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与探讨 圈出《八声甘州》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 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对”字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 潇的江上清秋。 “渐”字领起三句,气象阔大,寓意深远。 “是处”两句一转,刻绘出众芳凋谢的秋景。 “惟有”两句又一转,展现出大江东流的苍 茫境界,暗示羁旅情怀。
“不忍”一句承上启下拓开词意, “望”字兴起思乡怀人之情,
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认为柳词 “渐 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不减唐 人高处”,请谈谈你的理解。(从意象 意境两 方面分析) 大意:一会儿,秋日的寒风凄凉不堪,满目的 江山萧条沉寂,一片残阳正照在我登临的高楼 之上。 这几句词选取大尺度、大范围的物像,不 仅点出了季节、环境、时间和地点,而且景色 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故曰“不减唐人高 处”。
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 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 舟。” 1.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词人在思念佳人 2.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佳人。 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 怎样 变化的? “望、误、识”。 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 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 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 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6.八声甘州是词牌名,词有词牌,有的还有题 目,比如 沁园春 长沙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 首词没有题目,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什么 ?
思乡
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 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 上有什么特点?
题解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大曲名, 后用为词调。全词共有八小段音乐组成,所以 叫八声,属慢词。令和慢都是音乐上的名称。 (因为令曲短慢曲长把字句多篇章长的词叫做 慢词。慢词字句长,韵少,节奏较为舒缓)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 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 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 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 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 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 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 思乡 怀人 从哪里看出来?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
2、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雨—潇潇 霜风—凄惨 (日)照—残 物华—休 秋 —清 关河—冷落 红翠—衰减 长江水—无语
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 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 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 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 华。
——梁衡《读柳永》
“叹”字转回到自身萍踪浪迹‘的处境。
“想”字引出对方倚楼怅望的形象,既写 自身,又用来对照双方相思之情,显得情深 意长。
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 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 之情。 ——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
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 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 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 化,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 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 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 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 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 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 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了解作者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 永,字耆卿,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 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终官屯田员外 郎,世称“柳屯田”。他在扩大词境、发 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 贡献。 其词多写城市风光,尤长于抒发羁旅行役之情, 善于铺叙,情景交融。代表作有《八声甘州》、《望 海潮》、《雨霖铃》、《夜半乐》等。著有《乐章 集》。 所著《乐章集》凡一百五十 馀曲。其词自成 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 法”。《避暑录 话》卷三记西夏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 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其词对后 世词家及金元戏 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
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 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从时间、天气、作者所见所感入手) 时间 ——暮秋、傍晚(“暮雨”、“清秋残 A、“唐人高处”:把山水自然和自己的感 照”) 情结合在一起且表现得开阔博大。 天气 ——雨、风(潇潇、霜风凄惨) B、苍茫寥廓、高远雄浑。如“江天”“霜 所感 ——霜风凄惨 风”“关河”“残照”等意象。 所见——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红衰翠减、 物华已休、江水东流 苏轼一向看不起柳永,然而对这三句,却大加 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为 什么?
赏析“洗”字。
A、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 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 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 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B、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 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上片总结
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 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 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 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 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 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 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 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 “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 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
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情,可分几个层次?
①“不忍登高· · · · · · 何事苦淹留” 哀叹长年漂泊,有家难归。
② “想佳人· · · · · · 识归舟” 设想佳人也在楼上盼望自己 ③“争知我· · · · · · 正恁凝愁” 回应上层,再抒相思之愁。
词人为什么“不忍登高”?
上片景物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 忍”二字总括。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 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 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 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 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 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 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 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 梳洗打扮,登楼远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 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 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 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 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 写为什么更动人?
情景交融 层层铺垫 衬托
八声甘州 (思乡) 柳永
暮雨 江天 清秋 景 霜风 关河 残照 长江
凄 冷
情 词人思乡思佳人
情景交融 层层铺垫 衬 托
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 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 延。……念利名、憔悴长萦绊。” ——柳永《戚氏》
所以,作者在既没有取得“名”,也没有取得 “利”的情况下,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飘西 荡,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对于归乡,更是有 一种千回百转、四顾茫然的矛盾心态。个中酸甜 苦辣,大概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会了。
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 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 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 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 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 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 殊的代表。

——梁衡《读柳永》
Biblioteka Baidu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 词作家。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 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 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 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 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 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 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