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及长征时期各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及长征时期各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及长征时期各部队、中央军委的演变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共中央于1827年7月12日在汉口成立由张国焘、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张太雷组成的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取代原中央政治局职权。

之后连续举行会议,确定进行南昌暴动和秋收起义。

1927年8月1日,中共掌握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部分部队在南昌举行暴动,这批部队成为中共第一批独立领导的正规武装部队,这一天因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但是该部所使用的番号依旧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下辖三个军)。

第一次使用工农革命军番号是在1927年9月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部队使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番号,并使用了红底、中央为五角星、五角星内为镰刀斧头图案的军旗。

在随后的1927年12月爆发的广州起义中第一次使用了人民海陆军和工农红军这两个名称,但是并未组建正式的红军部队,事实上各地的中共部队使用的仍旧是工农革命军这一名称。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可以说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工农红军至此方才正式诞生(之前的工农革命军各军在历史文献中往往也被通称做红军,如在改称红军第四军之前的井冈山朱毛会师后于1928年5月4日成立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往往还是被叫做红四军)。

但是,尽管《军事工作大纲》规定了使用红军的名称,但是各军的序列和番号却没有做统一规定,各红军割据地区之间又往往互不了解,因此最初番号颇有重复。

1929年,中共中央军事部向各省委通报了各地红军概况,随后在1930年4月15日的《中央军委军事工作大纲》中规定了全国红军军级建制的番号和活动区,这时红军共有军级建制十四个,编为红(军第)一军至红十四军。

1930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统一了红军的编制,并对军以下建制的番号和序列作出了统一规定。

1930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已有主力红军改编为七个军,但这一决定未得到各部队执行,1931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第十三师师长陈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36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28岁红军总参谋长刘伯乘42岁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司令员叶剑英37岁政委陈云29岁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后为何长工)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后为李维汉)(武亭是朝鲜人延安派领袖)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31岁政委宋任穷25岁3、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 军团长林彪28岁政委聂荣臻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参谋长左权29岁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30岁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第一师(下辖第1、2、3团)师长李聚奎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第2团政委邓发24岁第二师(下辖第4、5、6团)政委刘亚楼23岁第4团团长耿飙24岁政委杨成武20岁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28岁政委肖华18岁4、红三军团(下辖第4、5、6师。

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军团长彭德怀36岁政委杨尚昆27岁李富春34岁参谋长邓萍26岁第四师师长张宗逊26岁政委黄克诚32岁第五师师长李天佑20岁政委钟赤兵20岁第10团政委杨勇22岁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政治处主任王平27岁第12团政委苏振华22岁5。

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军团长董振堂39岁政委李卓然35岁参谋长陈伯钧24岁第十叁师政委朱良才34岁6、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中央代表刘少奇36岁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参谋长张云逸42岁7、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军团长罗炳辉31岁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29岁注: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

红军长征部队序列

红军长征部队序列

四、红二十五军(下辖第223、224、225团、手枪团)
军 长 程子华 29岁
副军长 徐海东 34岁
政 委 吴焕先 27岁
注: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离开鄂东北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9月于陕北延川县与陕北红军会师。历时10个月,转战豫、鄂、陕、甘等省,行程近万里。出发时人数为2980多人,与陕北红军会师时为3400余人。
政委 黄克诚 32岁
第五师
师长 李天佑 20岁
政委 钟赤兵 20岁
第10团 政委 杨 勇 22岁
第11团 政委 张爱萍 24岁
政治处主任 王 平 27岁
第12团 政委 苏振华 22岁
5、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
军团长 董振堂 39岁
政 委 李卓然 35岁
参谋长 陈伯钧 24岁
小资料:1955年授衔时,254位中将以上的将军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其中元帅9位,大将8位,上将48位,中将157位。长征开始时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36.5岁,8位大将31.7岁,48位上将25.9岁,157位中将23.8岁。
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 31岁
第四师(下辖第10、11、12团)
第五师(下辖第13、14、15团)
师长 贺炳炎 21岁
第六师(下辖第16、17、18团)
政委 廖汉生 23岁
第18团 政委 余秋里 20岁
2、 红六军团(下辖第16、17、18师)
军团长 肖 克 26岁
政 委 王 震 26岁
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
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三、五、八、九军团 1、 来自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 博 古 27岁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演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演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演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发动后,中国工农红军将领发出通电,请缨杀敌。中共中央派代表与国民党政府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等问题多次进行谈判。直到8月22日,国民党政府才正式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左权为副参谋长,邓小平为政治部副主任,下辖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师和直属队。全军共4.6万人。随后,八路军各师相继开赴华北抗日前线。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属第二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关于第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顷奉南京军委十一日申电闻,着本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并任朱德为该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由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这个名称已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国民政府令其改变番号,但一般情况下,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八路军。
在南方各游击区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的同时,中共中央也派出代表就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问题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7年10月正式宣布,在南方八省活动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随后,中共中央经与国民党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后移至皖南歙县之岩寺。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 1个特务营。全军共约1.03万人。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随即相继开赴大江南北抗日战线。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一般使用游击战战术,规模较大的正规红军也采用运动战和阵地战。

红军作战的主要对象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也包括一些地方军阀。

红军和敌人作战的基本样式,初期是反会剿,后期是反围剿,反会剿和反围剿是在根据地内线作战,一般得到根据地人民的广泛支持。

在反围剿的间隙,红军也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以便扩大根据地,筹集物资。

按毛泽东的总结,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工作队。

红军要承担发动群众、建设革命根据地的职能,特别是军队的政工人员还要负责指导地方党政工作,这通过党政军的联席会议或前敌委员会来实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先后建立了军级番号的红军部队有35个(下表中未列红17军?)(若算上先后授予同一个番号的军级部队,这个数字更大),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

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才全部集中中国北方的陕甘宁边区,但此时南方八省仍有为数上万人的红军游击队分散活动。

目录[隐藏]∙ 1 历史o 1.1 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o 1.2 反围剿o 1.3 长征o 1.4 改编为八路军∙ 2 编制o 2.1 第一方面军o 2.2 第二方面军o 2.3 第四方面军 3 参见[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军委为左路军。

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

1936年7月初,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二、六军团旋即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红军历史简介

红军历史简介

1.方面军简介一方面军的创始人是毛泽东和朱德.又称中央红军和朱毛红军.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后组建的是由二六两个原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军团合并的.二军团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贺龙周逸群,六军团的军团长是肖克王震,方面军成立由贺龙任弼时负责.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著极高的威望。

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创始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

后被夏曦杀害.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

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

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

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

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

1935年底,在雪山草地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张国涛、徐向前等,率领8万红军主力部队南下,为进入川西平原建立根据地,与川军重兵集团在名山县百丈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决战,遭受惨重失败。

这是红军长征时期仅次与湘江战役的大血战。

军政要人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许继慎、蔡申熙、周维炯、王培吾、李荣桂、姜镜堂、熊受暄、庞永俊、徐百川、曹学楷、舒传贤、陈奇、戴克敏、徐朋人等等均被错误路线杀害2.红军由来2.1.红一方面军由来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

在同年3、5、10三个月,红四军三进闽西,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工农红军编制

工农红军编制

工农红军编制1、初创时期:初创时期红军编制很乱。

因为红军有八一、秋收、平江起义这些原正规部队转变而来的,相对还比较正规,也有红四方面军这样,源头几乎全是农民暴动产生的部队。

再加之中央也没个整体考量,所以编制非常混乱,有个几十人就敢叫一个师,甚至一个军的,并不罕见。

2、大发展时期:29年底到中原大战结束,是红军大发展时期,这时中央开始往较大股的红军部队派遣干部,开始了红军正规化过程。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小军小师小团和有意识的按地域划分番号。

这个时候一个团大约几百人,千把人就是一个师。

军的番号更多的是按照地理划分的,比如:粤北就是红十一军,浙南就是红十四军,陕甘边就是红二十四军(其实都没多少人)后来,随着部队逐步的扩大,中央开始想把临近的几个军合并,形成“军团”。

最初设想,是成立四个军团,赣南闽西的红一军团,湘鄂的红二军团,湘赣的红三军团,鄂豫皖的红四军团。

其中,鄂豫皖的红四军团,由于战事紧急,没有正式编成,但那个时期的“红色报纸”,一提起鄂豫皖红军,都是“我英勇的红四军团”,可见确实有这个编制计划。

所以,后来张国焘他们在川陕根据地升格,就跳过“红四军团”,直接升“红四方面军”。

宁都起义后,编成红五军团,至此,称为红军主力的五支部队全部诞生。

3、正规化时期:随着留学苏联学习军事人员陆续归国,红军开始全面正规化改革。

这时确立了红军基本战役单位“师”。

红军师是稳定的常设单位(大部分是由原军一级整编而成),人数五千人左右,以下实行三三制。

军团是师的上一级单位(四方面军是军),编制并不固定,一般按照战役任务,临时配属所指挥的师。

所以,这时以后,红军的各个师长、师政委,就都比较货真价实了,而且绝大部分是固定任职,比较重要。

4、长征开始前:中央开始组织新的军团:红六军团和红七军团,并让其担任长征先遣队。

但实际上,这两个军团编制非常仓促,根本不算编完。

红六军团,原计划下辖红十六师、红十七师、红十八师。

但实际上红十六师没能和红十七师汇合,而新组建红十八师也极其不顺利。

新中国军队发展图表

新中国军队发展图表

中国工农红军序列(一)(1928年7月至1932年3月)
军长曾炳春军长孙德清军长李天柱
政治委员陈东日政治委员周逸群政治委员王震
军团长周昆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黄甦政治委员杨克明
政治委员黄超政治委员陈松涛政治委员李先念军长宋时轮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袁国平
政治委员宋任穷政治委员袁任远
八路军、新四军编成序列(19437年11月)
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序列(1945年4月至8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1949年4月至1950年3月)
政治委员习仲勋
中国工农红军序列(一)(1928年7ue至1932年3月)。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目录
[隐藏]
∙ 1 历史
o 1.1 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o 1.2 反围剿
o 1.3 长征
o 1.4 改编为八路军
∙ 2 编制
o 2.1 第一方面军
o 2.2 第二方面军
o 2.3 第四方面军 3 参见
红一军团:| 红三军 | 红四军 (红一方面军) | 红十二军 | 红二十军 | 红二十二军
红三军团:| 红五军 | 红七军 | 红八军 | 红十六军 | 红二十一军
红五军团:| 红十三军 | 红十四军 | 红十五军
红七军团
红八军团
红九军团
红三十五军 | 少共国际师 |红十八军
红十五军团:| 红二十五军 | 红二十六军 | 红二十七军
红二军团:| 红二军 | 红六军
红六军团 | 红三十二军
红四军 (红四方面军) | 红九军 | 红三十军 | 红三十一军 | 红三十三军
其它独立部队
红十军团 | 红十军 | 红二十八军 | 红二十九军 | 红三十四军 | 红一军 | 红二十三军 | 红二十四军 | 红十一军 | 红十九军
部队沿革线路图。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一、红一方面军【简介】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参加南昌起义、平江起义的国民革命军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农民军。

1930年6月间,根据中央指示,红1军团在闽西汀州成立,红3军团在鄂东南成立。

两军团成立后即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并于8月23日在浏阳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

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全军共计3万多人。

1931年11月,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同年底进行整编,方面军辖红1、红3、红5军团,共有兵力7万。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1方面军总部。

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革军委,红二方面军再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甘孜和红4方面军会师后,红1方面军第1军团和第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行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余人。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红一方面军组成后,征战不断,战绩辉煌。

1930年冬至1933年春,取得了第1、2、3、4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中央根据地,先后增编了第5、第7、第8、第9等军团,部队发展到10万之多。

尽管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领导,导致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且湘江一战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但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下,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此后,红一方面军又先后进行了直罗镇战役、东征山西、西征甘宁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苏区,使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红十五军团

红十五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是1935年9月17日鄂豫省委和西北工作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成立的。1935年9月18日,原在鄂豫皖苏区留守的红二十五军渡过渭河后,于陕西延川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会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上述会议决定的命令,两军合编而成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下辖第七十五师(由红二十五军改编):师长张绍东、政治委员赵凌波;第七十八师(由红二十六军改编):师长杨森、政治委员张明先(后崔田民代);第八十一师(由红二团共7000余人。 1935年10月1曰,红十五军团在劳山战役中,歼敌东北军第110师近两个团和师直属队全部。10月25曰,又南下鄜县攻克榆林桥,歼灭守敌第107师4个营。 1935年11月3日,红十五军团和中央红军会师,并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冯文彬,辖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八师、第八十一师和一个骑兵团。 1937年,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人民军队名称的演变史

人民军队名称的演变史

51号通报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五十 一号—军事工作大纲(采用广东省委扩大会议军事问题决 议案内容)》。大纲规定:“建立红军已成为目前的要务, 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国暴动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据 区域,便应当开始建立红军的工作。在割据区域所建立 的红军,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 义。”“红军中政治工作,必须特别注意”。“红军应 由苏维埃派政治委员监督军官,并负责进行政治工作。 政治委员应即为党代表”。此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27年9月9日在江西修水成立,全师共5000人枪。在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 总指挥卢德铭、师长余洒度的领导下,发动了秋收起义,公开打出了工农革 命军的旗帜, 9月29日三湾改编时,人员由5000减到不足1000,缩编为一个 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另1928年1月13日朱德、陈毅和中共湘南特委领导湘南起义,以南昌起 义军保留下来的部队也组成工农革命军第1师。 工农革命军第4军:毛泽东、朱德所率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合编。 工农革命军第6军:湖北黄冈 回龙山地区农民起义武装称。 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不久改称工农革命军第 7军):潘忠汝、戴克敏、 吴光浩等领导黄(安)麻(城)起义武装组成的。 工农革命军第2师:南昌起义部队第24师在董朗、颜昌颐等带领下进至海 丰、陆丰地区与海陆丰起义组成的农军合编。 工农革命军第4师:叶镛、袁裕(袁国平)率广州起义军余部向海陆丰地 区转进时改编。 工农革命军第3、第4、第7师:以宜章、耒阳、郴县等地农军组成。西 北工农革命军:唐澍、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清涧、渭华起义武装组成。
四个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1927.6),中国 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 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 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也称作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1937.7.7—1945.8.15),又称 第二次中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945.8--1949.9.)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随红一方面军长征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总司令部成员1、中共中央领导成员:①政治局委员:博古:(临时中央负责人)张闻天、毛泽东(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原红军总政委)、朱德、周恩来、陈云、项英(中华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中央分局书记)。

②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

2、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①遵义会议前:军委主席朱德,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军委常委项英(未参加长征)、张闻天、博古、叶剑英。

实际军权掌握在博古、周恩来、李德(共产国际派驻中国军事顾问)三人团手中。

②遵义会议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不变,但是实际军权掌握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新三人团手中。

3、红军总部即中央红军总部成员:朱德: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周恩来: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政委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兼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红军副总政委(1934年9月长征前赴苏联学习)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后降职到红五军团任参谋长)叶剑英:红军副总参谋长,后继任总参谋长。

张云逸:红军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红军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杨至诚红军总卫生部部长贺诚红军总兵站部部长杨立三红军少先总队队长张爱萍红军总参谋部:第一局局长彭雪枫,第二局局长曾希圣,第三局局长王诤,第四局局长宋裕和,第五局局长唐浚,第六局局长滕代远。

红军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肖向荣,组织部部长李弼庭,宣传部部长徐梦秋/陆定一,敌工部部长李翔梧,青年部部长肖华。

军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参谋长钟伟剑,政治部主任王首道。

由红军总部直属队、干部团、各学校编成,下辖四个梯队4693人。

①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②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③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朝鲜籍,抗战后回朝鲜担任人民军东线司令官)④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随红一方面军长征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总司令部成员1、中共中央领导成员:①政治局委员:博古:(临时中央负责人)张闻天、毛泽东(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原红军总政委)、朱德、周恩来、陈云、项英(中华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中央分局书记)。

②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

2、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①遵义会议前:军委主席朱德,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军委常委项英(未参加长征)、张闻天、博古、叶剑英。

实际军权掌握在博古、周恩来、李德(共产国际派驻中国军事顾问)三人团手中。

②遵义会议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不变,但是实际军权掌握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新三人团手中。

3、红军总部即中央红军总部成员:朱德: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周恩来: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政委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兼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红军副总政委(1934年9月长征前赴苏联学习)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后降职到红五军团任参谋长)叶剑英:红军副总参谋长,后继任总参谋长。

张云逸:红军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红军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杨至诚红军总卫生部部长贺诚红军总兵站部部长杨立三红军少先总队队长张爱萍红军总参谋部:第一局局长彭雪枫,第二局局长曾希圣,第三局局长王诤,第四局局长宋裕和,第五局局长唐浚,第六局局长滕代远。

红军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肖向荣,组织部部长李弼庭,宣传部部长徐梦秋/陆定一,敌工部部长李翔梧,青年部部长肖华。

军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参谋长钟伟剑,政治部主任王首道。

由红军总部直属队、干部团、各学校编成,下辖四个梯队4693人。

①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②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③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朝鲜籍,抗战后回朝鲜担任人民军东线司令官)④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

红军历史简介

红军历史简介

1.方面军简介一方面军的创始人是毛泽东和朱德.又称中央红军和朱毛红军.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后组建的是由二六两个原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军团合并的.二军团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贺龙周逸群,六军团的军团长是肖克王震,方面军成立由贺龙任弼时负责.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著极高的威望。

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创始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

后被夏曦杀害.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

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

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

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

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

1935年底,在雪山草地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张国涛、徐向前等,率领8万红军主力部队南下,为进入川西平原建立根据地,与川军重兵集团在名山县百丈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决战,遭受惨重失败。

这是红军长征时期仅次与湘江战役的大血战。

军政要人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许继慎、蔡申熙、周维炯、王培吾、李荣桂、姜镜堂、熊受暄、庞永俊、徐百川、曹学楷、舒传贤、陈奇、戴克敏、徐朋人等等均被错误路线杀害2.红军由来2.1.红一方面军由来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

在同年3、5、10三个月,红四军三进闽西,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正式称为“红军”,始于1928年5月25日。

之所以将自己领导的武装称为“红军”,其中一个原因是借鉴苏联红军的称谓。

当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军事工作大纲》指出:“为保障暴动的胜利与扩大,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义。

”为此,大纲明确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军事工作大纲》的颁发,对于各地的军事斗争和红军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纲颁发之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源头和骨干力量,是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领导的近百次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和暴动中保留下来的武装,其中著名的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恽代英、聂荣臻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邓小平等领导的百色起义,等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相继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海陆丰、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赣东北、苏北等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也不断发展壮大,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依靠群众,实施正确的军事战略及指挥方针,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和“清剿”。

中国工农红军迅猛发展到30余万人,先后出现了35个军的番号。

本文记述的,就是红军各军首次成立时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后的走向。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史载红一军有两支。

一支为鄂豫皖边的红一军。

1930年3月18日,党中央在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师党委及全体同志的信中指出:“在目前要配合湘鄂赣等省首先胜利的工作准备,无疑的要把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红军在集中组织、统一指挥原则之下联系起来,将这三师编为红一军。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300人)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俊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参谋长:徐向前(兼)第1师师长:徐向前(兼)政委:李荣桂副师长:刘英第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参谋长:漆德伟(兼)第3师师长:肖方政委:姜镜堂副师长:周维炯总预备队指挥:王树声政委:曹学楷独立旅旅长:廖业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5600人)军长:贺龙政委:周逸群第4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参谋长:向鲁清第10团团长:张一鸣政委:吴凤卿第11团团长:覃更生政委:汪毅夫第12团团长:吴尧臣警卫团团长:贺敬卿政委:陈协平(兼)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5000余人)军长:黄公略政委:蔡会文参谋长:周子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6000余人)军长: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李涛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邓萍政委:张纯清第1师师长:李实行政委:候中英第3师师长:彭鳌政委:谢翰文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6000人)军长:邝继勋政委:段德昌第16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46团团长:李子奇第47团团长:贾鸣钟政委:邱鸣禧第48团团长:程光明政委:谭抗第17师师长:许光达政委:李剑如第49团团长:刘仁载政委:戴文斌第50团团长:张海清第51团团长:陈华山政委:马三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6400人)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政治部主任:陈豪人第一纵队司令:李谦政委:沈敬斋第二纵队司令:冯达飞政委:袁任远第三纵队司令:韦拔群政委:李朴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5000人)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第4师师长:黄云桥政委:黄克诚第6师师长:郭炳生政委:彭雪枫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800人)司令员:张焕民政委:孙永康第一梯队:张焕民第二梯队:刘暄第三梯队:姚洗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20000余人)军长:周建屏政委:徐振武参谋长:杜石界政治部主任:吕振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古大存政委:严汉章参谋长:古公鲁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军长:伍中豪政委:邓子恢参谋长:邓毅刚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6000人)军长:胡么冕政委:金贯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4000人)军长:何坤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2000人)军长:蔡升熙政委:陈奇第1团团长:查子清政委:李奚石第3团团长:黄刚政委:陈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政委:于兆龙政治部主任:吴天翼第7师师长:高咏生政委:邹云谟第9师师长:李玉根政委:邱训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军长:肖大鹏政委:曾炳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刘铁超政委:李任予政治部主任:陈正中国工农红军新十二军军长:左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第十三师师长陈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取消了师的番号,红四军下辖4个团及1个教导大队。

全军共6000余人)(1930年6月中旬,红四军编入红一军团。

8月,随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1932年底,红一方面军撤销军的建制,红四军番号撤销,部队于1933年6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湘鄂西红四军(1928年7月)(3月,周、贺桑植洪家关游击队3000余进占桑植县城;4月初,周、贺溃散;贺龙亲往桑植鹤峰边界之红土坪一带收集散部三四百人重组革命军;6月间猛增至1500余人;7月,撤销湘西北特委,成立以贺龙为书记的湘西前敌委员会,并将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贺龙政委恽代英(未到职)参谋长黄鳌第一师师长贺锦斋党代表张一鸣四个支队:文南浦、贺桂如、贺佩卿、刘玉阶(兵力:全军共1500余人)(1930年7月,红四军与鄂西之红六军在公安县会师,改称红二军)鄂豫皖红四军(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南长竹园会合合编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主任曹大骏第十师(原红一军第一师与红十五军第一团)师长蔡申熙政委陈奇副师长刘英第十一师(原红一军第二师与红十五军第三团)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副师长周维炯第十二师(鄂豫皖苏区红军中央教导第二师和鄂东警卫第二团)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兵力:全军共约1.25万余人)(1931年11月上旬,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共同组成红四方面军)(1933年7月上旬,红四军3个师扩编为红四军、三十一军、九军;红十师成为扩编后的红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2支)湘鄂赣边的红五军(1928年7月22日)(原平江起义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第十三师师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参谋长邓萍一团团长雷振辉党代表李灿四团团长陈鹏飞党代表黄公略七团团长黄纯一党代表贺国中特务连机枪连炮兵连(1928年8至9月,改编为5个大队)第一大队李玉华第二大队黄公略第三大队贺国中第四大队雷振辉第五大队李灿(兵力:3团3连2500余人)湘鄂赣边的红五军(1928年9月)(红五军与当地赤卫队合编为3个纵队另一个特务大)军长彭德怀党代表兼主任滕代远副主任张荣生参谋长邓萍第一纵队队长孔荷宠党代表胡筠第二纵队队长黄公略党代表张启龙第三纵队队长贺国中党代表刘崇(兵力:11个大队3000余人)(1928年11月,彭、滕率第一、第三纵队上井冈山,12月与红四军会合,编入红四军三十团;黄、张率第二纵队600余人留驻湘鄂赣边,改称湘鄂赣境红军支队)彭德怀红五军(1929年6月)(恢复红五军番号)军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主任杨开明参谋长刘治志邓萍第四纵队队长贺国中郭炳生党代表张纯清第五纵队队长李灿队副王佐党代表彭鳌何长工参谋长徐彦特务大队彭德怀红五军(1929年9月)(红五军与湘鄂赣边红军支队在铜鼓地区会师)军长彭德怀军副黄公略党代表滕代远主任杨开明参谋长邓萍第一纵队队长孔荷宠队副侯金武党代表兼主任于兆龙第二纵队队长李实行党代表兼主任张启龙于定一第三纵队队长吴溉之党代表兼主任彭鳌第四纵队队长郭炳生党代表兼主任张纯清第五纵队队长李灿党代表兼主任何长工邓乾元特务大队干部训练大队(兵力:5个纵队2个大队3100人)彭德怀红五军(1930年6月)(红五军在湖北省大冶县刘仁八镇编入红三军团,原二纵三纵四纵合编为一纵和三纵,仍归红五军建制;五纵扩编为红八军)军长彭德怀邓萍政委张纯清主任吴溉之袁国平军需处处长陈仲实军医院院长何复生军医院政委刘惠第一纵队队长李实行政委于定一第三纵队队长郭炳生政委张纯清(兵力:约7000人)邓萍红五军(1930年8月)(红五军平江长寿街整编,纵队支队分别改称师团)军长邓萍政委张纯清主任袁国平军医院院长陈春甫饶正锡第一师师长李实行政委吴溉之侯中英第一团团长彭绍辉王炳良政委喻庚李鸣铁第二团团长钟彪政委温象符第三团团长周彩星政委黄克诚第三师师长彭鳌政委于定一谢翰文第七团团长易振华何复政委谢翰文何保元第八团团长侯中英刘校书政委朱义逸罗毅第九团团长何复李寿轩(兵力:约8000人)(1931年9月,红五军与红八军合编为三个师,由红三军团军团部直接指挥,红五军的番号与建制被取消)邓萍红五军(1932年3月21日)(1932年3月12日中革军委命令恢复红五军番号与建制,原合编的三个师划归红五军)军长邓萍政委贺昌参谋长耿万敌主任黄克诚经理处处长刘益云副官长吴自立军医院院长饶正锡第一师师长洪超彭绍辉政委江华参谋长彭绍辉第一团团长王炳良政委余筠第二团团长李寿轩政委余化民方强第三团团长姚喆曹德清第二师师长郭炳生政委彭雪枫第五团团长白志文政委张平凯第六团团长乐毅唐亮第七团团长龙昌汉常子杰政委李志民第三师师长彭鳌政委徐策参谋长吴异生主任孙发力第九团团长吴桂桥黄英特政委李芬第十团团长彭绍辉第十一团团长何思栋文年生邓萍红五军(1933年6月,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团第四师)董振堂红五军团(1931年12月)(1931年12月,由原西北军第五路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的军直、两个师直,六个旅直,十一个团共计约17000人,于江西宁都起义,改编为红五军团)总指挥季振同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十三军军长季振同十四军董振堂十五军黄中岳红五军团改编军团长季振同董振堂副军团长董振堂赵博生政委肖劲光朱瑞李卓然参谋长赵博生,陈伯钧,曹里怀,刘伯承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组织部长张南生宣传部长黄镇政治保卫局局长欧阳毅供给部部长傅兰荪卫生部部长陈义厚姬鹏飞董振堂第五军(1935年7月21日)(1935年7月21日,红五军团改称第五军)军长董振堂代政委曾日三代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保卫局局长欧阳毅供给部部长傅兰荪卫生部部长姬鹏飞第三十七团第三十八团第三十九团董振堂红五军(1936年1月)(1936年1月,红五军与红三十三军合编)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副军长罗南辉参谋长李屏仁毕占云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保卫局局长梁旷生第十三师(2个团)第十五师(2个团)五个团编制(1936年7月)第三十七团团长刘佩王彦秉李屏仁吴克华李连祥政委谢良陈道贵政治部主任张南生第三十九团团长董俊彦吴代朝政委庄振风朱金畅参谋长吴克华第四十团团长郭锡山政委谢良第四十三团团长万汉江政委何志余第四十五团团长叶崇本政委张力雄董振堂红五军(1936-1937年,西路军兵败祁连山,建制取消)西路军编制(1936年11月10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副主席徐向前军政委员会陈昌浩徐向前曾传六李特李卓然(以上5人为常委)熊国炳杨克明王树声李先念陈海松郑义斋(以上11人组成)西路军总指挥部(原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政治保卫局局长曾传六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辖2师4个团,3000余人,枪10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5发第九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辖2师6个团,6500余人,枪25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15发第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辖2师6个团,7000余人,枪32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25发;另有骑兵师,200人马,200支枪,平均每枪子弹25发(全军计21800人,机关、医院、伤病员及勤杂人员占40%左右)高台战役(董振堂4100人)第十三师第39团第45团总指挥部骑兵师特务团倪家营子战役西路军总部第五军 2个团第九军第三十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4支)鄂西长阳红六军(1929年7月)军长李勋副军长陈寿山参谋长李子俊,部队共编有2个师。

第一师师长刘良臣第二师师长陈子清(兵力:全军共3000余人)(沿头溪打土豪邓甲山告捷;8月间,资丘遭伏,军长李勋等77人遇难,部队溃散)赣西南红六军(1930年1月18日至21日)(中共赣西、湘赣边特委和红五军军委决定将江西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与赣西南红军游击队合编为红军第六军,红五军及时派出43名有活动能力的骨干参加红六军工作)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刘士奇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毛泽覃。

下辖3个旅,后改为纵队一纵纵队长柯武东政治委员李文林二纵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曾炳春三纵纵队长刘作述(兵力:全军共2600余人)(1930年7月,红六军改为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鄂西红六军(1930年2月5日)(鄂西特委指示鄂西中央独立师第一、第二纵队于监利汪家桥会师,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孙德清政治委员周逸群一纵司令员段德昌政治委员王鹤二纵司令员段玉林政治委员许光达三纵司令员特委派任(由当地“神兵”改编的)(兵力:全军共8000余人)(1930年7月,红六军与红二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红二军团)洪湖新红六军(1931年1月)(鄂西特委以红六军返回洪湖的一个多团为主,加上红二军留下的部分伤病员,合编为新红六军)军长段德昌(不久,新红六军改编为独立团,段德昌改任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百色起义(右江)(1929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特派员邓小平张云逸叶季壮广西省绥靖司令李明瑞广西省政府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一部后改编的第八大队全部第五大队第五营韦拔群领导的右江农军(兵力:共计2800余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红七军组织了七人前委邓小平(书记)张云逸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邓小平参谋长龚楚政治部主任陈豪人一纵(原警备四大队)司令员李谦政治委员沈静斋二纵(机关枪营、特务营及地方武装合编而成)司令员胡斌政治委员袁任远(1930年秋,红七军奉命北上,主力转战于黔、桂、粤、湘、赣五省边境,行程6000余公里,于1931年2月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7月3日,进入中央苏区,遍入红三军团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