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完整版《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农村少年张承志在艰苦的环境下培育植树的爱好和能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创造精神。
下面是本文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创造精神;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3.通过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植树造林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了解和思考。
(2)让学生回顾自己曾经参加过的义务劳动活动,进行交流和分享。
2.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2)老师对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3.词语探究:(1)选取文章中的生僻或重要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
(2)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生词,培养学生的词汇猜测和阅读能力。
4.语言分析:(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5.文学欣赏:(1)让学生欣赏文章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情怀。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创造精神的重要性和意义。
6.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张承志在艰苦环境下培育植树的爱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7.总结:(1)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创造精神。
8.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开展一项创新活动,如种植植物、制作手工艺品等,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创新成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第【1】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芒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根底上,理清思路。
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
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摘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理解、分析内容。
解读:默读是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训练和培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内容。
摘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解读:《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很震撼,语言虽然朴实,但很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相信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简单的植树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植树人”的人生故事,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热爱,并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入认识“生命的忍耐、顽强和奋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培养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理解“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生词、词组及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能根据文章内容辩证思考,总结文章的思想主旨,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感、并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意象、主题思想及文章情感表达。
2、难点:文本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形象描写等。
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热:通过图片展示、环保资讯传达、对话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植树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话分享。
2、整体阅读:给学生大段时间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中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具体问题,辅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分段探究: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寓意阐释;鼓励学生归纳出作者阐述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4、情感受教:通过演示小植树场景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树的艰辛和快乐,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加入保护环境行动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1:预热让学生看一组植树的照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大家对这组图片有什么感受?2、如果真的有机会去植树,你的心情会怎么样?3、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去植树吗?为什么?教学步骤2:整体阅读让学生试读一遍《植树的牧羊人》文章,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文章在讲什么?2、大家是否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教学步骤3:分段探究1、学生自习时间内,对照文本中“植树夫妇”、“植树拔沟人”、“植树黄土人”等词语,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植树造林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通过学习牧羊人的坚持和付出,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讲解,我意识到在讲解词汇和短语时,需要更加注重语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和理解这些词汇。这样,他们在运用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此外,对比手法的分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今后我需要寻找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
-举例:分析文中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体会作者对牧羊人行为的赞赏。
2.教学难点
a.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的结合: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环境描写如何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图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环境变化与牧羊人的情感变化联系起来。
b.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在运用新学的词汇和短语时,可能会出现搭配错误或语境误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植树造林是指人类为了改善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现象,在大地上种植树木的活动。它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1、植树人的精神品质;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课时安排:2节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
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新课教学:(一)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主旨。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植树的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3.培养热爱大自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植树的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因为心中有爱,白求恩医生可以超越国家的界限,不远万里,帮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战斗,直至奉献生命。
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小说《植树的牧羊人》,看一看一个平凡的老人,因为心中有爱,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战争的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归类,大多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代表作品有《屋顶上的轻骑兵》《面包师的老婆》等。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一个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三、预习检测,字词积累1.认读生字,给加红字注音。
帐篷()废墟()坍塌( ) 干涸()戳()慷慨( ) 琢磨()浇灌()帐篷( )山毛榉()薰衣草()溜达()酬劳()沉默寡言()白桦树 ( ) 2.解释词语意思或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词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写作,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生动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和课后复习中主动探索,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身边人做了一件小事,却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情况?”(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牧羊人植树背后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和持之以恒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生态价值和环保意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植树造林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种植绿植,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这个操作将演示植树造林的基本原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植树造林是改善环境、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措施。它是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牧羊人通过坚持不懈地植树,将荒漠变成了绿洲。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造林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改善环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方面,我感到比较满意。学生们从牧羊人的事迹中汲取到了正能量,纷纷表示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但我也认识到,仅仅靠课堂上的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后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促使他们真正将环保意识付诸实践。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学过程:【检查预习】一、音形识记。
戳( ) tān( )塌山毛榉( ) 废xū( )Chóu( )劳水qú( ) 缝隙( )干涸( ) Kāngkǎi( )二、词语解释。
1、坍塌:2、废墟:3、干涸:4、刨根问底:5、不毛之地: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2、对比的写法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考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植树的牧羊人》进行解读。
【板书题目】一、说教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文章咱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以及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好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乐观坚强、勤劳坚韧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时的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于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有自己的思考。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加丰富的感受。
此外,这是初中阶段学生一次接触到小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简要补充小说的基本知识,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小说这类文体的整体印象。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小说教学的建议,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做如下设计:1.抓住作者对牧羊人的细致描写与高原情况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是本课的重点)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评论深化主旨的写法,分析理解人物性格;3.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及执着的精神。
(人物性格分析和主旨感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自主合作交流,各抒己见,珍视独特体验。
篇一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于小说的主旨,应倡导学生多元化的解读。
如何设计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究主旨的火花,时时困扰着我。
苦苦思索后,我决定从探究牧羊人的幸福入手,先后抛出两个问题:“牧羊人种树之初幸福吗?”“牧羊人在种树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了吗?”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追寻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
对于种树过程中牧羊人的幸福体验,学生兴趣浓厚,畅所欲言,有的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读出“思念是一种幸福”;有的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体会到“心无旁骛地做事也是一种幸福”;有的从“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领悟到“满足也是一种幸福”;有的从“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体会到“身体健康也是幸福”。
这正是课堂上呈现的百花齐放、不曾预约的精彩。
但是,本节课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学生课堂读书、圈点勾画的时间偏少,对文本缺少更细致深入的挖掘和思考;讨论时间偏少,流于形式,未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等。
今后我将在语文园地中不懈追求,不懈探索,力争打造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
后期的思考篇二1、小说教学教什么,如何教?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之一。
尤其是初一的小说类作品,如何基于学情进行有效设计,这个难度更大。
小说知识不能生硬地套般,简单地讲解,如何巧妙地渗透,必须把握好尺度和分寸。
2、经典篇目(尤其是长文)如何教?长文短教如何借助载体来巧妙实现?也是巨大的挑战。
怎样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如何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既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方法的尝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
(2)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兴趣和动力。
1.2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难点:掌握难度等级不同的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1.3 教学流程1)课前热身(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或者短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对于植树造林的兴趣。
2)新课呈现(20分钟)(1)播放视频,讲解植树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森林砍伐的危害。
(2)朗读课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单词和短语。
(3)重点讲解生词,并制作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进行词汇教学。
3)活动设计(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模拟牧羊人讲述植树的故事,并进行表演。
4)课后延伸(5分钟)提醒学生及其家长注意环保,进行植树行动并将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
1.4 教学工具1)黑板2)PPT3)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4)图片、笔记本电脑等辅助材料二、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然而,本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然的。
2.1 教学亮点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让学生对于植树造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多种渠道的词汇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各种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汇。
3)合作学习方式的采用。
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既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2 存在问题1)难度管理不当。
本次教学中,涉及词汇过多,其中有的难度属于较高级别。
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单词无法完全理解,影响了听力理解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人生之舟”选编了四篇文章,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人生之舟”,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复述课文。
2、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情感目标: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文文本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
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
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设计: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执教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一、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该文选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
文章通过讲述一位老人独自在荒凉之地种树的故事,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以及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文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情节简单但寓意深远,适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及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文本结构清晰,分为几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个荒芜的高地;接着详细描绘了主人公“牧羊人”的形象及其日常生活;随后讲述了他如何开始并坚持多年种植树木,最终将这片土地变成了一片绿洲;最后以作者再次访问此地所见景象作为结尾,强化了主题思想。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并鼓励他们像文中的牧羊人一样,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去改变周围的世界。
二、学情分析•年龄特点: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阶段,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知识基础: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文字理解和分析能力,但对于较深层次的主题挖掘可能还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兴趣偏好: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喜欢有趣味性、能引发共鸣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或者多媒体材料来增加课堂趣味性。
•认知水平:能够初步理解文章表面意义,但在把握深层次含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帮助提炼核心观点。
•情感态度:学生们通常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容易被正能量的故事所打动,《植树的牧羊人》这样充满积极向上精神的文章非常适合用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综上所述,在设计本节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o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及其用法;o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o学会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学习重点词汇与句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语言表达方式。
举例:重点词汇如“坚持不懈”、“绿化”等,句式如“一边……一边……”。
(3)培养阅读策略: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如快速阅读、细读、品味阅读等,提高阅读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题,理解作者情感,培养独立思考与感悟能力。
2.增强文学鉴赏素养:分析课文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3.丰富文化底蕴: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展示成果时也能做到条理清晰。这说明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多组织此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心理,不够积极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举例: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细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
(1)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举例:如何理解文章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需要通过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
(2)课文表达手法的理解: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能难以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环保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绿色生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植树模拟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植树对环境改善的基本原理。
-人物形象分析:通过细节描写,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理解其无私奉献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语言特色学习:识别并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想感情体会: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所传达的环保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举例解释:
-在讲解牧羊人植树的原因时,教师应着重强调其对环境的改善作用,让学生理解个人行动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在修辞手法的教学中,教师应挑选课文中典型的例子,解释其效果,并让学生尝试模仿创作,加深理解。
-对于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环保视频或讲述真实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或听说过因为一个人的努力而让周围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牧羊人植树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本节课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1.生字词: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绿化、毅力、憧憬”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植树的牧羊人》的主旨,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叙事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坚持和毅力的尊重。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描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对坚持和毅力在改变世界中作用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牧羊人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将环保意识和坚持精神融入到个人行为中。
作者简介:让·乔诺:法国著名作家,以其寓言式的故事和深刻的道德寓意著称。
《植树的牧羊人》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传达了对自然、生命和坚持的深刻思考。
教学准备:《植树的牧羊人》课文PPT课件,包含让·乔诺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植树和环境保护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环保”行动计划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让·乔诺的照片和简介,简要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植树和环境保护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让·乔诺的生平和《植树的牧羊人》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荒凉”、“繁茂”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牧羊人的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细节描写、反复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2. 主题思考:讨论文章的主题,如环境保护、坚持和毅力,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题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3)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文章中美的事物、情感可能缺乏敏感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品味文章中的美。
举例:分析文章中描绘自然环境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美感。
(4)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将文章中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牧羊人精神应用到生活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牧羊人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章主题的理解:《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牧羊人坚持植树,改变荒漠的故事,展现了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及其所展现的内在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植树的牧羊人》它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几十年在荒漠中孤身一人默默无闻地植树,凭借着一己之力创造出一片森林,将曾经的荒漠变成绿洲的感人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医生。
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2)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
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
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
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在《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植树这项环保活动的热情还是挺高的,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当中。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文章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还不错。大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一些植树的经历,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意识到在讲解课文结构和分析文章内容时,需要更加细致和生动。可能我应理解和记忆。
5.情感态度:感悟牧羊人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领悟牧羊人植树行为的积极意义,以及这种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分析文章结构:识别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如何通过结构安排来强化主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的基本概念和它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植树是改善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牧羊人植树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行为在实际中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通过造句练习和词汇游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新学的生字词,加深记忆和理解。
-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牧羊人的心境和情感,从而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
2.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如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对自然的感悟。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提高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举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总结出文章的主要事件、牧羊人的品质特点等。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对牧羊人植树精神的体会。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和价值,需要通过讨论、分享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牧羊人植树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5.写作手法: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情感抒发等手法表现主题的技巧。
6.课后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短文。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保护环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牧羊人的精神品质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侣俸中学陶鸿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2.运用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学会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52课时)导学要点:1、趣味导入,预习检测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作家作品填空。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
作者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记叙文知识填空。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3)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4)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5)描写按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人物角度有: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
3、给下列线的字注音。
慷慨(kǎi)帐篷(péng)废墟(xū)干涸(hé)坍(tān)塌呼啸(xiào)溜(liū)达戳(chuō)坑酬(chóu)劳山毛榉(jǔ)白桦(huà)树薰(xūn)衣草刨(páo)根问底4、解释词语或据义写成语。
〔干涸〕干枯,没有水。
〔溜达〕散步,闲走。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地面上的植物。
这里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沉默:不出声;寡:少。
5、阅读课文,简答。
(1)题目《植树的牧羊人》有什么作用: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①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从以上的文字中,你能说说标题的作用吗?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创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篇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练习一中的表格。
2、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导学反思:第二课时(总第53课时)导学要点:1. 理清结构,分析形象2. 认识主题,环境描写(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1、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练习一中的表格。
2、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一)理清结构1、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默读课2、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总——分—总。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2--20)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三到高原见牧羊人(对比突出主题)(二)分析形象1、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练习二)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2、细节写人(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无私,慷慨(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自信,果断(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积极生活,爱整洁(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
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目标远大而高尚(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无私,俭朴(6)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他一直在种树。
种橡树,中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顽强毅力,坚持默默奉献3、谈谈你对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初步印象。
你感觉他有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学习的?牧羊人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不图名利、造福人类的优秀品质都值得同学们学习。
(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
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练习三)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属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1、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好人,“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这句话自然引出下文,作者与牧羊人从相识、相知,到敬佩赞美的过程。
2、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内容上:高度赞扬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
结构上:首尾呼应。
和文章开头“何为好人”遥相呼应。
3、主旨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通过对比突出牧羊老人的巨大贡献,赞扬了他具有的顽强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说明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四)环境描写1、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2、练习(1)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渲染了荒凉的气氛,突出此地环境的恶劣。
暗示了种树的艰难,烘托了牧羊人坚韧、顽强的品质。
与下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结固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六、拓展延伸,扩大外延1、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
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练习四)示例1: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十九年的坚持,悬崖绝壁一道狭窄天梯上几千次的来来回回,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
示例2:抗震英雄武文斌:在军校学习就要毕业的他本不在领导考虑的救灾人员名单内,他坚决请缨,与战友共赴灾区救灾。
34天内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其中3天的轮休日他也放弃了。
最终劳累过度,他不幸因肺血管破裂失血过多而牺牲。
他2008年初刚结婚,本打算救灾回去后选日子补拍婚纱照,最后新婚妻子只能怀抱他的遗像拍照,完成英雄最后的遗愿。
七、当堂练习,达标测评⑴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3)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