力比较强,比如师资方面,她们在媒体方面的资源也比较多,比较会宣传。社工机构来后,从文字上、宣传上给我们增彩增亮了。”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精英动员为社区注入资源的作用只是停留在与社区建立关系的阶段,要实现参与社区治理、推动社区建设的目标,就必须以”慈善社区”作为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服务设计。为此,Z机构采取了第二个策略,即以社区资产为本的服务策略。Z机构认为,虽然T社区构成的复杂性使其社区治理的难度倍增,但T社区也有许多优势和资源。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就是T社区有着较好的慈善基础。在项目启动之时,T社区已有六、七支志愿服务队伍,拥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开展过很多服务,带动了一部分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同时,T 社区居委会和党委的负责人有创新的思路和做出工作成绩的干劲,社区两委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