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
实用文档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
实用文档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4月5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7(一)必修课程7(二)选修Ⅰ课程10(三)选修Ⅱ课程15五、学业质量标准……………………………………………………………………28(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8)(二)水平说明 (34)六、实施建议3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6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2021年整理)2017高中地理新课标
2017高中地理新课标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全部内容。
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4月5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 (7)(一)必修课程 (7)(二)选修Ⅰ课程 (10)(三)选修Ⅱ课程 (15)五、学业质量标准 (28)(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8)(二)水平说明 (34)六、实施建议 (3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6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4月5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7(一)必修课程 7(二)选修Ⅰ课程10(三)选修Ⅱ课程15五、学业质量标准 (28)(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8)(二)水平说明 (34)六、实施建议3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6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既关注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也关注人类在这个环境中的活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对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础支持。
一、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础支持。
二、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水、地球的气候、地球的资源、地球的环境、人口与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理环境,认识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理解人口与城市的发展规律,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三、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评价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笔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课外作业等多种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课程实施。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实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地理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教师应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应积极参与学习,家长应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努力,共同促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实施。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完整word)2019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具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
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
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
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理
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
-4.9举例说明自然地理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对应的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发掘区域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
开发商等对待旅游地开发与保护的立场,从而思考旅游
观看影视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启迪学生
-5 城乡规划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城镇和乡村,城镇化,城乡布局
以及在城乡规划
-5.1举例说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基
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
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
从地理教育
.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
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
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立场和依据,说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
海表面到海底两大空间维度展开,引导学生深刻
2017年版地理课程标准pdf
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定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通过探究、实践、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地理素养。
2.重视地理课程育人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4.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1.地球与地图: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等基础知识,掌握地图阅读、使用的基本技能。
2.世界地理: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文化等,认识不同地域的特点和差异。
3.中国地理:了解中国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基本国情,认识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
4.环境与发展:了解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实施建议1.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加强地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
5.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案例和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6.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最新整理)2017高中地理新课标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60
附录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
2017 高中地理新课标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65
2017 高中地理新课标
(一)设计依据 ..........................................4
(二)结构 ...............................................5
(三)学分与选课 ........................................6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 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 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 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 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 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 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 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 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 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 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 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 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 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 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
2017年高中地理新课标
2017年高中地理新课标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4月5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 (7)(一)必修课程 (7)(二)选修Ⅰ课程 (10)(三)选修Ⅱ课程 (15)五、学业质量标准……………………………………………………………………28(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8(二)水平说明…………………………………………………………………34六、实施建议 (3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6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017年高中地理新课标
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4月5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 (7)(一)必修课程 (7)(二)选修Ⅰ课程 (10)(三)选修Ⅱ课程 (15)五、学业质量标准 (28)(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8)(二)水平说明 (34)六、实施建议 (3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6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2。
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XX,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与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XX,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关于年高级高中地理课标
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4月5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 (7)(一)必修课程 (7)(二)选修Ⅰ课程 (10)(三)选修Ⅱ课程 (15)五、学业质量标准 (28)(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8)(二)水平说明 (34)六、实施建议 (3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6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关于高年级高中地理新课标
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4月5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 (7)(一)必修课程 (7)(二)选修Ⅰ课程 (10)(三)选修Ⅱ课程 (15)五、学业质量标准 (28)(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8)(二)水平说明 (34)六、实施建议 (3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6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
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要达成如下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2.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3.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和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形成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的能力;4.学生能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并具备一定的活动策划和行动能力。
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切实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
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现代社会对国民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要求,展现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地理学不断形成新的知识领域和新的分支学科。
鉴于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基础性的课程,本课程仍然沿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
同时,在确定课程名称和内容时,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做好地理课程的顶层设计。
3.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
选修课程分设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
选修Ⅰ课程内容应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深、拓展,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选修Ⅱ课程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清单,以满足不同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等进行选课的需要。
(二)结构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侧重自然地理)、地理2(侧重人文地理)。
选修Ⅰ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Ⅱ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
图3-1 高中地理课程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学分,2个模块共计4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
选修Ⅰ课程共设3个模块,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学业与职业方向进行选择(0~6学分)。
选修Ⅱ课程共设9个模块,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0~4学分)。
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地理1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教学提示】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生态系统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说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区域认知)。
地理2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
【教学提示】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