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降水的概念、形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天气预报引入气温和降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总结提升:总结气温和降水的知识,强调其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让学生感受气温和降水差异。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及成因。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款适合不同气候特点的服装,增强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气温和降水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地理教材《气温和降水》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视频、数据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和降水,这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地球生物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基本类型等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学生通过地图和数据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学会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和图表;2.相关案例资料;3.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基本类型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呈现(15分钟)利用教学地图和图表,呈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
3.操练(20分钟)分发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和讨论。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强调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与降水的概念,了解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学会使用气候资料图,能通过图表分析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
4.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5.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策略:
a.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2.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查找相关气候资料,绘制气温与降水分布图,并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3.家长协助,了解家乡的气候资源,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家乡经济发展,撰写一篇小论文。
4.阅读相关气候变化的文章或新闻,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利用图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例如,使用动态地图展示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现象的多样性。
3.创设合作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与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和户外观察,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气温和降水图表、地图。
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户外观察所需的雨具、防晒用品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气象资料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天气预报网站、气象科普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实例或生活现象引出气温和降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户外观察: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作业内容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注意书写规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教学拓展:
-邀请气象专家或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水文站等,使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却四季如春?为什么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却多雨潮湿?”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气象图表。
3.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征。
(3)学生能够分析气温和降水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变化规律。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冬季的哈尔滨雪景和夏季的三亚海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区的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2)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地区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讲授新课(1)气温①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②测量: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时间(一般一天测量四次,分别在 2 时、8 时、14 时、20 时)。
③变化规律:通过展示某地的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 1 月;海洋最热月在8 月,最冷月在 2 月。
南半球相反。
(2)降水①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

世界气温和降水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在“世界的气温”部分中,教材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气候图标及资料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绘制气温曲线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三、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叙述: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学生回答:天气预报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思考回答。
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4.阅读作业:阅读与气候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观察作业: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气温、降水相关的现象,如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理解气候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气象图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气温与降水的特点,培养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情况,为期一周。要求记录每天的气温范围、降水量,并尝试分析气候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气象图表,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特点,并撰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对当地生-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实地测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气温与降水数据分析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提升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气候资源,了解气候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国情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青藏高原的雪山、江南水乡的烟雨、西北地区的沙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一.气温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符号——℃。
二.测定气温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
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
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
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1、等温线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图分析。
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61页活动1)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③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世界之最: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指导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利用书63页活动1分析: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事实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的差别,简单介绍其中原因。
这两幅气温分布图,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师要给予指导。
活动针对较好的学生能完全明白,一般的学生有难度,要分层次教学。
内容小结:利用板书,强调重点课后作业:总结整节课重点,加深印象。
课后小结: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备课讲课,可以活跃课堂。
板书设计:气温:概念、表示方法、观测方法。
气温分布规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道理,一知半解对于理解降水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补充,避开物理上的呆板、严谨,以生活常识,简化比喻来引导。
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讲授新课:二.降水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1.形成条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总结答案: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2.主要类型: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
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3.降水量的测量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
内容小结:通过板书总结重点。
课后作业:复习巩固板书设计: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降水量的测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主要降水类型?讲授新课: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
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教师总结订正①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②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
2、世界之最①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②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③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利用板书列出前部分知识的体系,找学生回答问题串一遍。
练习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A.亚洲B.大洋洲C.南美洲D.非洲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极洲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C.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D.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4.“地形雨”多形成于:A.沿海平原B.内陆高原C.沿海迎风坡D.背风山坡5.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A.地形雨B.台风雨C.对流雨D.锋面雨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赤道地区降水多B.两极地区降水少C.沿海地区降水少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7.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A.33℃B.17℃C.20℃D.23℃课后作业:复习并预习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板书设计:世界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降水的分布规律第四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内容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讲的是世界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世界的某一地点,我们要学习在某一地点怎样通过当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研究当地的气候特点。
讲授新课: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1、绘制方法事先在黑板上画好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坐标底图为学生讲解坐标图的各个部分,使学生明白其含义根据书66页的“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逐月绘制表示气温的点在示范几个月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
并找学生示范。
用同样的方法逐月绘制表示降水量的条形。
最终完成整张统计图表,并让学生总结其中的关键。
(承接)统计图表是绘制出来了,怎么用呢?我们不光要会画,还要会用!2、阅读方法学生合作利用书66页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做练习活动1、乌兰巴托的最高气温约19℃,最低气温约-22℃,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昆明的最高气温约28℃,最低气温约16℃,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乌兰巴托的温差为41℃,昆明的温差为12℃。
补充:乌兰巴托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昆明的平均气温约为23℃。
2、乌兰巴托的年降水量约300mm;昆明的年降水量约1100mm。
3、冬夏季气温的高低不同,温差不同,降水量不同等等。
教师总结: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方法。
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温差较大还是较小?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降水量较多还是较少?分配平不平均?利用这一方法分析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候特征。
内容小结:学生复述、强调分析气候的方法板书设计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气温年变化曲线、逐月降水量、分析、图表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