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风水林
风水林
可见,古代先民们早就认识到林木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小气候的功能,把禁止砍伐森林看作是“吉”的表现,把肆意破坏森林看作是“凶”的行为。因此,风水理论常把“土高水深,郁草林茂”(《葬书?内篇》)的生态环境看成是理想的风水环境,并且把“气好---林茂---大吉”相联于一起。所以古代先民们一方面通过“好气场”的外部表现,即林木茂盛来寻找理想的生存环境;一方面通过广植林木或保护林木来获得好
2.2 风水林的渊源
2.2.1
村落宅基风水林:此类型风水林是渊源于上古时代的社神崇拜。《礼记?郊特牲》言:“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可见,“社神”是土地神,是古代社会里一位非常重要的神袛,它是古代人们的衣食父母。古代人为了捕捉社神的存在,以便祭拜祈祷,用社主作代表的实体,作为社神的依附对象和标志。社神的标识多种多样,或以大树为主称“社树”,或以丛木为主称“社丛”,树木便成为“社主”的标识。早期的社主大都选用丛林中五大三粗、枝繁叶茂的自然树木。《墨子?明鬼下》:“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位。”这里“丛位”就是“丛社”。社必有树,不同时期不同的社,所植树木不同。《论语?八佾》载:“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可见,树木与社不可分地相联系于一体,社的神灵当然也就要附于树上。《汉书?郊祀志》曰:“及高祖祷丰、枌、榆社。”颜师古注云:“此树为社神。因立名也。”在长期宗教生活中,社树就具有社神的宗教意义,如福禄、国祚、国运及宗教祖先、故里亲亲等内容。所以社树作社的标识,易为人们所接受,无论是本地人、还是迁徙的流民,多受到树木的恩惠和庇护。把树木种植在村边和宅旁,久而久之便成为村寨和居宅的象征。村落宅基风水林就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社神或氏族祖宗崇拜的延伸与派生,相信他们的好坏会预卜未来的祸福吉凶。培护村落居宅风水林成为封建宗法制度下祖先崇拜的表现,为民间接受仿效。广西、湖南、贵州苗族地区在每一村寨中都植有风水林或树,相信这些树木支配着人们的命运。云南沧源班洪地区的佤族人村寨都有“鬼林”(即“神林”)被称为“龙木依吉”,即树木之神的意思。2.2.2
浅析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
图1 西京古道(乳源段)分布示意图张文祎 潘建非*(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ZHANG Wen-yi,PAN Jian-fei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浅析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Geomantic Forest and Pond System in Hakka Villages along Xijing Historical Trail摘要:风水林和风水塘是粤北客家古村落重点经营的典型风水要素,不仅能反映粤北地区的乡土自然资源,还与区域内人们的民俗风情、文化信仰息息相关。
以西京古道(乳源段)客家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人工式和自然式风水塘,以及风水林中村口林和龙座林的特征和功能,最终揭示风水林塘体系对区域小气候调节的作用,反映客家村落与自然间的和合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以此说明风水林塘文化复兴在西京古道活化利用中颇具意义。
关键词:风水林;风水塘;西京古道;粤北客家村落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9)02-0034-07收稿日期:2019-02-02修回日期:2019-04-03Abstract: Geomantic forest and ponds are key elements of Hakka villages in northern Guangdong. They not only reflect the local natural resources, but also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lk customs and cultural beliefs of people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takes Hakka villages along Xijing historical trail (Ruyuan Sec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field research,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artificial and natural ponds, and the geomantic forest which in front of the villages and behind the villages. Finally, the research reveals the role of the geomantic forest and pond system in microclimate mediation. It reflects the fusion relation between Hakka villages and nature, and the ecological wisdom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est and pon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Xijing historical trail.Key words: Geomantic forest; Fengshui pond; Xijing historical trail; Hakka Village in North Guangdong1客家人的古村落风水观西京古道(乳源段)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从属于粤北秦汉古驿道,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既是中原文化进入岭南最早的古道线路之一,也是广东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的线型物质文化遗产。
浅析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
浅析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特色美食、美景、文化等各种旅游资源。
而客家村落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村落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
其中,西京古道沿线的客家村落风水林塘体系更是备受关注。
接下来,本文将从风水、林、塘三个方面浅析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
一、风水西京古道沿线的客家村落均有独特的风水文化,地形、地势、水源、空气等等都被认为是风水学的重要因素,是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方式。
在风水学中,流动的水源被认为是非常有利于吸纳自然界的气息,旧社社的风水体系便形成了林塘的自然景观。
据资料记载,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岁以上,久经岁月打磨,千姿百态的建筑在祖辈的传承下,极其注重村落的玄学风水,大多数村落的建筑处于山脊线、山脚线,方位较为明确。
二、林在客家人的建筑、风水方面,林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
在古时期,林地是人们最好的防卫措施,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
因此,保护和发展林地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有效的调节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差异。
在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中,大多数的村落都有着浓郁的林地和原始的自然景观,这些林地不仅能够保护环境,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同时,在风水方面,林地也非常重要,它能够有效的吸纳阳气,保持空气湿度,并能够有效的调节村落内外的温度。
三、塘塘是古代人类的一项重要技术成就,是流域大面积土地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的一种形式。
在西京古道沿线的客家村落中,许多村落都涵盖着塘,比如盐洲村、石井村、鸡山村、牛山村等。
塘的存在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够提供村民优质的农业水源。
在风水方面,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吸纳外来的水流,保持村落的阴气,可以保护本地的气场环境。
综上所述,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极为重要,林塘风水的独特构建使得西京古道沿线的客家村落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地方。
客家风水林
客家风水林客家农村民房多为依山建造,屋后几乎都有一丛浓郁茂密的树林。
纵然是在平坦地形上建房,也要在屋后人造土坡(当地叫做花台)上种植四季长青的各种竹木,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上百亩,当视房屋规模而定。
这些树林,大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有的是单家独院后面营造,大多则是以自然村落后山成片营造,树龄已有数十乃至几百年的历史。
这些树林,起着固水土、挡风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保护房屋的多种作用,当地称为风水林,亦有称水源林。
诗云:“深山最深处,禽落自成村;结庐在山顶,圭窦而荜门。
牵牛天上出,鸣鸡林外闻;方知吾客族,住遍岭头云。
”客家人在那里开荒种地,种植树木,依山靠山,赖以生存,因而祖祖辈辈爱山而更爱树。
风水林就是古代人们深受风水思想的支配,认为对平安、长寿、多子、人丁兴旺、升官发财具有吉凶影响的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林木。
他们把风水林看成是希望的源泉,而把风水林的长势当成是全村盛衰的标志,故客家人对风水林情有独钟,推崇备至,爱护有加,世代相传,立下乡规民约,共同维护风水林的繁荣昌盛。
风水林中的树木,多为耐贫瘠、干旱,生命力较强的榕树、樟木、楠木和竹类。
这些树木大多都是树干高大、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浓荫蔽日,一般都能活数百年,甚至于经千年风雨而始终枝繁叶茂!客家人种植风水林是深受前人风水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风水林的长势好坏对族人的平安、长寿、多子、人丁兴旺、升官发财具有重大影响,村落宅基风水林就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社神或氏族祖宗崇拜的延伸与派生,相信他们的好坏会预卜未来的祸福吉凶。
如今,只要随随便便在客家乡村走走,便可以见到各种果树或是不知名的参天古树围绕着乡头村尾。
客家村落风水林主要有四类,一是水口林,主要种植在村落的水口处,具有护托村落生气的风水意义。
水口是村落的总出入口,也是一村一族居民盛衰荣辱的象征。
水口常常是三向环山、一向出口。
客家人爱说,只有在水口处种植大片村落水口“风水林”,才能保护一村生民之命脉,抵挡煞气(东北风和北风)的侵入。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德先楼的审美探析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德先楼的审美探析作者:曾志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8期摘要: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本文从八个方面简单阐述紫金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德先楼的美,以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古建筑的重视,进而携手保护好、传承好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关键词: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美学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97-02在客家地区有着数以万计的奇特建筑群,这些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就像是一曲曲“凝固的音乐”,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河源客家民居作来其中的一部分,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体现着河源地域建筑的风貌特色,延续着河源人民生活的传统风俗。
德先楼位于河源市紫金县南岭镇高新村,是乡土艺术客家文化的“古董屋”,是河源地区为数不多且保存完好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且南岭镇地处河源、惠州、汕尾、梅州四市交界的特殊位置,故该楼可作为考察南岭乃至紫金近现代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
从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本质特性来分析,德先楼的美感主要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一、环境美客家民居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它一方面表现为强化、突出建筑与环境的整一和合,注重建筑环境的人伦道德之审美文化内涵的表达;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追求一种淡雅质朴之美及对自然的直接因借,与山水环境契合无间。
德先楼位于山峦叠嶂,溪流密布的南岭镇,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坐南向北,建筑面积约2080平方米。
随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拾级而上,它背倚我县最高峰武顿山、文笔峰,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两侧有清澈小溪自北向南逶迤而流,光照充沛,空气清新流动,像从山间长出来一样,与青山绿水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环境优美静雅。
二、造型美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美体现于其造型。
德先楼整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座,落差八米,用左右横屋拖出两杠连接,用余坪隔开,禾坪主要用于晒谷、乘凉和其他活动。
生态史视野下的赣南客家风水文化探讨
生态史视野下的赣南客家风水文化探讨[提要]赣南客家地区的风水林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风水信仰满足了当地客家人生存、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当地人文生态的和谐。
[关键词]生态;客家;风水文化[作者简介]郭起华(1977-),女,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柏海珍(1972-),女,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
(江西赣州341000)近代以来,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人类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环境急剧地受到了破坏,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人类已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重威胁,环境保护运动因而风起云涌,成为社会运动的主流,生态意识成了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
一、关于赣南客家风水文化风水术,又称堪舆术,是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又是一种流传至今的民俗现象,它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
从古至今,风水民俗盛行于客家人聚居之地,成为客家人生产、生活活动中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又处在恶劣环境的客家人笃信“风水”,“以为凡人的成功失败,均定于他的相格命运;而相命好坏,又与屋场祖坟的风水有关;家里有好的屋场或坟茔,则虽如何困顿,亦会有发迹一天;没好的风水,则子孙,相固不佳,命亦决不会好。
”…因此,营建住宅和修建坟茔,必先登风水先生家门,或在赶集之日,在街上寻找赶集的风水先生,向其说明拟建房或葬坟原委,恳求先生鼎力主导,然后请他踏勘选址,寻龙点穴,确定坐朝方向,并且根据业主或祭者的生辰八字由风水先生择定某吉日吉时动工,某吉日吉时竣工。
如宁都直隶州日,“葬高则受风而蚁生,葬卑则受湿而水至,州境地势然也。
故迟葬自是人子之慎。
谓以福荫之故而久暴其亲,殊不尽然。
然迟之又久,至使曾元之孙上葬高曾之祖,此何说也!至无端侵占,每以兴讼,则形家之言,误人不浅。
”又“地多山谷,葬高受风则蚁生,葬卑受湿则水至,诚哉择葬之宜慎也。
古代风水林解析
古代风水林解析风水林是指为了保持良好风水而特意保留的树林,南方不少乡村的特色。
不少村落在选址时,考虑到风水上的因素,通常会在茂密的树林旁兴建,令其成为村落后方的绿带屏障。
风水林按其分布特点,可分为挡风林、龙座林、下垫林三种。
这三种风水林,实际是好风水最大原则“山环水抱必有气”的一种具体体现:挡风林所起的作用是左右砂环,龙座林所起的作用是背有靠山,下垫林所起的作用是前有朝山案山。
风水林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等基本类型挡风林又叫挡煞林,大自然的神秘表现在方方面面,古人称之为“煞气”的东西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这种“煞气”来无影去无踪,防不胜防,它能在不知不觉中致人于死地,只有风水先生有办法识别它、制服它。
现在某些人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它,“所谓‘煞气’,大多是寒冷的北风包括西北风和东北风,由于它严寒,容易使人受凉得病,或使病情加重;但是,有一种玄乎其玄的‘煞气’,并不是十分寒冷的气流,只是由于处在它的风口上,风口是气流变化很敏感的地点,冷热变化很快,风力时强时弱,风夹着雨,对墓地、墙壁有不可小看的侵蚀力、冲刷力。
”前论将“煞气”与寒风等同视之,后论又将“煞气”与气旋混为一谈,都没有切中要害。
假如非要将“煞气”同现代科学概念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可以机械地将“煞气”视为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磁力线(磁场)”、“射线(离子或粒子流)”等。
由于树木对这些物质有阻挡或减弱的作用,所以森林有挡煞的作用。
挡风林,村落宅基风水林:在村落宅基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生长保护的风水林木。
村落宅基风水林主要有四类,一是水口林,主要种植在村落的水口处,具有护托村落生气的风水意义。
水口是村落的总出入口,也是一村一族居民盛衰荣辱的象征。
一般种植在盆地的水口之处。
山间盆地,在小河或小溪流出或流入的水口方位,就有一个缺口,如果这个缺口在西北方,正是寒冷的冬季风侵入的大门,如果这里不种上风水林,“煞气”便会乘虚而入,必将导致好“风水”跑掉,引起破财或损丁(死人)。
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作者:杨柳静来源:《广东第二课堂(中学)》 2020年第7期插图 / 熊家婆插画工作室责任编辑 / 周锦宜杨柳静客家围龙屋是一种传统的客家民居。
自秦汉起,客家先民就从中原地区辗转迁徙至赣闽粤等地。
笔者是梅州客家人,记得儿时家乡四面环山,交通极为不便,即使到了现在,从乡村到县城也要绕过层层叠叠的山。
听家乡一些祖祖辈辈住在山窝里的老人说,从前山里土匪横行,野兽出没,客家先民为了自保,团结互助,聚族而居,因地制宜,建成具有兼具防御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围龙屋。
再次回到家乡,已是而立之年,站在围龙屋前,对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凝视祖辈留下的劳动智慧结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围龙屋源于唐宋,盛于明清。
这种由客家人沿袭中原文化,又结合岭南地缘特点发展而来的独特建筑,被认为是中国五大特色传统民居建筑之一。
围龙屋的主要特点在于选址讲究,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既实用又美观。
围龙屋的选址必须符合靠山、近水、向阳等条件。
大埔名士张弼士的故居,便是一座长方形的围龙屋,门前是宽广的田野,后面是流淌而过的河水,河旁是郁郁葱葱的大山,不但保护屏障浑然天成,而且占尽田园山水之美。
围龙屋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客家的传统风水理论。
青山绿水怀抱中的围龙屋整体通常呈圆形布局,以禾坪为界,分为两个半圆结构,前半部分为半圆形的池塘,后半部分为半圆形的房舍建筑。
禾坪是池塘和房屋之间的一大片长方形空地,是居民活动和晾晒的场所。
记得儿时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这跳绳、跳格子、追逐嬉戏。
农忙时,这里是全村人的晒谷场,节假日大家都喜欢聚集在这里庆祝,过年祭祀、交公粮、开大会也都在这里举行。
禾坪前半圆形的池塘主要用来养鱼、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
除此之外,池塘也是天然的肥料仓库。
每年春耕之前,人们就纷纷挑塘泥肥田。
禾坪地势很开阔,站在屋前眺望,禾坪、池塘、菜地、农田、河坝层层铺展,由近而远的乡村风光一览无遗。
由此可见,围龙屋真乃精挑细选的风水宝地。
围龙屋的后半部是依山而建的房屋建筑。
浅析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
浅析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西京古道是古代贸易路线之一,其南起江西鄱阳,北至陕西岐山,全长近2000公里,经过了众多的山峦河流,穿越了多个民族区域。
在这条古道沿线,有许多传统的客家村落,其中的风水林塘体系是这些村落的一大特色。
所谓的风水林塘体系,指的是在客家村落中,人们通过利用自然的地形和水源,在周围开垦出一片片耕地,保留一些防风和涵养水源的树林,同时在耕地中间挖掘一些较大的水塘,用于农业灌溉和供给日常生活用水。
这种体系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自然的人文景观,也同样反映了传统的生态人居观念。
首先,风水林塘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风水学所说的“水聚则气聚,气聚则生生不息”,这种想法说明了水在环境中的重要性,而在客家村落中,水源的利用是很精细的。
沿途有不少山坡地和深谷,人们在它们到达的高峰处挖掘大量塘口,水从高处流入便形成了许多水网和水潭。
水潭周围都种着杨树,杨树的叶子纺织出来的布是优秀的防震材料。
杨树的树皮可以用于造纸,紧随其后的是一个树林,这样的层次结构不仅能够处理农业用水,还能在周围增加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生物居住。
其次,风水林塘体系增强了村落的风水能量。
在中华文化中,风水学思想的流行已经有千年历史了。
风水学强调的是在环境规划过程中,如何利用地理地貌和风水能源,并改善环境布局,以让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运势。
而在客家村落中,风水林塘体系被设计成一种完整的风水环境。
水聚了则安宁,山高了则疫病降低。
同时,水波流进塘口,形成“龙口”,而林木也形成了“虎背”,“龙口”和“虎背”来自古代文化中的“龙虎之气”理念,被认为是能在村落中引入吉运和好运的地方。
最后,风水林塘体系也增添了人文景观。
在客家村落沿线,有许多水潭环抱着山,并完好地保存了自然树林。
水潭被视为是村庄的心脏。
在这里,人们可以的娱乐和休憩,并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这些水潭周围都有自然搭建的石头小桥,和小而美的亭子和茶座,这些都为村落增添了柔和而自然的景观特色。
浅析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
浅析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西京古道是一条连接京杭大运河和淮河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素有“宋代首要通道”之美称的古道。
这条古道沿途经过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客家村落,其中的林塘体系被誉为客家村落的重要风水系统。
何谓林塘体系?林塘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指村落周围环中有水中有林,这种环境条件下的村落被认为是风水最好的。
林塘体系在客家村落中相当广泛,尤其是在西京古道沿线,可以说是非常显著。
林塘体系对于客家村落的维护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林塘体系可以净化村落周围的气场。
村落周围的水可以吸收周围杂质和废气,达到净化环境的作用,使人们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中。
其次,村落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林木,可以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
夏天,炎热的阳光会被树林所遮挡,为客家村落带来一丝微凉,为村落中的居民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再者,林塘体系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周围的水体可以提供生态水源,村落内人们可以靠着打鱼、种 planted 和养殖起家,进而发展,“小康村”第一步。
在西京古道沿途,有一些著名的客家村落例如,太和堂村、金山村、镇淮堰村等,其中金山村被誉为“北方客家第一村”。
金山村位于镇淮河的两岸,河的南岸有山,河的北岸是平地。
古时候,金山村的东侧是一片云山,南侧是一片古林,构成了一道自然的防御线。
这种地形极具优势,既防备了外敌的侵袭,又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村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金山村的河北岸,沿河而建的一排老房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因其河边原有丰富的湖泊水库和周围郊区的山林丘陵环绕,又常有“河在西,山在东,风水宜人,生意兴旺”的美誉。
总的来说,西京古道沿线的客家村落古朴典雅,建筑风格独特,天然的林塘体系为村落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给予了村民保护和发展自身的庇护和助力。
客家建筑文化研究-九月博客
方形ffl楼 人埔湖寮蓝氏绳武楼<方楼>
兴宁宁新刘氏大刘厘
六、围龙式围屋
-\~' 酣
深圳龙岗刘氏田丰丨丨|:居(闽村)
二、圆形ffl楼 饶平上善许氏启明楼(兴圆宁围罗楼岗) 袁氏善述围(四炻楼)
十二、碉楼 始兴太平竹氏憩#阁(碉楼)
半月形围楼 大埔桃源谢氏德馨觉(半I丨楼)
八、堂横式闲厘 兴宁新陂刘氏五堂厘
风水观念
客家风水观念的表现形式
1、 看地脉,有叫觅龙 2、 观“水口” 3、 不建围龙屋的”堂字屋“屋后必须建短围墙,以防外人动土而伤了本屋的”龙脉“ 4、 德修运昌一道德与风水 5、 负阴抱阳一坐向与风水 6、 九曲萦回一排水与风水 7、 收纳交泰一门户与风水 8、 镇凶纳祥一生活与风水
客家风水
阳 ^——、 房舍建筑
主恷建
阴半 池塘
筑 月形
围屋总体布局示意图
)
) >
、装客装“纹客为此:辟麒竹“其抖导色各魅^..#--家饰和样家动半邪麟先水次次家等之要-/vtIu逑感集于外常彡人中相居、、一琢沛建色谐中物富,是,,真.fji”常的化喜“农实峦龙筑金中大墙见,通制的、。flISI装色,在门的黄过逑和风cfijxliUII 纹 煞 鹊 林 业 现 头 疋的 等 和饰常客和,色色色筑阴水^JIlffLnM;!-.来 物 样 的 等 木 的 无 法 要的足黄家室红彩彩色阳和、发被作,兴命行五、S色施常建内涂搭黑将彩均谐水装符“挥人陚用龙则脉平要/I 彩与出筑墙料配“的衡。析家”装物予足宅”衡素。*-有建现被有与天运的中饰水必、Mlfll&J,了意來两黄筑于顶,用红,:人风风图风家的nm..IFF识传个木建彳红于色合都水、水符水建代,CL 龙达主黑雕筑象土客逍和。作的筑表林、ITI 要题用器象常的的征本家金”循谐、.是木-通两展的物征白纹外天色逑色的着关畋第m 装主。纹等内龙样墙主筑彳观五系、则1饰要样类涵怍红上而,要木有念行,宅大纹可別和必要,白用质时纳、S6--.IIC 样绕以纳纹索。败绿去黑色于构还入存而和分这福鬼色主建件有了实、、L
闽西客家土楼民居中风水因素的探究
闽西客家土楼民居中风水因素的探究
熊海群;张怀珠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客家民居主要集中在闽西、赣南、粤东和粤北等山区。
赣南客家民居以围屋最具代表性,粤东和粤北则分别以围龙屋和围楼最为有名。
闽西客家民居大体上可分为群体住宅和土楼两大类,而土楼住宅是闽西最具特色的民居。
【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熊海群;张怀珠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武汉华胜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闽西客家土楼民居解析——以福建上杭绳武楼为例 [J], 吉慧;温沛纲
2.巴渝传统民居中的风水探究 [J], 黄潇
3.闽西客家土楼建筑艺术在现代首饰中的借鉴启示 [J], 王舒祺
4.建筑风水文化的内涵与实用功能及在下梅民居古村落祠堂中的应用 [J], 杜盈盈;孙西杰;李明君
5.600年,在颤悠中屹立——闽西客家土楼之精华:南靖下坂村“东倒西歪”楼 [J], 晏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
浅析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摘要】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其中的风水林塘体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介绍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以及风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分析了这些村落的地理位置分布、风水对建筑规划的影响,林塘在村落中的作用,以及风水林塘体系在具体村落中的体现。
考察了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风水林塘体系的综合作用,以及传统文化在村落中的延续与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的风水林塘体系,探讨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促进对客家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风水、中国传统文化、地理位置、建筑规划、林塘、风水林塘体系、综合作用、传统文化、延续与发展1. 引言1.1 介绍西京古道沿线客家村落西京古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商贸通道之一,沿线分布着许多保存完好的客家村落。
这些村落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
客家人以勤劳、勇敢、团结著称,他们在西京古道沿线生活、繁衍,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聚落风貌。
西京古道沿线的客家村落多建在山间或临水而建的地理环境中,周围山林环绕,水系纵横,风水环境优越。
这些客家村落多为石砌长墙、青瓦白墙的传统建筑风格,保留着古老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客家人深谙风水之道,注重环境的布局和气场的调和。
他们常在村落周围修筑林塘,以保护村落免受恶劣环境的侵害,同时也为村落增添一道美丽的景观。
风水林塘体系在西京古道沿线的客家村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这些村落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气息。
1.2 风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风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被视为影响人们命运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元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的概念源自《易经》,认为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影响,人类可以通过调整周围环境和布局来获得好运气和福祉。
风水被认为是自然界气场的流动分布,包括山脉、河流、湖泊、道路、建筑物等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奇妙的宇宙秩序。
客家人的住屋问题
客家民居,可算得上举世称奇。
世界上的人文学者,甚至称之为“无与伦比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这指的是闽西南的土楼。
客家民居除土楼外,还有更具特色的围龙屋、方楼、角楼种种,在中国建筑史上,蔚为奇观,让人赞叹不已。
客家人的居住方式是一种以围堡式大屋(这包括了围龙屋、村围、土楼等所有客家民居在内)为中心的聚族民居,把生产、生活与族群成员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民系特色并有相应的地域特色的居处方式。
从江西的土围子,到福建土楼,再到粤东围龙屋,以及沿东江出现的排屋楼、围堡,客家围楼呈现出如下演变的规律:随境赋形,这恐怕是围龙屋因应地理气候与自然环境的第一重要转变;从单一的功能,如防卫、聚族而居,向审美的提升,由简陋走向华美,由粗拙走向成熟,这便是第二个大的转变;由封闭走向开放、闭合的围开放为“U”形布局,这一变化更是显著;兼之风水林、花胎、半月塘的加入,使其建筑的生态理念与实践层面更精致与到位;中西合璧式的新建筑,如联芳楼等的出现,使之对外来文化的引入、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有了更引人注目的发展。
土楼迁移到闽西的山区中,“土围子”的创新便显而易见,出现了圆楼、方楼,而后,又有了半月楼等新形式。
从人文环境来说,大山中,已不再受到来自北部平原一波又一波的中原文明的冲击,有了相对独立发展的条件,客家民系本身也就是在这里凝结,形成与定型的,从而使其居住形态也一般能自主发展。
聚族而居及防卫功能的强化,加上自然环境的催化,使恪守代代相传的风水术的客家人,有了在自然、人文生态上的又一次选择,这一来,土楼也便应运而生了。
围龙屋到达粤东后,由于地域上的变化、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创新的程度、科学化的程度也显著了,这便是围龙屋的出现,屋后的风围(或称“风水林”)无疑是生态伦理之需要,屋前的半月墟、围中后位置上的花胎,也就不仅有生态、更有审美上的进化了。
创造围龙屋的主人,就是宋元时期第三次南迁至粤东地区客家的后代(围龙屋的产生年代当在明朝)。
客家的石旗杆和“风水林”
客家的石旗杆和“风水林”
激励后人的客家“华表”
在广东客家地区,不时可看到一种用石柱雕成的旗杆,或者在两块石柱中间镶嵌的木旗杆。
这种旗杆,人们称之为客家人的“华表”。
客家人的“华表”,多在家族宗庙或屋前或陵墓前竖立,它分石制的石旗杆和用石柱镶嵌的木旗杆。
石旗杆用花岗岩石条凿成方形或圆状石柱,柱上雕刻盘龙、翔凤、祥云一类的吉祥图案和其他装饰物,貌似旗杆,故名“石旗杆”。
木旗杆为两块石柱中间夹一高达10至15米的木杆,同样雕上龙凤狮虎之类。
石旗杆一般高约五六米,先用精选的花岗岩条石凿成一段段圆形或方形石柱,每段下面有一块四角或六角或八角形的石底座。
然后,再把它们一段一段地衔接。
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类型与特征
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类型与特征姚琛【摘要】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可以分为杠屋、堂横屋、围龙屋、围楼以及其它共五大类,其装饰可分为功能性装饰、功能性与审美性结合的装饰、审美性装饰三大类.它们在历史上存在着前素朴后繁复的装饰程度之别;在装饰区域上存着在重礼仪厅堂轻生活空间的轻重之别,在装饰风格上呈现出质朴简洁而又不乏雅丽的特点;尤其是兴盛期的下堂大门门壁装饰,出现了定式化的设计.【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5【总页数】6页(P20-24,38)【关键词】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装饰【作者】姚琛【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一个地域性支系,初步形成于南宋时期,经元明两代的继续发展,约至明末清初时,其分布格局基本固定下来,主要居住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地。
客家传统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建筑学领域,而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限于种种原因往往被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为了较为深入全面地理清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笔者所在的科研团队深入赣南、闽西、粤东北以及台湾等地,进行了以装饰艺术为主的田野考察①,本文是粤东北地区的考察成果之一。
粤东北的梅州地区是客家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客家传统民居遗存丰富且类型多样。
据官方普查,梅州地区拥有各类传统民居共计16461栋,其中梅县有2422栋、梅江421栋、兴宁4751栋、五华2106栋、平远1248栋、蕉岭874栋、大埔3433栋、丰顺1206栋。
[1]限于时间、人力和财力,虑及传统民居的分布及其与周边文化区域的相互影响,还需做到重要的民居类型不能遗漏。
因此,在考察区域上的设定上,最终确定一主(梅县)两辅(蕉岭和大埔)的田野考察方案。
在具体考察对象的设定上,我们又加入了民居装饰的保存情况、建造者的财力及品位、建造的时代等因素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以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及其围龙屋、梅县西阳丘氏大夫第(俗称“牛角屋”)、梅县南口潘氏德馨堂及其围龙屋、梅县白宫丘氏棣华居、梅县南口潘氏南华又庐、大埔车龙坪张氏光禄第、梅县南口潘氏承德堂、梅县雁洋朱氏继善楼、大埔大东花萼楼、蕉岭南磜郭氏方楼与树德楼、大埔湖寮蓝氏泰安楼等11栋客家传统民居为重点考察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民居风水林
客家民居风水林
客家农村民房多为依山建造,屋后几乎都有一丛浓郁茂密的树林;纵然是在平坦的地形上建房,也要在屋后人造土坡(称作花台)上种植四季常青的各种竹木树林,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上百亩。
这些树林,大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有的是在单独的院后营造,大多则是以自然村落的后山成片营造,树龄已有几十乃至几百年了。
这些树林,起着固水土、挡风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保护房屋的作用,当地称为风水林,亦有称水源林。
这些风水林是神圣不可侵犯,受到严格保护的。
客家多于南宋末年辗转南迁而来,大都落户于山区。
诗云:“深山最深处,篱落自成村;结庐在山顶,圭窦而筚门。
牵牛天上出,鸡鸣林外闻;方知吾客族,住遍岭头云。
”他们在那里开荒种地、种植树木,艰苦创业;依山靠山,赖以生存,因而祖祖辈辈爱山而更爱树林。
他们把树林看成是希望的源泉,而把风水林的长势当成是村落盛衰的表征,故客家人对风水林情有独钟,推崇备至,爱护有加,世代相传,立下乡规民约,共同维护风水林的繁荣茂盛。
关于风水林,大埔随处可见,较有代表性的有:西河镇黄
堂已故知名侨领、大实业家张弼士于1900年建造的
“光禄第”大堂屋,依山而建,占地4700多平方米,屋后一片宽广的风水林;自然村落大面积的风水林如大麻镇的小麻村、湖寮莒村等。
田家炳的家乡高陂银滩村背头山上一片苍翠茂密的风水林,乃是建村以来不见衰败的树林。
长期以来,村民谁也不敢上山砍伐,自觉维护。
其能如此,其中有一段禁山的动人故事。
说的是从前,乡贤百畴公曾主持订立乡规,规定砍伐风水林者初犯罚戏一台,重犯者加倍处之等等条文。
事后,百畴公却支使媳妇进山打柴,村民纷纷告到百畴公跟前。
百畴公便遵规自认罚戏一台,并当众向村民赔礼道歉。
村民见百畴公不徇私情,执法如山,居然大义罚亲,哪个还敢冒此风险呢?自此人人遵规守法,代代相沿不辍,风水林遂能经年苍翠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