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验(专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淋巴器官造血
胸腺和骨髓是淋巴细胞产生、增殖、分化和成 熟的场所。 脾不仅有造血功能,还有免疫、清除、储血、 滤血等多种功能。 淋巴结
15
髓外造血
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 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白细 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 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这些 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16
造血微环境
骨髓微血管系统 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分泌因子。 基质细胞由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 巨噬细胞等组成。 细胞因子 GM-CSF 、SCF、IL1-18、EPO 、 TPO。
17
造血干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根据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 细胞。 按分化潜能分三类 1、全能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 2、多能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 胞、神经干细胞。 3、专能干细胞如肝干细胞,肠上皮干细胞。
34
中性颗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分叶核
原始粒细胞
原粒I型:
1.细胞核圆居中或稍偏 2.染色质细致 3.核仁明显
淡紫红色细颗粒网状,均匀 平坦,无浓聚。 淡兰色小核仁3-5个,外 凸
4.胞浆中无颗粒
5.胞体圆形或椭圆行
淡蓝色,量少 。
直径12—20μm
35
36
原粒II型: 在I型基础上 胞浆有少数 细小颗粒 (无具体标准) 但无Golgi区
1
血液病的发展史
1929年发明了骨髓穿刺针,骨髓象血液一样被 吸取和推成薄膜片,在油镜下观察。 细胞形态学至尽还是血液学家研究的重要部分 和临床血液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2
3
4
红细胞的认识
红细胞内有碳酸酐酶,能将大量的二氧化碳转 变成碳酸根离子,使之溶解于血液中,同时也 能将碳酸根离子转化成二氧化碳,在肺泡中释 放。 寿命在120天左右。 临床用于输血。
37
早幼粒
1.核有偏位, 2.Golgi区发育 (核附近有 淡染区), 3.染色质聚集, 颗粒增多 4.胞体较原始细胞大
胞浆稍多 5.核仁1-4个或消失 占1.57±0.6
38
中幼粒(胞浆出现特异性颗粒)
颗粒鉴别 中性颗粒 :非常细小密集,呈粉黄底色, 不透亮 嗜酸性颗粒:比中性颗粒大,大小一致,圆 形, 桔黄色或灰黄色 嗜碱性颗粒:大小不一,暗褐色,分布散 乱,覆盖核上
24
血细胞发育中形态学演变规律
• •
细胞的大小及外形 细胞质
•
•
细胞核
核质比例
25
血 细 胞 发 育 演 变 规 律
胞体:大→小(巨核细胞:小→大,且不规则) 胞核:大 小:大→小(红细胞核消失,巨核细胞:小→大) 形 状:圆→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稀疏→粗糙致密,浅→深 核 仁:多→少→无 ,清晰→模糊→消失 胞质:数量:少→多 染色:嗜碱、深染→嗜碱、淡染→嗜酸、淡染(单核细 胞和淋巴细胞仍嗜碱) 特殊物质(血红蛋白、特殊颗粒等):无→少→多 核/质:大→小(核大质少→核小质多),巨核细胞则相反。
转化生长因子(TGF-β)。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肿瘤坏死因子(TNF-β)。 干扰素α、β、γ。 趋化因子。 其他抑止因子。
31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血象和骨髓象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诊断血液 系统疾病、观察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是血象和骨髓象检验的基础。
9
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临床检验医师需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 验医学等的专门学习和培养。 血液检验专家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血液病临床 知识。
10
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循证医学是寻求、应用证据的医学。 血液检验的循证可称为循证血液检验医学。
11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造血。 造血器官是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 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61
62
中幼红II
63
晚幼红细胞
直径7—13μm,核圆形,偏位明显, 染色质凝聚成大块或团块状(I),甚至固缩不能看 出任何结构(碳核)(II) 胞浆量增多,淡灰或粉红色。 核/浆进一步变小。 此阶段细胞基本没有分裂能力。10.75-2.36%
64
晚幼红I
65
晚幼红II(炭核)
66
成熟红细胞
79
球形红细胞
小而实心, 中心浅染 区消失, 见于HS。
80
多嗜性红细胞
胞浆灰红或灰兰色,为 晚幼红脱核后,反映骨 髓造血旺盛,HA时多 见,再障时少见。
81
Cobat环
57
58
早幼红细胞
圆形,直径15---18μm 核圆形,略偏位,染色质开始凝聚,核仁消失或 不明显。 胞浆量增多,蓝色,核周明亮淡染区,无颗粒。 0.92-0.41%
59
60
中幼红细胞
胞体圆形,直径8—18μm 核圆形,居中,或偏位,染色质凝聚小块直至碎 墨块状,核周边出现透亮的缝隙。 核、浆各占半,浆灰兰色,淡兰色,嗜多色性 (碱性核糖体与橙红色血红蛋白混合所致)。 7.41-1.91%
32
2 粒细胞系统
1、在正常骨髓中约占45%-60% 中性粒细胞在粒细胞系统占绝大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 于1% 2、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CML,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过敏性疾病等;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CML,嗜碱性粒细胞白血 病。
33
粒细胞系统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 中幼粒(特异性颗粒) 嗜酸性 颗粒 嗜碱性 颗粒 中幼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杆状核 分叶核 分叶核
26
血细胞发育、演变规律图
27
造血的调控
造血基因的调控 1、原癌基因 c-myc基因 ras基因 c-abl基因 bcl基因。 2、抑癌基因 P53基因 TW1基因。 3、信号转导的调控。
28
造血的体液调控
造血的正向调控因子。 造血抑制因子。
29
造血的正向调控因子
阳性(20%-50%)
弱阳性 弱阳性 阴性、阳性 阳性 阳性 弱荧光、强荧光
20
造血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 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胎肝干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
21
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具有向骨、软骨、脂肪、肌肉及肌腱等组 织分化的潜能。
22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
(有些学者提出六阶段划 分:原始红 ,早幼红,中 幼红I,II,晚幼红I,II)。
细胞的分化成熟本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是被人 为地进行了定义分类而已。 红细胞系统占骨髓有核细胞15-25%
56
原始红细胞
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μm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 染色质粗颗粒网状,深紫红色,核仁2—3个, 胞浆浓(深)蓝色,着色不均,边缘着色深,核 周浅染(相当于高尔基体部分和线粒体),无 颗粒,有钝伪足。0.03-0.05%
绪论 临床血液学检验概述
概念:血液学(hematolggy)是以血液和造血组织为主要研 究对象的医学科学,一个独立分支学科,血液学检验是用各 种实验室检查方法和计术来分析和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 理变化,从而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治 疗观察核预后判断的一门科学。 血液学包括 : 1、血细胞形态学 2、血细胞生理学 3、 血液生化学 4、血液免役学 5、 遗传血液学 6、血液流变学7、实验血液学。
6
血栓与止血的认识
血小板有止血功能、修补血管壁的功能、聚集 功能、粘附功能。 到60年代“瀑布学说”已成为公认的凝血机制。
7
止血过程
血管损伤
胶原暴露
血管收缩
组织因子释放 凝血酶
出血 血肿压迫血管
血小板 粘附 聚集 释放 血流减慢 血小板血栓
止血血栓
止血
纤溶酶
血管再通
8
二血液与临床的关系
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1、血液病合并非造血系统的疾病(MM) (巨幼贫)。 2、非造血系统的疾病合并血液病(肾病、 肝病、结缔组织病)。 3、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成分输血。
5
白细胞的认识
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和杀灭细菌的作用。细胞内 存在过氧化物酶,是自身体内的H2O2起氧化作用。 嗜酸细胞内有阳离子蛋白,具有杀死微小生物的作用。 嗜碱细胞的嗜碱颗粒含有组胺、5-羟色胺等参与过敏 反应。 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功能。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溶酶体。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T淋巴细胞有杀伤、辅助、抑制、诱导作用。
造血干细胞的功能特点:
自我更新
多向分化 干细胞 祖细胞 各系原始细胞 幼稚细 胞 成熟细胞
23
血细胞的生成:-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血细胞的发育过程
髓系:红细胞系统(Epo) 粒-单细胞系统: 粒系 (GM-CSF)
嗜中性 嗜酸性 嗜碱性
单核系 巨核细胞系统(Meg-CSF和Tpo) 淋系: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12
胚胎期造血器官
中胚叶造血(卵黄囊造血)胚胎发育第二周末 肝脏造血 胚胎3-6个月,肝脏是主要的造血细 胞。 骨髓造血 胚胎第14周时,骨髓开始造血。
13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造血 1、红骨髓 至18岁时红骨髓仅存在于 扁平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2、黄骨髓 骨髓中的造血细胞被 脂 肪细胞代替,成为脂肪化的骨髓。
39
中性、嗜酸性、嗜碱性颗粒比较
40
中幼粒阶段特点
胞体圆形或椭圆性,直径15-20μm,胞核占细 胞的1/2—2/3,核偏于一侧,肾型或半圆型 染色质粗网状,凝聚,核仁消失。 注: 以颗粒的特性划分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粒细胞, 自中至晚、杆、分叶核粒细胞的划分,完全以 细胞核的变化为依据。
41
中性中幼粒(半圆型)
70
早巨幼红细胞
71
中巨幼红细胞
72
晚巨幼红
73
早巨幼和早幼红鉴别
74
中巨幼和中幼红
75
晚巨幼和晚幼红
76
病理情况下成熟红细胞形态
77
H----J小体
成熟红细胞 或幼红细胞胞 浆内1个或多个直径 1μm暗紫红色小体 见于HA、MDS、 巨幼贫
78
异形性红细胞
红细胞呈不规则形,盔 甲形、梨形、半月形 等,是红细胞破坏加速 的证据之一。见于HA。 (根据病种 不同)
呈双面凹圆盘形,直径7-8μm,中央为1/3淡染 区
67
68
原始红、早、中、晚幼红比较
69
巨幼贫(Meg)
叶酸、VB12 缺乏,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 分早巨幼红细胞、中巨幼红细胞、晚巨幼红细 胞三个阶段,与相对应阶段的正常幼红细胞比, 其特点:1 胞体大 2 胞浆丰富 3 核发育落后 于浆,染色质疏松.
干细胞因子(SCF)将成为外周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动员剂。 FLT-3配体 早期的造血调控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GM-CSF 、G-CSF、M-CSF、多系集落刺激因子 (IL-3)。 红细胞生成素(EPO)。 白细胞介素。 白血病抑止因子。 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
30
造血负向调控因子
42
中性中幼粒(肾型)
43
中性晚幼粒
直径10-16μm,胞核占细胞的1/2以下,胞核 肾型,有凹陷,凹陷度小于假设圆形核的1/2。
44
45
来自百度文库
中性杆状核
直径10-13μm,胞核如杆状、带状,胞核之凹 陷度大于假设圆核的1/2,染色质凝固块状。
46
47
中性分叶核
直径10-13μm,核呈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一 丝相连或完全断开, 中性粒细胞的核分为2-5叶
48
49
嗜酸性中幼粒
50
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
分为2叶 呈“八”字状
51
嗜碱性中幼粒
52
嗜碱性晚幼粒
53
嗜碱性杆状核
54
嗜碱性分叶核
由于大量嗜碱性 颗粒散布在 细胞核上, 分叶状态 看不清楚。
55
(二):各系列各阶段细胞形态
红细胞系统: 临床四阶段划分: 原始 红 、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
特征 自我更新能力 体内造血重建功能 CD34 HLA-DR C-kit 造血干细胞 强 长期 阳性 阴性 阳性 早期、晚期造血祖细胞 弱、无 短期、无 阳性 阳性 阳性(70%-80%)
FLK-2
MDR1 AC133 Lin CD33 CD38 Rh123
阳性
强阳性 阳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弱荧光
18
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一般特征: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一个造血干细胞只进行 不对称分裂,一个分化早期的造血祖细胞,另 一个子细胞保持干细胞的全部特性不变。 多向分化能力,在调空因子的作用下,分化形 成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和淋巴 细胞等多种细胞的祖细胞。
19
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部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