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明代文学史年表

合集下载

明代文学(汇总)

明代文学(汇总)
“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传习录》上)
禅宗大师认为:“率性之谓道,率情之谓倒” (《紫柏老人集·法语》)
明后期思想家、文学家纷纷不顾天理、张扬世俗情欲:
李贽:“人必有私”(《藏书》卷2)
汤显祖:“世总为情”(《汤显祖诗文集》卷34)
袁宏道:真乐乃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
1、诸葛亮:
明智的化身;智慧的化身;效忠的化身;公正廉洁的化身。作者由此塑造了一个有“补完天地之手”、大智大贤的人物形象,从而确立了“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儒家的胸襟、兵家的谋略,又有道家的风范,成为超越个体存在的文化符号,有历史真实,但更多的是传奇色彩。
2、关羽:
义重如山,正气凛然,一切行为皆以义为准;无所畏惧,充满英雄主义精神;又有气盛高傲,刚而自矜的一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二、思想意义
“拥刘反曹”问题:
1.体现作者正统历史观。是 “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对文化秩序的关怀。
2.寄托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追求“王道”、“仁政”,反对“暴政”,渴 求“仁君贤相”。
三、人物形象
毛宗岗《读三国志注》中称“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唐传奇的代表作:
元稹《莺莺传》
白行简《李娃传》
蒋防《霍小玉传》
陈玄佑《李魂记》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
李朝威《柳毅传》
(五)宋元话本
宋代以后,古典小说分为文言、白话两支。
宋元白话小说叫话本,话本由“说话”而来。话本即说书艺人(宋代称为“说话人”)“说话”时所使用的底本。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明代文学概说

明代文学概说

(二)明代后期文学
1、理论上的自觉性
李贽的“童心说”和袁宏道的“性灵说”
2、诗歌——“公安派”“竟陵派” 3、散文——小品 4、通俗文学
所谓“童心”,李贽解释为“绝假
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 由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未经假饰 的真实情感,与之对立的,则是由 耳目而入的“闻见道理”。 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 童心焉者也。”(《童心说》)
端,有如天定神授,毕生毕世不可转移,宛如在
胎而生知,离母而故解者,可胜笑哉,可胜叹
哉!”
徐渭 “自君四海、主亿兆,琐至治一曲之艺,凡利 人者,皆圣人也。”(《论中》)
(二)明代中期文学
1、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 ① “前七子” ② “唐宋派” ③ “后七子”
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 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 王九思,并称为前七子; ——
3、思想文化:严格控制
① 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② 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③ 大兴文字狱
④ 取消士阶层“隐”的权利
程朱理学被尊奉为官方学说,这一学派
的儒家经典注本被当作士子日常的功课 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题目 取自“四书五经”,刘大魁《时文论》: “八股时文,是代圣贤说话,追古人神理于千 载之上,须是逼真;圣贤意所本有,我不得减 之使无;圣贤意所本无,我不得增之使有。” 形式 八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 危害 宋濂“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 能对”。
(二)明代前期文学 文学史上一段相当漫长的衰微 冷落的时期。
诗文 明初三大家:高启、宋濂、刘基 高启唱出了由元入明的文人们内心中的无穷悲 凉。宋濂,则因积极参与新朝文化规制的设计 而成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 以“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 “台阁体”长期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 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 。

明清历史年表

明清历史年表

明清历史年表明(公元1368—1644年)1368 戊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9 己酉二年1370 庚戌三年1371 辛亥四年1372 壬子五年1373 癸丑六年1374 甲寅七年1375 乙卯八年1376 丙辰九年1377 丁巳十年1378 戊午十一年1379 己未十二年1380 庚申十三年1381 辛酉十四年1382 壬戌十五年1383 癸亥十六年1384 甲子十七年1385 乙丑十八年1386 丙寅十九年1387 丁卯二十年1388 戊辰二十一年1389 己巳二十二年1390 庚午二十三年1391 辛未二十四年1392 壬申二十五年1393 癸酉二十六年1394 甲戌二十七年1395 乙亥二十八年1396 丙子二十九年1397 丁丑三十年1398 戊寅三十一年1399 己卯明惠帝朱允溫建文元年1400 庚辰二年1401 辛巳三年1402 壬午四年1403 癸未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4 甲申二年1405 乙酉三年1406 丙戌四年1407 丁亥五年1408 戊子六年1409 己丑七年1410 庚寅八年1411 辛卯九年1412 壬辰十年1413 癸巳十一年1508 戊辰三年1509 己巳四年1510 庚午五年1511 辛未六年1512 壬申七年1513 癸酉八年1514 甲戌九年1515 乙亥十年1516 丙子十一年1517 丁丑十二年1518 戊寅十三年1519 己卯十四年1520 庚辰十五年1521 辛巳十六年1522 壬午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1523 癸未二年1524 甲申三年1525 乙酉四年1526 丙戌五年1527 丁亥六年1528 戊子七年1529 己丑八年1530 庚寅九年1531 辛卯十年1532 壬辰十一年1533 癸巳十二年1534 甲午十三年1535 乙未十四年1536 丙申十五年1537 丁酉十六年1538 戊戌十七年1539 乙亥十八年1540 庚子十九年1541 辛丑二十年1542 壬寅二十一年1543 癸卯二十二年1544 甲辰二十三年1545 乙巳二十四年1546 丙午二十五年1547 丁未二十六年1548 戊申二十七年1549 己酉二十八年1550 庚戌二十九年1551 辛亥三十年1552 壬子三十一年1553 癸丑三十二年1554 甲寅三十三年1555 乙卯三十四年1556 丙辰三十五年1557 丁巳三十六年。

明代文学_

明代文学_

成书过程:
历史记载:《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民间故事: 1《世说新语》 2隋唐:搬演、讲说三国故事-《大业
拾遗录》、李商隐诗 3宋:说三分-《东京梦华录》、苏轼 4金:诸宫调 5元:杂剧-关于三国近四十种 《全像三国志平话》-八万字、三卷、 上图下文
作者:罗贯中:约1330-1400 思想内容:

三言:包括宋元话本及明
人拟话本 内容: 1表现市民阶层思想意识 和道德观念的爱情故事 2肯定商人、手工业者的 经营活动及其思想品质 3通过对于社会矛盾、政 治斗争的描写揭示,表现 作者思想与政治倾向 4歌颂友谊、信用,谴责 忘恩负义的篇章
缺陷:
1为封建礼教、秩序唱赞歌; 2宣传因果报应; 3色情描写 艺术特色: 1面向社会生活,作品现实感 强 2情节曲折生动 3注重人物的形象塑造与心理 复杂性的剖析 4语言保留话本特色,新鲜流 畅,人物对话个性化,书面 语、文言成分加重,口语化 程度减低
作者:吴承恩(1500-1582)
江苏射阳人
思想内容:
1以幻想的形式生动描 绘了一个神奇、生动、 完整的神话、童话世界, 乃为现实世界的投射, 有着丰富、深刻的人生、 社会内容 2强烈的批判精神充盈 其中 3歌颂了一系列正面品 质,抨击了一些恶德与 不良习气 思想局限:
艺术成就: 1将社会化人性与超自然神性、相应动物性相结合来塑 造人物,具有喜剧之美 2语言诙谐幽默、清新明快、流畅自然 3情节紧张曲折、引人入胜,结构完整 缺处: 1一些形象概念化、雷同化 2斗魔故事单调、重复、相似 3部分描写庸俗、油滑 影响: 1对于少年儿童心智启迪、 滋育发挥重要作用 2传至国外,有多种译本, 受到较高评价
自身原因: 1小说漫长孕育过程 中积累的丰富艺术 经验,为小说繁荣 创作创造了条件 ; 2对于小说的社会作 用引起了思想家、 作家重视 ; 3小说理论的发展, 促进了小说创作发 展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1573——1644),约七十余 年。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 续完成其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 部剧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 戏剧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 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 姻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在 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凌 濛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诗歌方面则主 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和以 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 “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晚明时期 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 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
• • • • • • • • •
三杨与“台阁体” 三杨与“台阁体” 背景 社会安定 个人经历,身为高官,与民间生活接触少。 个人经历,身为高官,与民间生活接触少。 政治钳制, 政治钳制,畏惧之心 三杨:历仕成祖、仁宗、宣宗、 三杨:历仕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 杨荣 杨溥 杨士奇
• 明史 杨溥传》:“是时王振尚未横,天下清平,朝无失 明史·杨溥传》 杨溥传 是时王振尚未横,天下清平, 中外臣民翕然称三杨。”“士奇有学术 荣有才识, 士奇有学术, 政,中外臣民翕然称三杨。”“士奇有学术,荣有才识, 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 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 • 《四库总目 杨文敏(荣)集提要》:“发为文章,具有 四库总目·杨文敏 杨文敏( 集提要》 发为文章, 富贵福泽之气。应制诸作沨沨(fēng)雅音。其他诗文,亦 雅音。 富贵福泽之气。应制诸作沨沨 雅音 其他诗文, 皆雍容平易,肖其为人。虽无深湛幽渺之思, 皆雍容平易,肖其为人。虽无深湛幽渺之思,纵横驰骤之 足以振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实无疵, 才,足以振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实无疵,台阁之文所 由与山林枯槁者异也。 由与山林枯槁者异也。与杨士奇同主一代之文柄亦有由 矣。” • 茅盾《夜读偶记》:说得“雅”一点,是雍容典雅;说得 茅盾《夜读偶记》 说得“ 一点,是雍容典雅; 不客气, 今天天气哈哈哈” 这种以阿谀粉饰为主题, 不客气,是“今天天气哈哈哈”。这种以阿谀粉饰为主题, 以不痛不痒,平正肤廓为风格的文学,在那时, 以不痛不痒,平正肤廓为风格的文学,在那时,不但是文 人们明哲保身的法宝,也不失为夤缘求进的阶梯。因此, 人们明哲保身的法宝,也不失为夤缘求进的阶梯。因此, 从永乐到成化,虽然有少数卓特之士唾弃所谓的“ 从永乐到成化,虽然有少数卓特之士唾弃所谓的“台阁 然而当时滔滔者天下皆是,台阁体俨然成为“正宗” 体”,然而当时滔滔者天下皆是,台阁体俨然成为“正宗” 主流” 和“主流”。

明朝历史编年表

明朝历史编年表
1464天顺tianshun
天顺八年正月,英宗死,1427--1464太子见深即位是为宪宗;年号成化
1465成化chenghua
成化元年
1487成化二十三年
八月,宪宗死;1447--1487九月太子祐樘即位是为孝宗;年号弘治
1488弘治hongzhi
弘治元年
1505弘治十八年
五月,孝宗死;1470--1505十五岁太子厚照即位是为武宗;年号正德
朱元璋四向发展势渐强,休宁儒生朱升劝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1361元至正二十一年
正月,朱元璋被封为吴国公。朱元璋畏元察罕帖木尔势强,遣使与之‘通好’
1364元至正二十四年
正月,朱元璋称吴王,仍用宋龙凤年号
1367元至正二十七年
正月,朱元璋始称吴元年,三月令设文武科取士
明1368洪武
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太祖高皇帝
永乐元年。北平改称北京顺天府
1424永乐二十二年
七月,成祖病死,皇太子高炽即位是为仁宗
1425洪熙hongxi
洪熙元年。五月仁宗病死;1378--1425太子瞻基即位是为宣宗;年号宣德
14宗病死;1398--1435九岁太子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年号正统
天启元年
1627天启七年
八月,熹宗死;1605--1627熹宗弟由检嗣位是为思宗(南明谥)年号崇祯
1628崇祯chongzhen
崇祯元年
1644崇祯十七年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京师,思宗自缢于煤山(今景山公园)1611--1644明亡
隆庆元年
1572隆庆六年
五月,穆宗死;1537--1572六月太子翊钧即位是为神宗年号万历
1573万历wanli

明代文学概况

明代文学概况
朱元璋的独裁统治: (1)胡惟庸(3页倒7行)
蓝玉; 宋濂; 刘基; 亲侄朱文正、外甥李文忠;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 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2),废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汉以来实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
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3页9-11行) (3),对东南沿海地区加以残酷打击,以削 弱这一地区的力量,铲除对王朝统治可能构 成威胁的基础; 用军队封锁海上交通,禁止民间的对外贸易, 以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
3,文学概况: 在明代文学的后期,明代文学进入高潮,随后又遭到 严重的挫折。

(1),文学理论: 李贽“童心说”。 所谓“童心”,李贽解释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 本心”,也就是由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未经假饰的 真实情感,与之对立的,则是由耳目而入的“闻见道 理”。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童心 说》)(150页2段)
第七编、明代文学
概说
明代(1368—1644)共277年的历史 一、明代前期文学,明初到成化(1368-1487) 二、明代中期文学,弘治到隆庆(1488-1572) 三、明代后期文学,万历至明亡(1573-1644)
一、明代前期文学
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
1,政治经济背景:

孝儒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死即死 耳,诏不可草。” “汝不顾九族乎?” “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命人剁孝儒嘴,孝儒血涕纵横,喷血痛骂,朱 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 朱棣灭方孝孺10族,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 达数千。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他(柔石)的家乡,是台州的宁 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 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第七编明代文学史

第七编明代文学史

(三)、思想因素:王学左派的兴起 1,明朝哲学思想进程概况:明初程朱理学的 至上地位及思想界的沉闷→明代中期(弘、正 )王学左派的兴起→晚明的经世思潮 2,王学左派的总体主张:“心”证“天理” →“良知”→“本心”“率性”。李贽(15271602) 3,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弃天理而重个人情欲 的社会思潮下,汤显祖、袁宏道在文学观念上 对“真”、“情”、“性灵”的张扬与推崇。 创作主体意识的加强,文学个性特征的鲜明, 题材范围的扩大,对俗文学的推动。弊端:非 道德、非理性文学作品的盛行。
4,雅文学的俗化与俗文学的雅化及得失: 诗文、文言传奇小说的俗化;戏文(南 戏)演变为“雅部”(明传奇)、白话 小说的汲取养料、民歌的整理;俗文学 的雅化与案头化。雅俗兼顾的作者群。
(二)文学群体与文学论争
1、文学群体概况: 明初:三杨、茶陵派(兴趣型、趣味型) 明中后期:诗文——前七子、唐宋派、后 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主张型) 戏曲:吴江派、临川派 明末:复社、几社(政治型)
(三)进程概况:
1,嘉靖之前: 明初:朱元璋、朱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肃; 从《三国》、《水浒》、宋濂、高启、刘基(元 代文学余波)。 明前期:平淡。思想控制因素下的台阁体与神仙 道化剧的泛滥。 中期: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的复古思潮与文学 反拨。
2,嘉靖至明亡:
明中后期:突进时期。表现:小说(章回体通 俗小说)、戏曲(三大传奇、临川四梦)、诗 文(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及文学 论争)、其他如白话短篇小说、民歌等的流行 与整理。整体特征: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 另:明末的经世致用思潮与理性回归及对清代 文学的影响。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 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寅(147015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文学史年表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开国。

章回小说发展。

洪武二年(1369):高启应召纂修《元史》
洪武三年(1370):定科举制度,仿宋朝经义,制定“八股”格式
洪武十一年(1378):瞿佑著成《剪灯新话》四卷
洪武十七年(1384):颁布科举考试限用《四书》朱注。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权作《太和正音谱》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永乐大典》于永乐元年始修,至本年编成
永乐十二年(1414):胡广,杨荣等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
永乐十五年(1417):颁布科举考试限用《性理大全》
永乐十八年(1420):李祯作《剪灯馀话》四卷
永乐二十年(1422):贾仲明《书录鬼簿后》
明孝宗弘治甲寅年(1494):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弘治十年(1497):“吴中四才子”徐祯卿、祝允明、唐寅、文徵明。

弘治十三年(1500):李梦阳《时命篇》
弘治十七年(1504):李东阳编《拟古乐府》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李梦阳《结肠操》
明世宗嘉靖壬午年(1522):《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早可见刻本嘉靖四年(1525):李梦阳刊刻《弘德集》
嘉靖二十一年(1542):吴承恩《西游记》初稿或至本年已著成
嘉靖二十六年(1547):李开光著成传奇《宝剑记》
嘉靖三十一年(1552):刊本《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嘉靖三十二年(1553):现存最早的《唐书志传》刻本刊行
嘉靖三十五年(1556):李开光诗文集《闲居集》
嘉靖三十八年(1559):天池道人《南词叙录》
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三国志演义》传入朝鲜;李攀龙《古今诗删》至迟在本年编成
隆庆四年(1570):高濂作传奇《玉簪记》
隆庆六年(1572):王世贞著成《艺苑卮言》
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汤显祖《红泉逸草》
万历十五年(1587):汤显祖《紫钗记》
万历十七年(1589):刊印《忠义水浒传》
万历十八年(1590):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
万历十九年(1591):《英烈传》的最早刊本刊行
万历二十二年(1594):《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袁宏道《为官苦》
万历二十四年(1596):袁宏道《叙小修诗》,首次提及《金瓶梅》并给予高度评价
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牡丹亭》
万历二十八年(1600):汤显祖《南柯记》
万历二十九年(1601):汤显祖《邯郸记》
万历三十四年(1606):《杨家府演义》于本年序刊;袁宏道《瓶花斋集》;汤显祖《玉茗堂文集》
万历三十五年(1607):沈璟《义侠记》
万历三十六年(1608):刊印《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徐复祚《红梨记》
万历四十二年(1614):吴从先《小窗自纪》
万历四十五年(1617):现存最早《金瓶梅》刻本刊行
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冯梦龙《警世通言》
天启七年(1627):刊本《岳武穆王精忠传》;冯梦龙《醒世恒言》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凌濛初《拍案惊奇》
崇祯三年(1630):陆人龙《辽海丹忠录》;齐东野人《隋炀
帝艳史》
崇祯五年(1632):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崇祯六年(1633):吴炳《绿牡丹》
崇祯八年(1635):明刊《三国志传》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
崇祯十五年(1642):刊本《岳武穆精忠报国转》
十七年(1644):钱谦益《初学集》;思宗朱由检自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