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浅谈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历史演进
浅谈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进1、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演进1.1、由“区别对待”到“国民待遇”建国初期,国家为了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和行业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有两个:一是为抑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私营经济要承担相当大比例的税负,其税收负担要远远高于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在征收手续和征收方法方面,国家又给予国营经济最大限度的方便。
二是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也采取了高低不同的税率———工业低于商业,重工业低于轻工业,日用必需品低于奢侈品。
由于私营企业从事的基本都是商业和轻工业,所以对不同行业和产品采取高低不同的税率,这也同样具有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复存在,在中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社会,针对公私经济的“区别对待”的政策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但“区别对待”的政策仍适用于不同的行业。
在实施“赶超”战略的背景之下,国家通过低工资制、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财政的统收统支等办法,全力支持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
农业部门创造的财富被转移到工业部门去实现,实质上是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高积累、低消费”政策的本身就是对商业和轻工业发展最大的限制。
正是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造成了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区别对待”的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没有被摒弃,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成为中国的财政政策向“正轨”回归的必由之路。
1.2、由“生产建设性财政”到“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为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国家财政资金大量投入,而非生产部门的资金资金投入却出现了严重不足的情况。
于是,出现了“高积累、低消费”的局面,这与那个时期特殊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几乎掌握了全部的社会资源,所以政府自然成了社会投资的唯一主体。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
对策建议
1、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在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应充分 考虑两者的协调性,避免出现政策目标冲突的情况。
对策建议
2、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确保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对策建议
3、完善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建设,提高货 币政策传导效率,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结果与讨论
此外,我们还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 间存在差异。因此,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搭配,以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结论
结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现财政 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完善政策传导机制、建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等 措施,可以提高政策协同效应,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然而,不同地 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情况存在差异,因此政策制定者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配合:这种搭配方式适合于经济严重衰退 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 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进一步刺激总需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2、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配合:这种搭配方式适合于经济过热时, 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 率和减少货币供应量来抑制总需求。
文献综述
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传导机制、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政策工具的协同 作用等方面。然而,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相对较 少。此外,一些研究过于理论化,缺乏对现实情况的深入分析。
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21世纪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它见证了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转变。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一、市场经济改革回顾21世纪初的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进程之一。
中国政府通过实践和思考,放弃了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及开放政策,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的成功推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和条件。
二、世界贸易组织(WTO)入世继1992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之后,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意味着中国将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这也正是中国通过市场经济改革实现国际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三、国内消费市场事实上,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成功推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共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愈加广阔的市场机会。
这不仅吸引了外界资本的追逐,同时也创造了更加繁荣的国内市场。
面向内部的消费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中的重要助推力。
四、城乡结合部发展在21世纪的中国,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成为了极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为了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在中国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方向上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这也推动了包括工业化、接纳式城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行动,城乡差距日趋缩小。
五、新技术的兴起在21世纪初,互联网的出现轰动了全世界,中国的速度并不比别人慢。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新技术革命发展的前沿,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技术,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更进一步地,它也引领着中国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方向。
六、绿色经济的崛起随着全球环保趋势的不断升温,中国环保政策得到日益加强。
绿色环保可以说是当下的热门词语,而在这次漫长的发展之路中,中国也在大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市场和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无疑是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领域。
七、国际合作在经历诸多挫折后,中国终于意识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我国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起伏变化,相继选择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中功不可没。
而且,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放弃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
公共财政主要是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要努力做好财政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
60年来,全国财政支出规模从1950年的68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6026万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7.62万亿元,增长了1120倍。
最大的变化是,财政运行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中,仅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24610亿元,比2008年增长25.1%。
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7161亿元,增长20%以上。
【中国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 【时间】:1979年【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光摘要: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阶段我国经济将面临重大转折,但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消费市场容量大、投资需求旺盛、储蓄率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是增长的有利条件。
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人口和就业压力;资源和环境压力;技术落后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以及消除体制性障碍的难度越来越大。
为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战略任务,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主要有:1.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2.调整产业结构总的方向是改善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3.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只能先从缓解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做起,逐步缩小差距;4.不能也不必提出全国同一的城市化道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5.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全面推进体制创新;6.正确处理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一、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1978年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已经提前实现GNP比1980年翻两番的增长目标,而且还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均GNP翻两番。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为1978年的6.8倍,每年平均增长9.8%。
今年中国将全面实现第9个5年计划预定的目标,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原预计的8%,并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生活在80年代末基本解决温饱后,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左右,处于低收入国家与下中收入国家的边缘,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名列150名之后。
中国进一步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经济三步发展战略,在实现了前两个战略目标,即人民生活先后达到温饱和低水平的小康目标后,将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
中国制度变迁的财政视角
中国制度变迁的财政视角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经历了许多政治制度的变迁。
这些变迁对国家的财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财政视角,探讨中国制度变迁对财政政策和财政体系的影响,以及这些变迁如何塑造了中国的财政系统。
起源和封建制度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国家财政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和土地税收。
地方官员负责征收和管理财政收入。
然而,这种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财政收入不稳定、税收重压等。
帝制和徭役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中国进入了帝制时代。
帝制时代的财政政策主要依靠徭役制度,即对农民征收劳动和农业产品。
这种制度给予了中央政府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但也加重了农民负担,导致社会不稳定。
民国时期的财政改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迎来了民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试图建立现代化的财政体系。
主要的财政改革包括税收改革、银行制度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等。
这些改革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能力,提高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可预见性。
然而,由于局势动荡和内外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财政改革进展缓慢。
同时,中国的财政体系受制于外国势力的干预,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和自主。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掌握了全部经济资源,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国有企业的利润和税收。
政府通过计划经济来控制经济发展和财政分配。
财政得以在国家控制下实现一定的稳定和发展,但也存在着财政权力过于集中、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此外,财政收入的来源不够多样化,给财政体系带来了困难。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财政变革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引领了中国的财政体制变革。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财政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在财政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引入了税收改革、财政分权和预算管理改革等措施,试图建立一个现代化、公平和透明的财政体系。
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提高了财政效益,并加强了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一直处于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
本文从财政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调整效果分析、重点领域和措施、作用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分析。
近五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各种财政政策工具,不断调整政策方向,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中国财政政策在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资源配置不够灵活、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未来中国财政政策需要加强改进,更加精准地支持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财政政策在近五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中国、财政政策、近五年、分析、制定、调整、效果、重点领域、措施、作用、经济发展、发展前景、总体趋势、贡献、不足、改进方向1. 引言1.1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和完善的状态。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挑战,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推动财政政策的改革和调整,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财政支出的精准性和效率性。
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
在财政政策的调整过程中,中国政府还积极采取了适时的财政去杠杆措施,加强财政风险防控,促进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政府还通过改革和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提升国家财政管理效率和质量,推动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投入,提升财政支出的效益和效率,推动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正文2.1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制定与调整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制定与调整主要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目标和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财政学 文献综述
财政与农村建设(政治、经济、教育方向)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特大型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民、农村都占有较大比重,因此,能否正确处理好“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当前的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诸多环节,包涵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次。
它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小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概括。
财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调节部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财政部门在新形势下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政治建设应当充分认识到,城市化不可能化掉中国的农村,更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进行片面的城市化。
在中国城市化的漫长道路上,即便按照官方公布的我国城市化率每年保持提高1个百分点来计算,到2030年的城市化率最高也只能达到74%,以那时的15亿人口计算,仍然有近4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以世界标准来看,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因此,新农村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长期整体发展的需要。
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国家整合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县政的边缘化、压力型运行机制和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以及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都指向了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困境,要破解新农村建设的困局,必须把政治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议题当中,着力调整与完善与农村社会相对应的基层政治体制、政府运行机制以及以农民权利为中心的政治关系。
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还权于农民,还农民以国家主人翁地位,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具体来说:第一,以“省管县”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解决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中的悬置和异化问题。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成效分析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成效分析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壮大,财税体制改革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本文将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入手,深入分析这一改革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
当时的财税体制存在许多缺陷,例如: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不协调,政府的预算管理不规范,税收制度缺乏完善等。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政府开始了财税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并于1984年推出了第一个试行方案。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进入了稳定期。
1994年,我国推行了税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税收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税制体系。
此后的财税体制改革重点在于改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加强地方财政自主权、增强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
二、财税体制改革的成效从改革的成效来看,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就:1. 实现了税制的规范化和现代化通过税制改革,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税制体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多种税种,实现了税制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有力地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2. 提高了地方财政自主权财税体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有了更多的财政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发展需要安排经济建设,有利于激发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3. 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力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可以逐步实现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协调,实现政府财政权力的合理分配,避免权力过度集中,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应对。
主要包括: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支持和保障地方经济的发展,常常存在借款、担保等方式进行融资的情况,导致债务负担过重,存在一定风险。
2. 财政分配不合理在财政分配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地方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或被动地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发展,导致不计入政府财政预算的隐性财政变动,目前尚未得到解决。
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_经济增长_拐点_与新积极财政
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_经济增长_拐点_与新积极财政一、概要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旨在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现状,探讨经济增长的拐点,并提出新积极财政政策的策略与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加速进行。
尽管面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但我国经济韧性强劲,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渐加快,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我国经济提供了新动能。
经济增长的拐点已悄然来临,传统经济模式的动能逐渐减弱,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愈发凸显。
本报告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实施新积极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包括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投资引导、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减税降费等方面的工作将成为我们的重点研究内容。
报告还将探讨如何加强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最佳效果。
1.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概述。
全球经济形势正在经历复杂而多变的变化。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呈现不稳定的发展态势。
主要经济体增长呈现差异化,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新兴市场国家虽然增速较高,但也面临着内外部压力的挑战。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给全球经济的稳定复苏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
全球经济也正在经历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智能经济等新动能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形势同样面临挑战和机遇。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对于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宏观经济现状及财政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经济增长拐点与新积极财政的关系,以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最新)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
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
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
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
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关注世界。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过程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过程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
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在资本积累阶段和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统治者一般都推行掠夺性财政政策,以加速资本积累的过程。
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的经济职能逐渐增强,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财政政策成为调节经济、挽救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常常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加快经济复苏;在经济高涨时期,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减少社会总需求,延缓经济危机的来临。
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国家集中了全体人民的意志,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能自觉地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制定财政政策。
一方面促进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一方面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生活,为巩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国家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法律、行政措施的总和。
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
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
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国财政政策的手段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①国家预算。
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
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这一进程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提出了进行经济改革和开放的目标。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重点推进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税收改革方面,政府加强了税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强调了税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和开放性。
本文将就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进行深入探讨,以了解其发展过程、重要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财政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持续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1.1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改革开放40年之前,中国的中央政府掌管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和开支,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开支。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问题日益嬗变。
中央需要协调地方的财政行为,确保地方政府可以按照中央的政策行事,同时还需要确认地方财政与税收在中央政策中的作用。
这就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协调和合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采用了“分税制”和“债券市场”等措施促进中央和地方协调。
具体来说,“分税制”旨在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务合作和协调。
在这个机制中,中央政府收取一定的税收,然后将其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
给予地方政府权力,让地方政府更好地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政府还促进了财政支持,以支持地方和中央发展。
1.2.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能力中央政府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致力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以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在贪污腐败严重、财政管理混乱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开始加强财政管理和财政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部作为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国财政的管控,内部分工也更加清晰。
当今国际形势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当今国际形势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的新阶段。
世界经济艰难复苏,风险犹存;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突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国际安全形势出现新动向;主要大国和新兴力量抓紧调整内外政策,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金融危机引发思想领域大反思,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中国国际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对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对国际秩序重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如此局势下,当前国际形势有如下5个特点。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
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
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
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
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时间】:1979年【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促使地方合理地安排财政收支和自求平衡。
这种体制对减少财政赤字,加强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
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展
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效果评述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政策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重大的改革和演变,其中包括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以及预算管理改革等。
我国政府为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让我们的财政政策变得更加的合理和有效成为以后有待我们探索的问题。
关键字: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发展与演变;效果评述;一、对中国财政政策改革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财政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这主要包括1994年出台的税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以及近年来进行的预算管理改革等,总的看,我国上述财政改革成绩很大,同时又面临一些问题。
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财政改革的进展和成效1.初步建立了新税制1992年下半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
就税制改革而言,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向市场化目标前进了一大步,主要是在统一税制,公平税负方面有很大的进展。
其中一个表现是从1994年开始的税制结构的重大调整:取消产品税,避免了重复征税,同时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开征了增值税,而增值税的最大好处就是基本上避免了重复征税。
此外对部分产品还开征了消费税,包括烟、酒、化妆品、鞭炮等在内的11种产品,这一方面借鉴了国际惯例,另一方面考虑了税负的历史延续性。
从1994年开始对各类内资企业统一税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对所得税进行了统一。
1994年之前不同的所有制设置不同的税制,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做法,改革后基本税率为33%,还有两档照顾税率27%和18%,年所得收入在3万元以下征18%,3万元到10万元之间的征27%,超过10万元的按基本税率33%来征。
这是市场经济的做法,大家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按照一个税制来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这是新的具有变革性的做法。
此外,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按照国民待遇原则,从1994年开始在流转税方面进行了统一。
我国国际财政研究综述
宏观经济
充差差坚优弊状钟非I
涛素布
h良 穆 优 惠 手 段 优 弊 焱 惠 准 段 模 异 妥 胡 美倾pRRgw
摘 要y销波差坚惠准读他邵保察措施含害描邵差坚优弊异使空喜厦晓优 弊会术柱核 夕f心邵 互流某 该 异 燕 遗 差 坚 憾 尔 互 伯 罗 夕 该 J 帆 察 邵 状 钟 安 拉 员 柱 差 辛 书pf 描 邵 差 坚 优 弊 状 钟 异 考 察 遗 典 施 差 坚 优 弊 段 态 摩 诸 维 会 术 项 社 障差 坚 制 息 状 钟 否 差 坚 惠 准 段 维 裂 好 优 弊 切 广 畴 既 叶 处 他 验 员 燕 s 摩 训 描 异 育 差 坚 制 息 状 钟 某 值 异 柱 差 差 坚 优 弊 状 钟 遗 会 术 摩 诸 障状 钟 互 流 否 晓 司 处 巴 黎 旺 宗 旨 稍 留 处 邵 话 冠 否 旺 称 去 适 异 焱 高求差坚优弊状钟喜该 示段态撑优弊会术停甚异广至求喜该超越证否停己项 社员
充 差差坚 制息 段态 摩诸 否会 术项 社邵 施典 异 吉稍处喜否充差i值验距邵弊花否宗价 C诸遗
赵仁 平y充 差差 坚优 弊状 钟非 I
该 害 邵 异 闫 春 率 委 培 旨 遗 武 Rp干 克 参pf 阮 渡 描
喜 惠率 高邵 手 澳 差 坚 制息 段 率 旺 否 武 惠 柱员 亚
悉
相
h g书s 型
率
异 差坚优弊喜辛J撑辛J渡 处邵差
北 留话 c冠 邵弊 称佩 去异 夕 C春 辛差 撑辛 差渡 处
邵惠准y x 波适柱参 停求惠准蒙报某读升邵停
州 擦吸 维高 某示 撑邵 停州 限诸 尤差坚 优弊 停甚 至
超 邵 t 拉 旺 制 息 C 春 t 拉 障蒙 越 吉 B 邵 差 坚 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
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
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
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
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
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
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
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财政体制。
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
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
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多亿元。
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
“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
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
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
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毕业论文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
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
“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2.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
所以,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
“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4.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
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
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
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4.5%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
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简历大全/html/jianli/
5.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
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
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6.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
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
“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
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
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
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1.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
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
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2.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
“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
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
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
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毕业论文
3.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
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
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
加入WTO,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
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
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二、21世纪初期的财政政策建议
第一种建议认为,考虑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的协调衔接,近期我国
财政政策的取向有以下八个方面: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