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录及反思

合集下载

【有余数的除法1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5篇】

【有余数的除法1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5篇】

【有余数的除法1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5篇】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一《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

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我们教研组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本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开展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再二次上课等一系列活动。

这次活动使我收获不小。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认为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为此,我以奖励小花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开发。

我在这一堂课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学好新知。

例如:在引出余数概念时,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实现的。

教学片段如下: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教室,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

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学生通过摆发现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亲身经历分学具的活动过程中发现矛盾,当剩下的学具不够分时就产生了“余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3. 能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

2. 能够正确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性质和规律。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演示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和规则。

3. 用实例解释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不足之处。

五、布置作业(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总结与反思和布置作业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也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不足之处,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说课稿:今天我要向大家说课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这个课题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还没有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能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我引导学生回顾了除法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

我提出了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课讲解:我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我使用了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和规则,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5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一《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

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比如没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

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二今天去xx小学讲授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讲完之后,xx老师们的讲评让我收获很大,明白了一些自己讲课中的不足。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有余数的除法1教学反思_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6篇】

有余数的除法1教学反思_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6篇】

有余数的除法1教学反思_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6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一今天去xx小学讲授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讲完之后,xx老师们的讲评让我收获很大,明白了一些自己讲课中的不足。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借助用小棒知道可以用“除数×商+余数=被除数”的方法来检验是否做对。

通过对于《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的多次讲授发现了自己板书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所以可以将一些男的不大的问题,交由学生辩论探讨得出答案,生生的碰撞会让这节课更加精彩。

2、板书的设计要有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错误的地方可以写上,一起订正后再把错误方法涂掉。

3、在让学生摆小棒的环节之前要先让学生猜想,经历动脑思考的环节,然后再用小棒去验证。

在学生猜想或者讨论的时候无论对错,都不要打断,以免使得学生怕出错不敢发言。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二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与老师比记忆力的形式引入新课,游戏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活动,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发现老师每次都能猜对时,会产生好奇与疑问,当老师告诉大家学了这节课的知识也会像老师一样猜出来时,更加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教材上的两道例题是通过学校举行活动同学们帮忙摆盆花的生活情境引入的,其实这个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引入新课也很不错,但我考虑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竖式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崭新的,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力求减少每一步的难度,因此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直接摆小棒的做法,我认为这样做更能使学生将摆小棒的过程和竖式每一步的含义结合起来,直观了当的让学生去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课堂教学实录(五篇)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课堂教学实录(五篇)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探索余数和除法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1、通过游戏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2、学生在摆一摆中自主探索;3、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4、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名字叫“找朋友”的游戏。

大家想知道游戏的规则吗?请电脑告诉我们。

多媒体出示(游戏规则:参赛同学围成一圈,当老师在一旁唱《找朋友》的歌曲时,大家边走边拍手,注意集中精神听好每一句歌词,当老师唱到“两个人,抱一组”时,每两个同学就组成一组,彼此找到了好朋友。

)师:听完了游戏规则哪些勇敢的同学敢上台来试试呢?(举手示意)学生上台做游戏<6人每2人一组>师:做完了游戏老师想考一考同学们,聪明的你们谁能用我们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游戏呢?(指名描述)生:(有6人,每2人一组,分成了3组)师:用数学算式怎样表示出来呢?生: 6÷2=3(组)师:真聪明!师:你们怎么知道用除法算式?小结:每份分得相同多就是“平均分”,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7人每2人一组>师:刚才的游戏好不好玩?还想不想再玩?嗯,老师看大家这么聪明,想增添一点点难度,同学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呢?好,现在啊请7位同学上来玩游戏,同学们注意观察游戏结果跟第一次有什么不同!生玩游戏师:谁能告诉老师,两次的游戏结果有什么不同!生:第一次游戏中同学们都找到了朋友,可是第二次游戏中,有1个同学找不到朋友。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3. 能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2. 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步骤3. 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整数的除法概念和性质。

2. 引入有余数的除法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有余数的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区别。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解释有余数的除法是指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产生的余数叫做余数。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展示除法运算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除法运算中余数的存在。

3. 引导学生总结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即先进行整数除法,再计算余数。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2.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解题方法。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指出解题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实际问题中余数的存在意义和作用。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实际问题中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规律和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思考自己在解题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答疑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评价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评价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应用拓展和总结与反思等环节,向学生介绍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有余数除法的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

有余数除法的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

有余数除法的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协调时间关系和资源条件,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三: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得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有趣。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能够根据除法的算式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能够用没有余数的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出发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状况。

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明白要把一个数等分,能够用除法计算。

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明白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

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状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状况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明白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透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透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

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就应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就应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

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潜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教案含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教案含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教案含反思)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章“除法”中的《有余数的除法(试商)》。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试商的方法及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具体涉及以下知识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及其组成部分;
2.学会试商的方法,掌握试商的过程和步骤;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探讨了有余数的除法(试商)这一章节。通过教学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试商的方法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处理余数和除法运算的结合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课堂上,我尝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方法似乎很有效,学生们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运用这种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试商方法和处理余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能够运用试商方法解决100以内数的除法问题,特别是当除数接近整十数时;
4.能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通过试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除法运算的规律和技巧;

《有余数的除法》课堂实录及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课堂实录及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课堂实录及反思授课者:重庆市人民小学杨丽整理者:半壁山学区徐银平一、情境导入: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孩子们,再过几天就是你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节日?生:春节!师:“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了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些这样的气球来装点某个教室。

现在你们可以任意说说这些气球中的一个号码,老师我不看屏幕,就知道它是什么颜色。

不信,咱们就一起来试试。

你说,嗯,说吧。

生:28师:蓝色生:猜对了!师:还有谁想说?你说。

生:1。

师:红色。

你说,随便说吧孩子。

生:20。

师:绿色,猜对了没有?生:猜对了。

师:猜对了怎么没有掌声呢?生:(鼓掌)师:好了,孩子们。

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你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建立模型: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课件)这里有6个草莓,如果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好,哪两位小朋友可以上来给大家摆摆?生:(举手)师:好,请你来,再请你来。

一个同学摆盘子,一个同学摆草莓。

不用拿上来,这里有盘子,老师替你准备好了。

来,动作快一点!你来摆盘子,你来摆草莓,可以怎么摆?同学们请看草莓用完没有?没有,再摆一盘。

没关系,好,谢谢你们。

剩下的盘子放回去。

好,孩子们,你们同意他们的摆法吗?生:同意。

师: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一共摆了几盘?生:3盘。

师:摆完没有?生:摆完了。

师:好,老师把它记下来!刚好摆完。

好,那刚才我们摆的这个过程,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呢?生:算式是6÷2=3(盘)师:同意吗?生:同意。

师:6÷2=3单位名称是?生:盘。

师:那老师想问问为什么这道题你会选择用除法来计算呢?生:因为求每份数用除法来计算。

师:实际上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生:3。

师:看清楚,6里面有几个?生:2。

师:对,那这样平均分的问题咱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那在这样的除法算式里,它们的名称你们知道吗?生:知道。

师:6叫做什么?生:被除数。

师:2。

生:除数。

师:3。

师:真不错,那现在给你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可以怎样摆呢?一会咱们就小组合作完成。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最新9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最新9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最新9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一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首先是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

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

如: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

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留给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

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

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物体平均分后有剩余的事实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意义;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进一步累积经历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经验,培养抽象、发现、比较、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横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圣诞帽、练习纸、板贴等。

一、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1.谈话:小朋友们瞧!谁来啦?把10枝铅笔,每人分几枝,可以怎么分?2.讲述:看来把10枝铅笔,每人分几枝,有许多不同的分法,如果我们每人分2枝,3枝,4枝,5枝,分别可以分给几人呢?你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圈一圈,将分的结果填在学习单一的表格中。

3.讲述:正好分完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表格中画一条横线表示。

4.提问:仔细观察平均分后剩余的情况,你能把这些分法分分类吗?5.小结:把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这一类正好分完,这一类还有剩余。

他们每人分得的枝数都是同样多的,所以他们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分铅笔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在实际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6.提问:那像这样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又该怎么表示呢?想一想,写在对应情况的后面。

7.总结: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分得的结果是分给3人,还剩下1枝。

其实呀,在数学上,我们在3人后面加6个小圆点,板书:……1(枝)就是余1枝。

8.谈话:在除法算式中,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谁来介绍一下,在除法中,这三个数分别称为什么?提问:这1枝是平均分后剩余的,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板贴)【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练习,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商与余数的名数】9.小结:平均分正好分完可以用除法算式,平均分还有剩余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今天我们的内容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创设小精灵聪聪获奖分10支铅笔为契机,既让学生懂得了成功应与伙伴同享又通过具体操作如何分10支铅笔(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人分3根,可以分3人,还多1根。

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通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这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10÷3、11÷3、12÷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不过不管被除数怎么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的处理。

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习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存知道余款数必须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反复撰写的教学设计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如:1、导入从复习旧知入手。

学生很快能做出来,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3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3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3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关于修改教材的一些看法《有余数的除法》(例2,例3)是一节诸多名师上过的经典课例。

我也用这个内容来上了一节展示课,我把本来是摆花盆的情境,修改成摆正方形的情境来上,对于这样修改教材,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要说对修改教材的看法,先说说对这节课教材的理解。

难点,多数教案都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这样确定难点是不错的,但是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难点,就是有余数除法的口算,此难点却不是本课的重点。

例1的教学是表内除法的竖式,孩子可以口算表内除法。

例2,则是有余数除法的产生,有余数除法的算理,竖式的学习。

而到了例3,要引出那么多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如何引出?让学生计算出答案?感觉不太可行。

所以“有余数除法的口算”这个难点,在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同时,在研究教材的时候,也发现例一和例二用的是相同的情境,也就是说情境是有延续性的,而到了例三,如果用教材的情境,“为什么余数只能是1,2,3,4?”“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孩子较难用情境去解释其原理。

于是,我阅读了一些资料,对教材进行大胆的修改。

用摆正方形进行教学。

利用学生对正方形的熟悉,还有正方形其固有的特性,从用小棒摆正方形入手,让学生深刻体会“余数”的产生和概念。

第一环节,我就问让学生猜教师信封里的小棒有多少根,可以摆成几个正方形。

学生会猜8根,12根等刚好摆完的数量,教师提出“难道老师信封里的小棒都是能刚好摆完吗?”就开始有学生猜,9根,15根等等。

让学生说说,你猜的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余数”的产生顺势而出。

同时进入第二猜,“如果信封里的小棒都用来摆正方形,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学生会猜1、2、3、4、5根的都有,但是剩下4、5根小棒,有学生就会提出异议,“不可能剩下4或5根小棒,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于是,教师顺势说,“那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来摆正方形,看是不是剩下那么多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一):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能够根据除法的算式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能够用没有余数的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出发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状况。

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明白要把一个数等分,能够用除法计算。

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明白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

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状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状况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明白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透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透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透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用心主动参与学习,透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透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

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构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

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就应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就应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3. 能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有余数的除法概念的理解。

2. 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掌握。

教学难点: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余数的概念。

2.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

教学准备:1. 教学卡片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除法的概念,复习除法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问:除法是什么?除法有什么性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会产生余数。

2. 举例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如8除以3,商为2,余数为2。

3. 强调余数的概念:余数是除法运算中剩下的部分,它小于除数。

4.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步骤:a. 将除数和被除数写成除法形式。

b. 进行除法运算,得到商。

c. 用除数乘以商,得到一个数。

d. 用被除数减去这个数,得到余数。

三、练习巩固(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答案解析:讲解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确认答案的正确性。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提问:有余数的除法有什么性质?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是什么?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以及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也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续)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引入案例: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几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得到几个苹果?2. 分析案例: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2除以几个朋友,得到每个朋友得到的苹果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1《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

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这个单元中共有4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

例2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一、创设情境1 、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 、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1 、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3 、讲解竖式写法。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平均分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圈一圈,算一算,拼一拼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意义。

然后尝试摆一摆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观察大量算式归纳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比除数小,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同时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用“8根小棒,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引入。

然后再加1根小棒,变成9根能摆几个了,引出有多余的1根小棒,以此类推,让学生更加深刻感知余数的意义。

一节课上下来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基本掌握,当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1.最后的练习安排妥当,最后的判断题的错误有可能不是余数的错误,而是计算的错误,改成以下形式实现,☆÷5=6……△,△可能是几?2.摆小棒的操作方法单一,层次可再加强。

3.在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说的机会太少,而是我一直在灌输,以后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说多做,自己多引导。

4.余数和除数的结论得出的太快,节奏可放慢一点,让学生慢慢发现余数和除数有关系,从而引出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5.缺少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6.对于用4根小棒摆正方形的问题上,对于余数为什么不是4可以适当扩展,为什么5不行,那6呢?7呢?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进一步改正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2这一周是开学第一周,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单元。

这单元内容其实并不难,但是可能是开学初,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稳定,有部分学生还沉溺在假期的放松中,所以听课效率不高,原定于一课时结束的新课,我又多加了一节课去巩固练习,例题1还好,学习到例题2时,部分学生开始时云里雾里的,更别提弄清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4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4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4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一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

在教学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

在数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草莓教具、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课件聪明的“猴赛雷”师:“猴赛雷”要考考我们二(2)班的朋友们是不是都“好犀利”(谐音)?【设计意图:利用猴年生肖图“猴赛雷”的谐音“好犀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感知(一)复习:什么叫“平均分”“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二)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2.请一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课件演示操作的过程3.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4.说一说算式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5.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复习“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用算式、语言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能放一盘吗?为什么?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引出“余数”的含义。

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教师小结: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

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6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正好分完6÷2=3(盘)7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还剩1个7÷2=3(盘)……1(个)【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四)理解商与余数名称的确定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一)合作探究1.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3.同座合作:用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2.组织学生讨论:(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余数分别是1、2、3不断重复出现)(2)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余数﹤除数)3.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4.引导学生进行质疑:(1)余数可能是4吗?为什么?(2)余数可能是5、6……吗?为什么?(3)余数可能为0吗?为什么?(4)如何找出全部余数?(5)如何找出最大的余数、最小的余数?(6)如何找出最小的除数?除数可能是谁?学生互相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除数-1=最大的余数;余数+1=最小的除数;)5.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四)练习巩固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为后面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了铺垫。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一)闯关练习:第一关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一定要比()小2.46 ÷ 9 =5 …… 1中,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二)闯关练习:第二关说一说横线上该填几?1.( ) ÷5=()……()余数可能是(),最大的余数是()2.( ) ÷( ) = ()…… 5 除数最小是还可能是【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分几盘? 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分几盘?6 ÷ 2 = 3 (盘)7 ÷ 2 = 3 (盘)……1(个)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除数)《有余数除法》的教后反思《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在二年级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课前复习“平均分”含义,摆草莓的时候,有刚好全部摆完,复习各部分名称、理解意义;有剩下一些不够再摆一份的,让学生在摆圆片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用9根、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16根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最多可以摆几个,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并让学生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在一张表格里。

课堂上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组织他们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理解余数小于除数。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让学生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容量大,所以学生需要合作学习,经老师点拨并让孩子们想办法解决。

以往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传统的做法是在练习的订正和反馈环节中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必须比除数小。

对于其中的道理,学生不是从自己得出,而是机械记忆。

我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一组实例辨析,让学生去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学生在交流、反思中不仅增长着知识,而且从中也发展着解决问题、数学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帮助了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效果比较好。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是没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把课堂交回学生,让学生主导课堂,没能做到非线性教学。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5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7、例8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目标解析: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导他们从直观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探究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在讨论交流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万以内数中有0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计数器等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激趣揭题(一)活动:1.同桌互动:准备好0、0、1、4、5、8六张卡片。

(1)读数:一名学生在六张卡片中任意选3张卡片张排成一个三位数,同桌读出这个数。

(2)写数:一名学生选3张卡片排出一个三位数读给同桌听,同桌写出这个三位数,然后对照。

2.师生互动: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并说说是怎么拨的及每个数的组成。

(1)教师说数:三千七百四十五、二千零八十、六千零九(2)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二)揭题:同学们刚刚拨的数知道怎么读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究万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活动的形式回顾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及万以内数的组成,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穿针引线,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究,建构方法(一)探究万以内数的读法1.独立探究没有0的数的读法(1)对照计数器读数:3745(2)交流读法:3在千位,就读三千,7在百位,就读七百,4在十位,就读四十,5在个位,就读五,合起来就是三千七百四十五。

(3)举例试读:先在计数器上拨出4835读一读,然后教师直接写出3699让学生读一读。

(4)小结方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

2.合作探究有0的数的读法(1)分组合作读数: 2080、6009(2)讨论读法:课件呈现错误读法:二千八十,六千九,六千零零九①讨论数中间的0怎么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