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

合集下载

什么是生成性课堂教学

什么是生成性课堂教学

什么是生成性课堂教学生成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强调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师生对话、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研究过程,优化研究效果。

与传统教学不同,生成性教学更为关注教学过程,认为学生的发展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生成性教学的含义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

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动态、多样化、提升的教学方法,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更强调研究的自主构建和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对“接受性”和“预设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

在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行为,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要获得和养成,更要注重过程的体验,追求在活动过程中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如以问题为纽带的研究、情境化研究、过程体验性研究、综合活动性研究、实践应用性研究、建构性研究、反思性研究等,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认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时,需要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

生成性教学并不是完全否定预设式教学,而是在预设式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

预设式教学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方式,但要注意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构建和教学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

因此,生成性教学是对预设式教学的补充和修正,是一种更加全面、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生成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将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营造生成性的教学氛围。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和创造性思考,与教师共同构建知识,实现自我发展。

本文将首先介绍生成性教学的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学生主体性、互动性、情境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设计,包括设计原则、设计策略和实施步骤,以期为教师在实践中运用生成性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生成性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动态性:生成性教学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态性,认为知识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建构的。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这种模式下,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鼓励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和实践来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主体性:生成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的作用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互动性:生成性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和观点。

这种互动不仅限于师生之间,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情境性:生成性教学强调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的联系。

教师通过设计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评价的多元化:在生成性教学中,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成绩评定,而是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3篇)

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生成性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探讨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二、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点1. 学生主体:生成性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

2. 互动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核心。

3. 创新性:生成性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实践性:生成性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个性化:生成性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1. 创设问题情境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授《红楼梦》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是贾宝玉,你会如何处理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成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提供学习资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络资料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2)设计学习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3)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 互动交流生成性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堂辩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评价与反思生成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生成性教学:概念特征与路向

生成性教学:概念特征与路向

生成性教学:概念特征与路向引言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生成。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围绕生成性教学的概念特征和路向展开探讨,旨在为教育者和教育实践者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 学生主体性生成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问题驱动生成性教学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定具体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需要积极思考,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3. 合作学习生成性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多元评价生成性教学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依靠笔试和口试,而是通过项目作业、研究报告、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5. 实践操作生成性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的路向生成性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生成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全面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开展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

生成性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灵活应对,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导入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一、概述1. 简述生成性教学的概念生成性教学是一种灵活、动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合作,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话、交流、反思等方式,不断生成和深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生成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生成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知识的生成和转化。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学习资源和情境。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促进知识的生成和共享。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合作和创新发展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生成性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生成性教学在当今教育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与深远的意义。

它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倡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反思和创造,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生成性教学有助于构建开放、包容、多元的课堂文化。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他们共同参与到课程的构建和创造中,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课堂氛围。

这种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生成性教学还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

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与认识

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与认识

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自己生成知识,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过程来构建新的概念和概念的联系。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生成性教学强调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将其变成发现和探究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法通常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索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于学生来说,生成性教学能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因为学生自己主导着学习的过程,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此外,通过生成性教学,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生成性教学鼓励学生思维活跃,提高其学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生成性教学需要他们扮演引导者或鼓励者的角色,教师需要运用各种创新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精神,协助学生正确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教师也应该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结果,并及时给出反馈和指导。

毕竟,生成性教学虽然注重自主学习,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发掘问题的原因、解决方法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例如,当学习环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浪费,并认真考虑如何保护自然资源。

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如图书、网络资源和实验装置,以协助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

通过这些措施,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生成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但学生仍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探究。

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生成性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素质,让学生变得更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生成性教学理念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生成性教学理念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生成性教学理念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一、生成性教学理念的内涵生成性教学理念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生成性教学理念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创设有利于学生生成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情境和环境,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生成性教学理念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学习体验,实现个性化发展。

生成性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提倡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片面追求结果。

生成性教学理念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多元化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寻找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高中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其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知识量大、学习内容丰富、学科的综合性强、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等。

高中英语课程设计较为丰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等,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听力、写作和口语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素养,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信息获取和表达、跨文化交际等。

高中英语教学的学生群体普遍学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对学习效果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1. 情境创设生成性教学理念主张通过创设情境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选取一篇鲜活有趣的课文,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英语的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成性教学的涵义与特征

生成性教学的涵义与特征

生成性教学的涵义与特征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的。

各级各类教学,总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师还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风格,形成一定的教学套路。

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学的生成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

纵观国内外关于生成性教学的理论成果,可以对生成性教学作出这样的界定: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生成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认为教学是一个焕发师生生命活力、关注生命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过程;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指的是教学活动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方案,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把教学中人的、物的、精神的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师生的对话与建构,生成鲜活的教学资源、新的教学流程和教学附加价值的过程。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生成性教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坚持以师生生命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强调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教学内容;倡导师生对话与建构的教学过程;重视挖掘与利用鲜活的教学资源;凸显处理“突发事件”的教学智慧。

一、坚持以师生生命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人们往往把生命的认知功能同生命的整体分割开来,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看成是特殊的认知过程,由此,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生成性教学主张从生命的高度审视教学,把教学看成是师生生命存在方式,是一个流动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因此,单一的模式只会扼杀生命活力。

体现生命性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开放性的师生的生命发展过程。

同时,要使教学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发挥,使教学具有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力,这样的教学,就不应完全遵循线性逻辑秩序,而要允许跳跃式发展状况的存在;不应是个精确的控制过程,而要允许不确定性,甚至是错误的出现。

生成性教学含义

生成性教学含义

生成性教学含义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

它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

因此,“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是一种提升的教学。

生成性教学也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的,与预设式教学的被动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与预设式教学的静态预设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

可以说,“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教学的提出,是对教学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生成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行为
(二)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三)反思教学过程使生成价值最大化
二、生成性教学的构建
(一)达成生成性的教学目标。

(二)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

(三)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四)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性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性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生成性教学尤其重要,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个性。

首先,生成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生成性教学通过提供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优势,将学习和兴趣结合起来,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生成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创新能力被赋予了更大的重视。

生成性教学通过提供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和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生成性教学注重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个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被视为教育的目标。

生成性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生成性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实施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首先,生成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其次,生成性教学需要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这对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生成性教学可能会面临学生自主性不足、学习困难等问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

总之,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个性。

生成性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生成性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生成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下是我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生成性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的智能优势,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

生成性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倡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在生成性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首先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了解了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我对生成性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的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

2.观察法为了深入了解生成性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我选取了几个班级进行观察研究。

在观察过程中,我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课堂氛围等方面,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依据。

3.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与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生成性教学的看法和评价。

通过访谈,我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了验证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实验,将生成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生成性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四、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成果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转变。

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生成性

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生成性

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动态性指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变化性,生成性则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思考和知识生成能力。

这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学习效果。

首先,动态性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进行灵活应对,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生气。

学生们对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也更容易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其次,动态性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这种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另外,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生成能力,而非仅仅是传授知识。

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见解和认识。

这种知识的生成和创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综合以上,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是相辅相成的。

动态性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则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生成能力。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活力和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动态性与生成性的结合,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其全面发展。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内涵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内涵

就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内涵而言:生成性教学资源与预设性教学资源相对应。

如果说“预设性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就已存在和形成的教学资源,那么“生成性资源”,就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进程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

当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能够推动教学进行并伴随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的课程资源。

比如:学生课堂活动中产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等学习状态和表现,还有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

这些都是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典型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生成性资源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课堂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推动教育主体向前推进的一个过程。

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断创造、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种创造与解释的过程中,内容是不断变革发展,同时意义也是不断生成的。

所以说,动态生成性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潜在意义:一方面,资源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教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生成的,它不是预先计划好或者设定好的产物,通俗的讲,它不是教学前就安排好的,也不能够提前安排,而是通过教学的推进和与学生的互动自然生发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与教学中的传统资源就很不相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是可以在教学前安排选定并明确用途的,而生成性教学资源更多地是注重挖掘人们在面对课程资源的开放性时所持有的创造性思维。

另一方面,资源作用的结果是生成性的、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能够转化为课程的因素来源,从而最终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样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就成为了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师生由于自身的理解而产生的新知识,师生的体验,师生的行为,师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

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加以合理利用,一定会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加会有利于创造良好教学的气氛。

什么是生成性教学

什么是生成性教学

什么是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进展,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

我个人粗浅的理解,生成大致可分为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的生成和教学过程的生成三大类。

教学目标的生成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与活动统一,它先于行动而且于行动之中产生;生成性目标强调的不是具体、细致的行为目标,而是一般的概略性目标,这样的目标需要教师宏观把握,并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整。

教学内容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包含了一定的师生共同建构的“不确定性知识”,是在已有经验与新信息不断作用逐渐生成的。

教学过程的生成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等随时会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结合具体的教学场境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并根据执行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教学方案,或依据教学现场的实时特点而动态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具有互补性。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非常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而缺乏活力的。

“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预设与生成既然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那么我们在预设时就不能不考虑生成的空间,在生成的过程中也不能只顾生成而不关注预设的目标。

何为生成性教学资源

何为生成性教学资源

何谓生成性教学资源所谓生成性教学资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特征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征:(1)瞬时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随着物理教学情境的发展而变化,是流动的、是瞬间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抓住教育时机,及时地捕捉、激活和利用这些生成性物理教学资源。

(2)非预设性教学前,动态生成的物理课程资源教师很难去设想、预料。

教学时,师生互动过程中它却不时地闪现,教师若不注意,则瞬间流失,所以它往往处于非预设的状态,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应变能力才能发现和把握,将其转变为对教育与教学有用的有意义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究和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在语文教学中,生成性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生成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易产生学习厌倦情绪。

而生成性教学则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来获取知识。

比如,在读写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写作,从而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生成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生成性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践性活动,如小组讨论、演讲比赛、写作指导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不断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此外,生成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和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全面、深入地分析和思考。

总之,生成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究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语文人才。

生成性教学案例

生成性教学案例

生成性教学案例性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情感和关系,并提供健康、安全和负责任的性行为知识。

为了有效地传授性教育知识,生成性教学案例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生成性教学案例,为什么它们对性教育如此重要,并提供一些生成性教学案例的示例。

生成性教学案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生成性教学案例可以涵盖各个年龄段的性教育内容,从基本的生理知识到性别角色、性取向、性关系和性健康等主题。

这些案例通常以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形式呈现,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生成性教学案例对性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能够提供一个安全、包容和互动的学习环境。

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可以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从而增强他们的性教育意识和技能。

此外,生成性教学案例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以下是一些生成性教学案例的示例:1. 情感故事案例:请学生阅读一篇关于两个青少年之间的感情故事。

案例中描述了他们如何处理彼此的情感和关系问题。

学生可以就这个案例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他们对情感关系的看法和建议。

2. 身体变化案例:提供一些关于青春期身体变化的案例,例如月经周期、声音变深、胸部发育等。

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案例讨论自己的身体变化,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困惑,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性别角色案例: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案例,例如男孩不能哭泣、女孩应该温柔等。

学生可以就这些案例进行辩论,探讨性别角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思考如何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4. 安全性行为案例:提供一些关于性行为安全的案例,例如避孕措施、性病预防等。

学生可以就这些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性行为安全的认识和观点,并讨论如何在性关系中保护自己和对方的方法。

生成性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文化背景和个人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罗祖兵摘要: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

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

生成性教学则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表现性目标,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关注教学事件,关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

关键词:生成性思维;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一、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学形态(一)生成性思维是当今的主导思维方式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生成”,却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1]它几乎渗透于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教学论研究领域,“生成性思维”是“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

[2]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由于新课改的推进,“生成”成了人人耳熟能详的术语。

可见,生成性思维已成为当代人的主导思维方式。

在生成性思维受到关注以前,是预成性思维统领着思维世界。

在此,我们认为预成性思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本质主义思维,它“是一种先在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

”[3]概括而言,预成性思维具有两个关键特征:一是二元论。

它将事物分为表面现象与深层本质,并认为表象是易变且不可靠的,只有本质才能代表事物,且事物的本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恒定性等特征。

二是预成论。

它认为本质在事物之外,规律在过程之先,事物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其规律的演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发展道路的确定性,也就是说,它为事物的发展预设了路径与结果。

预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学形态表现为“律规性教学”,它是一种过于强调规律(包括本质)和规则(包括规定、原则等)的教学形态,它认为教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由教学本质和教学规律事先规定好了的。

其典型特征是:人们为教学预设了本质──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规定了路径──“五步”或“六段”等;教学过程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或教学方案的忠实展现。

其基本假设是教学过程受客观规律和规则的制约,好的教学是遵循规律的结果,不良教学是违背规律的结果。

律规性教学由于过于关注教学规律的实现而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以及教学中的互动重视不够,使原本丰富的教学过程成了线性的教学流程,它封杀了教学中教师的机动空间,剥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生成。

要实现教学的变革,首当其冲的是要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为了重振教学,必须实现从预成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的转换。

“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

”[4]“生成”(becoming)的意思是“变成某物”(coming to be),它主要是相对于“预成”而言。

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思维模式。

它不再假定事物有预先存在的本质而认为事物没有恒定不变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生成而不是在事物运动之前就存在,这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的体现。

生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具有以下特征:(1)对过程的关注甚于对结果的关注。

它不仅关注事物是什么样的,更关注事物为何是这样的,它实际上是在解释事物运行演化的机制。

(2)对差异的关注甚于对同一的关注。

由于生成追求的是过程性的存在,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阶段必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事物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不同的事物就不会只以一种方式存在,而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

(3)对关系的关注甚于对实体的关注。

实体是一种静态的、孤立性的存在;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联系性的存在,生成显然关注的是后者。

(4)对创造的关注甚于对规律的关注。

预成性思维关注的是规律的发现与运行,它不允许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意外;而生成性思维则认为,事物不存在恒定不变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使事物的进化有了可能,也为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前提。

(5)对歧态的关注甚于对正态的关注。

生成性思维关注的过程不是一般的、抽象的过程,而是具体的、实在的过程。

在事物的具体发展过程中,经常会有超乎预设的歧态出现。

生成性思维不仅不将歧态视为危害,而且还将之视为必然,并认为歧态为事物的多元化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二)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关照教学的结果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所看到的教学图景。

对于生成性教学,实践探索早于理论研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里亚(Reggio Emilia)地区在幼儿教育中就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

瑞吉欧教育的创始人和推行者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也因此于1992年获LEGO奖(教育工作贡献奖),他甚至还被加德纳认为是与福禄倍尔、蒙台梭利、杜威和皮亚杰齐名的伟大教育家。

[5]虽然瑞吉欧的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在幼儿园进行的,但其生成性教学理念对普通教育中的教学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瑞吉欧的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项目活动来完成的,而生成性教学则是项目活动的具体形态。

在瑞吉欧教育中,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的及时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的教学形态。

它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计划的执行,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

对生成性教学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的是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伊利莎白·琼斯教授和约翰·尼莫教授,他们合著有《生成课程》一书,该书主要记载了美国一家幼儿园一年中生成课程的实践情况,而该幼儿园的实践是在伊利莎白·琼斯和约翰·尼莫两位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

在书中,他们认为,生成性课程的核心乃是带有特殊背景的教师与处于一定情境中的具有个性的学生对他们面临的周围世界的问题进行共同商讨而确定课程生成的过程。

他们认为生成课程不是“罐头式”的课程,不是“木乃伊式”的课程,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

琼斯和尼莫认为,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

”[6]对生成性教学作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的,可能是后现代的课程研究者了。

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多尔把传统的课程封闭体系与当今开放体系作了基本对比。

他认为18世纪和19世纪的封闭性观念、因果性观念和决定论观念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影响,使得教育研究呈现出一种线性的、统一的、可以预测的、决定论的倾向,在课程领域也是如此。

在多尔看来,泰勒的课程模式就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

多尔希望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理论基础,以取代半个世纪之前的泰勒原理。

他从构造主义、经验主义以及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观点出发,吸收自然科学中不确定性原理、非线性观点、生物学世界观、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等,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勾划了大致轮廓。

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

[7](373)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通过教学计划预先设定的课程。

在多尔的课程观中,教师是一个领导者,它虽体现权威的角色,但他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学习者团体中的平等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

在这个团体的对话中,隐喻比逻辑更加有用。

多尔很重视隐喻和描述方式。

多尔的课程观重视如何发展实用性以及如何利用自组织,因而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评价都有一种新的概念,这种新概念是开放性的、可以调整的,以过程为中心而不是以最后结果为中心的。

他说:“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加复杂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

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在转化与过程之中。

”[8]多尔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旨在与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对立。

国内有研究者从比较的角度指出:“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

”[9]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中,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是处于积极状态的。

这样,传统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严密预设的行为就值得怀疑了。

因为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在互动中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因而教学过程中就不存在纯粹的线性因果关系,教学的生成性特征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后现代的生成性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合时宜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话与协商式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可将生成性教学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向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的及时价值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作出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形态。

概而言之,它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教学;是一种遵循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也关注教师的教学。

其主要旨意在于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它具有非线性、具体性、多元性、差异性、互动性、突现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一)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它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10]艾斯纳认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教学性目标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它预先规定了学生在教学后应获得的知识与行为。

自泰勒以来,教学性目标一直是教学的灵魂,并以该目标的最终达成度作为教学价值的主臬。

它不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只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而表现性目标不同,它不明确规定学生在学习完成后所应达到的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

生成性教学由于取消了教学条规对教学过程的限制,让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因而必定有许多的行为无法预知,学生获得的发展也不可能与教学性目标一一对应,所以表现性目标受到关注理所当然。

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境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的智力工具的发明,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其基本理念与生成性教学有着广泛的一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