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间隙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最新 腹部影像诊断学

最新 腹部影像诊断学

低位小肠梗阻立位 低位小肠梗阻卧位 29 医学影像学 桑玉亭 康复
技术
3、梗阻程度判断
应前后对比判断,3-4小时复查 完全性:梗阻以上肠管气体逐渐增多 ,梗阻以下肠管气体逐渐减少 不完全性:梗阻以远肠管有气体
医学影像学 桑玉亭 康复 技术
30
4、梗阻原因判断
梗阻原因多且判断比较难,部分可 通过影像征象确诊,部分结合临床
态、双
肾的排泄功能。
(3)血管造影(angiography)
用途:实质性脏器挫裂伤、消化道不明 原因出血,肿瘤诊断和介入治疗
二、CT检查(平扫、增强)
用途:实质脏器挫裂伤、出血、肿瘤、脓肿和炎症 优点 : 分辨率高,实质性脏器显示清晰;断层显示 , 无重叠,解剖定位好;不增加病人痛苦 。
正常影像学表现
腹部正常影像解剖
实质器官轮廓:肝、脾、肾,等。 空腔脏器:胃、大肠,等。 腹壁及盆壁:胁腹线(flank stripe)、 肾周脂肪线、腰大肌、腹壁,等。
正常腹部平片
胃正常X线表现
起止:贲门→幽门 分区:胃底-贲门水平线以上;胃体-贲门 →胃角;胃窦-胃角→幽门 轮廓:小弯、大弯;前壁、后壁 蠕动:同时可见2-3个蠕动波 动力:2-4小时排空
肾脊角
肾轴
造影检查
• 主要显示肾盂肾盏。(收集系统)
• 肾盂位置:右侧于L2横突水平,左侧略高。
形态:分枝型—肾盂几乎被两个肾大盏代替
壶腹型—肾盂大,肾盂直接分出肾小盏
喇叭型—常见,肾盂与输尿管无分界
• 肾盂与肾门关系:肾内型、肾外型、肾内外型
CT表现
• • • • 实质密度均匀 轮廓:肝脾肾光整 密度:高 低:肝、脾、胰、肾 增强:高 低:血管、肾、肝、脾、胰

腹膜后间隙影像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间隙影像诊断PPT课件
脂肪瘤 畸胎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生长方式

沿器官间隙生长,对周围脏器无挤压
淋巴管瘤 节细胞神经瘤 淋巴瘤

深入椎间孔:神经源性肿瘤 血供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Target sign (靶征)



T2WI肿瘤中心呈低—等(肌肉)信号,周围有高 信号区包绕,CT呈中心高密度,周围低密度 增强扫描靶心强化相对明显 中心为肿瘤实质区(瘤细胞成分+纤维+脂肪),周 围为粘液组织。 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极少见于恶性病例。 节神经细胞瘤
异常影像表现腹膜后纤维化膜后纤维化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肿瘤

原发:少见、种类多、85%为恶性,且以肉瘤(脂 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血管肉瘤等)及恶性畸胎瘤 等最常见。
良性瘤主要为:脂肪瘤、平滑肌瘤、良性畸胎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淋巴 瘤等。 转移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胶原纤维

T1WI、T2WI均呈低信号 致密胶原纤维增强扫描表现为延迟强化 常见: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硬纤维瘤、 平滑肌肉瘤、MFH、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纤维肉 瘤及腹膜后纤维化等 少见:神经鞘瘤和恶性间质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无强化:良性(脂肪瘤、淋巴管瘤) 快进快出:良性(副神经节瘤、巨大淋巴增生) 快进慢出:
大部分恶性瘤 部分良性:部分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

延迟强化:

腹膜后占位的影像诊断思路 PPT

腹膜后占位的影像诊断思路 PPT
3、肾旁后间隙 位于肾后筋膜与覆盖腰大 肌和腰方肌前面的髂腰筋膜之间,在此间 隙内有腰交感神经干,乳糜池和淋巴结等
腹膜后 淋巴结
腹膜后间隙的主要器官——腹膜后间隙的淋巴
在腹膜后间隙内大血管的周围,聚集着许多的淋巴结和淋巴管,主要收纳来自下 肢、盆腔、腹腔、腹膜后器官的淋巴,这些淋巴结,可分为3群
髂淋巴结 位于是髂总动脉、静脉的周围,主要收纳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的输 出管,髂淋巴结的输出管,向上注入腰淋巴结
腹膜后占位的影像诊断思路
疑难病例—Case 1
男性,53岁,腹胀,腹痛 一月前因腹部胀痛感来院就诊,无发热黄疸,无胃肠道症状,无腰酸背痛等
疑难病例—Case 1
胰腺与胃之间巨大椭圆形等、低混杂密度软 组织肿块,边缘较清楚呈分叶状,十二指肠 环扩大,周围组织受压移位
胃肠道无明显梗阻 征象。病灶不均匀 强化。腹水
女,51岁 右下腹隐痛1年余,B超发现胰腺占位半月余,饱食后右下腹隐痛,程度不剧,可自 行缓解,疼痛与体位无明显关系,无便血,发热,无明显体重下降 否认肿瘤史
疑难病例—Case 3
您的定性?
➢ 良性? ➢ 恶性?
病理: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疑难病例—Case 4
患者 女,40岁 腹泻十余天,便稀,未见明显出血,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便秘等不适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约80%以上为恶性。腹膜后腔由于解剖位置隐匿,发生此处 的肿瘤早期常缺乏自觉症状,当肿瘤长至较大时,患者常因触及腹部包块或因 肿瘤压迫、刺激邻近脏器产生相应症状而就诊
腹膜后肿瘤的分类
组织来源
间叶组织源性
神经组织源性
生殖细胞来源 组织来源不明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理分类(表1)
亚分类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医学影像学-腹部

医学影像学-腹部

肝转移瘤
概述:30-50%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肝,以消化道和
胰腺肿瘤多见
影像表现:USG首选,进一步选CT、MRI
CT、MRI:
平扫:多发低密度,或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边缘不光整,可有坏死 增强:30%呈“牛眼征”,中心低密度/信号,边缘环状 强化,最外缘又略低于正常肝。少数为富血供
CT、MRI 平片、CT:阳性结石为高密度 造影:阴性结石为充盈缺损 MRI:T1WI低信号,T2WI、MRCP为充盈缺损
胆结石
急性胆囊炎
病因:结石阻塞、细菌感染、胰液返流 影像表现:
平片:胆囊增大 造影:少用 CT:壁增厚(>4mm),增强后粘膜强化,浆膜层因水肿呈
低密度环状影
MRI:一般不用
基本异常表现-造影
功能改变:
张力改变:张力增高(牛角胃、痉挛)、张力降低( 无力胃、胃下垂) 蠕动改变: 运动力改变: 分泌功能改变:
基本异常表现-CT、MRI
结石、钙化: 空腔脏器:扩张、狭窄、积液、壁增厚(食管>3mm、胃
>5mm)
实质脏器:密度/信号改变(平扫、增强,数目、形态) 淋巴结肿大:



影像表现-胃溃疡
愈合:龛影变浅变小,水肿带减轻或消失。大溃疡可
有瘢痕,但无龛影
恶变:
龛影周围出现小结节状充盈缺损 粘膜呈杵状增粗和中断 龛影周围不规则或边缘出现尖角征 治疗过程中龛影增大
影像表现-十二指肠溃疡
概述:>90%发生在球部,较小,多在前、后壁 龛影:呈小圆点,边缘大多光滑整齐,周围有一透明
绞窄性肠梗阻
腹部实质脏器闭合性外伤
主要依靠USG和CT 实质脏器包膜下破裂:包膜下血肿 实质脏器内破裂:脏器内血肿 实质脏器破裂(包膜不完整):腹腔内积血

科室影像讲座系列之如何诊断和鉴别腹膜后肿瘤

科室影像讲座系列之如何诊断和鉴别腹膜后肿瘤
1、一些常见良性肿瘤特殊征象: 1.1、脂肪瘤:呈均一脂肪性低密度。 1.2、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组织结构而呈多种成 分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包括低密度脂肪组织、水样低 密度区、软组织密度区及高密度钙化灶。
1.3、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 鞘瘤和神经节、副神经节瘤(腹主动脉旁异位嗜铬细 胞瘤),通常位于脊柱两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 组织肿块,密度可从水样到肌肉密度,增强实性部分 明显强化。
腹膜后肿瘤较为少见,发病率仅占全身肿瘤的0.32.0%,其中以间叶组织肿瘤多见,多为恶性(占80% 以上),以肉瘤多见。腹膜后肿瘤由于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困难,除 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已相当 大。
二、腹膜后间隙范围
后腹膜腔前界为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上 起隔肌,下止盆隔,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的潜在间 隙,故亦称腹膜后间隙。
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肉瘤
生殖细胞源性 良性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卵黄囊瘤(内胚窦 瘤)、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精原 细胞瘤
淋巴组织 淋巴瘤(惰性)
恶性淋巴瘤、转移瘤
脂肪瘤、淋巴管瘤、纤 间叶组织 维瘤、血管外皮瘤、平 (占20-60%) 滑肌瘤、横纹肌瘤、间
(一)腹膜后间隙交通: 肾前、后筋膜及侧锥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解 剖区,即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 1、肾旁前间隙:位于腹后壁的壁腹膜、侧锥筋膜 和肾前筋膜之间区域,内有胰腺、十二指肠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等器官。 ➢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的区 域,内有肾上腺、肾、肾脂肪囊和输尿管腹段等。
的腹膜外脂肪层使两侧在前方潜在相通。 ➢ 5、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腹膜后三个间隙,直

腹膜后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 锋版ppt课件

腹膜后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 锋版ppt课件

➢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有少量脂肪信
号、间隔或实性成份。
CT+C
➢增强后呈缓慢进行性强化。
M-42yr,左腹膜后粘液样脂肪肉瘤
·
25
T2WI
T1WI+C1
T1WI+C2
M-64yr,Myxoid Liposarcoma
·
26
CT
FS-T2WI
左肾周间隙粘液样脂肪肉瘤
·
27
➢AML肿块与肾实质相连,局部皮质缺损 ➢AML肿块内有较明显血管 ➢同侧或对侧肾有含脂肿块或结节
CorT1WI+C ·
右肾AML
CorT1WI+C
24
粘液样脂肪肉瘤
➢ 好发于大腿、臀部,后腹膜较少,年龄略轻 ➢ 肿瘤以粘液为主,脂肪成似液性,呈假囊性表现。
多形性、圆形细胞脂肪肉瘤
➢不均匀的软组织团块为主,脂肪较少或看不到 ➢常伴有坏死、出血改变 ➢与其他实体性软组织肿瘤鉴别困难



多形性脂肪肉瘤
·
28
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多见成年女性,常有月经不规则、使用激素调节史。 ➢CT: 水样密度肿块,有时壁可较厚,与一般的囊肿相似。
纤毛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
·
7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起源于皮肤外胚层,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位于盆腹部较少 见,骶前间隙为相对好发部位。
➢囊肿为鳞状上皮及其脱屑、胆固醇、角质和水。 ➢好发于中年女性,囊肿较大压迫直肠引起便泌或腹痛。 ➢CT:薄壁单囊,与其他囊肿类似,发生部位有一定特征。 ➢MRI:DWI呈高信号可提示诊断。

急性胰腺炎的影像诊断

急性胰腺炎的影像诊断

肝脏
胆囊 肝固有动脉 门静脉
胆总管 副 胰 管 降 部
十二指肠乳头
下腔静脉 肝总动脉 腹腔干 脾动脉 胰颈
胰管
胰体
胰尾
水平部
胰头
钩突 升部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上静脉
腹膜后间隙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腹后壁的壁腹膜和腹横筋膜之 间区域的总称,它上达膈,下至盆腔,两侧与腹 膜下筋膜连续,并经腰肋三角向上与后纵膈 相通.以肾筋膜为中心,分为三个间隙:肾旁前 间隙,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
胰尾周围蜂窝织炎 胰腺前方脓肿,其 内可见小气泡
胰腺体尾部假性囊 肿伴出血
胰腺假性动脉瘤
肠系膜上静脉 受累闭塞
肝脏受累,密度 减低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MRI表现
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 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在T2WI抑脂上可明确胰渗出液的范围, 而出血和血性液体在T1WI和T2WI上均表现为较高信号,动 态增强扫描可见胰腺不均匀强化,坏死区域无强化,表现为 明显的低信号区.并且MRI对判断胰腺炎的并发症如假性囊 肿,出血,脓肿较有价值.
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X线检查:如今普通X线检查的作用已相当有限, 它 不能直接观察胰腺炎本身,更不能反映其严重程度, 但在某些场合仍有一定的作用.
2.超声检查:简便,经济,仍为主要检查手段之一,但胰 腺位于后腹膜,超声检查易受肠道气体和腹壁脂肪 的影响,分辨力差.
3.CT检查:为当前最好最简便的检查方法,具有扫描 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对于胰腺形态改变, 渗出及坏死区域的分布,胰腺并发症均有较高的敏 感性.
急性胰腺炎影像诊断
病理
☆急性胰腺炎的影像表现取决于其病理类型 1.轻型:胰腺局部或弥漫性水肿,质地结实,胰腺周 围有少量脂肪坏死.镜下可见腺泡,间质水肿,少量散 在出血坏死灶,血管变化常不明显,渗液清亮. 2.重型:胰腺肿大变硬,腺泡及脂肪组织坏死,血管 出血坏死.肉眼可见胰腺有灰白色或黄色斑块状脂 肪坏死灶,常累及周围组织.病程长者可并发脓肿,假 性囊肿或瘘管.镜下见胰腺坏死病变呈间隔性或小 叶周围分布,常见静脉炎,淋巴管炎和血栓形成.

【医学课件】腹膜后间隙影像诊断

【医学课件】腹膜后间隙影像诊断

腹膜后肿瘤分类
原发腹膜后肿瘤
Case 1
颜XX 女 62岁。右上腹隐痛一月。
原发腹膜后肿瘤
平扫
原发腹膜后肿瘤
增强
原发腹膜后肿瘤
病理诊断:畸胎瘤
形态特征与肿瘤性质:畸胎瘤组织成分可以是单一组织结构或同时有三 胚层结构。囊性畸胎瘤良性较多,而实性畸胎瘤恶性较多。但囊性和实性不 能作为良性和恶性的代名词。多数肿瘤为囊实混合体。囊实混合性肿瘤在年 长的患者中较多,恶变较晚,多为单一成分恶变,恶性度较低;而实性肿槽 在年轻患者中居多+恶变较早,可多种恶性成分共存,恶性度高。值得注意的 是肿瘤含多量胶冻样粘液、出血坏死组织、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或浸润周围 组织时恶变的可能性极大
七. 肾上腺转移瘤
[影像学表现]:
• 双侧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25cm • 瘤体小时边缘光滑, 密度低而均匀,轻度强化 • 瘤体较大时密度不均匀,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
强化
七. 肾上腺转移瘤
七. 肾上腺转移瘤
小结
肾上腺影像检查首选CT,MRI可用于解决特殊问题 采用薄层扫描技术及增强技术 对内分泌功能异常的了解有助于缩小肾上腺疾病鉴别 诊断的范围
40
复习思考题
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肾上腺检查中的应用? 肾上腺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嗜铬细胞瘤的一般特点与影像学表现如何?
引言
腹膜后间隙影像诊断学
➢正常解剖与生理 ➢检查技术 ➢常见疾病诊断
解剖
腹膜后间隙范围
后腹膜腔前界为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上起隔肌,下止盆隔 ,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的潜在间隙,故亦称腹膜后间隙,位于其内的 器官有胰腺、部分十二指肠、肾上腺、肾脏、输尿管等。此间隙内还有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分属支、神经干(交感神经、脊神经)、淋巴结、淋 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脂肪、肌肉、筋膜、胚胎残留组织、原始泌 尿生殖嵴残留部分,以上组织均可成为肿瘤起源

涨见识了,这几种诊断腹腔内游离气体的方法你需要知道!

涨见识了,这几种诊断腹腔内游离气体的方法你需要知道!

涨见识了,这⼏种诊断腹腔内游离⽓体的⽅法你需要知道!⽓腹⽓腹指的是腹膜腔内的游离⽓体,多由胃肠道穿孔等所致。

在腹部⼿术和创伤后的3周内,也可以看到腹腔内游离的⽓体。

⽓腹⽓腹的主要原因:消化性溃疡穿孔阑尾穿孔/肠憩室穿孔⼿术后复查创伤两个相同的直⽴位胸⽚。

其中弧形青绿⾊低密度影是⽓腹区。

⼩贴⼠:在寻找⽓腹的时候,需要⼀个⽴位腹平⽚,范围包到下胸部。

下胸部X线投影对探测游离的腹部⽓体⾮常敏感,因为它可以探测到甚⾄2-3毫升左右的⽓体。

在⼀个充⽓良好的胸部x线⽚下,游离⽓体⼀般是边缘⽓腹的放射学特征如下:Rigler's sign/“双壁征”:当出现⽓腹时,在肠道壁的两侧(即肠道内的⽓体和腹膜腔内的⽓体)⽓体衬托下可见双壁。

肠壁正常外观的图⽰;肠腔内含有⽓体。

你可以看到内侧肠壁,但是肠壁和肠外的腹膜脂肪之间没有什么对⽐度所以看不到外侧肠壁。

1.肠壁正常外观的图⽰;2.双壁征的图⽰;双壁征的图⽰;肠腔内及腹腔内均有⽓体。

因此肠壁的轮廓清晰可见。

注意:有时肠道相邻局部看起来就像“双壁征”⼀样。

这个要注意寻找肠的循环⾛⾏,通常可以结肠袋或肠瓣来确定是否为肠道相邻。

有腹腔游离⽓体时,肝脏边缘会勾勒的更加清晰。

正常情况下,肝脏(浅灰⾊)是由腹膜脂肪(深灰⾊)勾勒出来的。

当⽓腹时,肝脏就会被⽓体(⿊⾊)勾勒出来,更⼤的对⽐度使得观察者可以更好地观察肝脏的边缘。

镰状韧带征象:镰状韧带征象:镰状韧带是连接肝前腹壁的韧带(脐静脉的残余部分,由胚胎时脐静脉闭锁构成)。

X光⽚正常情况下它是不可见的,然⽽患者仰卧位投照时,它的两侧是腹腔内游离⽓体,那么韧带就会变得可见。

⼩贴⼠:如果腹平⽚查过仍不确定⽓腹诊断的话,应建议⾏腹部CT扫描。

⼩贴⼠:CT扫描虽然会给病⼈带来更⾼的辐射剂量,但会清楚地显⽰出游离⽓(⽩⾊箭头)的存在,并能诊断潜在的⽓腹原因。

现在⼤多数主诉不适的病⼈⼀般会直接⾏CT扫描。

让我们来看看下⾯的例⼦(点击图⽚查看⼤图):⽓腹。

腹膜后疾病的超声诊断

腹膜后疾病的超声诊断

腹膜后疾病的超声诊断腹膜后间隙的基本概念腹膜后间隙是介于后腹膜到腰背部肌群前筋膜和脊柱前缘之间的解剖空间概念。

此区域内包括肾脏、输尿管、肾上腺、胰腺、十二指肠(球部除外)、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下腔静脉和左右肾静脉等,另外还包括淋巴结、脂肪、纤维结缔组织、神经节等组织。

(腹膜后-冠状面-解剖图)(腹膜后矢状面解剖图)腹膜后间隙的解剖①上起横膈,下抵腹膜的骨盆反折处。

②前壁为腹后壁的壁层腹膜,侧壁及后壁为腹横肌等腰部肌肉的前筋膜,中央为脊柱椎体前缘。

③超声影像学探讨的腹膜后间隙不包括消化系和泌尿系脏器,但多数学者将肾上腺列入此范围探讨。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分区①肾旁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及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后方,包括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和横部。

②肾周围间隙:由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围成,充满脂肪组织,又称肾脂肪囊,包括肾、输尿管及肾上腺。

③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覆盖腰大肌和腰方肌前面的髂腰筋膜之间,包括神经干、淋巴结等。

腹膜后间隙的超声探查切面①经腹主动脉长轴纵断面②胰腺长轴的腹部横断面③经肾内横断面④经髂腰肌和髂血管的下腹横断面腹膜后疾病种类①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②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③ 腹膜后血肿④ 腹膜后血管疾病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超声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类别腹膜后肿瘤的定位方法1.腹膜后肿瘤位置较深,随呼吸和体位变换的活动幅度比腹腔内脏器小,此特点在上腹部尤为明显。

2.使腹膜后脏器(肾、腹主A等)挤压移位、形态位置改变,或使升、降结肠向前、前内侧移位的肿瘤多为腹膜后肿物。

3.腹膜后肿瘤可压迫肾盂、输尿管或十二指肠,引起泌尿系或十二指肠梗阻。

4.腹膜后大血管后方或其周围的肿瘤一般可确认为腹膜后肿瘤。

5.腹主A、下腔V、肾脏等部分被肿物包绕者,提示来源于腹膜后的肿物。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声像图表现①肿块边界较清晰,体积常较大。

②实性恶性肿瘤边界不规则,无包膜,低回声常见,但回声较杂乱,可伴坏死、出血、钙化、囊性变等。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
✓增强检查时,增大淋巴结呈轻度强化,无特异性, 发生坏死的淋巴结内可见无强化的偏向性低密度 灶。
✓此外,增强检查可进一步鉴别增大的淋巴结和血 管影,并可显示血管被包绕和移位情况。
影像学表现--MRI
✓MRI同样能显示局部多个增大的淋巴结或融合成团 的增大淋巴结。其信号在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 T2WI上呈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4岁, 腹膜后区见 多发肿大淋 巴结,部分 融合成团块 状,与邻近 胰腺、肝脏 黏连
影像学表现—CT
包绕腹腔干, 增强后不均匀 强化
影像学表现—CT
女,72岁,腹主动脉 周围见密度均匀肿块, 呈轻度强化。强化血 管穿过肿块。 病理:B细胞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主动脉左旁 软组织影, 脾脏肿大伴 分叶状肿块, 与脾门及腹 膜后淋巴结 融合,包绕 脾血管。
病理:弥漫 性B细胞型 非霍奇金淋 巴瘤
影像学表现--MRI
A.T1WI压脂;B.T2WI;C.冠状位T2WI 腹膜后等长T1WI、稍长T2WI信号肿块 融合成团,包绕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
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已确诊的淋巴瘤,检查腹膜后淋巴结是 否受累,根据上诉表现不难明确诊断。当淋巴 瘤仅累及腹膜后淋巴结时,根据影像学表现也 可提示诊断,但需与腹膜后原发肿瘤和转移瘤 鉴别。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CT/MRI: 1.不规则有分叶无包膜的软组织肿块,瘤内可有不同程 度的坏死、囊变、出血。极少数可为完全囊性肿块。 2.早期肾周受压向外、向下移位,肾皮质完整。晚期肾 脏受累并可侵犯脊柱旁组织。 3.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和细砂样钙化最常 见,也可为环状、块状或不规则钙化。 4.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实质内见紊乱的肿瘤血管,坏死 囊变区显示清楚。 5.肿瘤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结构,并包埋大血管,腹膜 后淋巴结广泛肿大。
平滑肌肉瘤
类同肌肉密度(信号),内多小 囊变,易累及邻近血管;弥散受 限明显;增强多呈中等程度渐进 性强化,易血行转移,淋巴结转 移少见
中老年女性,易复发,可远 处转移
神经母细胞瘤 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 90%以上发生于5岁以下,其
和细砂样钙化最常见
中2岁左右是高峰期,男性
稍多见
小结
腹膜后肿瘤 高分化脂肪肉瘤 去分化脂肪肉瘤 粘液样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肉瘤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测CT值约40Hu,动脉期测CT值约78Hu,静 脉期测CT值约123Hu,延迟期测CT值约121Hu,内可见小点片状低密度 无强化区,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移位。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MRI平扫呈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 号,DWI序列其内实性成分弥散明显受限,内可见小片状囊变 灶,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胰头受挤前移。
高度恶性,侵袭性高 75%患者中早期可转移至肺
LOGO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间隙分区
解剖
肾旁前间隙: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向上延伸 至肝脏裸区,向下经髂窝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

腹膜后间隙、大血管及肾上腺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

腹膜后间隙、大血管及肾上腺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

腹膜后间隙、大血管及肾上腺一、腹膜后转移性淋巴结肿大1.、病理与临床发生于腹膜后组织和器官的恶性肿瘤均可直接扩展或通过淋巴道转移至腹膜后,其中以原发于消化道或生殖系肿瘤多见,淋巴转移的途径因原发肿瘤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另外,盆腔恶性肿瘤和睾丸肿瘤亦可经淋巴道转移至腹膜后。

肿瘤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时,病程常已属晚期,多有显著的原发肿瘤症状,或是手术后复发转移,常见消瘦、恶病质、腹水等表现。

患者除表现原发肿瘤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某些有助于定位的表现,如肿瘤侵犯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压迫胆总管下段导致黄疸;累及腹膜后神经则有腰背部、会阴部及下肢痛等。

2、声像图表现(1)腹膜后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常位于脊柱、腹膜后大血管前方或周围,多发多见。

肿瘤中晚期,淋巴结常相互融合呈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

(2)主要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清晰、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

部分可因发生坏死、纤维化等改变,表现为不均质的混合性回声。

(3)CDFI: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可见分布不规则的血流信号,或无明显血流信号。

较大淋巴结还可造成腹膜后血管转位、绕行,彩色多普勒可显示大血管被包绕、挤压或扩张等征象。

3、鉴别诊断结合原发肿瘤病史对腹膜后转移肿大淋巴结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在原发病并不清楚的情况下,应注意与腹膜后原发肿瘤的鉴别。

4、临床价值超声对肿瘤的腹膜后转移情况可进行简便快捷的筛查,并对其分布部位、范围、对血管的压迫情况等作出全面的评估。

二、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三种。

1、真性腹主动脉瘤(1)病理与临床:真性腹主动脉瘤常由管壁粥样硬化引起,也可因感染所致。

管壁变薄,受管腔内压力影响,局部血管逐渐扩大而成。

好发于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上段腹主动脉瘤很少发生,一旦发生,有可能与胸主动脉瘤并存。

本病多见于老年男性,5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升高。

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提醒较瘦者可发现腹部出现搏动性包块。

腹部肿瘤的诊断

腹部肿瘤的诊断

第十五章腹膜后间隙及大血管、肾上腺腹膜后间隙是介于后腹膜到腰背部肌群前筋膜和脊柱前缘之间的解剖空间概念。

此区域内既包括有肾脏、肾上腺、胰腺、十二指肠(球部除外)、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器官,还有许多(如淋巴结、脂肪、纤维等各类结缔组织,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组织位于其间。

第一节局部解剖一.腹膜后间隙解剖(一)一般概念:腹膜后间隙上始于后横膈,下抵达腹膜的骨盆反折处,前壁为后腹膜,侧壁及后壁为腹横肌等腰部肌肉的前筋膜,中央为脊柱锥体前缘。

腹膜后间隙中主要器官有胰腺、双侧肾上腺、肾脏和输尿管、十二指肠降部至升部;腹主动脉及其附属分枝,下腔静脉和左右肾静脉。

影像学探讨的腹膜后间隙不包括上述消化系和泌尿系脏器,由于肾上腺较小,其周围是腹膜后肿瘤好发部位,许多研究者将肾上腺肿瘤列入此范围探讨。

(二)腹膜后大血管解剖1.腹主动脉在脊柱前方偏左侧,横切时呈圆形无回声区,有明显的节律性搏动,纵切时呈一条长管状无回声区,上起自第十二胸椎之前,经膈肌主动脉裂孔下降至第四腰椎水平,分为左右两髂总动脉,并再分为髂内及髂外动脉。

冠状切面显示时探头置于右边腹部腋中线处,可见有两条长管状无回声区,近右侧者为下腔静脉回声,远侧(左旁)随心脏节律搏动者为腹主动脉。

彩色多普勒显示:腹主动脉最大流速约56c m/s,每搏量为38.4±。

2.腹主动脉主要分支(1)腹腔动脉腹腔动脉为腹主动脉穿过膈肌后的第一个不成对分支。

其主要分支有:肝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

(2)肠系膜上动脉由腹腔动脉起点下几毫米至l c m处的腹主动脉前壁分出,斜向足侧,一般与腹主动脉夹角不超过30度,在胰腺及脾静脉后方通过,继而跨过左肾静脉前方,经胰腺钩突及十二指肠水平段前面,散布于肠系膜及小肠。

3.下腔静脉在脊柱右前方,横切时腹主动脉呈椭圆形或较扁平。

纵切声像图上,呈一条长管状无回声区,管壁随心脏舒缩而有明显波动,下腔静脉的内径随呼吸运动的转变较大。

4.下腔静脉主要属支(1)髂总静脉左右髂总动脉位于第五腰椎的前方,斜向双侧盆壁,并在此汇合形成下腔静脉。

320排螺旋CT对腹膜后问叶组织肿瘤的影像诊断

320排螺旋CT对腹膜后问叶组织肿瘤的影像诊断

[ 2 ] Na k a s h i ma J , Ue n 9 M, Na k a mu r a K, e t a 1 . Di f f e r e n t i a l d i a g n o s i s o f p r i ma r y b e n i g n a n d ma l i g n a n t r e t r o p e r i t o n e a l t u mo r s [ J ] . I n t J
3 . 2 . 2 腹膜后 平滑肌肉瘤 , 病 变 为不 规 则 形 软 组 织 性 肿 块 ,
密度不均 , 边 界清 , 一般来说病 变多为中心性坏死 , 强 化 扫 描
病 变 呈 中度 强 化 。本 组 6例 患 者 其 中 2例 病 理 回 报 为 平 滑
肌 肉瘤 , 病灶 内密度不均 , 其 内 可 见 肌 肉 组 织 密 度 及 坏 死 组
助作用 。
方位、 多 角 度 的连 续 观 察 腹 膜 后 间 叶 组 织 肿 瘤 , 并 通 过 结 合 与 周 围 组织 及 脏 器 的 关 系 , 使 肿瘤 的诊断 准确性 更高 , 能 够
给 临 床 提供 了 更 加 全 面 、 直接 、 准 确 的影 像 学 数 据 。
参考文献 :
等 。③ 肿 瘤 与 相 邻 后 腹 壁 或 盆 壁 肌 肉脂 肪 间 隙 不 清 晰 或 消 失 。④ 肿 瘤 与 腹 腔 内器 官 间 脂 肪 间 隙 存 在 提 示 肿 瘤 来 自腹 膜后 , 但 由于 C T 固 有 的横 断 面 扫 描 方 式 , 尤 其 相 邻 器 官 受
压萎缩时 , 脂 肪间 隔小 易显示 , 易将 腹膜 后 肿瘤 误 诊为 肝 、 胰、 肾上腺肿 瘤 , 螺旋 C T 薄 层 容 积 扫 描 和 多平 面 重 建 可 更 清晰显示后腹膜结构和肿瘤的位置 , 对 肿 瘤 定 位有 很 好 的帮

腹膜后腔与腹壁病变CT诊断

腹膜后腔与腹壁病变CT诊断

肠系膜囊肿(mesenteric cyst)

病理与临床
– 病因不明确:多数作者认为系淋巴组织先 天发育异常或异位生长而成。 – 囊肿通常较大,囊壁菲薄,为纤维结缔组 织或单纯以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囊内含浆 液、乳糜液、脂肪或粘液。 – 临床上多无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较大肿块常因腹块、腹痛、肠道梗阻症状 就诊。
腹腔游离积液
胸腹水鉴别
腹腔积液
脾胃隐窝积液,急性胰腺炎患者
腹膜腔脓肿

病因与病理
– 常继发于腹部手术、创伤和腹膜炎、消化 道炎症、穿孔、肠坏死等。 – 内含脓液、坏死组织、细菌和白细胞。 – 常因肠道、内脏器官、腹壁、网膜或系膜 粘连包裹而局限。 – 常见类型:膈下脓肿、盆腔脓肿、肠曲或 系膜间脓肿。
小肠系膜囊肿,单囊无分隔
降结肠系膜囊肿
肠系膜纤维瘤

病理与临床
– 起源于肠系膜的纤维组织,其切面呈编织状,质 硬,光滑,边界清楚。 – 肿块较小时,多无自觉症状。 – 较大的肿块,由于挤压腹内脏器,可出现疼痛、 腹胀和肿块。

CT表现
– 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多较大; – 密度均匀,若中心坏死可出现低密度区。 – 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
腹腔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




腹腔结核病包括胃、肝、脾、肠、腹膜 及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其中以肠、腹膜及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为 多见。三者间有密切联系,多同时存在 但临床上亦可表现为以某一脏器为主, 成为单独的病型 至于肝脾结核,大多数是全身粟粒结核 病的一部分
腹腔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
腹膜(后)腔与腹壁病变的 影像诊断
腹膜腔病变
腹腔积液

概念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定性诊断
• ⑤混合成分有脂肪、钙化、骨化为畸胎瘤。 • ⑥肿瘤内出现不规则或点状钙化,偏重于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 • ⑦病变广泛,涉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
增大融合为淋巴瘤。 • ⑧ 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强化明显并持续时间
长,倾向于血管源性肿瘤。
1、脂肪肉瘤
• 起源于间叶组织,而不是脂肪组织,是软 组织肿瘤中最常见的肉瘤之一,好发于大 腿及腹膜后的软组织深部。
• 根据不同的CT表现可将其分为3型: • (1)实体型:肿瘤分化不好,肿瘤内成分以
纤维组织为主,脂肪成分少,密度较高。 其中可见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坏死区无强化。
• (2)假囊肿型:为粘液型脂肪肉瘤,CT值在 一20~20Hu之间,比脂肪密度略高,密度 较均匀。
二、腹膜后淋巴瘤
• 淋巴瘤常表现为腹、盆腔淋巴结受侵,呈 散在或融合团块分布,边缘较清楚,密度 较均匀,常合并有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 大。
• 免疫组化:“盆腔肿物切除标本”:间变 性大细胞淋巴瘤。
三、转移瘤
• 表现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多发结节 或孤立团块,可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伴有 原发恶性病变的表现,腹水及腹腔淋巴结 转移,转移淋巴结多来自消化道。
原 右 半 结
肠 癌 术 后
四、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
• 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征象有:
• ①肿瘤与腹膜内器官间脂肪间隔存在; ②腹膜后器官(如胰腺、肾脏等) 受压 向前移位;
• ③肿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腔肌肉脂肪 间隙不清或消失;
• ④肿瘤包裹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腹部 大血管向前及向对侧移位。
•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CT 扫描显示肿块基 沿神经走行分布,肿块呈卵圆形或梭形、边 缘清晰;神经鞘瘤密度多不均匀,瘤内可含有 脂类成分,密度低于肌肉密度,瘤体大者可见 坏死、囊变区,偶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 轻度或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均匀,发生囊变时 呈环形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黏液基质

T2WI呈明显高信号,易与囊变及坏死混淆 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黏液基质中的血管网数量有 关 良性肿瘤:延迟中等强化或无强化 恶性肿瘤:强化较早并相对明显 常见: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及神经节来源)、 黏液型脂肪肉瘤、黏液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少见:硬纤维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横纹 肌肉瘤、恶性间质瘤
脊柱前方多个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 轻度强化
腹膜后转移瘤

腹膜后器官、消化系统、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 的恶性肿瘤转移多见 转移方式为淋巴扩散、血性播散、经肠系膜和韧 带附着处直接扩散或种植 原发肿瘤部位不同,其淋巴转移途径和腹膜后淋 巴结受累情况有所不同(卵巢肿瘤和睾丸肿瘤)


腹膜后转移瘤

个性:脂肪瘤呈均一脂肪性低密度,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 组织结构而呈多种成分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包括低密度脂 肪组织、水样低密度区、软组织密度区及高密度钙化灶; 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神经节、 副神经节瘤(腹主动脉旁异位嗜铬细胞瘤),通常位于脊 柱两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其密度可从水 样密度到肌肉密度,增强检查肿瘤实体部位发生强化。
胞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少见: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髓脂肪瘤、平滑 肌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间质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坏死 高度恶性肿瘤:平滑肌肉瘤
高血供肿瘤:副神经节瘤

囊变 神经源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平滑肌肉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脂肪瘤 畸胎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生长方式

沿器官间隙生长,对周围脏器无挤压
淋巴管瘤 节细胞神经瘤 淋巴瘤

深入椎间孔:神经源性肿瘤 血供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Target sign (靶征)



T2WI肿瘤中心呈低—等(肌肉)信号,周围有高 信号区包绕,CT呈中心高密度,周围低密度 增强扫描靶心强化相对明显 中心为肿瘤实质区(瘤细胞成分+纤维+脂肪),周 围为粘液组织。 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极少见于恶性病例。 节神经细胞瘤
异常影像表现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肿瘤

原发:少见、种类多、85%为恶性,且以肉瘤 (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 瘤、纤维组织细胞肉瘤、血管肉瘤等)及恶性畸 胎瘤等最常见。
良性瘤主要为:脂肪瘤、平滑肌瘤、良性畸胎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淋巴 瘤等。 转移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腹膜后淋巴瘤

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有
淋巴细胞和/或淋巴组织细胞的大量增生。恶性程 度不一,临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最为 典型,本病分为Hodgkin病与非Hodgkin淋巴瘤 两类。前者以肿瘤组织找到Reed-Sternberg细胞
为特征。
腹膜后淋巴瘤
此外,盆腔与后腹膜淋巴结有淋巴管相连,病人也多是中 晚期,故CT显示淋巴结范围较广泛。

腹膜后淋巴瘤
腹膜后淋巴瘤
平扫CT,脊柱前方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并相互融合成分叶状团块, 其内密度不均,腹主动脉显示不清,呈所谓的“主动脉淹没征”
腹膜后淋巴瘤
脊柱前方多个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 主动脉淹没征
腹膜后淋巴瘤
异影像表现

腹膜后间隙肿块:
(1)肿块使腹膜后脏器移位,尤其是向前移位
(2)肿块与腹膜后脏器分界不清,脂肪间隙消
失,但肿块最大径线仍在脏器之外
(3)主动脉或下腔静脉受累或包埋
异常影像表现

腹膜后间隙肿块:
(4)肿块使腹腔内脏器向前方或侧方移位,但 其间的脂肪间隙仍存在;
(5)巨大肿块,其前缘因壁层腹膜(或同时有 肾前筋膜)的被覆作用而多显光整,即使接近 或抵达前腹壁,二者间仍可见窄条状或新月形 低密度影,此可与腹腔内肿瘤鉴别。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血供

高:副神经节瘤、血管外皮细胞瘤 中:黏液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瘤等 肉瘤 低:低度恶性脂肪肉瘤、淋巴瘤、多数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动态强化特点(MRI)

无强化:良性(脂肪瘤、淋巴管瘤) 快进快出:良性(副神经节瘤、巨大淋巴增生) 快进慢出:
大部分恶性瘤 部分良性:部分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

延迟强化:
多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硬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 少数恶性:黏液型脂肪肉瘤、平滑肌瘤、淋巴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神经母细胞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腹膜后良性肿瘤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和邻 近结构多有明确分界。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某些肿瘤具有一定特征,例如:脂肪肉瘤分为实 体型、假囊肿型和混合型,常呈侵袭性生长,其 中混合型者表现为不均一密度并含有脂肪性低密 度灶;平滑肌瘤易发生坏死、囊变,其内有广泛 而不规则的水样低密度灶,甚至呈囊性表现(较 缺乏血供);成神经细胞瘤内常有斑点状钙化, 并易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其余恶性肿瘤缺乏明 显特征。增强检查,腹膜后恶性肿瘤多呈不均一 强化。
第八章
泌尿生殖系统和 腹膜后间隙
山西省汾阳医院CT室 董瑞生
第五节 腹膜后间隙
正常影像表现
正常影像表现
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双侧肾脏后方线状肾后筋膜影, 划分肾旁后间隙与肾周间隙
正常影像表现
腹膜后脂肪在T1WIT2WI上均为高信号,膈脚和腰大肌为低信号, 腹部大血管因流空效应呈低信号
正常影像表现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胶原纤维

T1WI、T2WI均呈低信号 致密胶原纤维增强扫描表现为延迟强化 常见: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硬纤维瘤、 平滑肌肉瘤、MFH、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纤维 肉瘤及腹膜后纤维化等 少见:神经鞘瘤和恶性间质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内部结构


肿瘤(典型)成分 脂肪 粘液基质 胶原纤维 钙化 坏死、囊变 特殊征象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钙化

常见:节细胞神经瘤、神经母细胞瘤、节神经母细
实质肿块
单一或多个结节状淋巴结肿大,CT呈软组织密度, T1WI信号强度略高于肌肉,T2WI为显著高信号, 液化坏死呈混杂信号 淋巴结明显肿大相互融合,密度不均匀,边缘环 状强化

腹膜后转移瘤
增强CT,腹主动脉旁前方及两侧可见多个边缘模糊 的类圆形结节,相互融合,呈环状强化
腹膜后转移瘤
平扫及增强CT,腹主动脉旁及腔静脉旁多个边缘清楚 的类圆形结节,相互融合,呈均匀强化
第二节

平扫时可见后腹膜软组织密度影,盆腔内髂血管淋巴结也 可肿大,其内密度较均匀。 增强后肿大淋巴结略有强化,但明显不及血管及其分支, 较易区别。 早期淋巴结呈局部肿大,单发或多发,呈融合表现,进一 步发展可融合成团状,可以部分或全部累及后腹膜,可致 血管压迫或移位。



以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后方淋巴结肿大为主的病例,可见 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漂浮”征。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另有一些肿瘤虽表现不具特征性,但根据病变位 置、临床表现,也可做出提示性诊断,例如位于 脊柱两旁的肿瘤常为神经源性肿瘤,若病人有嗜 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则可诊断为异位嗜铬细胞 瘤。

其余缺乏特征的肿瘤,影像学定性困难,需穿刺 活检或手术才能确诊。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