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徐长玉(1)-文档资料

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徐长玉(1)-文档资料
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徐长玉
徐长玉,1964年10月生,男,陕西志丹县人,延安大学社会科学处处 长、财经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
1.经济增长持续上升
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6.1%,上升到2019年第 一季度的11.9%。国民经济呈现明显的V型反弹态 势。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 ,经济总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中长期走势 (1)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报告中的预测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 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 2019年价格计算,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 55万亿元。 (2)新华社经济分析师的预测: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 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 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 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 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 GDP总量的20% 。
5.进出口状况有所改善 2009年1月我国进出口首现十余年来创纪录的两 位数跌幅,连续三个月出口负增长。2009年4月进 出口形势开始好转,2019年1月份我国对外贸易进 出口总值为295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 增长43.9%。其中出口1507.3亿美元,增长37.7% ;进口1442.8亿美元,增长51%。贸易顺差64.5亿 美元,减少53.5%。进口大幅超预期,这或许与大 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有关,也可能与当前经济内 生性需求旺盛有关;第三,顺差大幅下降,很有 可能这仅仅是个开始。综合来看,他认为进出口 数据显示出经济较好的一面,同时我们要对未来 可能出现的某些月份逆差有足够心理准备。

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跃居世界第二,高 速增长不是依靠经济的大发展,因为财 政收入增长速度已远高于GDP的增长速 度。实际上我国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主 要是依靠高税率,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高税率带动物价上涨,尤 其是对于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促进企业 长远发展来说极为不利。财政收入与 GDP的不均衡、不对称,实际上反映了 我国居民税收负担过重,社会财富主要 集中在政府,而非藏于民间。

针对21世纪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关系谈谈看法300字

针对21世纪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关系谈谈看法300字

针对21世纪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关系谈谈看
法300字
一、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跨入21世纪,今天的中国是20多年前的中国人和世界人都无法想象的:短短的20多年里创造的经济业绩令世界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

在许多外国人的眼里,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甚至令人畏惧,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中国仍然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着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洪流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转折、大变化、大发展时期。

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主动应对,灵活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发展中的波动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问题。

二、发展中存在众多的困难与问题
尽管我们连续多年的高经济增长速度,但是这些高速度更多是靠投资和牺牲环境代价来实现!我们真正的绿色GDP是多少呢?我们的高CPI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我们的老百姓还有多少处于温饱之下呢?
三、国际关系
影响国际关系的是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它们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世博会的顺利召开等等,象征着中国于国际体系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被公认为世界范围内新兴国家快速崛起和力量体系的主要代表,各种国际机制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与贡献。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102期2010年第28期Serial No.102No.28,2010一、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问题所在(一)中国经济当前最突出的结构矛盾是消费不足、投资偏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消费增长一直慢于GDP 增长,无论是从历史比较来看还是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需求结构已经严重失衡。

2008年中国消费率降到48.6%,比2000年下降13.7个百分点;投资率上升到43.5%,比2000年上升8.2个百分点。

2007年全球平均消费率为78%,比中国2008年数据高出29.4个百分点;全球平均投资率为22%,比中国2008年数据低21.5个百分点。

按照2008年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消费率约为48.9%,比2008年上升0.3个百分点;投资率为47.4%,上升3.9个百分点。

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调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消费不足、投资偏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因为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只有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投资与消费的长期失衡孕育着经济运行的巨大风险。

首先,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容易造成产能过剩,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进而引起企业效益滑坡、失业增加。

其次,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往往造成内需不足,为给过剩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寻找出路,企业只能到海外市场寻求外需,从而导致出口压力进一步增大,以及由此引起的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的外部风险加剧。

最后,投资率过高,最终消费率过低,尤其是居民消费率过低,不但使得投资行为偏离其目标,即投资创造财富,最终为了消费,而且终将使投资因缺乏最终消费的强力支撑而难以为继,进而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

决策者论坛生产力研究No.5.2001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梦奎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第一,调整经济结构。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三,西部大开发。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第六,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有许多有利的条件。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将会是一个新的增长期。

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可以作出四点判断:一、经济体制发生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中国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已经由封闭半封闭的国家变为开放的国家。

中国经济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

三、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过去20年,中国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2000年GDP相当于1980年的6倍以上,在人口增加3亿的情况下,人均GDP翻两番,超过原定20年GDP 翻两番的目标。

市场商品供应短缺的状况已经结束。

四、人民生活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温饱有余,富余不足∀这样的状态。

说!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因为现在还有2000多万人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更大数量的人口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没有达到小康。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实现小康和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步伐有前有后,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观察中国经济问题,要注意到!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

2000年中国GDP达到89004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七个经济总量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国家,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可观。

如果按购买力平价,也就是按国际共同价格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还要提前。

但是,现在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

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头两步,并不是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三分之二。

邱晓华:“中国经济步入中速增长阶段,需以创新为新动力”

邱晓华:“中国经济步入中速增长阶段,需以创新为新动力”

邱晓华:“中国经济步入中速增长阶段,需以创新为新动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定军北京报道“今年全年经济增幅估计还会在8.5%左右,”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对今年的经济形势,给出了谨慎乐观的判断。

邱晓华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发生质变,没有任何理由对中国经济前景持太悲观的态度。

但是中国经济正在告别过去的两位数增长,步入到8%-9%的中速增长阶段,今后每隔10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回调1到2个百分点。

为此,中国需要加快改革力度,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为经济寻找新的动力。

邱晓华测算认为,继2010年中国提前5年超过日本经济总量后,预计在2030年或者更早,中国经济总量有可能超美国,但这只是一个趋势。

同时,中国目前只是经济大国,而非经济强国,在解决资本项自由化、产业空心化,有效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等方面,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步入中速增长阶段2012年中国经济既不会是天堂,当然也不会是地狱,应该说还是一个相对平稳的年份。

《21世纪》: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4月工业增速低于10%,创3年来新低。

对此,有人说2012年是新转折点,你怎么看?邱晓华:我想中国经济现在真的是进入到一个阶段性变化的新时期。

2012年中国经济既不会是天堂,当然也不会是地狱,应该说还是一个相对平稳的年份。

说不可能是天堂,是说它不可能达到像以前经济粗放增长时期的那种景气状态,做什么东西都能挣钱。

目前国内市场环境已经变化。

与此同时,外部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的出口和利用外资都有影响。

所以今年中国经济不可能回到历史上最景气的状态。

当然也确实不会是地狱,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发生趋势性的变化,只是说基本面支撑的一些因素在发生一些量变,而不是发生了质变。

所以对2012年中国经济也不用太悲观。

这是一个基本估计。

眼下中国经济还处在一个下行阶段,但下行的速度有可能减缓,一季度经济增速是8.1%,是近五个季度来持续回落的延续,但随着一些条件、因素、政策的变化,估计经济下滑的趋势会逐步减弱,会由下行逐步转入到回稳,在回稳中间还会逐步回升,全年估计还会保持8.5%左右增长。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光摘要: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阶段我国经济将面临重大转折,但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消费市场容量大、投资需求旺盛、储蓄率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是增长的有利条件。

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人口和就业压力;资源和环境压力;技术落后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以及消除体制性障碍的难度越来越大。

为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战略任务,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主要有:1.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2.调整产业结构总的方向是改善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3.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只能先从缓解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做起,逐步缩小差距;4.不能也不必提出全国同一的城市化道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5.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全面推进体制创新;6.正确处理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一、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1978年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已经提前实现GNP比1980年翻两番的增长目标,而且还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均GNP翻两番。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为1978年的6.8倍,每年平均增长9.8%。

今年中国将全面实现第9个5年计划预定的目标,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原预计的8%,并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生活在80年代末基本解决温饱后,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左右,处于低收入国家与下中收入国家的边缘,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名列150名之后。

中国进一步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经济三步发展战略,在实现了前两个战略目标,即人民生活先后达到温饱和低水平的小康目标后,将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经历了五次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浪潮,每一次都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次经济浪潮:个体经济浪潮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逐渐放宽,个体经济应运而生。

过去,个体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受到严格限制。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个体工商户开始活跃起来。

他们从小本生意做起,如卖小吃、服装、日用品等。

个体经济的兴起,解决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在这个阶段,许多人凭借勤劳和智慧,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街头巷尾的小摊贩、小店铺逐渐增多,城市的商业氛围日益浓厚。

第二次经济浪潮:股票浪潮上世纪90 年代初,中国的股票市场开始起步。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股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然而,一些有远见和勇气的人率先投身其中。

当时,很多人对股票的认识有限,但随着股市的发展,一些企业通过上市获得了资金支持,得以扩大生产和发展业务。

同时,也有一部分股民在股市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但股票市场的波动较大,风险也较高,不少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在股市的起伏中遭受了损失。

第三次经济浪潮:房地产浪潮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住房的需求大幅增加。

房地产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许多开发商纷纷投身房地产开发,大量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房价也一路攀升,早期投资房地产的人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房价过高导致居民购房压力增大,部分地区出现房地产泡沫等。

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第四次经济浪潮:电子商务浪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在 21 世纪初迅速崛起。

以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购买到各种商品。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物流、快递等相关行业的繁荣,也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机会。

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

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
资 源保 护 和 合 理 利 用 的 激励 机 制 。
铁 交椅
关联词 : 稳定、 升迁 。魏 成( 化名) 在海淀
区中关村某科技公 司上班一年 , 月薪达 到 7 0 0 0元 , 但他仍 然选 择了报考公务员 , 由是 理 现在的公司工资 虽然 高 。 但 压力也大 , 随时可能要 ‘ 走人 ’没有保 障 在他的描述中 。 。 。 公务 员的生活是 ,一杯茶 , 。 两个 会 , 三张报 纸 , 四圈麻将 。 五个 Q Q自己 跟自己聊 。 而且 ,倘如不犯大错误 , 在公务 员位 子上你可以一直千下去 ,小车不倒只管推 ’ ‘ 。
性。科技界和学术界评奖中的腐败为广大学人所痛恨。
第六种 , 科技 鉴定缺诚信 , 专家竞为钱 。 推磨 。 震惊 中 。 外的。 汉芯事件。 以上海交大处理造假者陈进收场。 科技成
信 用卡
关联词 : 信用优惠。 工人 日报: 据< } 报道 ,
广州市商业银 行最近 为全市 五万公务员量 身定做 了专 用 工资卡 , 高级别的公务员凭卡最高可以贷款百万元。
— —
1转变 增长方式 , 造新增长源泉。人均 自然 资源缺 . 创 乏对中 国经 济的影响 , 表现 为能源 、 矿产 等供给对于 高速 增长的支撑 能力日益减弱 。与此 同时 , 中田增长方式造成 资源使 用的浪费 。 中田迫切需要建立与政绩评价体系相容 的政府行为激励 机制 、 境治理 中的激励机制 。 环 以及建 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毕业后 . 在西安 已经 工作 两年 了。 去年 , 她的男朋友 考上 了 北京大学博士 。 来很可能 留在北京 。他们如果还想继续 将 在 ~起 , 秦琴就必须也来北京。 所以 , 唯一机会就是考公务 员, 考到北京来。今年 , 公务员考试首次取消户籍 限制 。

中国GDP增长分析报告

中国GDP增长分析报告

中国GDP增长分析报告中国的GDP增长一直备受全球瞩目,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中国GDP增长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旨在探究背后的原因和趋势。

一、背景介绍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的核心指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GDP增长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中国GDP增长趋势分析1. 高速增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这一时期的GDP增速常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最高甚至达到14.2%(1992年)。

中国充分发挥其庞大的人口红利、低成本劳动力和对外开放的优势,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2. 中缓增长时期:进入21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增速逐渐趋于稳定,年均增长率从10%左右下降到6-7%。

这一阶段的GDP增速虽然相对缓慢,但中国经济结构开始调整和优化,内需成为主要拉动力量,消费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步增加,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3. 新常态时期:自201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

年均增长率约为6-7%,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

这一阶段的GDP增速受到国内结构调整、外部环境变化和全球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三、中国GDP增长的原因1. 内需拉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促进了内需的不断扩大。

居民消费的增长和投资的持续增加为GDP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2. 对外开放: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借助全球价值链,加速了自身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3. 政府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实施一系列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减税降费、扩大内需、鼓励创新等,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论21世纪我国的新经济增长

论21世纪我国的新经济增长

论21世纪我国的新经济增长一、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趋势浅析自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而高速的增长态势,随着各种因素的不断变化,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了新的趋势。

这一篇论文报告将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经济变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改变,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增长。

1.2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新时代,科技的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越发明显,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研发和创新来推动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

1.3 外贸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一直是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推手,新时代的中国同样注重外贸的发展和“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将会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1.4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经济所取得的迅速进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被纳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并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中国应该依靠改革开放来解决这些挑战并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1.5 公共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的重视在新时代,公共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受到了重视,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各个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同样也为整个经济增长注入了更多的动能。

二、新时代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风险控制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但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风险。

本篇论文报告将对新时代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风险进行分析。

2.1 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因素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关键在于政府在金融改革上取得的积极效果,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使得金融市场日益成熟和完善,进一步推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2.2 金融风险的来源和原理新时代,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政府和市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这些风险的来源和原理牵扯到了整个金融体系。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困扰。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以历次通货膨胀为线索,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7A文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并对其原因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历次通货膨胀及其原因1.8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

然而,由于供给侧改革不彻底、物价调控缺乏有效手段等原因,导致了80年代初期的通货膨胀。

此时,国内存在着庞大的流动性过剩和价格调整滞后等问题,加之投资过热,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涨。

2.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急剧扩大,而供给相对滞后。

同时,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对通货膨胀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之,外资大量流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也对通胀造成了冲击。

3.21世纪初期通货膨胀21世纪初期,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

此时,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需求旺盛,而供给仍存在短缺。

同时,金融创新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推动作用。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高油价等因素也给中国通胀带来了压力。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1.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央行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贷款利率等方式来收紧货币供应,控制通胀预期。

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为通胀的有效控制提供保障。

2.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降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键。

通过提高产能、改善生产结构、加强科技创新等方式,可以增加供给,满足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通胀问题。

3.价格监管与市场调节加强价格监管,预防价格投机行为和市场垄断,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有助于稳定物价,缓解通胀压力。

同时,鼓励市场调节机制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为经济运行提供更有效的调节手段。

从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轨迹看21世纪的中国经济

从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轨迹看21世纪的中国经济

4历史地理三辑从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轨迹 看21世纪的中国经济*• 本文是向1994年10月在日本东京青山学院大学和联合国大学联合召开的*2[世纪中国》国际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作者因故未能翁加。

邹逸麟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亠。

这种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数千年而不断,实 根植于稳定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

因此农业 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产业,它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距今约七 八千年的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现的大量粮食遗存和农业工具,反映当时黄河下游地区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距今约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和距 今四千年的龙山文化是黄河流域典型的新石 器时代文化,从其遗址中出土的谷物和农具数量来判断,已经脱离了农业的原始阶段。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 和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遗址都出土有大量稻谷遗迹和家畜遗骸,证明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流域进入农耕时代并不 晩于黄河流域。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都是农耕部落的首领。

夏商周的先人都是农业部族;秦汉以下农业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

总之,中华文明归根到底是一 种农耕文明,数千年来的社会变迁与农业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J一,中国的农业在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做出过重大贡献。

第一,它一直承担着解决世界上1/3—1/4人口口粮问题的重任。

公元前后相当于卡国汉朝时,世界入口约有1・5忆,当时罗马帝国约有人口0.4亿,而当时的中国不包括今天的边区就有人口 0.5亿。

以后世界人口虽时有波动,但中国人口始终占世界人口的1/3—1/40十六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人口达到5亿,中国人口约有2亿。

十九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到了 10亿,那时中国人口是4.5亿。

1975年世界人口已达40亿,中国人口为11亿。

1994年世界人口为56亿,中国人口为12亿。

目前全世界总耕地约206亿亩,而我国只有15亿亩。

今日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不能不是一个奇迹。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演进历程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演进历程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演进历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人口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城市化、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等方面都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演进历程。

一、19世纪:人口稀少的时期19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场类似于欧洲黑死病的鼠疫,这才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留下了一个空间。

然而,同时代的中国面临着内部的政治危机和外部的侵略,战争和灾难使得经济无法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人口增长率相对较慢。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口特征是人口稀少、老龄化和较低的出生率。

二、20世纪:人口增速加快,应对人口问题20世纪初,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增长率开始上升。

随着城市化的出现,许多人都涌向了大城市,农业成为一个削弱的部门。

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人口开始突飞猛进的增长,这也使得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占主导地位。

人口增长的快速增长,对中国政府来说造成了重大的负担。

为应对这一人口问题,中国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此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准备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这一政策获得了成功,在20世纪末,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爆炸式增长得到有效遏制。

三、21世纪:人口结构老化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实力成为世界较强的国家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截至2019年,中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4亿人。

与此同时,人口结构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以应对人口小龄化。

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改革调整养老保障政策,推行精细全面的健康政策。

总之,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人口稀少到人口增速改变,再到现在的人口老龄化。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也因此带来了各种的环境和社会挑战,所以有效地控制人口问题和应对老龄化是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关键。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正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正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内容摘要: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会进入新的时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

那么中国经济是保持稳固发展、减少波动就是作为落回的发展中国家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收入分配资源问题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一)发展需求劲头足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

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

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1](二)发展基础较好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

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

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

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建议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建议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建议一、前言对于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是经济学家常用到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领域。

西方的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方面有很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从最初的简单探索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成立,以及后来索洛基于规模报酬不变构建的索洛模型和条件收敛预测都是西方经济增长研究的重要成果。

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一般指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人均产值或总产值的持续增加,也可以说是社会总产出,即物质产品和服务生产与上一时期相比的实现的增长。

考虑到人口因素,经济增长也可以理解为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人均总产量的增长,即从另一角度来看是平均人口的总产出[1]。

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目前能够影响我国生活水平的一大因素,它会随着时间而产生复利效应,生成更大的效益。

增长率是能够反映经济增长快慢的一项指标,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反应了经济发展的状态趋势,也体现一个国家发展的经济实力。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多,例如:资本的多少、劳动力的数量、机械设备等,这些都能影响经济的增长。

另外,马克思虽对经济增长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定义,但也有相似的概念,马克思更多的是用价值的增加来表示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他将经济增长看成是一种物质财富的增加。

可见,研究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国家国民生活的好坏,就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状况,两个国家之间即使经济增长率的差距很小,但只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个差距就会被放大。

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下,分析研究经济增长更为关键。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依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其主要来源就是劳动分工,劳动分工越细,生产效率越高,经济增长也就越快[2]。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增长依次经历了剧烈波动、在波动中提升、稳定增长、高质量发展几个阶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其经济不断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一个非常有经济潜力的国家。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在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和资源型经济模式。

这个模式以农业为基础,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农业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产业,因此开放的初衷是保障农民生计和粮食供应。

中国政府通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农村市场化,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加速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此外,中国还加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资源型经济的支持能力。

然而,这个模式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农民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初,中国经济逐渐转向外向型出口导向经济模式。

这个模式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关。

中国政府鼓励外商投资,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规模。

中国制造业开始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工厂。

大量的出口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外需波动、制造业低附加值和资本外流等。

此外,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中国出口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迫使中国政府开始重新调整经济结构。

近年来,中国经济正逐步转向创新和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

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政府鼓励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另外,中国逐渐加大对内需的依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升级。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城乡居民规模扩大、民生改善,通过增加公共服务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方式,促进消费增长。

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有助于平衡经济增长,减少对外需的依赖。

然而,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不断调整需要时间,创新和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的转型周期较长,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中国需要应对变化来自贸易摩擦、外部环境不稳定的挑战。

另外,中国还需要解决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改善环境污染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演变从农业和资源型经济模式转向外向型出口导向经济模式,最终逐步转向创新和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

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和趋势展望

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和趋势展望

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和趋势展望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成就。

本文将通过历史分析,探讨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和趋势,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农业。

这一时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增长率低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特别是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建立特殊经济区等措施,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此时期的发展成果使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逐渐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世界经济发展也经历了许多重要转折点。

20世纪初,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迈入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随着战后重建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世界各国逐渐走出了困境,经济重新蓬勃发展。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全球化的浪潮,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逐渐增加。

同时,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技术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三、经济发展的趋势展望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技术创新将继续推动经济的发展。

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将对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等理念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另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将面临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消费升级的机遇。

最后,国际合作和贸易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等举措,各国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全球经济繁荣。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各国应加强政策协调,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

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交通的日益便捷,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初最显著的经济特征之一。

经济全球化以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重塑着全球经济的面貌,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深入研究这种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具体影响。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包括商品和服务的跨境流动、资本的全球配置、科技的广泛传播以及信息的即时共享等。

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商品市场,还包括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受到的影响和挑战不可忽视。

本文将首先概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包括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跨境投资的增加、金融市场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等。

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可能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提升技术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而负面影响可能包括经济波动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社会不平等加剧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趋势,以及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挑战。

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市场的日益开放,21世纪初的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国公司的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布局,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深化。

同时,它们还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推动了全球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商品、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更加便捷和高效。

21世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21世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21世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赵彤
【期刊名称】《交通科技与经济》
【年(卷),期】2004(006)003
【摘要】中国经济要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住房、汽车、文化教育、旅游和服务等产业是21世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赵彤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2
【相关文献】
1.21世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五位知名经济学家各有新招 [J], 张波
2.21世纪中国经济最大的增长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业化 [J], 吴勤学;王晓芳
3.培育和催生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J], 高惺惟
4.体育产业21世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J], 林美莺
5.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J], 张建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光摘要: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阶段我国经济将面临重大转折,但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消费市场容量大、投资需求旺盛、储蓄率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是增长的有利条件。

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人口和就业压力;资源和环境压力;技术落后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以及消除体制性障碍的难度越来越大。

为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战略任务,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主要有:1.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2.调整产业结构总的方向是改善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3.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只能先从缓解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做起,逐步缩小差距;4.不能也不必提出全国同一的城市化道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5.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全面推进体制创新;6.正确处理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一、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1978年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已经提前实现GNP比1980年翻两番的增长目标,而且还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均GNP翻两番。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为1978年的6.8倍,每年平均增长9.8%。

今年中国将全面实现第9个5年计划预定的目标,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原预计的8%,并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生活在80年代末基本解决温饱后,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左右,处于低收入国家与下中收入国家的边缘,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名列150名之后。

中国进一步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经济三步发展战略,在实现了前两个战略目标,即人民生活先后达到温饱和低水平的小康目标后,将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将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现在正在着手研制21世纪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到2010年将要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GNP比2000年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这意味着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起步阶段。

二、新阶段的重大转折和主要特征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并进的重要时期。

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重大转折和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从生产力发展和供求关系的变化看。

经过20余年的大发展,一般性工农业产品普遍供不应求的短缺时代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发展目的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逐步转向同时注重质量,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为主逐步转向集约型为主;经济发展的约束由资源、供给约束为主逐步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为主;产业结构调整由协调比例关系为主逐步转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主。

——从经济体制的变化看。

经过20余年的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破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但传统体制下的社会经济矛盾并未完全解决,新体制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21世纪初改革将从破除传统体制为主转入全面体制创新的攻坚阶段,改革将涉及更为复杂更深层次的问题,其难度将大大超过前一阶段。

——从国际环境的变化看。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中国在结束了封闭半封闭状况后,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000年可望加入WTO,标志着世纪之交中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

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同时,世界经济的波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将越来越直接。

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努力规避其风险,是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应对的大问题。

三、21世纪初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21世纪初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第一是消费市场容量大。

我国有12亿多人口,目前人均消费水平不到400美元,国内市场增长潜力和增长空间非常巨大。

中国出口总值只占国际贸易总额3%左右,还有很大的开拓余地;即使在出口环境不利时,仍可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凭借发挥国内市场潜力,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中国目前处于基本完成工业化初级阶段,正向工业化的中级阶段迈进。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大规模开展,新兴产业的迅速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实施,中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重化工业方向倾斜。

加上西部大开发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有着旺盛的投资需求,这也将带动中国经济较快增长。

第三,中国有较高的储蓄率,预计21世纪初将保持35%以上。

中国将继续积极引进外资,但社会投资资金80%以上来源于国内储蓄,不会像某些过度依赖外资的国家那样,一旦国际资本流入发生问题就会陷入经济危机。

当前我国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够顺畅,是由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障碍。

只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来消除这些障碍,中国的投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从而带动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

第四,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这种趋势在进入21世纪的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劳动力成本低廉仍将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比较优势。

第五,经过第8个5年计划后期和第9个5年计划时期的强化建设,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瓶颈”,已大大缓解,钢材、水泥、煤炭等主要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而且节能、节材、降耗的潜力很大,能够支持中国经济较快增长。

第六,中国第三产业比重现在仅及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将会大量吸纳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以大大快于第一、第二产业的速度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第七,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中国企业的效率会有较大提高,宏观经济的运行效率会有较大改善,这将改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

中国已经有两个10年接近10%的高速增长,今后能否继续保持这一高速,颇多争论。

一种意见以日本、韩国等国经验为例,认为随着发展水平提高和增长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今后中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而将转向中速或低速增长。

另一种看法从中国作为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这一基本事实着眼,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市场容量拓宽潜力,高储蓄资金潜力,技术差距的后发优势潜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并考虑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持久不衰的发展动力,认为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尽管不会继续像改革开放后20年那样以1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仍可以在较长时间保持7%-8%左右的较快增长速度。

后一种看法可能更接近实际。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是人口和就业压力。

中国虽然实行有效的计划生育,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口和劳动力每年增长的绝对数量很大,将长期存在着沉重的就业压力。

近几年城镇实际失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此外在3亿农村劳动力中有1.5-1.6亿剩余劳动力。

统计分析,21世纪前10年仍是劳动力人口增长的高峰期,预计2005年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将由2000年的8.6亿人增加到9.1亿人,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3亿人左右。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将使单位投资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这些都预示着21世纪初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压力也成为制约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一个因素。

老龄化问题是中国经济的又一个人口负担。

80年代以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以2%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00年将上升到1.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我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

21世纪初中国只能用较低收入国家的经济资源来解决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遇到的老年人口负担问题。

第二是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中国拥有世界22%的人口,却只有世界7%的耕地和7%的淡水。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将进一步紧张。

中国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并不丰富,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供给不足的制约。

如石油,据预测,中国石油供求缺口2000-2010年将达20%-45%。

由于某些资源的短缺和价格提高,使中国有关工业品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影响到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速度在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城市大气中悬浮微粒的年、月平均值普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50%以上城市的地下水受到污染;80年代酸雨只在少数几个地区出现,90年代以来已扩张到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尽管自80年代以来,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但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仍在迅速推进,人口在增加,而可用于治理生态环境的资源有限,因此在21世纪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会越来越严重。

第三,技术落后和国际竞争的压力。

中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严重影响着中国工业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更高。

这一环境变化,对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既提供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严峻挑战。

从产业竞争力方面分析,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尚可保持较大的竞争优势,但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方面,则明显处于劣势,而产业升级则要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到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加工度产业,因此我们将在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面对更加开放环境下的国际竞争。

现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的消费品市场已被外国公司占领。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对外国企业和产品开放中国市场,但由于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政府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一样,要考虑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要加入国际经济体系,继续扩大开放的程度,又要适度保护高加工度产业处于幼稚期的发展,这就使中国面临着复杂的政策选择。

除上述制约因素外,还要考虑中国经济转型(数量型转质量型,粗放型转集约型等)对企业素质、技术开发和体制、机制支持的要求更高,消除增长的体制性障碍难度越来越大。

这些都构成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难点。

所以,期望21世纪初我国经济能继续保持前20年那样的平均接近10%的增长速度,也是不现实的。

如果在7%-8%平均增长速度的基础上能创造出比过去在10%左右速度时更好的效益,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那将是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吸引力的一个佳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