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1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能力方法目标:1、运用例证法,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2、用文章作者的观点来解释、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世界观目标:联系文章中的观点,反思自己对读书的方法和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初读课文,思考: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持什么态度?2、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二)讨论明白: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
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2、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通。
(三)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1、作者全面否定了一般人的对于“不求甚解”的观点吗?没有,作者是说“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
也就是说不完全对。
2、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的什么特点?举例证明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点拨法,了解文章的观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读书的方法;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品析文章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学习作者思辨的方法;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学会理性思考,将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思辨方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读书的方法;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品析文章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学习作者思辨的方法。
教学难点:1.品析富有思辨性的语言,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逻辑严密、语言周密的特点,学习思辨的方法;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辩证的看待事物,并将本文的思辨之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境导思,引入目标从新冠疫情爆发到群众连夜抢空双黄连口服液,专家证明双黄连并不能直接抑杀新型冠状病毒,只能起到辅助缓解作用;从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到中国公民哄抢食盐,而后中盐集团提供相关数据证明中国食盐储备供应充足。
衔接语:从以上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没深入了解一件事,只知道个大概,然后就盲从他人采取行动,这样不求甚解,缺乏理性、盲目跟风的行为小则伤财,大则害命,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自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理性的思考者,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羊,不随波逐流。
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邓拓先生用马南邮的笔名写的《不求甚解》这篇文章,学习他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思维,学习他读书、思辨的方法。
任务一:寻找文章观点1.首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这篇文章围绕“不求甚解”这一论题,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用原文回答。
预设1(周佳烨):我从第一段中找到对“不求甚解”的不同看法:一般人的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而作者的看法是: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作者随后在第二段中援引“不求甚解”的出处,明确提出“不求甚解”“这是古人正确的读书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观点。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说课稿新人教版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在线教学平台: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分享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批判思维:主动思考,质疑文本
-增强合作能力: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
-案例一:《红楼梦》中的不求甚解阅读
-案例二:学术研究中的不求甚解阅读方法
5.课后拓展:
-拓展阅读:文学作品中的不求甚解
-拓展视频:不求甚解阅读方法演示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在教学中引入更多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增加互动讨论: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互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视频、图片、图表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过于依赖讲解和讲授,缺乏多样性和互动性,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3.不求甚解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不求甚解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不求甚解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不求甚解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阅读理解的实际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不求甚解解决阅读理解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方式、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③对比阅读,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论证方式、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学习重点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内容;2、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的异同。
3、延伸拓展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读书的名言和故事。
4、让学生结合两篇文章及自己的体会,用简练的文字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文重点谈了读书的益处,那么,我们该怎样读书呢?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
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
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下面,我们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福建福州人。
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2、复习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常见的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论点;通过批驳论据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论证来批驳对方的论点。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13《短⽂两篇-不求甚解》【教案】13《短⽂两篇》教案(⼆)教学⽬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理清⽂章的结构提纲。
3.对驳论⽂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运⽤。
教学重点:对驳论⽂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运⽤。
教学过程:第⼆课时⼀、导语同学们,还记得《谈读书》中,我们⼤家最喜欢的那个句⼦吗?回顾《谈读书》中的读书名⾔:读史使⼈明智,读诗使⼈灵秀,数学使⼈周密,科学使⼈深刻,伦理学使⼈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总之,“读书能塑造⼈的性格”。
既然读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马南邨的⽂章《不求甚解》看看作者对这种读书⽅法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理清⽂章的结构提纲。
3.对驳论⽂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运⽤。
三、⾃主探究1.请同学们理解⼀下课题的含义。
解题:不求:不追求。
甚解:⽐较深刻的理解。
(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个⼤概,不求深刻了解。
)2.作者介绍:马南邨,原名邓拓(邓⼦健)(1912—1966)笔名叫马南邨,福建闽侯⼈,⽆产阶级⾰命战⼠,当代杰出的新闻⼯作者、政治家、历史学家、诗⼈和杂⽂家。
在⼗年动乱初期被“四⼈帮”迫害致死。
3.⽂体知识:杂⽂指现代散⽂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具有⽂学意味的⼀种⽂体。
杂⽂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事物和某⼀个⼈的某⼀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的议论和意见。
这篇⽂章作者就针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提出了⾃⼰的观点。
4.驳论⽂:是指先提出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驳论点)。
或者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针锋相对地提出⾃⼰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以便驳倒对⽅错误的论点。
5.请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
马南邨.(cūn)王粲.(càn)咬⽂嚼.字(jiáo)6.请准确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指领会精神实质,不咬⽂嚼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将共同探讨问题、分析课文,互相分享阅读心得。
3.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权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思考的人格品质。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以课文为鉴,反思自己的阅读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中的观点,我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引用学生们熟悉的影视剧、文学作品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不求甚解”的现象无处不在。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体验,理解“不求甚解”在日常阅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学会在阅读中正确运用这一方法。
3.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针对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效阐述。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1、用笔勾画出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独特认 词。 识。 2、问题设计: (1)对“不求甚解” ,一般人的认识误区是 什么,作者又针锋相对地提出什么观点? 读课文,
(2)作者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有何用意? ( 3) “好读书”与“不求甚解” 五、研读课文,把握作者论证思路 讨论: 研 读 课
吃得满腹杂物,有消化了的,也有消化不了原物 退回的。如谈起书里事,问准了,恰是读过的, 便答得头头是道,似有满腹经纶;问偏了,便只 解答个皮毛,有时难免傻子一样瞪眼。 但若问起此生还有什么抱怨,有什么兴趣, 古人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万卷” “万 里” ,只是言其无尽。这“读”与“走” ,乐趣也 专在“自由”二字。成名成学,治国平天下,已 非我辈所能,早不在念中。 两年前,终于熬到退休,心愿遂矣。 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买来中华书局新版二十 四史。把书架上那些读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书, 一并弃了,给这厚厚的“二十四史” ,挤出铺位。 买二十四史,并非要当史学家,也非是要钻故纸 堆。是将其视为工具书,过去看书看报每有谈史 的,一扫而过,现在偏要较较真查查史书。二十 四史, 有许多章段过去也读过, 这回只能 “补读” , “查读” 。 还要做的一件事,重读经典著作。包括国外 的经典。上大学时读书,多是“仰读” ,以为作家 写的,必好;以为书上印的,必对。几十年人生 经验、写作经历之后,再读经典作品,多是“俯
问题设计:有谁能告诉我,现在人们怎么理 解这条成语? 明确: “不求甚解” ,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 传》 : “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 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 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
了解作者 及其作品。
细 读 课
止,含贬义。文章中作者对这一成语新解,作了 文,才能感 辨证、全面地分析。 三、作者简介 马南邨,是作家邓拓写《燕山夜话》专栏时 的笔名。 作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邓拓先生留下大量散文瑰宝, 尤以杂文成就最高。 在他代表作《燕山夜话》中,包括 150 多篇杂文, 思想深刻针对性强,于知识中见思想,再议论中 藏情趣,老舍先生读后也盛赞他是“大手笔写小 文章,别开生面” 。 四、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识记生字 知文章的内 涵。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不求甚解》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文章主旨,并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求甚解》的作者背景、文章背景及文学地位;
2.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成语、典故,如“不求甚解”、“疑邻盗斧”等;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详细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
首先,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然后,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在此过程中,重点强调“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文章中提到,‘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它并不是指对事物一知半解,而是要把握重点,避免陷入繁琐的细节。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章中的观点。
首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然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各组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有没有值得我们质疑的地方?‘不求甚解’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学习中是否适用?请举例说明。”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不求甚解”的读后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不求甚解》,完成以下阅读理解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描述文章的主要论点及其论证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3.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4. 理解正确的读书方法(二)能力目标1. 将多种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2. 锻炼驳论文写作技巧,初步形成驳论文写作思维3. 将“不求甚解”的精神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1.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2.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理解课文中所举的事例及其阐明的道理【教学方法】1. 快速阅读法2. 讨论法3. 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听写生难字。
2. 提问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二作者简介马南邨,原名邓拓。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三解题“不求甚解”出处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四课文讲解(一)本文体裁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明确:议论文驳论文(二)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三)作者是怎样反驳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1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来分析他的读书态度.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好读书其次:不求甚解最后:会意2 阐释不求甚解的含义:一是虚心。
二是不固执一点。
3 以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事例,证明“求甚解”容易曲解4以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
5 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而是不死抠字眼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1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驳论的特点,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反驳。
2、学习运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反驳,并尝试运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辩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若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必气宇不凡,华彩四溢。
然而,古往今来,读书的方法却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名人的读书法(PPT1),齐读。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其中的一种读书法?学生自由发言。
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却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齐背下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所谓的“不求甚解”走过历史千年,现在已多含贬义,谁来解释一下这个词现在的意思(PPT2)?(学生明确其含义: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不求深入了解,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这样不好,但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的马南邨---原名邓拓,却运用逆向思维,追本溯源,提出反驳。
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南邨的驳论文《不求甚解》,看看他如何“反弹琵琶,翻出新声”。
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PPT3):1、了解驳论的特点,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反驳。
2、学习运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
在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驳论文及驳论的方法。
(PPT4)一生读: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驳论的方法包括: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反弹琵琶亦须“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家放声朗读全文,思考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三、“未成曲调先有情”——感知篇:(PPT5)自由朗读,思考:1、作者批驳的靶子是什么?2、作者树立的观点是什么?3、本文采用了哪种驳论的方法?学生活动一:自由朗读,并自主学习,思考以上问题。
第13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教案课题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单元第四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重点1、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的方法。
2、了解本文论证的递进结构。
难点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速读思考,整体感知,把握要点: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反驳的?3、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准备课堂笔记课堂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作家作品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简介作家作品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关于驳论文驳论文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què)。
1.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2.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古代散文名篇。
课文主要讲述了要做到真正的不求甚解,就要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4.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能够培养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
2.分析法: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例如,可以谈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案(1)
13.2 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三、写作背景《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四、课外延伸——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五、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不求甚.解(shèn )狂妄.自大(wànɡ )咬文嚼.字(jiáo )王粲.(càn )豁.然贯通(huò )死抠.(kōu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章节名称《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编号课型新授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
学情分析在九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立论文和驳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这给学习本课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学生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入手,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从而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来学,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应该也是可以学好的。
课时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词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法或学法教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知识链接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文字J I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3整体感知课文论述思路文字G F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文字G B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5填表说明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1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2.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3.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4.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教学重点: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求甚解”是一个成语,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现多含贬义。
但是我国著名的杂文作家马南邨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不求甚解》。
二、知识积累:1、马南邨,原名邓拓,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代表作杂文集《燕山夜话》等。
2、字词:要诀、劝诫、狂妄自大、开卷有益三、初读课文: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先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四、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学们根据全文九个自然段的论述,逐段分析理清思路。
首先,作者从生活中人们对“不求甚解”的误解谈起,引出话题;接着,追根溯源,从原始的语境中找寻其本来意义,提出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阐发自己的认识,并用实例做证明,并适时作出补充解释;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告知读者应该如何读书。
五、小结归纳:1、本文的论述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2、本文的语言特点:心中始终有读者,用语亲切自然。
首先,论述有针对性;其次,语言亲切,像与朋友交谈。
六、能力拓展:结合本文的学习和自己的读书体验,拟一条关于读书的座右铭。
板书设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作者详细阐发认识,加以证明;得出结论:重要的书需要反复阅读。
2023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单元学习目标】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
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
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
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
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
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马南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难点】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方式、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③对比阅读,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论证方式、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学习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内容;
2、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的异同。
3、延伸拓展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读书的名言和故事。
4、让学生结合两篇文章及自己的体会,用简练的文字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文重点谈了读书的益处,那么,我们该怎样读书呢?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
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
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下面,我们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福建福州人。
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2、复习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常见的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论点;通过批驳论据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论证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默读课文。
思考: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
批驳的观点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是: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
明确:“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大意,不深入理解。
“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3、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第二段运用了道理论证。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读书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五段,运用了举例论证。
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论证读书一定要
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读书的态度)第六段,运用了举例论证。
举了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从正面有力地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知识面会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读书的方法)第八段运用了道理论证。
引用了陆象山的语录,有力地论证了“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并树立了作者的观点;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先从反面否定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再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三、比较阅读,品味探究
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小组合作)
谈读书:论证内容: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重点)
论证方式:立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论证语言:精练、华美
不求甚解:论证内容: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论证方式:驳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论证语言:严谨、质朴
四、走进生活古往今来,名人学者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和故事以激励后人。
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和故事?名言
1)书到用时方恨少。
——《警世贤文》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5)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高尔基
故事
五、我来体验
九年寒窗,我们于馥郁的书香中,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如果把它们用简练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也就成了读书名言。
请大家结合两篇文章及自己的体会,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六、课堂小结教师寄语
王国维的一段话送给大家,让我们共勉: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境界:“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
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感情,提高自己的品味!
七、作业
读一篇课文时,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评判,这也是我们读书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写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论证内容: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论证方式:驳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论证语言:严谨、质朴
谈读书:论证内容: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重点)
论证方式:立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论证语言:精练、华美
教学反思
本节课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知道如何阅读驳论文,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论证方式、论证思路及驳论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延伸拓展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读书的名言和故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结合两篇文章及自己的体会,用简练的文字写读书名言。
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我们该如何阅读驳论文?我们该有怎样的读书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小组合作探究,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字材料、问题和图片,让学生结合文字材料思考讨论,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师生合作融洽的良好课堂氛围。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驳论文知识点,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