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3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精品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教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导入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
(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
)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引领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示例【教学重点和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课前准备】1.预习准备: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选题(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图片、查阅资料等),探究该地区的民居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2.实践活动:制作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模型。
(2)对当地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探访,拍摄活动录像。
3.提出质疑:(1)聚落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传统聚落文化是否需要保护?如何保护?4.教师准备:制作计算机课件,相关聚落图片。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什么是“聚落”用计算机展示学生收集的北京景观图片。
2、城市和乡村的差异计算机展示一组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 图片。
教材: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不同地方的村落差异”3、聚落与环境计算机展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小组描述世界不同地区聚落的民居特点,突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地区有:①热带雨林地区、②热带沙漠地区③我国云南地1、回答问题,开始学习:回答:“一座房子。
”回答:“建筑群、有道路、有桥梁、有公园┉┉”欣赏美丽的北京,说出每一张图片的内容。
2、看图片、思考、回答:回答:“一个是城市聚落,一个是乡村聚落。
”讨论对比:“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差异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在景观上的差异。
回答:“不一样。
”小组讨论:“活动2”内容。
回答:A图是非洲的(因为非洲经济比较落后……,所以那里的房子低矮简陋。
)B图是欧洲的(因为欧洲经济发达,人口少……)C图是亚洲的(因为亚洲人口多,房子密集……)3、深入探究:小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思考回答:聚落的形成要受自然条件(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和社会条件(发展历史、生产条件、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影响。
计算机游戏:寻找形成聚落的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问:拿出学生手工课上制作的一个建筑模型问:“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又拿出由多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沙盘,问:“这又是什么?”“越来越多的居所聚集起来,并建有各种公共设施,人们在这里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生活在首都北京这座大聚落里,它变得越来越美丽了,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美丽的北京”:创设情境、进入主题:“欣赏完美丽的北京,我们再来看一组聚落图片”:问:“这一组图片中表现的聚落与北京是否有不同?如何不同?请说出二者的差异。
教学设计9: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2.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
教学重点: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聚居地有城市、乡村的差异。
人类居住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怎样保护传统聚落?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聚落与环境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①什么叫聚落?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2.幻灯片出示:教材图4.12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图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图,完成下列各题:(1)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2)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相同之处。
(培养学生读图、辨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1):(差异:从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工农业生产等方面来说明)学生回答(2):(相同:都有道路、河流穿过、地形等方面)教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时的共同条件,一般的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要素有哪些呢?3.显示图4.13“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人利条件示意”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村、渔、矿地)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4.幻灯片介绍:“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景观图。
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归纳: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4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的聚落以及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聚落,并能举例说明。
3.培养学生对聚落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聚落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聚落类型的关系。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视频等。
2.制作课件,展示聚落与环境、聚落类型的关系。
3.分组安排,便于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居住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定义、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展示案例资料,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聚落与环境、聚落类型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教师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发展和保护,举例说明。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保护聚落环境的措施。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与环境、聚落类型的关系,以及保护聚落环境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认识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片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学会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实践活动法:动手制作聚落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聚落案例,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聚落模型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3.划分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充足的学习材料。
4.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域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让学生对聚落有初步的认识。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课标要求】1.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根据聚落的图片及其它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等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呈现展示图片(小孩拥抱地球)和歌曲《可爱的家》、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导入新课。
二、新授(一)乡村和城市1.聚落类型: 多媒体呈现乡村与城市的对比图片。
2.乡村聚落的类型:多媒体呈现乡村内部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
3.城市聚落的分类:教师补充材料介绍4.城乡景观的差异:呈现乡村和城市景观图片,说出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教师引导学生本质差别: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
5.不同大洲的乡村景观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城乡聚落各有优缺点。
过渡:聚落的特点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聚落形成的初期。
(二)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的有利因素:假如你是一个部落的首领,现在你要带领你的部落去寻找一个适合你们居住的地方,你会选择怎样的地方?展示4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再展示株洲、东营、耶路撒冷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探究峄城形成的有利的自然条件。
《人类的居住地和聚落》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和聚落》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2. 掌握人类居住地和聚落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人类居住地和聚落的定义。
2. 解释人类居住地和聚落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人类居住地和聚落的定义及重要性。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居住地和聚落的例子及影响。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关于人类居住地和聚落的定义及重要性。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二章:人类的居住地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类型的居住地。
2. 掌握不同居住地的特点和适应性。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类型的居住地,如乡村、城市、郊区等。
2. 解释不同居住地的特点和适应性。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类型的居住地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居住地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适应性。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关于不同类型的居住地的特点和适应性。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
第三章:聚落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
2. 掌握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介绍聚落的发展过程,如形成、发展、衰落等。
2. 解释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等。
教学方法:1. 流程图法:展示聚落发展的流程图,让学生了解其发展过程。
2. 地图分析法:分析不同聚落发展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影响因素。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关于聚落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2. 观察学生在地图分析中的表现。
第四章:聚落的特点和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特点和结构。
2. 掌握聚落的功能和组成。
教学内容:1. 介绍聚落的特点和结构,如规模、布局、建筑风格等。
2. 解释聚落的功能和组成,如居住、商业、文化等。
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不同聚落,观察和描述其特点和结构。
2. 图片分析法:展示不同聚落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功能和组成。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关于聚落的特点和结构及功能和组成。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授课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别;根据收集到的聚落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判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难点:聚落与环境
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1课时)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39’12”-44’31”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图
一、新课导入(进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决措施: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五、运用的能力点
能力点1:
能力点2:
能力点3: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按照完整视频的时间
点)
环节目标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包”景观图。
学生阅读回答:
1、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百科全书”
2、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章节
第四章第三节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年级
七年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收集中国自然与传统人文旅游景点的图片;制作PPT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从这几幅图片中把你的“家”找出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市、乡村聚落的景观图,山地、平原的景观图,沙漠、绿洲的景观图。
[学生]竞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都觉得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是我们的“家”,但是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那就让我们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吧![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二、展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由于劳动生产方式2、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聚落形态也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呈状,有的聚落在河流、山麓、谷地等呈状。
3、目前世界上许多部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的沿岸,意大利的,我国陕西的、云南省的,安徽省的,澳门的。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展示自学成果四、小组合作学习1、在那些地方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2、分析下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下列各题,学生抢答,小组计分。
)1、不同地区的聚落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B.建筑风格的差异C.风俗习惯的差异D.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地势平坦B.地形崎岖C.资源贫乏D.交通不便3、内蒙古草原群众多居住()A.竹楼B.冰屋C.蒙古包D.窑洞4、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习二聚落与环境【过渡】聚落往往形成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假使我们能历史重演,回溯到远古时期,让你为我们临沂选址你会选择甲、乙、丙哪一处?原因是什么?(出示:亚洲文明发祥地)看来大家的选择与古代的人们一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例如金融发达的上海形成金融城市,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形成钢铁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风景优美的威尼斯形成旅游城市。
【过渡】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等。
请大家阅读课本82-83页,说说环境是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时间2分钟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分布在地区,而、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落常呈状。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状。
【过渡】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请大家组内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的关系。
【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西亚民居东南亚民居1.西亚的房屋具有、的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东南亚的民居常见,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3.你还知道哪些特色民居?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举手回答:选择乙,沿河平原地带。
这里地形平坦…这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这里水源充足…这里交通便利…学生阅读课本82-83页,了解环境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总结答案。
举手回答:1.河流中下游平原;高山、荒漠2.团块、条带【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西亚、东南亚民居与环境的关系,并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特色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1.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墙厚适应昼夜温差大,窗小适应风沙大。
2.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地区全年炎热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通风防潮,适应过于潮湿的环境。
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总体设计主题: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
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生存教育,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开拓谷”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图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教学过程备注说明课前铺垫音乐,幻灯片播放天津城市景观图片新课导入刚刚在课前,我们看了一组图片,大家知道那是什么地方的景观图片嘛?(学生集体回答)由家乡开始本课学习增强学生的兴趣教师总结这些美丽的景观所表现的就是我们的家乡——天津,是我们每天生产劳动与生活的地方。
教师过渡可以看到,天津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而且还是我们学习、工作、娱乐……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像天津市这样,人们集中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我们把他称为聚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聚落的知识。
引出聚落概念引出课题媒体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新课讲授聚落作为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体现出人类文明的结晶。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七年级地理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聚落的定义、类型和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识别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分布。
(3)分析聚落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关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聚落的定义、类型和分布特点。
(2)聚落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教学难点:(1)聚落分布的规律性。
(2)聚落形成的多元因素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方为什么会有聚落吗?2.聚落的定义与类型(1)讲解聚落的定义:聚落是人类居住、生活、生产的场所。
(2)讲解聚落的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3.聚落的分布特点(1)展示地图:展示世界聚落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讲解聚落的分布规律:聚落多分布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区。
4.聚落形成的自然因素(1)讲解自然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地形、气候、水源等。
(2)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自然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5.聚落形成的人文因素(1)讲解人文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等。
(2)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人文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6.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讲解聚落发展的意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讲解聚落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
(3)讨论:如何平衡聚落的发展与保护?7.课堂小结(2)强调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多元因素。
8.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绘制一张我国聚落分布图。
(2)分析你所在地区的聚落形成与发展。
四、教学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多元因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聚落的作用及保护。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聚落的作用和保护,初步掌握搜集地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生存教育,树立爱护聚落环境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重点:聚落的分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探究活动聚落的形成1.乡村与城市聚落差异读图,回答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异,并完成下表。
【教师总结】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很大,城市聚落一般也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聚落规模建筑物道路生产方式乡村小矮稀疏农业城市大高稠密工业、服务业2.影响聚落分布的条件在下图的横线上填写适合聚落分布的条件。
答案:①充足②肥沃③平坦④便利⑤丰富【精讲点拨】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资源等。
3.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观察下面特色民居,填写下表。
典型民居建筑特征主要原因A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高大,分上下两层,底层堆放杂物,楼上住人通风散热,避免虫兽侵袭B因纽特人的冰屋墙体很厚气候寒冷,就地取材,易于保暖C西亚民居厚墙,小窗降水少,节约建筑材料,防止外面热量进入D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在黄土坡上挖掘而成黄土直立性好,就地取材造价低,冬暖夏凉【精讲点拨】各地的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风格迥异,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教学过程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概念、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其中聚落的建筑形态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含义和分类聚落的差异聚落的分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聚落的价聚落的保护当堂检1.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测A.乡村交通发达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小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乡村聚落的规模一般比城市聚落的规模小B.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C.乡村聚落的道路要比城市聚落密集D.乡村聚落的出现要比城市聚落晚一些3.下图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D)A.aB.bC.cD.d4.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5.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聚落文化的是( C)A.有人在古建筑物上刻写“xxx到此一游”B.为了招揽游客,在旅游风景区大兴土木,建设大面积的宾馆和饭店C.敦煌博物馆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人数D.某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建经济开发区,拆掉了古建筑群素具体见光盘。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通过图片、资料、观察和分析,了解聚落的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聚落的形态,即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聚落。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创造的场所,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那大家了解我们的家乡吗?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师: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建筑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然后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
观察图片,分组讨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
)师:(总结)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异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社会环境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6.17、6.18中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沙特阿拉伯的民居“墙体厚、窗子小”与当地降水少、风沙大、气温日较差大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东南亚地区的民居“长屋”,反映了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墙厚、窗小、色浅则是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特色。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反映出当地降水多、气温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的窑洞则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而开凿;日本由于地震多,多建筑木结构房屋等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3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结合本节学习,说出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与方法1、利用生活经验,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形成表象;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差异的描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条件”以及“对有价值的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学习,感受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1、聚落的类型及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讨论探究、自学归纳等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教师承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这两个问题。
归纳: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学生活动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回答(1)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2)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归纳总结: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教师承转: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泛指可观赏到的景物)又有较大的差异。
学生活动3:通过仔细观察图4.12,说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聚落图片和案例,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分析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资源•聚落类型图片和多媒体展示。
•案例分析材料,包括城市、乡村聚落的例子。
•小组讨论题卡。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聚落图片和案例。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不同聚落(城市、乡村)的短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看到了哪些类型的聚落?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问题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聚落?聚落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会如何发展变化?”引出新课主题。
新课教学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简述聚落的定义,强调聚落是人类居住的场所。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并分类(如城市、乡村、集镇等)。
•逐一介绍每种聚落的特点,包括人口规模、建筑风格、经济活动等。
3.聚落的形成条件4.•提出问题:“聚落为什么会在这里形成?有哪些条件促成了聚落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如交通、资源、政策等)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具体聚落,分析其形成条件。
5.聚落的发展变化6.•简述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初期形成、逐渐扩大、功能分化等阶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聚落发展变化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小组讨论:预测一个聚落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设计

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导学生阅读课文,分两大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第二组讨论“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2.活动:①观看录像“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江南水乡—周庄”,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②图片显示“北京四合院”
二、课前活动
三、新课导入
四、新授
图片欣赏。播放、演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教师讲述:老师国庆节到浙江武义旅游,就被那里的美景深深吸引,沿途拍摄了很多照片。
问:什么是聚落呢?引出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讲授新课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
2、聚落的类别:乡村和城市
3、乡村聚落的类型:
课时教学设计
第单元第1课时总课时数: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和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活动“分析图中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二.聚落与环境
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
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讲述聚落的发展
组织学生对有关四合院的问题进行讨论
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总 结
教学反思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
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32-33页
分析、讨论: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意识
了解聚落的发展
学生活动:
1、讨论
2、小记者采访
3、小记者小结
让学生知道事物在不断变化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查阅手头的资料。通过学生的讨论而形成的“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更强,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这一难点在讨论中攻破。
由学生采访更有利于交流
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观赏
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
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
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
2、聚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与同学交谈
或与老师交谈
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分析.评价.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