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听课记录的分析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教师听课记录的分析与思考
我于2006年9月25日,对39位教师(21名徒弟18名师傅另2名师傅未交)开学以来三个星期的听课记录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借此机会向老师们做简要汇报。
一、听课情况统计:
师徒听课情况记录表(九月)
篇数点评备注
2+12/2 有总评/评议和总评A/B
14+2/2 师徒均有评议总评A/B
7+5/1 师徒均有评议和总评A/A
5+8/4 记录详细点评简要/一课两上评价简单A/A
7+6/?记录详细仅有一句评议/ A/?
8+5/2 有总评和简单的评议/有评议总评A/A
10+1/2 有简单总评/有简单总评A/A
7+6/5 师徒均有评议总评/一课两上A/A☆☆
7+2/2 无目录,4节有简单的总评/有简单总评A/A
6+6/3 无目录无评点/无目录有简单评议、总评B/A/?
6+6/3 无目录无点评/有简单的评议和总评B/A
12+1/2 师徒均无目录无点评B/B
8+3/2 无目录有个别简单的点评/无评价A/B
6+3/3 无目录、表头有个别点评和总评/无评价A/B
12+6/4 师徒均有评议总评A/A☆☆
6+6/2 有3课简单总评/无目录有评议总评A/B
1+9/7 师徒均有简单的评议和总评,一课两上。A/A☆☆
7+4/3 师徒均有评议总评/一课两上评议详细。A/A☆☆
8+4/6 有简要总评/有简单的评议和总评A/A
9+3/3 师徒均有评议总评A/A☆☆
6+6/3 有总评/全无A/B
二、听课情况分析:
1.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⑴从统计数据看:普遍听课较多。21名徒弟累计听课254 节,人平均听课达到12.1节。最多的听课18节,最少的也有9节。
⑵从听课记录情况看:普遍听课比较认真,记录较详细。
⑶从听课后的个人评议看:85.7%的老师写有或详或简的听课评议。
⑷从涉及的学科和年级看:听课的范围较广、面较宽。不仅是听指导老师的课,也听别的老师的课;不仅听同年级的课,也有跨年级的;甚至有小学听中学的、中学听小学的;不仅听同学科的课,也有跨学科的。尽管各学科各有特征,但毕竟有一定的统一性,受共同的教学规律制约,有相通、相融的共性。倘若跨入多门学科听课,就能从多种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领悟教学的普遍规律,并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获取改进自己所教学科教学的方法。
2.需要改进和完善的
⑴有些老师的听课记录存在几无,即:无目录(一篇一篇地数三次)、无听课时间、无听课科目、无听课班级、无课题、无执教者姓名。(不能确定是否听够徒弟的课)关于“几无”现象,我想不算什么问题,只要提醒大家引起注意,养成习惯就好了。
⑵少数教师只是听和记,而不评不议;多数教师即使有评议,也是极其简单或空洞的,几乎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看不出他与讲课人有没有值得交流和探讨的地方。我想主要原因有三:有的可能是个人的认识和态度问题,有的(比如跨学科的)也可能“ 听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无从下笔评析,有的可能因为“有言必录”造成没有时间思考和分析。
三、几点思考:
结合上述分析,我有三点思考要和大家做个交流。
1.为什么要听课?
首先解决认识和态度的问题。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讲了一则故事:有个人到了建筑工地,看到人们都在忙碌着搬砖,他上前询问第一个人:这个人没有好气地说:“没看见我在搬砖吗?服苦役呢!”又走了几步,问第二个搬砖的人:“你在干什么?”回答说:“我在砌墙。”接着问第三个同样是搬砖的人:“你在干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我在盖一座教堂。”
于丹教授把这三类人分别叫做悲观主义者(认为搬砖是天底下最差劲的事)、职业主义者(虽然无聊,但足以养家糊口)、乐观主义者(觉得自己是何等幸运,可以建筑教堂,参与一项伟大的工程建设)。
我们也不妨扪心自问:为什么要听课?
我很难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听课,可能听每节课的目的并不完全一样,但至少不是悲观主义者。我认为自己讲课是实践,听他人讲课也是一种实践。头脑里多装几部他人上课的“电影”,可以增加若干参照坐标,使自己学有方向,及时改进教学。既然听课是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任务,那我们怎样听课才有效?
2.怎样去听课?
⑴课前充分准备,明确目的。(同学科)
做事的盲目性是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去听课的效果大不一样。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知道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自己也设想一下,粗线条勾勒大体的教学框架,听课时带着"蓝图"进教堂,才能在"他教"与"我教"之间构建对比的态势,有利于在观摩中找异同。如果不准备,匆匆忙忙走进教室,不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⑵课中翔实记录,积极推敲。
听课是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听课者多种感官和大脑思维的积极参与。
①听看结合,详细记录。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对熟悉的教师、班级,可
着重就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
②集中精力,认真分析。
在鲜活的课堂中,有些细节转瞬即逝,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听课者如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对教学的整体认知与评价。听课者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维,认真分析,做到前瞻性与对照性兼顾。前瞻性是指听课者的思维要先与教学进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多种合理预测,摸索课堂发展的趋向,为分析评价赢得时间,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对照性是指在听课过程中,将实际教学与课前预设的方案及以往经验(听过的优秀课)进行对照,以便寻找课堂中突出的亮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③剖析问题,归纳小结。
对于课堂教学中发现的优缺点,应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给予过程性评价。即指出优点在于体现了课标哪一方面的理念、依据什么教学原理等,同时指出缺点与不足怎样改可能效果更好,依据什么等,并将这些环节点评及时纳入听课记录。
⑶课后思考整理,客观评析。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要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流切磋,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做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体会,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对课堂评价应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看教师的教,主要关注以下四个维度:
①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②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③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激活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