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 作业 ISM分析法

合集下载

基于ISM法的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发展问题系统工程设计

基于ISM法的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发展问题系统工程设计

目录1.引言 (2)2.课程设计详解 (3)2.1案例背景 (3)2.2分析问题 (4)2.2.1 ISM解释结构模型叙述 (6)2.2.2解决该问题的调查问卷 (6)2.2.3系统要素方案集的构成 (7)2.3解决问题 (7)2.3.1 ISM建模方法——规范方法 (7)2.3.2 ISM建模方法——实用方法 (10)2.4问题求解 (12)2.4.1求解结构模型的规范方法 (14)2.4.2求解结构模型的实用方法 (18)3、结论 (22)3.1结果分析 (22)3.2设计结论 (22)4、参考文献 (25)基于ISM方法的大学生基本素质发展问题系统分析1.引言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知识层面狭窄、文化底蕴薄弱、自主创新意识淡薄、身心磨砺欠缺等问题,必须通过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和扩展大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产生创新实践意识、了解和关怀大学生身心健康等途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技、经济和人才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的。

大部分大学生政治立场明确,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诚信、公平、团结的美好品质,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进的时代意识。

但现今信息资讯越来越丰富,社会的导向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必须将教育发展摆在首要地位,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此加快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本文利用所学系统工程知识,从影响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因素分析,建立ISM模型,分析模型,最后得出解决大学生整体素质发展问题的方案。

次设计的目的是应用MATLAB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程序设计快速实现解释结构模型方法解释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问题的算法,使我们对系统工程解决社会经济等复杂性、系统性问题需要计算机的支持获得深刻的理解,进而懂得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强化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选择MATLAB的原因为:MATLAB应用软件是由美国Math Worka 公司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出的数学软件,是“Matric Laboratory”的缩写,意思是“矩阵实验室”,它优秀的数值计算能力和卓越的数据可视化能力对于ISM的分析方法求解大城市公共交通优化问题提供了强大技术后台。

ISM分析法在高校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ISM分析法在高校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ISM分析法在高校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摘要:课程设置是高校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课程设置次序有问题,将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授课困难。

将ISM分析法引入课程设置的过程,建立课程体系的层次分类图,为课程的开设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ISM分析法;课程设置;目标矩阵;层次分类图课程设置是高校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的特性,也要考虑各课程设置的学时、内容、学分及其知识前后的衔接关系。

在一些专业中,我们发现尽管开设了很好的课程,但由于课程设置次序有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时,其前期基础不具备,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授课困难,而某门课程由于其后续课程已开设,学生再学则出现知识上的重复,浪费时间,因此研究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为高校课程设计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

目前研究课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主要有DEMATEL方法。

该方法通过分析各因素间的关系,计算各因素所对应的中心度和原因度,根据中心度和原因度的取值调整得到系统的结构图,其方法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科学的决策。

该方法不足之处在于计算方法和过程过于繁复。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分析法)是用于分析与提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该方法主要用于分析教学内容类别及其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当各级教学目标不具有分类学特征,或其中的概念从属关系不太明确,也不属于某个操作过程或某个问题求解过程中过程时,我们可使用ISM分析法解决教学目标的上下形成关系,以利于教学内容的编排。

在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学期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而不同的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知识前后的结构关系,因此,如何确定课程的开设次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ISM 分析法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将存在着上下层关系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一个层次结构。

s-t教学分析法

s-t教学分析法

23
小结:
步骤 1 2 3* 4 内容 整理课堂观察笔记,回顾课堂教学过程 三人或三人以上对课堂录象进行采样编码 信度检验* 设定S-T分析软件参数:案例长度选择5-15分钟,时间间 隔选择5秒:
5
6
2016/5/5
调入采样数据文件(EXCEL的.xls文件)
分别点击“统计S-T图”按钮和“教学类型”按钮,即可: 获得这个课堂教学片段的S-T图和教学模式
S-T法的应用(一)——S-T图
S-T图的描绘方法: 纵轴为S,横轴为T,分 别表示S行为和T行为的 时间。 原点为教学的起始时刻, 将实测得到的S、T数据 顺序地在S轴、T轴上予 以表示,直至教学结束。
2016/5/5
5
课堂教学分析——S-T教学分析法
S-T法的应用(二)——教学模式类型分析
时间间隔有 4 个选 择: 3秒、5秒 10秒、15秒
21
第四步,调入采样数据文件(EXCEL的.xls文件),分别点击“统 计S-T图”按钮和“教学类型”按钮,即可:获得 这个课堂教学片段的S-T图和教学模式。
S-T图生成 教学模式分析
2016/5/5
22
第五步,获得S-T图和教学模式图
2016/5/5
2016/5/5
3
课堂教学分析——S-T教学分析法
S-T法的应用(一)——S-T图
S-T图的描绘方法: 纵轴为S,横轴为T,分 别表示S行为和T行为的 时间。 原点为教学的起始时刻, 将实测得到的S、T数据 顺序地在S轴、T轴上予 以表示,直至教学结束。
2016/5/5
4
课堂教学分析——S-T教学分析法
即计算信度系数。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的可信程度越大。究竟信度系数 要多少才算有高的信度。学者DeVellis(1991)认为,0.60~0.65(最好不要); 0.65~0.70(最小可接受值);0.70~0.80(相当好);0.80~0.90(非常好)。

利用ISM方法对“教学质量制约因素系统”的结构分析

利用ISM方法对“教学质量制约因素系统”的结构分析

利用ISM方法对“教学质量制约因素系统”的结构分析【摘要】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普遍认为教育的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是造成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从学校内部来探讨影响教学质量的要素.本文为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有效的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教学质量;因素引言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质量问题越来越突显,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教育质量下降,而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学质量的下降。

教学工作时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目前学校的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对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学质量下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哲学中联系的基本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是一个基本的观点,它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联系出发去把握事物,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既要注意到事物自身的联系,也要注意到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

作为一个整体,制约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为改善教学质量作依据。

二、教学质量制约的因素(一)教师因素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良好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是学校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教师队伍严重短缺,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难以展开.在大班教学的现实条件下,教师只能以讲授为主,有的只是一味地的照本宣科,缺乏精辟的解读,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学习过程变成了机械运动。

过重的教学工作压力使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只是的更新和补充,导致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二)学生因素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质量是学生的学习机会是否得到真正满足的体现.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致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没有形成开阔的思维视角,而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睡觉、看小说、考试作弊等现象严重,这就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展开.(三)现代教育技术因素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几种现象:1.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供教师使用.2。

ISM分析

ISM分析

北京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ISM 分析高鹏 06111003 1120101570一、北京环境影响因素北京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影响因素:二、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得到邻接矩阵,如下:三、求取可达矩阵1111110111111100019001011100018110110000017100010100016000011100115000011101114000011110013000011101012000011101111000000000010109876543210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R求2R ,求4R ,11111111101111111011191010111011181111111000171010111011161000111011151000111011141000111111131000111011121000111011110000000000101098765432102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R =11111111101111111011191010111011181111111011171010111011161010111011151010111011141010111111131010111011121010111011110000000000101098765432104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R =求8R ,可以发现,84R R =,因此,4R 即为可达矩阵,在此记为k R :11111111101111111011191010111011181111111011171010111011161010111011151010111011141010111111131010111011121010111011110000000000101098765432108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R =1111111110111111101119101011101118111111101117101011101116101011101115101011101114101011111113101011101112101011101111000000000010109876543210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R k =四、求取骨架矩阵第一步,求取缩减矩阵观察可达矩阵即可发现,节点S1,S2,S4,S5,S6在矩阵中相应的行和列,其元素值分别完全相同,即说明S1,S2,S4,S5,S6构成一个回路;同理S7,S9构成一个回路;S8,S10构成一个回路。

系统结构模型法(ISM法)

系统结构模型法(ISM法)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根据可 达矩阵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分析模型:对解释结构模型 进行分析了解系统要素之间 的关系和影响
优化模型:根据分析结果对 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优化提高 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结果分析和解释
案例背景:某 公司采用ISM 法进行系统结
构优化
实施过程:通 过ISM法对系 统结构进行建 模、分析和优

结果分析:系 统结构优化后 提高了系统的 稳定性和效率
解释:ISM法 在系统结构优 化中的作用和
效果
案例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优点:能够清 晰地展示系统 结构便于理解
和分析
缺点:可能过 于复杂难以理
解和应用
改进方向:简 化模型提高模 型的易用性和
实用性
改进方向:增 加模型的灵活 性适应不同的
应用场景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确定系统目标:明确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 建立概念模型:将系统分解为多个概念并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 确定关系矩阵: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关系矩阵 计算可达矩阵:根据关系矩阵计算可达矩阵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根据可达矩阵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分析模型:对解释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
ISM法的应用领域
信息系统设 软件工程 计
企业架构设 业务流程优 项目管理


组织变革管 理
ISM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 优势: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局限性: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可能导致分析过程复杂化 局限性: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分析能力可能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
分析系统模型:对建立的系统模型进 行分析包括稳定性、可靠性、效率等
确定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要素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包括因果关系、 时间关系等

ISM方法实验报告

ISM方法实验报告
Next j Next i Dim abc As Integer abc = 0 Do Dim aa As Integer Dim bb As Integer Dim dd As Integer Dim ee As Integer Dim ff As Integer Dim ll As Integer Dim mm As Integer Dim xy As Boolean Dim syz As Boolean Dim dstr As String ReDim ccs(1 To n, 1 To n) As Integer For aa = 1 To n
For j = 1 To n e(i, j) = Val(Mid(fstr, m, 1)h=1 m=1 For i = 1 To n For j = 1 To n
If i = j Then e(i, j) = e(i, j) + 1
End If Next j Next i For i = 1 To n For j = 1 To n
实验一 ISM 方法
一、实验概述 1.解释结构模型(ISM),也称递阶结构模型,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
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帮助,最终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 构模型;
2.ISM 属于概念模型。 二、实验步骤
利用 VB 完成,实验展示以程序运行为主(由于 VB 具有可视化的优点,便于结果展示)。 1.利用邻接矩阵计算可达矩阵:
ReDim e(1 To n, 1 To n) As Integer ReDim f(1 To n, 1 To n) As Integer ReDim p(1 To n, 1 To n) As Integer fstr = Text1.Text fstr = Trim(fstr) Text1.Text = fstr For i = 1 To n

例谈ISM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中的运用

例谈ISM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中的运用

秀 雅 纯 洁 的 玛 格 丽 特
读 名 著《 茶 花 女》
文/ 徐 雪花

要: 对法国小说 家小仲马 的《 茶花女》 中玛格 丽特 的、 生活进行 了描述 , 对她的性格进行 了 剖析。
I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 I
图 3 各 要素 直 接 关 系 图
把图 3 转换成要素( 目标 ) 矩 阵: 横轴表 示某级 的基本要素 ( 教 学 目标 ) , 纵轴表示 此级基本要 素 ( 教 学 目标 ) 的直接 子关 系要 素
( 目标) , 在纵横轴 上相对应直接关系的填“ 1 ” , 其余空 白。 这样便得 到 了如下表所示 的各主要基本要 素( 教 学 目标 ) 的直接关系矩阵或 ( 4 ) 用各要素之 间的关 系图来确定各要素在整个对 象或系统 称 目标 矩 阵 :
图 4 教学 目标( 基本要素 ) 形成关 系图
5 . 用图示直观பைடு நூலகம்表 示 出 I S M分析 的结 果 , 从 而更好地确定教
学 序 列

必须要先掌握要素( 目标 ) A, 那边 A与 B之间就存在“ 直接关系 ” , 并且 A是 B的直接子要素( 目标 ) , 用图表示如 图 2 , 箭头从直接子
而确定各要 素( 教学 目标 ) 在整个教学活动 中的地位 和作用 把表 1 中没有直接子关系的教学 目标 ( 基本要素 ) ( 1 ) ( 3 ) ( 4 ) ( 8 ) 提出来 , 它们是学习本章 内容 的第 一步 , 是 目标形 成关系图的
通过分析 , 把《 机 械能》 一章知识分成如下几个 主要基本要素 : 第一层 , 将表 1中的第 一层 教学 目标所在位置 的“ 1 ” 全置为空 白,
《 机械能》 教材主要基本要素的 目标矩阵

ISM教材分析法及其个案研究

ISM教材分析法及其个案研究

l 教 材 分 析 的基 本 思 想
( ) 材 是 一 种 系 统 。 材 是 为 了 实 现 一 定 的 教 学 目标 , 1教 教 将 构 成 教 材 的 各 种 要 素 , 据 它 们 相 互 间 根 的 关 系 所 构 成 的 一 种 系 统 , 即 教 材 系 统 。 教 材 分 析 中 , 统 的 思 想 是 一 种 在 系
和 序 列 化 。在 介 绍 教 材 分 析 的 基 本 思 想 上 , 中 学 物 理 中 的 具 体 实 例 为 依 据 , 析 了 IM 法 在 教 材 分 析 中 的 具 体 过 以 分 S
程, 以期 通过 此 法得 出一 系列的教 学序 列 , 为教 师 的 日常教 学 活动 实现有 效地 支援 。
222 确 定 各 个 子 目标 之 间 的 直 接 关 系 . 出 目标 矩 阵 .. 做
教材结构 的层级结构 。
( ) 材 分 析 的教 材 观 。 材 分 析 , 3教 教 往 往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每 个 教 师 的 经 验 和 主 观 判 断 . 映 每 个 教 师 的思 想 反
之 间 的复杂 、零 乱关 系分 解成 清 晰的多 级递 阶的结 构形 式 。 其
具 体 流程 如 图 1 示 。 括抽 出要 素 、 定 要素 间 的形 成关 系 、 所 包 决 制 作 形 成 关 系 图 、 讨 四大 步 骤 。 研 22 S 法 实 例 剖 析 ( 高 中物 理 第 二 章 运 动 学 为 例 ) . IM 以
221 抽 出知 识 元 素 — — 确 定 教 学子 目标 ..
基 本 的思想 。
( ) 材 中各要 素之 间横纵 的联 系 。 2教
教 材 是 根 据 一 定 学 科 任 务 ,编 选 和 组 织 具 有一 定 范 围和深 度 的 知识技 能 体 系 , 各 要 素 之 间 有 横 向 的 并 列 关 系 .也 有 纵 向 的 上 下 级 关 系 ,这 种 层 级 关 系 决 定 了

用ISM法分析新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

用ISM法分析新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
创 设 适 应 不 同 学 生 整 体 发 展 和 区 分 不 同 层 次 目标 具 有 重 要 的 现
3 用 I M 法分 析“ 计算 机处理 数据 ” S 用
21 对 教 师 教 学 的 作 用 . 以 中 小 学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某 一 案 例 进 行 分 析 , 行 结 构 化 教 进 材 设 计 法 的 研 究 。 主 要 是 让 信 息 技 术 教 师 明 白在 进 行 教 学 之
用 IM 法 分 析 新疆 中小 学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材 S
高 丽 云 江 玲 刘 卫 军 , ,
(. 1西华 师 范大 学 教 育学 院 , 四川 南充 6 7 0 ;. 疆 师 范大 学 教 育技 术学 院 , 3 0 9 2新 新疆 乌鲁 木 齐 80 0 ) 3 0 0
识 点 之 间 的 层 级 关 系 , 能 够 为 中 小 学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材 的 编 制 , 供 一 定 的 理 论 依 据 和 建 议 。也 为 中 小 学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的 提 改 革 提供 一定 的帮 助 , 而更好 地符 合 素质 教育 的要求 。 从
2 用 I M 法分 析 新 疆 信 息技 术教 材 的 重 要 性 S
摘 要 : 释 结 构 模 型 法 是 用 于 分 析 和 揭 示 复 杂 关 系 结 构 的 有 效 方 法 。通 过 此 方 法 对 中 小 学 信 息 技 术 教 材 进 行 解
分析 ( 在此 以新 疆信 息技 术教 材七 年级 下册 第一 章 为例 ) 透过 分 析发 现 问题 , , 并在 此 基础 上 对 中小 学信 息技 术教 师
的教 学和 相 应 教 材 的 编 制 提 出 建 议 。 关 键 词 :S 法 ;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材 ; 程 整 合 IM 信 课

系统结构模型法(ISM法)

系统结构模型法(ISM法)
ISM法
通过建立系统结构模型,展示系统内 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系统结构 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ISM法与鱼骨图的比较
鱼骨图
主要用于问题原因分析,通过树状结构 展示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强调问题原 因的分类和层次。
VS
ISM法
不仅可用于问题原因分析,还可用于系统 结构分析和解释,通过建立系统结构模型 展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系 统结构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统要素之间的关系。
模型分析
结构分析
分析解释结构模型图,了解系统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 和相互作用。
功能分析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图,分析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特性。
优化建议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图,提出对系统的优化建议和改进 措施。
PART 03
ISM法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企业战略规划
1 2 3
确定企业核心能力
通过ISM法分析企业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制定战略提供依据。
深入研究系统要素之间的 复杂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系统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 一步揭示系统内部结构和动态变化,提高模 型的准确性。
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 分析,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系统结构和行为。
建立多层次、多尺度模型
考虑系统的多层次、多尺度特征,建立更为 精细和全面的模型,以更准确地描述系统结 构和行为。
结合其他方法提高分析效果
01集Leabharlann 多种方法结合其他系统分析方法,如流程 图、因果图等,形成更为完善的 系统分析方法体系。
02
引入定性分析方法
03
加强定量分析
将定性分析方法引入ISM法中, 以更好地理解系统要素之间的关 系和结构。

教育信息处理实验报告--ISM教材分析法

教育信息处理实验报告--ISM教材分析法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 学 号专 业 教育技术学年级、班级 09级课程名称 教育信息处理 实验项目ISM教材分析法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2011年 9月 28日 穆肃实验评分一、实验目的和要求目的:1、掌握ISM教材分析法。

2、掌握矩阵分析法。

3、比较两种分析方法,深入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要求:本实验活动以个人为单位来开展,学生要求独立完成实验。

二、实验内容1、本次实验的分析对象如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Word中的艺术字,小学四年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电子小报图文混排的方法,初中一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搜索引擎及其原理,高中必修模块请从中选取一个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明确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列出知识点和知识点间的关联。

教学目标所含知识点知识点序号有关联的知识点对搜索引擎的基本认识了解什么是搜索引擎S1搜索引擎的分类S2 S1全文搜索引擎的概念S3 S1、S22、使用ISM 结构分析软件,运用ISM 结构分析法进行教材分析,并给出序列图。

(一)抽出要素:(二)要素间形成关系(三)要素的形成关系可达矩阵:1 1 1 1 1 1 1 1 10 1 1 1 1 1 1 1 10 0 1 0 1 0 1 1 10 0 0 1 0 1 1 1 10 0 0 0 1 0 1 1 10 0 0 0 0 1 1 1 10 0 0 0 0 0 1 1 10 0 0 0 0 0 0 1 10 0 0 0 0 0 0 0 1(六)教学序列图:3、运用矩阵分析法进行教材分析,并给出序列图。

答:一、制定教学目标“搜索引擎及其原理”学习的教学目标G 是:会运用搜索引擎有效获取信息。

作为达到教学目标的目标行为是:会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元搜索引擎的概念与工作原理。

学习搜索引擎的前提知识是,学习者学习了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1、 前提知识R:会用百度搜索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网址 2、 低级目标(1) 能说出什么是搜索引擎 (2) 能列出搜索引擎分成哪几类 (3) 能说出什么是全文搜索引擎(4) 能说出什么是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5) 能用自己的话陈述全文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6) 能用自己的话陈述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7) 会比较两种搜索引擎的异同,说出各自的特点 (8) 能说出搜索网络资源的技巧(9) 会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元搜索引擎的概念与工作原理 低级目标 直接低级目标 R 1 R 2 1 31、2S1 S2 S3 S4 S6 S5 S7 S8 S9三、制作目标矩阵:四、按目标水平分类从目标矩阵可观察到R这个低级目标所在的列无“1”出现,它是目标层次中的底层,根据情况,它为第8类目标。

工程硕士论文:施工阶段影响 BIM 应用主要障碍因素 ISM 法分析

工程硕士论文:施工阶段影响 BIM 应用主要障碍因素 ISM 法分析

工程硕士论文:施工阶段影响BIM 应用主要障碍因素ISM 法分析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结合BIM 相关领域的专家建议,确定了施工阶段影响BIM 应用的障碍因素,再运用因子分析法归纳出9 类障碍因素,建立了施工阶段影响BIIM 应用的障碍因素体系,根据实际案例工程判定此障碍因素体系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接着构建出这9 类障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它们各自的特征。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最终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文献调研法汇总出了39 个影响BIM 在施工阶段应用的障碍因素,总结了专家的意见之后删除不符合研究范围和不合时宜的障碍因素,增加了两项专家认为比较重要的障碍因素,最终识别出对BIM 在施工阶段应用有较大影响的29 个障碍因素。

根据识别出的29 个障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借助SPSS22.0 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法总结出了9 个影响BIM 在施工阶段应用的主要障碍因素,它们分别是项目管理类障碍、经济类障碍、思维习惯类障碍、BIM 规则类障碍、BIM 软件类障碍、BIM 技能类障碍、环境驱动力障碍、新老技术交接障碍以及管理层重视程度障碍。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建筑业的相关政策不断更新,建筑市场不断扩展,建筑企业不断增加,建筑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业可谓是飞速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8 年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140.9 亿平方米,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23.51 万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90.03 万亿元)26.11%[ 1 ] 。

我国的建筑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建筑行业发展到现今仍然算不上集约高效的行业,它依然保持着粗放式发展,建筑项目施工规模越大,造成的能源消耗就越高、工作效率就越低、环境污染程度越重、资源浪费也越多。

如何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环境污染、增加资源可持续利用率的前提下依然能保持建筑行业稳定增长成了整个建筑行业的焦点问题。

基于ISM方法的大学生课堂效率低问题系统分析

基于ISM方法的大学生课堂效率低问题系统分析

基于ISM方法的大学生课堂效率低问题系统分析摘要: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效率 ISM 学习现状因素一、绪论1.1、背景与意义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乐于展现自我风采,喜欢追求接受各种挑战。

但是,事物不可能总是完美的,总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的身上。

(1)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听取别人的建议(2)不懂得体谅父母,觉得向父母要钱是天经地义的事(3)不珍惜他人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生普遍存在现象——课堂效率低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且是师生共同创造的。

学生自主学习被看作是大学学习的先决条件,教学过程中的责任也越来越多的从教师转向学生,教师的更多责任是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应随之变化,但是,现如今迟到、看小说、吃零食、交头接耳、收发短信、手机上网……这些行为在大学课堂上屡见不鲜。

老师三令五申学上要遵守课堂纪律,可就有个别人置若罔闻,依然如故,从而造成大学生课堂效率过低。

在严肃的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让人忧虑。

以上现象都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课堂效率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课堂效率低下,是所有高校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稳定。

大学是提供学生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地方,但现在的大学生却普遍课堂效率低下,这不仅仅影响老师的讲课,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学生的将来。

老师觉得学生不如过去的勤奋,而学生对老师也颇有微词,因此,本论文将引入解释结构模型(简称ISM)的研究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用自己所学的有限知识,试图通过系统的分析,寻找关键因素分析大学生课堂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2历史发展(1)学习拖延Hin,Hill,chabot和 Barrall(1976)对大学生进行了最早的有关拖延的问卷调查,共调查了5个大学的500名学生,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拖延程度进行自我评定。

他们的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绝大多数时间和绝大多数学习任务上都存在学习拖延,而且学生的拖延程度和年级是呈正比的。

ISM法在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中的应用

ISM法在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中的应用

ISM法在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的内容为依托,展示运用ISM法进行教材分析的具体步骤。

应用ISM法对中学化学教材进行分析,既便于教师明晰知识结构要素,又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ISM法教材分析化学案例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8.05.062ISM Method Applied to the Textbook Analysis in Chemistry TeachingNI Junchao(Department of Chemistry,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00)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PEP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xtbook,and shows the specific steps of analyz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using the ISM method. Using the ISM methodto analyze the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xtbooks not only facilitates the teachers to clarify the knowledge but also helps the students to,structure elementsunderst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knowledg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Keywords ISM method;textbook analysis;chemistry teaching case作?榭纬谈母锏闹匾?文本,教科书上承课程标准,下启教学实践,是课程设计者与师生之间交流的纽带。

利用ISM法分析项目教学法设计的要素

利用ISM法分析项目教学法设计的要素
关键 词: 项目 教 学法; I s M; 解释结构模 型 中图分类 号: G 6 4 2 文献标识码 : A
An a l y s i n g E l e me n t s o f P r o j e c t T e c h i n g Me t h o d w i t h I S M Me t h o d
解 释结构模型法(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v e S t r u c t u r a l M o d e l i n g
Me t h o d , 简称 I S M方法 ) , 是 现 代 系统 工 程 中 广 泛 应 用 的一种 分析 方法 , 是结 构模 型化 技术 的一 种 。 它 是将 复 杂 的系统分 解为 若 干子系 统要 素 ,利用 人们 的实践 经
能 掌握 如何 解决 问题 的方 法 , 接纳新 知 识 的学 习能 力 , 在 团 队中 与别人 协作 和沟 通 的社会 能力 。
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 ,最终构成一个多级递阶
的结构 模 型 。此 模 型 以定 性分 析为 主 , 属于 结构 模 型 , 可 以把 模糊 不 清的思 想 、看法 转化 为 直观 的具 有 良好
的过程 。 项 目教学法的 目 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 学生通 过 小组 协 作去 寻找该 项 目结果 的途 径 ,并 最后 得 到项 目结果 , 进而进行成果展示和 自我评价 。 学生在参与过 程 中掌握 和锻 炼各 种 能 力 , 包 括发 现 问题 、 解 决 问题 、 团结 协作 能力 等 。在更 注重 动手 能力 的 中 国职 业 技术 教育 中, 项目 教学法应该得到更广发的推广和使用。
建 立学 生积 极参 与 、 互相 协作 、 探索 创新 的新 型 教 学模 式闭 。 项 目教 学法 的重 点不 是学 习结果 而 是学 生 的学 习

用ISM方法给出“教学质量制约因素系统”的结构分析

用ISM方法给出“教学质量制约因素系统”的结构分析

1
1
【A+I】五次方: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1
0
0
0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1
0
1
1
1
1
1
1
1
三次方与二次方相同,故而三次方即为可达性矩阵。
三、解释结构模型生成
由可达矩阵可得出表格
1,2,3,4,5,6,7
1,2,3,5,7
1,2,3,5,7
1,2,3,4,5,6,7
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若想提升教学质量,当从底层入手,方可有效增进教学质量,提升国民素质.过与邻接矩阵的对比,我们知道社会环境与他几个平行因素也相互影响,同时社会环境影响范围过于庞大,因此从社会环境入手是不明智的。而教师质量,教育设施质量又会受到政府教育政策与教育投资水平的影响。因此从国家角度上讲,当改进教育政策,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可以有效改进教学质量.从学校角度上讲,当提升教师入职门槛,选择更优秀的教师,比选择更优秀的学苗更为重要。同时学校应与政府合力,提高教育设施的质量与水准,以技术来保障教学,优化教学。国家的教育投资与政策,学校的审核与重视,会教育出高素质的人才,进而影响学生入学知识水平.同时会对社会风气环境产生正向引导,而社会环境也会反馈正向影响于政府与学校。循环往复,推动教育质量发展。
五、结论
本文通过ISM技术建立教学质量制约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较为清楚的反映出了教学质量各制约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同时给出了分析,想提升教学质量,应当国家、学校共同作出努力,方可在时间的流逝中,一代代学子的交替中,循环往复,推动教育质量发展.

一种适宜于教材分析的改进型ism方法

一种适宜于教材分析的改进型ism方法
图书视界·
10.3969/9.18.053
一种适宜于教材分析的改进型 ISM 方法 *
◆李谦 王玉娇 唐正明
摘 要 教材分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必要前提准备。为提高教 材分析的可靠性和高效性,提出一种改进型的 ISM 方法。该方 法采用集合与状态转移图相结合的思想,分别对梳理形成关系 和建构教学解释结构模型两方面进行改进,并以《电子技术基 础》中“复式滤波器”这节内容为实例展开分析,旨在为教师 进行教材分析提供直接的参考,助力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 关键词 改进型 ISM 方法;教材分析;状态转移图;电子技术基 础;复式滤波器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8-0053-03 Improved ISM Method for Textbook Analysis//LI Qian, WANG Yujiao, TANG Zhengming Abstract Textbook analysis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preparation for teachers to carry out teaching. In this paper, an improved ISM method was proposed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his method adopted the combined idea of set and state transition graph to improve the combing formation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efficiency of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oreover, the section of Complex Filter in the textbook of Basic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provide a direct reference for teachers to use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help teachers make better preparation for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improved ISM method; textbook analysis; state transition graph; basic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plex filt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基于目标矩阵的物理教材分析------以《液体的压强》一章为例课程名称教育信息处理姓名孙红蕾学号 201520090767专业教育技术学年级研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日期(年月日) 2016.01.24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分值)得分A B C D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本门课程相关。

20-16 15-11 10-6 5-0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

20-16 15-11 10-6 5-0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

20-16 15-11 10-6 5-0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

20-16 15-11 10-6 5-0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

20-16 15-11 10-6 5-0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总分: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基于目标矩阵的物理教材分析------以《液体的压强》一章为例【摘要】教材是供教学用的材料,它是一种定性的教学系统。

《液体的压强》是在中学物理教材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章节,在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目标矩阵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教材的结构化和序列化。

鉴于ISM分析法涉及很多复杂的计算,因此,采用与其相同原理的目标矩阵法代替,来考虑系统中各个要素,并阐明实例中复杂要素之间的关联结构,以期得出该章节的教学序列,为教师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给与必要的信息支持并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字】目标矩阵;液体的压强;教材一、前言教材是将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各种要素,按照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化的产物。

它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增进交流合作的基础。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备课是其中首要环节。

而备课工作的展开又首先离不开对教材的细致分析。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为此,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教材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开端,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前提。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复杂零乱的关系分解成为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更为教师理解教材把好关,来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操作,实现教学行为的结构化和序列化。

二、目标矩阵与ISM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是1973年由美国Warfield教授将图论用于研究社会系统中复杂要素间关联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即使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问题而开发的,是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一种。

该方法用于教学系统分析具有很好的效果。

ISM分析法是教材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其重要特点是,在教材分析中,最大限度地纳入了人们的经验和主观意识,并将教材结构以易于理解的、可视化的图形予以呈现。

但是,在用 ISM 法分析教材时,为了决定要素间的层级关系,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当教材中要素较多时,其计算量相当庞大,这不仅带来了教材分析上的困难,也为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目标矩阵法与 ISM 法具有相同的原理,但是避免了许多复杂的计算,仅以一些简单的操作就能达到 ISM 法的效果。

这种方法在学校教学中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用目标矩阵法进行教材分析的步骤:1)制定教学目标;2)决定具有形成关系的直接低级目标;3)目标矩阵;4)按目标水平分类;5)形成关系图。

三、目标矩阵法实例分析本实例选取的是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关于《液体的压强》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密度、力、平衡力和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知识又为后面的浮力学习奠定了基础。

它是学习压强问题的重要章节,掌握和理解这节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为此,笔者认为,以此进行分析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1.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针对《液体的压强》章节的学习,可以从中抽出以下几个基本学习要素(也称为知识点),来对教材进行目标矩阵的分析。

《液体的压强》学习的教学目标G:能熟练学出液体的压强公式,并进行简单计算,培养物理学习的兴趣。

作为达到教学目标的目标行为是:能够利用液体的压强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

基于给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习的前提知识和学习课题的引入方法,与给定的目标具有形成关系的低级目标是:1.前提知识R1:能测量物体的质量,并知道重力加速度;R2:会计算规则容器物体的体积以及其高度的测量;R3:知道给定情况下压力与重力的关系;R4:知道密度、底面积和固体压强的公式和注意事项;2.低级目标(1)知道液体的压强的产生原因;(2)能够探究液体的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3)学会使用压强计,并明白其原理;(4)能够流利写出液体的压强的推导公式,会举一反三;(5)知道影响液体的压强的因素;(6)能够解释连通器和它的原理;(7)能举例说出常见连通器的实例;(8)能说出液体的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可以学以致用;(9)液体的压强的计算需要着重深度的识别;(10)P=F/S适用于所有压强问题,而推导公式只用于液体的压强的计算;2.决定具有形成关系的直接低级目标课程分析不仅可以给出指定教学目标的低级目标,而且也可以给出各目标间的直接形成关系,即各目标的直接低级目标。

例如,在学习知识点1之前就必须学习知识点2,那么,知识点1与知识点2就具有直接形成关系。

按照这种方法求得《液体的压强》章节中各目标的直接低级目标如下表所示:表1低级目标直接低级目标低级目标直接低级目标R1 5 4R2 6 1、2、5R3 7 6、9R4 8 71 R1 9 R22 3 10 4、63 R4 G 8、104 R3、R43.目标矩阵目标矩阵是基于低级目标(表1)作出的。

将各种水平的低级目标在横轴与纵轴上进行排列,排列的顺序没有特殊的要求。

以位于横轴上的目标为高级目标,若位于纵轴上的某一目标是横轴上某目标的直接低级目标,则在这两个目标的交点位置处置1。

依此法,对应于横轴上的各个高级目标,按图1给出的直接低级目标,分别在相应的交点位置处置1。

由此可得到下图中图1这样的目标矩阵。

R1 R2 R3 R4 1 2 3 4 5 6 7 8 9 10 GR1 1R2 1R3 1R4 1 11 12 13 14 1 15 16 1 17 18 19 110 1G图1 目标矩阵(I)4.按目标水平分类根据目标的水平不同,可对目标进行分类。

目标分类可通过对目标矩阵的一定操作而得到。

这种操作可按从低到高的方向进行。

首先观察目标矩阵I(图1)的横轴。

对应于 R1、R2、R3、R4等四个低级目标所在的列均无“1”出现,这表示 R1 ~ R4 这些低级目标不存在直接低级目标,所以,它们是目标层次结构中的底层。

实际上这些目标是作为课程学习的前提知识,因此,它们作为目标体系的底层是容易理解的。

位于底层的低级目标是一种水平最低的低级目标,根据实际的目标分类情况,称之为第7类目标。

观察目标矩阵的纵轴,将第7类目标与目标 R1 ~ R4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为空白,由此构成目标矩阵Ⅱ,如图2所示。

在图2中,观察横轴上各低位目标所在的列,除第7层目标R1~R4对应的列外,目标1、目标3、目标4所在的列全部为空白(不存在“1”)。

这类目标被列为第6类目标。

R1 R2 R3 R4 1 2 3 4 5 6 7 8 9 10 GR1R2R3R41 12 13 14 1 15 16 1 17 18 19 110 1G图2 目标矩阵(Ⅱ)同样,将纵轴上的目标1、目标3、目标4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空,由此得到图3。

除第7类目标和第6类目标所在列全部为空白外,目标2、目标5和目标9所在的列也全部为空白,目标2、目标5和目标9为第5类目标。

如此下去,可以得到低级目标按不同水平的分类表,如下图表2所示。

R1 R2 R3 R4 1 2 3 4 5 6 7 8 9 10 G R1R2R3R412 13456 1 17 18 19 110 1 G图3 目标矩阵(III)表2 目标分类类别低级目标类别低级目标1 G 5 2、5、92 8 6 1、3、43 7、10 7 R1、R2、R3、R44 6 8基于上述的实际分类情况,各级目标的水平随分类号的数值增加而下降,第一类目标为给定的教学目标,是目标体系中级别最高的教学目标。

5.形成关系图根据目标水平,将同一水平的目标排在同一水平线上,第7类低级目标位于最底层,第1类目标位于最高层,并将各低级目标间的形成关系以箭头表示,由此得到图4的形成关系图。

图4 形成关系图6.对关系图进行分析与研讨由图4可知,在进行《液体的压强》问题的学习时,首先要掌握第一层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的前提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一层的知识内容,才能开展接下来的学习。

上一级的目标是依据前提知识展开的,既有对已知公式的推导,也有对液体的压强的产生原因及工具的使用说明,对于压强计的使用采用的是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实验或者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我们也就了解了液体的压强的特点及其关注点,这也就是第三层所要阐明的内容。

在第四层就要求学生能够知道连通器工作原理,培养学生思维扩展的能力。

接下来的一层则是在熟练掌握了第四层的知识后,联系生活,举例说明,但是例子是关乎连通器的。

第六层阐述自己关于液体的压强的理解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认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最后则是本章节的课程目标。

这样层层递阶的关系使得教学严谨有序,逻辑清晰明了。

研讨之后,教师还要关注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并在一定程度上以课外扩展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本章节的理解,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影响,联系实际生活,即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小组讨论。

四、启示物理学是科学课程的一部分,在初高中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知识点看似零散但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对物理教材进行目标矩阵的分析,可以对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讲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应该更科学、有效地使用好物理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理解的不同会间接地影响教学方式,进而改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透彻的教材分析、生动的课外扩展、艺术般的知识阐述将会带来教学的审美体验,增加自己的知识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