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建构探讨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概念的结构化建构—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为例精读

小学数学概念的结构化建构—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为例精读

小学数学概念的结构化建构—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为例精读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就是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排列和堆砌,而是一个有结构的有机整体,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数学学科,更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所有知识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内在结构。

只有我们掌握了学科知识的关系和结构,学生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

一、立序:由“教材的续”走向“儿童的序”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每一个知识点就像散落在棋盘上的一粒棋子,它们并非杂乱无章、相互割裂的,相反存在着时间的先后、主次的逻辑关系且在运动中相互关联。

也就是说教材知识的呈现存在序列结构,教材的编排序列更多是从知识体系的层面考虑,当然也会结合儿童的认知结构。

而实际教学时,更需要教师进行学情调查和分析,尤其是对学生认知基础和最近发展区的分析。

同时,对数学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序列化思考,让数学概念最大程度地与儿童认知序列进行匹配,实现概念的理解和内化。

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逻辑顺序,研究教材,理清知识发展脉络,更要关注儿童的认知规律,并将两者有效联结。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关注知识的生长点和连续性,建构能让儿童思维自然生长的知识序列,促进其主动探究,达到知识自主建构的目的。

儿童的序列或源自知识经验,或源自生活体验,或源自活动经验,抑或是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迁移。

只有关注儿童的经验基础才能理清儿童认知序列,找到适合儿童学习的“最佳通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儿童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序列。

首先是整体感知。

一是从生活出发感知圆,生活中有许多圆形的物体,学生常常和这些圆形物体“打交道”,势必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可能之前的认识是散点状的,而本节课就会聚焦到圆的特征的理解上来,上升到概念的层面进行思考和研究。

二是圆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对比,整体上感知圆的特征(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自主建构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自主建构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自主建构”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自主建构”教学策略的研究一、课题研究的提出我国数学教育历来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数学功底扎实得到了普遍的赞誉。

我们比较注意通过规范化的严格训练,使学生尽可能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

但是,几次大规模的国际数学教育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几乎排在十几个被调查国家的最后,与排名榜首的我国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我国学生善于解答常规性问题、智力型问题,却拙于解答开放性问题、应用型问题,更不用说自己主动去发现和探索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了,这与现代社会对于人的数学素质的要求相距甚远!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试现象已经有较大的改善,课堂教学也已有很大改进,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进入了数学教育。

然而,受长期应试的影响,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以学生考分高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简单评价,也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

21世纪教师的职责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引学生发展上,即教师通过指引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激发起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和习惯,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使其保持终生。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的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的改善。

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

解构,结构,建构———小学数学课堂构成的三大要素

解构,结构,建构———小学数学课堂构成的三大要素

教学篇•高效课堂在学习理论中,解构、结构和建构是其中的三大支柱。

而在实践形态下,这三个学习理论既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又能够相互结合,构成一种采集多种资源和实行多元互动的高效学习模式。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让解构、结构和建构成为课堂构成的三大要素。

一、解构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抽象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它将生活中直观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字符号,用计算来表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课程的实用性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他们眼里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一门必学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由此则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以“认识乘法”教学为例,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了使用加减计算方法,初次接触乘法,抽象的乘号会让他们感到无法适应。

对此,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仍然从加法入手,由易到难,引导小学生解构乘法知识,学会从加法到乘法的转换。

在课堂开始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片排列整齐的树林,每排5棵,一共7排,随即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否在2分钟内计算出图片中一共有多少棵树?此时有的学生列出算式:5+5+5+5+5+5+5=35,又有的学生直接数图片上的树,也得出答案,即35棵。

师:虽然同学们都回答正确,但所用的时间超过了3分钟。

那么,还有更快的计算方法吗?学生讨论:可以用5个7或7个5来计算,但也需要用加法算式。

师:将“个”换成乘号,即5×7,这就是我们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乘法有什么特点?生1:乘法计算比加法更快。

生2:乘法可以用“几个几”来表示。

如此一来,通过这种引导方式,抽象的乘法知识也变得简单起来,从而让小学生更客观地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的内涵。

二、梳理知识结构,探究知识脉络很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繁琐和复杂的课程,这种意识使很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小学生没能掌握数学的本质。

小学数学概念如何进行结构化建构

小学数学概念如何进行结构化建构

小学数学概念如何进行结构化建构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提出过“要想学好一门学科,就必须能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其知识内容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堆砌,而是一个具备结构化特征的有机整体,学科的内部知识之间也存在一些紧密的联系。

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概念性以及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而概念性知识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性作用。

经过实践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很多教学工作者一时间难以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常常采用一种灌输式以及说教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则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地位,经常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学习数学概念知识。

一、小学数学概念结构化的概述所谓概念结构化构建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概念化知识的时候形成一种结构化思维,目的是为了探寻事物之间的结构,对事物间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积极的构建,不断发现并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

数学属于理科性范畴,其知识内容存在概念性的特点,在教学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中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积极适应其带来的挑战,很多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优化与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进行概念结构化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化思维,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

二、数学概念结构化构建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序列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严谨的学科,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以及严谨性,数学知识又非常的繁杂,就好像散落在棋盘上的一粒粒棋子,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存在紧密相连的关系,很多知识在先后、主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从某种角度进行考虑,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是存在着序列机构关系的,而教材在进行编排的时候,基本在立足数学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会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第一部分:背景与目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培养。

结构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探讨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方法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目标1. 了解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内涵;2. 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策略;3.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4. 提出针对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改进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三、理论依据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协作学习;2. 资源观:认为学习资源是学习者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3.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策略1. 建立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2. 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3.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探索数学知识;4. 适时反馈与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5. 拓展与延伸: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五、预期成果1. 学生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师方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 教育改革方面: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研究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研究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研究_数学论文[ժҪ]数学知识是有结构的,知识的相互联系首先体现为知识的整体性,那么数学教学也是有结构的。

结构化教学需要立足类的建构,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结构;还要观照联的统整,体现数学教学中的元素关联、活动关联和方法关联;也要聚焦变的实施,在变与不变的辨析中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结构。

[关键词]单元整体;关联;推理;知识结构;知识整体性;结构化教学;结构化学习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大多是依据教材上的内容分课时进行学习的,使得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孤立、零碎,存在极大的离散性,缺乏完整的结构。

布鲁纳强调: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学论详细规定运用大量知识组织起来的方式,以便学习者掌握,而将知识组织起来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建立知识结构,即学科的基本结构,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简化信息、产生新的命题和增强知识可操作性等力量。

那么,知识的相互联系首先体现为知识的整体性,基于单元整体的结构化教学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单课教学带来的知识碎片化现象,以整体、系统、关联和结构的视角统整单元教学,促进儿童认知结构的整体变化。

一、立足类的建构,展现单元整体结构教材在编排单元的时候其实已经考虑到相关类的集合,是一类相同、相似知识结构的组合、排列。

那么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需要有整体论视角,本着整体性和结构性教学思想,寻找相关知识、方法和思想的连接点,统整相关教学资源,达到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的目的。

同时,立足类的建构的教学,既要关照目标结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更要关注学生认知结构、思维结构和心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同构共生、同生共长、协调互动。

一是聚焦目标结构,彰显单元教学的核心价值。

结构化学习追求目标的聚焦,无论是一节课还是单元整体教学,都应该围绕核心目标,具有延续性和统领性。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具有整体性,涉及小学数学知识核心元素的结构,由此而引发学习目标的整体建构,包括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么去学与学到什么程度的整体把握。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小学数学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小学数学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小学数学学习【摘要】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入手,探讨了建构主义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理念,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建构主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对建构主义与小学数学学习关系的讨论,揭示了建构主义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启示,以及未来建构主义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发展方向。

本文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呈现了建构主义对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为教育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小学数学、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念、教学应用、影响、实践案例、关系、启示、发展。

1. 引言1.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小学数学学习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建构来实现的。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建构主义理念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实践、思考和合作等方式构建知识和理解。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与他人分享和讨论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建构主义可以对小学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和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对小学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建构主义的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和可能性。

未来,建构主义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正文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体验和交互建构而成的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非passively 接受外部信息,而是通过主动的参与和思考来建构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目前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完善、教学流程安排合理、教学作业布置恰当。

此背景下,教师有必要从整体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富有逻辑、结构明显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关联建构知识体系,发展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

一、衔接环节:构建结构化的教学流程“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不让,然后为德。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古代先贤荀况的这两句名言为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提供了启发[1]。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不知”与“不能”,根据其具体学情有序提出问题、导入新知、组织讨论,促进学生化“不知”为“知”,化“不能”为“能”,使学生在结构化的教学流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

以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分析构建结构化教学流程的方法:(一)旧知导入,串联教学内容学习该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的《认识图形(二)》一课中已经初步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该部分内容之后,教师会陆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圆的认识等知识点。

其中,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可作为本课教学内容的起点,教师通过导入旧知唤醒学生对过去知识的记忆,使其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未知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索,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点的关联、建构[2]。

导入环节,使用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知识: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今天你能不能找出藏在教室图片中的数学知识?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在学生用手沿着图片描边,用纸、笔将黑板、墙面、窗框等物体中蕴藏的长方形、正方形画出后,教师将旧知识与新课内容串联起来,揭示课题:生活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常见的图形。

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就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主要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课程导向: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

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课程导向: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

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课程导向: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课程导向: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全面革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采用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学习是一种认知建构活动,学生的学习成果是由自己的认知体系构成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逐步构建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包括感知、策略、表达和归纳等环节。

其中,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获得数学基本事实和方法;策略是指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逐渐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表达是指学生用语言、符号等方式表达数学思想;归纳则是指学生通过整理学习成果,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数学知识建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实践,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理论支持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基于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活动。

Lucas 等人(2014)认为:学习者将单独的知识元素随着时间与经验的累积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复杂的纠缠网络,这种知识的构建过程被称作知识建构。

Piaget 提出,儿童从出生后开始,通过观察和实践不断发展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儿童从有限的、感性的经验中构建出不断发展的抽象概念和操作标准,发展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探究新的数学知识,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建构策略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建构策略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建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是教师们一直的问题。

近年来,单元整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和应用。

这种策略注重将数学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及其应用。

单元整合教学策略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它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将数学知识点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一种具有内在的知识网络。

这种策略强调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体理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单元整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实施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的首要步骤是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和区别。

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划分教学单元,使每个单元都包含若干个相关的知识点。

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同时,问题情境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起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实施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教师还需要进行多元评价与反思,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通过多元评价与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解构·重构·建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三构”策略

解构·重构·建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三构”策略

解构·重构·建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三构”策略发布时间:2023-07-18T08:09:35.62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4月总第442期作者:蔡晓康[导读]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第二小学322109摘要: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将教材中的每一个“单位”视为一个整体,将其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加强调学习主动性的养成,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

在单元整体教学法的模式下,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锻炼个人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剖析关联:整体分析单元知识;向学重构:整体处理单元内容;有机整合:整体推进单元教学的策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核心素养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更集中,知识点范围更广,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让学生的眼界得以扩宽。

但也应当注意到,如果不能够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有所侧重,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毫无价值。

因此,教师在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一定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分清主次,进而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解构:整体分析单元知识在整体分析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剖析关联的策略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从而为单元统整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1.基于单元要素:把握知识体系。

针对单元整体教学教材而展开分析,不仅要深入挖掘知识内容的本质和核心,同时还应当关注单元内相关要素之间的形成关系,换言之,就是要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通过联系,能够呈现学习内容的编排设计思路,也能够揭示潜藏于知识内容之下的核心思想以及观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问题与对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经验的限制,他们在建构数学模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模型。

一、问题分析1. 学生在建构数学模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1)对问题理解不准确:学生对问题描述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建构出的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不相符。

(2)模型的建构思路不明确:学生对于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建构模型的思路不清晰,不知道应该从何处着手,导致模型难以建立。

(3)缺乏相关数学知识:学生在建构模型时需要运用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而一些学生可能由于基础薄弱,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

(4)解题方法不灵活:学生可能只会使用一两种解题思路,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无法灵活运用,使得模型建构的过程僵化和无法进一步拓展。

2. 问题产生原因分析:(1)学生思维方式的约束:学生可能受到固定的思维方式限制,无法灵活思考问题,从而无法准确理解问题和建构模型。

(2)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可能过于强调机械计算和机械应用,而忽视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从而使得学生对模型建构缺乏实践经验。

(3)教材内容的简化:小学教材中对于建构数学模型的内容可能过于简化,没有提供足够的案例和指导,导致学生在建构模型时不知所措。

二、对策措施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促进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1. 引导正确理解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读,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避免学生出现偏差的理解。

2. 培养模型建构思路:教师可以通过解题思路的拓展和引导,培养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和抽象,从而准确建构模型。

3. 强化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为建构数学模型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心得体会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使得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传统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结果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题海战术:教师通过大量重复性练习,让学生记住解题步骤和答案,而未能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导致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明确,导致在解决问题时无法准确运用概念。

(2)缺乏对概念之间联系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将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导致知识体系零散,难以形成整体认知。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以下策略:- 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小学数学这门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很强的连贯性,为了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更灵活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问题解决当中,就可以采取结构化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的结构化教学当中,可以通过整合数学知识板块,形成思维的结构化,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系统化的学习理念,还有助于将其他领域的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提升学生数学水平和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前言: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仍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数学教师缺乏对知识整体结构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数学教材的课时和单元划分,这就演变成了单课时教学,不仅没有从整体上架构数学知识结构,反而割裂了其结构;第二,数学教师并不注重从整体上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进行设计。

数学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只针对了单一教学模块的情景设计或活动设计,突出了活动策划的短期化,并没有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长期培养。

对,数学教师就应树立结构化的教学理念,明确自身对数学知识结构的认识,并将其他领域的知识内容有机融合到数学教学当中,推动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策略1整合知识板块知识结构的关联化能够为知识教学与发展能力提供一条更清晰的学习脉络。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数学知识结构的设计并不是唯一的,其知识结构也不应该一成不变,这就是使数学教学模式化、单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数学教学课堂枯燥乏味的主要原因。

对此,数学教师就应做好教材分析,明确各单元知识间所存在的递进关系和并联关系,并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实际学习情况做好教学流程的设计。

[1]首先要做好课时知识的整合。

在有限的数学课堂上,有许多数学知识内容会被划分为多个独立课时。

就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内容举例来说,其中“完全表面积的计算”和“不完全表面积的计算”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形认识与展开图研究的基础上所展开的,这两个课程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其教学过程与探究方法也基本相似。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几种思路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几种思路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几种思路作者:尹丽华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4年第06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重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2022年版课标呈现“结构化”有6处之多。

而结构化教学包括知识的结构化、学习方法的结构化以及思想方法的结构化。

为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梳理与整合中建构体系,在同化与顺应中理解知识,在勾连与突破中重构认知,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架构“知识结构”,把握整体知识数学教材的编排结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在备课时,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主线,深入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从学生的认识发展基础出发,了解每个知识点的“前世”“今生”和“来世”,沟通其中的关系,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1.横纵关联,认识知识本质。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横向关联指的是通过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新知放在一个更广大的背景中,让学生形成网状知识结构。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采取以测量长度为引入,一条线段有几厘米,也就是有几个这样的长度单位;又如,在教学“体积单位”一课时,可以将它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他们都是求所包含的标准单位的个数;再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可以把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进行对比,突出本质——相同的计数单位个数相加减。

数学是一门体系严密的科学,为了让不同年龄的学生都得到发展,通常把同一知识按照难易程度,放在不同的阶段。

因此,教师要合理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纵向联系。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时,学习本节课教材内容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元、角、分”“米、分米、厘米”这些熟悉的计量单位,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同时沟通联系积的变化规律,理解算理,从而自主总结算法。

又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一课中,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要添0继续除,除到哪一位不够商一,就写0占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些计算法则基本都与整数除法一样。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数学建构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建构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比如,在教授“乘法”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商店里的苹果每个 3 元,小明买了 5 个,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例如,通过数字接龙、数学猜谜等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尝试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然后让学生通过剪拼、测量等方法自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测。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地探索。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时,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比如,在教授“小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将 1 米平均分成 10 份、100 份、1000 份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通过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更好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加强数学操作活动动手操作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数学操作活动,如折纸、拼图、搭积木等。

教学让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得更有效

教学让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得更有效

教学让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建构得更有效【摘要】数学知识间普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新授教学或进行专项训练都可以题组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它对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认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一些解题规律并形成技能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通过题组训练可以使所学相关知识形成较为密切的网络,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知识的内涵,发展能力。

【关键词】题组建构揭示特点掌握规律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有效手段。

因此教师要在“精练”的原则下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地设计和安排练习,做到“逐层深入”。

①而题组设计教学又是数学练习教学的重要方式,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尤其是专题练习,如能设计使用题组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发展和形成技能以及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以题组设计揭示知识的迁移与形成过程。

小学阶段所学习的计算题主要是整数的计算、小数的计算以及分数的计算,它们的计算方法或运算规律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进入新的一类数的计算教学时要充分用好这个计算迁移的特点,设计好题组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复习铺垫题组:1.竖式计算。

(1)0.28+1.2(2)280×12设计目的:复习小数加减法计算和整数乘法计算,明确计算时要明确数位在计算中作用,并复习了乘法的计算法则,为下面的正确计算打下良好的认知和操作基础。

2.5×3=15,那么50×3=(),500×3=(),500×30=()。

设计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因数的变化对积的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下面的小数乘法计算中的积的小数点的移位规律这个教学重点作好基础铺垫。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前,我设计了以下的复习铺垫题组:1.指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整体意义关联,思维结构发展——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实践探索沙龙研讨活动

整体意义关联,思维结构发展——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实践探索沙龙研讨活动

提问:如果把这两根数轴分别向左、向下延伸,如图5,现在点B 、点C 、点D 也可以用数对表示吗?图5小结:学习了负数以后,这些点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了,这是我们初一将要学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最美的风景在远方。

关于数的认识,我们还只是打开了一扇窗,后面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思考、去研究。

【解读】诗人汪国真说:“最美的风景在远方。

”研究负数对我们解决问题还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发现原来只能解决“5-2”等于几,但是学了负数以后,就能解决“2-5”等于几了;原来用数对确定位置只能局限在第一象限,通过今天的学习,两根数轴可以向相反方向延伸,点B 、点C 、点D 等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了。

从口算差是正数到猜测差是负数,两根数轴从单一方向到双向交叉,从一个区间扩充到四个区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教学“向四面八方打开”,形成了一个有意义、有关联性的整体结构,实现了一节课上出了“七年的跨度”。

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向纵深处推进,从原来的小天地延展至更为广阔的、开放的大世界,对后续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意义打开中深度建构认知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培育思维素养,让学习真正发生。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指向整体建构的小学数学简约教学资源建设”(编号:DHA1904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H主持人:徐文彬特邀嘉宾:吴玉国、许卫兵、刘正松、周昱城、孙谦、毛文波徐文彬:(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今天就来分享我们的播种和收获。

首先邀请两位上课老师代表说说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实践结构化学习指导的。

毛文波:(江苏南京市金陵小学)结构化学习体现的是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的整体关联。

我在备课的时候,对千以内数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它属于数的认识,是在自然数范围内。

其核心知识是什么呢?其实是十进制。

十进制计数法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建构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各界对小学生的学习有了更高的关注,培
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数学知识是极为庞大的体系,
且逻辑性很强,同时知识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由此需要构建知识结构将数
学知识融会贯通。

本文旨在了解当前数学知识结构建构的现状,为学生建构数学
知识结构提供建议,希望能借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知识结构;学习策略;联系
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7-113-01
数学知识是一脉相承的,各个知识间环环相扣,原有的知识为新生的知识起
到奠基作用,因此把握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尤为重要。

到目前为止,有许多学者
对数学知识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旧存有缺陷,如建构数学知识结构的措
施过于笼统,仅仅是纸上谈兵,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
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因此本文主要从知识结构
的内涵、知识结构的建构策略(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编排)等
方面进行探究。

1知识结构的内涵
知识是个人建构的产物,是主体、客体之间相互讨论和理解的结果。

知识结
构是指学习者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之以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结合自己的
感知、记忆、思维等特点组合成一个新的、适于自身理解掌握的有机的结构。


学究其本质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鲁纳曾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的可怜的寿命。

”在数学几何图形中,有“点构成线,线构成面,面构成体”,数学知识亦是如此,各个知识并不
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相辅相成,因此,数学知识的建构
至关重要。

2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策略
构建数学知识结构是集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是将知识横向、纵向延伸,在构
建知识结构过程中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2.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学习是新旧知识交替的过程,原有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石。

学生只有在
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包含同化、顺应和平衡这三个过程,所谓同化就是将原本不属
于自己的内容经过融合,使之成为内化于心的东西;顺应是指改变主体以配合客
体的变化与发展。

经过同化以及顺应以最终达到平衡。

我们不妨将同化、顺应的
观点运用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将学习到的知识吸
收成为自己的知识,而后根据新旧知识的相同与异处,形成新的知识理念及结构,最终达到知识的升华,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切力量的不竭源泉。

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皮
层时刻处于兴奋状态,可以使人集中精力,进而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
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兴趣,他们就会努力
去完成,并会从中找出规律,由此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数学,
接纳数学。

当然兴趣的激发有很多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幽默的教学艺术形式,将
幽默运用在教学中,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在计算时将算式24×5=120写成1200时,老师在最后公布答案的时候拿出一把剪刀,同学们势必会感到好奇,剪刀是
用来做什么的,这时老师说要将这个数的“尾巴”减掉,同学们自然会知道是什么
意思,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不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乐趣。

2.3优化教材内容
教材是一切知识的载体。

知识具有整体性、有序性、连贯性等特点,因此要
求数学教科书的编排一定要具有其顺序性。

多数学生都是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的,
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不仅使教师授课内容连贯,同时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
学内容,及时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大体上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更能体现出数学的逻辑性,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是由易到难的过程,如首先学习加减法,而后逐渐了解乘除法,最后才能学习交换律、结合律乃
至分配律,这遵循着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横向来看,使数学知识向更广、更外延
的方向发展;纵向来看,使所学知识层层递进,深入浅出,逐级深化。

当然,优
化教材内容与结构要遵循以下原则:(1)数学教材知识具有科学性,在兼顾知
识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适应能力。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低学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因
此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2)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目前,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过于注重数学问题的计算结果,缺乏对知识整体的把握,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数学的由来,如早期的数学以“街头数学”为主,而后才产生了现在的学校数学。

(3)重视体现数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和数学
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大部分人将数学的学习当做是一种精神负担,仅仅是为了
考试才学习数学,而只有真正地理解数学、爱数学,才能体会数学的乐趣。

2.4运用学习迁移
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方式方法作用于另一种学习上。

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任何人都不能将知识一一背诵下来,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其核心
思想,抓住其本质内涵,因此要充分发掘学生原有知识中的可利用的资源,在此
基础上拓展知识,加强新生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辨别,找出差异之处,进而进行迁移,举一反三。

迁移并不是盲目之举,也需要一定的因素: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
内容编排、迁移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建构的策略,笔者坚信经过广大教育学者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建
立数学知识结构。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下,数学教育仍旧存在着问题,当然此研究
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日后仍须不断完善,希望本篇研究能为从事数学教育的学者
提供参考,进而完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丽霞.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建构研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6(5):112-113.
[2]庄慧娟,李克东.利用MP_Lab支持小学数学规则类知识建构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06-109.
[3]陈慧莲.计算机支持下的小学数学知识的建构研究[J].俪人:教师,2015(22):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