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
文言句式
1、孰与……?(与……相比,哪一个
更……?)
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2、无以(没有用来…的)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3、何…为?(为什么…呢?) 何辞为?《鸿门宴》
文言小故事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
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个树桩,一 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 而死。于是农民放下锄头等在树桩旁,希望能 再得到只兔子。兔子再也没等到,而他自己却 被宋国人耻笑。
··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
“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 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用副词“乃”、“则”、“耳”表判断。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则…
……耳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固定结构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 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 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 有如下几种类型:
1、用“者”、“也” 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者 ……也
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 · ……者也
……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
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 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
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是"来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石钟山记》)2. 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例4 生,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 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例6 是必射雕者也。
(《李将军列传》)4. 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例8 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例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10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o项羽本纪》)例1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例12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例13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5. 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中考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文言活用句式
知识清单一-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句式主要有五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此处省略)一.判断句文言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
”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之战》)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主语后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即“……,……也。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三)“者”“也”全不用,语意构成判断。
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四)用“乃”“为”“即”“则”等表示判断。
吕公女,乃吕后也。
(《史记·高祖本纪》)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五)用“是”作判断动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二.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用“于”表示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二)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过秦论》)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列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四)用“被”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五)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一)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文言句式例句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一、判断句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3、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4、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同上)二、被动句1、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
(韩愈《师说》)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5、句意表被动。
①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蒙后省。
A、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文言句式
2.介词结构"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状语,这种 介词结构 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状语, 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 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 上欲封禅》 1)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上欲封禅》 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 2)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 之形饰) 之形饰) 介词结构"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如: 以一板按其面, 1)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寿毕,请以剑舞, 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1.介词结构"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 介词结构 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所 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 以翻译时,即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之为" 以翻译时,即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之为"状 语后置" 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树之以桑(同上) 树之以桑(同上)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3.中心语 3.中心语+而+定语+者 中心语+ 定语+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
1)王问:"何以知之?"《孟子》(以何知之) 王问: 何以知之? 孟子》 以何知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与谁归)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吾与谁归)
05文言文之句式
3、省略句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 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 这个介词常常被省。
如:将军战 于 河南,臣战 于 河北。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于 大义,蹈死不顾。
又试之 以 鸡,果如成言。
……及宾客辩士说王以 万端
3、省略句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定语后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 ;如是否定判断 句,要用“不是”。
2、被动句
1、用介词 “于” 、“受”、 “受……于……“表被动(“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 能容于远近……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项王曰:“沛公安在?”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王见之,曰:“牛何之?” “豫州今欲何至?” 夫晋,何厌之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求!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 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 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5、固定句式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与判断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与判断
1. 判断句呀,就像我们说“这是苹果”一样简单直接,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这不是很直白地告诉你陈胜是阳城人嘛!
2. 疑问句可有意思啦,像“孰为汝多知乎”,这不就是在问“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多有趣呀!
3. 被动句呢,就好像有人“被迫营业”一样,比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国家有危险但人民归附,贤能的人被他利用呀!
4. 倒装句哟,就像把东西打乱顺序一样,“何陋之有”,正常该说“有何陋”呀,是不是很特别!
5. 省略句呀,就像说话说一半留一半,“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就省略了很多内容呢!
6. 固定句式也不难理解呀,“如……何”不就是“把……怎么样”嘛,像“如太行、王屋何”!
7. 宾语前置句呢,就像是把宾语提到前面来,“忌不自信”,正常该是“忌不信自”呀!
8. 谓语前置句,就像把谓语放到前面强调一样,“甚矣,汝之不惠”,强调“汝之不惠”程度很深呢!
9. 介宾短语后置句,就好像把东西放在后面一样,“战于长勺”,在长勺作战呀!
10. 定语后置句,把定语放后面修饰,“马之千里者”,千里马呀!
我觉得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很重要啊,掌握了它们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呢!。
文言特殊句式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 (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⑶晋鄙嚄唶宿将。 (huòzè) (4)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1、从文中找出一个否定判断句:
2、从文中找出一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3、从文中找出两个宾语前置句:
综 合练 习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 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窃谓 管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 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5.用 “非”“未”“弗”“无”“莫”“ 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⑷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⑸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练习一
1、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项是(C)
A、刘豫州,王室之胄。 B、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C、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 份的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 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主语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尽死。[承前省略] ⑵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 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略]
⑶(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 孰乐?”( )曰:“不若与人。”
[对话省略]
⑶是儿少( )秦武阳二岁。 (《童区寄传》)
五、疑问句
文言句式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 (廉颇)伐齐,大败之。 ②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③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ຫໍສະໝຸດ ①②① ② ③
④自称省 五鼓, (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2、省略谓语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 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 3、省略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不得见(太后)久矣。 庶子不足与(之)谋!
3、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凌万顷之茫然。 4、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五、主谓倒装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②渺渺兮余怀。 余怀渺渺兮。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六、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覆之以掌。 能谤讥于市朝。 而相泣于中庭。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七、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客有吹洞箫者。 2、中心词+之+定语+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二、被动句
1、用“为”、“为所”、“为…所…”表 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婢仆所惑。 2、用“于”表被动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① ② ③
① ②
① ②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4、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5、无标志的被动句 洎牧以谗诛。 是时屈原既疏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
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
现作如下介绍: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
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停顿,不译。
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3、“……,……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者”、“也”都不用,主谓直接连接。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7、用“是”作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受……于”表被动如:无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4、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何也?《屈原列传》5、用“为”引进主动者,位于前再加“所”,表被动。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练习:一、判断句(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文言句式
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 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 语的后面。 语的后面。如: 六七百乘, 千余, A、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 人。 项羽兵四十万 沛公兵十万 四十万, 十万。 B、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4、状语后置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 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之以孝悌之义。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
的都表判断。 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 或舒缓语气。 或舒缓语气。 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翔宇宝中 杨扬
5、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 皆、本、亦、素”等词来表示肯定 判断。如: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此则寡人之罪也。 C、梁父即楚将项燕。 D、臣本布衣。 臣本布衣。
A
倒装句
• 宾语前置句 • 状语后置句 • 定语后置句 • 主谓倒装
翔宇宝中 杨扬
宾语前置句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 谁等)作宾语, 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 动词(或介词) 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 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 作宾语 要提前到动词前。 要提前到动词前。 如: 未之有也。 有也。
F、且相如素贱人。 且相如素贱人。 G、熊掌,亦我所欲也。 熊掌, 我所欲也。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之意。 6、用动词“为”表判断。 用动词“ 表判断。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 坡。”
7、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 用否定副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的 句式。 句式。 如:予本非文人画士。 予本非文人画士。
文言文5种常见句式总汇
文言文常见句式总汇五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A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
B要作出判断。
C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常用判断句形式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直接用“是”的很少)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具体句式:1、用“者”或“也”表判断A“......者,......也。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者也。
《游褒禅山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六国论》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B“......,......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段公,仁信大人也。
《段太尉逸事状》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是社稷之臣也。
《季氏将伐颛臾》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赤壁赋》C“......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D“......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人视之,儒者也。
文言句式概说
七、实战演练
7.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B.被执至南门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D.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
七、实战演练
8.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B.何以明其然? 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
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
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
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 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的)
五、变式句 2.宾语前臵。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③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臵。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为谁而做又让谁来听呢? )
沛公安在? (在安)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④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疑宾前的注意事项
四、省略句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
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
善者而改之。
四、省略句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 学于余 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 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
·
2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
⑷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 ⑶问今是何世。 ·
·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 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5 . 用 “非”“未”“弗”“无”“莫”“毋” 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吾从而师之
·
⑹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⑺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 成份的现象,古代汉 语中更为多见,常见 的有以下几种: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
·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文言句式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 焉等) 疑问语气词( 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 耶等)提出问题.例句: 欤,耶等)提出问题.例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 能无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尔亦知射乎 你也懂射箭吗?) "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 是什么人?) "为何人哉?"(是什么人?) 夫子奚不时来观乎 "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 时常来参观呢?) 时常来参观呢?) 然则何时而乐耶 "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 才能欢乐呢?) 才能欢乐呢?)
�
疑问句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 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用介词" ""受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于 "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 学于余.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司马光《赤壁之战》)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而智勇多困于式
被动句 省略句
判断句 疑问句
宾语前置 主谓倒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 表判断. 言判断形式.例如: 言判断形式.例如: 陈胜者 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王安石《游 (王安石《 褒禅山记》 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
作者:朱庆和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4年第08期
【技法指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判断句有以下类型:
1.“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式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蔺相如者,赵人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2.“……也”式。
此类判断句中,“者”和“也”不同时出现,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
如“此世所以不传也。
”(苏轼《石钟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3.“……者也”式。
此类句式在文言文中也属常见。
其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司马迁《鸿门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4.“……者……”式。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为……”式。
这里的“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这个判断动词。
如“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
6.“……是……”式。
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王勃《滕王阁序》)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表被动。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以及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或“为……所”式。
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4.用“被”表被动。
“被”字表被动,与现代汉语相同。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无标志的被动句。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如“洎牧以谗诛。
”(苏洵《六国论》)“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其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
1.疑问词(疑问代词)“孰”“谁”“曷”“何”“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引导的疑问句。
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2.疑问语气词“乎”“诸”“欤或与”“邪或耶”引导的疑问句。
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庄暴见孟子》)“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鱼我所欲也》)
【专项训练】
1.指出下列各文言句式各属于哪一类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司马光《赤壁之战》)()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庄暴见孟子》)()
(4)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司马光《赤壁之战》)()
(5)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下列疑问句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C.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各属于什么句式。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
(3)奚暇治礼义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毋宁毙于虞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6.下列各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