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

合集下载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基于“社会主义维度”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基于“社会主义维度”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历史文化/苏联东欧剧变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苏东剧变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形态上看,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团体最终解体———统一联盟国家的苏联政治形态和体系彻底瓦解和颠覆,国际社会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结束;二是从国际视野中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执政效力来看,苏东各国共产党相继丢失政权,其社会主义国家毁于旦夕之间;三是从国际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过程和剧变事件的经过来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思想战线、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原来的社会主义道路发生偏离,最终造成社会主义实践在这些联盟国家的失败。

一、从社会主义性质和命运方面探讨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苏东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失败,是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形态和国际社会的颠覆,是这些国家的人民抛弃了一种已经变味的社会主义体系和形态,但并不预示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中的终结。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指出,从苏东剧变中得出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上已经不复存在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认为,“苏东剧变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因为在马克思逝世后,列宁—斯大林主义虽然与马克思主义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被变形,这种变形在一个极权的官僚体制国家中发展到顶点。

马克思理论的灵活性、人道主义和对自由的关注不复存在,反而代之以僵化、形式化、教条化的体制”[1](P617-667)。

苏联作为最早在国际上和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于具体社会形态和体系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却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阐述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体系两者因素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苏联的国家计划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分配高度集权的体制,国家贫富两极分化严重,逐渐形成国家经营的官僚体制,必将导致国家经济的失败和崩溃。

事实表明,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活力优越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结论,忽略了资本主义强国维持住了在国际多极化局势中的经济优势是依靠自己有利的政治历史因素,在苏联向资本主义社会前进的道路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急剧下滑。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吸取苏联演变教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关键词:苏联演变原因教训一个具有93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解散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74年后垮台了,一个唯一能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分裂和败落了。

这个震撼世界、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过程,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是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极其重大的课题。

认真地、科学地总结和吸取苏联剧变的历史教训,是继续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使之摆脱困境、走出低潮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也是在21世纪新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需要。

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如果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算起,已经都有26年时间了。

全世界人民、尤其是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人民,都十分关注苏联演变问题。

然而对于苏联的演变,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看法是很不一样的,甚至是对立的。

例如,对十月革命的评价,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还是“搞早了”、是“早产儿”;对苏联七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基本肯定、局部否定(“三七开”),必须进行改革,还是全盘否定,需要彻底抛弃;对苏联演变原因的分析,决定性的因素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和弊病,是斯大林模式必然带来的,还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叛徒、葬送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罪魁祸首,还是虽有正确主张、却无力挽救社会主义的庸人;对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后来的俄罗斯改革的评价,是把社会主义改成为资本主义、因而是历史的倒退,还是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而是历史的进步;如此等等。

恩格斯曾这样形象地描述社会历史的发展,“历史是由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1】苏联解体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结果,同样是由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促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党的领导人背离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对整个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教训和经验教训。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1.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经济体制的失效。

苏联拥有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体系,但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低效率。

这提醒我们,经济体制改革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家发展的关键。

2. 政治体制的稳定与民主:苏联解体是因为政治体制的不稳定和缺乏真正的民主。

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民众没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这种政治体制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对苏联政权的不信任和不满,使得解体变得不可避免。

因此,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并实现真正的民主,是一个国家确保政权的合法性、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 民族问题的处理: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苏联由多个民族组成,而苏联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犯下了许多错误和不公正。

民族主义情绪的剧增导致了日益增长的民族矛盾和分离主义运动,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因此,处理好民族问题,尊重各个民族的权益,是确保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4. 独立的经济和政治体系: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迅速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和政治体系。

这一过程表明,一个独立的国家需要具备自主权,包括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外交政策、国防政策等。

同时,它们还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实现经济繁荣和国家发展。

5. 打破信息封锁:苏联解体前,苏联政府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封锁,使得苏联公民对自己国家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

这导致了广泛的不满和社会运动。

因此,打破信息封锁,建立透明和公开的政府,是一个国家确保政权合法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丰富多样,上述仅为一部分。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是特殊的,不同国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改革方案。

我们应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以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困境,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苏联的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1.需要适应时代变迁:苏联的改革表明,一个政治体系或经济模式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经济衰退、政治僵化和社会不满等问题,最终选择进行全面的改革。

这提醒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2.重视民主和法治:苏联改革的过程中,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被强调。

从公民社会的崛起到政治制度的改革,都需要坚持民主原则和法治的基本规范。

这提示我们建设一个公正、透明和有参与性的政治体系的重要性。

3.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苏联的改革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试图引入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权,以激励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率。

这提醒我们经济体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4.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苏联的改革将焦点放在对文化多样性和个体自由的尊重上。

这表明在社会发展和改革中,需要重视文化的差异和个体的自由权利,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5.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苏联的改革还呼唤对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视。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试图改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增强社会的公正与包容性。

这提示我们在改革中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福祉问题,确保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综上所述,苏联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包括适应时代变迁、重视民主和法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以及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要性。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秉持灵活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言: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

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

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

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

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议题。

苏联的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具体影响。

在经济领域,苏联模式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苏联在20世纪初实行的新经济政策(NEP)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学习了苏联的经验,并将其运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特别是在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进程中。

在政治领域,苏联对中国的政治改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联的政治制度和党的建设经验对中国的共产党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中国共产党从苏联的经验中学习到了党的组织建设、干部培养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苏联的政治体制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比较对象,促使中国在自己的政治体制建设中进行了反思和改革。

在军事领域,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改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联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对中国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自己的军队建设中学习了苏联的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提高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苏联的军事援助和军事合作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推动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入的。

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改革实践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在自己的改革进程中汲取了苏联的经验,同时也进行了自身的探索和实践。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层面,更体现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思路上。

苏联改革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促使中国在自己的改革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苏联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国情,中国在吸收借鉴苏联经验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良。

中国在改革中注重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苏联解体对我国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们中国的启示,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必须建设强有力的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保持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就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经济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富强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属性。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任务。

也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维持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固统治。

三、对外方面,坚定改革开放的同时,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防范和平演变。

要认清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实质,警惕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对借口人权问题的挑衅活动要坚决回击.
四、对内方面,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坚决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避免民族矛盾。

而对借口民族宗教事务进行的分裂国家活动必须严厉打击。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否则或者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或者是“缘木求鱼”。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希望同仁们指正。

一、社会主义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

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

但如果不假思索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苏联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但同样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由于苏联共产党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不注重自身建设,导致它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

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

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

首先是大批苏共党员退党。

如苏联最大的乌拉尔汽车制造厂,在1989年还有9072个党员,到1991年1月,只剩1646个党员,其中还有300个人不交党费。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上,苏联的集权制度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权力过于集中、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缺乏制衡机制,导致了腐败和权力滥用。

此外,苏联政治体制的缺陷还表现在其对经济的干预过度,对市场经济的抵制以及对国内外民主思想的压制等方面。

二、经济上,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在规划、生产和分配方面存在严重的失灵,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

此外,苏联的经济体制受到了赤字经济的困扰,经济运行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停滞并陷入了债务危机。

三、社会上,苏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妨碍了人们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对个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进行了压制。

此外,苏联的社会也存在扭曲的阶级结构、工业不发达、技术落后、文化水平低下等问题,这些使得人们的生活失去了质量和尊严。

这些问题的最终结果是苏联的解体,解体后苏联的领土被重新划分给了几个独立国家,这标志着苏联的瓦解。

苏联解体的原因应该引起我们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模式的认真思考,我们应该从苏联的解体中吸取教训,反思自己编辑进行改革的方面。

一、政治体制的改革: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其政治体制过于僵化和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衡机制,导致了腐败和权力滥用。

我们应该认真审视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尤其是如何建立健康的权力制衡机制。

同时应该去除原有体制中的弊端,建立透明化、规范化的政治生态。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的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经济体制的改革。

特别是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与市场化的经济体系需要有机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体系,挖掘资源的潜力,提高经济利用效益和竞争力。

三、社会体制的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中,社会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逐渐瓦解,人们对社会制度的认同感下降,社会出现紊乱。

我国深化改革需要同时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推广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素质。

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

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

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摘要:苏联解体至今已经20多年了,有关苏联的事情似乎已经是陈年往事了,但是,苏联这个曾经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无论是其建立、发展、兴盛,还是衰落以致解体,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无论何时,研究苏联的过往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果显著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的改革该何去何从?我们从苏联改革的研究中能得到不少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国深化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实现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改革;中国;戈尔巴乔夫;警示一、苏联改革概况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俄国,为了恢复因战争遭到破坏的经济,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俄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成立。

不久以后,斯大林接任苏共最高领导人,他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推行计划经济,着重发展重工业,史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但是这一模式本身就有弊端,后来被继任者僵化,为苏联最后的解体埋下了祸根。

赫鲁晓夫继任后,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在经济方面,他推行物质刺激原则,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义务交售制,进行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

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重视工业轻视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在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了更改,对外实行强硬的路线,大力发展军事。

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1。

在这以后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虽然实行了一些改革,维持了苏联社会的稳定,但由于他们执政的时间过短,未从根本上扭转苏联经济不断衰落的局面。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其原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对我国来说,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对深化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从苏联解体的原因入手,分析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1. 政治体制问题:苏联政府垄断权力,导致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严重。

政治体制僵化、不民主化导致人民对政府失去信任。

2. 经济问题: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国有化程度高,经济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缺乏市场机制。

经济体制的问题导致了苏联经济危机。

3. 民族问题:苏联内部存在多样的民族群体,民族矛盾严重。

中央集权导致了民族地区对中央的不满和抵制。

4. 国际环境变化:苏联对外扩张导致了国际对苏联的孤立态度,国际形势的变化给苏联带来了压力。

二、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1.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苏联解体的教训告诉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我们要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 经济体制改革: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经济体制的问题,这对我国的深化改革提出了警示。

我们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加大对市场经济的支持和引导,打破行政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增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3. 多元民族融合:苏联的解体与民族问题密切相关,我们要重视民族团结和融合,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支持,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4. 积极适应国际环境: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在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际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多边交流合作,适应和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1917年11月7日,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

能够从别国的颠覆中吸取灭亡的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体制加以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才能够有效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而另一方面,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必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中共领导人有必要从前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改革中吸取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兴衰的经验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弊端也就逐渐的显现了出来。

斯大林之后,苏联几代领导人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针对的主要是斯大林本人,而没有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大框架,改革思路也存在着严重失误。

勃涅日涅夫改革是在统一计划的原则下进行的,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改革按照严重僵化的教条主义进行。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改革步伐过快,没有从农业开始改革,且没有解决好改革与发展的结合、微观与宏观改革措施的结合,最后转变为政治体制改革,成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

在这三场改革中,没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采取教条主义,没有把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同时没有相适应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此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苏联解体对当代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当代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当代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以苏联解体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为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立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的领导和人民立场的丧失。

苏共的领导层出现了严重的腐败和内部斗争,导致党的权威受到严重削弱。

同时,苏联的改革措施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见,导致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丧失。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增强党的建设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确保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

二、坚持经济改革和创新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改革的滞后。

苏联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没有及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没有解决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苏联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有机结合,注重培育创新力量,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三、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民主法治建设。

苏联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没有真正实现权力制约和人民参与的制度保障,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严重。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化,加强政府的监督和问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四、注重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矛盾和文化自信的丧失。

苏联在民族政策和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平等和多样性,没有建立起真正团结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要加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苏联解体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摘要: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

只有正确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改革进一步的深入。

关键字:苏联模式;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1]。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苏联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并且认为,国有制是一种更高类型的公有制,集体所有制是一种低级的公有制,要逐步过渡到更高类型的公有制上去。

第二,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排斥市场,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经济的方法主要是行政手段。

第三,在政治运行机制上,实行一党制,党处于社会领导核心的位置,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

第四,在社会生活中,实行高度国家化。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都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

第五,实行严格的思想文化控制制度。

与在政治、经济领域中的高度集权一样,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实行高度集权,舆论高度一律[2]。

三、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作用苏联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形成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诞生。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言: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

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

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

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

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启示:
1.政治制度稳定性的重要性:苏联解体表明,政治体制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国家的解体。

我国应当高度重视保持政治制度的稳定,确保国家长期的政治安宁。

2.经济体制改革的谨慎性: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是其急功近利的经济改革,未能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需要谨慎行事,保持经济的平稳过渡。

3.加强党的领导力量:苏联解体时,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出现了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家的动荡。

我国应当继续加强共产党的领导,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矛盾激化成为导致国家瓦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要注重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5.注重制度建设:苏联解体显示出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6.维护公平正义:苏联解体时社会出现的不公平现象也对国家稳定构成了威胁。

我国应当保持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等问题的出现。

7.注重国际合作:苏联解体也涉及到国际因素。

我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

总体而言,苏联解体对我国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警示和启示,我
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加强经济建设。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重视文化建设。

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尊重多元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坚持和平发展。

要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扩大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重视民生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忽视了民生问题,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中国应该吸取这一教训,重视民生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加强党的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党内的腐败和特权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

中国应该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推进可持续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中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农村问题重视不够,导致农村发展滞后。

中国应该加强农村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紧张,甚至爆发了军事冲突。

中国应该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苏联兴衰对我们的启示

苏联兴衰对我们的启示

苏联兴衰对我们的启示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1.加强廉政建设、反贪反腐,确保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我国现在的贪污腐败现象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也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借口。

贪污腐败不仅腐蚀政党的执政能力,更会导致政党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支持,最终走向失败与灭亡。

任何贪污腐败的政党,注定失败,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也是前车之鉴了。

现在“送红包”现象较为严重,也许就是上层部分人贪腐在基层的反应。

或者说,贪污腐败也成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了,不是短时间可以杜绝的。

所以,加强法制规范、法律监督、惩戒力度,从严从重处罚贪污腐败分子,在当今中国显得必要而且迫切,是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苏共的失败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2.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苏联人社会主义信念丧失的结果,在美苏的竞争中,苏联并未表现出超越美国的优势,尤其是经济的崩溃使得广大人民失望不已,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纷纷转投资本主义的怀抱,社会主义阵营不攻自破。

连赫鲁晓夫都对自己的弟弟说不再相信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只是拿来糊弄老百姓的。

面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全面冲击,我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思想教育不仅要面对群众,更要面对共产党员。

如果共产党员都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很难想象普通群众还会相信共产主义。

加强党员的思想就是要凝聚党员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确保社会主义的践行;同时,这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甚至比物质措施重要的多。

3.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改善经济结构经济始终是国家民生的命脉,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历了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概念深入人心,没有国家的强力监管,资本贪婪逐利的特性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警示和影响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警示和影响

目录摘要I.苏联解体的过程II.苏联解体的原因2.1 民族原因2.2 经济原因2.3 政治体制原因III.苏联解体对于中国的警示与影响3.1对于中国的警示3.2 对于中国的影响结论参考文献摘要本文通过简述苏联的过程及其时代背景,从民族问题,经济原因,以及政治体制原因三个方面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对同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有什么样的警示。

论述了在苏联解体之后,苏联解体对于中国的影响Ⅰ.苏联解体的过程苏共二十八大后,苏共的分裂趋势持续发展,退党人数不断增加。

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地方政府拒缴利税给中央造成1990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在连续几年下降后出现负增长。

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增强了与戈尔巴乔夫抗衡的能力,实际上成为支配苏联政局变化的关键人物。

1991年8月19日晨6时,亚纳耶夫向全国宣布,鉴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健康状况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根据苏联宪法,由他本人从即日起履行总统职务。

随后又宣告,即日起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此期间国家全部权力移交给紧急状态委员会。

20日,军队倒戈,苏联空军、空降兵、海军和战略火箭军司令都公开表示不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

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他还下令,停止各政党在军队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

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暂时停止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

于是,执政70余年的苏联共产党结束了它的存在,从组织上解体了。

由于失去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核心,残存的中央政府已没有力量阻止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继立陶宛和格鲁吉亚在“八·一九”前宣告独立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8月21日和22日也宣告独立。

尤其是8月24日乌克兰宣告独立引起了其他共和国的连锁反应,短短一个月内,又有7个共和国相继宣告独立Ⅱ.苏联解体的原因2.1 民族原因由于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民族特征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摘要:苏联解体至今已经20多年了,有关苏联的事情似乎已经是陈年往事了,但是,苏联这个曾经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无论是其建立、发展、兴盛,还是衰落以致解体,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无论何时,研究苏联的过往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果显著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的改革该何去何从?我们从苏联改革的研究中能得到不少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国深化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实现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改革;中国;戈尔巴乔夫;警示一、苏联改革概况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俄国,为了恢复因战争遭到破坏的经济,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俄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成立。

不久以后,斯大林接任苏共最高领导人,他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推行计划经济,着重发展重工业,史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但是这一模式本身就有弊端,后来被继任者僵化,为苏联最后的解体埋下了祸根。

赫鲁晓夫继任后,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在经济方面,他推行物质刺激原则,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义务交售制,进行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

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重视工业轻视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在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了更改,对外实行强硬的路线,大力发展军事。

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1。

在这以后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虽然实行了一些改革,维持了苏联社会的稳定,但由于他们执政的时间过短,未从根本上扭转苏联经济不断衰落的局面。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实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外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1百度百科词条“苏联”,/view/6824.htm#2的干涉,对内实行刺激经济的私有化政策;在经济改革受挫后,他把改革的目标转向政治体制,在国内推行多党制和推行民主。

但是这直接导致了苏共党内及社会上的思想混乱,苏共对全国的控制权迅速丧失,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寻求独立。

最终,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

二、对戈尔巴乔夫各领域改革的探究及与中国的比较苏联从建国到解体的70年间,一直处在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中,但是,改革力度最大的、影响最为深远、最有研究价值的当属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了。

以下将从思想、经济、政治3个领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进行探究并与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

(一)思想领域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指导思想多元化,使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这就导致了认知失调——社会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选择”等基本概念的认识出现分裂2。

例如,人民代表大会的部分代表思想混乱,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等关键问题缺乏统一和明确认识。

一部分代表强调,共产主义与基督教相近; 另一部分代表则指出二者之间的对立性3。

这就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混乱,同时也否定了苏共存在的根据与价值,这就为后来苏共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而在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邓小平同志就对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作上的失误, 采取了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的态度, 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避免了苏联那种简单化的、全盘否定的错误做法,并且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实践出发,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否定某些理论上的东西。

改革开放后,小平同志还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就保证了党员和人民群众思想的统一性,维持了中国的社会稳定,为改革事业打下了思想的基石。

(二)经济领域在经济上,戈尔巴乔夫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实行了全盘私有化和激进的“休克疗法”,把土地、工厂、商店等等全部私有化。

后来,政府宣布了惊人的成就一一俄罗斯的财产60% 已2А.Н.梅杜舍夫斯基:《分析历史学视角下的苏联改革与解体原因》,《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第207页3А.Н.梅杜舍夫斯基:《分析历史学视角下的苏联改革与解体原因》,《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第207页私有化,60% 的居民成为私有者、共有者、股东、自由市场经济的自由人4。

但是由于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大多数是即将破产的企业, 已经不再可能产生效益了,因此人民并没有从私有化中得到多少实际的利益, 国民经济也没有因私有化的刺激而复兴,反而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少数投机分子成了暴发户,物价猛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国民经济在混乱中继续滑坡。

中国也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中国的经济改革立足于本国国情,改革的脚步是坚定的,而具体的步骤是有节奏的、稳妥的。

并且采用了从点到面、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等等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法,在微观的、浅层次的领域取得初步成功和经验后,再向宏观的、深层次的领域推广。

经济体制改革由过去侧重于突破旧体制转向侧重于建立新体制, 由单项改革转向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由进行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5。

这使得改革能够在平稳中逐步地发展和推进,从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步骤地走向深入和完善。

(三)政治领域在政治上,戈尔巴乔夫实行了更为激进的改革,取消了苏共的专政,实行多党制。

戈尔巴乔夫还极力推行西方的民主制度,但可惜他只是照搬西方制度,这就使得苏共丧失了改革的领导权和控制权,同时苏联的政治和思想也陷入了极度的混乱。

戈尔巴乔夫及其支持者成功地削弱了苏共的力量,但同时他们也削弱了自身的组织和政治力量,苏联的中央权力和主席地位都丧失了实力及合法性6。

与此同时,各加盟共和国都在寻求扩大自主权,苏联解体的趋势似乎已经不可逆转。

戈尔巴乔夫在2000年曾向一位中国记者表示,对于中国来说,苏联改革中有一个值得警惕的教训,加强党和国家对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7。

而中国对待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却是慎之又慎。

中国的改革从经济制度开始,然后才逐步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实现民主,而实行多党制从未成为中国改革的目标,并且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加强其对改革事业的领导。

这里所说的民主,也不是西方的民主制度,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邓小平同志要求把对广大人民的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 把民主与稳定、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纪律、民主与效率、民主与集中、民主与党的领4薛德震:《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现代哲学》,1995年第2期,第9页5薛德震:《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现代哲学》,1995年第2期,第10页6M·坎加斯普罗:《苏联改革的两面性:从改革走向崩溃》,《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6期,第41页7萧功秦:《激进改革路径的苦果——苏联改革失败二十年后的反思》,《社会观察》,2011年07期,第13页导的权威很好地结合起来8。

在最近几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社会,完善基层民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无遗是巨大的。

苏联改革过于激进,这是它失败的原因之一。

戈尔巴乔夫属于温和改革派,但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国内经济的停滞不前,他不得不向激进改革派靠拢,改革因此而滑向混乱和不可控的深渊。

因此,我国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稳妥、逐步推进。

苏联改革的目标不明确,没有计划性,戈尔巴乔夫有时会“朝令夕改”,经济改革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同时在军事、文化等领域也发起了变革,这不仅使得苏共失去了权威性,领导权受到挑战,而且还导致了国内的矛盾和混乱不断。

我国的改革事业应该避免类似错误,我们的改革一定要目标明确,例如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改革的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等,同时改革应该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有计划地推进,先进行经济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再转向政治、科技、教育、军事、文化等领域,政策、方针等应具有延续性。

苏联在思想上进行了错误的改革,完全放弃了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完全否定了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的成就,这显然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这警示我们对于党员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还要保证人民思想的稳定性,同时对于重大历史问题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全盘私有化,推进市场经济,但完全没有结合自身国情,也不是逐步推进,“休克疗法”直接导致了苏联的经济走向“死亡”。

这警示我们一定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形式,而不是照搬他国经验。

无论任何领域的改革,稳定最重要,步子不能迈得过大。

我觉得最值得我们警醒的是苏联的政治改革。

事实证明,照搬西方的“多党制”、“民主”,但国内没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结果也只能导致失败。

对于我国来说,中国共产党应该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自身威信,牢牢掌握改革的领导权,同时通过不断加强立法和监督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程,保证社会的公平性,警惕那些鼓吹“多党制”和“议会制民主”的言论。

8薛德震:《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现代哲学》,1995年第2期,第12页四、结语苏联改革导致的亡党亡国带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教训。

幸运的是,在邓小平同志及后继者的领导下,我国的改革事业稳步进行,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这其中既归功于领导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和苏联改革失败的前车之鉴分不开关系。

我国改革至今,贪污腐败、社会不公、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衡、党和政府公信力下降等一些问题都暴露了出来。

这是由改革产生的问题,也只能靠继续深入地进行改革和发展来解决。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将改革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参考文献:1.А.Н.梅杜舍夫斯基:《分析历史学视角下的苏联改革与解体原因》,《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2.薛德震:《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现代哲学》,1995年第2期3.M·坎加斯普罗:《苏联改革的两面性:从改革走向崩溃》,《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6期4.萧功秦:《激进改革路径的苦果——苏联改革失败二十年后的反思》,《社会观察》,2011年07期,第13页5.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新华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6.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7.百度百科词条“苏联”,/view/6824.htm#28.百度百科词条“戈尔巴乔夫改革”,/view/473466.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