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合集下载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新课程的核心,它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些知识与能力一方面包括学科知识,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还包括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如信息技术、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等,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施上,新课程要求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设置个性化学习路径,加强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科和技能选择。

同时,注重跨学科的整合与交叉,并倡导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上,新课程要求学校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的学习、项目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新课程要求学校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的重要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上,新课程要求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新课程还要求学校教育要加强文化传承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品德习惯。

同时,新课程要求学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落实

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落实

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新郑二中分校数学组刘文超新课程启动以后,有幸参加了几次关于新课程研讨的会议。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新课程的理念,准确地说,是新课改的理念。

在以前,我和其他老师一样总是把新课改与成绩对立起来。

但这次我不这么认为了:新课程的改革与成绩的提高不是对立的,而且是促进的。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提到最多的是三维目标。

在这么多的讨论中,自己逐渐对三维目标有了更多、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其中的过程与方法。

在之后的开封优质课听课的活动中,我进一步领会了这一精神。

特别是省实验中学丁海丽老师的一节课对我启发非常大。

她讲是指数函数。

在这一节课中,她基本上没有给出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

整节课学生都在围绕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当然,在这期间,也有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但这些问题以及已经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解决:或者思考,或者动手做。

一节课,学生都在不断思考,然后动手验证、动手练习。

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河南省进行的第二期课改。

在这期的课改中有许多亮点,其中一个比较大的亮点就是课程目标由一维发展为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针对传统教学目标过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而提出的。

“知识与能力”好比大树结出的果实,“过程与方法”好比大树的枝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好比大树的根基,三维目标三位一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课改重点在课堂。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离开课堂谈课改,忽视课堂、轻视课堂改革都是错误的。

而课改的难点也在课堂,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关系怎么把握,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关系怎么处理,课堂学科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我们的学科教学变成真正的教育课堂,这些都是难点。

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及教学设计要求 教育文档

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及教学设计要求 教育文档

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及教学设计要求“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新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桥梁,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即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的经历、思考以及获得新知识时的感悟与体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锻炼。

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关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注重师生的交往互动。

一、新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作为教育目标是一种全新提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的重点、难点和亮点。

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怎样实现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对此人们困惑颇多,甚至有一些人反对以“过程与方法”为目标的提法,认为“过程与方法”只能属于“走路”、“过桥”、“乘车”,是一种“行为”,不是“目的地”和具体目标。

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在落实三维目标方面容易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偏差。

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而“过程与方法”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因此抓住“过程与方法”,容易使隐性目标融合在显性目标中而得到具体的落实。

把“过程”列为教育目标,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状态、心理情绪等因素,做到在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中孕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新课程理念中,方法目标涵盖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而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从而发展能力,获得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因此以“过程与方法”为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过程设计要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规律、特点等,这样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本源,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相应的技能。

最新 初中历史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与实施-精品

最新 初中历史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与实施-精品

初中历史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与实施“过程与方法”是初中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

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本文谈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参考。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表明新课程正在“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观念。

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学生怎样学的,学的过程怎么样,这是历史教育应该关注的。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学习的能力(包括方法的掌握),教师应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主的学习能力。

因此,学生学习状态的优化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的重点。

新课程强调习的过程,有人将它称之为“过程性目标”。

以往的历史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本次新课程凸现“过程”目标,一是因为只有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是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加以科学的指导,最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因为让中学生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目的并非是要他们获取重大的历史研究成果,而主要是让学生在探究(研究)的过程中,去学习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同时体验合作、负责等“情感”目标的内容。

如:让学生谈谈美国在二战中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原因,对于这类问题历史专家早有研究成果,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所能掌握的有限资料,去理解这个问题。

就研究结果而言,学生探讨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学生却可以通过探究的过程学到收集资料、表达观点、论证观点等方面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基本技能、训练思维、掌握学习策略、体验“情感”目标的过程。

这里的“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的一般方法,二是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实现新课程理念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践与认识

实现新课程理念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践与认识

实现新课程理念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践与认识福建宁德市民族中学王神华数学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其意义就是让学生经历与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数学探究的科学方法.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可见“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看法.1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条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得以继续和深入,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条件.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将学生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同时还需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或者说“问题”的结论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这样才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问题,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2004年,笔者经历了市、省、全国三级高中数学教师说课比赛,许多教师的问题情景创设都能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并且有很强的探究性和诱惑力,似乎使学生达到一种“不得结果誓不罢休”的境界.浙江的一位老师在上《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时这样创设问题情景:“如何用两臂长短有差异的天平称得物体的重量?有人说先要左右各称一次,将两次所称的重量相加后除以2即可,你觉得呢?这样比实际轻了还是重了?”.由于之前学生学过比例式和求差法,由//x a b x=得x ab=,再由求差法比较()/2a b+与ab 的大小,该情景创设可谓真正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为比例式和求差法,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为均值不等式).福建的一位老师在上《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时这样创设问题情景: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能顶得上吗?比如在一次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竞赛中,三个臭皮匠A、B、C能答对题目的概率()P A=1/3, ()P B1/4,()1/5P C==,诸葛亮D能答对题目的概率()2/3P D=,如果将三个臭皮匠A、B、C组成一组与诸葛亮D比赛,答对题目多者为胜方,问哪方胜?该问题情景的创设的精彩之处在于问题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2上课过程中时刻监控学生的思维过程,用启发性和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解决问题,这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关键一节课只有建立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教师在监控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数学探究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首先,教师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一个民主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教师一起交流探讨问题.其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能时刻监控学生的思维过程,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设问,从而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解决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时期教师角色的重要体现,也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合作.笔者最近参与了我校数学优质课的评选,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23教师除了课本中的方法外,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求得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呢?学生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知,3241231n n a a a a q a a a a =====";教师这有什么用?学生由等比定理2341231nn a a a a qa a a a ++++=++++""(学生想了很久,无法往下说)教师往后怎么办?学生……教师我们所求的目标是n S ,上面的式子如何化得n S 的一个关系呢?学生2341231nn a a a a a a a a ++++++++""1n nnS a q S a ==,得当1q ≠时,11(1)11nn n a a q a q S q q==.该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该教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没有马上否定学生的想法,保护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且能用一句恰到好处的启发性语言“我们所求的目标是n S ,上面的式子如何化得n S 的一个关系呢?”给学生指明目标方向,让学生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解决问题.3引导学生反思和体验问题的思考过程和解决过程,这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阶段反思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学习也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提升为一种经验时,学得的知识才真正有价值,形成的能力才能让今后的学习工作更加高效.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现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仅有较多的学习策略方面的技能技巧,而且善于评价和反思学习结果和过程,学习的自我意识强,有丰富的学习体验,并通过这种自我意识和体验监控今后的学习行为,学习效率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反思和体验问题的思考过程和解决过程,让学生真正“经历过程,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那具体该怎么做呢?比如解题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思思维的关键点和易错点、反思数学思想方法及思维方式、反思“为什么这么想”及“思维障碍如何突破”、反思一个类型问题的解题规律和问题本质等.在概念和定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悟出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悟出获取知识的方法策略,使学生真正获得更可贵的关于方法的知识.例如,我们在教学正弦定理时,要让学生反思正弦定理的推导证明过程,领会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领悟向量作为工具在整个推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做到上面三点,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过程,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参考文献[1]边永坚,“过程与方法”管见.绍兴教育.2004.7-8.[2]2004年全国青年教师说课教案集.高中数学教育中生活资源的应用福建连江一中林艳莉“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研究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1运用生活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教材是众多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通过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活。

浅析高中物理新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浅析高中物理新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于“ 过程与方法” 标的实现。 目

与 社会发展的 关系、 感受到一些著名物理学家执着追求科
学巅峰的精神, 同时也感受到成为一名科学家并不是高不 可攀的, 消除对科学家的 盲目 崇拜。从而为学生们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有利的条件, 使学生建立起敢于 猜想 、 敢于提出问题 、 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意识, 为培养学
理 科 教 学 探 索
浅析高中物理新课程中“ 过程- 5方法”为 例
刘新丽 , 吕济峰
( 天津市汉沽 区第一 中学 ,天津 308) 040

要 : 一轮 的 高中新课 程改革确立 了“ 新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 态度 与价值 观” 的三维 立体 目标 。
放, 才有更好的教学实践。在“ 落体运动” 自由 这节课的处 理上就应在充分重视“ 过程与方法” 的前提下, 设计出 有助
于过程与方法目 标实现的教学流程和问题情境。
二、 注重物理概念或理论的产生过程
可以 对一些历史事实、 理论形成、 及科学家的成长 以 过程进行充分的挖掘。 通过教师对其产生过程的详细地介 绍和梳理将有助于学生清晰的了 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与 历程, 使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脉络与历程中 感受到物理学
高中物理课程总目 标提出: “ 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 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 、 生产中的应用, 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 学探究方法,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养成良 好的思维习惯, 能 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发展好奇心 与求知欲, 发展科学探索兴趣, 有坚持真理、 勇于创新、 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有振兴中华, 将科学服务 于人类的 社会责任感。了解科学与技术、 经济和社会的互 动作用, 认识人与自 社会的 然、 关系, 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

如何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如何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如何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摘要】本文通过“五步四环节”教学法落实了新课程地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五步”是指:自读教材,填图落实;小组讨论,探究交流;班内展示,交流合作;精讲点拨,深化拓展;达标检测,及时反馈。

“四环节”是贯穿在上述五步中地图教学的四个环节,即:绘图——填图——赏图——析图。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五步四环节教学法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笔者根据创新学习和创新教育理念,在充分落实“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地图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这一地理学科的特点,构建了“五步四环节”地理地图教学法。

1.自读教材,填图落实自读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获取知识的第一步。

而地图可以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缩影在一起,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为防止学生在自学教材过程中流于形式,开始应先让学生快速描出所学的大洲、地区或国家的轮廓图。

然后在自读教材的过程中,一边读教材,一边将重要的地理事物在轮廓图内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刚开始的时候,要具体指导学生在轮廓图中标注地理事物的方法,如:在学习《东南亚》时,指导学生在图上落实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地形区、主要的河流和山脉、主要的国家及其首都、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和旅游胜地等地理事物。

而对于那些不能在图上标注的人文地理知识和在自读教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则要求学生在所画轮廓图的右侧空白处列出。

通过自读教材,填图落实使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都有事可做,不仅夯实了基础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

2.小组讨论,探究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一个小组的几名成员都将自己在第一阶段所画的地图在小组内展示出来,然后由一名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而其他几名同学则给予补充,最后每一名同学都对自己的地图中填绘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达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达成

基本化学技 能其 实就 是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本课 时的基本 化学技能 目标 : 溶液互滴 、 过滤的实验操作。本 实验 的操作简单 , 并且是经过改进 的实验 , 所 以要求学生 亲 自或学生和教师的共 同 完成。 操作的过程中 , 规范学生 固体取样和混合 、 取液 、 滴液 、 过滤
等实验的基本操作 。同时要设计 、 探索实验 , 培养创 新思 维 , 化学 是一 门实验科学 , 特别是在 高中教学 阶段 , 化学 实验对 于学生掌 握知识 、 形成技能和正确思维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个突出特点。它要求我们 明确教学不但要 关注学习什么 , 更要
关注经历怎样教与怎样学 的过程 , 还要让学生在过程 中体验并形 成一定 的学 习方法和学科思 维方 法 , 产生积极的情感 , 形成正确
出数据 、 验证结论。 学生在感性物质变化中感受探究的过程 , 也理 解 了抽象的离子反应实质。 二、 基本化学技能练 习过程
中尉 得 : G 6 3 3 8 文i 啉 识码: A 文j 孽 耋 寅 号: 1 9 9 2 — 7 7 1 1 ( 2 0 1 4 ) 0 1 — 0 1 1 8 “ 过程与方法” 作 为课程三维 目标之一 , 是化学新课程改革 的
( 第2 课时) 的教学案例来分析如何实现这五个 目标 。


化 学 基 础 知 识 的 形 成 过 程
本课时的基础知识 与技能 目标是 : 通过 实验探究离子反应 的
新课程 提倡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 系 , 运用化学知识
本质 , 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 根据实验事实写 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 通过实验归纳出离子反应发生 的条件 。
生 旦 中 孥. i 罘 辅导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作者:粱炳元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3期甘肃山丹马场中学高中部(734100)梁炳元化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是:在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化学知识结构、发展化学学科能力、掌握常用的化学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化学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可见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对知识的被动传授与接受,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环境,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化学。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时,我结合日常生活,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己准备一份粗盐样品,要求样品中至少含有一种不溶物,两种易溶物(实验室中有的、学生熟悉的)。

然后让每组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准备的样品,结合其中每一种物质的性质,讨论制定出分离每一种物质的试剂、操作的方法、发生的反应等。

由于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所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精心设置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灵魂,课堂要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关键是通过设置问题作为载体。

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知识设计成适当的问题,用问题驱动学习。

涉及的一切知识均是为了解决问题,知识和学习始终置于问题的情境中,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合适的探索空间,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如,在学习必修一中“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我设置了以下问题: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曾经使用化学武器(氯气)。

(1)这种杀人不见血的“魔鬼”——氯气为什么能做武器?(有哪些物理性质)(2)遇到氯气如何逃生?(逆风向高处)(3)战场上如何防止氯气中毒?(用稀碱性溶液浸过的毛巾捂住口鼻)这又说明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4)根据氯气的原子结构,你能推知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5)印染工序中常用氯水漂白,氯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一一检验?氯水有哪些化学性质?(6)通过对氯气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以下用途利用了氯气的哪些性质:造纸过程通入氯气(除去杂色);自来水中加入氯气(消毒);养鱼的水通常放到太阳底下晒,更有利于鱼的生长(氯水的不稳定性)。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

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

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

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

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

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

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
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

新课改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

新课改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新课程培训材料教务处如何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一:理解、把握三维目标的内容才能更好将其体现在教学中1: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

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

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

“过程”,重在“亲历”。

“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

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各学科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

浅谈新课程化学教学中过程目标的设计与落实

浅谈新课程化学教学中过程目标的设计与落实

浅谈新课程化学教学中过程目标的设计与落实河南省浚县一中摘要:过程目标是化学新课程标准三维立体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

过程目标的实现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过程的做法是知识传递中隐形资源的浪费;由“自主探究而生成过程”是一种基本的也最实用的落实过程目标的策略之一。

关键词:化学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案例;思维触动;自主探究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学的直接指向,一般都会特别的外显;“过程与方法”目标往往是隐性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且在教学中通过巧妙的展现才会达到;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体现在教学行为的点点滴滴,是一种自然流露。

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如下阐述:“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笔者观察实际课堂有一种普遍现象:把经历某一学习过程仅仅视为一种手段落实在知识结论上,而忽视作为课程目标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本质。

特别是在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中,直接下定义、出结论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就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是科技创新和应用的世纪,它要求人们具有知识创新能力,能把知识转化为技术而服务于这个不断变革的社会,推进社会的进步。

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化学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了解获取化学知识技能的方法,是落实化学过程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学生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

例谈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的达成策略

例谈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的达成策略

例谈“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的达成策略浙江金华第一中学地理组(321015)王洋平“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也是新课改能否真正到位的关键。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往往沦为其它两个目标的陪衬和附属,甚至根本无从体现,尤其是碰上教学的重难点时,则是“直入主题”,该课程目标根本就是形同虚设。

本文结合一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及其变化”的片段教学,与各位同仁探讨该目标在新课教学中的达成策略。

“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中——“过程和方法”目标的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B教学设计是比较符合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审核可以发现,该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地理知识中,发现地理问题和生活的关系,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思考而引发知识和能力的重建,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这个教学片断在培养合格公民所作出的教学贡献。

但A 教学设计则是比较明显的偏重于结论性教学。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A教学设计还是很有市场的,差不多也是很多地理教师的首选教学行为。

但是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怎么样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呢?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策略1.更新理念、合理决策教师教学行为作为地理教师,面对课堂、学生、教材,我们都要作出很多教学行为的决策,而支配教学行为决策的根源就是教师内在的教学理念。

就象很多选择教学方案A时的两种理念:(1)直接给出概念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和相关的演算并且“省事又实用”,而且考试也不错的。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相关知识,我既然能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和公理讲清楚,我为什么要怎么复杂的去设计教学过程?有着这两种想法的教师,实际上需要树立以下的教学理念:(1)经历了过程的学习和获得的知识是最有用的。

爱因斯坦有句话说的好,“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知识须通过经验的建构而非直接复制而来。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一、本文概述《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即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强调三维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

接下来,文章详细阐述了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文章还分析了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在理解和落实三维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性、评价方式单一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等,以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落实三维目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一文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全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深入探讨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实践策略,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三维目标的内涵解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指导原则。

这三个维度不仅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育的基础,它涉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因此,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基础学习成果,包括记忆、理解和应用等方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它强调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过程与方法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践行-最新教学文档

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践行-最新教学文档

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践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每位一线教师都不断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明确指出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维度评价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让教师对课堂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过去在教学中,我们只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而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教知识而教,而忽略了学习方法的传授。

通过不断学习,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过程与方程”这一目标的落实。

一、深入挖掘教材,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的横向和纵向进行学习研究,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

例如在教学“通分”这一节课时,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母是原分母倍数的分数;除此之外,学习了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这两部分知识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所以本课重点落到了在理解通分的意义的基础上,如何通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是在通分时准确找到公分母。

掌握了教材的内容,我又会思考,学习通分有什么用呢?事实上,学生心中也有此疑问,这可以为分数的计算做好铺垫。

所以作为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深入理解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很好地践行三维目标。

二、经历学习过程,学生感受成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而“过程和方法”是学生一生受用的。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成长,是多大的一件乐事啊!例如: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学生如果死记硬背也能记得住,但是记得快,忘得也快。

如果让学生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虽然若干年后也许不能一下子说出公式,但通过推导的过程,也会很快得出结论。

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与设计

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与设计

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与设计摘要“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更为深刻、复杂。

从内容构成、目标要求2个方面阐述了对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对教学实践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实施方面的常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相应地从以化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挖掘具体教学内容潜在的过程与方法、考虑学生基础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明确学生在过程中应发生的学习行为4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化学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分析设计策略课程标准物质的量“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什么,还要关注学习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在过程体验中要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化学学科思想方法,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但是,相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更为深刻、复杂,一些化学教师对此理解不一,对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还存在一些困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出现茫然和一些行为上的偏误。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

1 对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1.1 “过程与方法”的内容构成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化学课程标准》)[1,2],“过程”主要是指化学科学探究的过程,即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事实,整理加工资料和事实,提出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和交流应用的过程;亦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体验的过程。

“方法”主要是指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一般科学方法;也指化学研究与学习的科学方法,即化学科学研究活动及学生学习化学中所运用的独特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如化学学科中的物质制备及合成的方法、物质性质分析与检验的方法、化学模型建立的方法等;以及与人交流、讨论、表述自己观点的方法等。

巧用新课标实验教材栏目 实践“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巧用新课标实验教材栏目  实践“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巧用新课标实验教材栏目实践“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摘要:“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本质就是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亲身体验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准确而娴熟地运用好“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活动中体验并生成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本文通过教学实例,论述了如何使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提供的栏目,实践“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材栏目;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作者简介:王飞,任教于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分校。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

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本质就是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亲身体验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准确而娴熟地运用,就能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活动中体验并生成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苏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不仅是图片更加精美和丰富,知识内容更加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其更大的特点是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

该教材共设置了14个栏目,分别是“交流与讨论、你知道吗、调查研究、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练习与实践、本专题作业、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信息提示、拓展视野、化学史话、资料卡”。

这些栏目功能强大,不同的栏目承载不同的功能,但始终以引导自主探究为宗旨,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科学探究。

合理利用这些栏目能够“使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在新课程思品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反思

在新课程思品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反思

在新课程思品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反思在新课程思品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反思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心中有“生”,目中有“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一些做法,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追求教师教的精彩”为“追求学生学的痛快”,变“以学科为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2、开展有效课堂活动为完成思品课堂教学任务,首先应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上来是至关重要的,这将为启动学生智力“发条”以保持学生一定的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内在动力奠定基础。

毋容置疑,各种各样的丰富活动,无疑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催化剂。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3、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方法”是一种策略性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在教学实践层面,容易被教师忽视,以至于教学过程中得不到真正落实。

这次新课程关注“学习方法”,表明新课程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改变思品课程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科学方法,并在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内化这些方法。

4、设计实践化作业作业是思品学习的环节之一,因此,与新课程相匹配的作业设计应该减少纯知识性的问题,大量增加探究学习、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的内容。

从目标的角度看,应该全面体现“三维目标”的内容,当然也包括“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下介绍三类常用的形式:⑴调查采访。

这是一项十分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发表时间:2011-08-18T18:12:37.967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33期作者:田晓东
[导读] 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有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河南省息县二高田晓东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有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一、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
高中物理课程总目标提出:“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有助于课程总目标的实现,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总用。

因此,对新课程中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高度重视是这一目标真正实现的前提条件。

只有教育思想上的解放,才有更好的教学实践。

二、注重物理概念或理论的产生过程
可以对一些历史事实、理论形成、以及科学家的成长过程进行充分的挖掘。

通过教师对其产生过程的详细地介绍和梳理将有助于学生清晰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与历程,使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脉络与历程中感受到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到一些著名物理学家执着追求科学巅峰的精神,同时也感受到成为一名科学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消除对科学家的盲目崇拜。

从而为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建立起敢于猜想、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起桥梁。

三、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过程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实践证明: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必然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

庞大的方法群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place)曾说:“认识一位巨人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方法常常是极富兴趣部分。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物理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科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物理学家认识物质运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担负着发现、建立、检验、运用和发展物理规律的职能。

因而它也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科学方法的价值。

四、注重学生的活动探究过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把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一并提出能力要求,明确了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的关系。

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一样,它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

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同时通过探究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标准》中阐释探究活动七个要素(包括: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而其中的“猜想和假设”是过去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如果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

因此,猜想与假设能帮助科学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方向,指导科学研究沿预定目标展开。

它为收集、分析、处理和解释信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因而使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有了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猜想与假设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许多理论,都来自于提出了正确的假设,如19 世纪对氢光谱谱线的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假设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