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第十章 农村社会变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觉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理论
西方社会学提出的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 主要有历史循环论、社会进化论、社会均衡论 和社会冲突论。 1、历史循环论。基本观点是把社会的多次变动
视为同质的东西,认为社会历史就是在一个 限定的范围内周期性的重复变化。世界历史 的发展总是象钟摆一样地从这个极端走向另 一个极端,摇摆于二者之间,周而复始。
化论两个流派。
早期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 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一进程只有单一的 方向即从简单向复杂发展; 现代社会进化理论认为,社会必须经过一系 列的进化阶段,但每一个社会不一定必经所 有的进化阶段,工业化的扩展导致了相同的 社会制度和社会模式在全球范围的发展,相 对落后的国家或民族可以借用先进的文化特
客观性原则。我们对农村社会运行过程的干预以
及方向的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
据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确立农村社会改革的目标
与操作步骤、方法和措施。否则,不仅会阻碍农
村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社会的倒退。例 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由于
脱离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
2.传统文化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契机
如一些农村社区乡镇企业是在传统的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农村重人伦,重血缘、地缘关系的传统人际交往标准, 在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生产方式因素
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
展而谋取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方式。包括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社会变迁的类型
从社会变迁的规模来看,可分为整体性的社会性变迁
和局部性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变迁的方向来看,可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 退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变迁的性质来看,社会变迁区分为进化的社会 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的主体——人在参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是否具
有自觉性,可将社会变迁区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自
二、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
两重性:一方面变迁迟缓,另一方面又由于农村社会 结构简单,容易发生突变(如基层民主)。 综合性:农村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在农村社 会变迁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的整体以及农村社会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多线条、多方位、综合地考虑农 村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
不平衡性: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农业与非农发展,
质,使社会实行跳跃性的发展。
3、社会均衡论。社会均衡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结
构功能主义论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提供五 种最基本的需要即:成员的交替延续;成员的社 会生产、消费和分配及服务的功能;维护社会秩 序;社会如能发挥这五种功能,就能持久地处于
均衡状态。在社会系统内,任何一个部门的所发
生的变迁都会造成整体的失调,而其他部分必然
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
认为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第一,社会变迁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 社会领域中任何现象的变化,但这一概念 侧重揭示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二,社会变迁是一个“中性”概念。 第三,社会变迁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看来,社会变 迁就其本质而言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 的灭亡,是前进。
二、人口因素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增长率、 密度等。
人口因素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集中体现在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对农村社会、经济发 展的影响上。
三、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影响的体现
1.传统文化束缚着农村的进步与发展
与现代商品经济意识、观念相悖的小农文化,造成了农村居 民“小富即安”、“安贫乐道”等消极心理,缺乏竞争、合 作、开拓进取等现代意识,延缓了农村社会变迁的进程
第二节
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一、地理环境因素
二、人口因素
三、文化因素
四、生产方式因素
一、地理环境因素
指人类赖以生活和活动的土壤、气候、 山脉、河流、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资 源等许多自然条件。
地理环境因素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1、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自然条件不同,劳动
生产率就不同。
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影响着人类的活动以及生产 的分布与发展方向。 3、地理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性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 展有着重要意义。
2、社会进化论。来源于19世纪由达尔文提出的生
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是将变异、自然选择和 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 人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
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进化论认为, 自然界的延续,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
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依具体观点
的不同,区分为早期社会进化论和现代社会进
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 发展规律,过高地估计了我们对农村社会的管理 能力与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主义觉悟,结果农村 社会发展受阻。
Biblioteka Baidu
因势利导原则。与任何客观事物一样,农村社会 也是动态的,我们在农村开展的有计划的社会变 迁也是动态的。因此,我们必须切实了解社会变 迁的发展过程,掌握指导社会变迁的主动权。要 做好农村社会变迁预测,按照客观规律拟定农村 社会变迁的计划,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碰 到的困难多作考虑,做到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疏 通改革渠道,减少改革阻力,避免留下后遗症。 在实践中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不断修正改革农 村社会的决策和计划,及时校正误差,把矛盾和 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保证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 迁达到预期的目的。
尊重民意原则。农村居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实 施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迁,是广大农村居民自己 的事业,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只有充分发挥 广大农村居民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才能使有计划 的农村社会变迁的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开 展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迁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尊 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切忌采用政治强制和行政手 段,而是使用示范和吸引的方法,让亿万农村居 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改革活动,激发广大农村居 民的内在活力,使广大农村民民真正成为有计划 的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角。
有相应的变化纠正失调,使社会回复到均衡。因
此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最终总是趋向均衡、稳定 状态的。
4、社会冲突论。是建立在反对均衡论基础上
的一种社会变迁理论。认为,社会,尤其 是现代社会不是经常处于稳定(平衡)状 态中,而是处于冲突的状态中。社会变迁 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急剧的,其后果是 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的。人们为了利益而 进行的斗争、冲突,是促使社会进步的杠 杆,是促使社会变迁的动因。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对农村 社会变迁的影响
1、加速了农村社会分工;
2、促进了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化;
3、促进了农村社会组织的发育;
4、促进了农村社会成员的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与农村社会转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社会转型的影响
1.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2.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3.使农村经济高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4.导致了大批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5.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变革。
不同地区间),带来农村社会变迁多样性的特点。
三、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迁 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因势利导原则 4、尊重民意原则
系统性原则。在“二元社会结构”依然是我国社会结 构重要特征的情况下,农村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 统;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与城市社区有着密 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干预农村社会运行过程以及 对农村社会变迁的方向施加影响时,必须既充分考虑 农村社会内部各子系统即经济、政治、文化、科技、 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又要促进城乡交流,推动城 乡融合的进程。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党和政府自觉地使人 民公社体制解体,根据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的现状, 及时地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鼓励乡镇企业的 发展。这一系列从系统性原则出发而确立的干预农村 社会运行的措施,促使农村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 新的时期。因此,我们在制定农村社会改革的方案、 计划时,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都要从大局出发,注 意综合平衡。
第十章 农村社会变迁
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
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第一节
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三、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
引子:一项由技术引起的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认为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 度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 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哲学、宗 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农村社会转型
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社会转型的影响
1.农村组织结构的变迁; 2.促进了农村先进生产力的生长; 3.改革了农村与城市的角色关系; 4.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了人口的非 农化;
5.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居民的职业
分化,促进了农村分层结构的变迁。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 农村社会转型
社会变迁的理论
西方社会学提出的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 主要有历史循环论、社会进化论、社会均衡论 和社会冲突论。 1、历史循环论。基本观点是把社会的多次变动
视为同质的东西,认为社会历史就是在一个 限定的范围内周期性的重复变化。世界历史 的发展总是象钟摆一样地从这个极端走向另 一个极端,摇摆于二者之间,周而复始。
化论两个流派。
早期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 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一进程只有单一的 方向即从简单向复杂发展; 现代社会进化理论认为,社会必须经过一系 列的进化阶段,但每一个社会不一定必经所 有的进化阶段,工业化的扩展导致了相同的 社会制度和社会模式在全球范围的发展,相 对落后的国家或民族可以借用先进的文化特
客观性原则。我们对农村社会运行过程的干预以
及方向的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
据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确立农村社会改革的目标
与操作步骤、方法和措施。否则,不仅会阻碍农
村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社会的倒退。例 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由于
脱离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
2.传统文化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契机
如一些农村社区乡镇企业是在传统的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农村重人伦,重血缘、地缘关系的传统人际交往标准, 在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生产方式因素
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
展而谋取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方式。包括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社会变迁的类型
从社会变迁的规模来看,可分为整体性的社会性变迁
和局部性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变迁的方向来看,可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 退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变迁的性质来看,社会变迁区分为进化的社会 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的主体——人在参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是否具
有自觉性,可将社会变迁区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自
二、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
两重性:一方面变迁迟缓,另一方面又由于农村社会 结构简单,容易发生突变(如基层民主)。 综合性:农村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在农村社 会变迁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的整体以及农村社会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多线条、多方位、综合地考虑农 村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
不平衡性: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农业与非农发展,
质,使社会实行跳跃性的发展。
3、社会均衡论。社会均衡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结
构功能主义论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提供五 种最基本的需要即:成员的交替延续;成员的社 会生产、消费和分配及服务的功能;维护社会秩 序;社会如能发挥这五种功能,就能持久地处于
均衡状态。在社会系统内,任何一个部门的所发
生的变迁都会造成整体的失调,而其他部分必然
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
认为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第一,社会变迁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 社会领域中任何现象的变化,但这一概念 侧重揭示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二,社会变迁是一个“中性”概念。 第三,社会变迁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看来,社会变 迁就其本质而言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 的灭亡,是前进。
二、人口因素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增长率、 密度等。
人口因素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集中体现在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对农村社会、经济发 展的影响上。
三、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影响的体现
1.传统文化束缚着农村的进步与发展
与现代商品经济意识、观念相悖的小农文化,造成了农村居 民“小富即安”、“安贫乐道”等消极心理,缺乏竞争、合 作、开拓进取等现代意识,延缓了农村社会变迁的进程
第二节
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一、地理环境因素
二、人口因素
三、文化因素
四、生产方式因素
一、地理环境因素
指人类赖以生活和活动的土壤、气候、 山脉、河流、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资 源等许多自然条件。
地理环境因素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1、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自然条件不同,劳动
生产率就不同。
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影响着人类的活动以及生产 的分布与发展方向。 3、地理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性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 展有着重要意义。
2、社会进化论。来源于19世纪由达尔文提出的生
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是将变异、自然选择和 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 人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
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进化论认为, 自然界的延续,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
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依具体观点
的不同,区分为早期社会进化论和现代社会进
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 发展规律,过高地估计了我们对农村社会的管理 能力与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主义觉悟,结果农村 社会发展受阻。
Biblioteka Baidu
因势利导原则。与任何客观事物一样,农村社会 也是动态的,我们在农村开展的有计划的社会变 迁也是动态的。因此,我们必须切实了解社会变 迁的发展过程,掌握指导社会变迁的主动权。要 做好农村社会变迁预测,按照客观规律拟定农村 社会变迁的计划,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碰 到的困难多作考虑,做到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疏 通改革渠道,减少改革阻力,避免留下后遗症。 在实践中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不断修正改革农 村社会的决策和计划,及时校正误差,把矛盾和 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保证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 迁达到预期的目的。
尊重民意原则。农村居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实 施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迁,是广大农村居民自己 的事业,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只有充分发挥 广大农村居民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才能使有计划 的农村社会变迁的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开 展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迁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尊 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切忌采用政治强制和行政手 段,而是使用示范和吸引的方法,让亿万农村居 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改革活动,激发广大农村居 民的内在活力,使广大农村民民真正成为有计划 的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角。
有相应的变化纠正失调,使社会回复到均衡。因
此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最终总是趋向均衡、稳定 状态的。
4、社会冲突论。是建立在反对均衡论基础上
的一种社会变迁理论。认为,社会,尤其 是现代社会不是经常处于稳定(平衡)状 态中,而是处于冲突的状态中。社会变迁 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急剧的,其后果是 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的。人们为了利益而 进行的斗争、冲突,是促使社会进步的杠 杆,是促使社会变迁的动因。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对农村 社会变迁的影响
1、加速了农村社会分工;
2、促进了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化;
3、促进了农村社会组织的发育;
4、促进了农村社会成员的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与农村社会转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社会转型的影响
1.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2.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3.使农村经济高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4.导致了大批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5.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变革。
不同地区间),带来农村社会变迁多样性的特点。
三、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迁 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因势利导原则 4、尊重民意原则
系统性原则。在“二元社会结构”依然是我国社会结 构重要特征的情况下,农村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 统;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与城市社区有着密 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干预农村社会运行过程以及 对农村社会变迁的方向施加影响时,必须既充分考虑 农村社会内部各子系统即经济、政治、文化、科技、 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又要促进城乡交流,推动城 乡融合的进程。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党和政府自觉地使人 民公社体制解体,根据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的现状, 及时地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鼓励乡镇企业的 发展。这一系列从系统性原则出发而确立的干预农村 社会运行的措施,促使农村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 新的时期。因此,我们在制定农村社会改革的方案、 计划时,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都要从大局出发,注 意综合平衡。
第十章 农村社会变迁
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
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第一节
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三、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
引子:一项由技术引起的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认为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 度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 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哲学、宗 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农村社会转型
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社会转型的影响
1.农村组织结构的变迁; 2.促进了农村先进生产力的生长; 3.改革了农村与城市的角色关系; 4.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了人口的非 农化;
5.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居民的职业
分化,促进了农村分层结构的变迁。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 农村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