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平衡的统一,即内在稳定性与合理开放性的结合就成 为政府的政策目标。
但是,直接影响内外平衡目标的变量很多。在开放条件下, 这些变量通过各种机制发生着复杂的联系,各种变量变动造成的冲 击都会使经济偏离最佳区间。
因此,政府必须运用可控制的变量即政策工具来实现经济的 稳定与合理开放,而在某些区间内或状态下,经济的内在稳定性与 合理开放性的要求使这些变量的调整方向相反,实现某一目标会带 来另一目标的恶化。
分析内外经济同时平衡实现条件的模型,最初由澳大利亚经 济学家萨尔特与雷弗·斯旺各自提出,后由米德综合而成。
11
米德的内外均衡协调理论可以概括为“两种目标、两种政策 工具”的理论模式。
两种目标即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 两种政策工具即“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 所谓的支出调整政策也称为“支出政策”,主要由凯恩斯主 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构成;米德认为,把货 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合在一起作为支出政策以调节总需求,可实现内 部均衡。
5
三、米德冲突:内外平衡矛盾的经典论述
1951年詹姆斯.米德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部平衡与外部 平衡冲突问题。
米德指出,一国在进行国际收支调节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同 时实现内外平衡,就必须同时应用对一国的收入与国际收支具有不 同效应的两种政策工具。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来调节内外平衡。但是,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会出现内外平 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1
第一节 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一、内部平衡: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在现代经济学中,一国经济的内部平衡是指当该国的生产 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就业)时,价格水平可以保持稳定状态。
对内部平衡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有一个演化的过程,这一概念 首先由英国经济学家米德首创。
米德之前,经济学界一般认为内部平衡是一种在没有通货膨 胀条件下的充分就业状况。
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汇率不能变动,如果不采用贸易限 制,内外均衡的目标会产生冲突。
13
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 代表本国的竞争性。
本 币 贬 值
e
(2) 膨 顺差 胀
EB
(1) 衰 顺差Biblioteka BaiduE 退
(3) 膨 逆差 胀
本 币 升 值
0
(4) 衰 逆差 退
IB
14
国内支出或吸收水平
米德分析的主要缺陷在于没有考虑资金流动对内外平衡问 题的影响。
4
一般来说,那些坚持保持经常项目平衡的国家可能会忽 视跨时贸易带来的收益。
所以,实践中没有一个现实主义的政策制定者会在任何情 况下都坚持经常项目绝对平衡的政策。
在特定的时点上,政策制定者通常会要求达到一些经常项 目余额方面的目标,这就是他们的外部平衡的目标。
虽然经常项目余额的目标并不总是绝对平衡,但由于持续 顺差和持续逆差都会给一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政府总是 力求避免过度赤字与过度盈余的出现,
这样,政府在采取措施实现内部平衡的同时,也对外部平衡 的实现发挥了积极影响。
三、经济膨胀/充分就业——国际收支逆差
8
第二、四种情况则出现了内外平衡的冲突:
二、经济膨胀/充分就业——国际收支顺差
政府在通过紧缩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内部平衡时,导 致进口相应减少,在出口保持不变时,就会使原有的国际收支顺差 差额愈发增加,使外部经济状况距离平衡目标更远。
3
经常项目不平衡的状况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弊无利的。 譬如,如果一国的投资机会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好,那么该 国现在借入资源并于将来偿还是毫无问题的,因为有利可图的投资 所产生的收益将足以补偿借款的本金与利息。 同样地,如果一国现在输出资源比在国内利用这些资源能产 生比更大收益的话,那么经常项目的盈余也是可以提高本国福利的。 也可以说,经常项目的不平衡是一个国家从贸易中获利的另 一种方式。 这种贸易也就是所谓的跨时贸易,即交换不同时点的消费的 贸易。
这就形成了内外平衡的冲突。 10
四、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均衡分析
詹姆斯.米德研究了内外均衡冲突的问题以后,指出开放经 济下内外平衡矛盾经常会出现,要解决此矛盾,必须运用政策搭配 的方法。
一种政策用于实现内部均衡,另一种政策用于实现国际收支 平衡。
一种政策只能用来对付一种目标,一种政策如果同时用来对 付两个相互独立的政策目标,则两个目标都不能实现。
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进一步扩展了米德的模型,认为在资本 流动的条件下,如果把外部均衡定义为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衡, 就能够解决这个政策困境。
6
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的矛盾关系
内部经济状况
外部经济状况
一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国际收支顺差
二 经济膨胀/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顺差
三 经济膨胀/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逆差
四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国际收支逆差
7
第一、三种情况意味着内外平衡之间的一致: 一、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顺差 为实现经济的内部平衡,要求政府采取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措 施(扩张性政策)进行调控,这便会导致进口相应增加,在出口保持 不变时,就会使原有的国际收支顺差状况得以改变而趋于平衡。
四、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
可见,内外平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 经常账户盈余或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 况组合。
之所以会造成内外平衡的冲突,9 其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
当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时,该国一方面要保 持自身的相对稳定,避免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失衡现象,同 时,也要利用经济的开放,通过商品、劳务、资金的国际流动来增 加本国福利。
米德认为,内部经济平衡是指在考虑自然失业率的前提下, 与谨慎控制的通货膨胀相一致的最高水平的需求或国民产出。
2
二、外部平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最优水平
米德认为,所谓外部平衡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时 的情形。
严格地说,外部平衡应当同时包括经常项目的平衡与资本 项目的平衡。但在最初分析时可以暂时把资本项目抽象掉,假定 经常项目的平衡就是整个国际收支的总平衡。
12
支出转换政策也称为“转换政策”,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国 际竞争力、使支出方向发生转变的政策,诸如汇率调整、关税、出 口补贴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汇率政策。
外部均衡主要通过转换政策如价格调整来实现,即汇率变动 和/或进口限制。
搭配使用双重的政策工具就可以达到双重均衡目的,但这只 能在浮动汇率制下才能实现。
但是,直接影响内外平衡目标的变量很多。在开放条件下, 这些变量通过各种机制发生着复杂的联系,各种变量变动造成的冲 击都会使经济偏离最佳区间。
因此,政府必须运用可控制的变量即政策工具来实现经济的 稳定与合理开放,而在某些区间内或状态下,经济的内在稳定性与 合理开放性的要求使这些变量的调整方向相反,实现某一目标会带 来另一目标的恶化。
分析内外经济同时平衡实现条件的模型,最初由澳大利亚经 济学家萨尔特与雷弗·斯旺各自提出,后由米德综合而成。
11
米德的内外均衡协调理论可以概括为“两种目标、两种政策 工具”的理论模式。
两种目标即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 两种政策工具即“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 所谓的支出调整政策也称为“支出政策”,主要由凯恩斯主 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构成;米德认为,把货 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合在一起作为支出政策以调节总需求,可实现内 部均衡。
5
三、米德冲突:内外平衡矛盾的经典论述
1951年詹姆斯.米德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部平衡与外部 平衡冲突问题。
米德指出,一国在进行国际收支调节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同 时实现内外平衡,就必须同时应用对一国的收入与国际收支具有不 同效应的两种政策工具。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来调节内外平衡。但是,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会出现内外平 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1
第一节 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一、内部平衡: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在现代经济学中,一国经济的内部平衡是指当该国的生产 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就业)时,价格水平可以保持稳定状态。
对内部平衡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有一个演化的过程,这一概念 首先由英国经济学家米德首创。
米德之前,经济学界一般认为内部平衡是一种在没有通货膨 胀条件下的充分就业状况。
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汇率不能变动,如果不采用贸易限 制,内外均衡的目标会产生冲突。
13
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 代表本国的竞争性。
本 币 贬 值
e
(2) 膨 顺差 胀
EB
(1) 衰 顺差Biblioteka BaiduE 退
(3) 膨 逆差 胀
本 币 升 值
0
(4) 衰 逆差 退
IB
14
国内支出或吸收水平
米德分析的主要缺陷在于没有考虑资金流动对内外平衡问 题的影响。
4
一般来说,那些坚持保持经常项目平衡的国家可能会忽 视跨时贸易带来的收益。
所以,实践中没有一个现实主义的政策制定者会在任何情 况下都坚持经常项目绝对平衡的政策。
在特定的时点上,政策制定者通常会要求达到一些经常项 目余额方面的目标,这就是他们的外部平衡的目标。
虽然经常项目余额的目标并不总是绝对平衡,但由于持续 顺差和持续逆差都会给一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政府总是 力求避免过度赤字与过度盈余的出现,
这样,政府在采取措施实现内部平衡的同时,也对外部平衡 的实现发挥了积极影响。
三、经济膨胀/充分就业——国际收支逆差
8
第二、四种情况则出现了内外平衡的冲突:
二、经济膨胀/充分就业——国际收支顺差
政府在通过紧缩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内部平衡时,导 致进口相应减少,在出口保持不变时,就会使原有的国际收支顺差 差额愈发增加,使外部经济状况距离平衡目标更远。
3
经常项目不平衡的状况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弊无利的。 譬如,如果一国的投资机会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好,那么该 国现在借入资源并于将来偿还是毫无问题的,因为有利可图的投资 所产生的收益将足以补偿借款的本金与利息。 同样地,如果一国现在输出资源比在国内利用这些资源能产 生比更大收益的话,那么经常项目的盈余也是可以提高本国福利的。 也可以说,经常项目的不平衡是一个国家从贸易中获利的另 一种方式。 这种贸易也就是所谓的跨时贸易,即交换不同时点的消费的 贸易。
这就形成了内外平衡的冲突。 10
四、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均衡分析
詹姆斯.米德研究了内外均衡冲突的问题以后,指出开放经 济下内外平衡矛盾经常会出现,要解决此矛盾,必须运用政策搭配 的方法。
一种政策用于实现内部均衡,另一种政策用于实现国际收支 平衡。
一种政策只能用来对付一种目标,一种政策如果同时用来对 付两个相互独立的政策目标,则两个目标都不能实现。
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进一步扩展了米德的模型,认为在资本 流动的条件下,如果把外部均衡定义为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衡, 就能够解决这个政策困境。
6
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的矛盾关系
内部经济状况
外部经济状况
一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国际收支顺差
二 经济膨胀/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顺差
三 经济膨胀/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逆差
四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国际收支逆差
7
第一、三种情况意味着内外平衡之间的一致: 一、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顺差 为实现经济的内部平衡,要求政府采取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措 施(扩张性政策)进行调控,这便会导致进口相应增加,在出口保持 不变时,就会使原有的国际收支顺差状况得以改变而趋于平衡。
四、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
可见,内外平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 经常账户盈余或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 况组合。
之所以会造成内外平衡的冲突,9 其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
当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时,该国一方面要保 持自身的相对稳定,避免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失衡现象,同 时,也要利用经济的开放,通过商品、劳务、资金的国际流动来增 加本国福利。
米德认为,内部经济平衡是指在考虑自然失业率的前提下, 与谨慎控制的通货膨胀相一致的最高水平的需求或国民产出。
2
二、外部平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最优水平
米德认为,所谓外部平衡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时 的情形。
严格地说,外部平衡应当同时包括经常项目的平衡与资本 项目的平衡。但在最初分析时可以暂时把资本项目抽象掉,假定 经常项目的平衡就是整个国际收支的总平衡。
12
支出转换政策也称为“转换政策”,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国 际竞争力、使支出方向发生转变的政策,诸如汇率调整、关税、出 口补贴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汇率政策。
外部均衡主要通过转换政策如价格调整来实现,即汇率变动 和/或进口限制。
搭配使用双重的政策工具就可以达到双重均衡目的,但这只 能在浮动汇率制下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