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现代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现代农业项目实施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1、项目概述
1.1项目名称
互联网+现代农业项目
1.2项目实施单位
建设单位:某某市农业委员会
实施单位:全市农委系统涉农单位和部门、相关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1.3项目背景
某某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国家中心城市,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是贯彻落实“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基础设施初步成型,服务体系建设初现端倪,服务平台各具特色,信息技术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但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差距:一是基础设施差距较大。2015年末,某某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指数为0.21,在全国排23位。二是服务能力和发展环境较差。全市农村信息资源指数和农村信息外部环境指数分别为0.27和0.22,在全国分别居26和20位。三是服务平台的整体性、联动性和时效性较差。全市农村信息产业发展指数和农村信息人才指数分别为0.19和0.18,在全国排19和12位。四是信息技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不够。以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精准农业”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按照中国农村信
息化测评方法进行总体测评,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25,在全国排17位。
为此,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将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作为今年确定的
24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并要求市农委、市经信委、市发改委等市级相关部门编制《某某市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经市政府第89 次常务会议审议并经市委第129 次常委会议审定,于6月12日以渝府发〔2015〕39号正式文件印发相关单位,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用改革的思路、市场化的办法,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人才支撑,扎实推动“互联网+”行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按照市政府39号文件要求,市农委高度重视,及时部署牵头完成的四项、参与完成的十项农村信息化重点任务。围绕四个重点方面,一是推进专业信息服务站建设,二是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三是用信息技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四是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布署相关行业单位、区县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此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动五大功能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1.4 建设目标
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南,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
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要求,以“3+x”为项目建设内容,通过3年时间建设与应用,建成“一个农业大数据资源库、一套现代农业发展信息化支撑体系、一个健全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多个行业信息化应用子系统”。以未来3年全市农业全行业数据资源库建设、现代农业支撑平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系统建设为核心,以重点行业和产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突出智能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两大抓手,到2017年,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全面建成,农业智能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取得明显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信息化监管,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政务管理、农业公共服务、农业生产智能化等方面广泛应用。
1.5 编制依据
该项目编制的主要依据如下:
●《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某某市探索信息化助推
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15〕3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
(国办发〔2015〕5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
意见》(国发〔2015〕4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
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
意见》(中办发〔2002〕17号)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
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发办
【2002】17号文)
●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
化工作办公室等四部门关于印发《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公通字【2007】43号)
●国家保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电
子政务保密管理指南》的通知(国保发〔2007〕5号)1.6 建设意义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配置作用,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对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经济发展新动力、创新农业行政管理方式、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具体体现在五个有利于: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农业行政管理方式,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农业信息公共服务
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政府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通过信息化手段聚合各类资源,不仅能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而且还能提供商业服务,也会对现行农技推广机制和农业行政管理方式带来重大变革。
二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推进形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新格局,把世界带到村里、把村子推向世界,让农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信息化发展成果,有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的“弯道超车”作用,实现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全面信息化将缩短农业小生产与国内国际大市场的时空距离,为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是有利于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民素质提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切实发挥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五是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的精准对接,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实现流通方式的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渗透融合,构筑农业新的竞争优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