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标准及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抗震标准及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拟建甘哈觉莫移民安置点建设项目位于喜德县光明镇甘哈觉莫村,共占地322.94亩,总建筑面积190773m2,包含多层住宅、商业服务网点、幼儿园、超市、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公厕、物业管理用房、物业经营用房及其与配套用房。抗震等级为8度设防。

根据拟建物的性质和抗震等级,结合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本工程详细的技术要求为:

1)查明建筑场地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对其作出分析与评价,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2)查明场地各岩土层结构、成因、岩土性质、均匀性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尤其应查明基础下软弱和坚硬地层分布、工程特性,以及基坑开挖影响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工程地质条件。

3)查明场地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排泄条件及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提供地下水季节变化幅度和各主要地层的渗透系数,提供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提供用于计算抗浮设计的水位,以及采取降水控制的措施,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判定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加速度、特征周期,分析和预测地震影响,确定土层液化特征及液化系数。

5)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对地基基础型式进行比选、论证并提出合理建议,提供建筑变形计算所需的计算参数。对需进行地基处理地段,提供地基处理方案。

6)对复合地基或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并对桩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7)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拟建工程基坑开挖与支护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建议合理的支护型式,并提供有关设计参数。

8)查明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对新建边坡的支挡方式提出建议;提供边坡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提出边坡支挡措

施建议;分析评价拟建边坡治理工程施工对相临建(构)物的影响。

本工程属于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在抗震标准实施细则上,严格按照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修订版)实施。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面积广、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震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大多抗震能力较低,震害严重。如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

1994年美国洛衫矶 6.8级地震震害是比较典型的正面案例。洛衫矶市自1971年圣费尔南多地震后全面改善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进行抗震加固,特别是对医院建筑和设备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对2523座公路桥进行了普查,其中716座需要加固,从而实施了庞大的加固计划。1980年批准“场地法”,保证合理选择建筑物场地。从1980年9月开始开展“城市地震加固”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的忧患意识。因此,在1994年发生被认为是该地区历史上有数几次的大地震时,建筑物震害较轻,死亡人数为62人。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做好抗震防灾的重要性,能过积极的减少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对比本项目,本项目虽未发生地震灾害,但在防震预灾方面,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实施,做好预防准备措施:

1、建立完善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是降低灾害损失

2、建立防震抗灾和重建的责任体制

3、建立防震减灾计划体系

4、编制灾后恢复与重建实施计划

5、研究分析建筑物震害状况,有效提高其抗震能力

针对本项目,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在防震抗灾方面,在规范应许范围内也会积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

(1)建筑物平面力求规则,避免L、N、П、细长条形、弧形等平面;平面刚度分布尽量均衡,避免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扭转效应。

(2)建筑物立面布置力求规则,避免竖向刚度突变,造成薄弱层。

(3)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节点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地配置箍筋,要避免造成“强梁弱柱”状况,填充墙要与框架合理连接;合理设计填充墙,避免产生“短柱效应”。

(4)我国对多层砖混住宅建筑的一整套综合抗震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5)全方位控制施工质量。

本单位承建的甘哈觉莫移民安置点建设项目,将积极响应国家政府在防震减害政策及方针,同时也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

1、建立相关法律体系是顺利开展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的重要保证

2、从中央到地方的救灾体系,建立了一个集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济救难组织等单位为一体的指挥、调度体系,遇有地震等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等巨灾损失

3、加强防震减灾科学研究工作

4、对在校学生加强抗震减灾意识教育

5、发挥保险业的作用,推出地震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