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第一轮《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一框复习学案
《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复习学案 2015.10.21
2016高考备考《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略)专题二探索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和意识观——辩证唯物论部分)北戴河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 2015.10.20【了解学科特点——选择方法】《生活与哲学》复习的关键是抓概念。
首先必须要真正理解和准确定位每个哲学概念和哲学命题的内涵和外延(特定的适用角度)。
其次,是抓体系。
必须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中的各个模块及其包括的具体内容,或明确每个哲学原理所属的哲学体系。
因此,复习《生活与哲学》,我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是:1.核心概念解读词项的含义即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反映)的思维对象(事物)的特有本质属性。
如“哲学”的内涵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事物)所组成的那个类(集合)。
如“哲学”的外延就是指古往今来一切哲学。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大越丰富(即规定性越强),则其对应的外延就越小(即所适用对象的范围越小)。
科学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越是基本的概念,它所反映事物的联系就越广泛、越深刻。
核心概念解读法要求以最基本的概念为中心,学生通过自己边观察、边说、边思考,使概念的形成经过形象化感知、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这样一个过程。
即通过具象化概念的外延,进而感悟和真正领会概念的内涵。
同时,充分运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在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深化的过程中,不断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以纲带目,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
这种联系紧密的知识,就为知识迁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形成一个最佳的认知结构,建构正确的认知。
2. “三层”推进(1)宏观上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如何建构本专题的知识体系?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对核心关系展开梳理。
(2)中观上重视具体知识的运用①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物质和意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②把握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性原理③把握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要求。
2015届高三第一轮《生活与哲学》第一课复习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说明: 2、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说明: )
)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 和总结。( )
说明:
4、哲学是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的学说。( )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C C A
B B
8 9 10
11 12
思维拓展
1、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所以哲学的作用并 不是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哲学提供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并不都是科学的。 2、不能认为哲学能决定社会的进步。任何反映自 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 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 社会的变革。但是哲学并不能成为决定社会进步 的力量。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 中实现的。
C C B
D D
15 16 17
18 19
C C C
B C
6 7
B B
13 14
(2)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 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 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 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
哲学与具体学科(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 具体科学 某一特定领域
研究 对象
整个世界
区 任务 别
作用 联系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轮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轮复习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分析: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本讲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本讲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考点点拨】一、正确认识社会重要概念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人民群众: 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重要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A、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C、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5届高三第一轮《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第一框复习学案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
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的。
一一威·布莱克 第十课第一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课时:2课时 课型:复习课 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 组别 姓名 学号一、学习目标:1、说明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比较辩证否定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迷信权威的危害和独立思考的价值。
3、收集以批判性思维获得创新成果的事例,概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说明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二、重点与难点:1、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
三、知识清单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 )说明:2、扬弃就是抛弃。
( )说明:3、创新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想象。
( )说明:五、 巩固练习1、(2013广东韶关一调)34.2012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他认为其创作深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同时他又意识到一定要果断地“逃离”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 .拓展想象空间,摆脱已有观念C .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D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2、(2013广东茂名一模)35.如右图《独辟蹊径》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善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才能成就事业B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走向成功的前提C .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和发展D .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判断 3、(2013·烟台期末)《荀子·劝学》中有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里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B .事物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保留C .事物的发展是从质变开始的D .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4、(2013·枣庄模拟)右边漫画启示我们应坚持( )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A.②③ B.②③④C.③④ D.①②③如果你相信你读到的任何东西,那么不如不读书5、(2013年四川卷,11)“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第十一课第一框导学案
夏邑高中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导学案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编辑:万政委审核:邵天舒李坤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三、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储备(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___,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___ ,是人类社会中各种_____________ 的总和,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和,也包括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_________。
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________________。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__________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___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_的。
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__ 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 __________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其中形成的__________ 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__________ 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辩证关系①在生产方式中,_______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_______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迟早会引起___________ 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__________。
《生活与哲学》第11课学案(必修)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一部分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判断】:1.“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全面概括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了科学。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4.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考点梳理】:考点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考点巩固】:【例1】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价值观学案
价值观(教师版)一、目标导航:1.人生价值(1)价值和价值观(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1)价值的实现方式(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二.知识梳理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贡献。
3、价值观的含义、作用(1)、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①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①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和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闪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阶级性:人们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一单元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编号:308001 责任人:严永红学号:班级:姓名: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考点梳理】1、哲学与生活(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和对世界的。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世界观: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的总的和根本。
②世界观都有,是的、的、的。
哲学是关于的学问,哲学是化、化的世界观。
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
图示: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①方法论的含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要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图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也不能说后者决定前者。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两者的统一。
(3)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4)哲学史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5)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跟踪训练】1、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
这反映了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2、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
这是因为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与总结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D、哲学很神秘且只是哲学家的事情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三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B、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不仅教给人们怎样去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教给人们怎样去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4、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
2015届《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总结学案1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学案(01)编写者:刘辉审阅人:薛步堂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完成时间:3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4)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二、自主探究1.简要说明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2.辨析: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3.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4.辨析: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5. 简述时代与哲学的关系。
三、典型例题1.(2014江苏26)图 2 漫画“好大的手笔!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12·江苏卷)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
这反映了()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3.(2010·课标全国卷)“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2013·天津文综) 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15届《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学案4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学案(04)编写者:刘辉审阅人:薛步堂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完成时间:3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二、自主探究1.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你如何评价其观点的?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为什么说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三、典型例题1.(2014江苏卷23)“沙画瓶”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
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组成沙漠、骆驼等形状。
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古诗词系列”等“沙画瓶”,受到极大的欢迎。
材料表明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④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2.(2014广东卷)图9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 )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2014山东卷)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0世界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该由质子和种子构成。
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4.(2014北京卷)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
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学科网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2015年学业水平测试 哲学生活 第11课教学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能力目标: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分析我国现阶段仍旧存在落后、腐朽思想的原因,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分析我国现阶段改革的必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改革、创新的思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历史信念,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学习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学习难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知识梳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_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________。
(2)社会意识____________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________,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________作用。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的状况_____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________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__________始终的基本矛盾。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过程是________。
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哲学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
龙中高一《生活与哲学》学案(13)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编选:审核:时间:【学习目标】⒈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⒉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的办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预习导学案】(具体要求: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基础知识部分,时间15分钟,能默写的默写。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提示:1.从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来看,必须反对忽视社会意识反作用的机械论。
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注意:1.两对基本矛盾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并列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更根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本质内容上是一致的,注意语言表述的不同。
3.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提示:区分社会发展的动力(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构建本框知识体系】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究案】【误区辨析】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⑵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十二课学案
.考情考点展示考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________ 【方 法 论】:坚持 ______ 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_________ 。
【原理】:社会意识具有 _________ ,对社会存在具有 ________________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_______ 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 ___________ 社会意识,发挥正确的社会意识的 ________ 作用。
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考点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牛产力 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 ___________ 。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 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 ________ 生产力的发展。
(2) _____________ 经济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 。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 _____ 经 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 _______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的、 _________ 的,发展的过程是 _________ 的 考点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人民群众是 ________________ ,是 ______ 的创造者。
高考一轮复习 哲学生活 第11课 教案
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生活第11课教案【教学目标】复习本课须把握1个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1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个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3个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重点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基本知识】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
3.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有何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6.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阐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知识关系】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3.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依据【课堂反馈】一.选择题1.(2012·广东高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可通过高考入学的“农转非”政策取得城镇户口。
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些已办理“农转非”的学生甚至有了“非转农”的念头。
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D)A.时代精神的精华发生了变化B.主体的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C.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D.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2.(2012·新课标全国卷)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C)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①④ B.②③C.②④D.③④3.2011年10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主要针对人民币的《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的功能。 ④哲学的任务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示】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作用(或功能) 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是指 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 一任务。
【扩展】理解列宁语: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 实花”。 一是说明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二是说明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 根源,三是说明唯心主义局部可借鉴。
【扩展】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2、哲学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何者 第一性 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 有无 同一性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提示】 1、表述规范,注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辨析: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的标准。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全书基本框架】1、前言(致同学们)和第一单元:阐述哲学的一般知识。
(1)什么是哲学?(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阐述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
(1)辩证的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2)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3、第四单元:阐述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历史观。
(2)价值观。
(3)人生观。
【全书基本框架图】【全书基本框架图说明】1、哲学思考的是人与世界的终极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何处来)?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对这些终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而其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完整地、科学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
如唯物论中渗透着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中渗透着唯物论思想,认识论中又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世界观决定历史观,世界观、历史观又决定着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又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单元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在以前的高考中,本单元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频繁考查的知识有:哲学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等。
前瞻2010年高考,考生需要注意:1、对于古今中外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的经典论断,能够准确辨别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2、结合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教师版)生活与哲学学案第11课导学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册“自主预习”P67-68★合作探究:完成练习册“合作探究”P68-69★我的知识结构分钟默写)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要尊重社会实际。
同时树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2、社会历史发展原理原理【原理内容】(1)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3)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巩固训练1."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2.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3.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3月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形成“大部门、宽职能”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不同的作用,分析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确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结合实例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5、说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二、重点与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运动。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三、知识清单,找出/写出准确答案并记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是如何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说明:2、社会存在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 )说明: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 )说明:五、巩固练习1、(2013广东揭阳一模)35.“你幸福吗?”这是2012年最为流行的话之一。
然而不同的人对幸福却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大家共同肯定的,即随着我国GDP的增长,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是直线上升的,幸福社会的建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述材料说明()①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2、(2013广东汕尾一模)34.“改革”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近70次。
温家宝总理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
这说明的哲学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3、(2013年山东卷,25)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
这说明()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4、(2013·杭州一模)“民以食为天”过去人们追求吃饱,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迁,现在的人们强调要吃好、吃出品位、吃出好心情、吃出健康,讲究主副食平衡、酸碱平衡、精粗平衡、寒热平衡。
人们的吃文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变化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C.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5、(2013·淄博期末)“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的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价值判断能够与时俱进6、(2013年浙江卷,27)右边漫画《问候的变化》(作者毛铭三)所蕴含的哲理有()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2013·广东十校联考)在当前,改革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体制势在必行。
如果改革成功,中国不但会进入更均衡的增长轨道,还能够维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如果不成功,则会面临全面的社会危机。
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①调整了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调整了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根本动力④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8、(2012 全国新课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2012 全国新课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10、(2012广东卷)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可通过高考入学的“农转非”政策取得城镇户口。
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些已办理“农转非”的学生甚至有了“非转农”的念头。
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时代精神的精华发生了变化B. 主题的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C. 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D. 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11、(2012江苏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④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2012·武汉模拟]自2011年7月1日起,《社会保险法》正式施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对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了更高的期许,这是立法的经济、社会和群众基础。
社会保险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和探索,为社会保险立法提供了实践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险法》出台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材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理是( )①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③人民群众的意愿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2011·海南卷] 邓小平说:“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②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和建设中的强大精神支柱③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④先进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4、[2011·浙江卷] 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
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
这表明(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5、[2011·江苏卷]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
这就要求在该阶段尤其要注重( )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 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C.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D.变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16、(2011·天津)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7、(2011·山东)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18、(2010辽宁大连二十三中期中)30多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上述材料表明我国的改革()①是解放生产力②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就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9、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
材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A.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B.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0、温家宝在开罗阿盟总部发表演讲,呼吁中国和阿拉伯各国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同时指出建设和谐世界绝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期间充满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
这反映了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B.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实现C.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 D.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21、(2011·全国新课标)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