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9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苏教版选修“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咱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点。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此刻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此刻作为描述对象的客体特点。
就抒情主体而言,表此刻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独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肚量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描述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遇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韵潇洒,神情闲逸。
可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一辈子的手腕罢了。
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无拘无束,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满身正气。
为此,咱们建议: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要紧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和诗人对人一辈子的深沉感慨。
对此诗的主题,从来有多种说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需有据。
2.《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是李白狂放风神的典型写照,教师在指导学生吟诵的同时,应认真体味其中的复杂情感。
3.《送友人》是李白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鲜明活泼,语言清新自然,学生能够借助注解读懂此诗。
教师要紧应抓住诗歌中形成对照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忧伤的情感基调。
4.《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
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情感在驾驭着,因此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非显得空洞夸张。
高中语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

第二部分
谢公(8)宿处今尚在 谢公(8)宿处今尚在,渌(25)水荡漾清猿啼。 宿处今尚在, 25)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9), 身登青云梯(26)。 脚著谢公屐(9), 身登青云梯(26)。 半壁(10)见海日 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半壁(10)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11) 熊咆龙吟殷岩泉(12),栗深林兮惊层巅。 熊咆龙吟殷岩泉(12),栗深林兮惊层巅。
具体赏析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的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 原名谢公义,字灵运。东晋末年刘 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父谢瑍,不慧;其母刘氏为王羲 之外孙女。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因从小寄 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幼年便颖悟非常,《宋书》本传称其 “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善书,“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 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东晋时,他18岁袭封康乐公,刘氏南宋朝建立后,按 例被降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谢灵运因是名公子孙,才能出众,认为自己 应当参与时政机要,但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在朝 不得志,曾外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好营园林,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 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与族弟谢惠连、东海 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后 因罪徙广州,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弃市,时为元嘉十年,终年四十九岁。呜 呼哀哉,灵运公的最后安身之地-----谢灵运墓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里泉村。 谢灵运的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影响深远。因此,他被后世誉称为中国山水诗鼻 祖。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学习重点;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内容一:梦游天姥形式:吟,古体歌行体中的一种,形式自由内容二:留别三、解读诗篇1.朗读诗歌: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
天姥: mǔ瀛洲:yíng剡溪:shàn 在嵊县境内,溪水名。
渌水:lù 清澈。
脚著谢公屐:zhuó 穿;jī鞋子。
暝:míng 日落,天黑。
殷岩泉:yǐn 雷声。
訇然:hōng 大声。
水澹澹:dàn 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青冥:míng 深远。
魂悸: jì 因害怕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jiē 叹息。
2.结构分析。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明确:“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先自读,找出这部分内容)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给学生时间仔细找,答案在结尾处)明确:“别君去兮何时还”(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③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 3、理解本诗的意境及其所展示的诗人特殊人 生态度和傲岸性情。
❖ 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
之称,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25岁始在各地漫游,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 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 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他感
1、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向朋友告别的? 2、填空: •入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3、概括全诗脉络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向朋友告别的?
——借“梦游天姥”及抒发梦后感慨的方 式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中仙境 梦中惊醒 梦后留别
课文分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为何从“瀛洲”谈起?陪衬 神秘色彩
思考
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峻脱俗
3、B 提示:本项的表述犯了拔高诗句意境的毛病 ——诗中没有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的意思。
4、对末尾诗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白的游仙诗,大多只有记游,而无规范的故事情节。 本诗的结尾段,也有这一特色。 B、诗篇结尾回应了诗标题上的“吟留别”,即留给在东鲁 的朋友,因而特提出“别君去兮何时还?”的疑问。 C、诗篇卒章显志。诗人为什么梦游天姥山?为什么描摹仙 境?为什么骑白鹿访亲友?——结尾的两句诗作了回答。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前5拍,后4拍。其句式与节奏参差铿锵,且富有变化,正 展现出诗人的匠心;若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句式虽整齐了,却失去了诗的韵味。
高中语文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苏教版

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李白与歌行体古体诗也称古风,与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一般指隋唐以前的诗歌。
每篇句数不拘,字数不限。
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歌行体。
汉魏以来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统称为“歌行体”。
《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
”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
“行”,有“乐曲”的意思。
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
李白虽然也使用近体诗如五律、七绝写诗,但是依据他自由率真的本性和充沛多变的感情,还是非常喜欢用古体诗,尤其像歌行体写作,他最擅长七言歌行,他在描写名山大川的诗篇中,往往将自己胸中喷薄的豪气融入自然景色,以出神入化的想像驾驭着情感,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诗歌境界。
像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体以及楚辞句式的使用(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对表达这种诗歌境界能起到错综参差、节奏徐疾多变、奔放而不流易的效果。
下面引用清朝高宗弘历敕编的《唐宋诗醇》一段话来很好地说明李白与这种歌行体的关系: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
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
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
意象与意境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形成大量的意象,创设了丰富的意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涵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作者丰富、奇特的想像物(意象)——月是其思想感情的寄托,作者把“月”和“影”想像成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好朋友,月在自己周围徘徊,依依不去,影在月光下与自己共舞。
这奇特美好的意境中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寂寞和孤傲。
高中语文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专题导语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诗歌。
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
而这种歌唱,带有李白强烈而独特的风格:豪放飘逸。
因此,学习本专题,首先要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其次能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最后能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学习本专题,尤其要加强诵读,去感知诗的节奏、韵律、语言。
展开丰富的联想、想像,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体验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还要抓住李白诗中“月”、“酒”等意象,体验李白诗中那种豪迈、不哀伤的感情基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人名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迁居四川江油。
幼年时,其父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
李璘起兵,事败,李白连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
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诗词故事金龟换酒李白第一次从蜀地来到京师长安后住在一家店铺里。
秘书监贺知章久闻李白的诗名,得知他来到京师,便立即前去拜访。
刚一见面,贺知章就称赞李白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并索求李白的诗文拜读。
李白见其态度恳切,当即就取出《蜀道难》一诗送给他。
贺知章读完便赞声不绝,认为李白是天上谪到人间的仙人,称之为“谪仙”,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并随即解下腰间所佩的金龟,换来酒与李白共饮,直到大醉方才停杯。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通用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通用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通用3篇),供大家借鉴与收藏。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设计意图这首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李白专题的第一首诗,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因此,教师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李白的诗仙形象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据此,本节课确定了“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两个目标。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都有争议,课堂上教者提供了相应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辩论,探究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
2.结合本诗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由“梦”导入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峰,而他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他诗歌的高峰,是他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走进李白“梦”的世界。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提问:我们欣赏一首诗的时候,往往应该从题目入手,题目是理解诗歌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诗歌的一把钥匙。
这首诗的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二、整体感知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自由读,概括思路。
相机板书:梦由(梦前)——梦境(梦中)——梦感(梦后)三、赏析“梦由(前)”部分指名读写天姥山的六句话,赏析诗句。
明确:写天姥山就是突出其神奇、高大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向往之情;主要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
四、赏析“梦中”部分,品味梦境情景导入:现在我们就进入时间隧道,让时光倒流,重温诗仙李白的一个流传千古的奇梦。
1.先把这段描写切分为几部分。
学生思考:梦中的景色与情感经过了怎样的变化?(相机板书:美丽险怪辉煌;愉悦惊恐复杂)2.赏析“我欲因之梦吴越……迷花倚石忽已暝”一段,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李白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李白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李白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设想: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
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专题导语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诗歌。
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
而这种歌唱,带有李白强烈而独特的风格:豪放飘逸。
因此,学习本专题,首先要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其次能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最后能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学习本专题,尤其要加强诵读,去感知诗的节奏、韵律、语言。
展开丰富的联想、想像,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体验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还要抓住李白诗中“月”、“酒”等意象,体验李白诗中那种豪迈、不哀伤的感情基调。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诗人名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迁居四川江油。
幼年时,其父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
李璘起兵,事败,李白连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
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诗词故事
金龟换酒
李白第一次从蜀地来到京师长安后住在一家店铺里。
秘书监贺知章久闻李白的诗名,得知他来到京师,便立即前去拜访。
刚一见面,贺知章就称赞李白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并索求李白的诗文拜读。
李白见其态度恳切,当即就取出《蜀道难》一诗送给他。
贺知章读完便赞声不绝,认为李白是天上谪到人间的仙人,称之为“谪仙”,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并随即解下腰间所佩的金龟,换来酒与李白共饮,直到大醉方才停杯。
此后,贺知章每日都约见李白,而且到处颂扬他,李白从此名声大振。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四年(745)秋,是诗人漫游吴越前留赠东鲁亲朋之作。
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適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了漫游的旅途。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诗可分为两大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
这一层又分三小层。
第一小层:梦前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
第二小层:梦境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
第三小层:梦醒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第二层从“世间行乐”至诗末,留别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
,
须行/即骑/访/名山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要有感情地朗读该诗,须寻得情感脉络,脉络大致为:
游历前的倾心渴慕→游历时的喜悦→幻入仙境时的惊悸→醒来的失落惆怅→高蹈出世之情→傲岸不羁之情。
全篇感情忽起忽落,愈转愈昂扬,须变化着语调读之。
二、悟读,诗情画境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封建君主把自己称为“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杀了一切人的尊严。
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投过去的一瞥蔑视。
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
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虽然闻一多说他如婴儿一般,但正是这位“梦游”的婴儿最终成为所有诗人的榜样,这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婴儿使我
们懂得了如何去做(仅仅是做)一个人!做一个每时每刻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人!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的构思是由现实到梦幻,再由梦幻回到现实,两者都有过渡句。
试找出来。
由现实到梦幻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幻到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烟霞(四句)
2.本诗的“诗眼”句是哪句?如何理解?
答案本诗的“诗眼”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
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投过去的一瞥蔑视,这是他人格的伟大之处,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3.阅读“海客谈瀛洲”至“对此欲倒东南倾”八句,思考:
(1)这八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以虚衬实,突出天姥山的可睹;以五岳、赤城、天台来衬托天姥山的雄伟高大。
②写出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是入梦之由。
(2)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
答案不能。
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
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
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4.诗人描写虎、鸾、霓衣、风马、云之君、金银台等事物,是为了表现什么思想?
答案意欲虚构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并与丑恶现实对比,从而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丑恶现实的鞭挞。
5.诗中“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和生活态度?答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思想消极的一面。
6.诗歌题曰“吟留别”,而全诗竟无一字抒“别”意,是否有离题之嫌?
答案我国古代一般的“留别”、“赠别”之类的诗歌,大都写离情别绪、黯然销魂,情调低沉。
而李白这首留别诗,却完全突破了这种陈规旧俗,它构思奇特、基调高亢、别开生面地借留别以抒感慨,以梦游方式抒发胸臆,表现主题。
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
如此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之美好,以揭露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表明自己的斗志,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
这样奇特的构思、高昂的格调,真不愧为留别诗的千古绝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注]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然:远去的样子。
(1)下列对此诗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
B.“笑”字值得玩味,它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C.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D.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是作者在故弄玄虚。
答案 D
(2)有人认为第一联的“问”、“笑”二字用得好,为什么?请结合诗歌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开头一个“问”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而且也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引发人们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