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成性目标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只有解决了课程目标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教的问题,才能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问题。
因此,怎样确定课程目标,怎样选择课程内容,这是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目标(一)涵义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
每一门课程既具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具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相关概念: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宗旨、目的、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宗旨到目的再到目标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越来越具体。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宗旨是指最终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一般体现为宏观的理念。
教育宗旨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不同。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理论界,教育宗旨往往表现为对教育目的的研究。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思想。
三类教学目标的实践意义及实现策略[1]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课程与教学师教学观念、教学技艺的制约,也取决于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而现实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关注真实的教学过程,提出生成性目标,真正做到相机而教、因材施教。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生成性目标如何提出、怎样实现,也存在着种种困难,尤其是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面对几十个不同的学生,这种目标很难落实。另外,学生在不了解各学科体系的情况下,很难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最有价值,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并非都能成为其有效学习、积累知识的“推动力”,甚至会因为“兴趣主义”导致学习的肤浅化和零散化。在当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无法分辨主次,被动地被学生“牵着走”,迁就学生的低层次学习,暴露出这些教师缺乏开展生成教学的智慧和经验。(三)表现性目标的实践意义表现性目标是难以预先确定的,通常,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至于学习结果则是开放的。典型的表现性目标如:“考察和评估《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在一个星期里读完《红与黑》,讨论时列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五件事情”、“参观动物园,讨论在那里看到的最有趣的几件事”。[4]可见,这类目标不像行为目标那样是封闭性的,而是开放性的,重点放在“教学活动的结果”上,而且是开放性、多样化的结果。这就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摆脱行为目标的束缚,以便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发现他们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表现性目标是教师通过事先安排一定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开展活动之后的具体表现,选取学生身上出现的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反应来确立的。例如,学生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然后发表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和心得。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发表的看法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角度、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又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解题的思路、方法各有不同。表现性目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独特性和首创性,这一目标的确立与呈现,可以给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以充分的肯定,从而鼓励学生重视发挥创造性,也可以将学生个人的创造性表现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领略和分享同伴的智慧及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对其他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求“不拘一格”、“另辟蹊径”地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性目标的局限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同一任务所发生的行为及其表现是不同的,教师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反应,如何捕捉学生的首创性表现,这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关于学生的首创性表现的鉴别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这种目标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活动中往往难以落实。三、教师实现三类教学目标的策略如上所述,三类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对三类教学目标都应予以重视,并探寻实现三类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关注复杂开放的动态教学过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目标能够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保证教学活动的效率。但预设目标是封闭而固定的,它将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还原为简单的、线性的、完全可控的一个“刺激—反应”过程,这不符合动态教学过程不断变化的实际。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科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内部各个单元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系统是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任何系统都是由一定结构构成的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系统是开放的,并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互作用,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事物的形态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地产生协同有序的结构及其功能和行为,并且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系统能够在自适应、自组织的过程中,以不断“涌现”的方式发生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用复杂科学的思路与方法来审视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具体特殊不可复制的,每一次教学活动又是有多种发展方向和发展可能的。怎样使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变得真实生动而富有生命活力,让师生共享求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该树立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新认识,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要重视教学预设的意义。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教学的预期目标和具体任务、教学物质与心理准备是否充分等,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教育科学研究2009′1意和低效。其次,要认识到开放的教学中创造性生成的价值,掌握生成的原则和方法。生成是以预设为基础的生成,生成与预设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例如,某次数学课所预设的目标是学生正确理解数学公式并运用该公式正确解题,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题多解”的情况,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促使学生对解题策略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由于解题策略是依附在对具体数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之上的,所以学生对解题策略的学习显得自然顺利,而学生对解题策略的掌握又可强化、巩固对数学公式的理解,这就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二)在反思中把握教学过程的脉络与走向,力求三类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动态发展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只能对局部教学目标有所预期、有所把握,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就是一件不可捉摸、随意而为的事情,“以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职责要求教师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来对待教学,努力争取教学活动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功效”,即师生在共同求知的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多方面的发展。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走向不能完全预设,但教师对实践进行反思,可以梳理教学过程的脉络和走向。教师对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把握及实现,都是在教学的脉络和框架中完成的。由于教学的时间与教师的精力有限,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兼顾多种目标的达成并争取更大的教育功效,有必要对三类教学目标进行整合。虽然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无法预设,但教师在教学活动准备阶段,在对行为目标进行预设的时候,就要有关于教学目标的生成意识和关联意识。所谓生成意识,是指教师要明白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捕捉新的教育因素,使之成为有教育价值的新目标。所谓关联意识,是指教师要重视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如,生成性目标是在行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与行为目标可以相互影响;又如,表现性目标的提出与实现可能是以行为目标的达成为基础的,像发表对文学作品的看法这样的表现性目标,应该以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学知识为基础,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属于行为目标。(三)在教学中增长实践智慧,善于积累有效实现三类教学目标的经验教师教学的情境性、针对性、独立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是靠“实践智慧”来胜任的工作。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和具体的教学问题,能够灵活应对、顺利解决问题的本领。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中,有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亦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是可以传递的;隐性知识却是难以规范的,是个人的、缄默的,它往往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与个人的个性、经验和所处的情境交织在一起,涉及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这两种知识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以隐性知识的作用为甚,它决定着教学的真实走向与实际价值。就像中医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诊断病人的病情一样,他所采用的手段具有普适性,但每个中医的经验水平不同,诊断结论及治疗效果也会不同。教师实践智慧的增长与其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分不开的,其中对已有的实践历程进行回顾,反思实践中的得失,对于实践智慧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写反思日记是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坚持写反思日记,教师的反思意识明显增强,即反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并通过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使得教育教学能力得以提高。[5]另外,在反思中,教师学会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待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种种情况,能够随机应变、相机而教,需要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教育智慧的支撑,这与教师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分不开的。树立正确的观念、积累丰富的教育知识、掌握高超的教育技巧等,都是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及有效实现三类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注释][1]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M].施良方,译,瞿葆奎,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6.[2][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88.[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25.[5]张彩云,张志祯,申继亮.小学教师关于反思日记的认识[J].教�
学前教育目标
学前教育学
2.辛亥革命以后的学前教育目标
教育部于1912年9月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 德。”
规定国民学校地附设蒙养院,其宗旨是:
蒙养院以保育三周岁至入国民学校年龄之幼儿为目的;保育幼儿务使其身心健 全发达,地善良之习惯,以辅助家庭教育。幼儿之保育须与其身心发达之度相符, 不得授以难解事项及令操过度之业务,幼儿之心情容止宜常注意,使之端正,并 示以善良之事例,令其则效。……蒙养院长及保姆之用惩戒,依国民学校教员之 例。
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学前教育目标
1922年9月,教育部通过了《学制改革系统 案》,该学制是根据如下目标制定的(含有教育目 标):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之 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各 地方伸缩余地。
1932年10月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中提 出幼稚教育总目标:
(三)走向体验性目标
1.改革开放时期的学前教育目标:过渡时期
2.当代学前教育目标:体验性目2001年7月, 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 要》在目标的表述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 “喜欢”、“乐意”等话语,突出了情感、兴趣、态 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 基础和动力。
第三,界定学前教育计划的领域范围;
第四,提示学前教育计划的要点;
第五,作为学前教育评价的重要基础。
(二)与幼儿园课程教学关系
学前教育目标表示通过幼儿园的教学、游戏活动,儿 童应当获得的成就。因此学前教育目标具有两个基本的 功能侧面:
其一是儿童中应当发展的行为种类——行为侧面; 其二是表明这种行为所赖以实现的学习领域的内容侧 面。
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1、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种种课程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有三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2、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看下)p73、什么是课程:p304、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第二、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
第三、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
第四、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活动。
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科学合理。
5、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第一、外部因素:(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3)知识对课程发展的影响第二、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6、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
每一门课程既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7、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8、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材料分析)(1)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2)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它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
“行为性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幼儿园课程论第二章
(三)生成性目标的应用
生成性目标强调儿童游戏,强调儿童主动的
活动,强调活动的过程,强调儿童、教师和教育 环境的交互作用,更强调幼儿经验在活动中的获 得。 以生成性目标为取向的课程:意大利瑞吉欧 幼儿教育方案、美国的项目活动、美国的 High/Scope课程。
(三)生成性目标的应用
(三)表现性目标的应用
表现性目标指向人的自主发展和个 性化发展,鼓励儿童运用已有的技能, 拓展并探索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并且其 评价以儿童的创造性和个性评价活动质 量为取向,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鼓励儿童个性充分发展。
(四)表现性目标的评价
优点:表现性目标在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 的追求,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 尊重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与解放,这种目 标取向与当代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相契合 的。 不足:具有不可预测性、不易操作,难以被教 师广泛运用,在教育活动的评价也往往带有很多 的主观色彩;由于目标的模糊性,很难对教育 活动实施起到导向作用。
一、行为目标
“不需要提醒,能饭后漱口” “能模仿榜样连贯地完成体操动作” “能分辨故事中人物行为的对与错” “能唱3/4拍的歌曲” “儿童能说出环境中东西的颜色、形 状、大小”
这些目标有何特点?
第二节
课程目标取向
一、行为目标
(一)行为目标的含义
行为目标是指把学校要达成的教育目标,
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加以陈述,指明学习
语言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 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社会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 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 国。
简论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
由于行为目标以明确、具体、可观测的行为为主导,能够为不同学科或不同 学习领域指明具体可行的奋斗方向,有利于课程的实施与控制。在实践中很容易 操作,便于课程实施者根据这一目标来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行为目标在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成为当时国际上制定课程目标 的流行模式。然而,行为目标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行为目标强调行为结 果而忽视行为过程,容易导致“惰性知识”
最后,政策法规也是制约课程目标取向选择的因素之一。政策法规对教育有 着直接的影响,它规定了教育的方向、内容和标准。因此,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 符合政策法规的要求,以确保教育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制约课程目标取向选择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学生需求、学 科发展和政策法规等。在设定课程目标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 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帮 助他们实现最大的潜力。
中美两国在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行比较分析:
1、课程目标定位:中美两国在课程目标定位方面存在差异。中国强调学生 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美国则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
2、课程目标内容:中美两国在课程目标内容方面也存在差异。中国注重学 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美国则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思维能 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
四、结论
回顾与展望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传统课程目 标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现代课程目标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能力 和个性化需求。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以及教育理念的更 新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1、传承文化传统: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 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
河北省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简答与论述1
河北省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简答与论述1、课程与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答:学科与课程有着⾮常紧密的联系。
学科确实是我们学校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重要课程形1、课程与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答:态之⼀,也是教师⽇常⼯作中每时每刻必须⾯对的;学科门类、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等作为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式进⼊课程中。
然⽽课程与学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课程不仅仅是学科,也不⽌于学科。
从课程的⾓度看,学科是⼀种⾮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学科是否进⼊课程和如何进⼊课程却必须遵循课程组织和设计的内在逻辑;从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的⾓度看,学科课程只是课程类型之⼀。
2、课程与教材的关系是什么?答:、课程与教材的关系是什么?答:从课程编制的逻辑顺序看,课程标准是核⼼,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是基本的、统⼀的、法定的,⽽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可以是多样化的、开放的、市场化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是⼀种国家⾏为,教材的编制是⼀种社会⾏为,教材的选择和使⽤是⼀种学校⾏为。
从课程资源的⾓度看,教材是⼀种⾮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的课程资源。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所提供的仅是⼀种符号式的、抽象性的间接经验,学⽣的发展还需要更为真实的、情境性的、丰富的、复杂的、交互性的课程资源。
教学计划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教育教学⼯作的统⼀⽂件,主要内容包、课程与教学计划、教学⼤纲的关系是什么?答:教学计划3、课程与教学计划、教学⼤纲的关系是什么?答:教学⼤纲是教学计划的明确化、具体化、操作化,即将教学计划括学科设置、教学顺序、各学科教学时数、学年的编制等。
教学⼤纲中的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教学⽬的、教学任务、知识范围、教学重点与难点、顺序或结构,并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法提出原则的要求。
教学⼤纲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要求和具体规格,是教科书编写、教学管理与教学操作的基本依据。
但是,教学计划与教学⼤纲主要是从教育者的⾓度对教学的范围、教学科⽬、教学进度、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所作出的规定和要求,是以教为主线对课程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的⼀种描述,体现的是⼀种“教的过程”与“教的结果”的统⼀;教学计划与教学⼤纲为教科书的编制和教学操作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提供了统⼀性的要求、规定和规格,不适应不同地区、学校、教师甚⾄学⽣的实际;教学计划与教学⼤纲只是抽象的课程概念,观念形态的课程概念,不是真实的、具体的、多样的、活⽣⽣的课程概念。
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三章目标)
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追求。它往往以教 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
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 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 策的总概括。
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 目的的基本途径。
(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
具体活动目标
幼儿园课程目标设计中的不同取向
目标设计中不同的的价值观就会表现出 不同的目标取向。
幼儿园课程目标取向主要有: 普遍性目标 行为目标 生成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举例:活动“参观海底世界” 教师关注的是“讨论海底世界有趣的事情”或“表 达对海底世界的喜爱”等,而不是“幼儿能够说出 海底世界鱼的种类”。
4.喜欢听老师讲述故事和朗诵儿歌,能初步理解作品的主 要内容。能独立地朗诵儿歌。
5.喜欢阅读,爱护图书。养成正确的看书姿势,学会按顺 序看图书,逐页翻阅,能看出画面的主要变化,在成人的 帮助下看懂图书的内容。
单元目标 (学期目标)
小班上学期“社会领域”的目标:“熟悉 幼儿园环境,能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教育目的 具体化 教育目标 具体化 课程目标
小班:
学年目标 (各年龄阶段目标)
中班: 五个领域均有对应的目标
大班:
以小班语言为例:
1.喜欢听普通话并愿意学说普通话,逐渐发准易错音。
2.能认真安静的听别人讲话。
3.愿意和别人交谈,能用简短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请求 和愿望。学会礼貌用语。
1957年2月 毛泽东提出:“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应 该是首次有“教育方针”一词的表述。
生成性目标名词解释
生成性目标名词解释1、生成性目标是指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的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对新知识或技能的意义建构。
2、从学习论的角度看,学习是由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而引起的个体内部的变化,它并不改变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但是却影响了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
因此学习要求我们应该帮助学习者确定他们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背景,并使他们通过同化作用,将新知识纳入其中。
如果没有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同化,新知识不可能被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去,也就不能产生真正的意义建构。
新知识只有获得这种来自原有经验背景的同化,才能融入原有知识结构中,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3、生成性目标是知识的建构和教学目标达成相辅相成的,都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最终目的,都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且二者的建构是紧密相连的。
生成性目标设计的依据是学习目标,这些目标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可以分为陈述性目标、程序性目标、元认知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等四类。
其中生成性目标是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所提出的目标,这种目标能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3、生成性目标( Result- Based Goal)。
这是一种以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为中介来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策略。
这种学习策略不同于传统学习策略,它要求学习者不仅要了解概念、规则等命题的含义,还要了解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策略在语言领域的运用十分普遍。
学习者面对的是具有许多问题的语言世界,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大量的线索,这些线索可以由学习者自己发现,但更多的需要借助外部的线索去发现、搜集,而不是靠自己去发现,这就是外部线索。
这些线索就是为完成自主探索任务而准备的。
这种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生成性目标。
4、生成性目标是一种以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为中介来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策略。
这种学习策略不同于传统学习策略,它要求学习者不仅要了解概念、规则等命题的含义,还要了解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生成性目标举例
生成性目标举例生成性目标是指个人或集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设定的目标。
它们通常与个人的发展、成长和成就有关,而不是单纯地从事某项具体任务。
下面是一些关于生成性目标的举例。
1. 学业目标- 完成本学期的学习计划,提高成绩并进入学校的优秀学生名单。
- 参加一门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课程,并取得优异成绩。
- 获得一个学术奖学金,以鼓励自己在学术上的努力和成就。
2. 职业目标- 在目前的工作中获得升职机会,并担任更具挑战性和有责任的职位。
- 开始自己的创业项目,并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
- 学习新的职业技能,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并在行业内建立良好的声誉。
3. 健康目标- 每周锻炼三次,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并减少体重。
-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并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
- 学会一种新的健身活动,如瑜伽或游泳,并在这方面取得进步。
4. 社交目标- 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结识新朋友,并建立稳固的社交关系。
- 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并回馈社会。
- 进一步提高沟通和人际关系技巧,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5. 财务目标- 学习理财知识,制定和执行一个有效的储蓄计划。
- 提高自己的投资技能,以增加财富和财务安全感。
- 实现一个经济独立的目标,比如购买房屋或养老金计划的建立。
6. 精神目标- 每天花一定时间进行冥想或其他精神修行活动,提高自己的内心平静和生活质量。
- 阅读有关自我意识和个人成长的书籍,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 参加精神发展课程或研讨会,为自己的精神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生成性目标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潜力,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奋斗。
它们可以激励人们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不断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
无论是在学业、职业、健康、社交、财务还是精神方面,生成性目标都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名词解释生成性目标
名词解释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指人们在制定个人或组织目标时,根据自身的理想、价值观和追求的生活意义,确定的一种重要类型目标,它关注的是个人的成长、追求和自我实现的愿望。
生成性目标是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与追求金钱、权力和物质财富相比,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生成性目标的内容包括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创造性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个人成长要求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自我实现是指个人要达到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和追求的生活意义,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实现个人的价值。
创造性是指个人在工作、创业或其他领域创造新的价值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
社会责任是指个人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生成性目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首先,生成性目标是个人主观选择和价值取向的结果,它与个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内驱力密切相关。
其次,生成性目标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实现一阶目标之后,不断提高和调整自己的目标,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
再次,生成性目标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意义,它不仅关注外部的成功和成就,更注重个人内心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
最后,生成性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个人可以同时追求多个不同层次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激发个人的动力和创造力,推动个人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
通过生成性目标的追求,个人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对于组织而言,生成性目标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和共赢。
总之,生成性目标是人们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时制定的一种重要类型的目标。
它关注个人的成长、追求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是实现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方向。
简述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简述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的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普遍性目标指的是一般宗旨和原则,比较抽象。
例:近代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为将来完美的生活做准备。
《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均属于普遍性目标。
2.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取向是可观察、可操作,比较具体;例:学生能借助运用工具,制作飞机模型。
行为目标的构成要素:(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2)动词行为,行为动词是表示事先规定的对学生行为期望的词语,如“认识、理解、背诵、写出、体会”等。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产生的特定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水准或学习水平。
例如,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学生能在三分钟内对全班同学背诵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词全文,语气的停顿和语调的变化应与该演说风格一致。
教学目标当中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动词行为是“背诵”,行为条件为“三分钟内”,表现程度为“语气的停顿和语调的变化应与该演说风格一致”。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取向是随课堂情景变化,具有非预设性。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表现性目标”取向为个性化、创造性、多元化。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简答及论述题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简答及论述题141,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特点。
考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及特点(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必须以幼儿的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中的相关理论观点为基础,这些理论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一些基本领域。
(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必须具有帮助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
(3)设计应包括短期和长期的两种目标。
(4)幼儿的教育活动设计的完成必须经由系统的方法。
(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不以解决全部幼儿的发展问题为目的,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向某一部分幼儿。
文字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特点的知识。
2,简述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考点幼儿音乐教育正确答案(1)歌唱活动。
这是幼儿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
(2)韵律活动。
这是音乐和动作相结合的活动。
(3)打击乐演奏活动。
这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重要途径。
(4)音乐欣赏活动。
这是音乐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基础内容。
文字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的知识。
3,论述:试论述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设置。
考点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正确答案(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来设计目标,它指向教育活动中儿童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目标设计中关注的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
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2)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生成性目标关注的则是过程。
因此,生成性目标有时又被称为过程目标、展开性目标。
(3)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个性化,指向的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所以,表现性目标并不预先规定儿童的行为变化,它关注的是儿童在复杂的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现,追求儿童表现的多元化,而不是同质性。
文字解析1,怎样组织和指导幼儿实验类科学教育活动?考点幼儿科学教育分值15 分正确答案(1)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
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认同、赞扬和尊重会给幼儿带来满足和自信,这种满足和自信给幼儿强大的动力,使之更加努力地去进行新的探索。
(三)生成性目标
(三)生成性目标其理论源于美国杜威,认为课程目标不是先在的,而是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
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的理论中倡导和传播。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生成性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
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遭遇中每一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注重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的表现。
表现性目标则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它与生成性目标有密切关系。
(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教材91页中写明了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四有新人。
可见,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转变体现在三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
表现为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
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
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并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纬度中。
什么是生成性目标
什么是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指的是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采取行动、追求成功而设定的具体、明确的目标。
与维持性目标不同,生成性目标强调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是人们为了追求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幸福生活而设定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可以涵盖个人、职业、教育和健身等方面。
它们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具体明确:生成性目标必须是具体和明确的,明确指明要实现什么,以便人们能够判断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
2. 可衡量:生成性目标应是可以衡量的,人们可以通过所设定的标准来评估目标的完成程度。
3. 可实现:生成性目标应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目标的设定应基于个人的资源、能力和现实条件。
4. 具有挑战性:生成性目标应该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个人的动力和努力,同时也要符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
5. 与期望值一致:生成性目标应与个人的期望值和价值观一致,符合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生成性目标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生成性目标是实现个人梦想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
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容易迷失方向,缺乏动力和行动力,难以取得成功和满足感。
其次,生成性目标有助于规划个人发展路径和制定行动计划。
有了明确的目标,人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此外,生成性目标对于提高人们的执行力和决策力也十分重要。
人们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和计划,学会权衡利弊并做出决策,这将帮助人们提高执行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生成性目标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追求生成性目标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发展新的技能和才能,这将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生成性目标是个人为了实现自己梦想和追求幸福生活而设定的具体、明确的目标。
它们具有具体明确、可衡量、可实现、具有挑战性和与期望值一致等特点。
生成性目标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有助于规划个人发展路径、提高执行力和决策力,促进个人成长和进步。
生成性目标特点
生成性目标特点生成性目标是指个人或组织为了自身成长和发展而主动提出并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一般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职业发展、学习成长、身心健康等方面。
以下是生成性目标的几个特点。
首先,生成性目标是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的。
生成性目标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持续追求。
个人或组织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努力,才能够逐步实现生成性目标。
这种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意味着生成性目标需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策略,并且不断调整和改进。
其次,生成性目标是与个人或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联系紧密的。
生成性目标不是盲目追求的目标,而是与个人或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相契合的目标。
个人或组织必须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才能够确定适合自己的生成性目标,并且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三,生成性目标是具有挑战性的。
生成性目标需要个人或组织超越自己的舒适区,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生成性目标通常是一些高难度的目标,需要个人或组织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并且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具备坚持和调整的能力。
正因为生成性目标具有挑战性,所以实现这些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更加深入和持久。
第四,生成性目标是针对个人或组织的独特性和特长的。
生成性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人或组织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改变的。
生成性目标需要根据个人或组织的独特性和特长来制定,以充分发挥个人或组织的优势和潜力。
个人或组织在追求生成性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来拓宽自己的能力和视野。
最后,生成性目标是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评估性的。
生成性目标需要具备明确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和评估。
个人或组织需要设定具体的目标和时间表,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估方法和工具来检查自己的进展和达成度。
这样的测量和评估过程可以帮助个人或组织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策略,以更好地实现生成性目标。
综上所述,生成性目标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与核心价值观和意义联系紧密、具有挑战性、针对个人或组织的独特性和特长以及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评估性等特点。
幼儿园生成课程教案
幼儿园生成课程教案【篇一:幼儿园课程教案】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主要介绍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设计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
幼儿园课程的概念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词源(1)我国古代:课业及其进程(2)1861年斯宾塞提出课程,curriculum,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
(3)curriculum:跑道或奔跑跑道即学程,为儿童设计的轨道;奔跑即学习的过程,儿童对学习经验的认识。
2、课程的定义(1)课程即学科(2)课程即经验(3)课程即目标(4)课程即计划二、幼儿园课程的概念1、幼儿园课程定义(1)20世纪20-40年代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经验。
代表性定义:张雪门:给3-6岁孩子所能够做的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张宗麟:幼稚生在幼稚园的一切活动。
陈鹤琴:幼儿园课程就是健康、语文、科学、艺术和社会五类活动。
(2)20世纪50-70年代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所设科目。
(3)20世纪80年代后幼儿园课程是每门科目的教材结构、教学规律和各门之间的关系。
较多重视课程的过程价值。
代表性定义:赵寄石:反映幼儿园某一科目的客观规律的整体教育结构。
虞永平: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获得学习经验的多种活动的总和。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要素一、课程理念1、浪漫主义理念2、文化传递理念3、进步主义理念二、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层次(1)课程目标:三年幼儿园教育应达到的目标(2)年龄目标:幼儿园某一特定的教育阶段所期望实现的成果(3)单元目标:幼儿园某一特定教育阶段的某一特定时程所期望实现的成果(4)教育目标(即时目标):幼儿园某一特定教育阶段的某一特定时程所期望实现的成果2、课程目标的取向及表述(1)行为目标定义:以儿童具体、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指向课程实施后儿童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如美术欣赏:儿童能说出环境中东西的颜色、形状、大小儿童能对观看和讨论他们认识的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出兴趣儿童能认识和比较不同艺术家的风格等等(2)表现性目标定义:指儿童在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系,目标指向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生成性目标
其理论源于美国杜威,认为课程目标不是先在的,而是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
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的理论中倡导和传播。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生成性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
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遭遇中每一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注重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的表现。
表现性目标则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它与生成性目标有密切关系。
(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
教材91页中写明了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四有新人。
可见,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转变体现在三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
表现为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
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
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并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纬度中。
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评价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做出价值判断的'证据的收集与提供'的过程”。
教学评价作为一项常见的工作,是收集教育系统各方面信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过程,也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的过程。
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都作为教育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情况下,并不作严格的区分。
要对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