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学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背后的心理学
原来如此
囚徒困境
警方没有犯罪嫌疑人的确凿证据 告诉嫌疑人:一方坦白,另一方抵赖,则招认方释放,抵 赖方被判10年牢;双方均坦白,则双方均被判刑5年;双 方均不坦白,则双方无罪释放。 每个人从自己受益最大化出发来考虑问题,最终往往落得 两败俱伤的结果。个人的理性算计,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 性的结局。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当人长期被一个力量压迫的时候,久而久之,会不小心地 或者不自觉对压迫他的势力进行认同。 1973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案。在抢劫 中,几名匪徒在冲进银行时中了警方的埋伏,大多数当场 被抓,而一名匪徒却劫持了一男三女,将他们扣押在保管 库里。匪徒提出的条件是,释放在押的同伙,保证他们安 全出境,否则将人质一个个处死。 经过六天的包围,警方设法钻通了保管库,用催泪瓦斯将 人质和劫匪驱赶出来,狙击手同时做好了危机情况下击毙 劫匪的准备。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大出人们的意料,离开保管库后, 三名人质反而将劫持者围了起来,保护他不受警方的伤害。 在后来的审理过程中,拒绝提供不利于他的证词。一个女 人还说她爱上了劫持者,等他获释后就嫁给他。
狄德罗效应
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之后,会不断配置与 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丹尼斯·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一天, 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 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它穿着华贵 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时,却突然发现家具的风 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乎,为了 和睡袍配套,哲学家先后把旧东西都更新了一遍, 终于使书房配上了睡袍的档次。可它想来想去, 却觉得极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睡袍胁迫 了”。
视网膜效应
佛印与苏东坡:苏说佛:“我看你是一堆狗屎,你看我像 什么呢?”佛曰:“我看你法相好庄严,是一尊金佛” 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是跟着心走== 最著名的投射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于1921年编制 的(罗夏墨迹测验):让人们看那些用墨迹偶然形成的图 形,然后说出自己想到的东西。这个测验是基于知觉与人 格之间有某种关系的基本假说。 例如:有一名被试多次将图片看成死动物活解剖体,不久 这个人就自杀啦== 每个人都立足于自己的状态和角度去观察和推论外界的事 物,人们眼里的世界不过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投射。
蔡戈尼效应
人天生有一种有始有终的驱力,如果工作尚未完 成,完成工作的动机就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心理学家蔡戈尼1927年做了一个实验:甲乙两组 被试,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题 目。甲组一直演算完毕,乙组在演算中途,突然 被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 结果显示,乙组对题目的记忆明显优于甲组。 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尽管全神贯注,一 旦解开了就会松懈不再在意,因而很快忘记。而 对解不开或者尚未解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 法去解开它,因而一起潜藏在大脑里。
潘多拉效应
人们对越是得不到或不让知道的东西,就越想得 到和知道。 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曾经创造过一种名为“饥 饿教育”的教学法。 在铃木的教室里,经常有儿童被带来学小提琴。 对于初次参加学习的儿童,铃木的做法是完全禁 止拉琴,只允许在旁边观看其他孩子演奏。听到 其他孩子奏出梦幻般优美的音乐,新来的孩子的 学琴欲望被强烈地刺激起来,直到这个时候,铃 木才允许孩子拉一两次空弦。
巴纳姆效应
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它反映了自己的人格 面貌。 一位名为肖曼·巴纳姆的杂技大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 候说,他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 的成分,所以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有位心理学家在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MMPI)之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那一份是自 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的结果,另外一份是多 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多数参加实验的被试竟然认 为最后一份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软糖实验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富有洞察力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美国心理学 研究专家迈克尔·米舍尔)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专家迈克尔·米舍尔在20世纪60年代做了一个有趣的 “果汁软糖实验”。 米舍尔把一群4岁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颗 软糖,告诉他们:“我有事儿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谁坚 持到我回来再吃,就再奖励一颗。” 结果,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软糖吃啦;有的孩子虽然犹豫了一会儿,但还 是忍不住吃了;还有的孩子通过唱歌、做游戏甚至假装睡觉坚持到了最后。 20分钟后,米舍尔回来啦,给每个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发了一块软糖。 心理学家继续追踪这些孩子们,知道他们高中毕业,追踪时间长达14年。 追踪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到中学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那些能坚持到最后 的孩子,具有一种为了更大的、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 自控能力。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 而且表现得更为自信、合群、勇敢、独立。 而那些亟不可待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 往往会屈从于压力而逃避挑战。欲望来的时候,他们源自文库法控制自己,一定要 马上满足欲望,否则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霍桑效应
当人们收到关注,不良情绪得到宣泄时,学习和交往的频 率就会大大增加。 霍桑工厂有完备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 是工人们情绪仍旧很低落,生产状况很不理想。为了找出 其中的原因,哈佛大学教授梅奥进行了一次谈话实验:他 们逐一找工人进行个别谈话达两万余次。他们态度和善, 耐心地倾听工人对工厂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而且从不反驳。 这些工人通过谈话实验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全都发泄出来, 并意识到自己被关注,归属感顿生。最终工厂的产值大幅 度提高。
习得性无助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进行了一次实验 第一阶段:塞把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无法逃脱的,里面还 有电击装置,电击的强度足够引起狗的痛苦,但是不会伤害狗的身体。 只要铃声响起,就给狗施以电击。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 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出这个笼子;但是经过很大的努力后,仍旧 无法逃脱,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 第二个阶段:反复对狗进行这个实验 第三个阶段: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狗被放在另外一个笼子里。这个笼 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 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铃声响起后,这只狗不但 没有逃到没有电击的一边,反而在电击出现之前,就开始痛苦地呻吟 和颤抖。 反复挫折与失败的记忆,会使人失去信心,习惯于无助和放弃。
情绪效应
负性情绪会导致身体疾病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做过实验: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 放入有关化验水中沉淀后,则无杂无色、清澈透明;悲痛 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呈白色,悔恨时呼出的“气水” 沉淀后则为蛋白色,而生气时呼出的沉淀后为紫色。把 “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 一对年轻夫妇因为某件事儿吵架,情绪都非常激动,正在 这个时候,妻子怀里的婴儿突然哭了。于是妻子就开始给 孩子喂奶,孩子安静下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孩子却悄无 声息地死掉了。后经医学检查:孩子是被母亲生气分泌出 来的毒素给毒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