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doc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第一篇:学前儿童游戏教案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第一节游戏的本质一、“游戏”的词义二、游戏的本质学说三、游戏的本质特征第二节幼儿游戏的特征一、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二、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三、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第三节学前游戏教育一、幼儿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二、游戏教育及其模式探索第二单元角色游戏第一节角色游戏概述一、角色游戏的特点二、角色游戏的结构三、角色游戏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一、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二、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三、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四、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第三节角色游戏的指导一、角色游戏指导的主要内容二、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第四节角色游戏指导与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角色游戏的观察与记录项目二角色游戏的教学指导计划第三单元表演游戏第一节表演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表演游戏的特点二、表演游戏的种类三、表演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表演游戏的指导一、表演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二、各年龄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第三节表演技能实训项目一手影表演技能项目二木偶表演技能项目三歌唱表演技能项目四综合表演技能第四单元结构游戏第一节结构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结构游戏的特点二、结构游戏的分类三、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结构游戏的指导一、结构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二、各年龄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三、结构游戏教学指导范例第三节建构技能实训项目一积木建构技能项目二凸点型积塑建构技能项目三分割拼图的设计与制作技能项目四七巧板的制作与游戏指导技能项目五其他常用拼板玩具的制作技能第五单元体育游戏第一节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体育游戏的特点二、各年龄班幼儿体育游戏的特点三、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体育游戏的结构和分类一、体育游戏的结构二、体育游戏的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一、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二、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一、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二、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方法三、体育游戏竞赛方法的设计四、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第五节体育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项目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改编项目三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体育游戏的结构二、体育游戏的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一、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二、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一、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二、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方法三、体育游戏竞赛方法的设计四、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第五节体育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项目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改编项目三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第六单元智力游戏第一节智力游戏的特点和指导一、智力是什么二、智力游戏的结构和特点三、智力游戏的指导第二节发展观察力的智力游戏一、听觉游戏二、视觉游戏三、触觉游戏四、嗅觉与味觉游戏五、观察力游戏的指导第三节发展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智力游戏一、注意力游戏二、记忆力游戏第四节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力游戏一、想象再造游戏二、想象创造游戏第五节发展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智力游戏一、发展思维能力的游戏二、发展操作能力的游戏第六节智力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发展观察力的智力游戏活动设计项目二发展记忆力的智力游戏活动设计项目三迷宫设计项目四游戏棋设计项目五幼儿智力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第七单元其他游戏第一节语言游戏一、幼儿语言发展阶段二、幼儿语言游戏的类型三、幼儿语言游戏的指导要求第二节数学游戏一、幼儿数概念的发展阶段二、幼儿数学游戏的主要内容第三节音乐游戏一、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二、幼儿音乐游戏的设计第四节美术游戏一、幼儿绘画游戏的发展阶段二、幼儿美术游戏的指导第五节集体娱乐游戏一、集体娱乐游戏的组织二、集体娱乐游戏的主持技巧第六节婴幼儿游戏一、婴儿的发展与游戏引导二、婴幼儿游戏的类型三、婴幼儿游戏的指导要点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要求:了解游戏的一般概念,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游戏学说,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认清游戏乐趣的自足机制,明辨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深刻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
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1.三个女孩积木搭房子,各自搭建,她们清楚各自的活动,但无交往。
(平行-结构游戏)2.两个孩子在用积木搭建房子,但不相互交往。
(平行-结构游戏)3.两个小孩在草坪上玩汽车,没有假扮其他人物也没有其他情境。
(平行-基础游戏)4.小红和小明两人分别在玩赛车,但他们互不干涉,只是偶尔看看对方再怎么玩。
(平行-角色游戏)5.几个小孩在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集体-规则游戏)6.一些孩子在空地上踢球。
(集体-规则游戏)7.两个孩子在商场玩游戏,一个做售货员,一个当顾客。
(集体-角色游戏)8.两个孩子各拿一个小熊,还有一个孩子拿一个跳绳,然后玩小熊跳绳。
(集体-角色游戏)9.三个孩子玩理发的游戏,一个理发师,一个洗发师,客人。
(集体-角色游戏)10.几个小孩在一起玩游戏:一个做爸爸,一个做妈妈,一个做孩子。
(集体-角色游戏)11.一些孩子在一起用积木搭建小房子。
(集体—结构游戏)12.一个孩子在玩跳房子,其他孩子在玩丢沙包。
(孤独-基础游戏)13.一个孩子拿积木搭房子。
(孤独-结构游戏)14.一个孩子拿积木独自假装打电话。
(孤独-角色游戏)15.一个孩子在扮演机器人说话,无其他孩子在附近。
(孤独-角色游戏)16.一个孩子单独在家玩,用玩具盒子假装急救箱。
(孤独-角色游戏)17.一女孩独自在角落抱着洋娃娃,并和洋娃娃说话。
(孤独-角色游戏)18.一个孩子正看着其他孩子玩积木。
(旁观)19.三个小孩在一起,两个小孩在玩角色游戏扮演,还有一个在旁边玩烧菜游戏。
(角色-平行,孤独-结构游戏)20.几个小孩在玩玩具,他们完全沉浸于自己的游戏中,不看他人游戏也不参与。
(平行1)21.两个孩子坐在教室玩搭积木的游戏,但他们各自玩各自的,完全忽视了他人的存在。
(水平(1))22.一些孩子玩积木,完全沉浸于自己的游戏,仿佛并没有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平行1)23.一群小孩玩游戏,但是他们偶尔会看看其他人玩积木的方法。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前儿童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二、教学准备
1. 游戏材料:积木、拼图、卡片等。
2. 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笔、奖品等。
三、教学过程
1. 游戏一:积木拼搭
(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座拼搭好的积木建筑,然后将建筑拆散。
(2)将积木分成若干组,每组有相同数量的积木。
(3)请学生按照教师展示的建筑图纸进行拼搭。
(4)完成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成品。
2. 游戏二:找相同
(1)教师挑选数对相同的拼图或卡片。
(2)将拼图或卡片翻面混排,放在桌子上。
(3)请学生轮流翻开两张卡片,如果两张卡片相同,则学生可以将其留在自己的一边,如果不同,则翻回去。
(4)游戏结束时,拥有最多相同卡片的学生获胜。
3. 游戏三:小小导游
(1)将教室分为数个区域,并为每个区域贴上不同的标识。
(2)选择一名学生作为导游,其余学生则是观光者。
(3)导游将观光者带到一个区域,介绍该区域的特点,然后
移动到下一个区域。
(4)观光者需要仔细观察导游介绍的每个区域,并在最后回
答问题。
(5)完成游戏后,可以选择另一名学生担任导游,继续游戏。
四、教学反思
1. 游戏设计要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2. 游戏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 游戏结束后,进行简单的总结和交流,让学生对游戏的目的和收获有所认识。
学前儿童游戏功能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功能教案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游戏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获得丰富的经验、培养各种能力、发展社交技能,并且在乐趣中探索和学习。
因此,设计一份合理的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至关重要。
一、教案目标1. 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2. 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3. 提升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思维逻辑;4. 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二、教案内容1. 游戏1:拼图游戏目标: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方法:准备一套适合儿童年龄的拼图,让儿童自行拼装。
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能力适当增加难度,如增加拼图的块数或拼图的复杂程度。
2. 游戏2:角色扮演游戏目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方法:准备一些常见的角色扮演道具,如医生服装、厨师帽等,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儿童在扮演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分享。
3. 游戏3:追逐游戏目标:培养儿童的运动能力和专注力。
方法:在室内或室外选择一个安全的场地,设定追逐游戏的规则,让儿童进行追逐和逃跑。
可以增加一些障碍物或规定特定的动作,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4. 游戏4:拍手游戏目标: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听觉观察力。
方法:设计一些需要儿童根据听到的指令进行拍手的游戏,如“听到奇数拍手,听到偶数不拍手”。
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提升儿童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并培养他们的听觉观察力。
三、教案实施1. 创设适宜的环境: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游戏环境,并准备好所需要的游戏道具和材料。
2. 游戏引导:向儿童解释游戏规则和目标,并示范游戏的过程。
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 游戏反馈:游戏结束后,与儿童一起回顾游戏的过程和结果,鼓励他们分享游戏中的体验和感受。
4. 游戏评估:根据儿童的表现和反馈,评估游。
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游戏

科学育儿精品视频课程,关注公众号【巴小象课堂】马上开始观看,和千万宝妈一起科学育儿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游戏培养学龄前的儿童包括很多方面,学前班的孩子都有很多能量和想象力。
孩子都喜欢玩,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对游戏尤其感兴趣,爸妈可以从游戏下手。
那么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有哪些呢?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一、捉迷藏捉迷藏是一个为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最喜欢的游戏。
学龄前儿童在玩这个游戏时更多的是体验到躲藏的紧张感和被寻找时的刺激感。
游戏的简单性也是最好的,如果他(她)之间没有玩过这个游戏,在几次过后他(她)一就学会了选择更好的地方隐藏并在自己所选择的藏身之处保持安静。
当孩子成为寻找者时,他(她)也可以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他(她)在之前的隐藏之中可以消除一些你的隐藏位置的可能性。
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二、传球游戏传球游戏不是户外游戏的专属,在室内也可以进行传球游戏,虽然会有场地限制,但说不定会有更多的乐趣呢。
室内传球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球。
在室内玩耍,一个棒球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一个柔软的沙滩球或一个豆袋将是一个理想的室内传球工具。
孩子们可以把球互相来回传或传给父母。
有条件的话,室内篮球游戏是对男孩子非常好的小游戏哦,在室内不能选择真正的篮球,一个小一点的皮球就可以啦。
篮筐的高度设置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以及运动能力。
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三、纸牌和棋盘游戏纸牌和棋盘游戏绝对是进行室内游戏最好的选择。
上学前班的孩子已经可以享受简单的纸牌游戏,纸牌中的许多游戏也教育他们关于数字、字母、颜色或形状等知识。
很多孩子非常喜欢棋类游戏,有些是专门为孩子所在的年龄层次设计的,如“降落伞和梯子”。
也有些是传统的,例如象棋、跳棋、围棋等等。
这些游戏都能够带给学龄前儿童宝贵的游戏经验,训练孩子的策略性思维,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游戏中的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以及合作精神。
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游戏四、清理游戏这个听起来好像不是很有趣,但是打扫房子会变成一个游戏,如果爸爸妈妈把它设置正确的话。
学前儿童游戏(或幼儿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或幼儿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一、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前儿童认识游戏的重要性,并指导教师如何设计和引导适合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
二、教案大纲1. 游戏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1.1 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1.2 游戏对儿童学习能力的促进2. 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2.1 考虑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2.2 创造积极、友好和富有挑战的游戏环境2.3 鼓励儿童参与和合作2.4 注重游戏与学习的结合3. 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实例3.1 感官游戏活动3.1.1 触觉游戏:水中探宝3.1.2 听觉游戏:乐器合奏3.1.3 视觉游戏:隐藏与寻找 3.2 运动游戏活动3.2.1 室内运动游戏:绳子跳 3.2.2 室外运动游戏:接力赛跑 3.3 智力游戏活动3.3.1 排列游戏:数学积木3.3.2 策略游戏:填字拼图3.3.3 视觉记忆游戏:翻翻乐4. 游戏活动的指导方法4.1 规则讲解和示范4.2 激发兴趣和参与度4.3 引导合作和分享4.4 提供适度的帮助和支持4.5 游戏后的总结与反思5. 游戏活动评估和改进5.1 观察和记录儿童参与情况5.2 收集家长和儿童的反馈意见5.3 结合评估结果对游戏活动进行改进三、教案详细内容1. 游戏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和娱乐方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发展他们的智力、语言、感知、运动和社交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在设计游戏活动时,教师应该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创造积极、友好和富有挑战的游戏环境,鼓励儿童参与和合作,并注重游戏与学习的结合。
游戏活动应当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和发展水平。
3. 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实例在感官游戏活动中,可以设计触觉游戏如“水中探宝”,让儿童用手触摸不同质地的物品;设计听觉游戏如“乐器合奏”,让儿童用各种乐器发出声音;设计视觉游戏如“隐藏与寻找”,让儿童通过观察找到隐藏的物品。
学前儿童游戏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游戏的本质性特征(一)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二)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三)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四)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主要观点: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此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1、儿童从事一段时间的智力活动后,需要追逐、奔跑等活动2、孩子的精力看上去总比成人旺盛3、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启示与评价启示:儿童游戏时间的保证和机会的提供评价:1、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2、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3、缺乏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4、无法解释孩子游戏到精疲力尽后又开始游戏【松弛消遣说(娱乐论)】主要观点:1、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2、对于幼儿来说,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容易产生疲劳,这就需要游戏来使其轻松一下,以便恢复精力;3、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础的活动,是儿童自然的、积极的生活。
启示与评价启示:教育及学习活动中的动静交替、有张有弛评价:1、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2、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儿童还不会去从事工作)3、排除了许多有智力参与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非脑力性的活动)4、不适合解释儿童游戏,适合解释动态静态关系。
【预演说(生活预备说)】主要观点:1、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2、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3、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
启示与评价启示:在游戏中让儿童学习,在实践中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让儿童学习。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教案:学前儿童游戏教学目标:1.帮助学前儿童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如合作、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2.通过规则游戏和体育游戏,帮助学前儿童锻炼他们的身体和大肌肉协调能力。
3.培养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教学准备:1.游戏道具:a.不同颜色的小纸片或卡片。
b.室内或室外运动器材,如球、绳子、铃铛等。
c.合适的音乐播放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0分钟)1.介绍游戏的主题和目标。
2.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规则游戏:(20分钟)1.解释游戏规则并演示给学生。
2.将学生分成小组。
3.随机选取一位学生,给他一张有颜色的小纸片。
4.学生需要按照颜色寻找他的小组成员。
5.一旦找到,他们需要一起完成一个指定的任务或动作。
6.游戏继续进行,直到每个小组完成任务。
体育游戏:(30分钟)1.准备一些体育器材,如球、绳子、铃铛等。
2.解释游戏规则并演示给学生。
3.将学生分成小组。
4.给每个小组一种体育器材。
5.指定一个目标地点,学生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将器材运送到那里。
6.完成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其他体育器材的游戏。
总结:(10分钟)1.回顾今天的活动和游戏。
2.强调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的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继续参与游戏和锻炼身体。
拓展活动:1.可以尝试其他规则游戏,如室内追逐游戏或障碍赛。
2.探索更多的体育游戏,如接力赛、跳绳或踢球比赛。
3.鼓励学生在家里和朋友一起玩游戏,以继续锻炼他们的社交和身体能力。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分享和交流能力。
2.注意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的身体协调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教学反思:1.游戏是否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学生是否理解游戏规则和目标?3.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合作和交流?4.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是否展示了良好的身体协调和注意力集中能力?5.是否需要调整游戏规则或活动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表演游戏)

模块一实训任务:一、准备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定表演作品、设计表演场景、选择表演道具、分配角色进行表演,每组表演时间6-8分钟。
二、决定表演顺序。
三、活动流程:选择道具和服装(10分钟)----小组介绍自己的角色分配情况和主题----开始表演----讨论与分享----小组打分。
(其他小组在表演的时候请保持安静,给予尊重)四、归还物品,整理现场,清理垃圾。
(5分钟)模块二一、表演游戏的概念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
幼儿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再现文艺作品内容。
二、表演的方式通过扮演角色,运用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文学作品。
三、表演的结构性相对于幼儿的自由游戏而言,表演游戏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来自于“故事”为游戏提供的框架,“故事”不仅可以指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创编的故事。
当幼儿选择和确定了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时,表演游戏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
四、表演游戏的作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发展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幼儿活泼的性格促进集体观念的形成三、表演游戏的种类童话剧、歌舞剧、木偶剧、皮影戏等模块三一、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的区别相同点:都属于象征性游戏或想像游戏,在角色扮演、象征手段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不同点:主题和内容来源:表演游戏主题和内容来源于文艺作品,比如动画片、电视剧、电影等,扮演的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对游戏情节内容也是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
角色游戏的主题和内容来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情节,幼儿扮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印象。
游戏规则:表演游戏:“故事”规定了游戏进展的基本框架,成为游戏者认可的标准和行为框架,结构性强。
角色游戏:幼儿可以自由决定游戏内容,游戏情节随着游戏过程的开展而丰富和发展,之前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框架或“脚本”。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活动方案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活动方案一、游戏名称。
森林小动物的聚会。
二、游戏目标。
1. 通过角色扮演,锻炼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2. 让儿童认识不同的小动物及其特点,增强对动物的认知。
3. 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游戏准备。
1. 道具制作。
制作各种小动物的头饰,如小兔子、小猴子、小松鼠、小鸟等。
可以用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绳子来制作。
小兔子的头饰就用白色卡纸剪出两个长长的耳朵,再用粉色卡纸剪出一个圆形做脸蛋,然后用胶水粘起来,最后用绳子固定在小朋友的头上。
布置一个简单的“森林场景”,可以在教室的一角用绿色的彩纸贴在墙上当作树林,在地上铺上绿色的地垫代表草地,再用一些小树枝、假花来装饰。
2. 知识准备。
四、游戏参与者。
全体学前儿童。
五、游戏过程。
# (一)开场导入(3分钟)老师戴着一个狐狸头饰,蹦蹦跳跳地走进教室,用很俏皮的声音说:“小朋友们,今天森林里要举行一个超级大的聚会,我是狡猾的狐狸,我要去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呢!”小朋友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
# (二)角色分配(5分钟)老师把制作好的小动物头饰放在一个盒子里,让小朋友们一个个来抽取。
小朋友抽到哪个小动物头饰,就扮演那个小动物。
抽到头饰后,小朋友要模仿一下这个小动物的动作或者叫声,让其他小朋友猜猜自己扮演的是什么。
抽到小猴子头饰的小朋友可以抓抓耳朵,发出“吱吱吱”的声音,其他小朋友就会很兴奋地猜是小猴子。
# (三)森林聚会开始(15分钟)1. 小动物们(小朋友们)来到“森林场景”里。
老师说:“小动物们呀,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可真不容易,咱们先互相打个招呼吧。
”然后,每个小动物要按照顺序介绍自己,比如:“我是小兔子,我最喜欢吃胡萝卜,我住在一个小小的洞穴里,我的耳朵长长的,可以听到很远的声音哦。
”2. 介绍完自己后,小动物们可以自由交流啦。
小猴子可以邀请小兔子一起去树上摘果子,小松鼠可以和小鸟讨论哪里的坚果最多。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小朋友们用礼貌用语,像“你好”“谢谢”“再见”等。
学前教育儿童游戏

学前教育儿童游戏学前教育的教案:儿童游戏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发展自己的认知、社交、情感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
本篇教案将介绍一些适合学前儿童的游戏,并探讨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游戏的定义和意义游戏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不仅仅是让孩子们玩耍和消遣,更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主动探索、体验和创造,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合作能力等。
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此外,游戏还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二、适合学前儿童的游戏1. 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是一种能够让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游戏形式。
例如,孩子们可以扮演爸爸妈妈,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角色。
通过这种游戏,幼儿可以学习到家庭的价值观、社会角色的重要性等。
2. 建造积木游戏积木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建造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积木,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鼓励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创作。
3. 模仿游戏模仿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和模仿成年人的行为。
例如,模仿搬运、打扫卫生等活动。
通过这种游戏,幼儿可以培养劳动意识、实践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
4. 音乐和舞蹈游戏音乐和舞蹈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开发自己的音乐和艺术潜能。
他们可以通过唱歌、跳舞和演奏乐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音乐乐器和舞蹈动作,引导他们进行自发的音乐和舞蹈创作。
5. 探索和发现游戏探索和发现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
例如,有趣的谜题、寻宝游戏、探索自然环境等。
通过这些游戏,幼儿可以培养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三、游戏与学前教育的结合游戏是学前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学前儿童室内游戏设计教案

学前儿童室内游戏设计教案1. 游戏介绍在学前教育中,室内游戏是培养儿童认知、社交和协作能力的重要活动。
本教案旨在设计一系列室内游戏,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2. 游戏目标通过室内游戏,帮助学前儿童体验合作、培养记忆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游戏一:建造乐园游戏材料:积木、小玩具、沙盘等。
游戏规则:将学前儿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领取一些积木、小玩具和沙盘。
他们需要合作设计和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可以包括各种景点和设施。
在团队合作中,学前儿童将学会共同决策、分配任务和克服难题。
4. 游戏二:形状追踪游戏材料:各种形状的卡片、纸板、彩色笔等。
游戏规则:在纸板上画出不同形状的卡片,将卡片分发给学前儿童。
要求他们用彩色笔追踪卡片上的形状,并在纸板上复制。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发展手眼协调能力、提高注意力和形状识别能力。
5. 游戏三:迷宫探险游戏材料:迷宫图、卡片等。
游戏规则:将迷宫图分发给学前儿童,他们需要按照提示解决题目,在迷宫中找到正确的路径。
通过这个游戏,儿童可以锻炼空间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
6. 游戏四:感官探索游戏材料:各种材质的箱子、贴纸等。
游戏规则:将不同材质的物品放入有盖子的箱子中,如纸张、沙子、石头等。
学前儿童需要摸一摸箱子外包装,猜测箱子里是什么材质的物品,然后打开箱子验证答案。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开发触觉、听觉和视觉能力。
7. 游戏五:动作竞赛游戏材料:音乐、空间等。
游戏规则:学前儿童跟随音乐节奏自由跳动,当音乐停止时,教师喊出一个动作,例如蹲下、跳跃等。
儿童需要迅速完成指定的动作。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学前儿童的反应能力、协调性和动作技巧。
8. 游戏总结通过以上一系列室内游戏,学前儿童可以在玩乐中快乐学习、锻炼身体和培养社交技能。
这些游戏设计旨在全面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注意:以上游戏设计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儿童年龄、能力和兴趣进行适当调整,并确保游戏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的网上考试题库.doc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游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涵义(共19 道)一、单项选择题1、”恩物”是()专门为幼儿制作的玩具。
A.蒙台梭利B.欧文C.福禄培尔D.皮亚杰答案: C2、被认为是较早尝试把玩具引入教育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是()A.霍尔B.洛克C.蒙台梭利D.斯宾塞答案: B3、策略型游戏的特征是()A.主要依赖于游戏者的体力与身体运动技能B.主要的形式表现为赛跑、投掷比赛等项目C.游戏的结果是随机的、偶然的D.“计谋”或“策略”的运用答案: D4、最早明确地提出“游戏期”这一概念的代表人物是()A.格鲁斯B.敦代克C. 斯宾塞D. 纳什答案: A5、“玩具最初是为了帮助年幼的儿童练习实用的生产和生活技能”,该观点认为玩具起源于()A. 祭祀物品B.生产工具C.民间传说D.民间习俗答案: B二、多项选择题1、现代玩具的基本特性是()A.技术特性B.文化特性C.心理特性D.商品特性E.审美特性答案: ABCDE2、下列关于游戏的解释,属于西方文化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翰?赫伊津哈观点的是()A.“游戏”在语义学的起源上与“快速轻捷”的运动有关,如跳跃、风或浪的“摇摆起伏”。
B.“游戏”概念所覆盖的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儿童各种各样的游戏,也包括成人的竞技、幽默、比赛、赌博等。
C. 游戏活动的特性,是它不同于“日常活动”。
D.“游戏”是“走来走去”的运动,自发性与自由自在,愉快和快乐。
E.”game ”指“有规则的游戏”,“play ”包括的行为非常广泛(其中也包括game )答案: ABC3、哈罗( Harlow )的社会性游戏四阶段包括()A.反射阶段B.操作阶段C. 平行游戏阶段D.真正的社会性相互作用阶段E.攻击性游戏阶段答案: ABDE4、亲子游戏是指发生在家庭中的成人与儿童之间的游戏活动,它具有()A.形成基本的社会性交往结构的功能B.使幼儿学会共同参与、等待、轮流与重复C.发展幼儿基本的信任、依恋、合作倾向D.传承文化的功能E.延续文化的功能答案: ABCDE三、判断题1、玩具代表着“爱心”和“责任” 、“节日”和“礼物” 、“孤独”和“安慰”。
学前儿童游戏(或幼儿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或幼儿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一、教案背景及目标教案背景:学前儿童期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他们的身心发展迅速,对于游戏活动的需求也比较高。
因此,针对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重要性和益处;2. 掌握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3. 能够合理安排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促进其身心发展;4. 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的游戏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 游戏活动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a. 游戏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b. 游戏活动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培养的重要性;c. 游戏活动对儿童认知与创造力的促进作用。
2.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a.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游戏活动设计;b. 结合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开展游戏活动;c. 确定游戏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设计合适的规则和环境。
3. 游戏活动与教学目标的结合a. 游戏活动的分类及其对应的教学目标;b. 根据教学目标和儿童的实际情况设计游戏活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分类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员了解如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游戏活动。
3. 小组讨论法:安排小组讨论活动,让学员互相交流,分享游戏活动设计的经验和策略。
三、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介绍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引起学员的兴趣和思考。
2. 游戏活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20分钟)a. 分析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游戏需求;b. 引导学员通过案例分析,学习根据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开展游戏活动的方法;c. 解释游戏活动设计中确定目标和任务、设计规则和环境的重要性。
3. 游戏活动与教学目标的结合(30分钟)a. 介绍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和对应的教学目标;b. 分组讨论,通过教师提供的案例,让学员设计适合的游戏活动。
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及实例

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及实例学前儿童游戏是一种以儿童为主体的游戏活动,旨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根据游戏的性质和目的,学前儿童游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认知游戏、语言游戏、社交游戏、创造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和感官游戏等。
以下是对这些种类的介绍和相关实例。
一、认知游戏认知游戏是旨在帮助儿童发展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游戏。
通过这些游戏,儿童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扩大词汇量和发展空间感。
实例包括:配对游戏(如卡片配对游戏,配对动物与它们的声音等)、拼图(如数字拼图和图像拼图)和模仿游戏(如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二、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帮助儿童培养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游戏。
通过这些游戏,儿童可以学习新的词汇、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听说能力。
实例包括:儿歌唱唱游戏、听故事并回答问题游戏(提问关于故事的问题)和词语接龙游戏。
三、社交游戏社交游戏是帮助儿童学会与人交往和发展社交技巧的游戏。
通过这些游戏,儿童可以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尊重别人的能力。
实例包括:角色扮演游戏(扮演不同职业的角色)、团队建设游戏(如建立一个积木城市或解决一个难题的团队游戏)和捉迷藏游戏(提高儿童社交能力和培养合作精神)。
四、创造游戏创造游戏是帮助儿童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游戏。
通过这些游戏,儿童可以发展创造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实例包括:绘画和涂色游戏(鼓励儿童自由绘画和使用不同颜色)、玩沙子(通过塑造、堆叠和创造不同形状的沙雕)和故事创作游戏(鼓励儿童用想象力讲述自己的故事)。
五、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帮助儿童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和大肌肉运动能力的游戏。
通过这些游戏,儿童可以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和提高协调能力。
实例包括:跳绳游戏(学习跳跃的技巧和节奏感)、拍球游戏(通过拍打和接球的游戏,提高儿童的反应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和追逐游戏。
六、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是通过音乐和节奏帮助儿童发展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游戏。
通过这些游戏,儿童可以学习和欣赏不同的音乐形式,发展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学前班儿童游戏活动设计案例

学前班儿童游戏活动设计案例引言: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中至关重要的阶段,通过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学前班儿童的游戏活动设计案例,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组织儿童的学习和娱乐。
一、拼图游戏:培养儿童的空间认知能力拼图游戏是一种经典的儿童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空间认知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适合儿童年龄的拼图,将拼图分成几个部分,然后让儿童根据图案将拼图还原。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图案的形状和颜色,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
通过这个游戏,儿童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二、角色扮演游戏: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想象力角色扮演游戏是一种培养儿童社交能力和想象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为儿童准备一些角色扮演道具,比如服装、道具等,然后给他们分配不同的角色。
儿童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医生、老师、消防员等,通过模仿和表演来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责任。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彼此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音乐游戏:培养儿童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感音乐游戏是一种培养儿童音乐感知和节奏感的有趣方式。
教师可以为儿童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如小鼓、铃铛等,然后教他们按照节奏敲击乐器。
教师可以通过唱歌或播放音乐,引导儿童跟随节奏敲击乐器,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儿童进行音乐游戏,如“听音辨乐器”、“跟着音乐舞蹈”等,通过游戏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探索游戏: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探索游戏是一种培养儿童观察力和探索精神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探索类的游戏,如找茬游戏、寻宝游戏等。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通过这些游戏,儿童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团队合作游戏: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团队合作游戏是一种培养儿童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有效方式。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第三版)

知识目标
了解游戏对儿童身体、认知能力、社会性与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收集游戏案例,分析游戏在儿童身体、认知能力、社会性与情绪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2.观察儿童游戏活动,尝试分析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情感目标
认同游戏的价值,愿意观察并分析儿童在游戏中身体、认知能力、社会性与情绪情感上的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程使用《学前儿童游戏教程(第三版)》翟理红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将理论学习与项目学习并行设计,围绕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对应幼儿园工作岗位任务的需求,提供实践与实训项目,突出游戏的实践、观察、分析与指导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较强的实践指导性。通过“思考-学习-分享-实践”的路径,达到“学思并进、理实一体、课证融合”的目标。
(2)教师专业化成长;
(3)教师职业适应;
(4)为未来父母做准备;
(5)走近儿童。
3.从同学对游戏定义的不同答案及教师提供的游戏、儿童游戏、幼儿园游戏关系图中分析出游戏的复杂性。
学生通过自我思考确定学习的意义,初步思考游戏的内涵
环节
二
讨论
1.观看教学视频《如果没有游戏你会怎样》,引导学生讨论:游戏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幼儿离不开它。
(3)以教育作用为依据的分类
1.学生观看教学课件学习了解三种分类的具体内容
2.能够根据理论对游戏案例图片进行分类
通过听讲了解三种分类理论的基本内容
课堂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根据自己对游戏理论问题的建构,梳理制作出思维导图
对基本理论问题有系统的思考及分析
课后提升
观看纪录片《两千年前的那些游戏》,了解古代的游戏,拓展对游戏的认识广度
课题名称
学前儿童体育游戏

大班体育游戏:勇敢案例【活动目标】1.学习手脚协调地攀爬过静态和动态横杠并从高处跳下,挑战攀登架高空任务。
2。
提高灵敏、协调和耐力等身体素质.3。
克服胆怯心理,勇敢接受挑战,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在《勇敢者挑战1》游戏中已初步体验手脚协调地攀爬过攀登架的高空横栏。
2。
物质准备:攀登架2个、垫子8块、竹梯、绳子、长木板2块。
【活动过程】1。
热身准备(1)教师带领幼儿在场地上变速跑(慢跑、中速跑),进行热身活动。
(2)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头部、肩、腰、膝、腿等准备活动操.2。
介绍挑战任务,指导幼儿游戏(1)回忆第一次挑战游戏,引出新的挑战任务。
引导语:上次我们已经尝试挑战过攀登架,感受到了挑战成功的快乐,今天我们要进行更艰巨的任务挑战,你们敢参加吗?(2)介绍玩法,幼儿挑战游戏。
①第一次挑战A。
介绍玩法:双手抓住绳子爬上斜坡——爬过攀登架顶部横杠——利用攀登架侧面的网格往下爬,爬到指定地点并跳到垫子上。
B。
提出注意事项a.不推搡前面动作慢的幼儿,活动过程中要遵守秩序;b。
能够双手抓住绳子爬上斜坡,登上攀登架;c。
爬到攀登架的顶部时,在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能保持平衡并翻越到侧面,并在身体保持平衡的情况下踩着绳格往下爬,到达目的地时,想办法转身并用正确的姿势跳到垫子上。
C。
幼儿游戏,教师指导A利用语言提示,鼓励幼儿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参与游戏。
b。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予以语言提示,帮助其手脚协调登地攀爬。
c。
交流分享经验。
②第二次游戏增加难度,将竹梯用绳子固定在两个攀登架中间,让幼儿爬过攀登架时想办法踩在攀登架下的横杠上并爬过竹梯,到达标记处并跳到垫子上。
A.介绍玩法:双手抓住绳子爬上斜坡-—爬过攀登架顶部—-手脚协调地站到横杠上——想办法爬过竹梯并到达指定地点,然后跳到垫子上.B。
提出注意事项a。
不推搡前面动作慢的幼儿,活动过程中要遵守秩序;b.在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能保持平衡,手脚协调地从攀登架高处爬到竹梯上;过竹梯时与同伴协调合作,成功到达达标记处并跳到垫子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游戏的定义第二节游戏的特征第三节游戏的理论研究第一节游戏的定义我国学者对于儿童看待游戏的研究表明,儿童往往是在成人影响下来区分游戏与非游戏的,而在目前的游戏研究中主要从文化、体育、社会学、语言学、生物学、人类学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展开的,对于游戏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并未有个统一的概念。
虽然研究没有统一的游戏概念,但各个领域都对于游戏有一定的认识,如语言学研究看出:游戏一词的语义演变有着共同的特征:1、游戏的本义都与动作或运动有关;2、游戏活动不同于“工作”,其特点是轻松自在;3、“游戏”一词都带有“无意义的”或“无价值的”等贬义。
这些研究对于现阶段游戏的研究与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三、现行对游戏定义的几种方法(一)从行为意向的角度解释游戏(二)从外显行为类型的角度解释游戏(三)从诱导行为的环境来解释游戏1、游戏不同于外在目的性行为2、游戏不同于结果性行为3、游戏不同于手段性行为4、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5、游戏不同于真实生活的规则行为6、游戏不同于闲荡把游戏看成是一种客观的行为过程,先确定游戏的行为类型,每种类型设定一个典型范例。
皮亚杰:依据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将游戏分为实践性的、象征性的和规则性的。
加维和赫特:游戏分为认识性的和娱乐性的鲁宾:游戏分为认知性的和社会性的1、一批熟悉的同伴、玩具或其他可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材料2、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协调3、成人的行为是最低限度的参与和指示游戏4、友好的气氛5、把会产生身体压力的可能性排除6、环境符合文化习俗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一)外部可观察行为特征表情动作(探索、象征、嬉戏)角色扮演(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的或虚幻性的角色)言语(伙伴间的交际性语言、角色间的交际性语言、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游戏材料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游戏表情特征(二)游戏的动机与体验1、游戏的动机内部动机、直接动机、内部控制2、游戏性体验及其构成游戏性体验的状态:Flow游戏性体验的构成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成就感体验、幽默感、驱力愉快(三)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可以自由取放玩具;可以自选活动区;材料丰富;可以自选伙伴;可以随意使用材料;可以决定游戏的主题、情节等没有外部评比压力;幼儿不常看老师的脸色;教师不喝斥幼儿;幼儿可以自由交谈游戏的本质性特征(一)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二)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三)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四)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关于游戏的定义:邱学青: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
刘焱:游戏的实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即是一种主动性活动、独立性活动、创造性活动。
第三节游戏的理论研究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经典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游戏的激活(觉醒、唤醒)理论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游戏的生态学理论其他的游戏研究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一、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席勒是在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谈到游戏问题的。
他认为,游戏是一种摆脱了强迫,摆脱了自然力量支配的自由活动。
游戏是充裕的精力无目的的消耗。
斯宾塞认为高等动物,除生存之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与生存无关的、非功利性的活动,进行游戏和审美活动。
席勒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人特有的想象游戏,或艺术的审美活动斯宾塞感觉器官的过剩活动艺术——美学的游戏高级的协调力量的游戏模仿【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主要观点: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此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1、儿童从事一段时间的智力活动后,需要追逐、奔跑等活动2、孩子的精力看上去总比成人旺盛3、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启示与评价启示:儿童游戏时间的保证和机会的提供评价:1、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2、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3、缺乏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4、无法解释孩子游戏到精疲力尽后又开始游戏二、松弛消遣说(娱乐论)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Partick,或译作柏屈克)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他们认为,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来恢复精力。
【松弛消遣说(娱乐论)】主要观点:1、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2、对于幼儿来说,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容易产生疲劳,这就需要游戏来使其轻松一下,以便恢复精力;3、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础的活动,是儿童自然的、积极的生活。
启示与评价启示:教育及学习活动中的动静交替、有张有弛“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动静交替原则中小学课余活动时间评价:1、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2、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儿童还不会去从事工作)3、排除了许多有智力参与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非脑力性的活动)4、不适合解释儿童游戏,适合解释动态静态关系。
三、预演说(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德)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罗斯——游戏是对新生儿或幼小动物在适应环境上不完善本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
小猫戏球——捕鼠的练习;小狗嬉咬——自卫的练习;男孩玩打渔——将来养家谋生;女孩子玩娃娃——将来养育子女做准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
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开始。
孔子的童年等【预演说(生活预备说)】主要观点:1、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2、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3、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
把游戏分为两类:练习性游戏:包括感知运动的练习和高级的心理能力的练习;社会性游戏,包括追逐打闹和模仿性的游戏。
启示与评价启示:在游戏中让儿童学习,在实践中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让儿童学习。
指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活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
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
只用本能练习的概念是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的。
主要缺陷: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齐观。
也不能很好的解释成人为什么需要游戏并继续游戏。
四、复演论代表人物:(美)心理学家,霍尔——人类的文化发展阶段与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具有对应的关系动物阶段——儿童的爬行、蹒跚行走期野蛮阶段——儿童玩投掷、追逐、捉迷藏农业和家长式阶段——使用玩具,沙滩挖掘部落阶段——儿童小组竞赛【复演论】主要观点:1、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2、游戏的发展过程同种族的演化过程相吻合,儿童通过游戏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启示与评价启示:不能忽视儿童发展过程中本应经历的阶段。
1、复演说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2、复演说也不能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
3、霍尔在某种程度上是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的: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内容不同。
4、但是,他没有能够对这种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唤起了后人考察游戏的社会历史性的兴趣。
经典游戏理论名称倡导者主要观点剩余精力说席勒/斯宾塞生存需要满足之后的剩余精力的消耗松驰说拉察鲁斯/帕特里克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并获得放松与休息前练习说格鲁斯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复演说霍尔复演种族进化的历史阶段四种理论的关系:统一中蕴含着对立经典游戏理论的评价:经典游戏理论的贡献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为游戏“正名”。
2、从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关注人类特性,不是个体特点。
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总体有些消极。
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代表人物:佛洛依德、埃里克森、帕勒和蒙尼格理论思想:人和动物一样,有需要发泄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但人和动物不同,社会道德规范必须限制这种发泄,当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冲动和欲望累积起来时,将会不自觉地寻找出路,以做梦、幻想、口误等潜意识表现加以发泄。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观点理论基础本我:本能欲望人格理论超我:社会规范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观点(1)儿童的行为更多地受本我的支配,活动主要受“快乐原则”驱使(2)成人总是以社会准则去要求儿童,控制儿童——儿童在现实中受挫(3)游戏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矛盾的中介游戏的调节机制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wish fulfillment)学妈妈烧饭、学爸爸开汽车、学医生给病人看病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mastery of traumatic events)重复痛苦经历——“强迫重复”现象如给娃娃打针游戏的发展发展结果:以更高级的形式取代儿童的游戏——成人游戏打趣、玩笑、幽默、创造性艺术体育活动儿童游戏对立面现实成人游戏对立面工作二、埃里克森的游戏观点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游戏是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成功结合的润滑剂(积极)游戏调节了发展的阶段冲突母婴游戏对良好母子关系的形成和婴儿信任感的产生有重要意义(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游戏中存有性别差异男孩——大楼、高塔、街道、户外冒险活动、建构活动在空间构造上女孩——布置家具、户内安静活动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三、帕勒和蒙尼格的游戏观点帕勒(Peller)的角色动机说——情感驱力才是儿童角色扮演的原因,模仿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情感因素:爱戴、尊敬、羡慕/嫉妒、愤怒、畏惧、敌视模仿自己爱戴的人——可以实现成为这样的人的愿望模仿自己畏惧的人——可以控制焦虑和创伤模仿低于自己身份的人——可以享受已被现实排斥的幼稚蒙尼格(Menninger)的宣泄说——游戏能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成人可以以体育竞赛的方式释放攻击性驱力,而儿童则通过游戏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