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第1课土壤里有什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2.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
科学探究:1.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认识土壤的成分。
科学态度:1.知道土壤资源对植物生长、人类生活的重要性;2.意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具有探究土壤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壤样本、三脚架、金属片、酒精灯、烧杯、水、玻璃棒、放大镜、湿毛巾。
以上材料每组1套。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指导及预设学生生成)设计意图一、情景引入(2分钟)创设情景:教师出示“神秘礼物”。
1.提问: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珍贵的礼物?请你打开看看是什么。
预设生:学生打开礼物,惊讶是很常见的土。
2.提问揭题:土壤珍贵在哪里?你知道土壤中有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中有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二、科学实践一(火眼金睛)(8分钟)一、出示问题:土壤中有什么?1.提问:谁能说说你知道土壤中有什么?预设生:水、蚯蚓、植物的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2.教师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土壤中是否真的有这些物质呢?你有什么办法?预设生:观察,看一看,闻一闻,提问探知学生前概念,引发学生对探究土壤成分的兴趣。
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精神,意识到科学的观察方法的重要性,明确开展科学实践的意义,找证据验证。
二、科学实践一一观察土壤1.教师出示实践任务:观察土壤的成分。
学生阅读学习指南并进行实验。
2.学生汇报。
预设生:看到有植物的根、小树枝,摸到湿湿的有水,闻到一股味。
预设生:摸到土壤颗粒大小不一样,有大有小,还有一些黏黏,像粘在一起。
突出体现教师指导的作用。
初步形成土壤成分的概念。
并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丰富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
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第一课:万物都有丰富的形状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教授物体的形状及其特征,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万物都有丰富多样的形状。
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
2. 能够发现物体的其他特征。
3. 能够用手、眼、耳、鼻去感知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1. 学会描绘物体的形状。
2. 观察和发现不同物体的形状及其特征。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不同形状的物体图片。
3. 手绘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引入物体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形状的兴趣。
2. 探究(15分钟)- 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并用手绘板在上面描绘出物体的形状。
- 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进行讨论,发现物体的其他特征。
3. 实践(15分钟)- 分发不同形状的物体给学生,让他们用手、眼、耳、鼻去感知物体的形状。
- 学生可以用彩色粉笔画出物体的形状。
4. 总结(5分钟)- 归纳总结所学物体的形状及其特征。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分享观察心得。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找出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并用手绘板描绘出它们的形状。
课后作业观察并记录家中的不同形状的物体,用手绘板描绘出它们的形状,并写下你对每个物体形状的描述和特征。
第二课:物体能移动还是不能移动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教授物体的能动性,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区分物体是能够移动还是不能移动的。
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观察判断物体的能动性。
2. 能够利用实验验证物体的能动性。
教学重点1. 学会观察和判断物体的能动性。
2. 学会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不同能动性的物体图片。
3. 实验器材:小球、木块、台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引入物体的能动性,引发学生对能动性的思考。
2. 探究(15分钟)- 让学生观察不同能动性的物体,并用手绘板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 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进行讨论,判断它们能否移动。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播种发芽
第二课茎叶的生长
第三课开花了
第四课结果了
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
第六课蚕宝宝出生了
第七课可爱的蚕宝宝
第八课蚕宝宝建新房
第九课蚕蛹变成了什幺
第十课认识衣服面料
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
第十二课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
第十三课怎样让衣服干得快
第十四课穿棉衣为什幺暖和
第15课做房子的材料
第16课石头和住房
第17课住房的装修
第18课让灯亮起来
第19课电路出了什幺故障
第20课我来做个小开关
第21课电磁铁。
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课时安排:共16周,每周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和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第1周:春天的自然界1. 认识春天里的植物生长变化2. 了解春天的天气特点第2周:地球和天空1. 认识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3周:水的世界1. 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2. 水的循环过程第4周:空气的力量1. 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2. 空气的压力和浮力第5周:热和温度1. 了解热和温度的基本概念2. 热传递的原理第6周:声音的世界1. 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性第7周:光和颜色1. 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2. 颜色的形成和变化第8周:植物的生长1. 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2. 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第9周:动物的生活1. 了解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特点2. 动物的运动和感觉第10周:人体奥秘1. 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人体的运动和营养需求第11周:简单的机械1. 了解简单的机械原理2. 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应用第12周:天气和气候1. 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 气候变化的原因第13周:能源和材料1. 了解能源的种类和利用2. 材料的特性和应用第14周:食品和健康1. 认识食品的营养成分2. 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第15周:环境保护1. 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2. 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第16周:科学探索活动1. 总结本册的内容2. 进行科学探索实践活动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效果。
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简析一、教材简析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和要求来编写,这册教材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主动发展,全面体现科学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共23课,从知识体系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种凤仙花(第1课—5课);第二部分讲养蚕(第6课—第9课);第三部分讲我们的衣服(第10课—第14课);第四部分讲住房与材料(第15课—第17课);第五部分讲家庭用电(18—23课)。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A、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动手、动脑的习惯,科学探究自然事物的态度。
2、了解当地濒危植物的种类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3、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
5、培养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6、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B、知识目标:1、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学会种凤仙花、养蚕;认识我们的衣服、住房与材料、家庭用电等。
2、能认识植物的六个器官,知道各个器官的作用。
3、了解蚕卵孵化所需的一些条件,培养他用饲养小动物的一些技能。
4、了解不同的温度计的不同用途,从而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5、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性质及应用。
C、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的能力、比较、概括等方面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三、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四、难点: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
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简析一、教材简析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和要求来编写,这册教材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主动发展,全面体现科学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共23课,从知识体系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种凤仙花(第1课—5课);第二部分讲养蚕(第6课—第9课);第三部分讲我们的衣服(第10课—第14课);第四部分讲住房与材料(第15课—第17课);第五部分讲家庭用电(18—23课)。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A、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动手、动脑的习惯,科学探究自然事物的态度。
2、了解当地濒危植物的种类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3、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
5、培养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6、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B、知识目标:1、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学会种凤仙花、养蚕;认识我们的衣服、住房与材料、家庭用电等。
2、能认识植物的六个器官,知道各个器官的作用。
3、了解蚕卵孵化所需的一些条件,培养他用饲养小动物的一些技能。
4、了解不同的温度计的不同用途,从而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5、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性质及应用。
C、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的能力、比较、概括等方面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三、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四、难点: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
鄂教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第一课播种发芽第二课茎叶的生长第三课开花了第四课结果了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第六课蚕宝宝出生了第七课可爱的蚕宝宝第八课蚕宝宝建新房第九课蚕蛹变成了什么第十课认识衣服面料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第十二课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第十三课怎样让衣服干得快第十四课穿棉衣为什么暖和第15课做房子的材料第16课石头和住房第17课住房的装修第18课让灯亮起来第19课电路出了什么故障第20课我来做个小开关第21课电磁铁第22课电能转化成了什么第23课做一个电热切割器第一单元种凤仙花第一课播种发芽【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
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
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
教师准备:1、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
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
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
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
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课播种发芽第二课茎叶的生长第三课开花了第四课结果了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第六课蚕宝宝出生了第七课可爱的蚕宝宝第八课蚕宝宝建新房第九课蚕蛹变成了什么第十课认识衣服面料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第十二课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第十三课怎样让衣服干得快第十四课穿棉衣为什么暖和第15课做房子的材料第16课石头和住房第17课住房的装修第18课让灯亮起来第19课电路出了什么故障第20课我来做个小开关第21课电磁铁第22课电能转化成了什么第23课做一个电热切割器一单元第一课播种发芽【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
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
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
教师准备:1、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
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
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
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
鄂教版科学三下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简析一、教材简析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和要求来编写,这册教材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主动发展,全面体现科学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共23课,从知识体系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种凤仙花(第1课—5课);第二部分讲养蚕(第6课—第9课);第三部分讲我们的衣服(第10课—第14课);第四部分讲住房与材料(第15课—第17课);第五部分讲家庭用电(18—23课)。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A、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动手、动脑的习惯,科学探究自然事物的态度。
2、了解当地濒危植物的种类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3、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
5、培养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6、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B、知识目标:1、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学会种凤仙花、养蚕;认识我们的衣服、住房与材料、家庭用电等。
2、能认识植物的六个器官,知道各个器官的作用。
3、了解蚕卵孵化所需的一些条件,培养他用饲养小动物的一些技能。
4、了解不同的温度计的不同用途,从而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5、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性质及应用。
C、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的能力、比较、概括等方面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三、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四、难点: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
鄂教版科学三下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简析一、教材简析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和要求来编写,这册教材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主动发展,全面体现科学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共23课,从知识体系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种凤仙花(第1课—5课);第二部分讲养蚕(第6课—第9课);第三部分讲我们的衣服(第10课—第14课);第四部分讲住房与材料(第15课—第17课);第五部分讲家庭用电(18—23课)。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A、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动手、动脑的习惯,科学探究自然事物的态度。
2、了解当地濒危植物的种类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3、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
5、培养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6、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B、知识目标:1、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学会种凤仙花、养蚕;认识我们的衣服、住房与材料、家庭用电等。
2、能认识植物的六个器官,知道各个器官的作用。
3、了解蚕卵孵化所需的一些条件,培养他用饲养小动物的一些技能。
4、了解不同的温度计的不同用途,从而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5、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性质及应用。
C、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的能力、比较、概括等方面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三、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四、难点: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
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播种发芽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
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
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学习重难点:1、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
2、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准备: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
教师准备:1、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
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
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
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
1、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观察与描述其它种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吗?4、分组解剖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
讨论和交流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三、播种活动1、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那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等等。
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简析一、教材简析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和要求来编写,这册教材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主动发展,全面体现科学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共23课,从知识体系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种凤仙花(第1课—5课);第二部分讲养蚕(第6课—第9课);第三部分讲我们的衣服(第10课—第14课);第四部分讲住房与材料(第15课—第17课);第五部分讲家庭用电(18—23课)。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A、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动手、动脑的习惯,科学探究自然事物的态度。
2、了解当地濒危植物的种类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3、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
5、培养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6、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B、知识目标:1、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学会种凤仙花、养蚕;认识我们的衣服、住房与材料、家庭用电等。
2、能认识植物的六个器官,知道各个器官的作用。
3、了解蚕卵孵化所需的一些条件,培养他用饲养小动物的一些技能。
4、了解不同的温度计的不同用途,从而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5、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性质及应用。
C、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的能力、比较、概括等方面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三、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四、难点: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
鄂教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docx
鄂教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第一课播种发芽第二课茎叶的生长第三课开花了第四课结果了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第六课蚕宝宝出生了第七课可爱的蚕宝宝第八课蚕宝宝建新房第九课蚕蛹变成了什么第十课认识衣服面料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第十二课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第十三课怎样让衣服干得快第十四课穿棉衣为什么暖和第 15 课做房子的材料第 16 课石头和住房第17 课住房的装修第 18课让灯亮起来第 19 课电路出了什么故障第 20 课我来做个小开关第21课电磁铁第22 课电能转化成了什么第 23 课做一个电热切割器第一单元种凤仙花第一课播种发芽【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
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 的观察活动。
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
教师准备:1、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
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
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
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最新鄂教版科学三下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简析一、教材简析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和要求来编写,这册教材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主动发展,全面体现科学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共23课,从知识体系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种凤仙花(第1课—5课);第二部分讲养蚕(第6课—第9课);第三部分讲我们的衣服(第10课—第14课);第四部分讲住房与材料(第15课—第17课);第五部分讲家庭用电(18—23课)。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A、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动手、动脑的习惯,科学探究自然事物的态度。
2、了解当地濒危植物的种类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3、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
5、培养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6、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B、知识目标:1、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学会种凤仙花、养蚕;认识我们的衣服、住房与材料、家庭用电等。
2、能认识植物的六个器官,知道各个器官的作用。
3、了解蚕卵孵化所需的一些条件,培养他用饲养小动物的一些技能。
4、了解不同的温度计的不同用途,从而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5、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性质及应用。
C、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的能力、比较、概括等方面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三、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四、难点: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