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精准扶贫
乡村旅游扶贫方案

乡村旅游扶贫方案
一、前言
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本方案旨在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精准扶贫。
二、目标定位
1.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3.增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拓展市场渠道。
(1)加大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交通、通信、住宿、餐饮等条件。
(2)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咨询、导游、安全保障等功能。
3.产品开发与推广
(1)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特色,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如田园观光、民俗体验、康养度假等。
(2)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
4.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方案旨在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指导,具体实施过程中需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乡村旅游扶贫将为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四、组织实施
1.成立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加强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4.深入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认识和参与度。
五、预期效果
1.乡村旅游产业成为贫困地区重要支柱产业,带动农服务质量和水平。
(2)引进乡村旅游策划、管理、营销等专业人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6.政策支持与保障
(1)制定乡村旅游扶贫政策,鼓励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
(2)提供财政支持,为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乡村生态旅游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阳认为应开创大扶贫格局,形成全社会扶贫合力。贫困者应增强 “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扶志和扶智形成脱贫内生力,激发贫 困人口的主动力,防止贫困者返贫。
3.精准管理。鲁春艳认为应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对扶 贫资金进行精细管理,对扶贫项目进行阳光操作。
二、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指城市游客(城镇居民)体验和享受乡村旅游产品 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环境(乡村的山、湖、 河、森林和自然等)、乡村遗产(乡村的传统建筑、工业遗产、 史前遗迹、教堂和村落等)、乡村生活(工艺和工艺品、节事、 乡村食品、农业观光和传统音乐等)和乡村活动(耕种收获、骑 射、划船和垂钓等)。 (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龙茂兴等提出人们普遍对乡村旅游存在三 个认识误区。葛晓虹认为对乡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和消费心理了 解的不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2.规划问题。葛晓虹指出农家乐因缺乏规划和管理,出现乱 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吴建华等认为许多乡村旅游 区缺乏整体规划控制,基础设施未满足游客的需求,存在食宿设 施简陋和卫生状况差等问题,难以留住游客。 3.乡村性缺失。葛晓虹认为建筑设施的城市化致使乡村形象 遭到破坏,乡村旅游产品商业化导致乡村性缺失。 4.专业人才缺失。吕莉认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从顶层 旅游规划设计到基层旅游服务管理均缺少专业人才参与。葛晓虹 认为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是乡村居民,而乡村居民 缺乏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达不到旅游接待服务的规范要求。 (三)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龙茂兴等认为人们必须对乡村旅游形成系 统、全面的认识,就乡村旅游发展达成共识;其次树立“以旅助 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最后科学地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可 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从根源上消除问题。 2.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王燕等认为可通过构建主题文化 村、创新传统节日活动、加强美食文化开发等形式深入挖掘乡村 文化内涵,让游客尽享旅游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司嵬等通过对乡 村旅游需求意愿的调查发现,游客最关注乡村本身旅游资源的吸 引力。因此,应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营造当地特有的自然环 境和人文景观。 3.打造产品多样性和层次性:吕莉认为设计乡村旅游产品要
古蔺县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古蔺县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作者:梁陶刘羽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08期旅游精准扶贫,指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采取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通过旅游产业开发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开发方式。
旅游扶贫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崭新力量,上升到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古蔺县是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中国白酒“金三角”和长征丰碑红色旅游专线核心腹地,旅游资源富集,组合优势明显,同时,古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
在国家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研究古蔺县如何抢抓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采取精准有效的旅游扶贫措施,开发带动区域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势分析1.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西与叙永接壤,东南北三面与贵州毕节、金沙、仁怀、习水五县(市)毗邻,是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核心腹地、四川南向的出川通道。
古蔺正在建设以叙古高速、赤水河环线为骨架的旅游大通道,建成投用黄荆老林、太平古镇、双沙、水口、马蹄等旅游内环线,并形成景区游步道网络系统,现已基本形成外联内通、“四横四纵一环一铁一航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随着叙古高速、国道352、省道312、摩尼—仁怀公路、省道442、古金高速、赤水河环线公路、叙大铁路、赤水河航道等重大交通路网工程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古蔺县旅游的便捷性,为古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和活力。
2.古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古蔺县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及资源条件,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创建了2个国家4A级景区(黄荆老林、太平古镇)、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黄荆老林)、1个2A级景区(大黑洞)、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双沙镇、水口镇、大寨乡、马蹄乡、马嘶乡)、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箭竹团结村、大寨富民村)、1家4星级旅游饭店(兰尊大酒店)、28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以及35家旅游标准化企业,为古蔺县旅游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苍溪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SWOT研究

2312017年5月下半月刊一、苍溪县旅游精准扶贫概况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802个村(社区)。
总人口79 万,其中农业人口66.3万。
截止2015年6月30日,全县有贫困村214个,贫困户23196户,贫困人口67946人。
在贫困特征上,既有量大面宽、程度深的全省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边远分散、底薄灾多、巩固脱贫成果较艰巨的个性问题。
二、苍溪县旅游精准扶贫SWOT分析(一)苍溪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1.区位优势苍溪县位于川东北深丘,跨东经105°43′—106°28′,北纬31°37′—32°37′,周邻5县(市)1区;处于广元、绵阳、巴中、南充四市的中心腹地,三小时内可达到成都、重庆,四小时内铁路、航空游可到达国内绝大多数省会城市,是四川旅游北环线上的重要节点。
2.资源优势作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的纪念地、黄猫垭战役纪念地的苍溪县,是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和全国性的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示范基地,这里物阜天华,生态优良,特产富饶,具有特色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水利资源。
3.文化禀赋古有“玉女凿溪”、“火烧怪兽”的神话传说;近有唤马剪纸、川北灯戏的民间艺术;今有每年举办的 “中国·苍溪梨花节”。
在境内留下过足迹的有杜甫、陆游、张道陵等著名历史文化人物,存有临江寺、云台山、西武当、白塔山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其中红军文化更是享誉全国。
(二)苍溪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1.产品过于单一,特色氛围不浓乡村有乡村的气息,有乡村的人物,有田园的风光,有乡土的风情,要充分体现出人文、艺术、风土景观等乡村特色,并以乡村特色吸引客源,以乡土文化促进发展,以乡土风情提升魅力,推动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
2.认识片面,主体作用不足在旅游业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人口的参与度直接决定了扶贫效果的好坏。
苍溪县在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和客源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破坏了乡村旅游特有的乡土人情,失去了乡村性和乡村意识,更谈不上积极性。
旅游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和推进策略

大多是 进 行 地 区 实 证 分 析 。 也 有 学 者 从 经 济 、 卫
生、 健康 、 交通、 文化素质 、 居 民需 求 等 角度 , 研 究 旅
游 扶贫 的积 极或 消 积影 响 , 强调 发 展 旅 游 不 是 贫 困 地 区的万 能药 , 必 须 在 合 理 的操 控 及 规 划 下 才 能成 功。 ④ 所 提 出 的旅 游扶 贫模 式 主 要有 政 府 主 导模 式 、 景 区带 动模 式 、 农旅结合模式、 移 民迁 置模 式 、 整体
们 纷纷 从 相 关 理 论 、 研 究 内容 、 扶 贫效应 、 精 准 扶 贫、 旅游 精 准 扶 贫 等 方 面进 行 研 究 , 其 议 题 主 要 集
中在 自然旅 游 与减 贫 、 遗产旅 游与扶贫 、 农 业 旅 游
与扶贫 、 住 宿业 与扶 贫 、 社 区旅 游 与 扶贫 等 方 面 , 且
基金项 目: 本文是贵 州省教育厅创新人 才团队建设 项 目“ 武陵 山集 中连 片特 困 区旅 游扶 贫模 式选择 与创新研 究 团队” ( 项目
号: 黔教合人 才团队字[ 2 0 1 3 ] 2 5号) 和贵 州省社会发 展攻 关项 目“ 科技 支撑促 进梵净 山 自然文化遗 产资源保 护与
关键词 : 旅游扶贫 ; 旅游精准扶贫 ; 扶 贫开发 ; 运作机制
中 图分 类 号 : F 1 2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m8 2 —0 5
引 言
准 扶贫 的背 景下 , 如 何 将精 准 扶 贫 理 念 应 用 于旅 游
与扶 贫相 互 融 合 的路 径 、 模式 、 机 理 等 展 开 了 积 极
桓仁满族自治县生态旅游精准脱贫模式与政策研究

桓仁满族自治县生态旅游精准脱贫模式与政策研究一、引言贫困地区是指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地区。
根据我国的定义,贫困地区是指年平均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地区。
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普遍存在贫困的问题。
桓仁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一个相对较为贫困的地区。
在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以桓仁满族自治县为例,研究其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精准扶贫模式和政策。
二、桓仁满族自治县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桓仁满族自治县地处辽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一个适合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地方。
该县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包括桓仁满族民俗村、天河滑雪场等。
由于交通不便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加之生产方式的落后,使得该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
近年来,桓仁满族自治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整合资源,开发旅游景点,举办民俗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
该县还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升了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1.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景点。
通过整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设计独特的旅游景点,提高游客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该县的桓仁满族民俗村通过展示满族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游客消费。
2.精准扶贫,分类培训。
通过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培训,提高其从事旅游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该县开设了滑雪培训班,帮助当地居民掌握滑雪技能,成为滑雪场的引导员和教练。
3.加强合作,拓宽市场。
通过与周边地区和企业的合作,扩大生态旅游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
该县与辽宁省内外的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和推广市场,提高了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1.财政扶持。
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生态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
该县设立了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当地居民的创业和就业。
文化旅游如何实现精准扶贫目标

文化旅游如何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在当今社会,扶贫工作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其中,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扶贫方式,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文化旅游能够为贫困地区带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从而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文化旅游能够为贫困地区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贫困地区往往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等旅游资源。
通过开发这些资源,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消费。
游客的到来会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例如,一些贫困山区通过开发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让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文化旅游有助于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贫困地区往往难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而发展文化旅游可以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例如,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文化旅游的发展还能够带动当地手工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的兴起,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旅游能够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当地居民需要参与旅游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当地居民能够逐渐掌握发展经济的本领,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奠定基础。
然而,要实现文化旅游的精准扶贫目标,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首先,要加强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许多贫困地区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水电供应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加强通信网络覆盖、完善水电供应等,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其次,要注重旅游产品的特色和品质。
旅游部工作人员如何开展旅游扶贫工作

旅游部工作人员如何开展旅游扶贫工作近年来,旅游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工作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旅游部工作人员作为推动旅游扶贫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开展旅游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旅游部工作人员如何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相关问题。
一、加强政策指导和宣传推广旅游部工作人员要积极学习和了解国家有关旅游扶贫政策,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潜力,并将其传达给贫困地区的各个相关部门和旅游从业者。
同时,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推广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提升社会对贫困地区旅游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吸引更多游客前往贫困地区旅游。
二、培训贫困地区旅游从业者旅游部工作人员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培训贫困地区的旅游从业者,提升其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旅游行业基础知识、旅游服务技能、旅游市场开发等方面,以帮助贫困地区的旅游从业者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
三、推动旅游产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旅游部工作人员要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与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旅游资源与农村特色产业相结合,推动农产品加工、乡村民宿等旅游扶贫项目的落地实施。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扶贫工作旅游部工作人员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扶贫工作。
可以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组织各类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推动旅游业和公益事业的融合,实现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旅游部工作人员要建立健全旅游扶贫工作的监督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定期评估和监督旅游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加强与贫困地区的沟通联系,了解实际情况,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加精准的帮助和支持。
六、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旅游部工作人员要积极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传承相结合,通过保护和传承贫困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挖掘并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
文化旅游如何助力精准扶贫攻坚

文化旅游如何助力精准扶贫攻坚在当今时代,精准扶贫攻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正逐渐展现出其在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方面的巨大潜力。
文化旅游能够为贫困地区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贫困地区往往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通过合理的开发和推广,这些地区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一些偏远山区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如壮观的瀑布、奇特的山峰等,通过建设旅游设施,开发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当地居民可以开办农家乐、民宿等,增加收入。
文化旅游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的就业。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包括导游、服务员、保洁员、司机等。
这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减少外出打工的成本和风险。
而且,旅游业的季节性特点相对不明显,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就业岗位。
比如,在一些古村落,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当地居民可以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不仅传承了文化,还增加了收入。
文化旅游能够推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
为了吸引游客,提高旅游体验,政府和相关企业往往会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水电、通信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曾经一些贫困山村道路崎岖,交通不便,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政府修建了宽阔平坦的公路,改善了交通状况,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文化旅游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贫困地区的文化遗产。
许多贫困地区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和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
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文化遗产,激发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比如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展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吸引游客的同时,也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

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作者:颜安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09期【摘要】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要求旅游扶贫政策的制定与施行力求因地制宜,精准评估识别旅游扶贫基础条件与甄别筛选贫困人口,精准评估与科学决策旅游项目,坚持“扶志”“扶智”“扶技”以及“扶行”的内生性帮扶路径,在考核思想、内容以及措施方面进行协同整合。
【关键词】旅游扶贫精准扶贫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旅游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理念在旅游扶贫领域的具体应用,是扶贫工作走向微观、走向精准化的必然要求。
基于过去旅游扶贫存在着贫困人口识别不准、旅游项目同质化、扶贫追求短期效应、贫困人口返贫率高等问题,探讨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对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及保障贫困人口更好受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旅游扶贫政策决定着旅游扶贫工作的方向。
为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在我国脱贫攻坚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十三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单独或会同相关部门先后下发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关于实施旅游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的通知》等文件,从国家层面对旅游扶贫工作进行政策引导。
基于各省地域特征、产业结构、旅游资源禀赋等现状的不同,各省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应结合国家层面旅游扶贫文件的指导精神,深入分析本行政区划内的贫困区域、贫困人口特征,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禀赋与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分布特点等因素,制定出与之层次相匹配的地方性旅游扶贫文件。
如旅游扶贫工作较为典型的贵州省,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贵州省旅游精准扶贫实施意见》《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的通知》等文件,指导该省旅游扶贫工作的精准化推进。
此外,根据分层次管理理论,各地(市、州)甚至县(市、区)扶贫部门、旅游部门还应尽可能结合国家、省级层面相关旅游扶贫文件精神与辖区旅游资源情况与贫困人口分布特征,出台更微观、更具可操作性的旅游扶贫文件,做到旅游扶贫政策的因地制宜与具体落地,减少因旅游扶贫政策过度宏观或雷同造成旅游项目盲目开发、扶贫资源浪费、旅游扶贫效果式微等问题。
圆明园遗址如何实现精准扶贫

圆明园遗址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圆明园,这座曾经的万园之园,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然而,圆明园遗址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也可以成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资源和契机。
圆明园遗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可以将这种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从而为周边贫困地区带来发展机遇。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周边的交通条件,修建便捷的道路,增加公共交通线路,让游客能够更方便地抵达。
同时,完善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可以打造多样化的旅游项目。
除了常规的遗址参观,还可以推出文化体验活动,比如传统工艺制作、历史文化讲座等。
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加旅游的吸引力。
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也是关键。
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视频、图片,在各大旅游网站、社交媒体上进行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关注。
对于周边贫困地区的居民,可以提供相关的就业培训,让他们能够在旅游产业中找到工作。
例如,培训成为导游、服务员、手工艺人等。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居民的收入,还能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
此外,发展与圆明园相关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也是一条可行之路。
可以根据圆明园的文化元素,开发特色的农产品包装和手工艺品设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圆明园遗址的生态环境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不能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
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为贫困地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圆明园遗址的开发和利用中来。
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形成旅游联动效应。
共同打造旅游线路,互相推荐,吸引更多游客停留,增加旅游消费。
还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贫困地区和居民能够从圆明园遗址的开发中获得公平、可持续的收益。
总之,通过合理规划、创新开发、加强宣传、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努力,圆明园遗址可以成为精准扶贫的有力引擎,为周边贫困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和发展,让历史的遗迹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旅游扶贫实施方案

(四)旅游市场营销与推广
1.制定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明确目标市场,开展针对性营销。
2.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
3.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
(五)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
1.对贫困人口进行旅游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二)具体目标
1.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形成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2.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增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提高其收入水平。
三、实施方案
(一)旅游资源调查与规划
1.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明确旅游资源类型、分布和开发潜力。
2.制定旅游资源保护规划,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加强旅游宣传推广
1.制定旅游宣传推广策略,明确目标市场。
2.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扩大旅游品牌知名度。
3.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
(四)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参与度
1.开展旅游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旅游服务能力。
2.引导贫困地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分享旅游发展红利。
3.推广“公司+农户”等模式,促进贫困地区居民增收。
第2篇
旅游扶贫实施方案
一、前言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显著作用。在我国积极推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成为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途径。本方案旨在结合省市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详细且具有操作性的旅游扶贫实施方案。
二、目标设定
(一)总体目标
旅游扶贫实施方案
第1篇
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第1篇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一、背景与目标1. 背景: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2. 目标: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现以下目标:(1)提升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2)挖掘和传承贫困地区特色文化,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3)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4)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 合法合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项目合规合法。
2. 精准扶贫: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确保项目实施精准有效。
3. 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发挥地域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4. 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民众参与:广泛动员贫困地区民众参与,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共同发展。
三、主要任务1.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1)加强乡村旅游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2)提升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系统、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务水平;(3)优化乡村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条件。
2. 挖掘乡村旅游产品内涵(1)深入挖掘贫困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2)整合贫困地区农业、林业、水利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森林旅游、水利旅游;(3)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
3. 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广(1)制定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策略,提高知名度;(2)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开展乡村旅游品牌营销;(3)加强区域合作,拓展乡村旅游市场。
4. 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1)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2)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3)推广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游客满意度。
5. 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1)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2)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鼓励贫困地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和发展途径

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和发展途径乡村旅游是指在农村地区以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和农村自然风光为主要资源的旅游形式。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扶贫方式和发展途径的重要选择。
本文将探讨我国乡村旅游的扶贫方式和发展途径。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扶贫方式1. 资源整合扶贫。
通过整合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引导农民创办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带动农民参与旅游经济,增加收入。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
2. 精准扶贫。
通过精准识别和定位贫困群体,针对性地开展扶贫乡村旅游项目。
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手工艺品制作等项目,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
可以将贫困户纳入乡村旅游服务供给链条中,提供农家乐、导游等就业机会。
3. 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扶贫基金,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给予贫困地区税收减免、贷款优惠、项目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降低乡村旅游从业门槛,吸引更多投资和创业者参与乡村旅游。
4. 市场开拓和推广。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旅游展览、嘉年华等活动,增加宣传和推广乡村旅游的力度。
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参与国内外旅游交流展会,开展市场开拓和合作,吸引更多游客前往乡村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 培养乡村旅游人才。
通过开设相关培训班和课程,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经营能力。
引进专业人才和团队,提供产业指导和技术支持,推动乡村旅游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途径1. 优化农村旅游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硬件条件,提升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打造宜居宜游的乡村环境。
2. 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产业。
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农业观光和农家乐等项目,将农村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3. 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及关系

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及关系作者:杨娜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6期[摘要]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无烟、低污染的扶贫方式,是一种“输血式”扶贫,同时也是一种以发展产业为手段的“造血式”的扶贫。
进一步探讨相关概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
[关键词]旅游;精准;扶贫;概念[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1 相关概念1.1 精准扶贫完整的“精准扶贫”概念是由新一届中央政府领导人于年提出的,然而目前给出精准扶贫确切定义的较少,更多的是对精准扶贫理念的阐述。
强调扶贫资源更多、更准确地向贫困人口倾斜,即“谁贫困就扶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就应扶得多”。
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精准识别,要通过有效的程序将扶贫对象识别出来;二是精准帮扶,采取针对性扶持措施,确保帮扶的效果;三是精准管理,跟踪监测扶贫工作过程及取得的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对各项扶贫工作进行考核。
精准扶贫关键是要真正锁定扶贫对象,目的就是要实现“精确滴灌”,将扶贫落实到户到人。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和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做到对扶贫对象的准确识别,深入分析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明确落实帮扶主体的责任,逐村逐户釆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确保达到稳定脱贫的目标。
1.2 旅游扶贫随着我国旅游扶贫实践的开展,旅游扶贫的概念于1991年被首次提出。
此后,旅游扶贫在国内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不断出现。
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给出的旅游扶贫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尚未形成统一。
归纳出国内学者对旅游扶贫概念认识的共同点。
如旅游扶贫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一般是在具备一定的旅游发展条件和基础的贫困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实施;旅游扶贫是一种区别于以往扶贫方式的一种“造血式”扶贫;旅游扶贫离不开旅游发展这一前提条件,旅游业发展是旅游扶贫的基础;扶贫是旅游扶贫的本质所在,发展旅游业只是旅游扶贫所釆用的途径和手段;旅游扶贫的目标是通过旅游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或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等等。
《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读后感篇一《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读后感读完《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本书嘛,能有这么大反应?嘿,您还别不信!这书里讲的旅游精准扶贫,让我觉得既新奇又困惑。
新奇的是,原来旅游还能这么搞,能成为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利器!以前我可能就觉得旅游嘛,不就是出去玩,放松放松,谁能想到它背后还有这么大的作用呢?可我又困惑,这理论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得有多难啊!比如说,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可能跟不上,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这怎么吸引游客?就算游客来了,当地的居民能不能真正受益,也许还是个未知数呢!书里提到的那些成功案例,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但我又在想,这是不是只是少数的幸运儿?其他地方照搬这些模式就能成功吗?我觉得可能没那么简单。
不过话说回来,旅游精准扶贫这条路子,说不定真能闯出一片天。
也许在未来,那些贫困的小山村会因为旅游变得热闹非凡,村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
但这一路上,肯定会有各种磕磕绊绊,会有让人想放弃的时候。
反正读完这本书,我是觉得旅游精准扶贫这事儿,有希望,但也充满挑战。
到底能不能行,还得看咱们怎么去努力,怎么去摸索!您说呢?篇二《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读后感哇塞,读完《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这心里头真是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你说这旅游精准扶贫,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大上?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可仔细一琢磨,嘿,这里头的门道可多了去了!书里讲的那些道理和案例,有的让我拍手叫好,有的却让我忍不住皱眉头。
比如说,有些地方搞旅游扶贫,把村子弄得漂漂亮亮的,游客也呼呼地来,村民们确实挣到钱了,这多好啊!可有些地方呢,跟风模仿,结果弄得四不像,钱没挣着,还把原来的生态环境给破坏了,这不是得不偿失吗?我就在想,这旅游精准扶贫到底靠不靠谱啊?也许对于一些有特色、有资源的地方来说,那是脱贫的好机会。
可对于那些啥都没有的地方,难道就只能干瞪眼?这可不好说。
精准扶贫视角的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相关探究

精准扶贫视角的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相关探究精准扶贫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国政府将扶贫工作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贫困地区面临的问题。
发展旅游业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精准扶贫的视角出发,探究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相关问题。
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贫困地区的重点扶持对象之一,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
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民生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相对较差,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第一,民族地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民族地区地理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由于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第二,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尚未能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由于地区自身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专业人才和管理机构也相对不足,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民族地区对旅游业的认识和理解还不深入。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民族地区对旅游业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民族地区的政府和居民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发展思路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状况。
政府可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地区的交通便捷性。
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可以组织专业团队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开发出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和理解。
《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读后感篇一《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的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专业、很枯燥,不就是一堆理论嘛,有啥好看的?但我告诉你,还真不是这么回事!我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个贫困的山村。
那些曾经贫困的地方,可能山清水秀,可就是因为穷,人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但通过旅游精准扶贫,一切都可能变得不一样啦!这就好比给一个沉睡的巨人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它一下子醒过来,焕发出惊人的活力。
我觉得吧,旅游精准扶贫这个理论真的太妙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是实实在在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办法。
比如说,在一些偏远的山村,开发农家乐,让游客来体验农村生活,品尝地道的农家菜,这难道不好吗?也许有人会质疑,这能赚几个钱?但你想想,人多力量大呀,来的游客多了,钱不就慢慢来了嘛!不过呢,实践起来可能也没那么容易。
比如说,怎么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地方?怎么保证游客来了有好的体验?这都是问题呀!我就在想,可能需要政府、企业还有当地老百姓一起努力,才能真正把这事儿办好。
读了这本书,我心里真的挺感慨的。
旅游精准扶贫,这一路真的不容易,但如果真的做好了,那可真是太好了!不是吗?篇二《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这本《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我这心里头那是五味杂陈啊!你们说,旅游咋就能精准扶贫呢?一开始我也挺迷糊的,这两者能搭上边儿?但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你看哈,那些贫困地区,往往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或者民俗文化,这就像是埋在土里的金子,就等着被发现呢!通过发展旅游,把这些宝贝给展示出来,吸引游客来玩,这不就能赚钱了嘛!比如说有的村子,以前穷得叮当响,路也不好走,房子也破破烂烂的。
但后来搞起了乡村旅游,游客来了,村民们开起了民宿,卖起了土特产,日子一下子就红火起来了。
绿维文旅:旅游到户精准扶贫模式

绿维文旅:旅游到户精准扶贫模式关键词:绿维文旅旅游扶贫精准扶贫乡村是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旅游是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绿维文旅在多年的规划实践中,对旅游精准扶贫关键问题及发展架构有着深刻的认识,总结出七大精准扶贫模式,并以产业化扶贫结构,推动精准扶贫工程有序进行。
第一,集体资源入股。
这是旅游精准扶贫中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式。
第二,生活资料入股。
比如以生态移民为依托,将移民安置与就业扶贫相结合,利用农民闲置的房屋开展民宿、商业经营,并返聘农民参与经营,从而使得农民获得“租金+工资+分红”三大收益。
第三,生产资料入股。
以自身拥有的土地资源入股,参与到“公司+农户”开发模式中来,通过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与休闲农业、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提高附加价值,获取收益。
第四,带资入股。
由政府牵头,选择“有资金需求、有发展前景、信用良好、愿意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企业、合作社作为贫困户带资入股的对象。
第五,工资收益。
对于有劳动力但没有资源的贫困户来说,可以借助旅游扶贫的契机,参与到旅游企业的开发运营中,依托自身的技能优势,获取较为稳定的工资收益。
第六,承接生产。
边远贫困地区一些独有的非物质文化技艺、手工艺品往往具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可与旅游结合,形成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旅游商品,并可通过企业提供生产设施、技术培训等资助并上门收购的方式,使有一定技术但是因为残疾、照看孩子等不能外出就业的贫困户,通过贫困补助资金购买或租赁生产设施,在家中完成手工艺品的制作,从而获得收入。
第七,创业创收。
鼓励一些有劳动力、有技术,但是缺乏资金或资源的贫困户自行创业,政府主要在创业项目选择、创业资金资助、科技培训、生产销售服务、创业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辅导与支持。
综上所述,绿维文旅认为,旅游精准扶贫,关键是落实到户,将大架构和到户扶贫之间有效地对接起来产生一定扶持效益,因此,准确识别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和贫困程度是其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精准扶贫【篇一:“三亚旅游模式”之精准扶贫篇】三亚实施旅游扶贫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
三亚紧密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发展全域旅游的新要求,力争一年攻坚脱贫、两年巩固提升,两年全面提高,并通过示范村委会的引领作用,推动“酒店+民宿”模式的全面推广,确保三亚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微风徐徐拂过夏日正午的“春天里”,女主人阿春在一楼的客厅里轻轻地摇着摇篮,几个月大的婴儿甜甜地睡着。
现在是三亚旅游的淡季,阿春不必忙里忙外接待游客。
要是在旅游旺季,阿春一天要接待上百位游客。
阿春之前的主业是在村里开小卖部,自从三亚大力推广“民宿+脱贫”、“乡村旅游+脱贫”模式后,阿春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同时,村里的环境也日新月异。
“四无”美丽乡村的旅游之路阿春真名叫符春,是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中和小组的一名村民。
30岁的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春天里”的女主人。
去年10月,在三亚市启动中廖美丽乡村建设时,阿春还对打造“春天里”心怀疑虑。
“一开始不想做农家乐,经营‘春天里’,因为觉得木头做的房子不结实,而且也担心小孩子长大以后没地方住。
”阿春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春天里’现在不仅仅只是一个喝咖啡、吃饭的地方,周边也打造了环湖栈道、九品莲池等供客人休闲游乐。
”“春天里”为两层建筑,一楼为阿春及其家人的生活起居场所,二楼是为游客提供休憩的露天咖啡亭。
二楼视野开阔,一条小河从“春天里”前面流过,屋旁的大榕树枝繁叶茂,为“春天里”投下一片阴凉。
放眼望去环湖栈道、九品莲池及郁郁葱葱的树木相映成趣,大自然的清新迎面扑来。
“春天里”于2015年10月开始打造,春节对外营业。
仅在春节期间就接待了上千人,一天收入能达到200元。
据中廖村副支书高俊介绍,中廖村作为47个美丽乡村之一的村庄,是一个纯黎族村庄,现有812户,总人口3350人,2014年人均收入680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和村民外出务工收入。
2014年,中廖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2015年,中廖村因零违建的传奇以及整个村庄无吸毒人员、无上访人员、无刑事案件的美誉一炮而红,成为三亚首个“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
2015年10月,三亚市吉阳区启动中廖美丽乡村建设,一期工程于2016年2月基本完成。
二期工程已经在5月开始建设。
“第一期主要是集中精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第二期主要是打造一批旅游产业,结合民宿,争取让游客留下来,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高俊说。
民宿、特色产业让乡村留住游客朝南村50岁的蓝日新经营着一家名叫“阿??龙?k”的农家乐。
在打造美丽乡村之前,蓝日新以务农为主,尽管辛勤劳动,一年收入也只是五六千元。
中廖村打造美丽乡村后,他主动申请开农家乐。
“在今年黎族的‘三月三节’的一天里,阿??龙?k来了大概一百人,一天就赚了几千块。
”蓝日新告诉《小康》记者,他现在正在装修民宿用的房间,等装修好了之后,游客不仅可以在阿??龙?k吃饭,还可以住下来体验乡村的生活。
但是,民宿的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政策的制约。
“按照现有的政策,民宿的面积不能超过270平方米,所以民宿规模发展不起来,受到很大的限制。
”高俊告诉《小康》记者,“面对这一情况,在等待政府的政策倾斜之外,村委会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成立了中廖村开发有限公司,打算让村民入股,产权归村民,以公司的形式去发展民宿业。
”走在中和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上,高俊看着路旁一片开阔的土地,憧憬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和花海、采摘园等特色产业打造完成的情景,“我们这里有青山,有绿水,有蓝天大海,将来游客可以在花海举行婚礼,也可以在果园采摘果实。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助力精准扶贫43岁的吉阳区罗蓬村村民兰学明,前几年因事故导致右脚微残,与他同岁的妻子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533元,属于农村贫困人口。
针对极端贫困的村民,三亚市旅游委通过“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进行精准扶贫,联系三亚市旅游协会、芒果协会等单位和企业帮助兰学明家庭摆脱贫困。
今年5月,兰学明家耕种的2亩芒果,1亩半槟榔在“一对一,点对点”的帮扶下收入达到一万多元,而下半年槟榔收入和养殖收入预计达到8000元。
旅游业的精准扶贫是旅游大市三亚的一个特色,根据《三亚市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三亚市各区各部门按照部署,制定相对应的行动方案和计划,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政策措施具体落实到户、到人。
同时,三亚市还支持鼓励各酒店、旅游公司等社会经营组织开展“企业对贫困村”的爱心扶贫活动,鼓励旅游企业充分利用贫困地区农村独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业农村田园风光,促进农旅结合,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和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三亚市已经有31家企业与31户133人一对一结对帮扶,主动深入农户了解情况,以发送慰问品、安排就业或发放补贴等多种形式帮助脱贫。
而根据《三亚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5―2030年)》和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名单,三亚已确立育才10个、原高峰乡5个以及崖州区抱古村等16个贫困村村委会为旅游扶贫开发的对象,通过发展“旅游+农业”、“酒店+民宿”,推动旅游扶贫的有效实施。
力争一年攻坚脱贫、两年巩固提升,两年全面提高,并通过示范村委会的引领作用,推动“酒店+民宿”模式的全面推广,确保三亚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篇二:大别山旅游开发精准扶贫诗词】大别山旅游开发精准扶贫诗词大赛作品录观黄土岗镇千亩荷池湖北麻城周光辉故地回眸万象新,池池翠绿见精神。
清香十里人尤醉,貌似秋来更似春。
题龟山红杜鹃湖北麻城周光辉满目青山尽是情,如诗花海世人惊。
殷红不是飞来物,十万先驱血染成。
题黄土岗小七园古松群湖北麻城周光辉枝如铁骨干如铜,不畏东西南北风。
根在青山黄土里,乱云飞渡总从容。
题桃林河村湖北麻城周光辉亭阁楼台万象新,沙洲今日又逢春。
井沿泉涌桃花烂,院里鸡鸣碧树茵。
孝举修来婆媳睦,善行赢得祖孙亲。
麻城再现芬芳地,尽是中华精气神。
党旗之梦七律二首湖北麻城梅基学(一)当年大别党旗扬,今日风光赤县张。
白马尖游飞白马,天堂寨览享天堂。
春鹃花海遨舟逸,秋叶红山旅辇忙。
瀑布幽溪敷彩币,奇松怪石驻银行。
(二)当年革命党旗扬,今日扶贫德政彰。
光伏路通潜虎跃,职培科普卧龙翔。
雪中送碳温馨仕,锦上添花快乐郎。
致富峦腾千里马,经商城翥万家凰。
我唱山歌谢党恩湖北麻城张刚毅德政春风暖僻村,帮扶精准斩穷根。
专家杏月传新技,公仆兰秋送子豚。
叠岭盘腰开道路,荒沟织网达乾坤。
安康不再祈天赐,我唱山歌谢党恩。
游龟山茶溪大峡谷湖北麻城刘兴义风光何处觅,峡谷色迷睛。
远望山堆绿,近闻水抚筝。
峰奇云里耸,瀑秀石间鸣。
人在川中走,恍如仙境行。
回阎河镇坡上塆村扶贫点湖北麻城刘兴义一别坡塆二十年,扶贫旧事忆还鲜。
蚕桑起步开财路,工企兴村掘富泉。
政策惠民山水绿,乡亲自力小康圆。
喜看长岗容颜改,百姓安居乐似仙。
也题精准扶贫湖北麻城刘兴义为图精准步乡村,问暖嘘寒送党恩。
拔掉穷根民富足,蚍蜉难撼我昆仑。
赞盐田河紫薇开发扶贫项目湖北麻城林志谋昔日荒芜乱石冲,今朝岭上紫薇红。
花张笑脸迎宾客,鸟唱和音浴惠风。
开发扶贫寻善计,旅游兴业立新功。
招来老弱传科技,致富奔康摘病穷。
赞扶贫医疗队湖北麻城林志谋(一)只因慢病致家贫,天使今来疾苦询。
吃药检查全免费,嘘寒问暖胜亲人。
(二)白衣团队下农村,为治贫穷去病根。
精准帮扶一对一,家家送进小康门。
釆桑子?麻城杜鹃花湖北麻城马福崇谁言四月芳菲尽?满岭花鲜。
血染红毡,红透巍巍大别山。
仙娥百万翩翩舞,蝶醉蜂欢。
四海争观,无愧中华第一鹃。
(注:2011年,中国花卉协会授予麻城市“中国映山红第一城”称号。
)老农心声湖北麻城马福崇苦守山村几十年,年年都是老三篇。
乡官教我扶贫策,白菊红莲赚大钱。
麻城红杜鹃湖北麻城胡水英(一)满山的青翠怎能遮着你的娇美蜿蜒崎岖的山路怎能挡着你的韵味于百万年前是谁将你安放在龟峰山的青山绿水间爱的期限何止是百万年蕴藏在心底的激情淋漓尽致的渲染红要红得如火般炽热粉又粉似少女纯真的脸蛋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是子规万年不变的信念陶醉于花海的人呀你是否忘了闹市的羁绊生命地怒放正如麻城红杜鹃(二)昨夜春风倏忽来,千丛万朵一齐开。
青山酿好陈年酒,片片绯红醉客怀。
大别春来湖北麻城吴昌发大别春来大不同,万方仪态独称雄。
山山水水江淮韵,寨寨村村吴楚风。
桃李摇芳如锦艳,杜鹃啼谷比霞红。
试看四海观光客,尽在诗廊画境中。
大别山素描湖北麻城周杰民晴日峰峰掛画屏,流泉飞练管弦清。
春有百花妍野谷,秋燃红叶尉霞云。
栗熟球球藏琥珀,柿沉树树掛红灯。
更有冬来飞雪舞,吊锅米酒煮温馨。
春到山乡湖北麻城周杰民曾经舍命救伤员,红根自此扎深山。
虽贫不改移山志,有梦常思致富源。
喜逢精准施良策,更遣帮扶荡穷关。
攻坚已鉴初心在,自信春风带绿还。
金唢呐(歌词)湖北麻城熊明修清风过山岗,紫燕绕画梁。
是谁吹响金唢呐,精准扶贫进山乡。
农家争备种,遍野人机忙。
惠民政策暖人心,朵朵花儿暗生香。
啊,金唢呐,吹太阳,吹得大地暖洋洋,吹得人心乐悠畅。
深情藏沃土,苦乐共品尝。
是谁吹响金唢呐,扶贫大军返山乡。
挥汗播新绿,喜看禾茁壮。
惠风和煦送真情,人人都来享春光。
啊,金唢呐,吹太阳,吹得五谷金灿灿,吹得日子亮堂堂!精准扶贫湖北麻城汪中学扶贫入户访乡民,越岭翻山岂惧辛。
疾苦原因深研究,收支情况细查询。
解囊献策施援手,产业帮扶助脱贫。
网络营销无积货,旅游开发有来宾。
马牙山湖北麻城汪中学东木马牙山,清溪碧水潺。
巉岩相竦峙,峻岭互接连。
曲涧小鱼戏,深潭游客观。
崎岖幽径险,高士乐游玩。
杨岭岗湖北麻城汪中学一岗名杨岭,峰峦入九霄。
林间飞鸟噪,头顶彩云飘。
路险山人走,村幽秀木包。
名山出古寺,香火不停烧。
熊家铺太阳能路灯湖北麻城彭国斌玉柱街边立,银盘向日倾。
凌寒尤壮志,沐雨亦坚贞。
已把芳心许,还将路客迎。
春秋冬夏日,夜夜送光明。
精准扶贫诗三首湖北麻城宁大宏访贫驱寒踏月进农家,木凳相依话稻虾。
挖准穷根商富计,言欢不觉日飞霞。
扶贫轻身重任住农家,送款捐肥植菊花。
携手秋来香万里,眉开笑语敬甜茶。
脱贫春风惠雨聚农家,滋养枯枝吐壮芽。
智益心舒钱袋鼓,小康路上再光华。
过精准扶贫点张家畈李家冲湖北麻城王小燕雾雨空濛昼若昏,出城百里慰寒门。
新苗盈野妆秋色,红柿满枝妍远村。
但令农家能脱困,漫将铁石也留痕。
还期明日东山好,米酒年年带笑温。
注:张家畈李家冲,位于麻城东山一带,产老米酒,有民谣唱曰:“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
游桐枧冲瀑布湖北麻城李世明问此灵山属哪宗?缘来偕友碧瑶逢。
青藤曲径秋声老,红叶苍苔日影重。
叠石千层吹白雪,游云数朵隐仙踪。
谁家宝地如相借,明月归心听晚钟。
【篇三: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综述】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综述2014-10-17 10:10:50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字号:[大中小] 选择背景色:今天是我国的首个“扶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