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岩画分布(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岩画分布
美国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崖壁画
荒古人类遗留在岩石上的画面,最早的据说已有四万年的历史,绵延至现代的原始部族仍有制作,今天被人们发现的岩画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的印度和中国。

欧洲岩画
集中分布于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在洞窟、岩石遮蔽处、露天崖壁上较多。

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始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中石器时代,属于狩猎艺术,主要出现在洞窟中,岩画的中心是在法国的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法兰克一坎塔布利连地区。

另外,在意大利、罗马尼亚、葡萄牙和乌拉尔的卡罗瓦洞窟也发现有岩画。

晚期是由从事复杂经济活动的人群所创造,从中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有文字的历史时期。

也有人称其为混合经济社会的岩画艺术,主要以露天岩刻为主,遍布许多欧洲国家,其中心点位于欧洲南部伊北利亚半岛、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

欧洲岩画的主要题材是动物,表现的动物形象常处在怀孕期,有的成双成对画在一起,有的动物旁边刻画着女性生殖器,或在附近有天然孔穴裂隙,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动物繁殖的观念。

巴西皮奥伊州岩画
非洲岩画
遍布于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利比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索马里、南非、苏丹、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家和地区。

虽然它不比欧洲史前
岩画古老,但.却比大洋洲史前岩画流传得长久,时间在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岩画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

根据风格艺术、石垢的色泽、所表现的动物种类、服饰及武器等差别,可分为四期:(1)古代水牛时期(约公元前9000一前3500年),以单独动物、大动物群及绝种动物的写实图像为代表,是古代狩猎生活的反映。

(2)牧养公牛时期(约公元前3500一前1500年),以大型的写实家畜图像,以风格化的大动物群图像为代表,包括大的公牛图像,有点风格化的细刻线,程式化的大型野生动物图像等等。

(3)马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世纪),包括风格化的人物图像、马拉的板车及大型马车、钟形样式的服装、风格化的公牛及其他家畜图像。

(4)骆驼时期(约始于2世纪),在浅刻的骆驼图像中,以概括的几何图案居多,这一时期用简单粗糙技术刻成的小型晚期图像,混合有题记和象征性标记。

非洲的撒哈拉岩画,位于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边界不远的撒哈拉中部阿尔杰尔高原,是世界各国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史前艺术博物馆”。

印度岩画
主要分布于印度中部文迪亚山脉的丘陵地带。

最古的岩画可追溯到距今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风格,印度岩画大致分为五期:(1)自然主义的岩画,以描绘单独的野生动物为主,造型古朴写实。

(2)风格化的岩画,开始从色块中提炼出线条,用简略粗重的线条勾勒人和动物的轮廓。

或者是剪影式的平涂与粗线条的浅描并用。

动物比较写实,人物则是图案化的,几何形的。

(3)装饰性的岩画,线条趋向装饰化,往往在人和动物的外轮廓线中交织着直线、斜线、蛇形曲线,大量描绘狩猎、舞蹈、奔跑等各种剧烈运动。

(4)程式化的岩画,线条复杂,色彩丰富,各种动物外形中用优美的弧线和华丽的色彩装饰,人体描绘具体细致,注意显示性别。

画面上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标枪、弓箭和石斧。

(5)折衷的岩画,技法上基本是前四期的重复、模仿或综合。

多描绘骑马、骑象或步行的战士手持盾牌刀剑格斗的战争场面,以及草庐定居、歌舞、奏乐、礼拜、畜牧、耕耘、采蜜、植树等混合经济或农耕时代的部落生活情景。

贺兰山岩画
中国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及江苏等地,都有古代岩画。

从内容来看,中国的岩画可分为南方、北方两大系统。

北方地区的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及各种符号,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与中亚、西伯利亚等地的岩画有相似之处。

南方地区的岩画除描绘动物、狩猎外,还表现采集、房屋、村落、宗教仪式等。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并绘有农作物。

中国境内岩画的年代,还不十分确切,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北方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国西部的新疆、宁夏、甘肃和青海地区,作品风格写实,技法主要是磨刻;中国西南地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表现内容主要是宗教活动,作品技法以红色涂画为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画,主要反映人类与出海活动有关的事件,内容以抽象的图案为主,都采用凿刻的技术。

目前大多数发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岩画,很多是古代少数民族艺术家的创造。

中国北方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相继居住过的少数民族有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他们只留下一些岩画的遗迹,散落在悬崖峭壁和荒草之间。

岩画是描绘在崖石上的史书。

中国历代的书籍,往往只记载各代帝王的生活情况,很少反映当时人民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岩画中却可以看到:反映社会生产的,有狩猎、放牧、农业等;反映宗教信仰的,有祖先崇拜、祭祀仪式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村落、舞蹈等,岩画中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人面像岩画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中国的人面像岩画以数量丰富、风格多样,在世界人面像岩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无论在内地或边远地区,都大量发现有这种风格的艺术品。

中国岩画中的人面像题材,揭示了古人的宗教意识。

那些奇异的形象,反映了一个我们所不了解的精神世界。

中国各地的岩画都有几何形组成的抽象符号,这些符号以抽象的形式表达某种思想,或记载某些事件。

在众多的符号图形中,有的图形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如太阳符号、手印符号、脚印符号等。

这些岩画带回了遥远的古代,又仿佛把历史的长河一瞬间缩短了距离。

贺兰山岩画鹿
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和国外的岩画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

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

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②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

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

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经取样化验,证明内含较多的铁质,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调合料较为可能。

色彩稳定,经久不变。

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

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

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

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

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
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

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

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

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

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

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

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

群虎
北系岩画
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

制作时间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最晚的在元代。

在黑龙江、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是北系岩画集中的地区。

北方岩画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图形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

贺兰山的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

新疆岩画多为生殖崇拜的内容。

这些图像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

连云港的岩画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岩画的纹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变化。

色彩的深浅交替,使图像产生一种跃动的感觉。

岩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活动;还有的表现日月星辰、手印、脚印及各种原始符号。

依题材划分,北方岩画主要分为类人面像岩画、狩猎岩画、生殖岩画。

1、类人面像岩画
以其数量的丰富,风格的多样,在世界岩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我们将类人面像岩画分为无轮廓型、半轮廓型、全轮廓型、头饰型四种类型,其中头饰型是指除凿刻眼睛、纹面之外还包括带有头饰的人面像。

岩画中的类人面像与各地出土的彩陶、陶塑和骨雕中的类人面像得以相互印证。

我们从总体特征上可分列出它们相似的轮廓型、相似的年代、又从相似的特征中考证人类远古文化的滋生、衍化过程及制作原始艺术品的文化动机。

例如大量分布在原始艺术品之中的型类人面像,经过我们比较研究得出:它在原始时代首先是历法冬至日的标志,后来衍化为商族祖先崇拜的标志;而内蒙阴山岩画中的类人面像,除了有着祖先崇拜的含义外,人面像面部或额头之上刻划的直道,还有着古代先民“嫠面”习俗。

运用民俗学、原始宗教方面的知识,看到隐匿在类人面岩画背后的原始文化的奥秘。

类人面像是岩画中的重头戏,大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也是中国国岩画中出现最早的题材。

现在还不能对所有类人面像岩画作出较为符合情理的分析。

对人面像的研究将是岩画研究的一大课题。

2、狩猎岩画
即被表现的动物,它是被猎杀的对象,又是受敬畏的对象。

在中国北方阴山乌拉特中旗发现的“猎鹿”岩画,充分显露出创作者的心理动机。

整幅画面突出野鹿的地位,它虽身中数箭,却依然屹立不动,体现出远古先民对野鹿存有的巫术情节。

狩猎岩画是狩猎者的艺术,其目的是为了狩猎的成功和动物的繁殖。

新疆新源县岩画中,狩猎者手中的箭,已被意化为长长的一根线,表现出狩猎者对动物的占有欲。

这种实例在中国北方岩画中有很多。

3、生殖岩画
产生与人类自身的繁衍有关,生殖是最令原始人感到神秘的主题。

种的繁衍,是人类最古老而持久的渴望。

在北方岩画中经常有这样的画面:鼓胀的肚子上画着小动物,这些动物往往是马或鹿,好象她们“怀孕”了一样;有些成对的动物被解释为与交配有关;有些直接画出人类或动物交媾的场面;新疆呼图壁岩画则直接表现了人类极度夸张的勃起的阳具。

史前岩画
南系岩画
十几个地点,共有图形一千多个。

这些岩画表现了人们祭祀以及生产生活的场面。

南系岩画普遍用红色涂染,这同原始艺术中习惯使用红色的现象是一致的。

原始人在他们频繁的狩猎和战争活动中,鲜血不断地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导致红色在视觉中的稳定性。

红色那炽热的调子和生命之火相呼应,使岩画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展现,当红色置于某种祭祀仪式氛围中,红色和血色,使岩画产生强烈的刺激效果,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恐惧感、神秘感。

随着气象变化,岩画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岩画具有不同的整体效果。

岩画和巫术仪式的结合须要选定某个特定的季节和时间,更增加仪式的空间氛围。

内蒙古阴山磴口县莫勒赫图沟崖壁上刻有许多人面形,这里巨石兀立,深谷苍凉,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刻在锦屏山南面入口处凸出的巨石上,形似穹窿,灰蒙蒙的色彩给人造成神灵如在天上飘然而立的感觉,令人肃穆。

绘于河流转变处峭壁上的花山岩画,由近两千个红色人形构成的巨大场面,造成随时有可能压迫过来的沉重感。

岩画对面是开地,高耸的画壁同绿色植物形成强烈的对比,与江水的流动合成一种神秘而凝重的氛围,在阳光或月光下呈现出奇异的色彩。

可以想象,祭祀中人们的歌声、水声、鼓噪声混合交织,响成一片,红色岩画也仿佛和人们一起跃动起来,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庄严神秘的效果。

南方岩画以表现人物的活动为主要特征,人物形象程式化。

其中上举双臂、屈蹲双腿、犹如蛙式的“蹲形”人物最为突出。

不仅在南方出现成百上千个图形,而且在北部岩画、原始彩陶、甚至环太平洋地区的原始艺术品中都出现过这一形象。

如果单一地就造型需要而言,似乎过于简化了先民的创作本意。

它应该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需要找到大量可以用来支持这一观点的史料。

南方岩画的年代分析是可信的,与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凿刻为手段而制作岩画的方法不同,南方岩画大部分采用动植物颜料涂绘的制作方法,这样为用碳14测定年代的方法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它与岩画学者用当地出土文物花纹比较的结果是一致的。

把云南沧源岩画与云南出土的青铜器、铜鼓相比,把左江地区岩画上的环首刀、人物纹饰等图像与当地出土的文物相比,对岩画断代推测的结果,与碳14测定的结果一致。

前者测定的年代为距今2500-3500年,后者测定的结果为距今2370年-2115年,即成画的年代在春秋战国至西汉。

博格达岩画
其他地区
中国岩画除了南北二大系统外,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安徽、福建、广州、香港、澳门、台湾的岩画却也自成体系,它们都是抽象性的符号,用磨刻的方法制成。

江苏连云港岩画的制作时间较早,与六千年以前的东夷族有关。

安徽淮北岩画由于可用来论证的资料较少,它们的年代族属还没有最后定论。

港、澳、台、广州、福建的岩画都与古代的越人有关,越人是在使用文字之前,站在自已的文化圈里创造了这些岩画。

东南沿海的岩画还可纳入太平洋岩画圈的范围之内,这些岩画点现在或过去都紧依海岸线,离海岸线较远的岩画点的分布明显稀少,但也都傍依在入海的河流。

近海的岩画点大多分布于半山或山麓的岩面之间,也有的分布在山麓的冲积台地之上。

全世界范围内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多内容丰富、具有海洋特色的岩画点分布在大洋岸边。

其中“杯状形”“同心园”“蹲形”人物及抽象线性符号都是这些岩画点所共有的。

这些岩画是否可以帮助我们穿越时间、空间的隧道,掘开历史之谜。

最后我们还要介绍西北高原的岩画,包括甘肃、西藏、青海三个省区。

由于它们具有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文化面貌和居民生活状态的一致性,所以岩画的文化内涵和特点肯定也是相近的。

在西藏的日土县、革吉县、改则县、文部县、索县、那曲县、班戈县、申扎县、定日县、当雄县、贡嘎县、巴宿县发现了岩画,其中日土县任姆栋岩画、鲁日朗卡岩画和当雄县扎西岛“纳木错”岩画较为集中。

在甘肃靖远县、永昌县、玉门市、嘉峪关市、肃北蒙古自治县、安西县、玛曲县、甘南裕固族自治县;青海省的刚察县、天峻县、德令哈市、都兰县、格尔木市玉树县等地也都发现了岩画。

当雄“纳木错”岩画是彩绘的,对它的碳14测定,将对这一地区岩画的断代有着重大的意义。

西北其它所有岩画都采用凿刻的方法制作,内容涉及动物、人物、符号、日月星辰,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关。

题材可分下列几类的方法:狩猎、畜牧、争战、自然崇拜及神灵崇拜、舞蹈,其中狩猎、畜牧是主要内容。

在较为荒僻、偏远的西北高原,西藏岩画最为重要。

在与西藏周边的地区印度高原、巴基斯坦的岩画中,也发现有关相似的内容,对于研究西藏岩画的年代、族属、文化渊源等问题十分重要;在与北方系统的岩画相比二者最为接近,反映在岩画的题材、制作技法、岩画中出现的动物群种等方面。

尤其是部分动物身上出现的装饰性纹样,可以作为与北方其它地区岩画进行比较研究的根据。

西藏岩画大致可以分为早、晚二期,早期大致为吐蕃王朝之前早期金属时代,主要分布在西藏的西北包括阿里地区和藏北部分地区;晚期岩画大致为吐蕃及以后时期,主要分布于包括藏北的大部分地区及藏南、藏东南地区。

西北高原岩画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古代羌人,羌人在西北强盛以后,进入甘、青河西走廊一带,后来到了西藏高原。

对西北高原的岩画做深入研究或许可以画出古代民族的迁徙图。

贺兰山岩画太阳神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

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

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岩画分布在贺兰山全长250余公里、从北到南的十多个山口中。

在贺兰山树林口、黑石峁、归德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门沟、双龙山、黄羊山、苦井沟,发现岩画群20多处,画面总数约在万幅以上。

这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

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

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

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

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

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

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

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

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

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将军崖岩画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在南北长22.1米、东西宽15米的一块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状山坡上,分布着三组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的岩画。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时代岩画,是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是惟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距今约4000年。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天书。

第一组岩画在山坡西侧,南北长4米、东西宽2.8米,以人物和农作物图案为主。

在人面与农作物之间,还有鸟头、鸟面、圆点、刻划符号等。

第二组在山坡南侧,南北长8米,东西宽6米,以星象、鸟兽图案为主。

第三组在山坡顶部,由人面像和各种符号组成。

另外,在山坡顶部还有一大三小四块大石头,其中一块上有许多人工凿磨而成的圆窝,直径在3——7厘米之间。

根据岩画、大石以及将军崖所在的地形、地势看,此处是一处原始宗教的祭祀场所。

1988年1人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