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长恨歌(试题+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考一本 答案(从《长恨歌》至《夜归鹿门歌》)
考一本答案第一单元长恨歌1、A 2、B 3、C (A、使者,引申为媒人。
B确实,实在。
C 随D名词,信物,凭据。
)4、C(C为介词,用。
ABD为连词,用来。
)5、C (耿耿:天色微明的样子。
)6、B(不是写反感之情,而是写见到当年的“梨园子弟”“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是黯然神伤。
)7、略8、C(A使安。
B使朝拜称臣。
C苦于,为而苦。
D使跟随、随从。
)9、A(可羡/值得同情,怜悯/可惜/可爱。
)10、选妃子;华清赐浴;不理朝政;专宠贵妃;兄弟列土;骊宫歌舞。
11、是全篇纲领,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12、安史之乱眼前之景湘夫人1、C 2、B 3、C(A佳期,佳指佳人,即湘夫人。
期,约会。
B公子,指湘夫人。
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以称为公子。
D药房:用药装饰房子。
药,这里指白芷。
E逍遥:游玩。
)4、D赠送。
5、A (A使动。
B向远方,作状语。
C时间名词作状语。
D名词作动词,用桂树做。
“兰,辛夷,药”用法相同。
)6、D湘君并没有绝望,它虽然情绪激动,像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他最终恢复了平静,他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7、略。
8、《诗经》中的国风《离骚》《楚辞》《离骚》9、网10、骋望:纵目远望。
11、D《湘夫人》属于浪漫主义的诗歌。
12、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
以景物衬托愁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
第三四句写沅江秋景秋景,清丽如画。
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和人物心理交织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
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13、诗歌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极力渲染了相处时候的华美艳丽。
人教版高一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一章1《长恨歌》(共1课时)含答案
《长恨歌/白居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三、写作背景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长恨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2)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长恨歌》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爱情、生命的热爱和追求;(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情和婚姻,珍惜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长恨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 背诵和默写《长恨歌》。
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感悟;3. 对比分析《长恨歌》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的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认读和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重点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对比分析《长恨歌》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5. 背诵默写:(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长恨歌》;(2)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长恨歌》;2. 写一篇关于《长恨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与《长恨歌》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写一篇分析报告,不少于400字。
五、测试题及答案:1. 选择题:(1)《长恨歌》的作者是()。
A. 白居易B. 王之涣C. 杜甫D. 李白答案:A(2)《长恨歌》描写的是()的爱情故事。
A. 秦始皇与杨贵妃B. 唐太宗与武则天C. 唐玄宗与杨玉环D. 宋徽宗与李师师答案:C2. 填空题:(1)《长恨歌》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的无限眷恋和深切思念。
长恨歌试题及答案
长恨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长恨歌》是唐代哪位诗人创作的长篇叙事诗?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C2. 以下哪一句是《长恨歌》开头的句子?A.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B. 汉皇重色思倾国。
C. 春风得意马蹄疾。
D.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答案:B3. 《长恨歌》中,唐玄宗赐给杨玉环的称号是:A. 贵妃B. 皇后C. 公主D. 妃子答案:A4. 在《长恨歌》中,以下哪个人物是杨玉环的养母?A. 武则天B. 杨国忠C. 杨玉环的姐姐D. 唐玄宗答案:C5. 《长恨歌》中,杨玉环被赐死的地方是:A. 马嵬坡B. 长安城C. 江南D. 四川答案:A二、填空题1. 《长恨歌》中,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发生在______朝。
答案:唐朝2. 《长恨歌》中,杨玉环在马嵬坡自尽时,年仅______岁。
答案:243. 《长恨歌》中,唐玄宗赐给杨玉环的称号是______。
答案:贵妃4.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养母是______。
答案:杨玉环的姐姐5. 《长恨歌》中,以下哪个人物是杨玉环的养子?(______)答案:李瑁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答案:《长恨歌》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廷斗争的残酷性,以及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同时,作品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进行了美化,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怀念。
2. 请简要分析《长恨歌》中的艺术特色。
答案:《长恨歌》具有以下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相识、相爱、悲剧发生及后续影响。
(2)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唐玄宗、杨玉环、杨国忠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情感真挚。
诗人以真挚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使读者深感同情。
(4)语言优美。
全诗语言流畅,富有音乐性,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论述题请从《长恨歌》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感人的情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长恨歌(试题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一)(对应学生用书P5)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凝睇./孝悌绰..约/泥淖.哽咽./咽.喉B.玉扃./迥.异萦.纡/楹.联翘.首/翘.起C.旋.风/旋.转旌.旗/菁.华殷.勤/殷.红D.花钿./佃.户憧.憬/瞳.孔摇曳./赝.品解读:A项读音分别为dì/tì,chuò/nào,yè/yān;B项读音分别为jiōng/jiǒng,yíng/yíng,qiáo/qiào;C项读音分别为xuàn/xuán,jīng/jīng,yīn/yān;D项读音分别为diàn/diàn,chōng/tóng,yè/yàn。
答案:A2.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霄。
B.九重城阕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C.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D.黄埃散漫风潇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解读:A项,“霄”应为“宵”;B项,“阕”应为“阙”;D 项,“潇”应为“萧”。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似很平常,实际上起着提纲挈领....、统领全篇的作用。
B.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
..而喻C.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乐极生悲....,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
D.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解读:D项,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重复。
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玉容寂寞泪阑干..光彩生门户..B.可怜C.到此踌躇..不能去D.临别殷勤..重寄词解读:B项,“可怜”古义为“可爱”,今义为“怜悯”。
答案:B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臣相顾.尽沾衣顾:看B.君臣相.顾尽沾衣相:互相C.含情凝睇谢.君王谢:感谢D.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随意、随便解读:C项,“谢”为辞别的意思。
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课长恨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张继在夜半钟声的扣鸣中,对愁难眠,用清醒抒发了客旅的愁怀;柳宗元在飘风扬雪的寒江上,孤舟蓑笠,用独钓反映了内心的寂寞;李白在汪伦踏歌的节拍下,依依惜别,用“桃花潭水”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战鼓,利剑,呐喊声,钩戟长铩找不回昨日长安;黄埃,血泪,卿离去,花【课内挖掘】1.(1)“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作话题“在其位谋其政”“担当”“责任”等的反面素材。
(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用于“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低调”等话题。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可用于“希望”“爱情”“遗憾”等话题。
2.“元白”情深。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船上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
被贬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来到通州,就染上疟疾,久治不愈。
他十分懊恼,以致神思混乱,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高中语文01长恨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玉扃迥异窘困炯炯有神B.凝睇孝悌缔约啼笑皆非C.花钿佃户甸子白圭之玷D.绰约泥淖船棹卓然不群【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B.霓裳(shāng)临邛(qióng)鼙鼓(pí)C.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D.钗擘(bò)马嵬(wéi)绰约(chu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B项,“霓裳”中的“裳”应读cháng。
3.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凝脂踌躇缓歌慢舞九重城阕B.绰约徘徊芙蓉帐暖云栈萦圩C.鹧鸪阑杆虚无缥缈旌旗无光D.鸳鸯蓬莱银屏迤逦逍遥容与【答案】D【解析】A项,“阕”应为“阙”;B项,“圩”应为“纡”;C项,“杆”应为“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千乘万骑西南行 B.春宵苦短日高起 C.云鬓花颜金步摇 D.梨花一枝春带雨【答案】D【解析】A项,“西南”是名词做状语,向西南。
B项,“苦”是意动用法,以……为苦。
C项,“云”“花”都是名词做状语,像云一样,像花一样。
5.对下列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始是新承恩泽时承:承受夕殿萤飞思悄然悄然:寂静无声B.到此踌躇不能去去:前往尽日君王看不足不足:不厌、不够C.上穷碧落下黄泉穷:穷尽,走到尽头天生丽质难自弃自弃:自我埋没D.含情凝睇谢君王谢:道歉遂教方士殷勤觅殷勤:热情而周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悄然:忧愁的样子。
B项,去:离开。
D 项,谢:感谢。
6.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①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②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④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⑤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⑥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⑦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⑧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⑦C.③④⑥⑧ D.①②⑥⑦【答案】D1.下列有关《长恨歌》中的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里“一”和“百”形成映衬,“百媚生”又和“无颜色”形成对比。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长恨歌”名称的由来1.2 作者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作者对杨贵妃与唐玄宗爱情的态度第二章:诗歌结构及主题2.1 诗歌结构诗歌的段落划分诗歌的韵律与节奏2.2 诗歌主题爱情与权势的冲突人生无常与爱情的永恒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反思第三章:诗歌意象与修辞手法3.1 诗歌意象杨贵妃的美貌与魅力宫廷的奢华与荒淫爱情与离别的情感表达3.2 修辞手法比喻与象征对比与排比寓言与讽刺第四章:诗歌语言与表达技巧4.1 诗歌语言古汉语的使用与特点诗歌中的词汇与意象4.2 表达技巧描写与叙述的结合情感与理性的平衡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第五章:诗歌的现代意义与价值5.1 诗歌的现代意义对现代人的启示与反思爱情、权力与个人命运的探讨5.2 诗歌的价值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长恨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歌对个人修养与审美情趣的提升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长恨歌》描写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故事?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2. 《长恨歌》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王之涣C. 白居易D. 杜甫答案:1.A 2.C二、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长恨歌》的诗歌背景。
2. 请简要描述《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
答案:1. 《长恨歌》描写的是唐朝时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诗歌背景反映了唐朝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宫廷政治的复杂性。
2. 在《长恨歌》中,杨贵妃被描绘为美丽、迷人而却又脆弱、无助的形象,她的美貌与魅力吸引了唐玄宗,但也引发了宫廷的纷争与悲剧。
三、分析题请分析《长恨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给出具体例子。
答案:《长恨歌》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与排比等。
例如,在描写杨贵妃的美貌时,使用了比喻手法:“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在表达爱情与离别的情感时,使用了象征手法:“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经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 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 75 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 10 年,杜甫也去世 2 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 9 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赋予他很大的刺激和催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殊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从白居易一辈子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干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非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磨万击,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经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经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托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恨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理解爱情的价值,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1. 《长恨歌》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 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恨歌》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恨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对诗中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讨论爱情的价值。
8.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附:试题及答案1. 《长恨歌》的作者是谁?答案:白居易2.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长恨歌》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
3. 诗歌中的“天长地久”象征了什么?答案:象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永恒。
4. 诗歌中的“海枯石烂”象征了什么?答案:象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坚定不移。
5. 诗歌的韵律特点是什么?答案:诗歌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长恨歌》与其他古代爱情诗歌的异同,如《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 探讨《长恨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如何看待爱情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七、课堂活动:1. 举办《长恨歌》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1-长恨歌(试题+答案+解析)
1-1-长恨歌(试题+答案+解析)课时作业(一)(对应学生用书P5)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凝睇./孝悌.绰.约/泥淖.哽咽./咽.喉B.玉扃./迥.异萦.纡/楹.联翘.首/翘.起C.旋.风/旋.转旌.旗/菁.华殷.勤/殷.红D.花钿./佃.户憧.憬/瞳.孔摇曳./赝.品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dì/tì,chuò/nào,yè/yān;B项读音分别为jiōng/jiǒng,yíng/yíng,qiáo/qiào;C项读音分别为xuàn/xuán,jīng/jīng,yīn/yān;D项读音分别为diàn/diàn,chōng/tóng,yè/yàn。
答案:A2.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霄。
B.九重城阕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C.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D.黄埃散漫风潇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解析:A项,“霄”应为“宵”;B项,“阕”应为“阙”;D 项,“潇”应为“萧”。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似很平常,实际上起着提纲挈领....、统领全篇的作用。
B.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
C.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乐极生悲....,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
D.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解析:D项,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重复。
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玉容寂寞泪阑干..光彩生门户..B.可怜C.到此踌躇..不能去D.临别殷勤..重寄词解析:B项,“可怜”古义为“可爱”,今义为“怜悯”。
第1课长恨歌导学案及答案
第1课长恨歌【预习导学】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文内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一、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白居易,字_______,号__________。
与_______并称“元白”,与________并称“刘白”。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_________________”,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讽喻诗如___ ,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____________________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写作背景本诗取材于________和_________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时间是_____________,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李杨故事,当时白居易写下了_______________,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三.晓文化常识【倾国】绝色女子。
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后来,“倾国倾城”就成为美女的代称。
【列土】封爵赐邑。
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早朝】早朝,是一种明朝时候的仪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长恨歌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诗歌之部人教版高中语文2长恨歌本课话题——知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前四句是说,七月七日这天夜半,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山盟海誓。
诗句写得婉转动人,常为后人引用,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
后两句是本诗的结束语,作者在叙述李、杨爱情故事时把自己的感情也渗透进去,这种感情蓄积到终篇时,就汇合为这两句催人泪下的千古名句。
天地有时尽,此恨永不绝,人们不仅在爱情失意时会从中引起共鸣,就是遇到了其他人间悲痛之事,也常常会想起这两句诗。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无怨无悔共白发一次舞会上的邂逅,张学良与漂亮的赵四小姐一见钟情,从此决定了他们一生将相爱、相知、相守。
当时的张学良早在张作霖的撮合下与于凤至结为夫妇,但是面对真爱,他们不顾家庭的反对和舆论媒体的攻击,赵四小姐顶着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的压力,且委曲求全地抛却了妻子的名分,以秘书的身份与张学良艰难地走到了一起。
“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张学良在南京身陷囹圄,随后开始了漫长的幽禁生涯。
被送往香港的赵四小姐毅然将孩子托付给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回到张学良身边,以秘书的身份,尽夫人的责任,寸步不离张学良,陪伴他一起度过漫长的幽居岁月。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蒲松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人教版高中语文 3人教版高中语文4 回眸.(m óu) 骊.宫(l í) 霓.裳(n í) 玉扃.(ji ōn ɡ) 花钿.(di àn) 萦纡.(y ū) 马嵬.(w éi) 鼙.鼓(p í) 临邛.(qi ón ɡ) 钗擘.(b ò) 凝睇.(d ì) 衾.被(q īn) 人寰.(hu án) 云栈.(zh àn) (2)多音字翘⎩⎪⎨⎪⎧(qi áo )翘首(qi ào )翘起监⎩⎪⎨⎪⎧(ji ān )监狱(ji àn )监生 旋⎩⎪⎨⎪⎧(xu àn )旋风(xu án )旋转朝⎩⎪⎨⎪⎧(zh āo )朝日(ch áo )朝见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顾⎩⎪⎨⎪⎧君臣相顾.尽沾衣(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反而)(2)信⎩⎪⎨⎪⎧东望都门信.马归(随意,随便)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信使,指媒人)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实情)人教版高中语文 5(3)绝⎩⎪⎨⎪⎧此恨绵绵无绝.期(断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的)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千乘万骑西南..行(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2)西.出都门百余里(名词作状语,向西) (3)上.穷碧落下.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梨园弟子白发新.(形容词作动词,新增) (5)春宵苦.短日高起(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六宫粉黛无颜色..古义:姿色。
【高中同步测控 优化设计】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1.1长恨歌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长恨歌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擂.鼓/擂.台城阙./上阕.肖.像/春宵.苦短B.唠叨./叨.教鼙.鼓/颦.眉拓.本/开疆拓.土C.酩酊./鼎.立箴.言/缄.默丛莽./病入膏肓.D.碑碣./拜谒.包庇./譬.喻发泄./一泻.千里解析:B项,dao/tāo、pí/pín、tà/tuò。
A项,léi/lèi、què、xiào/xiāo;C项,dǐng、zhēn/jiān、mǎng/huānɡ;D 项,jié/yè、bì/pì、xiè。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一场春雨过后,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一片新绿,栩栩如生....,让人不觉而生盎然之感。
B.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的空间,以优美的舞姿把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动人心弦....,幻若梦境。
C.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520名亚细亚鼓手打起具有广州特色的“猎德鼓”,发出“花城之邀”。
在振聋发聩....的鼓声中,神圣的“汇水”仪式开始。
D.读古人文章,困难就在于古人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相当吃力。
解析:A项,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
C项,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来唤醒糊涂的人。
D项,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以上三项均与语境不符。
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美国30岁的中情局前技术助理爱德华·斯诺登,向媒体揭发美国情报机构的“棱镜”计划,在全世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B.在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和平远未能成为全球人共饮的甘露与共享的福祉,因而我们必须尽力研究和平、守望和平和追求和平就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课题之一。
(完整版)《长恨歌》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叹为观止。(2)“影落”,写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
高中语文 专题01 长恨歌试题(含解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专题01 长恨歌1.关于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号、。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本诗取材于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
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如何?”在王质夫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两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3.给加点字注音:回眸.() 骊.宫( )鼙.鼓()马嵬.坡()临邛.()绰.约()玉扃.()迤逦..()仙袂.() 凝睇.() 钗擘.()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准确理解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姊妹弟兄皆列土..光彩生门户..,可怜不见玉颜空死处...云髻半偏新睡觉..雪肤花貌参差..是1.乐天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秦中吟》《新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12.《长恨歌》含答案
12。
《长恨歌》围炉夜话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糯.米(nuò)觊.觎(jì)豁.达(huò)毁家纾.难(shū)拈.轻怕重(niān)B.油渍.(jì)羞赧.(nǎn)采撷.(xié)敷衍塞.责(sè)纵横捭.阖(bǎi)C。
龋.齿(qǔ)窥.探(kuī)凄怆.(chǎng)讳.疾忌医(huì)日臻.完善(zhēn)D。
毗.邻(pí)戏谑.(nüè)蜷.伏(quán)一蹶.不振(jué)泾.渭分明(jīng)解析B项,“渍”应读“zì”;C项,“怆”应读“chuàng”;D项,“谑”应读“xuè”。
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沉湎隔膜报不平中流砥柱B.赡养嘻戏莫须有推心置腹C.抉择风靡照相机估名钓誉D。
端倪孱弱钓鱼竿刎颈之交解析A项,“报”应为“抱”;B项,“嘻"应为“嬉”;C项,“估”应为“沽”。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为把县城建设成花园式城市,县政府决定把每年的“植树日”改。
为“植树月”,为城市的绿化建设添枝加叶....;作文同样B.曹文轩告诫写作者,一个人若无个性,人生必定索然无味....忌讳雷同,人云亦云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C。
乒乓球团体决赛的结果几分钟后就要揭晓了,我紧张地盯着屏幕,而小弟弟却在一旁大喊大叫干扰我,说了几次也不听,简直按捺不...住.,真没办法.,使人D.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七倒八歪....一路受着皮肉之苦.解析A项,“添枝加叶”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不合语境。
C项,“按捺不住”指情绪急躁,克制不住.对象一般是说话人本人,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D 项,“七倒八歪”指十分凌乱,不整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一)(对应学生用书P5)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凝睇./孝悌.绰.约/泥淖.哽咽./咽.喉B.玉扃./迥.异萦.纡/楹.联翘.首/翘.起C.旋.风/旋.转旌.旗/菁.华殷.勤/殷.红D.花钿./佃.户憧.憬/瞳.孔摇曳./赝.品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dì/tì,chuò/nào,yè/yān;B项读音分别为jiōng/jiǒng,yíng/yíng,qiáo/qiào;C项读音分别为xuàn/xuán,jīng/jīng,yīn/yān;D项读音分别为diàn/diàn,chōng/tóng,yè/yàn。
答案:A2.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霄。
B.九重城阕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C.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D.黄埃散漫风潇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解析:A项,“霄”应为“宵”;B项,“阕”应为“阙”;D 项,“潇”应为“萧”。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似很平常,实际上起着提纲挈领....、统领全篇的作用。
B.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
C.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乐极生悲....,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
D.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解析:D项,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重复。
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玉容寂寞泪阑干..光彩生门户..B.可怜C.到此踌躇..不能去D.临别殷勤..重寄词解析:B项,“可怜”古义为“可爱”,今义为“怜悯”。
答案:B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臣相顾.尽沾衣顾:看B.君臣相.顾尽沾衣相:互相C.含情凝睇谢.君王谢:感谢D.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随意、随便解析:C项,“谢”为辞别的意思。
答案:C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遂令.天下父母心A.令.初下,君臣进谏B.乃令.秦武阳为副C.岂合令.郎君D.便言多令.才解析:例句中“令”的意思是使,让。
A项,令:命令;C项,令:敬词,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D项,令:美好的。
答案:B7.下列各项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B.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C.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解析:D项使用了顶真,其他三项使用了对仗(对偶)。
答案:D8.由于字数、音节、平仄所限,古典诗词中语序颠倒的现象较为普遍。
下列诗句没有语序颠倒现象的一项是()A.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B.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C.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D.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解析:A项正确的顺序应为“可怜门户光彩生”;B项正确的顺序应为“花钿、翠翘、金雀、玉搔头委地无人收”;D项正确的顺序应为“行宫见月色伤心,夜雨闻铃声肠断”。
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9~12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9.试分析画线语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画线的语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
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10.诗歌从哪些方面来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
11.节选的这部分诗句刻画了唐玄宗怎样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愁苦、寂寥、伤痛之情以及对杨贵妃无尽的刻骨相思,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帝王,而是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忠贞。
12.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过景物的渲染来描写,有的景中见情,有的融情于景。
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2)通过人物的动作来描写,如“踌躇不能去”“信马归”“孤灯挑尽”等。
(3)直接描写心理,如“尽沾衣”“思悄然”“谁与共”等。
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3.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应抓住“霜草苍苍”“行人绝”“月明”“花如雪”等词句揣摩作者的心理状态。
答案:寓情于景。
作者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由开始的孤独寂寞到最后惊喜愉悦的心理状态。
14.“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应从该句在全诗结构及表达情感等方面考虑其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读长恨辞[宋]李觏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5.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要从两首诗的侧重点去分析,如第一首中的末句和第二首中的三、四句。
答案: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16.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判断手法时同样要结合诗句。
第一首中的三、四句形成对比,有“不动心”的,就有“动心的”;第二首末句中的“比”字同样说明在诗中出现了对比。
在分析时要结合诗句说出形成对比的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
(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
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
白居易有《秦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7.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这首诗的前几句全在描写朝廷官员的糜烂生活,后两句转折,写无辜百姓冻死在牢狱里。
这和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出一辙。
解答此类试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平时多积累一些重点诗句。
答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18.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大意,在此基础上赏析其对比艺术的特色,答案首先要明确何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指出形成对比的对象,然后分析运用对比达到的效果。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四、语言应用19.请依据例句再仿写两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读白居易的《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