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

摘要:苏联解体至今已经20多年了,有关苏联的事情似乎已经是陈年往事了,但是,苏联这个曾经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无论是其建立、发展、兴盛,还是衰落以致解体,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何时,研究苏联的过往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果显著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的改革该何去何从?我们从苏联改革的研究中能得到不少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国深化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实现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改革;中国;戈尔巴乔夫;警示

一、苏联改革概况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俄国,为了恢复因战争遭到破坏的经济,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俄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成立。不久以后,斯大林接任苏共最高领导人,他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推行计划经济,着重发展重工业,史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但是这一模式本身就有弊端,后来被继任者僵化,为苏联最后的解体埋下了祸根。

赫鲁晓夫继任后,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在经济方面,他推行物质刺激原则,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义务交售制,进行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重视工业轻视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在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了更改,对外实行强硬的路线,大力发展军事。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1。

在这以后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虽然实行了一些改革,维持了苏联社会的稳定,但由于他们执政的时间过短,未从根本上扭转苏联经济不断衰落的局面。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实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外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1百度百科词条“苏联”,/view/6824.htm#2

的干涉,对内实行刺激经济的私有化政策;在经济改革受挫后,他把改革的目标转向政治体制,在国内推行多党制和推行民主。但是这直接导致了苏共党内及社会上的思想混乱,苏共对全国的控制权迅速丧失,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寻求独立。最终,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

二、对戈尔巴乔夫各领域改革的探究及与中国的比较

苏联从建国到解体的70年间,一直处在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中,但是,改革力度最大的、影响最为深远、最有研究价值的当属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了。以下将从思想、经济、政治3个领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进行探究并与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

(一)思想领域

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指导思想多元化,使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这就导致了认知失调——社会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选择”等基本概念的认识出现分裂2。例如,人民代表大会的部分代表思想混乱,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等关键问题缺乏统一和明确认识。一部分代表强调,共产主义与基督教相近; 另一部分代表则指出二者之间的对立性3。这就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混乱,同时也否定了苏共存在的根据与价值,这就为后来苏共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而在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邓小平同志就对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作上的失误, 采取了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的态度, 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避免了苏联那种简单化的、全盘否定的错误做法,并且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实践出发,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否定某些理论上的东西。改革开放后,小平同志还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就保证了党员和人民群众思想的统一性,维持了中国的社会稳定,为改革事业打下了思想的基石。

(二)经济领域

在经济上,戈尔巴乔夫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实行了全盘私有化和激进的“休克疗法”,把土地、工厂、商店等等全部私有化。后来,政府宣布了惊人的成就一一俄罗斯的财产60% 已

2А.Н.梅杜舍夫斯基:《分析历史学视角下的苏联改革与解体原因》,《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第207页

3А.Н.梅杜舍夫斯基:《分析历史学视角下的苏联改革与解体原因》,《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第207页

私有化,60% 的居民成为私有者、共有者、股东、自由市场经济的自由人4。但是由于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大多数是即将破产的企业, 已经不再可能产生效益了,因此人民并没有从私有化中得到多少实际的利益, 国民经济也没有因私有化的刺激而复兴,反而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少数投机分子成了暴发户,物价猛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国民经济在混乱中继续滑坡。

中国也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中国的经济改革立足于本国国情,改革的脚步是坚定的,而具体的步骤是有节奏的、稳妥的。并且采用了从点到面、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等等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法,在微观的、浅层次的领域取得初步成功和经验后,再向宏观的、深层次的领域推广。经济体制改革由过去侧重于突破旧体制转向侧重于建立新体制, 由单项改革转向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由进行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5。这使得改革能够在平稳中逐步地发展和推进,从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步骤地走向深入和完善。(三)政治领域

在政治上,戈尔巴乔夫实行了更为激进的改革,取消了苏共的专政,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还极力推行西方的民主制度,但可惜他只是照搬西方制度,这就使得苏共丧失了改革的领导权和控制权,同时苏联的政治和思想也陷入了极度的混乱。戈尔巴乔夫及其支持者成功地削弱了苏共的力量,但同时他们也削弱了自身的组织和政治力量,苏联的中央权力和主席地位都丧失了实力及合法性6。与此同时,各加盟共和国都在寻求扩大自主权,苏联解体的趋势似乎已经不可逆转。戈尔巴乔夫在2000年曾向一位中国记者表示,对于中国来说,苏联改革中有一个值得警惕的教训,加强党和国家对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7。

而中国对待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却是慎之又慎。中国的改革从经济制度开始,然后才逐步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实现民主,而实行多党制从未成为中国改革的目标,并且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加强其对改革事业的领导。这里所说的民主,也不是西方的民主制度,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同志要求把对广大人民的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 把民主与稳定、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纪律、民主与效率、民主与集中、民主与党的领

4薛德震:《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现代哲学》,1995年第2期,第9页

5薛德震:《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现代哲学》,1995年第2期,第10页

6M·坎加斯普罗:《苏联改革的两面性:从改革走向崩溃》,《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6期,第41页

7萧功秦:《激进改革路径的苦果——苏联改革失败二十年后的反思》,《社会观察》,2011年07期,第1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