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教师的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困惑与挣扎
——一个综合实践教师的反思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中心中学王岩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设置了国家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对学生的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验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的实践性课程。历经多年的探索之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已取得了成效,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虽然离理想境界,课程的达成目标还有相当距离,但目前状况是不断改进。
同时,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给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任课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明确课程实施给教师带来的困惑,深究困惑的根源,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是当前综合实践课程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本人谨就在教学实践与培训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剖析和反思如下,若有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一、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困惑
1、课程观念如何转变?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它需要教师改变课程观念,把以知识灌输、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观,逐步转向新型的以实践为主,融学生、学校、社会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观。课改以来,任课教师解读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参加培训学习,力求理解接受综合课程新理念,达到课程观念的转变,这在综合教学实践教学中已有一定的体现。但是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新旧思想交替,教师很难做到课程观念与教学行为的统一,不自觉的穿新鞋走老路。
例如,我开设《探究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课题时,引导学生分组探
究了中秋节的传说、习俗、诗歌等,根据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把搜集内容制作成课件、手抄报、小品表演、录像等形式进行展示,整个活动过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的各种潜能也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我总觉得自己的教学过程始终走不出传统学科的怪圈,即这个课题实施文化课色彩太浓,应进一步指导学生反思活动内容与活动过程中的得与失,提升他们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尽管有时我设计的内容很有创意,由于课程观念的不到位,始终迈不开步子,又会回到传统学科的教学轨道上去。迷茫挣扎之极,我甚至有时自问:综合实践课程到底是什么样的课程,它需要教师具备什么样的课程观念,才能适应综合课程发展的需要?
2、综合能力如何提高?
综合实践课程具有学科整合的特点,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组成的课程。没有现成教材,它的内容因地、因校、因人制宜,是立足于学生主动开发、教师引导的综合课程。这使得教师不能再依赖于现成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传递式的传统教学。而是根据自己储备的知识技能、社会经验,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教学环境,灵活多样的进行创造性教学。因此,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的教师,是综合实践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教师接受的都是专业教育,进行的是单科教学,综合能力又怎能具备呢?接下来,如何提高呢?提高到什么程度,才达到综合实践课程教师所具备的能力标准呢?
比如:《家乡的民族传统节日》的诗歌文化探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史学知识;《纸飞机》的探究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制作技能和物理学知识等等。实际教学中,文理兼备、既会制作又会表达的综合教师并不多见,有时综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很有创意,真正实施起来,却走了样或不到位,抑制了教
师在新课改中的主动性,也阻碍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综合能力如何尽快达到综合课程的要求是一个难题。
二、困惑的根源
1、综合实践课程的地位落实不到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与其它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学科。但如果用必修课的标准来衡量,它在任课教师设置和课时的落实上,是很不到位的。
首先是教师的设置。由于一线教师人员紧缺,学校安排一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任课。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太缺乏综合实践课程所需的创新意识,也缺乏年轻教师的激情,课程实施效果可想而知。有时甚至安排教师“兼职”综合实践课,既任考试科目课程,又任综合实践课程,往往后者处于附属地位,即对该教师的考核以考试科目为主,综合实践课程仅处于参考地位,甚至不予考虑。所以,兼职教师根据自己课程情况,把综合实践课程直接上成兼职的考试科目,若有检查,才上一节综合实践课,应付领导。
其次是综合实践课程课时的安排。教学地位落实不了,课程安排也无从依据,比起主科外的杂科(注:语数外是主课,理化是次课,政史地生是小科,音体美是杂科。)还难安排,一般是按在上午或下午最后一节,实在排不开,才会挤进“杂科”的行列,临近期末时还往往给考试科目“让路”。如此以来,综合实践课程就处于“有名无分”,甚至“无名无分”的状态!
2、课程观念与课程实施所需不匹配。
综合课程的有效实施,不是任课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有一个浓厚的氛围,即教育部门的领导、非任课教师、学生都要转变课程观念,从内心接受综合实践课程,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把它落实到行动上来。
事实上,综合实践课程在师生眼里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它的实施受到了非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制约。例如:若把综合实践课程搞得太“火”了,吸引学生稍多一点的精力,一些考试科目教师感觉影响到自己科目的教学,时常有意或无意的压抑综合课程,导致自己底气不足,活动方案常常适可而止,无法真正达到预期目标,这说明传统课程观念仍在困扰着一些教育工作者。
学生方面,学生的综合课程观念认识不到位,课堂纪律就成了大问题。上课,总是隔三岔五的要整顿一下纪律,否则,课是上不下去的。因为学生认为这是“玩课”,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比如上课时,有的学生“闭目养神”,积极准备下一节课;有的在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有的旁若无人,大声说笑……。所以,只有教师与学生转变课程观念,才能促进综合课程的实施。
3、教育评价措施与教育效果脱节。
对教师综合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综合课程学习行为的评价措施单一、僵化,抑制了教师课程观念转变的迫切性、教学行为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提高。由于良好的教学与学习行为得不到及时的认可,也阻碍了师生再去主动参与的欲望。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用原来的旧模式评价综合课程的效果,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没有了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使得综合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离理想的目标达成相距甚远。
三、困惑的出路
1、改革评价制度,提高师生积极性。
很多时候,评价能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好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课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像其它学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