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战略

合集下载

中国大战略

中国大战略

中国大战略“走出去”与“请进来”新一届领导人在反腐之余,亮出了在经济建设上的大手笔,这就是“走出去”与“请进来”。

“走出去”的核心是所谓“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其目的是通过实施一批带动性强并具有示范效应的重大合作项目,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新丝路上的联通网络,形成畅通无阻的贸易流、欣欣向荣的产业带、人文荟萃的新景观。

从而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从海陆至空间,从纵向到横向,贯通我国东中西部和主要沿海港口城市,进而连接起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概念联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60个,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

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具有开展互利合作的广阔前景。

在整个世界经济需要新的驱动能和发展活力时,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出于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所有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的战略利益。

这对国内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走出去”的最佳路径。

当“一带一路”这个崭新的全球化战略开始落实之后,中国许多的传统经济将进入“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比翼齐飞的系统性行情阶段。

基建承包商、电力设备、工程机械、铁路设备、通信设备、物流、金融、军工等将全面受益。

在国家战略思想转变过程中,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中国“铁公基”内相应行业和公司,存在着较大的盈利和估值修复的投资机会。

从历史上看,中国最兴盛的朝代都是以走出去来导先路的,比如西汉时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是汉武帝时代称强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更为典型的是唐代丝绸之路直接开启了唐王朝的世界大国华章。

大战略的演进、机理及其中国意义

大战略的演进、机理及其中国意义

大战略的演进、机理及其中国意义作者:葛汉文来源:《国际展望》2018年第05期【内容摘要】大战略是一个大国避免卷入国际政治经济之纷乱、由强大成长为伟大的关键。

作为战略概念的重要衍生理论,现代大战略研究源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勃兴于20世纪70年代,并对主要大国的政策行为产生重要且持续的影响。

狭义的大战略主要关注国家对武力的运用或威胁运用如何与国家总体政治目标相协调,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广义的大战略概念则强调国家应当如何较为平衡地运用战争与和平手段,调节和调动本国甚至其盟国所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精神资源,以实现一个明确、适度和总体可行的宏大战略目标。

现代大战略研究的重点在于从历史经验中分析昔日大国、强国兴衰起伏的案例,以期明确作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的大战略之内在机理及实践意义。

中国拥有大战略思维与大战略缔造的深厚历史根基,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行将结束之际,中国大战略研究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重大,大战略研究者肩负重要使命。

未来,中国大战略研究应注重聚焦当下情势、注重历史检讨和发掘中国智慧。

【关键词】战略大战略大战略理论中国大战略中国外交【作者简介】葛汉文,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江苏邮编:210039)【中图分类号】 D6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568-(2018)05-0001-17【DOI编号】 10.13851/ki.gjzw.201805001“大战略”(grand strategy)概念的出现,主要源于对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忧虑。

当然,自现代国家出现以来,如何采取恰当的方式确保国家在一个无政府状态所支配的环境中生存、延续乃至兴起,一直是诸多国务家尤其是那些在特殊历史时刻和复杂安全环境中亟须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的国务家思考的首要问题。

然而,由于现代战争规模急剧扩大、破坏力大幅提高及其对国内社会特别是国家决策的冲击力空前增大,20世纪以来的诸多政治或军事天才不得不承认战争仍是也必将是国家确保生存的关键方式,同时他们开始考虑改变近现代以来军事战略时常干扰、改变甚至主导国家总体政策的倾向,使战略决策(特别是考虑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回归到克劳塞维茨的经典归纳,构建一种具有明确和长效的政策目标,以军事、经济、外交等各类手段相互协调的国家战略,以维持国家在愈发紧张危险、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的生存。

大国军事战略论文

大国军事战略论文

试论21世纪初世界战略态势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试论21世纪初世界战略态势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杨谦论文关键词: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多极化世界新军事变革“9·11”事件中国安全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美国已进入新一轮全球战略扩张期,称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斗争异常尖锐,世界局势动荡加剧,地区冲突有增无减,热点问题日趋激化;新的世界军事变革进一步深化,世界军事和安全斗争更加凸显,各国军事战略的优劣和军事斗争的成败,取决于如何应对这场极其深刻的世界新军事变革。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周边形势趋于复杂,各种挑战趋于严峻。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这个主题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时代发展的滚滚潮流;二是体现时代主题的最基本标志是世界大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三是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重大政治课题。

在世界局势保持总体缓和的背景下,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一)美国已进入新一轮全球战略扩张期,称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斗争异常尖锐苏联解体、冷战终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布什执政后,美国进入了新霸权扩张期。

1.美国具备新霸权扩张的实力基础。

美国经济、科技、军事、政治、文化实力超群,拥有绝对的战略优势。

仅就GDP而言,2002年美国突破10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额的30。

可以预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无其他大国具备与美国单独进行全球较量的综合实力。

2。

美国谋求“新帝国”的基本战略已经确立。

2002年9月20日,布什政府颁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将“先发制人”战略确立为美国新世纪安全和军事战略。

报告宣称,美国将保持世界上最强大的能够打败任何对手的军事力量,绝不允许任何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对其第一军事大国地位构成威胁。

国际形势的挑战与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

国际形势的挑战与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

国际形势的挑战与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化,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际形势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能源问题、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面临着与此相关的种种挑战。

然而,在现实的情况下,中国的外交战略也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国际形势的挑战与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展开探讨,并且结合五个例子来进行论证。

一、国际形势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国际形势的转变给国际安全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例如,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战争、逆全球化等问题让全球化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而这些问题也对中国的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作为一个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中国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和促进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同时保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为此,中国采取了多种外交手段和策略,以应对国际形势的挑战。

三、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中国一直致力于同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2000 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加强了两国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013年9月,中国将其与东亚国家的概念“东亚经济共同体”提出,旨在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

四、改善同美国的关系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大国,而中国也是一个拥有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的大国。

中美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上的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策略是寻求与美国的合作、竞争和调和三者结合。

2008 年11月,中国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这也成为调整中美关系的一次极为成功的外交活动。

五、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俄罗斯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两国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的政治、经济局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两国之间的合作在许多领域中已经开展。

实现伟大中国梦91分试卷

实现伟大中国梦91分试卷

1.十八大报告讲建党100年的目标,是强调现阶段我们的任务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单选 )A2010年B2018年C2020年D2028年2.党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单选 )A十八大B十七大C十六大D十五大3.从()讲,中国道路有其形成和发展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单选 )A形态构成B宏观规定C实践领域D基本要求4.从()讲,中国道路有八个方面必须坚持的内容。

(单选 )A形态构成B宏观规定C实践领域D基本要求5.从()讲,中国道路是一个体系,由不同方面、层面的具体道路组成。

(单选 )A形态构成B宏观规定C实践领域D基本要求6.中国道路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它是中国道路的出发点。

(单选 )A总依据B总布局C总任务D总战略7.中国道路的(),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单选 )A总依据B总布局C总任务D总战略8.具体道路包括增强文化软实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的()。

(单选 )A经济建设道路B政治发展道路C文化发展道路D生态文明建设道路9.具体道路包括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

(单选 )A生态文明建设道路B社会建设道路C经济建设道路D政治发展道路10.中国道路有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单选 )A开创性的标志B明确的主题内涵C阶段性的前进进程D现实的实践依据11.中国道路有其(),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单选 )A现实的实践依据B明确的主题内涵C开创性的标志D阶段性的前进进程12.中国道路有其(),即20世纪70年代末的“成功开创”,世纪之交的“成功推进”,21世纪的“成功坚持和发展”。

(单选 )A明确的主题内涵B开创性的标志C现实的实践依据D阶段性的前进进程13.从()看,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当前中国的国际战略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当前中国的国际战略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当前中国的国际战略一、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所谓世界格局,是国际社会中有关国家或力量集团,在一定的时期,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局势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组成的一种关系和结构,是这些国家或力量集团在斗争中处于相对平衡的发展阶段的关系和结构,这种相对平衡的结构,将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政治军事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

当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旧格局就逐渐变成束缚和阻碍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禁锢。

这时,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就表现为,一种旧格局,向另一种格局的转变。

1.1 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自独立至战后初期,美国仅用一百多年的时间就确立了在世界的霸权地位。

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美国政治方面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通过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等逐渐确立了经济、政治、军事上的霸权地位。

1.1.1美国综合国力最强从经济方面看,美国工农业高度发达,门类齐全。

不仅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方面均属世界一流。

自身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外依赖性相对较小,经济基础十分雄厚。

从军事方面看,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国防工业基础雄厚,军工技术居世界之首,美国的军事装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从科技方面看,美国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上均居世界之首。

1.1.2美国的主导作用。

美国自身经济实力雄厚,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世界各类经济组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中,美国的作用无可替代。

在国际政治方面同样居于主导地位,它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在解决许多国际问题时的态度对于问题的能否解决至关重要,如:波黑、中东以及其他地区问题,特别是在目前的国际反恐斗争中,美国都在起着主导作用。

1.2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苏联解体后,俄成了他的“法定继承国”,但实力无法同当年的苏联相比,特别是近10年的经济衰退与混乱,俄国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综合国力大大下降。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自然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原有和新兴城镇转移和聚集的现象和过程,包括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城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城镇化存在着严重滞后1.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城镇化率从1952年的12.46%增加到1999年的30.9%,年均增加0.39个百分点。

但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仍严重滞后,1952年城镇化滞后工业化5.14个百分点,到1978年扩大到26.4个百分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了城市的发展,逐步将生产性城市向消费性城市转变,调整了城镇发展方针,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有所减缓,但仍然滞后,1990年滞后10.6个百分点,1998年滞后11.7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恰恰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呈鲜明的对比。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近100个发展中国家在1950~1970年间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程始终超前于工业化过程。

当人均GNP在2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均GNP在3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2.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据对世界有关国家1997年的GNP和城镇化水平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与同等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仍然滞后,从表中分析可知,同我国人均GNP水平相当的13个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为45%,我国为30%,滞后了1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钱纳里的发展模型)土库曼斯坦喀麦隆科特迪瓦刚果洪都拉斯人均GNP(美元/人)630 650 690 660 700城镇化率(%)45 46 57 29 45人均GNP(美元/人)750 750 800 840 950城镇化率(%)38 33 23 59 62人均GNP(美元/人)1010 1040 1110 814 713城镇化率(%)42 71 37 45 30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延缓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城镇化的滞后。

中特社会主义21世纪中国国情

中特社会主义21世纪中国国情

首先,从国际形势看,
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主题
科技 革命 的动 力
经济
国际环境
全球化
首先,从国内形势看,
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三步走战略 承上启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关键时期
矛盾凸显期
全面开放关键期
重提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的建议》提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 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 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
正是基于以上一些事实,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2009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时, 胡锦涛同志两次强调“两个没有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加了一个“没有变”:我国是世 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 新时代机遇
• 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机、境遇 和形势,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机 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战略机 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 环境和条件,与一般的机遇期相比,它具有时间 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 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 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 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段话当年被写进了 党的十六大报告。

新世纪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的

新世纪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的

一.新时代的特征

3.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提示的应有国际态度 显而易见,世界基本格局与基本潮流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主要 就是美国的优势或局部霸权与多极化趋势以外的所有上述基本潮流之 间的联系和区别,全球化主要有赖于美国的实力、国际影响和政策促 进,民主体制和民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然而, 另一方面必须指出美国的优势或局部霸权与上述世界基本潮流之间的 关联并不证明简单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顺应(或更确切的说,依 据本国国情有所防范、有所保留和有所调节的顺应)全球化、民主化、 国际规范正义化的世界基本潮流,决不意味着全盘遵从美国的价值观 念体系和制度,更不等同于认可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过来 说,人们也不应当由于厌憎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或者过分执 着基于民族特性至上论的文化相对主义,便轻视顺应世界潮流的的必 要,甚至干脆漠视世界潮流本身。这类轻视或漠视,曾经构成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历史上都有过的早期或“原始”民族主义的一大特征,是 这些国家严重落后并且因此遭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国的崛起
第二大“平台”应当是对外经济战略,特别
是对周边近邻的经济战略。它与一项项具体 的对外经济政策有别,而且往往需要从政治 和战略高度指导或支配这些政策。 经济实力 的空前迅猛增长和对外经济的异常蓬勃发展, 构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最突出的民族成就。 多半由于这个原因,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漫长 过程中,对外经济战略应当也可以成为当前 “初级阶段”内的首要战略分支。我们在这 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滞后,急需加快构设的步 伐。
三.中国的和平崛起
1.中国的“和平崛起”与“战略机遇期”
“和平崛起”是指中国在21世纪头20或30年 可有和应有的国家方向或国家基本意图。不 仅如此,它还可以是一个适应新的历史大时 期和大需要的对外政策纲领性观念,是按照 这基本需要来塑造中国对外政策舆论的一个 头等要素,以统帅当前时期各个局部对外政 策的处理,使之具有统一的“战略逻辑”和 “哲理依据”。

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历史发展

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历史发展

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历史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阶段:
1. 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现代化建设。

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三个现代化建设: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提出了“三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和发展国防力量。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 世纪初,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环境保护等。

4.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是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历程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和指导。

试述建国以后我国的发展战略的历史变迁

试述建国以后我国的发展战略的历史变迁

试述建国以后我国的发展战略的历史变迁
建国以后我国的发展战略历经多次变迁,从“插队”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的“创新驱动”。

这些变化都在不断地适应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盛。

1950年代到1970年代,我国的发展战略主要是“插队”,即通过大规模的劳动实践来培养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干部和技术人员。

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浪费人力物力,影响教育和科技进步等。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等方面。

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解放生产力,推进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主要是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科技进步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过改革开放的努力,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起飞,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21世纪初,随着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发展需要,我国的发展战略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即“创新驱动”。

这种发展方式要求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力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这种发展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可以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我国的发展战略始终在不断地适应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盛。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发展战略还将继续发生变化,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的基本国策战略制度方针路线

我国的基本国策战略制度方针路线

一、“战略决策”类1、可持续发展战略3、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5、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西部大开发战略” 4、中部崛起战略6、实施“走出去”战略7、科教兴国战略8、人才强国战略9、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决策。

二、“基本国策”类1、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我国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对外开放,节约资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男女平等,水土保持三、“制度”类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5、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四、“文明”类1、物质文明2、精神文明3、政治文明4、生态文明五、“本质”、“实质”类1、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人民当家做主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4、依法行政的重心和实质-------依法治官、依法治权5、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6、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六、“核心”类1、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3、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5、生态文明的核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6、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8、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人格尊严权七、“原则”、“准则”类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道路”、“专政”、“领导”、“思想”。

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

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

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作者:张洪范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0年第08期【专题简析】本专题包括的知识点主要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相关知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

本专题一直是近年来各地中考的必考点,涉及题型多样化,命题者往往会选取与之相关的文字、图表、漫画等作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再现课本重要观点,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概括、创新的能力。

因此,在复习本专题时,同学们必须在系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用课本中的观点、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要求】1.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特点,把握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2.既要看到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在学习时要结合一些具体的时事材料(如我国在科技创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材料)来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3.本专题涉及的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持续性的、重大的热点问题。

学生要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时政热点,并能简要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考点分析】考点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

第一,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这种不发达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2)特点: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

(3)时间: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到基本实现现代化(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4)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战后世界格局

二战后世界格局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在二战至今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世界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政治上: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经济上: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雅尔塔体制:苏、美、英,主要是美苏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

这就为战后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极政治格局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另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世界战略的对立,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

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政治上形成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同年6月“马歇尔计划”实施;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51年9月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

1954年、1955年美国先后同部分亚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军事防御条约等。

社会主义阵营——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建立;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5年5月华沙条约集团建立。

经济上美国独霸: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黄金储备也最丰富。

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一国际环境既是历史的发展机遇,又是现实的严峻挑战。

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1、两极的终结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世界格局是指主要国家与国家集团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结构及其表现形态。

世界格局是有关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也是对世界形势具有决定影响的国际关系。

正确观察和分析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大国关系的战略调整是21世纪初我们准确把握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确立新世纪对外战略的重要前提。

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多极的世界。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完全证实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英明预见。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指出:“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①从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冷战时期,僵硬的两极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对峙不仅抑制了新生政治力量的生长,而且消耗了主要政治力量的实力。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这既有利于现存的政治力量得以充分显示,又有利于新生政治力量的崛起,形成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因为,冷战的终结解除了约束政治力量成长的集团政治框架,扫清了政治力量壮大的障碍。

各主要政治力量在新旧格局的转换中,以强化经济科技实力为主要途径,以谋求在未来国际战略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为基本目标,集中主要精力于内政外交战略的调整与谋划,使世界舞台呈现出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活跃局面。

第二,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为世界多极化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绪论:国家安全战略谋划国家安全:指国家生存和发展没有或很少受到重大威胁的状态,也是指对国家生存和发展利益的保障,主观上没有或少有恐惧感。

国家安全战略: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筹划,是实现国家安全的科学和艺术。

一般指在平时和战时,组织和运用国家武装力量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力量以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新安全观:1、主权安全(安全主体):1)国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安全主体;2)没有主权,也谈不上人权。

国权在一定意义上是“集体人权”,理应高于人权;3)不能有双重标准;4)主权“让渡”是有限的、部分的、次要的。

2、综合安全(安全内容):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等的有机结合;3、合作安全(维护方式):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一般原则:1、确定目标: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核心问题;2、化解风险: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高超艺术;3、因势利导: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最高境界。

大国安全筹划的规律性问题:权力+圈子+关系+实力1、争取国际主导权,制定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国际规则;2、大国在地缘上构筑自己的“安全圈”,以保持较为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防止其他大国利用周边国家威胁本国安全;3、大国更注意处理好各种类型的三角关系,营造对自己有利的均衡态势;4、大国在国力运用(主要是军事力量运用)上,仍是把威慑战略作为首选的战略模式,谋求保持威慑优势。

第一章: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思想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思想:是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筹划总的理论思考和指南。

国家安全范畴的历史性变迁: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暴力+外交+手段1、传统的领士争夺正在逐步转化为对资源的争夺及市场的占领,加强对太空、海洋、能源等战略资源及通道的控制,经济较量正在逐步演变为国家之间斗争的核心和焦点;2、西方国家利用掌握的资源优势,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竭力推行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利用各种手段和机会加大对政治、经济制度及信仰不同国家进行颠覆和改造的力度,激化了各种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3、全球化和人类生活信息化、网络化为各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人类社会出现更加脆弱的一面,安全风险跨越国家疆界,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攻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4、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猖獗,以极端暴力手段进行反社会的活动,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5、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日趋复杂;6、国家利益拓展在分享全球化果实的同时,也意味着外部风险增大,国家安全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增强,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安全威胁和压力;7、国家安全威胁多元化,维护手段也随之多样化,由过去以军事力量为主发展为注重各种力量运用和协调,建立保障国家利益的安全体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大事年表

19世纪末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大事年表
高考制度被废止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
周恩来主持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邓小平主持工作,纠“左”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改革开放(1978~ )
高考制度恢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16字法制建设方针,开始拨乱反正
10月2日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三大改造完成
中共八大召开,制定正确路线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提出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9月秋收起义
10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1月,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
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0月,红军长征(1934~1936)
1月,遵义会议纠正博古等左倾错误
10月吴起镇会师
《渔光曲》在国际上获奖
10月,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2日溥仪退位,清朝覆灭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开始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
首条航线开通(北京-天津)
7月23日中共一大(中共诞生)

高柏:高铁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

高柏:高铁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

高柏:高铁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春节刚过,就传来铁道部长刘志军因严重违纪被审查的消息。

一时间,刘志军任部长8年中最耀眼的政绩,即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也陷入舆论的漩涡。

目前媒体对中国高铁的批评主要有三:第一,高铁建设负债已经造成沉重的财务负担。

2009年底铁道部总资产2.46万亿元,负债达1.3万亿元。

大举上马高铁项目是造成债务急剧攀升的主要原因;第二,各地盲目上马高铁导致其布局的不合理。

部分欠发达省市上马高铁没有道理;第三,即使高铁进入运营期也将入不敷出。

随着2012年后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项目陆续投入运营,初期亏损额度势必扩大。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高铁,是把它视为单纯的交通工具或是一个应该自负盈亏的单一产业,还是视为一个具有全局意义应该得到大力扶植的战略产业, 无须赘言,目前高铁的融资招标方式、对速度的追求、质量保证以及票价政策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中国发展高铁到底值不值,至于如何发展好高铁则是第二位的问题。

高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出来的唯一的可以改变整个21世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基本格局的战略产业,它的建设可以对中国的命运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主要从战略的角度讨论高铁潜在的意义,而不是提出一个如何建高铁的操作方案。

刘志军被审查后高铁还要不要建,目前的反对意见重视的都是些技术性问题,有些问题可能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解决。

我们应该先想清楚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尤其代价很高的问题,到底值不值。

衡量标准就在于其战略意义,而不是这些技术性问题本身。

本文目的就在于抛砖引玉,引起各方有识之士对高铁战略意义的关注和辩论。

为什么要发展高铁,因为它能使中国在应对未来的重大国际国内挑战时有一个新的选择。

蓝海战略的限界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依赖的是蓝海战略,但在今后10年里面临的最大外部挑战将来自于蓝海战略的限界。

蓝海在当代中国人的意识里意味着先进文明、自由贸易和国家富强。

通过蓝海战略,中国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参与国际分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出口,并以国际贸易带动国内经济增长。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科综合试题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科综合试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四大发明?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机解析: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印刷机虽与印刷术相关,但并非四大发明之一,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特指活字印刷术。

(答案:D)2、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新中国的成立B、三大改造的完成C、改革开放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解析: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这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B)3、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A、地形B、市场需求C、水源D、气候解析:农业生产受多种自然条件影响,包括地形、水源、气候等。

市场需求属于社会经济条件,而非自然条件。

(答案:B)4、下列哪部著作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A、《资本论》B、《国富论》C、《共产党宣言》D、《人权宣言》解析:《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的代表作。

《国富论》是亚当·斯密的著作,《人权宣言》是一份政治文件,非马克思所著。

(答案:A、C均正确,本题为多选题形式下的单选呈现,故选任一即可,标准答案通常选《资本论》)5、下列哪个城市不是中国的直辖市?A、北京B、上海C、广州D、天津解析:中国的四个直辖市是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不是直辖市。

(答案:C)6、下列哪个朝代实现了大一统,且开创了科举制度?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解析: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并且开创了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员。

秦朝虽实现了大一统,但未开创科举制度;汉朝和唐朝虽也有统一时期,但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答案:C)7、下列哪项不是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A、土地退化B、水资源短缺C、生物多样性增加D、森林减少解析:人口增长往往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引发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减少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的中心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 烈的理想和夙愿。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 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 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 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 历史任务。
十八大战略判断的基础:
21世纪初 中国的大国战略
夏 传 海
引入: 十八大特别是明确提出“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道路决定命运。 第二,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在于摆脱贫 困、落后、屈辱的民族困境,在于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每个人的价值 都能够实现。 第三,为了实现中国梦,全体中国人 民,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磨砺 和付出。
2.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 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
(2)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 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
(3)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不 可或缺的战略依托;
(4)中国的治国理念、体制和 发展模式等受到更多推崇。
3.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是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经济结 构的低层次;
中国具备大国的基本禀赋和要素, 任何时候都是世界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 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但不 是为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利益服务的, 不能超越我国的特定国情。
因为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 化,有三个视角:
第一,客观地用数字、用材料 来看——中国实力显著改变;
1978年中国GDP总量3645亿元人民币,到了 2008年是30多万亿元人民币,中国GDP占世界的比 重1978年只有百分之一点多,2008年提高到9%。 人均GDP1978年只有381元人民币,到了2008年 达到22698元人民币。 进出口总额1978年只有206亿美元,2008年达 到2万多亿美元。
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只有1.6亿美元,2012年 一季度,国际储备资产增加746亿美元。加上2011 年为止的31811亿美元,外储大概为32557亿美元。。
第二,中国人怎么看自身国际地 位的变化——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第三,外国人怎么看中国——他 们看的是中国的发展势头和未来的前 景,以及随之带来的国际格局变化。
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 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十八大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的表现及突出特点
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上升;
第二,除经济外,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实力持续上升;
第三,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提升;
第四,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牵动世界格 局走向。
二、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的机遇与挑战
1.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
近10年来,大国新格局轮廓呈现。
一是美国由于两场战争及金融危 机而日益相对衰落(要特别防止想当 然的认为美国绝对衰落);
二是中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 推动下迅速崛起。
三个问题: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 现及突出特点; 二、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的机遇与挑战;
三、深化全球战略,拓展国家 战略利益。
二是我们周边地缘环境极其复杂和 多变;
三是中国与主要大国的共同利 益和战略利益冲突并存;
四是全球治理能力和国民准备 不足。
三、深化全球战略,拓展国家战略利益
(一)中国一下子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 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一些问题 1.我们需要防止“得意忘形”; 2.我们需要有全球视野; 3.要特别注意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二)着力完善全球战略的几个方面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把声名才华掩盖起来;养晦, 暂且隐退,等待时机。可以理解为,对外, 要善于守拙;对内,要埋头实干。
有所作为: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 国家利益,更有力地推进世界的和平 与进步事业。
1. 抓住战略机遇期; 2.“东稳、北强、西进、南下”;
3.加快国防,改变富而不强的状态, 改善安全环境—与时间赛跑(大国地位 的三种标志:力量、以及基于力量的服 务能力和保护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